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技术要求及实施细则20080123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技术要求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技术要求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系统》所包含的内容,并对空间图形库、地质灾害数据库的结构、数据格式、图层、视图工程文件的命名及图元编号的结构等做了规定。
该要求适用于1:50000~1:250000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地质灾害信息采集及空间数据库建设。
也可供其它比例尺地质灾害数字化图件编制参考。
2.引用标准及规定为保证数字化成果的共享,本技术要求的编写引用了部分标准和技术规定构成为本要求的条文,引用标准及规定为:GB/T2260-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13923-92 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GB/T2808-81 全数字式日期表示法GB12328-90 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DZ/T0197-1997 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3.基本术语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3.1 图元图面上表示空间信息特征的基本单位,分为点、线、面三种类型。
3.2 图素空间信息中的各种实体类型,由代表各类实体的若干图元构成。
3.3 图层为了有效的管理和利用空间数据,将一类图素或性质相近的一组图素的空间数据放在一个要素层(图层)中,同一图层具有相同的属性结构。
每个不同的要素层分别存放在不同的文件中,一幅地图往往由若干个图层组成。
为便于区分,我们将具有相同属性结构的一个图形文件要素层称为‘图层’(或称‘物理图层’);将在同一要素层中细分的层称为‘内部图层’(或称‘逻辑图层’)。
13.4 图类地质灾害图内信息的专业分类。
3.5 数据项属性数据和数据库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单元。
3.6 数据类型定义数据项所表现的数据属性,如:字符型C,数值型N等。
3.7 属性表描述空间实体基本属性的数据集合。
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以下简称区调)设计书是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的任务书并参照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结合测区的具体情况编制而成,经审查认定后的设计书(附有审查认定) 是开展野外地质调查、质量监控、任务完成状况和成果评审验收的主要依据。
一、1:250000区调的基本任务
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制订的《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以下简称技术要求(暂行))的规定:1:250000区调是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其目的任务是以详实的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通过填制1:250000比例尺的地质图件,查明区内地层、古生物、岩石(含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及混杂岩等)、构造以及其它各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时代、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和海洋资源的普查,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农业地质和城市地质的勘查,为地学教学和科学研究以及推动国际地学前缘学科发展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地学基础性资料和依据,同时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区域地质信息。
中国国土幅员辽阔,地质条件复杂多样,以往工作程度和研究程度各地也不尽相同,要在有限的资金保证和统一质量要求下完成上述任务,必须对1:250000区调进行分类指导。
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和以往研究程度,对当前安排的1:250000区调工作分为三类:。
1:250000区域地质水文调查技术要求2004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DD 2004—01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Technical Requirement of 1∶250000 Regional Hydrogeologic Survey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本《技术要求》规定了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性质、目的、任务以及调查内容、技术方法、工作程度与精度、资料整理、图件编制、报告编写与提交成果的要求及方法。
1.2本《技术要求》是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程序、设计编写、调查实施、成果编制、质量监控、成果提交、验收与评审的主要依据。
1.3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
开展其它比例尺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也可参照。
