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的日本》教案正式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设计7:第4课 走向世界的日本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设计7:第4课 走向世界的日本教案

第4课走向世界的日本『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目标制定的依据性分析(1)学情分析: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概括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且思维比较活跃。

同时,经过高一一年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视野开阔,学习历史的兴趣也相对浓厚。

(2)教学内容分析:该课的内容为走向世界的日本,本节包括三个子目:1889年日本宪法,崛起为东方强国和踏上对外扩张之路,其实是从政治、经济、对外三个方面分析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是日本在走向近代化过程中的与世界接轨和走向世界的具体表现。

学生应该首先从宏观上把握这一点。

2.目标内容(1)基础目标:了解1889年日本宪法的内容,分析其特点;日本为什么能崛起为东方强国以及踏上对外扩张之路与明治维新之间的关系;探究近代日本政治、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对日本和亚洲各国产生的影响。

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2)发展目标:通过对宪法的分析帮助学生认识1889年日本宪法是近代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但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帮助学生论从史出,得出“综合国力的强弱决定了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高低”;对外侵略扩张是近代日本一项长期的国策,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正确认识中日关系问题;从日本明治维新中我们可以得到哪结启示。

(二)教学准备:制作PPT文件;适当补充图片,以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性认识;并补充适量的表格和文字材料,以培养学生提炼有效信息和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从《大国崛起》中选择部分视频内容剪辑到课件中在课堂播放,直接给学生以音像的冲击,增强感染力;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以便有的放矢。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889年日本宪法制定的背景、内容。

难点:1889年日本宪法的特点、影响。

(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19世纪60、70年代,在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一股革命与改革的浪潮,当美国完成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在工业化道路上迈开大步向前的时候,日本也来了个华丽的转变,进行了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明治维新。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第4课走向世界的日本》优质课教案_1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第4课走向世界的日本》优质课教案_1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第4课走向世界的日本》优质课教案_1第22课《日本明治维新》教学设计一、课标内容:知道明治维新的主要政策,理解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从政治体制、力量对比,改革措施和国际背景等方面进行思考、探究、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这次改革的资产阶级性质,认识到它们在本国历史上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而理解改革对社会进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教材分析:本教材是部编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的第22课。

19世纪60年代,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使世界资本主义阵营力量得到扩充,属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的内容。

2、教学重点: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3、教学难点:理解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四、学情分析:因为历史学科是副课,所以学生对这科不太重视。

他们学习兴趣不高,基础不好。

这样他们对初一、初二的历史知识了解不多,学习世界历史比较困难,特别是对一些历史发展的线索还是比较模糊。

因此教学过程相当吃力。

五、教学方法:本课我采用以下三点教学方法:1、导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概括、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2、讲解法:对于疑难问题,教师通过有关资料帮助学生理清线索,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3、讨论法:通过讨论,使学生古今结合、纵横联系、增强其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

六、学法指导:学习本课需要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正文、小字、图画、史料和“动脑筋”问题之间的相联关系,以便合理利用。

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活动,使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事件。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日本与中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

日本是一个善于向别人学习的民族。

日本向中国的隋唐学习,进行了大化改新,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8-4《走向世界的日本》教案01

8-4《走向世界的日本》教案01

第4课走向世界的日本教学目标:教学难点:1889年日本宪法的特点、影响。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和问题比较方式进行,同时配合质疑答疑、原始史料阅读、论从史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让学生学会用历史辩证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采用概要讲述法和问题比较方式进行教学,既符合学生认知的水平,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更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明治维新的成功,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

日本不仅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而且也走向了侵略亚洲邻国的过程。

1889年日本制订了近代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宪法,这部宪法显示了日本政治体制是什么特点?明治维新与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以及踏上对外扩张之路之间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探究的内容。

由此导入新课。

一、1889年日本宪法1)宪法颁布的背景:明治维新时,农民负担过重,起义不断;中小资产阶级不满政府对大资本家的扶持政策;19世纪80年代日本国内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社会动荡。

中小资产阶级和中小地主掀起“自由民权运动”的广泛影响。

19世纪80年代初,有20多万人在请愿书、建议书上签名。

民权理论家纷纷拟定宪法草案,写入了“政府违背宪法时,日本人民可以不服从它”、“政府蹂躏人民自由权利时,人民可以推翻它”等内容。

藩阀惊呼“出现了法国大革命前的情景。

”(藩阀:领导倒幕运动的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以后长期垄断国家主权,他们出身于长州、萨摩等藩,称为藩阀。

