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内分泌干扰化学物的甄别方法和评价体系

合集下载

化学环境毒理学和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研究

化学环境毒理学和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研究

化学环境毒理学和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研究化学环境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行为、效应及其对生物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的科学。

它涉及到化学物质的来源、迁移、转化、毒性机制、风险评估和污染治理等方面。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是指那些能够干扰生物体内分泌系统的化学物质,包括激素类似物、激素拮抗剂和激素合成抑制剂等。

它们可能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功能和生态系统平衡产生负面影响。

化学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1.化学物质的来源和释放:研究化学物质在工业、农业、生活等领域的来源和释放途径,以及突发事件(如事故、泄漏等)对环境的影响。

2.化学物质的迁移和转化:研究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如水、土壤、空气)中的迁移规律和转化过程,以及生物体内外的代谢和积累机制。

3.化学物质的毒性机制: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癌性、致畸性和生殖毒性等,以及毒性作用的分子机制。

4.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识别和评估:研究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特征、来源和效应,建立相应的检测和评估方法,以识别和评估环境中的潜在内分泌干扰物。

5.风险评估和污染治理:研究化学环境污染对生物和生态系统的影响,采用风险评估方法确定污染程度和风险水平,并提出有效的污染治理技术和策略。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研究内容包括:1.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定义和特征:研究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概念、来源、特性及其与生物体内分泌系统的相互作用。

2.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分类和效应:根据化学结构和生物效应,对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进行分类,研究其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功能、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等的影响。

3.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检测和评估:建立和完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检测方法,开发相应的评估模型,以准确监测和评估环境中的内分泌干扰物水平。

4.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来源和释放:研究环境中内分泌干扰物的来源、释放途径和迁移规律,以揭示其在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内的分布特征。

5.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治理和预防:研究有效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治理技术,如降解、吸附、转化等,以及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其对环境和生物的影响。

内分泌干扰物在环境中的寻找和评估

内分泌干扰物在环境中的寻找和评估

内分泌干扰物在环境中的寻找和评估近年来,关于环境中存在的内分泌干扰物(EDCs)的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内分泌干扰物是指那些能够干扰内分泌系统正常功能的物质,包括人类和动物激素、药物、农药、化学品等。

在环境中存在的EDCs,不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同时会危害人类健康。

因此,对于环境中的EDCs的寻找和评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环境中寻找EDCs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一方面,EDCs 的种类非常多,来源和排放方式也各不相同,因此要对所有的EDCs进行寻找是不现实的;另一方面,环境中存在的EDCs的浓度很低,需要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才能够有效地寻找出EDCs。

因此,目前主要使用的是分子筛选、生物检测和化学分析等多种方法。

其中,分子筛选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其原理是利用EDCs 与生物内分泌受体的结合作用来筛选出目标物质。

这种方法不仅操作简单,还能够快速地找到目标物质。

但是,由于生物内分泌系统非常复杂,因此分子筛选仅仅是寻找EDCs的一种手段,还需要与其他方法相结合才能够寻找到全部的EDCs。

另一种方法是生物检测。

生物检测是通过观察生物的反应来判断环境中是否存在EDCs。

其优点是能够快速地判断环境中EDCs的危害程度,但其缺点是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生物检测系统,且对实验条件要求较高。

最后是化学分析。

化学分析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其可以通过对环境样品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EDCs。

值得注意的是,化学分析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化学分析需要对样品进行前处理,会对分析结果造成影响。

同时,环境中存在大量的复合污染物,化学分析需要进行大量的分别分析才能够找到目标物质,难度较大。

在找到EDCs之后,需要进行评估。

EDCs的评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是决定其是否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的重要依据。

EDCs的评估主要包括毒性评估和流行病学评估两个方面。

毒性评估是评估EDCs对生物体毒性的程度。

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突变性、致癌性、致畸性等方面。

水中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的检测技术与风险评价

水中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的检测技术与风险评价

水中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的检测技术与风险评价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其中水资源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水中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的存在却给水质保护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因此,如何准确检测水中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进行风险评价,是当今环境保护领域的两个重要方面。

