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对中国科技创新实力的观点述评_陶蕊

合集下载

最新外国网民评价中 国

最新外国网民评价中 国

最新外国网民评价中国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显著,这也引发了外国网民对中国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许多外国网民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表示惊叹。

他们看到中国在短短几十年间从一个相对贫困的国家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成就尤为引人注目,比如高铁网络的迅速扩张、现代化的机场和港口的建设,以及城市中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一位来自欧洲的网民在社交媒体上写道:“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简直令人难以置信,高铁的速度和舒适度让人印象深刻,这在我们国家是难以想象的。

”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也赢得了外国网民的赞誉。

5G 技术的领先应用、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以及人工智能领域的不断突破,都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创新力量。

“中国的科技公司正在改变世界,他们的产品和服务不仅在中国受欢迎,在全球范围内也有很大的市场。

”一位美国网民这样评价道。

在文化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深深吸引着外国网民。

中国的武术、书法、传统音乐和节日等元素,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世界各地,引发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

不少外国网民开始学习中文,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内涵。

“中国文化古老而神秘,每一次深入了解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惊喜。

”这是一位来自非洲的网民的感慨。

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也得到了外国网民的认可。

中国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并且在植树造林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展现出了坚定的决心和行动,为全球环境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位澳大利亚网民说道。

然而,也有一些外国网民对中国存在误解和偏见。

比如,有人认为中国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但事实上,中国已经在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追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还有人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存在误解,不了解中国的政治制度是如何适应中国的国情并推动国家发展的。

对于这些误解和偏见,我们应该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通过加强交流和沟通,让更多的外国网民了解真实的中国。

中国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人口大国,其在技术领域的发展与创新取得了显著成就。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分析中国在技术领域的发展方向、国际合作模式以及创新成果,展现了中国技术对全球科技进步的重要贡献和影响。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1. 引言部分包括三个小节: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在概述部分将简要介绍中国技术在国际范围内的影响力和重要性;文章结构部分则阐述了本文的组织结构和各部分的内容;目的部分描述了本文撰写的目的和意义,引导读者进入文章主题。

2. 正文部分包括三个主要内容:技术领域、国际合作和创新成果。

技术领域部分将介绍中国技术在哪些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和突破;国际合作部分将探讨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技术合作及其影响;创新成果部分将分析中国在科研与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果和对世界的影响。

3. 结论部分包括三个小节:影响力总结、未来展望和结语。

在影响力总结部分将总结中国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及其重要性;未来展望部分将展望中国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结语部分则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全文内容,为文章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中国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并分析其在技术领域、国际合作和创新成果方面的表现。

通过对中国技术在全球舞台上的角色和地位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揭示中国在科技创新和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国际社会的重要影响。

同时,本文也将展望中国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中国在全球科技产业格局中的角色和挑战,并为中国技术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设性的展望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以及其在全球科技领域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2.正文2.1 技术领域中国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多个领域。

2008~2010年外媒有关中国科技发展评论的分析研究

2008~2010年外媒有关中国科技发展评论的分析研究

计的需要花 5 年时间才能达到的水平, 如图 1 所示。
以专利数量衡量一个国家创新 实力 的标准来
看 , 姆 森路 透报 告称 , 国的专 利 申请 总数 在 汤 中 20 - 0 9 0 3 20 年间以每年 2 %的速度递增 , 6 其他各 国 的增长速度则远落其后 : 美国为 55 韩国为 5 .%、 %、 欧洲为 4 日本为 l 4, %、 %【 其中 20 年中国的专利 J 08
新。
4 中国科技界存在的问题
外媒 对 中 国 科 技 发 展 既 有 积 极 的评 价 , 为 认
“ 中国定将成为全球科学和科技创新领域 的领袖 ” , 但也 有一 些评论认 为 , 国科 技事 业 的高 速发 展 和 中
快速 崛起 , 只是基 于 目前 的统 计数据 和趋 势 , 中国科
司在 20 08年全球专利申请公司中名列第一, 结束了
飞利浦 连 续 1 O年 的榜 首 地 位 。20 06—20 08年 间 ,
以此速度增长 , 中国科学论文产量将会在 2 1 07年居 世界第一 。中国科学家在工程学、 ] 信息学和地球 科学领域所发表的论文总数 占全球总数的 1% , 0 在 化学和材料科学领域的实力也很突出。此外 , 论文
中国申请的有关风能 、 太阳能和海洋能源 的新专利
数量在全球居于首位 , 其次 分别是 日本、 国和德 美
国 J如图 2所示 。 ,
质量也有所提升 , 至 20 截 0 8年中国在《 细胞》 《 、 柳 叶刀》 《 、新英格兰医学 杂志》 以及《 科学》 等国际权 威杂志上发表的科研论文数量在过去 l O年间增加
张小鹑
( 甘肃省科学技术情 报研 究所 , 甘肃 兰州 700 ) 300 摘 要: 外媒对 中国相关 政策的评论 , 具有重要 的决策参考价值 。以中国科 技发展为 目 , 标 通过新 闻媒体 、 刊的官 期

