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地理下册《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下册《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教学设计
3.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针对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实践活动,提高动手能力:组织实地考察、撰写考察报告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理知识的魅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情感教育,培养环保意识:通过学习塔里木盆地的地理环境,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这里就是位于我国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它是一个干旱的宝地。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探究这片土地的地理奥秘。”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这一区域的地理背景。
-地理位置: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南部,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
5.结合课堂所学,与家长分享塔里木盆地的地理知识,了解家长对干旱地区的认知和看法,并记录下来,作为课堂分享的内容。
6.完成课后练习册的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按时完成,保证作业质量。
2.作业完成后,进行自我检查,确保内容完整、准确。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作业中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2.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前两年的地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地图、气候资料等分析简单的地理现象。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塔里木盆地这一独特地理单元充满好奇。然而,由于生活经验的限制,学生对干旱气候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认识不足,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此外,学生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面尚需加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深入理解干旱地区的地理特征,培养他们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珍惜资源的情感态度。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知识与技能】说出塔里木盆地的气候特征,分析其形成的影响因素;运用资料归纳塔里木盆地人口、城镇的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资料,归纳塔里木盆地人口、城镇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通过阅读相关材料,总结归纳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西部大开发相关工程,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树立资源开发过程中要注意环境保护的价值观。

【重点】运用资料归纳塔里木盆地人口、城镇的分布特点,分析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难点】说出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同学们首先来看这几张图片所显示的地区。

这里看起来黄沙漫漫、寸草不生,很是荒凉,但这里曾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走廊,现在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宝地。

这个地方就是塔里木盆地。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塔里木盆地。

二、讲授新课教师:首先我们来一起看一下这节课的课标要求。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1.说出塔里木盆地的气候特征;分析其形成的影响因素。

2.运用资料归纳塔里木盆地人口、城镇的分布特点;分析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说出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

教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把课标进行了分解。

首先我们来看分解课标之一分解课标之一归纳与推理1.为什么塔里木盆地沙漠和戈壁广布?2.塔里木盆地的人口、城镇分布有何特点,原因是什么?教师:我们要分析塔里木盆地首先要认识一下塔里木盆地的基本情况。

首先请同学们看图,描述塔里木盆地的位置。

学生: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

教师:很好,那么这样地方位置条件下,塔里木盆地的气候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来看一下塔里木盆地边缘的城市喀什的气温曲线江水柱状图。

大家讨论。

请同学来判断其气候类型并描述气候特征。

学生: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全年降水少。

教师:同学描述的很准确。

在这种极端干旱的条件下,塔里木盆地内部形成了我国最大的沙漠——我们又有必要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塔里木盆地气候如此干旱呢?是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了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2024年春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24年春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地理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塔里木盆地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等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教学重点,强调教学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2024年春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
3.授课时间:2课时
4.教学时数:2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1.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使学生掌握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等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教学挂图
-模型沙盘
2.课程平台:
-校园局域网
-地理教学管理系统
3.信息化资源:
-教学PPT
-相关视频资料
-网络地图资源
-电子图书
4.教学手段:
-讲授法
-问答法
-小组讨论法
-案例分析法
-地图识别与分析
-实践操作法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5.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使学生掌握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南部,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2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2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2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一. 教材分析《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特点以及人类活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热爱。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盆地、山脉等地形地貌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塔里木盆地的具体情况,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了解塔里木盆地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特点以及人类活动,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讨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热爱,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特点以及人类活动。

2.难点:塔里木盆地地理环境的形成原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塔里木盆地的图片、地图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案例分析法:以塔里木盆地为例,分析其地理环境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塔里木盆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资料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环节,准备好相关问题。

3.安排好课堂时间,确保教学过程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环境、资源特点以及人类活动,让学生对塔里木盆地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2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2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2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情况。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文字资料,使学生能够了解到我国这个最大的内陆盆地的特点和魅力。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对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的引导。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我国的地形、气候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塔里木盆地这个较为陌生的地区,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认知空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塔里木盆地的初步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情况,认识我国这个最大的内陆盆地的特点和魅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学生能够培养地理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塔里木盆地虽然干旱,但却是一个宝地,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自然风光,增强对我国地理的热爱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情况。

2.难点:对塔里木盆地干旱气候的理解和认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和视频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塔里木盆地的基本情况。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共同探讨塔里木盆地的特点和问题。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塔里木盆地的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准备与塔里木盆地相关的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

2.教学工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学生活动准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活动。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特点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文字,使学生能够了解到塔里木盆地的独特之处,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盆地、干旱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塔里木盆地的具体情况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增加对该地区的认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新疆地区的其他特点有所了解,但对塔里木盆地的特点还需进一步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特点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塔里木盆地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特点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难点:塔里木盆地干旱的原因、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塔里木盆地为例,分析其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地图:准备塔里木盆地的地图,以便于学生观察和学习。