一、水中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的含义水中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指的是一类可影响生物内分泌系统的化学物质,它们能够引起皮肤和肝脏的肿大、雄性化、发育减退等问题,对人体健康也会产生影响。

常见的水中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有草甘膦、非那雄胺、丙烯酰胺等。

二、水中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的检测技术1、生物检测法生物检测法由于其直观性和敏感性,成为了研究水质的一种可行方法。

大名鼎鼎的“雅典娜”小白鼠就是其中一种生物检测法。

在实验室中使用这些动物,观察它们受到水中内分泌干扰物质的影响的反应。

此外,水中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还可以通过采用细胞毒性试验、氧化还原电位和腹水鉴定等方法进行检测。

2、化学检测法与生物检测法相比,化学检测法可以更加准确地检测水中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

目前,常见的化学检测法有固相萃取法、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气质联用等。

例如,用固相萃取法提取水中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再通过气相色谱等技术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准确的检测结果。

三、水中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的风险评价1、危害评估通过对水中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含量进行检测,可以评估它们的危害程度。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同时也能更好地预估它们的危害程度。

2、暴露评估暴露评估是指尽可能准确地估计危害物质接触人类或生物的风险。

通过对水中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的含量进行检测,可以了解人类或生物面对的危险程度,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4、潜在风险评估潜在风险评估是一种对风险风险因素所造成的影响的评估方法。

通过对水中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进行检测,可以提前预测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预防和合理地应对。

内分泌干扰物质的环境行为及风险评估

内分泌干扰物质的环境行为及风险评估

内分泌干扰物质的环境行为及风险评估内分泌干扰物质(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简称EDCs)是指能够干扰内分泌系统正常功能的物质。

这些物质包括了多种化学物质和化合物,比如塑料、化妆品、农药等等。

由于EDCs具有潜在的毒性和危险性,对于人类健康和环境稳定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环境行为和风险评估两个方面讨论EDCs的影响。

第一章:环境行为EDCs可以存在于各种物质与环境中,比如地下水、大气、土壤、生物体内等等。

EDCs在环境中的行为包括迁移、转化和积聚等等。

这些行为直接决定着EDCs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威胁水平。

1.1 迁移EDCs在环境中往往能够通过水、空气等途径迁移,从而进入到生态系统内部。

例如,废水中含有的药品,可能会通过排放到河流中,沿着水流向下游迁徙,进一步引起地下水和海洋的污染。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废水的处理和排放的监管,以保证EDCs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得以减弱。

1.2 转化EDCs在环境中往往会发生各种化学反应,形成新的物质。

这些新物质可能会增强EDCs的毒性或降低毒性。

例如,烷基苯磺酸盐类(Alkylphenol Ethoxylates,简称APEOs)在水中分解后会生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这种物质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更高。

因此,在评估EDCs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时,需要通过考察转化产物的性质来科学评估风险。

1.3 积聚EDCs在生态系统内会通过生物吸收、生物富集、生物放大等方式逐渐积聚。

在生态系统内,EDCs的积聚往往呈现一个逐级放大的趋势。

例如,塑料微粒中含有的二恶英等有毒物质,在食物链的顶端,最终会被人类摄入,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影响。

因此,我们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加强废弃塑料物质的回收利用,减轻EDCs的积聚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

第二章:风险评估在评估EDCs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时,通常采用生态学和毒理学等科学方法进行积极研究。

