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技术流程及要求2

合集下载

浅议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立的技巧

浅议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立的技巧
扑一 致性 ,如果 出现 这种 情况 ,则需 要 重新 修 改 总 图
右 ,如果逐个采集属性 ,工作量极大 ,但是借助空 间
分 析则 简 便很 多 。本 图层 观 察 点 号 (D B A 和 观 Q EG )
层 ,在总图层处理完毕后 , 要再做一遍参与拓扑图层
的分 离 工 作 ,不 然 就 难 以保 证 地 质 图 空 间 数 据 的 质
洋 、东 昆 中洋在 内的特提 斯 洋形 成 ,在 东 昆 中洋 向北
岩 区。因此 ,两侵人体 的岩浆成因属于上地壳低度部
分 熔 融 的 “ ” 型 花 岗 岩 , 其 岩 石 类 型 相 当 于 S
B ral (9 9年 ) 分 类 中 的 MP abr n 1 9 i G花 岗岩 ( 白云 含 母 过 铝质花 岗岩 类) 。
区 ) 因此 该 侵 人 体 总 体 为 后 碰 撞 花 岗 岩 类 (C ) , C G 的 白云母 花 岗岩 ,形 成环 境 为典 型 的后 碰撞 ,表 明在
余种数据库 。笔者参加 了基 于 M p I 平 台 1 0万 、 aGS : 5
1 0万 、1 : 2 : 5万数 字地 质 图空 间数 据库 和 1 0万 、I : 2 : 5 指 数 A I 均 值 达 11 ,且 岩 石 的 KO 大 于 N S平 .8 a 0, KON : :/a O达 1 ,CP 标 准 矿 物 刚 玉 c平 均 含 量 可 . 9 IW
关键词 :地质图;空 间数据库建立 ;技巧
1 引 言
自数字 国土工程 开 展 以来 ,我 国对 几 十年 来 积 累
万数字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建设 ,目前正在进行 全 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地质背景数据库的制作 ,现就 数 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过程 中发现 的工作 量剧 增 、技巧等问题作一探讨 ,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 。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标准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标准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2.0版)2001-06-01发布2001-06-01试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前言建立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旨在对以图件为基础的地质信息(传统的文字报告及图件),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将信息数字化,为基础地质研究、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建设、制定区域规划、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质环境提供有效的数字化信息,实现全国基础地学数据信息共享及信息社会化服务,提高其利用程度和使用价值,并为地质科学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提供数据源。

为使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项目在统一规范的框架内正常有序的开展,确保该项工作的完成,特制定了本工作指南。

本工作指南,主要参考“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 DZ/T 0197-1997]”国家行业标准,对其中的相关内容直接引用,同时参考并引用其它相关标准,结合几年来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实际而制定。

特别感谢李晨阳、李裕伟、姜作勤等同志在工作指南起草和执行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

本工作指南详细规定了建立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有关图层划分、工作流程、属性格式、数据内容、数据文件格式,以及质量保证要求、成果汇交办法等。

本工作指南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并归口。

本工作指南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负责起草。

本工作指南主要起草人:杨东来肖志坚李军李超岭李景朝田文新解立业本工作指南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信息资料处负责解释。

目录1 适用范围(1)2 引用标准(1)3 术语定义(1)4 图元及TIC点编号规则(2)4.1图元编号(2)3.2 TIC点编号规则(2)5、图层及属性表命名规则(2)5.1 图层命名规则(2)5.2 属性表命名规则(3)5.3 数据项名及代码(3)6 图层划分(3)7.属性表格式与说明(2)7.1 图幅基本信息图层(2)7.2 水系图层(4)7.3 交通图层(5)7.4 居民地图层(5)7.5 境界图层(6)7.6 地形等高线图层(7)7.7 地层图层(8)7.8 火山岩图层(12)7.9 非正式地层单位图层(18)7.10侵入岩(包括变质变形侵入体)图层(19)7.11 脉岩图层(27)7.12 围岩蚀变图层(28)7.13 混合岩化带、变质相带图层(29)7.14 断层图层(32)7.15构造变形带图层(33)7.16 矿产图层(35)7.17 产状符号图层(37)7.18其它图元图层(38)8 元数据文件格式(44)9 工作流程(44)9.1 项目组织(46)9.2 资料准备(46)9.3 图件扫描(48)9.4 图形矢量化(48)9.5 点线编辑(48)9.6 图面检查(48)9.7 图形校正(49)9.8 建立拓扑(49)9.9 建立分层文件(50)9.10 属性编辑(50)9.11 属性录入(50)9.12 属性一致性检查(50)9.13 图面整饰(50)9.14 投影转换(50)9.15 成果输出(51)10 质量监控(52)10.1质量监控体系(52)10.2 数据质量监控(52)11 成果汇交(59)11.1 成果汇交内容(59)11.2 汇交数据文件格式(60)11.3 成果质量检查验收内容(61)11.4 成果汇交注意事项(62)11.5 验收数据检查方法(63)11.6 检查评分方法(68)11.7 数据复核(70)12 1:25万和1:5万野外区调成果的空间数据库的建库方法(71) 12.1 建库原图(71)12.2 主要工作流程(71)附录A:地质年代单位符号及代码附件 1 :空间数据库工作日志表附件 2 :空间数据库建库工作报告编写提纲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2.0版)1 适用范围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适用于1:250000—1:50000地质图按图幅进行数据采集、存储管理、检索、输出和共享,其它比例尺地质图建立空间数据库可参照使用。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DGSInfo)空间数据库建立流程及技巧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DGSInfo)空间数据库建立流程及技巧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DGSInfo)空间数据库建立流程及技巧郑翔;吴志春;郭福生;张洋洋;陈瀚之【摘要】空间数据库建库流程是数字地质调查系统(DGSInfo)总体技术流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空间数据库中集合了地质图中所有的地质信息,人们可以通过它很方便地了解各类地质信息,因此建库工作特别重要。

