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优质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优质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优质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教案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页—6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动手动脑能力及归纳出分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算理、“整体”与“个体”的转化,化未知为己知。

教学难点:

实际问题抽象后的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理解“1”表示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交流谈话法、操作合作法。

教具准备:

课件、纸卡片、彩笔、剪刀。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理解分数

二、动手动脑、交流合作

1.创设情境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这一天,天气特别热,师傅就派猪八戒找水喝,没想到猪八戒找到一个大西瓜,他可高兴了!猪八戒实在忍不住,就把西瓜平均切成八块,师徒四人每人两块。他很快吃掉自己的两块西瓜,可是他还馋得直流口水,就又吃了三块西瓜,他只顾自己吃,差点把师傅都忘了。

2.学习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法运算

(1)猪八戒第一次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第二次又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两次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同学们,你能帮他算一算吗?

师:+等于多少,你是怎么算的?说说看。

(全班交流,初步感悟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规律。)

(2)动手操作活动。

①同桌合作商量,将一张画有图形的纸平均分成若干份。

②每人按自己的喜好,涂出其中的几份。(不能都涂完,要互相谦让。)

③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涂色的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④你们两人一共涂了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怎样算的?

(同桌合作完成,师巡视并提醒如何进行计算。)

⑤全班交流,同桌汇报。

⑥观察交流,在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时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归纳小结,明确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3.学习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减法运算

(1)师:猪八戒第一次和第二次哪次吃的西瓜多,多了几分之几,你知道吗?怎么算呢?

(2)比一比。

①拿出涂色的纸,同桌互相比一比。

②把算式写在纸的背面,并说一说是怎样减的。

③你在计算时发现了什么?

(3)师:猪八戒吃了这个西瓜的后,还剩下几分之几?留给师傅和师兄够吗? (四人小组讨论)。

4.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数形结合

1.教材第61页“练一练”第1题。

2.教材第61页“练一练”第2题。

四、强化新知、课外延伸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反思:

本课在新授课之前先练习了两道题。旧知一般是后继新知的生长点,通过叙述分数的意义和看图比较分数的大小等练习,可以习旧引新,承前启后;再通过动画故事作为切入点,创设亲切、活泼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本课以“猪八戒吃西瓜”的有趣情境为主线,用直观图形来揭示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使学生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功。本课教学时,学生做用“1”减去一个分数的运算时,稍有困难,通过理解“1”表示的意义后,就能够很顺利地进行运算了。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72—7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并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这样的简单分数。 2、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感悟数学来自生活的需要,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分数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分数几分之一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教学难点:建构起几分之一的表象,理解分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出示自学提纲,自主预习。 1、创设情境,故事引入:森林里住着两只小白兔,一天,它们出去找食物,找到了4个大萝卜,兔哥哥说:“我要吃3个。”兔弟弟说:“不行,我们应该一样多。”你说他们应该怎么分?为什么?(强调平均分) 第二天,兄弟俩又一起找食物,这次,它们俩找到了2个萝卜,兄弟俩各分到萝卜()个。 第三天,兄弟俩又一起找食物,这次找的很辛苦,只找到了1个萝卜,它们傻眼了,应该怎么分呢?每只兔子分到()个。 伴随着故事,老师拿出一个苹果,怎么分才公平呢? 2、导入课题,揭示课题:这是一个苹果,如果让你分,你会怎么分呢?从中间切开是吗?师切开苹果,老师拿起一半,另一半呢?(生指)师小结:我们只要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这苹果的一半,是不是?请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3、课件出示学习目标。(指生读)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

