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
民国初年新闻法制的演进

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了< 暂行报律》 在正式宣布废除《 , 大清报律》
的同时, 与报界约法三章, 基本 内容为: 第一 、 出版刊物必须履行登记 手续; 第二、流言煽惑 , “ 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者” 应受惩处: 第三 、调 “ 查失实, 污毁个人名誉者” 应受惩处。1 1 92年 3月 1 2日, 南京临时政 府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 中华 民国临时约法》 其中规定“ , 人民有言 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 自由” 。人 民群众的言论出版 自由, 第一次 载入国家根本大法 。 “ 法律近代化最原始的动力是人类想建立稳定社会秩序的愿望 。 当时的中国, 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和立宪派在新闻出版界还有相 当雄 厚的实力 , 他们极力破坏革命, 新生的革命政权临时政府刚刚建立, 亟
L g l y t m n o i y e a se A dS ce S t
{占 5 缸金 J
29( 0. ) 06
民国初年新闻法制的演进
傅 峙 叶 继 卫
摘 要 民国初年政府制定了一批管理新闻事业的法律, 这些法律存在着一种类似于生物进化论的演进过程。 民国初年新 闻法律 制度 的演进 既 自 遵循 了这一规 律 , 受到 了这一理论 的影 响 , 发 也 这种进化 的新 闻法律制度 在 一定程度上是 有利 于 当
要 的。
三、9 6年.9 6年北洋政府新闻法制——重压下的缓慢演进 11 12 袁世凯死后 , 继任者也没有废除 自由主义新闻体制 , 甚至为形势 所迫, 还屡屡作出维护新闻 自由, 维护报业发展的法律保证。 11 9 6年六月六 日袁世凯死后 ,副总统黎元洪于翌 日宣布就任大 总统职位 。黎元洪上台之初, 立刻宣布恢复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废 、
时 中国新 闻事业 的发 展 的.
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史五六章

第四章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一、自由新闻体制的建立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后,武汉革命党人立即在其控制区,按言论出版自由理念,创建自由新闻体制。
11月9日,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颁布《鄂州约法》规定:“人民自由言论著作刊行并集会结社”,只有在“有认为增进公益,维持公安之必要,或非常紧急必要时得以法律限制之。
”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鉴于《大清报律》废除后报刊出版无章可循,由此制定《中华民国暂行报律》。
基本内容是:①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②“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③“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
1912年3月11日颁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则将“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写入国家根本大法。
二、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与政党报刊的蜂起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武昌起义后半年,全国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多家。
1912年2月至10月的8个月期间,在北京注册的新报纸就有89家之多。
1912年至1918年间,中国新创立的通讯社甚至还超过了二十家!而这些新创立的报刊中,其绝大部分为党报性质。
政权机构机关报:四川都督府《都督府政报》、云南都督府《云南政治公报》政党机关报:国民党《湖南民报》、共和党《群报》民国新贵资产阶级政客为自己鼓吹:尹昌衡成都《西方报》、谭延闿武汉《国民日报》知识分子:章士钊上海《独立周报》黄晦闻广州《天民日报》争取妇女参政商业报纸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我国新闻界出现短暂的繁荣,有人称它为“报界的黄金时代”。
同盟会——国民党系统报刊:北京的《亚东新报》《中央新闻》;上海有《民立报》、《天铎报》、《大陆报》、《太平洋报》《民国西报》、《中华民报》《国民新闻》等;天津《民意报》、《国风报》等。
共和党——进步党系统报刊:上海《时事新报》、《大共和日报》北京《国民公报》天津《庸言》小政党、政治团体报刊自由党上海《民权报》戴季陶、何海铭主编“以暴易暴,惨无人道,欲真共和,重在改造”“报馆不封门,不是好报馆;主笔不入狱,不是好主笔”“横三民”民国成立后,“政党政治”风起云涌,短时间内全国出现大小政党达惊人的300多个!为宣扬各自政治主张,他们纷纷创立新报刊。
5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五章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1年12月25日各省代表会在南京开正式选举临时大总统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1912年1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在亚洲的历史上也是一次伟大的转折。
南京临时政府的新闻政策:一、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中予以保护.二、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令,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三、废止亡清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旧法规,颁布促进新闻事业的新法令。
上述法律、法令确立了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的新闻内法制原则,标志着自由新闻体在中国的形成。
“暂行报律”事件1912 年3 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了《暂行报律》。
后引起上海报界和章太炎反对,孙中山知道此事后,就下令撤销《暂行报律》。
“暂行报律”事件反映了孙中山的尊重舆论和办事策略,也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的矛盾与斗争。
基本内容:①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②“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③“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
1912年3 月12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人民群众的言论出版自由,第一次载入了国家根本大法。
新闻业的短暂繁荣自由新闻体制确立后,新闻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有人把武昌起义后的半年称为“报界的黄金时代”。
全国的报纸有100多家猛增到500家,总销数达4200万份。
传播学考研笔记之《中国新闻史》方晓红