本文从空间数据库的基本要素类、综合要素类、对象类属性录入方面概述了建库流程,并对建库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技巧进行了阐述。

该方法技巧对确保空间数据库数据的质量、提高建库效率有较大意义。

%The process flow of creating spatial database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general technical process of digital geological survey information system (DGSInfo).Spatial database is a collection of all the geological information of geological maps,and people can easily access to various types of geological information through it,thus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create the database.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database from aspect of attribute input of basic element class,integrated element class and object class, and it elaborates on precautions and techniques in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database.The methods and tech-niques provided in this paper ensure the data quality of spatial database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reating the database.【期刊名称】《矿产与地质》【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5页(P385-389)【关键词】空间数据库;流程;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地质信息【作者】郑翔;吴志春;郭福生;张洋洋;陈瀚之【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江西南昌 330013;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江西南昌 330013;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江西南昌 330013;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江西南昌 330013;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江西南昌 33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23.10 前言数字地质调查系统(DGSInfo)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在MAPGIS软件的基础上二次开发而成的,建立了PRB数字填图过程及其相应的数据模型[1~4]。

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的技术流程

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的技术流程

收稿日期:2010- 02- 23 作者简介:贺文莲(1 97 1- ),女,内蒙古五原县人,19 92 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现从事计算机制图,空间数据库建工作,(Tel)1 39 354659 8
《华 北 国土 资 源》 2 010年 第 2 期
- 56 -
பைடு நூலகம்
J IS HU YIN GYO NG 技术 应用
5 图件扫描
图件扫描采用彩色扫描,分辨率为 300DPI, 存 储为无压缩的与原图等 大 TIFF 格式 文件。 扫 描原图平整、无缺陷;扫描范围覆盖全图,无 扫描带错位和漏洞;对栅格图像的清晰度、变 形情况及精度等内容检查,填写“地图精度自 (互)检表”。
6 图形矢量化
根据项目组提供的统一 MAPGIS 系统库,对 地质图内容确定矢量化图形要素参数和划分图 层 。使 用 MAPGIS 软件 ,依据 所确 定的 图面 内 容图层,图元矢量化参数,进行分层矢量化。 在矢量化过程中,要求窗口放大至四十倍以 上,要保证图形要素的参数正确性、空间位置 的准确性。图层中没有遗漏和多余数据。线条 要求光滑、不得有重叠点、Z 字线和伪结点,不 得使用光滑曲线。
2 准备质量监控文档
在工作实施之前首先要求准备监控过程中所 需要的各种监控文档,包括自检表、互检表、抽 检表、原图错误汇总表、工作日志等。
3 资料收集
收集需要建库的地质图图件及其相关地质报 告、说明书等,填写原始资料收集记录表,并对
原图错误检查并填写原图错误汇总表。
4 属性数据卡片填写
按照《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指南》的 要求首先确定属性结构、字段长度及类型,并以 此为依据建立属性表,由多年从事地质工作的老 专家负责资料的收集和属性数据卡片的填写,以 区域调查报告为依据采集属性表中的各数据项内 容,保证第一手资料的可靠性。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技术要求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技术要求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技术要求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系统》所包含的内容,并对空间图形库、地质灾害数据库的结构、数据格式、图层、视图工程文件的命名及图元编号的结构等做了规定。