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并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这样的简单分数。 (2)、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感悟数学来自生活的需要,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4、出示自学指导:为了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需要大家的努力,请看自学 指导:认真看课本第72、73的内容,思考:(1)、一半怎样表示?1 2 是什么意思? 你能用纸片折出来吗?(2)1 4 、 1 8 是什么意思?你能用什么方式表示出来吗? (3)、什么是分数?你能说出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 5分钟后,看谁能把上面的问题说清楚。 5、学生自学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自学,比一比谁看书最认真,谁自学效果最好。 二、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小组交流: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学收获,不会的问题,小组内交流解决。 2、全班汇报: (一)发挥想象,创造符号表示“一半”。 1、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把一半画在练习卡上。(学生自由想象,进行创造) 2、请几位同学展示作品,并交流符号的创意。 表扬学生创新精神,重点讲画图形式、分数1/2。 3、同桌展示、交流。 (二)语言描述分数1 2 1、谁能用数学语言说一说分苹果的过程? 2、学生说后,师小结: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这个苹果的1 2 , 是随便分的吗?(不是!强调:平均分) (三)操作学具,认识分数1 2 1、刚才我们认识了苹果的1 2 ,请你从1号信封里拿出长方形纸,你能想个办法 用这张长方形纸片表示出它的1 2 吗?别急,先听清要求再动手,把这张长方形纸 先折一折,再用斜线把它的1 2 涂上颜色(开始)比比看,谁的动作最快!

(完整版)(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动物趣闻”教材2—4页,克、千克的认识 课时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 了解台称、天平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克,千克的认识学习,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与学具准备天平、台称、硬币、苹果、字典、花生米等 教法与学法设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感知质量单位,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重量观念。 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 感知轻重 1. 师:我们的世界很奇妙,动物知识你又知多少?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激发兴趣,出示情境图) 2. 引导学生置疑 3. 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去探究吧!学生观察、质疑 二、探究新知 1. 介绍质量单位(表示物品有多重),表示较轻的物品用克(g)作单位 2. 指导学生如何体验。

(1)“1克有多重”?我们先来称一称。(用镊子夹起1克的砝码)这个砝码是1克重。把1克的砝码放在右盘里面,再把1个2分币放在左盘里面,让学生观察这时标尺的指针处在什么位上?(经过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确1个2分币大约重1克) (2)让学生拿出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有多重。 你还能找到1克重的东西吗? 3. 让学生观察生活物品的质量单位,并学会估一估(薯片、苹果等物品) 4. 引导学生认识1千克 (1)让学生拿出两袋盐放在手中掂一掂,看一看两袋盐有多重?再把盐放到台称中,仔细看一看指针指在什么刻度上? (2)讲解:表示较重的物品用克(kg)作单位,同时引出1千克=1000克。 (2)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找和千克有关的物品。 1.体验、操作:1克有多重? 2.跟随着老师实际操作、体验。 3.观察标尺指针所处的位置。 4.体验:掂一掂一个2分硬币的重量。 5.思考,寻找日常生活中大约有1克重的物品。 6.观察生活物品的质量单位,估一估薯片、苹果等物品的重量。 7.体验两袋盐放在手中有多重?称一称两袋盐的重量。

《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偃师市伊洛学校小学部 张红晓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执笔人张红晓 教学内容: 第93---94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能在计算分数加减和解决简单的分数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主动地参与有关的操作和探索活动,对分数与生活的联系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重点: 掌握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具准备: 课件 学具准备: 导学案,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自学 1、设疑导学: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吃巧克力吗?(喜欢)老师也很喜欢吃。这不,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块巧克力,大家高兴吗?(出示情境图)我想吃它的两份,谁知道老师吃了它的几

分之几?(指名回答)这个分数里有几个八分之一?如果该你吃了,你想吃几份呢?是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这个分数里有几个八分之一?咱俩谁吃得多? 刚刚发现孩子们不但爱吃,还爱学习,对上一节课的知识掌握的非常好。小明和小红也很爱吃巧克力,咱们看,(出示例5的已知条件)他俩谁吃得多?(小明)你能根据这两个已知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预设学生会提出如下问题,教师相机梳理板书: (1)两人一共吃了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 (2)小明比小红多吃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 (3)还剩下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 谁能根据问题列出算式?(提问,教师板书算式) 板书:58 +28 = 58 -28 = 教师强调分数加减法算式书写格式:加号、减号和等号与分数的分数线对齐。 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它们与我们前面学过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引出课题,板书课题: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明确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经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展示: 1、合作探究: 根据导学案(一)的内容提示,小组探究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2、展示交流: (1)定人汇报,师及时点拨:

三年级数学上册 奇妙的变化 认识分数教案 青岛版

奇妙的变化认识分数 教学目的: 1、能结合具体情景,认识几分之一,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能正确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3、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寻找身边的分数 教具准备:多媒体展台,各种图形的纸片,水彩笔。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图片导入 课件演示:三张不同时期的照片。 师:小朋友们,猜猜看,照片上的人你们认识吗?(生猜测、回答) 是的,老师从小到大的变化很多很大,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奇妙变化中的数学问题 是的,老师从小到大的变化很多很大,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奇妙变化中的数学问题 新课: (二)一、认识1/2 引入“一半 师:老师这里还有三张图片,(出示胎儿,婴儿,成人图片),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哪一张最有意思,为什么? 生1:胎儿。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见过。 生2:胎儿。因为胎儿的头很大。… 师:你认为胎儿的头长占整个身高的多少呢?(生:一半。)那什么是一半呢,你能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吗?老师这里有一个苹果,你怎样找到它的“一半”呢?(出示苹果) 生:把苹果从中间切开,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一半, 师:把苹果从中间切开,得到的两份大小是完全一样的,这叫做“平均分”(强调“平均分”) 2、书写“一半”

师:你想怎样表示“一半”?请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用你喜欢的方法在作业本上,画图也可以,写字也可以,用数学符号也可以,表示出“一半” 学生展示作品并说明理由。 师:其实“一半”的写法有很多(介绍“一半”的各种写法),现在我们统一用 1/2来表示“一半”。 (板书:1/2读作:二分之一) 3、找“1/2” 师:我们认识了1/2。请你选择你喜欢的纸片,动手折一折,找到它的1/2,并涂上阴影。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引导,巩固学习。 二、学习的读法写法及意义。 1、学习1/4的写法读法 师:其实,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长到8个星期大时头长大约就是身长的1/2了!宝宝出生后慢慢成长,到了婴儿期,宝宝的头长又发生什么变化呢? 生:(出示婴儿期图片,学生观察回答)婴儿的头长占整个身高的1/4(或者1/3、1/5) (教师相机让学生解释所说分数的意义。) 出示课件:显示将婴儿身高平均分成4份,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同时请学生自己板书:1/4读作四分之一。 折纸,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师:(取出2号纸条)如果用长方形纸条代表婴儿身高,你能用阴影部分表示出婴儿头长吗?请同桌商量着折一折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 [反思] 本节课从本班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与生活经验出发,我选择了教材中的活动编排。在教学中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是有主动学好数学的愿望和潜能,课堂气氛民主、活泼、开放。先创设分桃子的情境,让学生迫切地感到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的问题,产生学新知识的必要性。但在这节课中,我所设计的情境没有发挥作用,因为学生已有分东西的经验,感觉这个情境没有出现的必要,更为重要的是,分数这一数学符号产生的必要性没有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

第一单信息窗1:走进果蔬会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经历探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计算策略的多样性;学会用估算判断结果,体验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养成估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估算的方法。 2.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体验计算策略的多样性;养成估算的习惯。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这节课我们一起到果蔬博览会的现场进行参观好吗?多媒体出示情境图,我们到生产厂家了解一下他们的生产情况(师指导学生进行观察)谈话:根据你们调查了解的情况,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交流,选出你们组认为最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2、谈话: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整理的情况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可能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多少箱? 2、平均每天接待多少名客商? 3、去年平均每个葡萄园大约产葡萄多少吨? 4、一共运来几箱大枣?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谈话:同学们可真了不起,提出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咱们先看这个问题: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多少箱?应该怎样解决呢? 学生可能回答:需要知道共有几个品种和共有多少箱苹果。

谈话:那么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下,然后将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看哪个小组研究的好。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 谈话: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组讨论的结果和大家说一说? 生1:我们组认为应该用184÷8,因为8个品种一共有184箱苹果,把这184箱苹果平均分成8份,就知道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多少箱了。 生2:我们组的意见和第1小组的意见不一样。 生3:我估计平均每个品种比20箱多一些,因为每个品种有20箱,8个品种就是20×8=160(箱),实际8个一共有184箱,所以商应该比20大一些。 2、谈话:运用估算我们知道了184÷8的商比20大一些,那么,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到底有多少箱呢?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小组交流 生1:我们组讨论的结果是: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23箱。我们已经估算出了184÷8的商比20大一些,计算时可以先商20,20×8=160(箱),还有24箱,把这24箱再平均分成8份,每个品种分3箱,所以每个品种有:20+3=23(箱)。 生2:我们组用笔算 生3:用百位上的1除以8商不够1个百,怎么办? 谈话:刚才这个同学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用百位上的1除以8商不够1个百,怎么办? 谈话:哪个同学来交流? 生进行交流 谈话:最高位不够商1,可以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用18个十除以8,商是两个十,十位上商2。 让学生试着完成竖式(一人在黑板上做,其余的做在本子上)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谈话:我们再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平均每个葡萄园大约产葡萄多少吨? 谈话: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该怎样算呢?你们有信心自己解决吗? 生独立做,再全班交流。

分数的加减法及简便运算.