2.图片:收集与塔里木盆地相关的图片,如自然环境、资源特点、人类活动等,以丰富教学内容。

3.资料:整理与塔里木盆地相关的资料,以便于学生分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如盆地、干旱等概念。

然后提问:“你们听说过塔里木盆地吗?它有什么特点?”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塔里木盆地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特点等方面的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8.2《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8.2《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地图上确认塔里木盆地的准确位置,并能描述其地形的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分析的训练,使学生能够从中国地形图上能大致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地形特征和气候形成的原因,并能以此举一反三。

3、情感目标通过介绍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资源的分布状况,使学生知道自然条件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同时也让同学们意思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塔里木盆地的位置、地形及其气候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通过地图分析出该地区的地形特点及气候形成的原因,并了解其油气资源分布的状况以及这些自然条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引导法2、讨论交流法3、图片展示法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第八章的第一节我们已经初步的了解了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发展的概况,而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将更加深入地了解西北地区,请同学跟着我一起走进塔里木盆地吧,看看那儿都有什么。

(一)沙漠和戈壁广布;1,位置;让学生了解新疆地区的地形特征---三山夹两盆。

进一步引导出塔里木盆地的位置。

2.气候特征;让学生观察气温和降水量图,总结其特征引导讨论1.气候干旱的原因,从海陆位置和地形两方面引导讨论2.塔里木盆地的城镇,交通线的分布于自然环境的关系让学生寻找沙漠里的两条公路,过渡到油气资源的开发(过渡)(二)油气资源的开发;宝地----石油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天然气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引导学生讨论1.西气东输的干管道自西向东经过了哪些省级行政单位。

学生回答后。

教师给予总结。

引导学生讨论2.西气东输对东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提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讨论3.在开发利用中怎样做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三)自主梳理知识要点位置,气候,沙漠戈壁广布,人口资源交通,油气资源丰富。

(四)做本节课的评测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一、教学目标1.掌握地理术语“盆地”的概念和特征;2.认识新疆塔里木盆地在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点,深化学生对中国西部地域特点的认识,进一步认识中国的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3.提高学生的地理区位意识和综合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地理术语“盆地”的概念和特征,能够识别盆地的地理形态;2.了解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点,提高西部地区的认知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认识盆地的地理意义;2.分析塔里木盆地存在的问题和资源利用的协调性。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环节1.回归主题:介绍盆地的概念和特征以及盆地的形成原因。

要求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发言介绍盆地的概念。

2.预热:让学生观看一段短视频,激发学生对盆地的兴趣。

3.2 主体环节3.2.1 塔里木盆地介绍1.引入:引导学生了解塔里木盆地的位置和地理特点。

通过PPT展示幅员辽阔的中国地图,找出新疆地区,然后在新疆地区找到塔里木盆地。

介绍塔里木盆地的位置、面积、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

2.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阅读教材有关内容,自己掌握地理知识的内容,讨论自己对塔里木盆地的理解。

3.2.2 塔里木盆地的资源1.讲解:通过PPT,介绍塔里木盆地的能源、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

介绍其石油、天然气、煤炭、钾盐、风能、太阳能等方面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激发学生对资源开发的关注和思考。

2.小组探究:让学生分组,手持平板电脑学习塔里木盆地资源开发的图片、数据等,了解塔里木盆地资源的协调利用、发展瓶颈等问题。

同时在小组内进行思考、交流和探讨。

然后,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做PPT报告,向全班汇报小组的探究成果。

3.3 练习环节3.3.1 课堂演练1.讲解:地图测量法的基本内容,讲解如何测量盆地的面积和周长。

2.操作实践:学生跟着老师的指导,用地图和工具测量塔里木盆地的面积和周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绿洲及交通线的分布特点。

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西气东输工程。

教学难点: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对河流、绿洲分布的作用和影响。

2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出示图片)一起来看,图片所示的是人体的哪个器官?生:眼睛。

师:我国四大盆地中有一个盆地的轮廓形似眼睛,你知道是哪一个盆地吗?生:塔里木盆地。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地理区域就是塔里木盆地。

【设计意图】将塔里木盆地的轮廓与眼睛的轮廓进行比拟,通过差距甚大的两种事物的视觉冲击,引出课堂主题,在新奇和趣味中吸引学生注意力,快速进入课堂教学。

【讲授新课】一、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绿洲及交通线的分布特点(一)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的分布特点教师展示一系列新疆城镇的景观图片,学生在地图资料当中一一找到它们,并标注出来。

图一喀什地区是中国最西部的行政区,古称疏勒,地处欧亚大陆中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北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

东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全区总面积16.2万平方千米,东西宽约750千米,南北长535千米。

喀什市是喀什地区行署所在地,是喀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新疆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2010年,喀什辟为国家第六个经济特区,成为中国内陆第一个经济特区。