2.1 毒理学评估毒理学评估主要是通过实验室试验来确定EDCs对于生物体的毒性和危险性。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整理ppt
27
研究范例Leon E. Gray, Jr et al. / TOXICOLOGICAL
SCIENCES 123(1), 206–216 (2011)
With the drug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testosterone levels gradually decline.
(二)对野生生物的危害
➢上世纪50年代:英国水獭种群数量下降; ➢1952年:佛罗里达鹰的数量下降; ➢上世纪60年代:蜜歇根湖貂类丧失生殖能力
,出生率下降;
➢ 1970年:安大略湖80%鸥鸟死亡; ➢ 1980年:佛罗里达鳄鱼发育异常; ➢1988年:北欧大批海豹死亡; ➢上世纪90年代早期:地中海大批海豚死亡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加拿大男婴的出生率下降了0.22%,美国下降了 0.1%。
2.男性精子异常且不育患者增加,男子女性化程度加剧
从1940年到1990年这50年间,人类的精子密度下降了50%
3.诱发女性生殖系统问题 性早熟、月经失调、子宫内膜炎症、不孕症、卵巢癌、乳
腺癌等增加
现在全球每年约有50万名妇女死于乳腺癌,且发病率以每年5%~20% 的速度上升;20世纪60年代,美国女性一生中乳腺癌的发生几率仅为1/20 ,而20世纪90年代上升为1/8
整理ppt
16
(一)影响机体正常内分泌功能的机制
1.与受体直接结合
(2)雌激素受体(ER)介导的反应
这些化学品的效应与β-雌二醇(E2)等内源雌激素相似, 包括DDT、烷基苯酚、双酚A等
整理ppt
17
(一)影响机体正常内分泌功能的机制
2:与生物体内激素竞争靶细胞上的受体
通过竞争的结果,环境激素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 合,减少受体对天然激素的吸附或阻碍天然激素与受 体结合,从而减少了天然激素的作用。天然激素与受 体的结合受环境激素的阻碍,进而影响激素信号在细 胞、器官、组织的传递,导致机体功能失调。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

2 K ra ntu f oi l y D e o 0 — 0 oe ) . o stt o T x o g , a e n3 5 0 ,K r e I i e co j 6 a
【 bt c】 A s at r
E vom n lhr oe o edc n i p r( D)aesnht hmc so nt ay OCl d ni n et o ns r nor e d r t s E r a m i s o u r ytecce i r a rl CU e i l a u l T
== == === === == === == === == === 一
第 l 6卷
第 7期
综 述 与专论 ¥
色 、 、 、 e 口 、
环 境 内分 泌 干扰 物 的安 全 性评 价研 究 进 展
姜 成 哲 ,张 乾 坤 , 正 斗 , 许 哈鹏 程
(.中 国 医 学科 学 院 实 验 动 物 研究 所 新 药 安 全评 价研 究 中 心 , 京 102 ; . 国 安 全性 评 价 研 究 所 , 田 35 o ) 1 北 00 12 韩 大 0 —6o
【 要】 环境激素或 内分泌干扰物因为其具有类似在 生物体 内的激素 功能 , 摘 能抑制 其作用 , 进而 改变生物 体
内生 殖 、 免疫 、 经 内分 泌 等 系 统 的 正 常 运 作 。本 文 对 这 类 化 学 物 质 对 人 和 动 物 的影 响 和 安 全 性 评 价 研 究 的进 展 神
全世 界登记 在案 的化 学 物 质 有 一 千万 种 以上 , 普 遍使用 的有 八万 种 之 多 , 中经 过 安 全性 评 价 的 其 不 足 1% , 0 而每 年世 界各 地 又有 数 百种 新 合成 的化 学 物质 出现 。人们 对进 入环境 的绝 大部分 化学 物质 ( 别是有 毒 有害物 质 ) 特 及其 环 境 作 用 ( 解 、 解 、 光 水 微 生物 降解 、 甲基化 、 吸附 、 发 、 物富 集等 ) 可能 挥 生 , 产 生 的危害 , 还知 之甚 少¨ J 。 近十多 年来 , 各方 面 的许 多专 家学 者 呼 吁环 境 中的一 些具 有类似 生物 体 内激 素作 用 的化学物 质可 能对人 类健 康及生 态造 成危 害 。因为环 境 内分 泌 干 扰 物 ( nr eDs p r,E s 广泛 存 在 于 我们 的 1 E o n i ut s D ) i r o 3 常生 活 中 , 合成 洗涤 剂 、 如 化妆 品 、 药 及其降解 物 , 农 用 聚氯 乙烯 为原料 的用 品 、 苯 乙烯 的聚 氯 乙烯 方 含 便盒 、 金属罐 头 内的金 属 防腐 膜 ,垃 圾 焚烧 产 生 的 污染物 等 。各 种 媒 体也 有 许 多 这方 面 的报 道 , 各 发达 国家 的有关 机构 也把这 方面 的研究 很早就 作 为