)为了缓和矛盾,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稳定社会局面,制订宪法。

2)宪法特点:以普鲁士宪法为蓝本,具有军国主义和君主权力的特点。

3)宪法内容:P118—119①宣布日本实行君主立宪(什么叫君主立宪?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过程?制度特点?),但“天皇神圣不可侵犯”。

天皇享有绝对的权力,有批准法律、颁布法律效力的“敕令”、任免大臣、召集和解议会、宣战、媾和及统帅军队的权力;②日本国民称臣民,享有法律范围的言论、通信、出版、集会、和结社的自由;③规定日本议会分为贵族院和众议院,并对议会权力作具体规定;④设内阁和枢密院;日本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相比,有哪些不同?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议会:权力较小,尤其是众议院(帝国议会)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内阁:行政机关,只对君主负责君主权力突出,封建主义、军国主义色彩浓厚,二战的两大元凶。

走向世界的日本

走向世界的日本

走向世界的日本第一部分:基本说明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高中历史选修12.年级:高二年级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4.所属的单元(章节):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第4课《走向世界的日本》5.学时数:45分钟第二部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的设定(一)目标制定的依据性分析1.学生状态的分析①认知状况:初中时学习过有关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但因为是开卷考试,学生掌握的知识并不扎实,对日本历史的了解也非常肤浅,而且,由于受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的浸染,对日本还有一些偏面或错误的认识。

②方法与能力:过去习惯于接受教材或老师的传授,还没有形成相应的学习历史的能力,没有获取新信息、合理辩证处理新信息的能力。

2.教学内容的分析①本课所学内容对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历史课的最高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改革史,让学生明白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

本节内容《走向世界的日本》,实质是说明明治维新对日本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即它使日本从封建落后走上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从闭关锁国走向了开放竞争的世界。

日本能实现如此跨越,是以德国为师,中国也曾经以日本为师,但今日之中国为何还没有实现富强之梦?这是所有中国人,包括青年学生不得不深思的一个敏感而重大的历史和现实问题!由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为将来投身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事业作好准备。

②本课内容的知识结构第4课走向世界的日本一、1889年日本宪法(政治:初步尝试民主、法制)1、背景(1)农民:负担沉重,发动暴动。

(2)中小资产阶级和地主:发动自由民权运动。

(3)明治领导:政治变革以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稳定社会局面。

2、过程(1)1885年,确立内阁制(2)1889年,颁布《日本帝国宪法》3、内容(1)实行君主立宪制。

但实质天皇专制,国民享有一定权力(2)实行议会制。

设贵族院和众议院(贵族院由皇族和华族组成;众议院由选举产生,有财产年龄限制,权力很有限)(3)设立内阁(行政机关,只对天皇负责)和枢密院(天皇最高顾问,实际上国家最高决策机关)。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八单元第4课走向世界的日本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八单元第4课走向世界的日本教学设计
4.个性化教学:
a.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给予个性化指导。
b.设置分层作业,使学生在巩固基础的同时,提高拓展能力。
c.定期开展课后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惑。
5.教学评价:
a.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作业、测试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b.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堂观察、交流等途径,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讲授新知
1.明治维新的背景:介绍19世纪中叶,日本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如黑船来航、民族危机等,从而引出明治维新的必然性。
2.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a.政治改革:废藩置县、兵制改革、天皇权威的确立等。
b.经济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工业化发展、金本位制等。
c.文化教育改革:教育制度改革、提倡文明开化等。
4.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客观评价,提高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关知识。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面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明治维新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现代化改革的借鉴。
4.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能够掌握明治维新的背景、过程、影响,学会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历史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检验学生对日本明治维新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日本明治维新的小论文,要求不少于800字。论文内容需包括明治维新的背景、主要内容、过程、影响等方面,并尝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客观评价。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8单元第4课走向世界的日本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8单元第4课走向世界的日本教学设计
c
4.明治维新的影响:分析明治维新对日本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以及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变化。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明治维新对日本历史发展的影响及启示”。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汇报。
3.各组代表汇报,教师点评并总结: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明治维新的背景:教师详细讲解黑船事件、国内阶级矛盾等背景,使学生了解明治维新的历史必然性。
2.明治维新的过程:介绍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如废藩置县、兵制改革、教育改革等,突出改革措施的重要性和影响。
3.改革措施:
a.政治: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修订宪法,确立天皇权威。
b.经济:发展近代工业,引进西方技术;实行殖产兴业政策,推动经济发展。
因此,在本章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兴趣:结合学生的好奇心,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展示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场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突破难点:针对学生对明治维新过程、改革措施及影响的掌握程度,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帮助学生化解难点。
3.培养分析能力:教授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背后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8单元第4课走向世界的日本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认识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近代化社会转变的重要历史事件。
2.掌握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理解这些改革对日本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3.理解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的扩张政策及其对外关系,分析日本走向世界舞台的原因和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8单元第4课走向世界的日本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8单元第4课走向世界的日本说课稿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预见的问题包括学生参与度不高、对复杂历史事件理解困难等。为应对这些问题,我会采取以下策略: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兴趣,使用案例分析和情境模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背景。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讨论反馈来评估教学效果。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针对学生的理解难点提供额外的辅导材料,以及定期回顾和调整教学计划,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可能已经具备一些前置知识或技能,如对日本基本历史框架的了解、对明治维新的初步认识等。但是,以下学习障碍可能存在:
1.缺乏对日本历史文化背景的深入了解,可能难以理解明治维新的深层原因和影响。
2.对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影响对日本走向世界的意义和影响的把握。
2.阅读一本与日本近现代史相关的书籍,撰写读后感,分享自己的认识和感悟。
3.收集有关日本走向世界的资料,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内容。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注重清晰性和逻辑性,布局分为三个部分:标题区、内容区和总结区。标题区位于黑板顶部,清晰地标明课程主题。内容区采用时间轴和结构图的组合,左侧为时间轴,标注明治维新的重要时间节点,右侧为结构图,展示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如政治改革、经济变革、文化发展等。风格简洁明了,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区分不同类别的内容。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梳理和总结课程内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会提前规划板书内容,上课时逐步展开,同时注意板书的节奏和顺序,确保学生能够跟随教学进度。
-引导学生关注日本走向世界的历史意义,理解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 第4课 走向世界的日本》优质课教案_11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  第4课 走向世界的日本》优质课教案_11

