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岁宝宝的倒退现象
儿童退缩行为的发展与成长阶段

儿童退缩行为的发展与成长阶段退缩行为是儿童发展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反应。
儿童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类型的退缩行为,这些行为往往与他们的认知、情绪和社交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将分析儿童退缩行为的发展与成长阶段,并探讨如何帮助他们克服这种行为。
1. 婴儿期(0-1岁)在婴儿期,退缩行为主要表现为对陌生人的恐惧和回避。
这是因为婴儿的社交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尚未完全发展,他们对陌生环境和人物感到不安全和不熟悉。
这时,父母应提供稳定的情感支持和安全感,逐渐引导婴儿接触和适应新环境,促进他们社交能力的发展。
2. 学龄前期(2-6岁)在学龄前期,儿童退缩行为的表现多样化。
一方面,他们可能对陌生人和新环境表现出回避和拒绝,这是因为他们对于新事物和新环境缺乏自信和安全感。
另一方面,他们也可能表现出在熟悉的人或环境面前的退缩,这是因为他们的情绪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开始有了一定的社交焦虑。
在这个阶段,父母和教育者应该为他们创造积极、安全的学习和社交环境,逐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3. 小学阶段(7-12岁)在小学阶段,儿童面临着更复杂的学习和社交需求,因此退缩行为可能表现为对于挑战和艰难任务的抵触。
他们可能因为害怕失败或者面对困难感到压力,从而回避这些情境。
同时,他们也可能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退缩,担心自己的言行会引起他人的嘲笑和拒绝。
在这个阶段,教育者和家长应该鼓励他们面对挑战并提供积极的反馈,帮助他们学会解决问题和与人合作的技巧。
4. 青春期(13-19岁)在青春期,退缩行为可能因为自我意识和社交压力的增加而显著增加。
青少年可能因为害怕批评或者拒绝而回避某些社交活动或表达意见。
此外,他们还可能在学校表现出退缩行为,不愿意在公众场合发言或者参加团队活动。
在这个阶段,家长和教育者应该给予他们支持和理解,适时提供机会让他们面对挑战并尝试新的经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和发展社交技巧。
总结起来,儿童退缩行为的发展与成长阶段主要有婴儿期、学龄前期、小学阶段和青春期。
儿童的逆反心理原因分析

儿童的逆反心理是因为儿童到了逆反成长期,很正常的表现.就像我们到了青春期要发育一样.儿童从无知到懵懂,一方面对外界产生好奇.一方面接受着来自外界的刺激.慢慢的他开始形成自己的观念,我们说的逆反就是他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理解一些事情,而他们也有自我防御机制,往往会坚持.家长应该正视逆反期,而不是归罪于孩子的不听话,他们也要长大,也要开始有自己的思想,不可能一辈子跟在你身后走.幼儿和儿童时期对人一生很重要,家长们要在这一时期多观察他们的变化,及时发现并纠正他们的错误认知,正确的疏导他们刚刚形成的思想观念.并且要常和孩子进行交流,要真诚不能欺骗,从小让他感受到平等感,这样慢慢的他就会有责任感,这对他以后的成长很有帮助.深圳儿童青少年心理辅导资讯师:所谓逆反心理不是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于父辈和子辈之间价值观的不一致而产生的正常的心理过程。
一般来说孩子在发育的过程中会有两个逆反期。
第一反抗期是在三四岁的时候,这个时候由于儿童的自我意识地发展,说话、运动、认识事物能力的发展,他会感到有些事情自己可以做了,所以跟父母亲的教育观点就会产生冲突。
第二反抗期是在青春期前后。