外媒关注的中国创新

外媒关注的中国创新

外媒关注的中国创新文/本刊记者 魏晓文的第14位。

中国近年来一系列对创新发展的政策驱动和取得的经济成就,获得国外媒体的高度关注。

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在北京召开,并于29日发布《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以下简称《公报》)。

公报提出,要在2035年达成“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远景目标,就必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外媒纷纷从中捕捉中国进一步加大科技自主创新步伐的信号,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多国媒体媒体普遍认为,面对国内国际复杂而多变的形势,中国希望更多地借助内部力量,发挥内部潜能,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在未来几年内让国家成为在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更加成熟的强国。

美联社的报道称中美贸易摩擦之下,中国誓言要成为自力更生的“科技强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中国元素的广告信息越来越多,中国越来越被世界所关注并了解国”。

德新社也在报道中指出,中国的下一个五年规划致力于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扩大国内市场,同时继续向外国投资者开放。

而《纽约时报》报道则关注了全会提出的“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文中指出,有专家认为,中国的许多优先事项将涉及扩大国内现有技术的规模。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也在报道中指出,中国领导人通过了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蓝图,强调“科技自立自强”,这是对美国加大对中国公司制裁力度做出的回应。

就在各方热议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创新发展政策的同时,很多媒体的目光也盯在了广东深圳这个堪称中国“创新标本”的城市,她刚刚度过自己40岁的生日。

40年间,这个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座高楼林立的中国大都市,在这里诞生了诸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科技公司,其发展速度和创新能力同样令全球媒体惊叹。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称,在过去40年间,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为国际化大都市,许多知名的科技巨头公司诞生于此。

国外科技计划评估体系的演变及启示

国外科技计划评估体系的演变及启示
2018年第16 J ̄]
s。i。 。。 d re盏 麓 翟耄。m。 R mh
doi:10.3969/j.issn.1000—7695.2018.16.003
国外科 技计划评估体 系的演变及 启示
陶 蕊 ,胡 维 佳 ,王 勇
(1.科技部科技评估 中心 ,北京 100081; 2.中国科 学院大 学人文 学院 ,北京 100049; 3.广 东省技 术 经济研 究发展 中心 ,广 东广 州 510070)
1 研究 背 景
《国家 中长期 科学 和技 术发 展规 划纲 要 (2006— 2020年 )》 颁 布 以来 ,全 国公 共 科 技 支 出规 模 逐 年 增大 。在 国家大 力 推行 政 府 绩 效 改 革 的背 景 下 ,公 共科 技 资源 的配 置和使 用效 果 备受 政 府 和公 众关 注 , 对科 技 计 划 开 展 绩 效 评 估 的 呼 声 越 来 越 高 。2014 年 ,新一 轮科 技 计 划 管 理 改 革 启 动 , 中 国的科 技 计 划 正在 经历 重 大 的调 整 和重 构 ,监 督 和 评估 工作 成 为科 技计 划 管 理体 系 的 重要 支 柱 ,构 建 科 技计 划 评 估体 系 的任 务更 加 紧迫 。
பைடு நூலகம்
等 以 美 国 先 进 技 术 计 划 (Advanced Technology Program,ATP)评估 为例 ,详细介绍 了计划评估 的 组 织模 式 和项 目遴 选 标 准 、计 划 评 估 程 序 、评 估 的 工具及其经济影响。谈毅等 总结 了韩 国政府在先 导技术计划评估 中使用 的产业竞争力、对 国家研发 能力的贡献以及促进人 民生活质量提升等三方面 的 指 标 。现有 研究 主要 集 中在 对 国外 评 估 方 法 和 指 标 等方面的介 绍和借鉴 ,对科技 计划评 估 的长 时段、 系统性 研究 不 足 ;且 国外 经 验 具 有 其 产 生 和作 用 的 历 史 背景及 社 会 基 础 ,这 些 在 现 有 研 究 中往 往 被 忽 略 ,对 国外 经 验 的借 鉴存 在 片面 化 和简 单 化 的倾 向 , 可能 导致 国外 做 法 在 中 国推 行 困难 或 效 果 不 佳 。本 文 尝试 从历 史 演 变 和 中外 比较 的角 度 ,考 察 国外 科 技 计 划评估 的产 生 和 发 展 脉 络 、发 展 动 力 和基 础 条 件等 ,总结 国外构建评估体系 的模型 ,结合 中国构 建科技计划评估体系的需求和基础条件 ,提 出几点