2 引用标准GB 5749—85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GB/T 13727—92 天然矿泉水地质勘探规范GB 10202—88 海岸带综合地质勘查规范GB/T 14158—93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GB/T 14175—93 水文地质术语GB/T 14497—93 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文件要求GB/T 14848—93 地下水质量标准GB 15218—94 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 50027—2001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Z 44—86 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Z 55—87 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DZ/T 0124—94 水文地质钻孔数据文件格式DZ/T 0128—94 地下水资源数据文件格式DZ/T 0133—94 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 0148—94 水文地质钻探规程DZ/T 0151—95 区域地质调查遥感技术规定(1∶50000)DZ/T 0181—97 水文测井工作规范3 术语与定义3.1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 regional hydrogeologic survey为调查区域地下水类型、埋藏、分布、形成条件、物理及化学性质、运动规律,区域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与保护、区域环境地质问题所进行的综合性水文地质工作。
1∶250000 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

1∶250000 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中国地质调查局DD2001—021∶250000 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二00 一年六月八日前言"1:250000 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以下简称"技术要求")规定了1:250000 区域地质调查的性质、目的任务、调查内容、技术方法、工作程度与精度要求、资料综合整理、图件编制、地质调查报告编写、评审验收和最终成果提交办法。
考虑到我国西藏大部分和新疆、青海、内蒙古尚有部分地区未开展过中比例尺(1:200000)区域地质调查,其它省、市、自治区虽均己全面进行过1:200000 区域地质调查, 但随着近年地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原我国中比例尺填图成果和相关技术方法已显陈旧,亟需更新; 我国的中比例尺地形图和数字地理底图数据库数据,已由过去的1:200000 改为按国际1:250000 分幅进行;又考虑到国土资源部将1:250000 比例尺地质图定位于我国新一轮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地质图件的实际情况, 特编制此"技术要求",其目的是使不同调查程度、不同地域的1:250000 图幅,按统一要求开展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以确保达到相应的地质调查研究水平。
本技术要求是在原地质矿产部1976 年颁发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暂行规范(1:200000) 》、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DZ/T0001-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GB958-89 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等规范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1996-2000 年启动的多幅1:250000 区域地质调查及地质填图方法研究的初步成果编制而成。
本技术要求自生效之日起,作为我国1:250000 区域地质调查的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附录A ~ D 是标准的附录;其它附录是提示的附录。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和归口管理。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负责起草。
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要求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要求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以下简称区调)设计书是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的任务书并参照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结合测区的具体情况编制而成,经审查认定后的设计书(附有审查认定) 是开展野外地质调查、质量监控、任务完成状况和成果评审验收的主要依据。
一、1:250000区调的基本任务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制订的《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以下简称技术要求(暂行))的规定:1:250000区调是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其目的任务是以详实的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通过填制1:250000比例尺的地质图件,查明区内地层、古生物、岩石(含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及混杂岩等)、构造以及其它各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时代、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和海洋资源的普查,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农业地质和城市地质的勘查,为地学教学和科学研究以及推动国际地学前缘学科发展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地学基础性资料和依据,同时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区域地质信息。
中国国土幅员辽阔,地质条件复杂多样,以往工作程度和研究程度各地也不尽相同,要在有限的资金保证和统一质量要求下完成上述任务,必须对1:250000区调进行分类指导。
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和以往研究程度,对当前安排的1:250000区调工作分为三类:(一)对青藏高原、大兴安岭等中、大比例尺填图空白区或对原仅进行过中比例尺填图,但原填图资料已显陈旧(指迄今约二、三十年前的填图成果)的地区,为实测区;(二)对80年代所完成的1:200000区调,或己有部分大比例尺(主要指1:50000)填图成果(一幅1:250000图幅中己完成约1/3以上1:50000填图面积)的地区,为修测区;(三)对一幅1:250000图幅中己完成约3/4以上1:50000填图面积,并作过1:50000片区总结工作的地区,在片区总结成果基础上进一步针对图幅中的主要问题,采取片区——修测。