内分泌干扰物的生态风险和监管措施

内分泌干扰物的生态风险和监管措施

内分泌干扰物的生态风险和监管措施随着科技和工业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

内分泌干扰物就是其中一个严重的生态风险。

本文将分别从生态风险和监管措施两个方面来探讨内分泌干扰物的问题。

一、内分泌干扰物的生态风险内分泌干扰物,简称EDCs,是指一类可以影响内分泌系统并产生负面影响的化学物质。

这些物质可以模拟或抑制人类或动物内分泌系统中的激素,从而对生殖、发育、免疫力等产生影响。

EDCs主要来源于人为使用化学物质的过程,例如农药、塑料、个人护理用品等。

这些物质通常会进入水体、土壤或空气中,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近年来,EDCs的生态风险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研究表明,EDCs对水生动物和陆地生物的生殖和发育都会产生影响。

特别是在水生生物中,高浓度的EDCs会导致生殖不良、生殖系统变形、寿命缩短等问题。

EDCs还会引起动物行为异常和免疫力下降,从而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直接影响。

此外,EDCs还能在食物链上积累,当食物链的顶端物种,例如鲨鱼、鲸鱼、老鹰等,摄入含EDCs的小生物时,EDCs会进一步浓缩,导致这些物种的存活面临极大的威胁。

二、内分泌干扰物的监管措施目前,针对EDCs的监管措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欧盟和北美地区已经制定了针对某些EDCs的监管标准,但是这些标准仍然存在争议。

在大多数国家或地区,EDCs的监管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

要想有效地控制EDCs的风险,需要从监管和技术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监管法规,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和执行力度。

同时,需要开展更多的科研工作,加强对EDCs的研究和监测。

这些工作有利于建立更为科学的EDCs监管体系。

除此之外,也可以从技术方面入手来降低EDCs的风险。

例如,在工业生产中使用环保材料和生产工艺、研发新型的无毒无污染的生产材料和工艺等,都是可以控制EDCs风险的有效手段。

总之,EDCs的生态风险和监管措施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

化学物质的生态毒性与评价方法

化学物质的生态毒性与评价方法

化学物质的生态毒性与评价方法1. 引言化学物质在现代社会中无处不在,它们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药和日常生活等领域。

然而,随着化学物质使用量的增加,它们对环境的潜在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生态毒性是指化学物质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评价化学物质的生态毒性对于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 化学物质的生态毒性2.1 毒性机制化学物质的生态毒性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机制表现出来:•细胞毒性:化学物质可以直接破坏细胞结构,导致细胞死亡。

•氧化应激:化学物质可以诱导产生过多的自由基,导致细胞膜脂质过氧化,蛋白质和DNA损伤。

•内分泌干扰:化学物质可以干扰生物体内的激素平衡,影响生殖和发育。

•遗传毒性:化学物质可以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增加癌症风险。

2.2 毒性终点评价化学物质生态毒性的关键终点包括:•生存率:化学物质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生长和发育:化学物质对生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繁殖:化学物质对生物繁殖能力的影响。