美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第22卷第3期2022年3月创新科技Innov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22No.3 Mar.2022美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秦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100038)摘要:美国在统一之前便开启了工业化进程,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实现科技赶超。

两次世界大战奠定了其科技强国的地位,冷战促使其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至今科技实力仍保持全球第一。

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历程中,美国率先将科学队伍建制化、走军民科技一体化发展道路、高度重视科技人才、打造全球科创中心等,这些做法是其成功的经验,对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科技强国;工业革命;军民融合;科创中心;国家实验室;战略科技力量中图分类号:G32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037(2022)3-81-12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22.3.0082016年5月30日,“科技三会”①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召。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科技强国建设三步走战略,即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修正“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为“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并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由此,“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强国”成为我们的基本共识。

当前,我国已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向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迈进。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

鉴于此,研究世界主要科技强国的建设经验,对我国科技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而这其中又以科技实力最雄厚、科技强国建设历程最长的美国为典型代表。

因此,本文试图对美国经验进行系统梳理,并注重经验总结,找到对我国的有益启示,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

国内外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综述

国内外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综述

国内外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综述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是评估一个地区在创新方面的能力和潜力的方法。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评价各个地区的创新能力对于制定创新政策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综述国内外关于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成果。

首先,在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中,常用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

科技创新投入指标包括研发经费投入、人才引进、科技专利申请等,反映了地区在创新方面的投入力度。

科技创新产出指标包括科技成果转化率、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等,反映了地区创新能力的转化和应用能力。

创新环境指标包括政策支持、产业密集度、人才培养等,反映了地区创新环境的优劣。

其次,在国外的研究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提出了创新系统模型,将创新能力评价分为三个层次:初级创新,指的是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中级创新,指的是技术水平相对较高且已经商业化的创新;高级创新,指的是技术水平非常高且具有颠覆性的创新。

根据不同层次的创新,采取不同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在国内研究中,浙江大学的研究者提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科技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产品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其中科技创新能力指标包括研究开发投入、科技成果、科技合作等;技术创新能力指标包括技术引进、技术创新、技术孵化等;产品创新能力指标包括产品开发、产品更新、市场占有率等;创新环境指标包括政策支持、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等。

此外,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中还涉及到对经济发展水平、人才引进政策等因素的考量。

例如,杭州经济学院的研究者通过综合评价杭州地区的人才引进政策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而评估其创新能力。

同时,研究者还通过分析地区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来揭示创新能力评价的内在机制。

总之,国内外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主要通过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来评估地区创新能力的不同层面。

西方国家对中国空间站的评价

西方国家对中国空间站的评价

西方国家对中国空间站的评价
西方国家对中国空间站的评价非常高,表达了他们对中国航天进步感到的惊叹和敬佩。

尤其是中国于2011年在西藏西部成功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船,以及中国在2016年第一次成功发射和操作几何站,更是让西方国家钦佩不已。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西方国家对中国空间站的评价也很高,表达出了他们对中国航天技术的看重和赞赏。

他们钦佩中国凭借非常少的时间就能完成登月计划,并且将空间站作为未来宇宙站建设的重要桥梁,完全可以预见中国航天技术在未来的突飞猛进。

另外,西方国家也认可中国空间站的科学研究成果,特别是中国空间站在航天生理学、航天重力生物学和航天能源学等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让世界各国都钦佩不已。