第4课走向世界的日本【基本说明】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年级:高二年级3.所用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4.所属章节:第八单元第四节5.学时数:45分钟【学情分析】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概括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且思维比较活跃。

同时,经过高一一年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视野开阔,学习历史的兴趣也相对浓厚。

【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为走向世界的日本,本节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889年日本宪法,崛起为东方强国和踏上对外扩张之路,实质上是从政治、经济、对外三个方面分析了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是日本在走向近代化过程中的与世界接轨和走向世界的具体表现。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1889年日本宪法的内容,分析其特点;日本为什么能崛起为东方强国以及踏上对外扩张之路与明治维新之间的关系;探究近代日本政治、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对日本和亚洲各国产生的影响。

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宪法的分析帮助学生认识1889年日本宪法是近代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但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帮助学生论从史出,得出“综合国力的强弱决定了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高低”;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体会综合国力的强弱决定了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高低;对外侵略扩张是近代日本一项长期的国策,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正确认识中日关系问题;从日本明治维新中我们可以得到哪结启示,中国要实现民族的复兴应该要向日本学习什么?【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889年日本宪法制订的背景、内容;日本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原因;对外侵略扩张的过程。

难点1889年日本宪法的特点、影响。

【教学准备:】制作PPT文件;适当补充图片,以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性认识;并补充适量的表格和文字材料,以培养学生提炼有效信息和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从《大国崛起》中选择部分视频内容剪辑到课件中在课堂播放,直接给学生以音像的冲击,增强感染力;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以便有的放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向世界的日本》教案★课标要求了解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的制定和特点:崛起为东方强国,开始实现“富国强兵”。

2、明确明治维新各项改革措施内容、特点及影响废除不平等条约踏上对外扩张之路;对朝鲜的侵略;对台湾的侵略。

(二)过程与方法:1、日本为什么能崛起为东方强国以及踏上对外扩张之路与明治维新之间的关系。

2、探究近代日本政治、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对日本和亚洲各国产生的影响。

3、通过历史的横向和纵向联系,讲日本的1889年宪法与德意志帝国宪法进行比较。

并且通过日本崛起的原因和发展道路作为中国崛起的一面历史的镜子以达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教育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1889年日本宪法是近代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但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2、综合国力的强弱决定了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高低,对外侵略扩张是近代日本一项长期的国策,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889年日本宪法制订的背景、内容;日本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原因;对外侵略扩张的过程。

难点:1889年日本宪法的特点、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近代日本社会的发展情况:1889年日本宪法,崛起为东方强国和踏上对外扩张之路。

首先要明确,这些变化是在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前提下发生的,是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

它展现了进入近代的日本在政治体制、国际地位以及对外政策方面的发展情况。

由于这一课要求学生分析理解的内容较多,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图表和文字材料,以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性认识,便于学生的分析和理解。

★教学过程及要点:〔新课导入〕采用谈话导入法:海内外人士热议中国改革开放30年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高达24.66万亿元--这个数字是1978年的67倍。