分数的加减法 一、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 知识点:在计算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中,分母不变,直接用分子相加减。 注意:在计算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中,得数如果不是最简分数,我们必须将得数约分,使它成为最简分数。 例题一 5654+=5 10564=+=2 注意:因为5 10 不是最简分数,所以得约分,10和5的最大公因数是5, 所以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5,最后得数是2. 例题二 104 1059105109= -=-5 2= 注意:因为10 4 不是最简分数,必须约分,因为4和10的最大公因数 是2,所以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2,最后的数是5 2 知识点回顾:如何将一个不是最简的分数化为最简? (将一个非最简分数化为最简,我们就是将这个分数进行约分,一直约到分子和分母互质为止。所以要将一个分数进行约分,我们必须找到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然后用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他们的最大公因数。) 专项练习一: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的专项练习 一、计算

715 - 215 712 - 112 1 - 916 911 - 711 38 + 38 16 + 16 314 +314 34 + 34 二、连线 19 + 4 9 2 7377+ 145 +1 5 1 8 987+ 47 + 67 137 115 11141+ 18 +78 29 11 9 3 92+ 2411 +511 5 9 2121+ 三、判断对错,并改正 (1)47 +37 = 714 (2)6 - 57 - 37 =577 -57 -3 7 =527 -3 7 =51 7 四、应用题 (1)一根铁丝长710 米,比另一根铁丝长3 10 米,了;另一根铁丝长多少米? (2)3天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12 ,第二天修了全长的5 12 ,第三天修了全长的几分之几?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题型突破卷 图形与位置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专项提升卷3图形与位置 提升点1:方向的辨认易错点) (一)物体的相对位置 1. (1)甜品屋在街心花园的()方向。 (2)书店在街心花园的()方向。 (3)布店在街心花园的()方向。 (二)运用生活常识解决方位问题 2.太阳快要落山了,小明和小丽放学回家,小明家在学校的东面,小丽家在学校的东南方向,你能在下图中填出他们的家吗? (三)运用比较法解决选择路线的实际问题 3.小鹿周末想去小狗家给小狗过生日,可小鹿起床晚了需要赶时间,请你帮小鹿找一条最近的路线。 提升点2:平移、旋转的应用

(一)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4.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4格后得到的图形。 (二)运用转化思想解决图形在方格纸中的占格问题 5.下面方格纸中的两个图形共占多少个方格? 提升点3:周长的含义 6.下图的周长=16+14+18=48(厘米),这样计算正确吗?为什么? 7.下图是一个心形栅栏的示意图,怎样测量心形栅栏的周长?

