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标准汇总.doc
全国1:2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技术平台

全国1:2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技术平台刘锋英;王新春;李晨阳;何春珍【期刊名称】《国土资源信息化》【年(卷),期】2002(000)006【摘要】@@ 一、概述rn全国1:2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是我国新近建设完成的一个全国性的大型基础地质数据库,这项工作将我国自建国以来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所开展的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地质图进行数字化,并按照统一标准,建立集中存贮管理的全国数据库.全国1:2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包括多种形式的数字化产品,全库数据量达80GB.全国1:2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将为我国的基础调查、资源评价、地质灾害预警及相关科研工作采用信息技术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同时也将为社会公益应用提供服务,是国家地质调查基础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页数】6页(P19-23,36)【作者】刘锋英;王新春;李晨阳;何春珍【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285.1【相关文献】1.全国1∶10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进展 [J], 韩坤英;丁孝忠;李廷栋;范本贤;张庆合;剧远景;庞健峰;柯学;王振洋2.1:5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的探讨 [J], 蔡子华;朱朝晖;陈国锋;潘松林3.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数据质量控制研究与实践--以1:2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为例 [J], 张振芳;赵佳;王岳明4.全国1:200000数字地质图(公开版)空间数据库 [J], 李晨阳; 王新春; 何春珍; 吴轩; 孔昭煜; 李晓蕾5.1:5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的探讨 [J], 蔡子华; 朱朝晖; 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资料管理办法

(4)Oracle:*.dat及各类入库数据文件。
2.GIS矢量数据
应按《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要求,汇交MAPGIS或ArcGIS数据文件。附加要求如下:
(1)MAPGIS:应包括全部图层文件、属性文件和系统库文件。
第二十五条成果资料管理单位由于管理不当,造成涉密资料泄密的,按照国家的有关保密规定处理;造成成果资料损毁、散失的,地调局视情节轻重追究直接责任人直至主管领导责任。
第二十六条成果资料管理单位在规定时间内无故不向汇交单位出具汇交证明的、或在规定时间内无故不完成成果资料转交的,地调局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或通报,并限期改正。
第七条规定的成果资料管理单位提出延期汇交申请,填写《成果地质调查资料延期汇交申请书》(见附件四)一式两份。成果资料管理单位应在收到申请后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并通知申请单位。
第十四条大区地调中心每季度开始10日内向发展中心报送上季度成果资料汇交情况统计表(格式见附件五),发展中心汇总后于每季度开始15日内向地调局上报上季度成果资料汇交情况汇总表(格式见附件六)。
中国地质调查局
二○○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资料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地质调查资料的管理,充分发挥地质调查成果的作用,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以下简称地调局)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制度和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地质调查资料,是指地调局组织实施的地质调查项目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电磁介质等形式的原始地质调查资料、成果地质调查资料和岩矿芯、各类标本、光薄片、样品等实物地质调查资料。
(二)汇交的成果资料技术要求
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技术流程及要求1

一、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数据模型
(一)基本要素数据集
素描(_SKETCH.wt)
化石(_FOSSIL.wt)
同位素测年(_ISOTOPE.wt) 火山口(_CRATER.wt) 钻孔(_DRILLHOLE.wt) 泉(_SPRING.wt)
一、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数据模型
(二)综合要素数据集
(五)系统库
建库必须使用RGMAPGIS统一的系统库。系统库与GB958-99的
对应关系请参阅GB958-20071230.XLS;地理部分请参照图例板
及图例板说明。
申请新增系统库的单位需将增加的部分追加在GB958- 20071230.XLS文件末尾并连同系统库及时上传至项目组待批。
若待增加的内容所表达的含义原系统库中已包含,即使形状有出 入,均使用原库中相应内容。
根据验收专家意见修改后的最终成果地质图 地质报告、地质说明书、野外记录原始资料、分析测试资料等
(四)RGMAP要求的投影参数
坐标系类型:投影平面直角 椭球参数:“北京54”
投影类型:高斯-克吕格(6度带)
数据单位:毫米 数据比例尺:1∶250000或1∶50000
三、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技术要求