图二叶城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喀什地区南部,喀喇昆仑山北麓,塔里木盆地西南缘。

总面积28928.64平方千米,总人口373492人(2003年)。

有维吾尔、汉、塔吉克、回、乌孜别克、柯尔克孜等民族。

图三和田地区,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隅。

南抵昆仑山与西藏自治区交界,北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与阿克苏相连,辖1个县级市、7个县,2012年末,总人口212.34万人。

2012年,和田地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4亿元,比上年增长12.4%。

图四民丰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昆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

东临且末县,西连于田县,全县总面积56759.86平方千米,总人口34284人(2003年)。

有维吾尔、汉、回、柯尔克孜、蒙古、朝鲜族、塔塔尔、哈萨克等民族。

图五且末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塔里木盆地东南缘,阿尔金山北麓。

东与若羌县交界,西与民丰相邻,南与西藏接壤,北部伸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与尉犁、沙雅县相望。

全县总面积138680平方千米(为全国面积第二大县),总人口56627人(2003年)。

图六若羌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塔里木盆地东部,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

总面积199222平方千米,是中国县域面积第一大县(约相当于2个浙江省的面积)。

总人口3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若羌镇。

属暖温带极干旱气候区,年均气温11.5℃,年均降水17毫米。

图七库尔勒市,县级市,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首府,成立于1979年9月30日。

库尔勒市地处欧亚大陆和新疆腹心地带,塔里木盆地东北边缘,南距“死亡之海”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直线距离仅70公里,是古丝绸之路中道的咽喉之地和西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南北疆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也是该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库尔勒”维吾尔语意为“眺望”,因盛产驰名中外的“库尔勒香梨”,又称“梨城”,是西北五省区第一座“全国文明城市”。

图八轮台县地处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总面积14789平方公里。

县境东西长110公里,南北宽136公里,辖7乡4镇3个农牧场,总人口11.3万人,有维、汉、回等7个民族。

图九库车县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西部,阿克苏地区东部,天山中段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

总面积14528.74平方千米,总人口405894人(2003年)。

有维吾尔、汉、回、柯尔克孜、哈萨克、蒙古、俄罗斯、锡伯、满、乌孜别克等14个民族。

素有“歌舞之乡”“西域乐都”“瓜果之乡”的美誉。

图十阿克苏市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河上游,因水得名,维吾尔语意为“白水城”,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素有“塞外江南”之美誉,是阿克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全市总面积2.33万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45平方公里。

市辖 4乡2镇1场、6个街道办事处。

阿克苏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中又以棉花尤其是长绒棉为核心。

此外还产粮食、水果、油料、甜菜等。

工业则有纺织、水泥、化工等门类。

在地图资料上的标注师:地图资料所示的主要城镇分布在塔里木盆地的什么位置?生:塔里木盆地的边缘。

(二)塔里木盆地绿洲的分布特点师:地图资料所示的绿色区域代表的是什么地理事物?生:绿洲。

师:绿洲分布在塔里木盆地的什么位置?生:塔里木盆地的边缘。

师:绿洲和城镇的位置是什么关系?生:相伴在一起。

(三)塔里木盆地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师:勾画出塔里木盆地内的国道、铁路、一般公路,观察交通线分布在塔里木盆地的什么位置?生:塔里木盆地的边缘。

师:地图中的主要城镇、绿洲以及交通线这三者之间是什么位置关系?生:交通线将城镇、绿洲串连在了一起。

(四)塔里木盆地沙漠的分布特点师:地图中的点状符号代表的是什么地理事物?生: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师:为什么在塔里木盆地内部形成该事物?生:略。

师:出示图文资料进行补充讲解。

注:图中黄色区域代表塔里木盆地的位置塔里木盆地远离海洋,周围又有高大山脉环抱,来自海洋的气流不易到达,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成为我国极端干旱的地区。

在盆地内部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五)塔里木盆地水源的分布特点师:塔里木盆地边缘为什么会形成绿洲?生:略。

师:出示图文资料进行补充讲解。

新疆吐鲁番(沙漠中的绿洲)绿洲指在大尺度荒漠背景基质上,以小尺度范围、但具有相当规模的生物群落为基础,构成能够相对稳定维持的、具有明显小气候效应的异质生态景观。

相当规模的生物群落可以保证绿洲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稳定性以及结构上的系统性;其小气候效应则保证了绿洲能够具有人类和其它生物种群活动的适宜气候环境,有利于形成景观生态健康成长的生物链结构。

干旱地区,只有在有特殊水资源保障的区域方可形成绿洲。

绿洲面积只占新疆总面积的8%,却集中了新疆90%以上的耕地、人口及国内生产总值。

绿洲地区农、牧业发达。

(资料来源:2014年互动百科)师:塔里木盆地边缘的水资源是如何保障的?生: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