从心理发育的角度来说,这都是孩子的正常心理发展,但对父母亲来说,会觉得孩子在对抗自己。
不管是第一期还是第二期的逆反过程,作为家长首先应该去理解孩子的心理,能够真正地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去帮助他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训斥、打骂,不然就会使他们产生两种不良后果:或遇事唯唯诺诺,胆小怯懦;或是执拗任性,胆大妄为,父母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
这样才能够缓解两辈人之间的冲突,逆反心理才能得以改善。
逆反心理的形成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不切实际地期望。
许多的父母为了将来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往往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学这学那,硬让他们去做他们一时还难以做到的事情。
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因为忽视了孩子们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往往结果适得其反,并且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
人为什么爱喝酒

为了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服务,本栏目欢迎您将急需得到解答,却又无处咨询的“难言之隐”提供给我们,我们将约请名医专家为您解疑释惑。
本栏目编辑:陈彤***************如何应对宝宝的睡眠倒退?编辑同志:我女儿刚刚4个月大。
本来她晚上睡得挺好的,近来却突然变得入睡困难,夜间频繁醒来,而且白天睡觉的时间也变短了。
孩子为什么夜里这么闹腾?医生说,孩子没什么病,只是进入了睡眠倒退期,过一段时间就好了。
请问,什么是睡眠倒退期?我该如何应对?读者徐媛媛徐媛媛读者:睡眠倒退期,即阶段性睡眠变差,是宝宝发育过程中的正常表现,四个时间段最易出现。
第一倒退期第一倒退期::第4个月左右个月左右。
经过3个月的成长,部分宝宝从白天睡约4个小觉转变为早中晚睡3觉的模式。
这意味着原来睡觉的时间,宝宝可能不困了,原来能睡着的时候变得睡不着,使得家长有“孩子入睡困难”的感觉。
另外,这个阶段大部分宝宝学会了翻身,本来夜里醒后能自己接着睡,但会翻身后,可能翻着玩一会儿就睡不着了。
因此,如果宝宝这个阶段频繁夜醒、入睡困难,可适当抱起安抚,但要避免过度哄睡。
如果宝宝还不想睡,可以让他自己趴着玩一会儿,家长不要理睬他,宝宝可能玩着玩着就自己睡着了。
第二倒退期第二倒退期::第8~第10个月个月。
此时,很多宝宝都会爬了,有些甚至开始扶着东西站立。
这些新技能,会让宝宝身心兴奋,不舍得安静入睡。
同时,一些宝宝开始出现分离焦虑,变得黏人,不希望因为睡觉而看不到爸爸妈妈,进而抗拒睡觉。
因此,宝宝在大动作发育期,睡前最好不要做过于剧烈的活动,如果宝宝不肯老实躺着,可抱起安抚后让其重新躺好。
如果因分离焦虑引起睡眠倒退,父母应延长陪伴时间,增加睡前的高质量陪伴,比如和宝宝玩会躲猫猫的游戏,不要过早让宝宝独自睡。
第三倒退期第三倒退期::第18个月左右个月左右。
大多数宝宝这个阶段可以独立行走了,探索欲望使得他们不愿意把时间用在睡觉上。
同时,宝宝的分离焦虑在18个月左右达到高峰。
说说孩子的“倒退期”

说说孩子的“倒退期”作者:房欲飞来源:《时尚育儿》2015年第03期孩子为什么会越养越小?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当孩子行为发生倒退时,又该如何做呢?案例1 不如小时候大方了芳芳2岁之前,曾经是个非常大方的宝宝,有小朋友到家里来玩,自己的玩具随便别人拿,来了邻居,也会学着妈妈的样子给人家拿水果什么的,可是进八2岁之后,原本大方的小妞渐渐变了个样,自己的玩具,别人再也别想玩了,邻居过来串门,开玩笑要她拿个橘子吃都别想,她的东西,她家的东西,谁也别想动,“这是我的!”几乎成了她的口头禅,有时候弄得妈妈很没面子,非常担心小家伙会变成自私、小气鬼。