•行为:化学物质对生物行为的影响。

•基因表达:化学物质对基因表达的调控。

2.3 毒性预测和评估评估化学物质生态毒性时,通常使用实验数据和预测模型相结合的方法。

实验方法包括急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联合毒性试验等。

预测模型则包括化学物质特性预测、毒性途径分析和计算机模拟等。

3. 化学物质的生态毒性评价方法3.1 毒性评价流程毒性评价流程包括以下步骤:1.数据收集:收集化学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生产使用情况、暴露途径等。

2.毒性数据整合:整合实验数据和预测模型结果,建立毒性数据库。

3.毒性终点权重:根据不同毒性终点的相对重要性分配权重。

4.综合风险评估:综合考虑化学物质的暴露量和毒性,评估生态风险。

3.2 毒性评价方法•毒性单位:通过比较化学物质与已知毒性物质的毒性单位来评估其毒性。

•物种敏感性分布:分析不同物种对化学物质的敏感性,确定生态风险阈值。

•生态风险商:结合化学物质的环境浓度和毒性,评估生态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述评・作者单位:610041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环境内分泌干扰化学物的甄别方法和评价体系张立实 吴德生 环境内分泌干扰化学物(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EDCs )对人类和野生动物健康的危害已是不争的事实。

从预防医学的观点出发,对环境中各种化学物的内分泌干扰活性进行甄别(screening and testing ),以确定该化学物(或混合物)是否具有干扰生物机体内分泌活性的作用,即是否属于内分泌干扰物?这对于制定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预防措施和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在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甄别方法研究中,目前尤其应注意的是:(1)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扩大,EEDCs 的作用已不仅仅局限于由激素受体介导的对激素功能的激活或阻遏,还应当包括对整个内分泌腺轴内稳态的破坏,以及对激素的产生、分泌、合成、代谢、转运和排泄等过程的干扰等。

因此用“环境激素”或“环境类激素”来代表整个这一类化学物就显得不够准确;(2)在目前对动物实验要求实施三“R ”(refine/replace/reduce )呼声很高的环境氛围中,如何建立我们自己的、可靠和实用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甄别方法和评价体系。

一、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甄别方法的范围环境化学物内分泌干扰活性的甄别是指应用科学的方法来鉴定某种化学物是否具有EEDCs 的各类效应特征,以确定该化学物是否属于EEDCs 。

这是识别、研究和控制EEDCs 污染和保障人类健康的前提,也是目前EEDCs 研究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甄别和评价方法目前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环境化学物模拟或拮抗生物体内主要激素如雌激素、雄激素、甲状腺素活性的甄别和评价方法;(2)环境化学物对生物体内上述激素的产生、分泌、转运、代谢、排泄等活动过程干扰的甄别和评价方法;(3)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人类健康整体效应(尤其是下丘脑-垂体-腺轴)的评价方法;(4)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生态效应评价方法;(5)多种环境化学物(混合物)内分泌干扰活性(联合作用)的评价方法。

目前人类所接触的环境化学物种类仍在不断增加,其中较重要的有农药和兽药(包括活性组分和非活性组分)、化肥、工业化合物、药物、化妆品、食品添加剂和营养补充剂、其他环境和食品污染物等。

在这些化学物中,已对其内分泌干扰活性作过初步评价者仅占少数,做过较全面的评价者更属凤毛麟角。

因此,对数量庞大的环境化学物的内分泌干扰活性进行甄别和评价,工作量是极其巨大的,发展快速和可靠的甄别和评价方法,其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二、目前美国和欧共体采用的甄别方法及评价体系快速、灵敏、经济的甄别方法是鉴别、评价和研究EEDCs 的前提条件。

因此,美国和欧共体等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发展对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甄别方法。

目前主要是发展快速、简易、经济、可靠且适合批量、低浓度的甄别方法,如甄别雌激素干扰化学物的酵母雌激素甄别法、雌激素受体竞争抑制法、卵黄蛋白原法及芳香化酶抑制剂甄别法等。

甲状腺素干扰物的甄别方法近年来也有较快发展。

11美国国会1996年通过两项立法(食品质量保护法和安全饮水法),敦促美国环境保护局(EPA )加强内分泌干扰物的甄别方法研究。

21EPA 提出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甄别方法体系:包括第一层次的筛选(T1S )和第二层次的实验(T2T )。