地质报告等原始资料中没有具体描述的断层,其走向和倾向要从地 质图上读取,用方位表示,不可填写“*”,具环行特征的断层除外。
同一条断层在不同时期断层性质发生改变时,各种性质均要填写,
(八)拓扑建立
利用RGMAP软件系统提供的“拓扑错误检查”功能,反复进
行线拓扑处理与错误检查,直至无任何错误(因断层而造成的
悬挂线不是错误)后方可造区;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 D2008-01地下水污染地质调查评价规范中国地质调查局2008年10月目 次前言 (III)引言 (IV)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则 (2)4.1 目的 (2)4.2 任务 (2)4.3 基本要求 (2)5 设计编写与审批 (3)5.1 设计编写准备 (3)5.2 设计书编写 (4)5.3 设计书的审查与审批 (4)6 基础调查 (4)6.1 调查内容 (4)6.2 调查方法 (5)6.3 地下水污染动态监测 (6)7 样品采集 (7)7.1 一般要求 (7)7.2 采样准备 (7)7.3 采样方法 (8)7.4 样品保存与送检 (10)7.5 现场质量监控样品采集 (11)8 样品测试与质量控制 (11)8.1 样品测试指标 (11)8.2 样品测试质量控制 (11)9 地下水质量与污染评价 (14)9.1 地下水质量评价 (14)9.2 地下水污染评价 (14)10 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与污染防治区划 (15)10.1 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 (15)10.2 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 (16)11 数据库建设 (16)11.1 一般要求 (16)11.2 数据库建设 (16)12 图件编制 (16)12.1 一般要求 (16)12.2 基础图件 (16)12.3 成果图件 (17)13 成果提交与报告编写 (17)13.1 成果提交 (17)13.2 报告编写 (17)附录A(规范性附录)设计书编制提纲 (18)附录B(规范性附录)地下水污染调查表格 (20)附录C(规范性附录)地下水测试指标 (31)附录D(资料性附录)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区原则 (38)附录E(资料性附录)成果报告编写提纲 (39)前 言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附录D、附录E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和归口管理。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 D2006-06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中国地质调查局2006年12月目 次前言 (I)引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符号和缩略语 (2)5 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数据模型整体框架 (3)5.1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组织模型 (3)5.2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实体关系 (4)6 分类编码原则与规则 (6)6.1分类编码原则 (6)6.2分类编码规则 (6)6.3其他规则 (9)7 地质图空间数据库要素类、对象类和综合要素类描述与定义 (9)7.1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对象要素描述及类图设计 (10)7.2地质图数据集及要素类 (19)附录A (规范性附录)基于XML的地质代号注释标签描述规则 (61)附录B (规范性附录)单个图幅的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文件物理存储路径结构 (64)附录C (规范性附录)地质图独立要素类编码 (65)附录D (资料性附录)地质图数据对象定义 (66)附录E (资料性附录)基于数字填图技术的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技术路线流程图 (68)附录F (资料性附录)基于数字制图技术的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技术路线流程图 (68)附录G (资料性附录)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概念模型 (68)前 言本标准根据地质调查数据产品生产的需要及以往数据模型建模的实践,基于地理信息应用模式规则(ISO 19109)与地理信息空间模式(ISO 19107)、以ESRI的地理数据库描述框架、UML和关系数据库规范化理论为基础,采用面向对象(地理数据库模型)的建模技术,在空间数据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反映数字地质图数据(实体)、数据(实体)之间的联系以及有关语义约束规则的形式化表述,为数字地质图数据的共同理解提供基础。
本标准提出了15个基本要素类,8个综合要素类,12个对象类,5个独立要素类。
本标准包括三大部分:第1~4章,标准的范围、一致性保证、 术语、定义、缩写、符号约定;第5~7章,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数据模型整体框架、分类编码原则与规则和描述地质图对象与要素类的具体规定;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和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附录D、附录E、附录F和附录G为资料性附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1∶150万)空间数据库建设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1∶150万)空间数据库建设方法袁启玉;李仰春;吴亮;黄辉;李超;李智佩;谷永昌;付俊彧;杨祝良;尹福光;赵小明【期刊名称】《地质学刊》【年(卷),期】2024(48)1【摘要】依托MapGIS平台,应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根据统一标准和要求编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1∶150万)和图形空间数据库。