数字填图系统中1:5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立质量控制与操作技巧

数字填图系统中1:5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立质量控制与操作技巧田洋;谢国刚;王令占;涂兵;曾波夫【摘要】数字填图系统(RGMAP)利用PRB数据流"栈"与不同阶段数据模型的关系,创建PRB数据流"栈"与不同阶段数据模型继承和传递的技术,实现了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立的技术流程.1:5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立流程可分为:地质字典库→1:2.5万野外手图库(单条路线)→1:2.5万图幅PRB库(路线总图)→1:2.5万实际材料图库→1:2.5万投影到1:5万图库→1:5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元数据库七个阶段.本文按建库流程,分析各阶段可能产生的质量问题,探讨不同阶段质量控制要点及相应操作技巧,从而提高数据库建立的质量与效率.【期刊名称】《华南地质与矿产》【年(卷),期】2010(000)004【总页数】6页(P77-82)【关键词】数字填图系统;空间数据库;质量控制;操作技巧【作者】田洋;谢国刚;王令占;涂兵;曾波夫【作者单位】武汉地质矿产研究所,武汉,430205;武汉地质矿产研究所,武汉,430205;武汉地质矿产研究所,武汉,430205;武汉地质矿产研究所,武汉,430205;武汉地质矿产研究所,武汉,4302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2数字填图系统(RGMAP)自1999年在青藏高原、东北、中南等地区开展试点工作以来经过不断改进,已应用于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和资源量估算等多个领域,成为野外地质工作者的重要工具[1~2]。
同时,数字填图系统通过创建PRB 数据流“栈”与不同阶段数据模型继承和传递的技术,实现了最终解释成果表达与空间数据库建库的技术流程[3~7],具体是通过野外手图库、图幅PRB库、实际材料图库、数字剖面库不同阶段数据库互通的方式来创建地质图空间数据库[8]。
1∶5万数字填图系统中空间数据库建立以1∶2.5万野外路线调查为基础,数据量大,工作周期长,如何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空间数据库建立是数字填图工作面临的重大问题,笔者结合湖北1∶5万火烧坪等幅数字填图项目数据库建立的实际经验,介绍1∶5万建库过程中质量控制要点及操作技巧,以提高数字化生产效率与质量。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1∶5万区域矿产调查技术要求

5.野外工作技术要求5.1地质矿产填图技术要求5.1.1地质矿产填图的目的任务地质矿产填图的目的任务是提高测区内地质矿产研究程度,基本查明地质特征,大致查明成矿条件,发现新矿(化)点,为物化探异常解释、成矿规律研究和找矿靶区圈定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5.1.2基本要求(1)应充分收集、分析、应用区内已有的地、物、化、遥、矿产资料。
特别是要充分利用1:2.5万遥感解译成果、遥感影像图,提高研究程度和工作效率。
(2)地质矿产填图必须以野外实测为主、野外调查和室内修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地质矿产填图应充分应用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不断提高区内地质、矿产研究程度和填图质量。
必须采用数字填图技术。
(4)地质矿产填图方法要充分考虑区内地形、地貌、地质的综合特征及已知矿产展布特征,对成矿有利地段,要有所侧重。
对做过1:5万区调的地区,可根据区域矿产调查目的要求进行修测,修测的主要任务是实测矿产和与成矿有关的含矿层、标志层、控矿构造、矿化带、蚀变带、物化探异常区和与成矿有关的其它地质体。
对于未开展1:5万区调的地区,地质填图应达到1:5万地质简测程度。
(5)地质矿产填图尽可能使用符合质量要求的地形图为底图,其比例尺应大于或等于1:5万比例尺,野外手图应为1:2.5万比例尺,无1:2.5万比例尺地形图时可使用1:5万比例尺地形图放大至1:2.5万比例尺。
使用GPS定点。
(6)地质研究程度:基本查明区内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的产出、分布、岩石类型、变质作用及矿化作用等特征。
(7)矿产研究程度:初步了解含矿层、矿化带、蚀变带、矿体的分布范围、形态、产状、矿化类型、分布特点及其控制因素、矿石特征、矿石工业利用性能等。
5.1.3地质矿产填图方法和研究内容(1)沉积岩沉积岩采用岩石地层方法填图。
基本查明岩石地层单位的沉积序列、岩石组成、岩性、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岩相、厚度、产状、构造特征以及接触关系、地球化学特征,查明其含(控)矿性质、时空分布变化等。
1:25万区域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技术流程

三、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技术要求
(六)图层整理
地质界线(_GEOLINE.wl):包括地质界线、参加 拓扑的水体界线、完整的断层(隐伏断层和遥感解译 断层中未经地质勘查证实的作为整饰线)
地理线(_LINE_GEOGRAPHY.wl):包括所有的水
体界线 ,从地理底图中直接拷贝。
火山岩岩性界线放整饰图层
(八)拓扑建立
利用RGMAP软件系统提供的“拓扑错误检查”功能,反复进
行线拓扑处理与错误检查,直至无任何错误(因断层而造成的
悬挂线不是错误)后方可造区;
为保证最终的_GEOPOLYGEN文件和_GEOLINE文件的线弧
一致性,除区属性外,区的其它编辑都要在_GEOLINE文件中
修改,再线转弧段得到_GEOPOLYGEN文件
一、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数据模型
断层对象类从地质界线( _GEOLINE.wl )中提取 图幅基本信息从标准图框(_MAP_FRAME.wl )中提取 其它10个对象类皆从地质体面实体 (_GEOPOLYGON.wp)中提取
一、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数据模型
(四)独立要素类
是一个不属于任何 要素数据集的要素 类
1、清除微短线 2、清线重叠座标及自相交
3、清除重叠线
4、自动剪断线 5、线拓扑错误检查
6、线转弧段 在其他下拉菜单下执行线转弧 段的操作,在弹出的对话框中 输入需新建的区文件名称(如 构造变形带)
把新建的区文件添加进来
7、拓扑重建,即 可以生成区图形
与综合要素类区文件合并 则临时区文件中的内容合并到综合要素类文件 中并赋予了该文件的属性结构
(一)软硬件环境