(1)第一层次的筛选(tier 1screening ,T1S ):T1S 作为初筛实验,可判定某化学物或混合物属于:①可能的雌、雄激素或甲状腺激素干扰物,从而进入T2T 实验组;②不是EEDCs 或可能性很小,除非在特殊情况下才进入T2T 。

即T1S 的目的是判定某化学物不是(或很可能不是)EEDCs或可能是EEDCs。

T1S必须具备:①灵敏度高,以减少假阴性;②足以反映体内的代谢活动;③覆盖已知的EEDCs作用的所有领域;④在生物分类学上覆盖面广;⑤有足够的多样性,以通过权衡结果得出结论;⑥快速、经济。

T1S包括体外和体内两大类分析方法。

体外分析方法包括雌激素受体结合或报告基因实验、雄激素受体结合或报告基因实验及睾丸碎屑类固醇合成实验(steroidogenesis assay with minced testis)等。

体内分析方法包括啮齿类动物3d子宫营养实验、啮齿类动物5~7d Hershberger实验(雄激素)、啮齿类动物20d青春期雌性实验(甲状腺终点)、蛙变态实验及鱼类生殖筛选实验等。

T1S的选择实验有胎盘芳香酶实验、啮齿类动物20d青春期雄性甲状腺终点实验、改进的啮齿类动物3d子宫发育筛选实验(腹膜内给药)及啮齿类14d未经阉割的成年雄性甲状腺终点实验等。

有待发展的筛选方法有子宫发育筛选实验、鸟类雄激素实验、海龟类卵实验(内分泌终点)、鱼类、鸟类卵巢发育实验及无脊椎动物筛选实验等。

(2)第二层次的实验(tier2testing,T2T):其目的是确定内分泌干扰作用的性质、可能性和剂量-反应关系。

由于T1S存在假阳性等缺点,故T2T是对T1S的补充,但T2T所需时间较长。

现有的T2T方法包括:两代哺乳动物生殖毒性研究(内分泌终点)、两代鸟类生殖毒性研究(内分泌终点)、两代鱼类生殖毒性研究(内分泌终点)或生活周期毒性实验、两代虾(mysidacea)生殖毒性研究(内分泌终点)或其他无脊椎动物生活周期毒性实验及两栖类发育和生殖实验等。

有待发展的T2T方法有:一代哺乳动物生殖毒性研究(内分泌终点)、替代的哺乳动物生殖毒性研究及爬行类动物生殖毒性研究等。

对于甲状腺干扰物的甄别方法,目前主要是测定暴露后啮齿动物的血清甲状腺素(T4)和促甲状腺素(TSH)浓度(初筛),同时进行甲状腺组织学评价。

此外,对于增加TSH水平的干扰物可通过检测甲状腺细胞的核增殖抗原(PCNA)来甄别;对于降低TSH反应的干扰物可通过生理性、病理性的甲状腺素受体结合实验来甄别;对于促进T4代谢和清除的干扰物可通过药代动力学实验来甄别;对于与甲状腺球蛋白、运载蛋白竞争结合的干扰物可通过体外竞争性结合实验来加以甄别。

此外,还有甲状腺过氧化酶分析法、GH3细胞分析法及蝌蚪变态分析法等。

3.体内和体外实验的优缺点比较:从已提出的甄别方法来看,可分为体内和体外实验两大类。

由于化学物在体内产生内分泌干扰效应常常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外来化学物在体内的代谢、转化、转运、分布和排泄;在体内与激素受体的亲和力;化学物对体内激素受体的激活能力等。

故整体动物的体内实验结果具有相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但体内方法耗资、耗时、耗力,不适用于批量测试和现场应用,特别是在环境低浓度暴露的情况下,常不易获得正确反应。