提升点4:图形的周长应用 (一)已知长方形的周长和长(或宽),求长方形的宽(或长) 8.已知长方形桌面的周长是360厘米,宽是60厘米,求桌面的长是多少厘米? (二)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周长问题 9.有三个相同的长方形,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若把这三个长方形的长和长靠在一起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则大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答案 1.(1)西南(2)东南(3)西北 2. 3.400+300=700(米) 400+600=1000(米) 700+400=1100(米)700米<1000米<1100米 所以中间这条路最近。 4.略。5.9个方格 6.不正确,因为周长是指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7.答案不唯一,如:用线绕心形栅栏一圈,展开后,用尺子量一量,就可以得出心形栅栏的周长。 8.360÷2=180(厘米) 180-60=120(厘米) 答:桌面的长是120厘米。 9.4+4+4=12(厘米) (12+6)×2=36(厘米) 答:大长方形的周长是36厘米。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本年级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四年级一共一个教学班有学生人,其中男生人,女生人。学生学习状况悬殊太大,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很难提高,多数学生能积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对学好数学均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其中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浓厚,成绩突出。也有一些问题存在。如计算准确性较差,尤其是缺乏灵活的计算能力,对于概念学习,缺少应有的理解、分析、综合等能力。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要有针对性。从解决问题来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的地方,如:不够灵活、不够深入、不够准确,缺少对问题解决后的反思,这些都是本学期需要侧重的地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数与代数 1.结合具体情境,能认、读、写小数,能比较小数的大小,并能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2.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以及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3.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24时计时法。 空间与图形: 1.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3.结合实例,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统计与概率: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探索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1.巩固收集数据的一般方法,并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分析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2.运用分段统计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思考: 1.在理解小数意义的过程中,发展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初步感受小数和分数的内在联系。 2.在探索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比较、归纳的能力,逐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在进行估算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3.在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4.在探索轴对称图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和年、月、日知识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的过程,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在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面积的意义及建立识面积单位概念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5.在具体情境中,能根据平均数的实际意义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判断。 解决问题: 1.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用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或两位数乘两位数解决的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交流计算方法或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解决问题时方法的多样性和结果的同一性。 2.能灵活运用对称或年、月、日等知识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3.能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进行实际的测量和计算,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过程中解决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能简单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不断积累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感与态度 1.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美,关注它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其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质量检测及答案 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分数_______ 一、算一算。 1.直接写得数。 30×9= 90÷3= 22×4= 200÷4= 55÷5= 3+400= 62-7= 6×700= 0÷800= 42×2= 360÷9= 3×6+4= 41+42= 54-54= 74+72= 1-6 5= 2.估算。 39×3≈ 202×4≈ 243÷6≈ 488÷7≈ 3.用竖式计算(带“*”要验算)。 48×6 530×6 * 682÷6 X|k |b| 1 . c|o |m 4.计算。 30×8÷6 213×3+39 254-54÷2 二、填一填。 1.最大的三位数除以最大的一位数,商是( )。 2.□÷7=101……□,余数最大是( )。 3.7个 91 是( ),( )个61是6 5。 4.一个正方形周长12厘米, 它的边长( )厘米。 5. 2吨=( )千克 7000克=( )千克 9000g=( )kg 8t=( )kg 6.填上合适的单位。 黑板面的周长约是9( ) 一辆卡车的载重量为4( ) 排球的质量约是460( ) 一袋大米的质量是10( ) 7.填一填、比一比。

8.下面物体运动是旋转现象的画“√”,是平移现象的画“○” 三、画画,填填。 (1)图形①往( )方向平移( )格就得到图形②。 (2)把图形②向下平移4个格,画出来。 2.下面每一个小正方形边长是1厘米,请在下面画一个周长12厘米的长方形,并把它的2 1 用阴影表示出来。 ( ) ( ) ( ) ( ) 1

新|课|标|第|一|网 四、连一连。 五、解决问题。 1.奥林匹克火炬在某地4天传递了856千米,平均每天传递多少千米? 2.跑道每圈400米,小红一个星期(7天)一共跑了多少米? 3.同学们外出植树。女生56人,男生28人,每6人分成一组,可以分成多少组? 4. 冬季越野赛路线。 北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数学教案

第四单元绿色生态园单元备课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连乘、连除、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用列表和摘录等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的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孩子从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意识。 3、感受数学在生活日常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安排了2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到生态园观赏花卉的情境,借助问题“3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引入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学习。教材通过摆学具,借助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借助问题“平均每个花架每层摆了多少盆花?”探究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个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参观蔬菜种植区的情境,借助问题“9千克南瓜需要多少钱?和”把番茄苗移载到种植区里,能栽多少行?“探究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材呈现了多种整理信息的方法,如;列表法、画线段图等,可操作性强,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 三、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以及乘加(减)、除加(减)两步运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学习较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在教学中,解决问题的价值不再局限于获得具体问题的结论和答案,更在于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体会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策略。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分析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学会用乘法、除法或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这是《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之一。因此,让学生学会用列表或摘录等到整理信息的常用方法,在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成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整理信息的方法。 五、教与学建议 1、借助几何直观,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数量间的关系 2、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年级数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案