硬件要求:硬件设备必须满足工作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技术流程及实施细则(2007)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2007年12月1∶2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技术流程及实施细则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2007年12月目录1.前言 (1)2.引言 (1)3.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4.引用文件 (2)5.工作流程 (2)6.质量监控体系 (3)7.统一的系统库和代码库 (4)8.生产技术流程与质量控制 (4)8.1数字化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技术流程与质量控制 (4)8.1.1 无属性数字化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流程与质量控制 (5)8.1.1 无属性数字化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流程与质量控制 (6)8.1.2 有属性数字化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流程及技术要求 (17)8.2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流程及技术要求 (19)9.元数据文件格式 (19)10.成果报告 (20)10.1成果报告的格式与内容 (20)10.2成果报告质量要求 (20)11.成果汇交 (21)11.1成果汇交的内容 (21)11.1.1 成果数据 (21)11.1.2 彩色喷墨图 (21)11.1.3 其它资料 (21)11.1.4 成果汇交注意事项 (22)11.2汇交数据的文件格式 (22)12.成果数据质量检查验收 (26)12.1计算机数据检查及记分方法 (26)12.1.1 计算机检查内容 (26)12.1.2 计算机检查缺陷类型 (27)12.1.3 计算机检查记分方法 (28)12.2地质图图面检查及记分方法 (28)12.2.1单幅地质图图面检查内容 (28)12.2.2 单幅地质图图面错误类型 (28)12.2.3 单幅地质图图面记分方法 (29)12.3空间数据库文档资料检查及记分方法 (29)12.3.1空间数据库文档资料检查内容 (29)12.3.2 空间数据库文档资料评价及记分方法 (29)附录A1∶25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项目质量检查表目录 (35)附录B质量监控表实例(单独文件) (35)附录C《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数据项说明(单独文件) (35)附录D1∶25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项目属性卡片目录 (42)1.前言《1∶2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技术流程及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是根据1∶2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需要,参照《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2.0》、《1∶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分省)建设实施细则》、《地质数据产品质量检查评价》、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工作项目任务书总【2004】001-02等相关文档,在开展1∶2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试验的基础上提出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和指导1∶2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
本细则分为12个部分,包括质量监控体系、生产技术流程、元数据文件格式,成果报告,成果汇交及成果质量检查等内容。
本细则的主要起草人:张振芳、张明华、李超岭、张智勇、李丰丹、刘畅等细则起草过程中,发展研究中心刘荣梅、王成锡、章浩;北京市地质研究所赵佳;河北区调所苏灵芬;宜昌地矿所李莉、万永泉;天津地矿所陈安蜀;成都地矿所邓昌荣;吉林地调院刘冶兵等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表示忠心感谢!2.引言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截止2005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全国范围内部署了300多幅1∶25万区调工作。
区调工作先后采用“传统填图”和“数字填图”2种方法,早期的“传统填图”要求按照《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2.0》建立空间数据库。
为了与后期基于“数字填图”技术完成的图幅数据相衔接,且2005年《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推出后,1∶2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要求按照该标准建立。
为此,需要将已经完成成果汇交的数据重新整理。
经查看2005年以前汇交的数据基本分为2种类型:按照《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2.0》建库而未进行质量检查的数据和只有空间数据而无属性数据的数字制图数据。
这2种类型的数据全部基于“传统填图”方法,目前尚没有采用“数字填图”方法完成的图幅汇交资料。
但是,玉林幅、民和幅和阿荣旗幅3幅“数字填图”试点图幅已于2005年年初完成成果验收,其数据可用于建库试验。
通过对上述各类图幅的建库试验提出该细则,用以指导和规范1∶25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建库工作。
3.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细则》详细规定了不同类型的成果数据建立1∶2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工作流程和技术要求、成果报告的内容及编写要求、成果汇交及成果数据质量检查等;也规定了1∶2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适用于指导1∶2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全过程,以便提高成果数据的质量、精度,最大限度减少错误、减小误差,满足全国1∶2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的需要。