该图集成了近20多年来全国1∶5万和1∶25万区域地质调查、重点成矿区带1∶50万~1∶100万地质编图、部分省区地质志、基础地质科学研究等新成果和新资料,系统更新了全国区域地层系统、全国岩浆岩时空序列及变质岩分布与变质作用框架,建立并完善了区域地层格架,划分了全国大地构造单元,新确认一批区域性重要构造界面等。
应用计算机辅助智能地质编图技术,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大区同时编图,按省(区)分别进行地质单元、地理数据、数据结构无缝拼接,绘制“全国地质一张图”,形成库图一体成果。
数据库数据量约1.65 GB,标示地质体78194个、火山口或火山喷发中心308个、重要化石点和化石群221个、金钉子12个、同位素年龄数据1197个、代表性钻孔(含大陆深钻)125个。
该数据库填补了国家地质数据库体系空白,为地质大数据、“地质云”建设和服务提供了基础数据源,为自然资源规划管理、基础地质和资源环境背景研究、环境治理和灾害防治、国际合作等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地质资料。
【总页数】8页(P68-75)【作者】袁启玉;李仰春;吴亮;黄辉;李超;李智佩;谷永昌;付俊彧;杨祝良;尹福光;赵小明【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物理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军民融合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208【相关文献】1.1: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新疆部分)方法探讨2.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数据质量控制研究与实践——以1:2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为例3.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空间数据库建库技术方法应用——以1:5万瑶里幅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制作为例4.1∶1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5.1∶25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质矿产标准>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

<地质矿产标准>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DD 2004—01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Technical Requirement of 1∶250000 Regional Hydrogeologic Survey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本《技术要求》规定了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性质、目的、任务以及调查内容、技术方法、工作程度与精度、资料整理、图件编制、报告编写与提交成果的要求及方法。
1.2本《技术要求》是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程序、设计编写、调查实施、成果编制、质量监控、成果提交、验收与评审的主要依据。
1.3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
开展其它比例尺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也可参照。
2 引用标准GB 5749—85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GB/T 13727—92 天然矿泉水地质勘探规范GB 10202—88 海岸带综合地质勘查规范GB/T 14158—93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GB/T 14175—93 水文地质术语408地质调查标准汇编水文、工程、环境地质调查勘查第一分册GB/T 14497—93 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文件要求GB/T 14848—93 地下水质量标准GB 15218—94 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 50027—2001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Z 44—86 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Z 55—87 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DZ/T 0124—94 水文地质钻孔数据文件格式DZ/T 0128—94 地下水资源数据文件格式DZ/T 0133—94 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 0148—94 水文地质钻探规程DZ/T 0151—95 区域地质调查遥感技术规定(1∶50000)DZ/T 0181—97 水文测井工作规范3 术语与定义3.1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regional hydrogeologic survey为调查区域地下水类型、埋藏、分布、形成条件、物理及化学性质、运动规律,区域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与保护、区域环境地质问题所进行的综合性水文地质工作。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

数据集编号
数据集编号填写同
负责单位名称。
数据管理单位名称
负责单位地址
数据管理单位所在区街道、门牌号或信箱。
负责单位城市
数据管理单位所在城市。
负责单位省份
数据管理单位所在省(区、市)。
负责单位国家
数据管理单位所在国家。
单位电话号码
数据管理单位电话号码。
单位传真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