师:出示图文资料进行补充讲解。

在比较高的山地,暖湿气流在迎风坡爬升过程中,气温下降,空气中容纳水汽的能力降低,空气中的水汽在山腰地区达到饱和,成云致雨,之后,空气中的水汽减少,降水减少。

高山冰雪融水具季节性变化的特点,冬季,高山冷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冰晶,形成冰雪。

夏季,温度上升,冰雪融化。

塔里木盆地的河流都是内流河,水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即来自于高山冰雪融水。

冰雪融水,夏季补给,冬季消失,因此,塔里木盆地的内流河多为季节性河流,易出现断流现象,地图资料上用虚线表示的河流就是季节性河流。

师:塔里木盆地周围的内流河形似眼睛的眼睫毛,山地降水与高山冰雪融水,形似睫毛膏,在夏季的时候,将塔里木盆地眼睛周围的“眼睫毛”刷得更长。

【设计意图】本部分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通过逐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地图上发现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绿洲、交通线、沙漠以及水源的关联,探究得到,塔里木盆地因为地理位置及地形因素,形成依赖特殊水资源──山地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的地理环境,正是这些特殊水资源的滋润,才形成了新疆的绿洲,才有绿洲之上的人类活动,才有了城镇镶嵌在绿洲之中的分布格局,才有交通线将绿洲、城镇串连起来。

二、塔里木盆油气资源的开发(一)塔里木盆地的油气资源师:(出示地图资料)塔里木盆地地区最初修建的公路多分布在盆地边缘。

图中有两条后期修建的纵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路,修建这两条公路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生:开发塔里木盆地的油气资源。

师:利用图文资料补充讲解。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含油气盆地,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根据中石油、中石化最新一轮资源评价数据统计,塔里木盆地可探明油气资源总量约为162.9亿吨,其中: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可探明油气资源总量150亿吨;中石化塔河油田可探明油气资源总量12.76亿吨,中石化河南宝浪油田可探明油气资源总量2020.94万吨。

截至2012年,盆地剩余油气资源总量在全国各大油气田位居第一,天然气资源量列全国500多个盆地之首,现阶段仍处于勘探早期阶段,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

【设计意图】通过与前一板块顺延的递进性问题,在地图上探究纵贯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的修建目的,引出塔里木盆地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进一步用图文资料进行说明,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图文信息,形成对塔里木盆油气丰富的具体认识。

(二)西气东输学生活动论坛贴吧模拟秀──西气东输楼主:2010年2月24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在北京召开西气东输管道工程竣工验收会议。

历经四年建设、投入运行五年,由中国石油承建的西气东输管道工程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真是令人兴奋的好消息!1楼:敢问楼主,什么是“西气东输”?2楼:西气东输工程是指中国西部地区天然气向东部地区输送,主要是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输往长江三角洲地区。

3楼:那么远?那沿途一定经过不少地方啊?4楼:西气东输工程分两条线路。

一线工程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东到上海、杭州,年输气量120亿立方米。

二线工程主干线于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将从中亚进口的天然气向南运至广州、广西,年输气量300亿立方米。

西气东输管道,可是我国距离最长、口径最大的输气管道。

我这里有几张图片,大家一起看看吧!5楼:跨度这么广,一定得不少费用吧?6楼:那是!总投资超过1500亿元,还引进了一部分的外资,是中国目前投资最多的输气管道。

7楼:“距离最长、投资最多、施工条件最复杂”,那为什么还要千里迢迢的输气呢?8楼:那意义很大!西气东输工程能够使塔里木盆地中的天然气运送到我国东部地区。

这些油气资源的开发,不仅为新疆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机遇,发挥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

而且也缓解了东部地区的能源供应,优化了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

现在明白了吧?9楼:工程这么大,那不得对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10楼:这个问题,工程设计者已经考虑过啦!为避免在西气东输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破坏沿线的生态环境,工程严格规定施工区域为28米宽;施工过程中要尽量避免破坏地表植被,废弃物全部回收,土石方全部回填,而且用于沿线环保的经费占到了总费用的3.6%!注意图中小彩旗所限定的施工区域11楼:经济效益 + 生态效益 =双赢!12楼:西气东输二线工程主干线也已经全面贯通!【设计意图】本部分教学,设计趣味学生活动“论坛贴吧模拟秀──西气东输”,通过让学生查资料(主要来源于人教版教材信息),陈述资料,图文并茂地展示西气东输工程,利用网络模拟“论坛”形式,为学生创设趣味学习情境,将离学生距离遥远的国家大工程、大建设,拉近为学生可以讨论、可以评说的话题,再利用教材资料,让学生去查询、去记录,并进行陈述,对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能力都具推动作用,将要学习的知识转化为生动具体的模拟活动,在活动中学习新知、理解、掌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