《细则》主要参考《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对其中的相关内容直接引用,同时参考并引用其它相关标准,结合1∶2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试验及几年来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实际而制定。
《细则》从下发之日起执行。
4.引用文件《细则》参考了如下标准和文件,下列标准和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细则》的引用而成为本《细则》的条款。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细则》。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细则》。
GB/T 9649.XX-XXXX 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含GB/T 9649.1-35)GB/T 17412.1-1998《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 17412.2-1998《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958-99 区域地质图图例GB/T13989-92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编号GB/T13923-92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GB2808-81 全数字式日期表示法DZ/T 0179-1997 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报批稿《地质信息元数据标准》报批稿《地质数据质量检查评价》报批稿5.工作流程工作流程主要用于对建库方法和过程进行指导,见图5-1。
基于1∶25万地质图成果数据包括基于“数字制图”技术和基于“数字填图”技术两种类型,他们的建库流程不同,见附图1和附图2。
图5-1 1∶2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工作流程图6.质量监控体系1∶2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制度:1.建立工作日志制度:建立完整的工作日志表,每个作业人员每天必须按要求填写工作日志,将每天的工作内容全面、完整地记录下来,并由作业组长签名认可。
2.建立自互检制度:建立完整的自互检表,每个作业人员完成一幅图都要进行100%的自检,并将自检结果和修改处理结果如实、完整地记录下来,由作业组长签名认可。
在自检的基础上,由项目负责人安排其他作业人员进行100%互检,并将互检结果和修改处理结果如实、完整地记录下来,由作业组长签名认可。
3.抽检制度:建立项目组负责人抽检制度,抽检比例不小于30%。
4.阶段性检查制度:对建库的每个阶段性成果要进行严格检查把关,如原始数据的完整性检查;拓扑一致性检查;有属性数据的属性与图元之间关联一致性检查等。
5.专(兼)职质检员制度(建议):各生产单位至少指定一名具有地质图建库经验的人员作为质检员,负责该单位数据产品生产过程及成果的质量检查,并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全程监督。
7.统一的系统库和代码库1∶2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将采用基于MAPGIS的RGMAPGIS平台,RGMAPGIS的系统库是按照GB958-99组织的,此外增加了地理内容,地理内容与国家1∶25万地形图MAPGIS数据的系统库一致,包含了西安80坐标版中所有代码对应的线型和子图。
1∶2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将使用RGMAPGIS的系统库,如有特殊项需要增加,各工作单位要向项目组提出申请,经批准确认后方可增加在指定的位置,原预留号区间至2007年12月30日作废。
同时,项目组还提供汇总的建库中需要填写的代码——《1∶2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代码汇编》,如有特殊项需要增加,报项目组核实备案,项目组将及时报有关部门和专家审定后并统一更新,在审定之前,各专题项目组可暂用临时代码,审定通过后必须用新的代码替换。
8.生产技术流程与质量控制鉴于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包括基于“数字制图”技术的数字化地质图(只有图形没有属性的制图数据、既有图形又有属性并符合《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的数据库数据)和基于“数字填图”技术的数字地质图(采用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形成的数据)两种数据,这两种数据在按照《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建库时的流程不同(附图1和附图2),以下将分别介绍各类数据的建库技术流程与质量控制。
8.1数字化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技术流程与质量控制数字化地质图包括无属性和有属性两种情况,其建库工作流程如下图,以下分别介绍这两类数字化地质图的建库流程与质量控制。
8.1.1 无属性数字化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流程与质量控制此类数字化地质图数据称为“制图数据”。
(1)软硬件环境硬件要求:硬件设备必须满足工作要求。
软件要求:软件采用RGMAPGIS6.5或RGMAPGIS6.7版本。
(2)质量监控文档准备质量监控将贯穿整个建库过程,在建库工作实施之前,要求准备监控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质量监控文档(附录B)。
(3)建库资料收集完整、齐全而又有效的第一手资料是建立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库的前提,也是对地理信息空间数据进行空间分析的基础,因此,要全面收集建库图幅的有关资料(包括汇交资料的全部电子文件、汇交的地质纸图、野外原始记录卡片、记录本等)。
资料收集主要有以下两类:✧图形资料:MAPGIS格式图形数据、成果图。
✧文字资料:区域地质报告、原始资料、说明书、科研专题报告等,修编、修测图幅还要收集区调工作过程中依据的相关资料。
(4)质量预检建库之前,需要对收集到的制图数据进行质量预检,其目的是确认将用于建库的制图数据的正确性。
质量预检的方法为将制图数据打印输出,与成果图进行逐一对照检查,主要检查以下内容:✧制图数据中点、线、面的完整性(多余或遗漏);✧制图数据中点、线、面相对位置的正确性。
通过对制图数据进行初步的质量检查,确定此数据是否与成果图数据一致,能否用于建库。
如果发现制图数据存在严重缺陷,且能够判定不是输出成果图的数据,需有关部门要求资料汇交单位提供用于输出全要素地质图的最终数据,否则,要对地质图进行扫描,重新矢量化。
如果经过初步的质量检查确定该数据与成果图数据一致,可用于以下的建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