1.本课程讲授的是中国新闻发生发展的历史。
所以首先应当确立“史”的概念,“史”的线索的把握是基础的,也是重要的。
从史学的角度出发,具有首创性和独特性的新闻现象、新闻活动及新闻思想,应当特别要求掌握。
新闻史学的作用,重在继承与借鉴,所以对于在新闻史上产生了重大作用、重大影响、对于后世有奠定之功的个报、报人的发展脉络、生平事迹等也要求掌握。
2.在“识记”部分中提到的个报,凡属“第一”、“最早”之类的(例如《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或对当时及后世有影响的(例《新青年》)等,均应掌握其创办时间、地点、创办人、创办宗旨、主要内容、停刊时间和原因(正常停刊则不必回答原因)。
在“识记”中出现的其他个报,对“创办时间”、“创办宗旨”、“主要内容”、“停刊时间或原因”可不作要求。
3.在“领会”中出现的人物,必须有简要的生平、较重要的报刊活动、重要的新闻思想以及在新闻史上的地位的评价等。
在“识记”中出现的人物则只须了解该人物与他相关的重要的报刊活动。
二、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了解新闻有史以来的报刊活动、新闻思想;把握新闻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关系;认识、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新闻现象;增强对有影响的个报的了解。
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一、识记1.金石碑刻2.“露布”二、领会1.具有民族色的传统传播形式。
2.语言传播。
3.文字传播。
三、理解与运用报刊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二节邸报一、识记1.邸报2.开元杂报3.敦煌邸报二、领会1.邸报在各时代的发展情况。
2.邸报的作用。
三、理解运用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第三节民报一、识记1.小报2.京报二、领会1.小报的产生、性质及其特点。
2.小报的内容与发行。
3.小报与邸报的异同。
4.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5.京报的内容与发行。
6.京报与邸报的异同。
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考试资料

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考试资料一、名词解释癸丑报灾:1913年(农历癸丑年)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的报刊实施封杀,凡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一律以“乱党报刊”的罪名查封,新闻出版业遭受沉重打击,因而国民党将此次袁世凯的报业整顿称为癸丑报灾。
苏报案:清政府为镇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而网罗的文字狱,是辛亥革命前著名的反清政治事件。
1903年邹容和章太炎在上海苏报发文支持革命,主张推翻清政府。
为此清政府照会上海租界当局,以“劝动天下造反”、“大逆不道”罪名将章太炎等逮捕,苏报被查封,时称“苏报案”。
黄皮京报:明清时期,得到政府允许的北京民间报房所出的民间小报,以朝廷官文书为主要刊载内容,是朝廷邸报的翻版,因其采用黄色连史纸作为封面,因而被称为黄皮京报。
“客里空”:原指苏联剧本《前线》中的一个喜欢弄虚作假,伪造新闻的前线特派记者,1944年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批判客里空后,“客里空”成为编造、抄袭、漏报、迟报新闻以及在新闻报道中违背事实等不良新闻工作作风的代名词。
邵飘萍:近代著名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摄影家,《申报》著名记者,《京报》创办人,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主张“新闻救国”,希望以报纸舆论影响政局实现救国,因宣传共产主义于1926年在北京被奉系军阀政府枪决。
时务文体:维新派所创的新型报刊文体,其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加以口语和外来语,因这种文体在梁启超的《时务报》用的最好,故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
“韬奋精神”:指邹韬奋先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以人民大众的进步和民族的解放为目的,以人民大众的立场为出发点,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要求的不畏权势,勇于讲真话,力主自由、追求真理、推进进步的精神“竖三民”:于右任为推翻帝制,宣传革命先后创办了《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因其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相衔接,办报宗旨与目的基本一致,被人称为“竖三民”。
徐宝璜:著名新闻教育家,是最先在国内开设新闻学课程的大学教授,主张报纸应具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应代表国民提出建议和要求,并认为新闻中的事实正确与否决定舆论的健全与否,报纸在提倡道德,开启民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被誉为“新闻教育界第一位大师”。
第五章 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