因此,虽然体内方法目前仍被认为最具有确认EEDCs的权威性,但快速、简易、经济、可靠的体外甄别方法仍然是研究与发展的主要方向。

4.美国EPA根据“内分泌干扰物甄别顾问委员会(EDSTAC)”的建议,将估计所需测试的物质(87700种)分为4类。

第一类为已有确切的论据证明无内分泌干扰效应,属于这一类的化学物有强酸强碱、氨基酸、糖类及某些聚合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不易跨过生物膜和生物屏障而引起内分泌效应)等。

第二类为目前掌握资料尚不充分的化学物,它们将首先进入第一层次(T1S)筛选实验,亦可应用“高通量”的前筛选实验(HTPS)等,然后再进入第二层次(T2T)测试及危害性评价。

第三类为掌握资料已较充分的化学物,可以绕过第一层次(T1S)筛选实验而直接进入第二层次(T2T)测试然后进入危害性评价。

第四类是已有充足资料可用于危害性评价,而无需再进行甄别的化学物。

三、目前已发展的EEDCs甄别方法的缺陷11目前已发展的EEDCs甄别方法主要集中在模拟或干扰雌激素和甲状腺素活性的甄别,仅有少量的干扰其他激素(如雄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活性的甄别方法研究。

21甄别方法的实用性主要取决于其特异性、敏感性、反应时间、简便性和经济性。

目前大多数甄别方法的敏感性较低而特异性偏高,耗时耗费用较多,不适用于大范围的筛选。

31在多种EEDCs联合作用的内分泌干扰效应以及对人类健康的综合效应方面的研究还极为少见。

四、EPA关于EEDCs甄别方法体系的发展战略1.建立国际合作,对已有和新发展的甄别方法进行相互核实与确认;2.互通信息,建立甄别方法数据库;3.不断发展和更新甄别方法,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五、我国的工作与展望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有关杂志开始刊载环境内分泌物甄别方法的文章,形式上多以综述和介绍为主,且内容主要涉及雌激素。

以后,逐渐有少量关于雌激素甄别方法的实验探索,如“子宫营养增重”、“乳腺癌细胞MCF27增殖”及雌激素受体竞争实验等研究。

从21世纪开始,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环境类激素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2001~2004)的一部分,在EEDCs甄别方法研究部分相继开展了以下一些探索和研究。

1.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建立了环境雌激素重组酵母测评系统,并使用该系统对β2雌二醇、环境类激素(双酚A、壬基酚、DD T类和邻苯二甲酸酯)、水样富集物和化妆品的雌激素活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较为满意;2.使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定量同时测定6~8种雌激素和环境类雌激素,并对环境和生物样品的前处理方法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和探索;3.通过整体动物实验,观察了干扰甲状腺功能的农药二巯基敌枯双染毒后,血清游离T4和TSH 浓度、甲状腺酶组化和免疫组化等指标变化的时效和量效关系,并应用大鼠甲状腺滤泡细胞(FR TL25)分泌甲状腺球蛋白功能的观察,对甲状腺素干扰物的甄别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建立快速、灵敏和经济的甄别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并准确评价其活性的方法(包括建立相应的生物标志体系),是深入研究EEDCs及其对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影响的前提条件,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目前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对其生物学活性,尤其是对已有内分泌系统的干扰活性的甄别方法进行优选和规范化,并在国内设立相应的测试点,对其有效性进行相互验证和确认,尤其对我们新建立的甄别方法更应如此。

同时,应根据各甄别方法所检测的生物学效应终点特征,首先建立一套对环境雌激素、甲状腺素干扰物的甄别方法和评价体系;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设立环境内分干扰物及其甄别方法研究的数据库,不断完善和引入新的甄别方法。

此外,还应有计划地对我国环境中广泛存在或潜在意义较大的环境化学物进行分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甄别测试。

只有在对各种环境化学物的内分泌干扰活性进行正确评价的基础上,才能提出更有效和更有针对性的预防其对人类健康危害的综合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