红色为修改部分: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上册98页信息窗3 及99-100页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在折一折、涂一涂、画一画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等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类推等数学思想方法。 3.在解决有关分数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探索用“1”减一个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课件、含有分数算式的卡片。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白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喝果汁吗?瞧,这是小厨师妞妞,今天继续由她给大家分果汁,让我们一起去品尝吧!(课件出示情境图:) (1)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451535+=()()453 515 预设:妞妞把一杯果汁分给亮亮和玲玲两个人。 亮亮喝了这杯果汁的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玲玲喝了这杯果子的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2)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①亮亮和玲玲一共喝了这杯果汁的几分之几? 预设:②亮亮比玲玲多喝了这杯果汁的几分之几?……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①亮亮和玲玲一共喝了这杯果汁的几分之几? 1.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1)动脑思考:要想求“亮亮和玲玲一共喝了这杯果汁的几分之几?”必须知道什么?该怎样列算式呢? 学生理清题意,列出算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教师追问:这个算式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算式有什么不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分数加减法。板书:分数加减法 (学生根据加法的意义,列出加法算式,体会分数加法的意义同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 2.独立思考,小组探究算法 怎样计算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呢?(课件出示探究提示) a 、想一想分数的意义,思考怎样计算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 引用源。呢? b 、借助学具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计算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班内汇报交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公开课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93--94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解决实际问题。 2、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能主动参与有关的操作和探索活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难点:探究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练习纸,绿色、红色水彩笔各一支。 学具:练习纸,绿色、红色水彩笔各一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师:前两节课,我们认识了新朋友分数。 师:你能看图说出分数吗?你是怎么得到的? 2.填空 师:说得真好,我来考考大家。小组开火车。 63是( )个6 1。 84是( )个8 1。 73是( )个7 1。 同学们做的可真棒! 3.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分数。(板书: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二、教学新课 1.分数加法的探索 ①出示例5, 师: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块巧克力,同学们爱吃吗? 生回答爱吃。 师:小明和小华也喜欢吃,看图说一说他们各吃了多少?生:小明吃了八分之五。小红吃了八分之二。 师:5 8 是什么意思? 2 8 呢? 生1:把一块巧克力平均分成8份,小明吃了5份,小红吃了2份。 生2:小明吃了5个1 8 ,小红吃了2个 1 8 。 师:两人一共吃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你能列出算式吗? 根据回答,板书:5 8 + 2 8 师:你知道结果是多少吗?我们一起来画图看看。 ②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师:拿出练习纸,一块巧克力 用红色表示小明吃掉的部分,用绿色表示小红吃掉的部分。 想一想,他们俩一共吃了几分之几?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展示作品。 师:他们一共吃掉了这块巧克力几分之几?(7 8 ) 你怎么得到的? 生:巧克力平均分成了8份,小明吃了5份,小红吃了2份,加起来就是7份, 8份里涂了7份,就是7 8 。 师:除了涂一涂,你认为还可以怎么想呢?(教师引导到5个1 8 加……) 规范:5个1 8 加2个 1 8 就是7个 1 8 ,也就是 7 8 师:某某同学说的真是棒!谁能像他这样说一说? 指名两位同学说:5个1 8 加2个 1 8 就是7个 1 8 ,也就是 7 8 齐说:5个1 8 加2个 1 8 就是7个 1 8 ,也就是 7 8 。