人均GDP则由381元升为18665元,是1978年的49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到2007年的5%以上……“1978年前,中国几乎没有自己完整的汽车工业,但现在,中国一年的汽车产销量已近千万辆。

”上汽集团副总裁丁磊感慨,“这个速度,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下根本无法想象。

”教师:就在中国现代化取得成就的过程中,不时会传出欧美国家发出的“中国威胁论”的叫嚣。

那么中国在崛起后将以怎样的面貌融入世界呢?让我们从历史中吸取一些智慧吧!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那么,日本是以怎样的面目走向世界的呢?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1889年日本宪法:1、背景:19世纪80年代日本国内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1)农民:负担沉重,发动暴动;(2)中小地主和中小资产阶级:发动“自由民权运动”时间:19世纪七八十年代内容:开设民选议会、实行君主立宪、减轻地税、废除不平等条约等影响:运动范围遍及全国,推动明治领导人进行政治改革。

【备课资料1】日本“自由民权运动”运动的展开1873年因征韩论失势而下野的板垣退助,与后藤象二郎、江藤新平及副岛种臣等人在1874年成立爱国公党并且向政府左院提交民撰议院设立建白书,及后在高知成立立志社。

1875年,虽然在全国也成立了爱国社,但后来因板桓在大阪会议后复归参议及资金困难,不久解散。

江藤在递交建白书后,他发起了佐贺之乱(1874年)。

当知道江藤被判处死刑后,士族多对政府抱有反感,而当时的自由民权运动就是建基于这个情况上,与武力闘争只有很少的分别。

但是,以武力进行对抗的士族动乱的西南战争(1877年)最终平息了,而当时籍着西南战争发动叛乱的立志社,最终也在立志社之狱事件中,其干部被逮捕了。

运动的进展1878年,爱国社再次复苏;1880年,在第四次大会中成立了国会期成同盟,并向政府多次提出开设国会的诉求.。

在提倡地租改正的主张上,该运动除了渗透至不满的士族外,也渗透至农村,特别是当时各地的农村指导层正背负着地租的重压。

因此,运动开始演变成全国民性的运动。

在这时,以不平士族阶层为中心所进行的运动称士族民权,以农村指导层为中心的则称为豪农民权。

除此之外,都市中的资产阶级,草根阶层,以至博徒人士等也对当时的政府抱有各式各样的批判立场,并加入至该运动中。

私拟宪法在国会期成同盟提倡国约宪法论的前提下,该会决议会员自行撰写宪法;并在翌年1881年之前,把自己所写成的草案带来交换浏览。

于是撰写宪法的小组诞生,并由植木枝盛及交询社(与庆应义塾有关的组织)等人负责撰写宪法私案。

1968年,在东京多摩的一农家仓库内发现了有名的“五日市宪法”。

此发现可见当时民权运动在各地情势之高涨及其思想之深刻。

明治十四年政变与成立政党面对民权运动的高涨,政府以颁布谗谤律,新闻纸条例(1875年)及集会条令等法令进行言论弹压来加以对抗。

参议大隈重信虽然在政府内倡导开设国会,但在1881年发生了明治十四年政变,大隈因伊藤博文的缘故而被罢免。

另一方面,随着政府认识到开设国会的必要性,为了避开对政府的批评,政府借明治天皇颁下“国会开设敕谕”,承诺在10年后开设国会。

自此,开设国会的时间表得以具体落实;但实际上,政府以为10年后该运动便会冷却下来。

其后,国会期成同盟在第三次大会出决议成立自由党,而因政变下野的大隈在翌年自行创立立宪改进党并就任该党总理。

自明治十四年政变,在政府内以大隈为首同情自由民权运动的激进派被赶走,政府得以成功巩固以伊藤为中心的体制,结果,准备了对该运动进行较为强硬弹压的环境。

激化事件自由党为开设国会进行政党准备化。

但是,因松方财政等政策加深了农民的贫穷而引起不满,致发生了一些激化事件。

1884年,自加波山事件发生起自由党就解散了;同年年尾立宪改进党的大隈退党,实际即解散了该党。

在秩父事件中,政府更出动军队镇压农民。

大同团结运动以后其后1886年,由星亨等人发起了大同团结运动,把民权运动再推上高潮,而中江兆民及德富苏峰的思想更见活跃。

翌年,井上馨以欧化主义为基础的外交政策引发了三大事件建白运动,该运动并向政府要求转换外交政策,言论集会自由及减轻地租。

对此,政府制定了新的保安条例及让大隈入阁成为外相以缓和运动。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制定完成。