该要求适用于1:50000~1:250000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地质灾害信息采集及空间数据库建设。

也可供其它比例尺地质灾害数字化图件编制参考。

2.引用标准及规定为保证数字化成果的共享,本技术要求的编写引用了部分标准和技术规定构成为本要求的条文,引用标准及规定为:GB/T2260-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13923-92 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GB/T2808-81 全数字式日期表示法GB12328-90 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DZ/T0197-1997 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3.基本术语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3.1 图元图面上表示空间信息特征的基本单位,分为点、线、面三种类型。

3.2 图素空间信息中的各种实体类型,由代表各类实体的若干图元构成。

3.3 图层为了有效的管理和利用空间数据,将一类图素或性质相近的一组图素的空间数据放在一个要素层(图层)中,同一图层具有相同的属性结构。

每个不同的要素层分别存放在不同的文件中,一幅地图往往由若干个图层组成。

为便于区分,我们将具有相同属性结构的一个图形文件要素层称为‘图层’(或称‘物理图层’);将在同一要素层中细分的层称为‘内部图层’(或称‘逻辑图层’)。

13.4 图类地质灾害图内信息的专业分类。

3.5 数据项属性数据和数据库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单元。

3.6 数据类型定义数据项所表现的数据属性,如:字符型C,数值型N等。

3.7 属性表描述空间实体基本属性的数据集合。

DGSS空间数据库操作-图文

DGSS空间数据库操作-图文

DGSS空间数据库操作-图文21空间数据库操作21.1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基本技术路线与操作流程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提供了与业务流程融合的建库模式(微工作流),把数据生产融入到生产一线,对主要原始数据和主要最终成果数据库进行统一描述、统一组织、统一存储由地质人员自己在工作过程中逐步生产不同阶段的数据库和数据产品。

使项目人员可以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中体会到新技术带来的好处,形成新的工作模式,对提高研究精度、效率和成果的表现形式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21.1.1基于一体化建库模式的迭代建库解决方案图21.1.1基于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的空间数据库迭代建库过程21.1.2一站式建库流程对于地质人员而言,空间数据库中的要素类、对象类等是可以通过软件的一站式流程实现自动化提取。

在此基础上,地质人员修改完善建库内容,从而降低了建库过程的操作难度。

图21.1.2一站式建库流程说明如果是首次操作,建立空间数据库,其流程如图21.1.3:图21.1.3首次建库一站式流程存在两种情况,需要更新数据库内容:(1)实际材料图、编稿原图信息改变;(2)填图单位信息表(地层单位信息表)修正。

数据库更新(一站式)流程如图21.1.4:图21.1.4数据库更新(一站式)流程系统提供分步骤建库工具(图21.1.5),详见本章各节。

图21.1.5分步骤建库流程21.1.3基于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的拓扑重建技术方案如果对实际材料图或编稿原图进行修改,重新拓扑造区,则原先的“地质界线”线文件、“地质体面实体”区文件的属性信息会丢失;空间数据库的基本要素类、对象类有可能发生改变。

这些改变有可能是局部的,如果无法提供自动化工具,则会在无形中增加地质人员重新整理的工作量。

因此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提供了拓扑重建解决方案,将在建库流程中充分利用“区文件生成Label点”、“合并Label点”、“备份线属性和参数”、“还原线属性和参数”以及“增量继承与更新对象类”等工具,快速更新要素类(图形参数和属性信息)和对象类,在保证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要素类之间严格的拓扑关系一致性的同时,也实现了对象类的增量式更新过程。

DGSS空间大数据库操作

DGSS空间大数据库操作

21 空间数据库操作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的过程是对各阶段数据尤其是编稿原图阶段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综合与解释的过程,是成果标准化以及提供专题服务的最直接体现。

空间数据库模型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DD2006 06)为依据。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为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无缝集成、融合和应用提供了可操作平台,地质人员可借助系统提供的一套完整的技术方法和工具,方便地对不同阶段的资料进行继承和综合分析。

系统自动提供空间数据库模板,其基本内容直接继承编稿原图或实际材料图。

21.1 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基本技术路线与操作流程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提供了与业务流程融合的建库模式(微工作流),把数据生产融入到生产一线, 对主要原始数据和主要最终成果数据库进行统一描述、统一组织、统一存储由地质人员自己在工作过程中逐步生产不同阶段的数据库和数据产品。

使项目人员可以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中体会到新技术带来的好处,形成新的工作模式,对提高研究精度、效率和成果的表现形式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21.1.1 基于一体化建库模式的迭代建库解决方案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过程是一个“认识—提高—认识—再提高”的过程。