最新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梳理 第1单元克,千克,吨的认识 1、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2、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相邻) 1 吨= 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1000千克= 1 吨1000克=1千克 考点一、填合适的单位 (1)一包奶粉的重量约是484( )。(2)一头牛约重480( )。(3)一头鲸重60( )。(4)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10 ( ) (5)4粒黄豆约重1()(6)小明的体重是35 () 考点二、比较大小【一定要化成相同单位】 1千克铁○1千克棉花999千克○1吨2千克980克4吨400千克 6千克○6000吨5千米○4980米4吨○7000千克 一只大象重6吨60千克=()千克 考点三、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一定要化成相同单位】 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 2千克1吨2500千克1500克 考点四、计算(单位相同直接计算或比较数字大小,单位不同换成相同单位再计算或比较。) 6吨=()千克7621克=()千克()克5千克=( )克14000千克=( )吨2吨=( )千克=( )克 5400千克=( )吨=( )克 考点五、解决问题 1、一艘船的载重量是4吨,6箱600千克的集装箱,这艘船能一 次运完么?【比较的方法】 4、一根4分米的木条,锯成每段是5厘米的小木条,可以锯成 多少段?要锯多少次 第2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1、估算。(先求出多位数的近似数,再进行计算。如497×7≈ 3500) 2、①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②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3、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5、(关于“大约)应用题: ①条件中出现“大约”,而问题中没有“大约”,求准确数。→(=) ②条件中没有,而问题中出现“大约”。求近似数,用估算。→ (≈) ③条件和问题中都有“大约”,求近似数,用估算。→(≈) (一)、一个数的几倍我们用乘法式子 1、小轿车说:“我车上有3位乘客。”吉普车说:“我车上的人是 小汽车的2倍。”大客车说:“我车上的人数是小轿车的7倍。” (1)、吉普车上有多少位乘客? (2)、大客车上有多少位乘客? (二)、知道份数与每份数用乘法 1、小丽妈妈今天买了很多苹果,要小丽把苹果分给在家里的每 个人,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外公、外婆。每人分3个, 一共要多少个苹果? 知识点二、整百整十乘一位数的乘法 (一)整十整百的计算技巧 40×3= 40×3= 40×3= 400×3 = 40×30= 400×30= 4000×3 = 40×300= 4000×300= 【计算的时候先不看零进行简单的乘法运算,算完后两个因数一共有多少 个零均写到积后面,切记为因数零的个数和】 知识点三、两位数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1、三年级有200位小朋友来看海豚表演,看台上有5排座位,每排43 个座位,估一估,够不够坐? 知识点四、笔算乘法 乘法竖式要注意,首先数位要对齐。多位在上少在下,别忘进位的数字。 乘的时候,要从个位乘起,这个跟竖式的加减法类似的,从个位算起。 从个位开始,乘到哪一位积就写在哪一位。 竖式计算 不进位的乘法进位的乘法中间有0的乘法末尾有0的乘法 242×4=365×4=604×5=750×4= 脱式计算 只有加减或者只有乘除,从左向右依次计算。 既有加减又有乘除,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6×409-2300 323-60×8 7×(555-377) 16×7×9 应用题类型 (三)和倍问题【找单位一】 (1)几倍问题 1、根据线段图列式: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分数比较大小》

分数比较大小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分数的分母与分子的意义。建立单位分数的概念,深化“几分之几就是几个几分之一”的观点。 2.能够判断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3.掌握通过“画一画、涂一涂”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的方法。 4.培养学生用较严密的逻辑语言表述分母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的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进行有序思维,形成严密的逻辑推理的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使用“画一画”的方法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难点: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一组分数: 1 52 3 3 5 3 7 1 3 2 7 问题一:哪些分数的分母是相同的,哪些分数的分子是相同的? 问题二:1 5 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份,取出其中的()份; 3 5 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份,取出其中的()份。 归纳:分母相同的分数,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同样多的份数。 问题三:3 5 就是()个 1 5 ; 2 3 就是()个 1 () , 2 7 就是()个 1 () 。 总结:几分之几就是几个几分之一。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来学习新的内容:分数比较大小(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为分数大小的比较做好铺垫。) 二、合作探索 1.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的方法

师:小厨师比赛还在进行中,这一场比刀工,小红和丁丁比赛切水果,先是小红上场,她把一个橙子平均切成了8份,分给小东和小利吃,小东吃了这个橙子的58,小利吃了这个橙子的38 。同学们,你们知道小东和小利谁吃得多吗? 生:比一比58和38 的大小,就知道谁吃得多了。 师:对,那怎么比较这个两个分数的大小呢?请大家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汇报。 生1:因为58和38 这两个分数的分母都是8,我们组用两个大小相等的圆纸片,把每个纸片都平均分成8份,一个圆纸片中5份涂上颜色,另一个圆纸片3份涂上颜色,对比涂色部分,我们发现58>38 。 生2:我们组是这样想的,58里面有5个18,38里面有3个18,5个18 比3个18多,所以,58>38 。 生3:我们组是这样想的,小红将一个橙子平均分成8份,那58 就是其中的5份,38就是其中的3份,5份大于3份。所以58>38 。 师:同学们分析得太棒了,你们的方法都很好,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呢?先观察这两个分数的分母。 58>38 生:分母都是8。 师:恩,也就是说分母相同。再观察分子,看看分子的大小和这个分数的大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动手动脑能力及归纳出分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教学重点: 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算理、“整体”与“个体”的转化,化未知为己知。教学难点: 实际问题抽象后的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理解“1”表示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交流谈话法、操作合作法。 教具准备: 课件、纸卡片、彩笔、剪刀。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理解分数 二、动手动脑、交流合作 1.创设情境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这一天,天气特别热,师傅就派猪八戒找水喝,没想到猪八戒找到一个大西瓜,他可高兴了!猪八戒实在忍不住,就把西瓜平均切成八块,师徒四人每人两块。他很快吃掉自己的两块西瓜,可是他还馋得直流口水,就又吃了三块西瓜,他只顾自己吃,差点把师傅都忘了。 2.学习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法运算 (1)猪八戒第一次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第二次又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两次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同学们,你能帮他算一算吗?