原因分析无论是原来多么善于分享的孩子,到了2岁左右,都可能经历一个喜欢揽护东西的阶段,变得特别“小气”,不允许别人碰他的东西,也不愿意跟别人分享。
有专业人士把这个阶段称为“物权意识敏感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很多敏感期之一,它意味着孩子的心智已经发展到主张自己所有权的阶段,从积极的意义上说,可以认为是值得庆贺的事情,不必担心孩子的品质出现了问题,只要引导得当,这个阶段几个月就会过去。
对策建议既然是心理发展规律所致,宝宝出现这种行为退步现象时家长就要尊重现状,即使遇到抹不开的面子,也要注意保护孩子的物权意识,不强迫孩子分享,但同时可以做好分享行为的示范,除了在待人接物方面以身作则外,还可以有意识地创设相关的情景,比如,剥开一个橘子,你几瓣,我几瓣,大家一起分享。
如果孩子愿意,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负责分东西,给他一个橘子或者其他东西,鼓励他跟大家分着吃,然后分别感谢他的分享,让他从分享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除了言传身教外,诸如只要家长教育的大方向正确,孩子迟早会学会分享的。
因为孩子在经历了2岁多的物权敏感之后,下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就是交往敏感期,一般会发生在3岁左右,在这个时期,随着孩子同伴交往欲望的增加,就会在不断探索交往技能的过程中想到“分享”这个法宝:拿东西给小伙伴吃、交换喜爱的玩具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在体验交往快乐的同时,也在体验着分享带来的美好感觉,随着积极体验的累积,你让他护东西他都懒得护了!案例2 脾气因为生病变坏了就像她的名字一样,甜甜平时是个文静甜美的小姑娘,可是最近自从生病开始,小家伙就变了一个样,稍不顺心就发脾气,哭哭啼啼,原本会自己吃饭穿衣的,现在也不干了,非要妈妈帮忙才行,讲道理也没用,顺着她吧,又怕惯坏了宝贝,给她做规矩吧,又于心不忍,弄得妈妈非常困惑,不知道小家伙为什么一下子变得这么难缠。
宝宝睡眠倒退的常见原因及应对方法

宝宝睡眠倒退的常见原因及应对方法导读:本文宝宝睡眠倒退的常见原因及应对方法,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宝宝睡眠倒退的常见原因及应对方法璐璐最近有很多宝妈问璐璐宝宝睡眠倒退的问题,这让璐璐再次感受到了宝宝频繁夜醒的妈妈的痛苦,特别是对于正确地规律喂养后已经可以睡整夜,但又突然夜醒的宝宝,妈妈会更加难以接受和适应。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宝宝睡眠倒退会有哪些原因,以及如何预防和应对。
写在前面的话——掌控孩子是不可能的事情在讨论宝宝睡眠倒退以前,璐璐想先说说妈妈的心态。
璐璐知道有不少宝妈购买璐璐的课程是因为宝宝频繁地夜醒。
在学习了课程并且正确实施了PDF原则之后,很多宝宝的睡眠有了明显的改善,连续睡眠时间很快就延长了,有的甚至从夜醒5次很快调整到只有1次,妈妈也从每小时醒来变成可以连续睡4到5小时。
随着宝宝连续睡眠时间的延长和作息的稳定,我们很快就忘记了宝宝频繁夜醒的日子。
(公众号后台回复"案例"可查看案例文章)突然有一天,宝宝晚上可能又醒了,或者夜醒次数增加了,这时妈妈通常会难以接受。
从宝妈们给璐璐的微信留言里,璐璐感觉到了妈妈的不满,甚至气愤。
但是孩子是不会完全按照我们的计划成长的,这一点璐璐自己也深有体会。
作为一名曾经的完美主义者,璐璐也常常生孩子的气,生气的原因就是孩子没有按照我的计划成长。
比如对孩子的体重和身高不满,璐璐家的大宝长得大大的,小宝却一直小小的,现在小宝4岁了,体重和身高终于追到了中位线上。
经过这么多年的打磨,璐璐终于明白,掌控孩子是不可能,也是不应当的事情,对自己和孩子都是没有益处的。