他们相信,空间站有望发展成为未来宇宙站,建设和运行中国空间站能够更好地为国内外的科学家为他们的研究工作提供更好的环境。

总而言之,西方国家对中国空间站的评价非常高,他们认为中国空间站具有很强的科研价值,并且有望发展成为未来宇宙站,从而为国内外的科研者提供更好的实验环境条件。

他们也相信,中国空间站的发展能够为航天科技发展注入新活力,并为未来航天项目带去更大的精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第3期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15No.3收稿日期:2014-04-09,修回日期:2014-07-31doi :10.3969/j.issn.1000-7695.2015.03.001国外对中国科技创新实力的观点述评陶蕊1,2,胡维佳2,曹希敬2(1.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北京100081; 2.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100190)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上升,科技投入逐年增大,中国的科技论文和专利等产出排名也屡创新高。

中国的科技创新实力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不少国外研究人员对此发表评论观点。

搜集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国外研究人员发表的针对中国科技创新实力的代表性评论文章,对其中的观点进行归纳和分析并提出几点思考。

希望帮助中国科技界多视角了解中国科技发展的状态和潜在的问题,对中国科技体制改革有所启发。

关键词:中国科技创新;观点;述评;国外中图分类号:G3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7695(2015)03-0001-07Analysis of Reviews from Foreign Observer on China ’s Innovation CapacityTAO Rui 1,2,HU Weijia 2,CAO Xijing 2(1.National Center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valuation ,Beijing 100081,China ;2.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China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 ’s economy ,large quantity of investment has been put to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eld ,with the hope of innovation improvement.At the same time ,China ’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utput ranking is updated year by year.It has drawn great attention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on China ’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some foreign reviews are published.Some typical reviews on China ’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a-pacity from foreign researchers after 2006,and the launch of MLP (National Guideline on Medium and Long -Term Pla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in this article ,then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It is hoped that through this article ,Chinese scientist and policy makers could objectively understand the actual status as well as the barrier of China ’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deeply explore the overall reform of China ’s innovation system.Key words :China ’s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review ;analysis ;foreign1研究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科技的投入也逐年上升,尤其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科技规划纲要》)颁布以来,财政科技资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建立。

全国财政科技支出从2006年的1688.5亿元提高到2012年的约5600.1亿元,年均增长22.73%[1]。

与此同时,中国的科技产出数量增长速度也十分惊人。

我国科技论文数量从2009-2011年连续三年居世界第二位,总被引次数从2002年的第19位上升到2011年的第7位。

根据《2013年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居民专利申请量为56.1万件,首次在世界各国中占据榜首[2]。

我国科研人员也从2002年的103万人年增至2012年的320万人年,居世界首位,年均增长12%[3]。

中国科技实力快速增长的数据鼓舞着中国科技界和政策制定者的信心。

中国的科技实力上升以及在国际科技版图中的位置越来越突出是不争的事实。

不仅是中国在进步,有资料显示,传统的美国、日本、欧盟三足鼎立的全球科技版图正在发生变化,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依靠经济发展,其科技实力的增强正在逐渐改变全球科技发展的版图[4]。

同时,国内不少评论对中国科技数据增长背后的问题也进行过讨论,例如论文引用率低、专利转化率低、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差强人意等[5-7];也有一部分中国学者在国外媒体撰文讨论这一议题[8-11]。

如何看待并解决这些问题是促进我国科技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

经济全球化引起科技全球化,科技与经济、社会、民生、外交的关系日益紧密,观察和评论科技活动的视角需要从单一的科技视角向更陶蕊等:国外对中国科技创新实力的观点述评为广义的社会视角和全球视角转变,因此,中国科技界不仅需要了解中国的变化,也需要了解国外对中国发展的反应、观察和评论。

本文从国外主流媒体自2006年(《科技规划纲要》颁布以来)发表的上百篇相关文献中遴选出部分观点明确、依据充分、引用率较高的评论文章,对其观点进行综述和分析,并引出几点思考。

文章希望引起中国科技界对中国科技发展数据的思考,对存在问题的分析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应对。