地质调查元数据内容
与结构标准
(2001年5月20日)
2000-XX-XX发布2000-XX-XX试用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
1.前言
原地质矿产部地质调查局从1994年开始开展大规模的数据库建设工作,为方便查询与管理,以地质矿产部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形式发布并使用了《GIS描述数据标准》,在与GIS相关的各项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6.2.1单位与发行情况表数据文件格式
单位与发行情况表
序号
名称
字段名
字段类型
长度
允许空值
1
数据集编号
dsid
字符
20
2
负责单位名称
org
字符
120
3
负责单位地址
address
字符
150
4
负责单位城市
city
字符
30
5
负责单位省份
prov
字符
30
√
6
负责单位国家
country
字符
20
7
单位电话号码
tel
3.3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元数据标准。
3.4NREDIS信息共享元数据内容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2.0版)2001-06-01发布2001-06-01试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前言建立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旨在对以图件为基础的地质信息(传统的文字报告及图件),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将信息数字化,为基础地质研究、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建设、制定区域规划、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质环境提供有效的数字化信息,实现全国基础地学数据信息共享及信息社会化服务,提高其利用程度和使用价值,并为地质科学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提供数据源。
为使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项目在统一规范的框架内正常有序的开展,确保该项工作的完成,特制定了本工作指南。
本工作指南,主要参考“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 DZ/T 0197-1997]”国家行业标准,对其中的相关内容直接引用,同时参考并引用其它相关标准,结合几年来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实际而制定。
特别感谢李晨阳、李裕伟、姜作勤等同志在工作指南起草和执行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
本工作指南详细规定了建立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有关图层划分、工作流程、属性格式、数据内容、数据文件格式,以及质量保证要求、成果汇交办法等。
本工作指南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并归口。
本工作指南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负责起草。
本工作指南主要起草人:杨东来肖志坚李军李超岭李景朝田文新解立业本工作指南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信息资料处负责解释。
目录1 适用范围(1)2 引用标准(1)3 术语定义(1)4 图元及TIC点编号规则(2)4.1图元编号(2)3.2 TIC点编号规则(2)5、图层及属性表命名规则(2)5.1 图层命名规则(2)5.2 属性表命名规则(3)5.3 数据项名及代码(3)6 图层划分(3)7.属性表格式与说明(2)7.1 图幅基本信息图层(2)7.2 水系图层(4)7.3 交通图层(5)7.4 居民地图层(5)7.5 境界图层(6)7.6 地形等高线图层(7)7.7 地层图层(8)7.8 火山岩图层(12)7.9 非正式地层单位图层(18)7.10侵入岩(包括变质变形侵入体)图层(19)7.11 脉岩图层(27)7.12 围岩蚀变图层(28)7.13 混合岩化带、变质相带图层(29)7.14 断层图层(32)7.15构造变形带图层(33)7.16 矿产图层(35)7.17 产状符号图层(37)7.18其它图元图层(38)8 元数据文件格式(44)9 工作流程(44)9.1 项目组织(46)9.2 资料准备(46)9.3 图件扫描(48)9.4 图形矢量化(48)9.5 点线编辑(48)9.6 图面检查(48)9.7 图形校正(49)9.8 建立拓扑(49)9.9 建立分层文件(50)9.10 属性编辑(50)9.11 属性录入(50)9.12 属性一致性检查(50)9.13 图面整饰(50)9.14 投影转换(50)9.15 成果输出(51)10 质量监控(52)10.1质量监控体系(52)10.2 数据质量监控(52)11 成果汇交(59)11.1 成果汇交内容(59)11.2 汇交数据文件格式(60)11.3 成果质量检查验收内容(61)11.4 成果汇交注意事项(62)11.5 验收数据检查方法(63)11.6 检查评分方法(68)11.7 数据复核(70)12 1:25万和1:5万野外区调成果的空间数据库的建库方法(71) 12.1 建库原图(71)12.2 主要工作流程(71)附录A :地质年代单位符号及代码附件 1 :空间数据库工作日志表附件 2 :空间数据库建库工作报告编写提纲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2.0版)1 适用范围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适用于1:250000—1:50000地质图按图幅进行数据采集、存储管理、检索、输出和共享,其它比例尺地质图建立空间数据库可参照使用。
2 引用标准本工作指南主要引用如下标准。