我们没有办法要求任何事情都按照自己的预期发展,这是我们的能力所不能及的。
对于宝宝到底能睡多久、什么时候能睡过夜、长牙的时间、开始走路的时间、开始说话的时间等等,都不是我们能左右和控制的。
璐璐说了这么多,是想告诉大家,只有坦然接受宝宝突然夜醒的情况,才能理性分析夜醒的原因,妈妈的心态不摆正,是很难帮助孩子的。
为什么3岁的孩子就有逆反心理

为什么3岁的孩子就有逆反心理大伙儿在日常生活中,都只会发觉,小孩会有叛逆的时期,而且会有叛逆的心理,越不明白如何样,就会越如何样,因此专门多家长都专门的气愤,专门是3岁的小孩充满好奇心,大人不尊重小孩也会造成小孩反感,什么缘故3岁小孩也会显现叛逆心理?1、好奇心得不到满足。
3岁左右的小孩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什么都要摸摸、碰碰,这常会惹恼大人,轻则行动被限制,重则受到斥责、体罚。
如此简单地对待小孩,因此会期、引起小孩的反感。
2、大人不尊重小孩。
小孩尽管年龄小,但也有自尊心,爸爸妈妈应该尊重他们,依照他们的身心特点进行教育,那种讽刺、讥讽、辱骂、体罚,只能引起小孩的逆反心理。
3、遇事唠唠叨叨。
有些爸爸妈妈认为小孩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一会儿说注意这,一会儿说注意那,唠叨没完,时刻一长,小孩就会厌烦,产生逆反心理。
4、不顾小孩的意志。
每个小孩都有自己的个性,有些爸爸妈妈不顾这些差异,强行给小孩“定向”。
比如他们要小孩学这学那,规定每天读多少单词、练几小时琴等,否则给予惩处。
这专门容易引起小孩的对立情绪。
5、缺乏感情沟通。
爸妈缺乏与小孩经常的感情沟通,缺乏对小孩的尊重,小孩也会以不尊重来对待爸妈。
6、大人对小孩过分迁就。
小孩认为犯了错误可不能受到批判,这种错误的信息让小孩不明是非,一旦爸爸妈妈想管教的时候,小孩就专门不适应,显现逆反。
7、权威式的作风。
专制的教育使小孩感到不舒服、压抑,因而便以抵抗来对待爸爸妈妈。
8、缺乏满足感。
由于种种缘故,爸爸妈妈不能经常和小孩在一起,尽管物质上极为丰富,但小孩在情感上却感到十分饥饿,时刻长了,在缺少父母的满足感。
简述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简述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题目
请简述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解析]
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有以下规律:
(1)自上而下。
如抬头→翻身→坐→爬→站立→行走,是按顺序发育成熟的。
(2)由近到远。
如先抬肩,后手指取物。
(3)先泛化后集中,从不协调到协调。
如看到桌前的玩具时,婴儿表现为手舞足蹈,但不能把玩具拿到,以后则发展为能伸手直接取到玩具。
(4)先正向动作后反向动作。
如先能握物,后能随意放下;先学会向前走,后学会倒退。
具体地说,在粗动作的发展方面,3岁左右的幼儿能用单脚跳过较低的障碍物;2.5~3.5岁的幼儿能独脚向前连续跳1~3步,5岁时则能连续跳8~10步,6.5岁时能较好地蹦跳;2~3岁的幼儿开始能跑步,但速度不快,4.5~5岁的幼儿则能快跑,并出现手臂的协调摆动。
在精细动作的发展方面,3岁的幼儿会解纽扣、穿珠子,开始能画十字、圆等图形;4岁的幼儿基本会穿衣,能画方形;5岁的幼儿能画动物和树;6岁的幼儿会画三角形。
如何应对宝宝的行为倒退现象

许多父母发现,孩子在特殊的时期会出现行为倒退的现象:原本已经掌握的技能突然不会了,孩子变得特别黏人,好像又回到了离不开父母的婴儿阶段。
父母们纳闷,孩子到底怎么了?行为倒退是儿童生长期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导致的,是儿童依赖性情感的一种表现。
说起“倒退”,可能父母们会想到很多严重的后果,认为是严重的行为衰退,是孩子的发育出了问题。
事实上,4~6岁的健康儿童出现行为倒退是正常现象,而且相当普遍。