师:+等于多少,你是怎么算的?说说看。 (全班交流,初步感悟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规律。) (2)动手操作活动。 ①同桌合作商量,将一张画有图形的纸平均分成若干份。 ②每人按自己的喜好,涂出其中的几份。(不能都涂完,要互相谦让。) ③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涂色的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④你们两人一共涂了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怎样算的? (同桌合作完成,师巡视并提醒如何进行计算。) ⑤全班交流,同桌汇报。 ⑥观察交流,在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时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归纳小结,明确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3.学习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减法运算 (1)师:猪八戒第一次和第二次哪次吃的西瓜多,多了几分之几,你知道吗?怎么算呢? (2)比一比。 ①拿出涂色的纸,同桌互相比一比。 ②把算式写在纸的背面,并说一说是怎样减的。 ③你在计算时发现了什么? (3)师:猪八戒吃了这个西瓜的后,还剩下几分之几?留给师傅和师兄够吗? (四人小组讨论)。 4.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数形结合 1.教材第61页“练一练”第1题。 2.教材第61页“练一练”第2题。 四、强化新知、课外延伸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反思: 本课在新授课之前先练习了两道题。旧知一般是后继新知的生长点,通过叙述分数的意义和看图比较分数的大小等练习,可以习旧引新,承前启后;再通过动画故事作为切入点,创设亲切、活泼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本课以“猪八戒吃西瓜”的有趣情境为主线,用直观图形来揭示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使学生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功。本课教学时,学生做用“1”减去一个分数的运算时,稍有困难,通过理解“1”表示的意义后,就能够很顺利地进行运算了。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两个班现有学生54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方面除了重视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还要注意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客观的把全班同学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好学生的智力较好,很容易学会新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但缺乏问题意识。中等生学习知识比较扎实,能够自主学习,但思维不够灵活,缺乏创新意识。差生接受知识比较慢,学习兴趣不高,不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习成绩不佳。在教学中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二、教材分析 三年级上册教材包括四大方面的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应用、统计与概率。 数与代数:除法的口算;简单的、稍复杂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及验算;混合运算;口算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混合运算;分数的初步认识与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空间与图形:在东、西、南、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辨别其余七个方向。初步认识平移、旋转现象;认识周长和周长单位,会进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实践与综合运用:感知影子长短与时刻变化的关系;合理安排双休日。 统计与概率: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会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即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意识。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时、分、秒,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三年级数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地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地说课稿 教材分析: 教材在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小步子的编排方法,所以本单元学习的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分数加减法,分数的分母都不超过10,加减所得的结果都不要求约分,在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后仍然关注的是理解分数的意义,以生活的事例和帮助理解的直观图来学习分数加法.学好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法作些准备.教材中的例1,通过直观的图形,使学生理解为2个1/8加上3个1/8,结果是5个1/8,也就是是5/8.由于没有讲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可能有学生没有观察或者观察不出或者不能想象出直观的图形,出现2/8+3/8=5/16的现象,这就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从分数的意义上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和方法这是关键.教材这样的编排有助于加深理解分数的含义,并使学生初步感到只有分母相同的分数(分数的意义)才能直接相加. 基础知识和技能: 通过学生对生活事例的再现和直观图观察,理解相同分母分数相加方法.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 能力培养目标: 在学生体会到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和方法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的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 难点:受整数加,减计算法则的影响和对分数的含义不理解,分数加法学习有困难. 为了突破重点与难点,有效地达成目标,遵循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初步建立数感"的教学指导思想. 在教学方法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