GB2260-98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958-99 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GB2808-81 全数字式日期表示法GB6390-86 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批准稿)(1:50000)GB9649-88 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GB/T13923-92 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代码GB/T13989-92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编号DZ/T0001-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DZ/T0157-95 1:5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DZ/T0160-95 1:20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及图式DDB9702 GIS图层描述数据内容标准DDZ9701 资源评价工作中地理信息系统工作细则DZ/T 0179-1997 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3 术语定义图元图面上表示空间信息特征的基本单位,分为点、弧段、多边形三种类型。
图层由一类图元组成的空间数据集合,以及用于描述这些图元特征的属性数据构成一个图层。
数据项属性数据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单元。
数据类型定义数据项所表现的数据属性,如:字符型C、数值型N、日期型D。
属性表描述图元实体基本属性的数据集合。
4 图元及TIC点编号规则4.1图元编号图元编号是以图幅为单位的各图层的图元(点、弧段、多边形)自然顺序编号,图元编号采用5位整型数字,并确保图幅内各图层的图元编码唯一。
4.2 TIC点编号规则图幅角点的TIC点是图幅的经纬度坐标控制点,它能将不同图层的要素配准到同一个坐标系统上。
此外,在同一地区不同的专题图件,可以使用相同的TIC点作为经纬度来建立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
TIC点的编号采用该点坐标的DM格式经纬度数值,用9位数字表示,前五位为经度,后四位为纬度。
如某幅图的其中一个TIC点的坐标为115°00′00″、37°15′00″,则该点的TIC点编号为115003715。
5、图层及属性表命名规则5.1 图层命名规则数字化地质图以图幅为单位进行管理,划分的图层在不同图幅中都是一致的。
建立GIS系统以图层为单元进行管理。
为保证多幅图拼接后每个图形信息及相应属性信息的独立性,防止图层名重复出现,图层名编码结构如下:△×△△△××┬┬─┬──┬─│││││││└──某一图类中划分的图层数字编号│││││└──图名的汉语拼音首字母缩写,三位│││└──比例尺代码(A-1:1000000, B-1:500000, C-1:250000, D-1:100000│ E-1:50000,F-1:25000,G-1:10000, R-1:200000)│└──图类代码(如D:地质,L:地理)其中,若图名超过3个汉字,则取前两个字和最后一个字的汉语拼音的首字母。
若图名出现重名时,则前两位不变,第三位改为数字顺序编号,不够三位时在第三位补F。
图类代码为相关专业术语的汉语拼音的首字母,如首字母与已有图类代码相同,则为专业术语第二个字拼音的首字母。
每一图类还可分若干图层,由编码结构中最后两位数字顺序编码。
其中图名编码部份当有需要时,可直接采用国标分幅编码,并编制与上述方案中三位代码的对照表,以实现数据交换。
5.2 属性表命名规则每个图层的点、弧段或多边形有不同属性表,每种属性表需确定名称。
其编码结构如下:△×△△△××△┬┬─┬──┬─┬││││└──图层属性表的识别码│││││││└──图层数字编号│││││└──图名的汉语拼音首字母缩写,三位│││└──比例尺代码(A-1:1000000, B-1:500000, C-1:250000, D-1:100000│ E-1:50000,F-1:25000,G-1:10000,R-1:200000)│└──图类代码(如D:地质,L:地理)识别码采用字符,取属性表主要含义的一个汉语拼音的首字母。
如1:50000将军庙幅地质图中地层图层有地层界线和地层单位二种属性表,分别取界线(J)、地层(D), 即用DEJJM01J、DEJJM01D 表示。
具体属性表名见属性表格式。
5.3 数据项名及代码数据项名及代码按GB/T 9649规定填写,具体见各图层属性表及数据项说明。
6 图层划分地质图内容包括地理要素、地质要素和图面整饰三部分,根据需要将三者分别划分为如下图层:精选精选注明: 1、围岩蚀变、混合岩化带、变质相带等均以独立多边形图层表示(原图用点、符号表示的,以点或符号的范围做多边形)。
上述图层均不参与地质图层的拓扑。
2、所有的脉岩均按原图表示的范围做多边形,参与其它地质图层的拓扑。
精选3、地层中若有标志层,标志层同样参与拓扑。
4、沼泽地作为装饰图层,不参与拓扑、不放在水系图层中。
5、侵入岩中的包体以多边形表示,岩墙放入侵入岩体图层,参加整体拓扑。
6、图廓外的柱状图、图切剖面图、图例及图面整饰分别以图内整饰图层(ZX△△△01)和图外整饰图层(ZX△△△02)处理。
图面内容的图内整饰和图外整饰可以分别按整体整饰,也可按图层的划分分层整饰,分层整饰的图层命名见上表。
所有整饰文件以MAPGIS格式编辑存储,以供输出。
精选6.1 图幅基本信息图层(LX△△△01)数字化地质图的总体描述,内容包括角点坐标、图幅号、比例尺、调查单位、完成时间及出版年代等。
6.2 水系图层(LX△△△02)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海岸线、雪线等及其类别和名称。
6.3 交通图层(LX△△△03)包括铁路、公路及其类别和名称。
6.4 居民地图层(LX△△△04)包括乡镇及以上各级政府驻地和居民地名称。
6.5 境界图层(LX△△△05)包括县以上(含县)各级行政区划界线和其它特殊地区、自然保护区界线。
6.6 地形等高线图层(LX△△△06)包括地形等高线及高程、各类测量控制点、山峰高程点。
6.7地层图层(DX△△△01)包括所有的地质界线及地层的主要特征。
6.8火山岩岩性图层(DX△△△02)包括各种火山岩岩性特征。
6.9非正式地层单位图层(DX△△△03)包括各种特殊成分、标志、形态、成因含义的非正式沉积、变质、火山地层单位主要特征。
6.10侵入岩图层(DX△△△04)包括侵入岩及变质变形侵入岩(体)主要特征。
6.11 脉岩图层(DX△△△05)包括各类脉岩及其主要特征。
6.12 围岩蚀变图层(DX△△△06)包括各种围岩蚀变及其主要特征。
6.13 混合岩化带、变质相带图层(DX△△△07)包括各类混合岩化带、变质相带及其主要特征。
6.14 断层图层(DX△△△08)包括各类断层线及其主要特征。
6.15 构造变形带图层(DX△△△09)包括各类脆、韧构造变形带(如碎裂岩、糜棱岩带等)及其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