父母可以根据孩子不同的情况进行分析,找到孩子行为倒退的原因,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
以下四个小案例较为典型,希望给父母们一些启发。
环境突变不适应3岁半的晴晴刚上幼儿园一个月,其表现让妈妈感到很奇怪。
老师反映,晴晴在幼儿园要求老师喂饭,要求老师帮助穿脱衣服,还经常尿裤子。
其实,晴晴入园前早已学会自己解小便和独立吃饭了,是个非常省心的孩子。
入园后,晴晴在家里也总是黏着妈妈,动不动就哭,吃饭要妈妈喂,上厕所要妈妈脱裤子。
妈妈纳闷:“这孩子怎么不长进,反而倒退呢?”许多父母发现,宝宝在刚入园时或多或少会有行为倒退的表现,比如不愿意自己独立吃饭、吮吸手指、尿裤子,甚至大便失禁。
主要原因是生活环境突然改变,孩子一下子难以适应。
类似的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还包括:寒暑假后重返幼儿园、搬家、换保姆、妈妈重返职场、父母离异、亲人离世等。
偶尔的行为倒退,其实是孩子心理自我调节的一种保护机制导致的,父母应该宽容对待,接受孩子的行为倒退。
年幼的孩子认知水平与沟通能力不强,还无法理解许多道理,父母需要通过行动来关爱孩子。
如果宝宝要求父母喂饭,偶尔喂一下并不会让他真正退化到婴儿的状态;如果宝宝要求用奶瓶喝水,偶尔用一下并不会使他忘记如何使用杯子;如果宝宝黏人,缠着父母抱,父母不妨微笑着张开双臂,把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亲亲孩子的脸蛋,让孩子感受到你浓浓的爱意。
爱是最能够让孩子心灵强大的养料。
无条件地爱孩子,并不代表孩子会永远长不大,相反,孩子会明白,父母是永远爱自己的,不管自己遇到什么问题,只要转个身,就能够回到父母的怀里,这样会增强孩子的安全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长会育儿知识:3-4岁宝宝正常的倒退期孩子三岁了,到了和你对着干的年龄。
他在很多方面好像能力倒退了:原本四肢动作协调,现在却无缘无硌摔跤;原本会一些简单的句子,现在却开始口吃了……好让人困惑。
而且,面对叛逆的他,该溺爱还是该严格管教呢?动作方面:能力倒退是正常现象孩子长到三岁,他的协调能力已经比较稳定了,他可以非常灵活地运动四肢,运用眼、手、口、鼻了。
单纯从理论上分析,如果三岁的孩子协调性很好,比他们大点的孩子协调能力应该会更强才对。
但事实却并不是这样。
孩子三岁时,两股力量中能够促使大肌肉发展的力量更强大一些,所以他的协调能力很强;而当孩子长到三岁半时,促进平衡的力量减弱甚至消失,所以这一时期孩子在动作上就显得不协调了,甚至还有些跌跌撞撞。
如果把孩子的能力成长作成线状图,到了三岁半时就好像出现了断裂一样。
可见,由于伸肌与屈肌两种力量的不平衡,才导致孩子走路或跑步时摔倒。
在视觉能力上,虽然他的视力能够延展到很远的地方,也能收缩到更近的某一点,但中间一段呈现出“盲区”。
所以有时候会出现孩子不停地揉眼睛、眨眼睛,甚至说看不清楚的现象。
父母会发现,倒退的远不止这些。
三岁半的孩子还可能会出现吮吸手指、摩挲生殖器、吐唾沫、经常咬指甲以及哼哼唧唧胡乱闹腾等不好的行为。
哼哼唧唧是这个年龄的孩子特有的毛病,有时候让人感到很头疼。
此时父母应该注意指导孩子学会用适当的方式发泄他所要表达的情感,比如唱歌或是语言。
可能是在动作方面孩子的控制感不如以前,这导致孩子的情绪也常出现波动。
所以,在做没有把握的事情时,孩子会向父母“求救”。
举例来说,以前他自己已经可以应付上楼、下楼的活动了,但是现在,他还是会说:“妈妈领着走。
”此时他的小肌肉发展似乎也出现“断层”,他运用手的灵活度有所下降,而且,此时的他对空间方向的辨认也不再那么清楚了。
虽然此阶段的孩子在各方面都变得不稳定,但是你可能想象不到,他在支配四肢和运用技巧方面却是大大的进步了。
所以,你看到他会比以前更喜欢跑来跳去,而且跑得更快,上下楼梯时能像大人一样一步一阶的走。
视觉方面:不要担心孩子暂时出现的眨眼和斗鸡眼从整个成长过程来说,三岁半到四岁的孩子正在经历一个转变的拐点。
他常常表现出不安定的行为动作,心理上也有些敏感和不自信,有时候他会说:“你别看我了!”三岁半的孩子在四肢的运用、眼手的使用以及视觉观察上都仿佛出现了问题。