地质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需根据前人资料或项目验收专家组意见对已经连好的实际材料图或编稿原图进行修改。

当实际材料图或编稿原图发生改变时,从其继承主要信息的地质图空间数据库也需要同步更新,以保证不同阶段整理分析的数据尤其是空间信息的一致性。

因此在数字地质调查系统中采用“迭代”的思想,结合面向对象的第三代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模型,利用“不同阶段数据模型的继承和传递的技术”将实际材料图、编稿原图等不同阶段数据库进行互通与继承,通过反馈、逐步完善《DD2006-06 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规定的建库内容(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

迭代过程如图21.1.1所示。

图21.1.1 基于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的空间数据库迭代建库过程21.1.2 一站式建库流程对于地质人员而言,空间数据库中的要素类、对象类等是可以通过软件的一站式流程实现自动化提取。

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工作指南2.0版

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工作指南2.0版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2.0版)2001-06-01发布2001-06-01试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前言建立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旨在对以图件为基础的地质信息(传统的文字报告及图件),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将信息数字化,为基础地质研究、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建设、制定区域规划、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质环境提供有效的数字化信息,实现全国基础地学数据信息共享及信息社会化服务,提高其利用程度和使用价值,并为地质科学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提供数据源。

为使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项目在统一规范的框架内正常有序的开展,确保该项工作的完成,特制定了本工作指南。

本工作指南,主要参考“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 DZ/T 0197-1997]”国家行业标准,对其中的相关内容直接引用,同时参考并引用其它相关标准,结合几年来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实际而制定。

特别感谢李晨阳、李裕伟、姜作勤等同志在工作指南起草和执行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

本工作指南详细规定了建立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有关图层划分、工作流程、属性格式、数据内容、数据文件格式,以及质量保证要求、成果汇交办法等。

本工作指南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并归口。

本工作指南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负责起草。

本工作指南主要起草人:杨东来肖志坚李军李超岭李景朝田文新解立业本工作指南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信息资料处负责解释。

目录1 适用范围 (1)2 引用标准 (1)3 术语定义 (1)4 图元及TIC点编号规则 (2)4.1图元编号 (2)3.2 TIC点编号规则 (2)5、图层及属性表命名规则 (2)5.1 图层命名规则 (2)5.2 属性表命名规则 (3)5.3 数据项名及代码 (3)6 图层划分 (3)7.属性表格式与说明 (2)7.1 图幅基本信息图层 (2)7.2 水系图层 (4)7.3 交通图层 (5)7.4 居民地图层 (5)7.5 境界图层 (6)7.6 地形等高线图层 (7)7.7 地层图层 (8)7.8 火山岩图层 (12)7.9 非正式地层单位图层 (13)7.10侵入岩(包括变质变形侵入体)图层 (14)7.11 脉岩图层 (17)7.12 围岩蚀变图层 (18)7.13 混合岩化带、变质相带图层 (19)7.14 断层图层 (21)7.15构造变形带图层 (22)7.16 矿产图层 (23)7.17 产状符号图层 (25)7.18其它图元图层 (25)8 元数据文件格式 (29)9 工作流程 (29)9.1 项目组织 (31)9.2 资料准备 (31)9.3 图件扫描 (32)9.4 图形矢量化 (32)9.5 点线编辑 (32)9.6 图面检查 (33)9.7 图形校正 (33)9.8 建立拓扑 (33)9.9 建立分层文件 (34)9.10 属性编辑 (34)9.11 属性录入 (34)9.12 属性一致性检查 (34)9.13 图面整饰 (34)9.14 投影转换 (34)9.15 成果输出 (35)10 质量监控 (35)10.1质量监控体系 (35)10.2 数据质量监控 (35)11 成果汇交 (40)11.1 成果汇交内容 (40)11.2 汇交数据文件格式 (41)11.3 成果质量检查验收内容 (42)11.4 成果汇交注意事项 (42)11.5 验收数据检查方法 (43)11.6 检查评分方法 (47)11.7 数据复核 (48)12 1:25万和1:5万野外区调成果的空间数据库的建库方法 (49)12.1 建库原图 (49)12.2 主要工作流程 (49)附录A :地质年代单位符号及代码附件 1 :空间数据库工作日志表附件 2 :空间数据库建库工作报告编写提纲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征求意见稿2.0版)1 适用范围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适用于1:250000—1:50000地质图按图幅进行数据采集、存储管理、检索、输出和共享,其它比例尺地质图建立空间数据库可参照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