翌年1890年,政府实行了第一次国会选举,帝国议会正式开设。

此后,政府与政党之间的对立被带至议会。

但是,大日本帝国宪法把臣民的权利定义为是由天皇赐给臣民的“恩惠的权利”,并限制在法律之规限内,务求达至安宁秩序.自由民权运动的真正成功,要待至日本国宪法施行后才得以实现。

该宪法把这些权利限定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基本人权。

换言之,即使在大日本帝国宪法中是最先进的内容,也未能实现自由民权运动的真意。

一直至驻日盟军总司令实行民主化政策实施后,自由民权运动的成果才得以一一实现。

2、制定:1882伊藤博文等人遍访欧美各国考察欧美国家的宪法和政治制度,最终选中了普鲁士宪法作为范本,认为普鲁士宪法最合日本国情,并吸取了俾斯麦关于把宪法变成专制统治外衣的经验,1889年2月日本政府以天皇的名义颁布了“御赐”的《日本帝国宪法》。

【资料回放】伊藤博文选择德国作为制定宪法的模范国。

1882年,伊藤博文来到德国,花了一年多时间学习德国的宪法制定经验。

他向宪法权威学者格奈斯特学习宪法,格奈斯特派助手毛斯每周三次为他讲解宪法。

在维也纳大学,斯坦因教授为他讲解了英、法、德政体的沿革。

8月的一天,德国皇帝威廉一世接见了伊藤博文,他对伊藤说:“从日本天皇的利益出发,召开国会并不值得庆贺。

”“即使迫不得已召开国会,也不必在宪法中规定政府预算须经国会批准,伊藤先生应该设法解决万一国会不批准预算时的周全之策。

”伊藤博文大有所悟,威廉一世的观点直接影响到日本宪法的一些原则。

——《大国崛起》4、特点:天皇的权利得到加强,内阁只对天皇负责5、影响:(1)是近代亚洲的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标志着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2)承认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参政权,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3)形式上确立了君主立宪,实质上确立了天皇专制,具有浓厚的封建性。

二、崛起为东方强国:1、有利条件:(1)国际:19世纪后半期,西方列强忙于侵略分割中国;(2)国内:明治维新消除了封建割据势力,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加紧推行改革,大力发展资本主义。

2、表现:(1)经济上,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已经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以钢铁和机器制造为代表的重工业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2)军事上,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3)对外关系上,废除了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备课资料2】日本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过程戊辰战争结束后,修改条约是摆在维新志士面前的一项非常艰巨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个目的没有达到,就等于“维新宏业”的另一半──民族独立尚未完成。

明治政府决定通过外交途径,以修改条约的方式完成民族独立的任务。

大致经过如下:(1)1871年岩仓使团出使美欧,其任之一,就是与各缔约国进行预备谈判,以阐明日本政府在修约问题上的立场和愿望,并探索修约的具体途径。

但他们此行屡遭挫折,最终放弃修约与预备谈判的任务,带着“内治优先”的思想回到日本。

(2)到19世纪70年代后半期,日本国内情况和国际关系都发生了新变化。

国内通过改革,国力增强;国际上对日缔约国的协同一致原则发生了破绽。

这种新形势,给日本修约增强了迫切感,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大藏卿大隈重信提出在如果全面收回国权有困难,可否先收回税权的建议,1875年寺岛宗则外务卿根据国际关系上的新征兆,训令驻英、美、法、俄、德使节,就收回税权问题与驻国政府开始谈判。

直到1878年7月25日,才与美签订《吉田、埃瓦茨条约》。

而英、法、德三国,坚决拒绝日本的提议。

后来,因为发生了哈特利事件和赫斯塔利亚事件,收回税权谈判不了了之。

(3)在收回税权谈判失败后,便改变外交战术,把修改条约的重点,从税权转移到法权,在税权问题上,只提修改海关税率。

井上馨外务卿根据新战术,与各国重开谈判。

这时期,井上馨开展“鹿鸣馆外交”,在和欧美列强进行了长达8年的马拉松式的谈判后,仍以失败告终。

(4)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形势又出现新变化,英俄矛盾尖锐,几乎达到白热化的程度,这又给日本修约提供了有利条件。

大隈重信接任外务卿后,决心在修约方面建功立勋。

他采用“强硬政略”作为修约的基本方针。

在交涉方法上,采取了分别与各国谈判的方式,以便利用英俄矛盾。

谈判开始后英国对大隈方案不满,但美国、德国和俄国于1889年都先后在修改条约上签字。

英国也不得不让步,在8月间与日本达成协议。

但到10月,大隈被炸伤,修约谈判再次中止。

(5)1889年,山县有朋任首相,青木周藏任外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