比如他做出的动作常常像是慢半拍,眼睛转起来也有些迟缓,有时还会出现两个眼睛挨得太近而看起来像斗鸡眼。
尽管这样,他的视觉观察能力却是有进步的,给这个阶段的孩子检测视力时,会发现他对图案的认识比以前更加清晰。
如果把两个物体拿到他面前并问他是几件物品时,他也会准确告诉你:“两件。
”这说明他能够正常运用两只眼睛观察东西了。
所以,我们在此时为孩子做视力检查是非常必要的;父母也由此可以明白,孩子出现不断眨眼和“斗鸡眼”的现象只是一时的正常现象。
成长正常的孩子,到了三岁半完全可以追随移动物体,自由控制自己的视线了。
这个时期的孩子能够专注地看书,安安静静地听一段童话故事,也喜欢到外面跑跑跳跳、做一些运动大肌肉的游戏了。
我们可以带着他去骑小单车、玩沙、玩滑梯、玩球等等。
协调适应方面:进步很大尽管这个阶段的孩子看起来在肌肉活动方面不如以前协调,但他确实是比以前进步多了。
你曾经注意到他在玩积木的时候会稍微有些倒退,但你也会发现他能够照你的思路去把积木拼装在一起了,而不需要你每步都教他。
发现一些玩具的新奇玩法,也是这个阶段孩子的重要特点。
三岁半的孩子虽然在小肌肉运动上没什么发展,手部运用上也不那么稳定,玩游戏的技巧与三岁的时候比起来没什么进步,但是他却对“和伙伴一起玩”产生了更大的兴趣,他与“ 人”之间的关系要比与“物”之间的关系紧密多了。
语言方面:对语言表达有浓厚兴趣,开始注意语法在语言表达方面,三岁至四岁的孩子进步很快。
一般情况下,四岁孩子的词汇量有一个大幅增长,但跟这个时期比起来,内容上还是不如这个时期丰富和有趣了。
由于接触和掌握的词汇量大大增加,这个阶段的孩子似乎对语言表达有浓厚的兴趣。
他们会为自己说出新的语汇而感到自豪,喜欢炫耀自己的语言表达,也喜欢哼哼着唱简单的儿歌或童谣,“悄悄话”“小礼物”“不同”这样的字眼,会让他们感到更兴奋。
他甚至会凑到你的耳边,用行动告诉你他理解的悄悄话。
人们常说,孩子两岁的时候积累词汇,三岁的时候运用词汇,是有道理的。
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能够自如运用各种词类,语言表达也开始注意语法。
因此,你会经常会听到他用助动词,还会说复杂的否定句。
父母要趁孩子高兴的时候跟他谈论事情。
长到三岁的时候,如果给予恰当的夸奖,或者讲出合适的理由,孩子也开始会做一些他自己本不愿做的事情。
实际上,孩子心情好的时候,还是能听得进道理的。
此阶段的孩子对书本、故事也有很浓的兴趣,因此要让他多听多看。
我们常常会发现他能安安静静地听完一段故事,甚至讲完一个还要求讲另外一个。
中间我们可以停下来向他提问简单的问题,或者让他根据书里的插图自己想象故事的情节。
在众多的故事中,一些小动物会说话的故事最能吸引他们。
这个阶段的孩子不但能够自如运用语言表达自己,同时也能体会到通过语言沟通和学习的乐趣。
他总是喜欢提出很多问题,比如“为什么是这样的?”“妈妈什么时候下班回来?”“小鱼吃什么?”等等,做家长的要对孩子问问题的意图给出判断,如果他是真的想弄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你可以尽量满足他的好奇心;但是如果他只是为了提问而提问,完全是觉得好玩儿,那你大可不必过于认真地个个都回答他。
三岁半的孩子已经有了比较强的空间感,他会告诉你他把球放在了桌子上面,或者放在了汽车里面。
当然,他也有了初步回答问题的能力,如果你问他:“很困了,会怎么办?”“要是饿了,你该怎么做?”他一般都能给出正确的答案。
三岁多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不仅表现在词汇量大大增加上面,还表现在他说的语句长短和结构上:他已经能够说出比较复杂的句法结构,也能对所看到的、听到的加以综合,说出一句总结性的话。
他也会一边玩玩具,一边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行为。
通过他在游戏中的自言自语,我们能发现孩子的想象力其实非常丰富,一个简单的玩具也能变换出各种不同的玩法。
没有人确切知道三岁半的孩子到底掌握了多少词汇,但是有一个大概的数字是这样的:三岁至三岁半的孩子大概能够掌握和运用的字有一千个左右,而三岁半至四岁的孩子大概掌握的字有二千一百个左右。