2国外对中国科技创新实力的评论焦点总体上,国外研究人员对中国发展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总结起来,国外大部分评论侧重于对科技增长数据的比较和解读。

有一部分长期跟踪中国科技发展的研究人员对中国科技管理体制做出分析,包括政策制定、管理协调、经费分配等;有不少关注全球市场及贸易的研究人员对中国快速增长与世界经贸体系的兼容问题做出评论,并对中国企业的创新实力提出质疑;还有一些研究人员撰文对中国的科研文化等创新软实力进行评论。

以下对国外评论的核心观点予以归纳。

2.1中国科技创新实力增长获得评论普遍认可中国科技创新实力的整体提升获得国外评论普遍肯定,有许多国外研究可以证实这点。

例如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以国家对技术竞争力的定位、社会经济基础设施、技术基础设施和生产能力为指标对全球33个国家的科技水平进行排名,研究结果显示,在过去的15年里,中国正从默默无闻的“草根”逐渐跃居世界技术领先地位。

2007年中国的科技水平得分为82.8,相比之下,美国是76.1,德国是66.8,日本是66.0。

仅仅11年前,中国的得分仅为22.5。

佐治亚理工学院技术政策与评价中心的主任Alan Porter[12]认为:“中国已经真正改变了科技与世界经济的格局,正在成为研发方面的领导者。

美国与中国的竞争就好像一个40岁的人和一个与自己身高相当却年仅12岁的孩子打篮球对抗,年长的美国现在的状态稍好一些,而且经验丰富,但中国未来的优势明显。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GII ranking)也反映了中国的创新进展:中国的全球排名从2010年的第43位上升到2011年的第29位[13]。

对中国科技创新的未来趋势,国外评论并不保守。

有文章认为,中国、印度和巴西未来10年在医疗保健创新方面可能超过美国[14]。

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行、现代化军队、创新速度记录的高铁和超级计算机都给国外留下了深刻印象,使他们肯定中国式创新的前景[15]。

在一项全球高管接受的调查研究中,43%的高管认为中国将在2016年取代硅谷成为下一个全球创新中心[16]。

但也有不少评论文章指出中国增长趋势背后的弱点。

高铁、载人航天飞机的发射和对接、潜艇等等,表明中国可以调动大量资源,实现科学技术的重大进展,但是,创新的亮点并不能说明中国整体的创新效率和绩效,例如,专利的数量与企业盈利能力之间并没有内在的联系。

中国虽然申请了许多专利,但到目前为止为世界带来商业价值的发明创造却寥寥无几[17]。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研制推出的150座单通道飞机C919型飞机是国外评论多次提到的一个案例。

许多人将C919看作是中国直接与空客和波音公司展开竞争的例子,但国外评论认为C919主要面向国家内部采购,或许是担心西方供应商的投标竞争。

与C919飞机一样,ARJ21支线飞机被认为是中国将成为下一个航空大国的例证,但是ARJ21支线飞机显然已经成为一个超重且过时的产品[18]。

2010年,中国的高科技出口中,外商独资企业占60%以上,跨国公司和中国公司的合资企业所占比重不到20%,国有工厂占比10%,而中国私营企业占比在10%以下。

中国高科技出口产品附加值的70%来自进口装配产品或加工产品,例如美国苹果公司在中国生产的iPhone产品[15]。

总体上,中国的创新速度和整体进步全世界有目共睹,科技实力综合排名不端攀升,但是发展的质量遭到质疑:高科技含量的成果有限,科技产品商业化程度不高,科技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仍处于低端水平。

2.2中国创新数据屡创新高但存在质疑国外媒体与国内媒体一样,对中国的创新数据非常关注,研发投入、科技论文和专利数量成为热议的话题。

国内媒体对数据的攀升多持乐观态度,国外媒体在对创新数据的解读方面则比较谨慎,注重全球比较。

例如,中国的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从2002年的1.1%上升至2010年的1.5%,到2020年这一比例应该能达到2.5%;中国的研发支出占全球研发总支出的比例在2010年为12.3%,仅仅排在美国的后面,但美国的比例一直稳定保持在34%至35%;中国发表科技论文的数量2012年已经跃升到全球第二位,但是引用率偏低,高被引频次的论文数量依然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