然而,对不同的孩子来说,分辨颜色也有早有晚。
有的小女孩在三岁的时候就能分辨大多数的颜色,包括不常见的棕褐色、粉红色,但有的小男孩到了四岁多的时候还只是分辨出绿色和蓝色。
我们可以与三岁多的孩子玩一些描述物品的游戏,不管见到什么,你都可以问问孩子这是什么,它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或者拿出两个不一样的东西,让他分辨大小。
三岁半的孩子已经可以分辨出大小,并喜欢运用“最”等形容词来说明东西的特征。
家长有时候会发现三岁半的孩子口齿仍不清楚,某些字的发音仍然改不过来。
有些敏感的父母对此非常苦恼,认为是孩子的语言能力出了问题。
如果是这样,我们可以带他到医院做诊断和检查。
但是,一般情况下这都是正常的现象,慢慢就会好起来的。
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协调性不是很稳定,所以出现口吃是很正常的。
专家建议家长不要一遇到这种情况,就马上纠正孩子的说话。
与其赶紧纠正孩子,让他重新清楚地讲一遍,不如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孩子谈话的内容上,而不去在意他是不是口吃了,这样孩子会慢慢积累起说话的信心,说起话来也会相当轻松,口吃现象也会很快消失的。
我们发现三岁半的孩子已经能用不同的声调传达出不同的情绪和心情。
比如,他希望引起别人注意的时候,就会提高音量和声调;当他玩得尽兴、情绪激动时,他也会发出高亢、粗犷的声音;但如果他犯了错,他也会低低的说话来表示低落的情绪。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孩子似乎听不到父母说的话,让我们产生孩子的耳朵是不是有毛病的担心,但如果你故意压低声音说些他感兴趣的话,他又能清清楚楚地听到。
这是因为,三岁半的孩子会被一些声音吓到,例如听到雷声他就会躲起来,不明来源的声音也会让他有所警觉。
与他人交谈方面:能在众人中表达自己,在角色扮演中进步在和人沟通方面,三岁半的孩子与三岁的孩子又有所不同。
三岁的孩子能与同龄的小朋友沟通,也能和大人们进行对话;而三岁半的孩子能在众人中表达自己了,他可以面对许多人讲话。
此外,他们变得不再喜欢自己跟自己说话了(这或许是由于多数时间里他都有人陪着的原因)。
有的时候,孩子也会照着大人的样子自己“叮嘱”自己:“不能开冰箱,有电!”可能这样的说话不一定有人听到,但在孩子心里,他认为是有人在旁边关注他。
三岁半的孩子,跟老师沟通起来也已经没什么问题。
而且他更喜欢用一些带小聪明的语言来为自己的行为开脱,他会说:“我不和他一起玩儿,是因为他总把别人的东西弄坏。
”或者,他会表达自己“明智”的选择:“我不要去那里,那里不安全。
”此时的孩子跟伙伴之间的谈话已经可以非常流利,而且内容也是各式各样,丰富有趣。
他总是要首先声明对自己物品的所有权:“这件是我的玩具,不让你拿。
”尽管这样,他也已经有很大进步了,特别是已经学会和别人商量着做一件事了。
他会说:“我先画,然后再给你画,可以吗?”“你拉这边,我拉那边。
”三岁半的孩子还会提出简单的建议,他可能跟小伙伴说:“我先玩一会儿,等一下就轮到你玩。
”“我们一起堆积木吧!”过家家是许多孩子都喜欢玩的游戏,他们可以在这样的游戏中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而且非常能体现出孩子的想象力。
其他方面处在这个阶段的孩子,如果有什么事情不满意或者不合他的心意,他会用种种方法来拒绝合作。
他可能会不走不动,表示抗议;也可能会直接说:“不行”“不要”,哭哭闹闹也不是不可能的。
尽管这样,经过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做比较,人们还是发现这个年龄的孩子,学会用语言直接表达不合作的时候多了,而用行动、态度来表达不满的时候就少了,一般如果有两次用语言表达的话,才有一次是用行动表示的。
测验的时候,如果一个三岁半的孩子不想再静静地坐在那里接受测验了,他会直接告诉测验者,而不会用扔东西、哭闹、敲敲打打等动作或态度来表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