第五章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本章知识点:1. 民国临时期政府的新闻政策2. 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3. 袁世凯的新闻控制4. 这一时期新闻业务的转变5. 黄远生新闻通讯的特点本章内容:第一节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一、民国临时政府的新闻政策武昌起义后,新建立的政权机关在其所颁布的法令中,一般都写上了保障言论出版自由的条款。
各地军政府当局对出版发行也都采取支持的态度,一时出版许多报刊。
1912年3月4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了《暂行报律》基本内容为:1、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2、"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3、"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
3月6日,上海报界俱进会代表十几家报纸表示坚决反对。
3月7日,章太炎在上海各报同时刊出《却还内务部所定报律议》一文,指出杀人行劫之律未定而先定报律是本末倒置。
孙中山知道此事后,于3月9日下令撤销《暂行报律》,1912年3月12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人民群众的言论出版自由,第一次载入了国家根本大法。
"暂行报律"事件反映了孙中山的尊重舆论和办事策略,也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的矛盾与斗争。
但也有人从"绝对新闻自由"的观点出发,反对任何报律。
这表现出当时资产阶级新闻界思想还很幼稚,不懂得那种"自由"的实质和危害。
二、新闻事业的繁荣与政党报刊的蜂起(一)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1911年武昌起义,给我国新闻界注入了新的活力,新闻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半年内,全国的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家,总销数达到4200万份。
这两个数字都超过历史最高纪录。
北京新创办的报纸最多,有50家,以下依次是:上海40多家,天津35家,广州30家,浙江20多家,四川20多家,湖南11家,武汉9家,其他地方也出版了一些报纸。
(精选)【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汇总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复习资料汇总考试时间:1月21日9:00——10:50考试题型:单选:20个(共20分)多选:5个(共10分)名词解释:5个(共25分)简答:3个(共30分)论述:1个(共15分)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的报纸始于唐代。
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2.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卷三所收的题为《读开元杂报》一文。
3.敦煌进奏院状,分别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4.“邸报”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宋朝。
宋朝流行于民间的称为“小报”。
“小报”始见于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是对官报的一种补充,信息量大,读者广泛。
5.“邸报”的内容(1)皇帝的诏旨。
(2)皇帝的起居。
(3)官吏的任免。
(4)官僚的章奏。
(5)军事情报。
(6)刑罚。
6.唐以后各个朝代的报纸的管理机构:宋代负责邸报发布工作的是“都进奏院”、元代新闻传播活动主要集中于“中书省”、明代邸报发行管理有“通政司、六科、提塘”、清代邸报发行管理有“通政司、六科、提塘”。
7.明代“邸报”的抄传和发行工作主要通过三个环节。
首先是通政司。
其次是六科,分别是吏、户、礼、兵、刑、工六科。
最后是提塘。
清代官报的发布方式、发行渠道和明代的十分接近,即经由通政使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1.新闻史上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由英国传教士于1815年在马六甲正式创刊。
2.07年英国人马礼逊成为被派遣到中国的第一位传教士,也是来华传教的第一位新教传教士。
3.22年9月12日创刊的《蜜蜂华报》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
4.27年11月8日,《广州记录与行情报》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英文报纸。
5.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第一份宗教性的报纸。
6.41年5月11日,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纸《香港钞报》。
7.2月20日,《德臣报》历时129年,是中国也是香港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1.试述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的繁荣及其原因。
答:(1)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繁荣的表现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新闻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有人把武昌起义后的半年称为“报界的黄金时代”。
新闻事业的繁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报刊种数剧增。
据戈公振《中国报学史》记录,在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的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家。
另据1912年北京政府内务部公布的报告说,从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到10月22日的8个月内,在内务部注册立案的北京报纸有89家。
②报刊销数猛增。
《中国报学史》记录,武昌起义后半年内,全国报纸总销数达到4200万份,这个数字超过了历史最高记录。
(2)民国初年新闻事业大发展的原因①旧的禁令废除。
武昌起义后,所谓的《大清报律》等法规形同虚设,限制办报和束缚办报人手脚的各种禁令,大多自行废弛。
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通电全国新闻界宣布:“满清行用之报律,军兴以来,未经民国政府明白宣示,自无继续之效力。
”至于前清的《著作权章程》,因其没有同民国国体相抵触的内容,决定在未颁行新的著作权法前暂时援用。
②新的自由新闻法律体系在中国的建立。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立即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与西方先进国家接轨的自由新闻体制,保障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
一是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之中,如1912年3月11日颁行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2章第6条第4款中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二是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令,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
③革命党对新闻自由的保护和推动。
在辛亥革命进行中和中华民国成立后,革命党立刻在其所控制的地区,按照言论出版自由的理念,建立起自由新闻体制。
各地政权机关都在所颁布的法令和签署的协定中,写有保护言论出版自由之类的条款。
④民国“暂行报律”事件的影响。
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针对《大清报律》废止后报刊出版无章可循的状况,由内务部参事林长民草拟了一个简单的条例《中华民国暂行报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袁氏当国》(唐德刚) 袁氏当国》
5、北洋军阀对新闻事业的侵害 政局多变 一度复苏 新闻事业变幻复杂 昙花一现
通过法律手段扭曲自由新闻体制 《武夫当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陶菊隐) 武夫当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
民国初年的新闻界光怪陆离 民国初年的新闻界光怪陆离
报人堕落沦为“报丐” 报人堕落沦为“报丐” “鸳鸯蝴蝶派”文艺副刊风行 鸳鸯蝴蝶派” 黄色小报泛滥成灾 马路小报” 鬼报” “马路小报”与“鬼报”出现
《中华民报》 《民国新闻》 《民权报》 中华民报》 民国新闻》 民权报》
论争 谩骂
殴人 毁报
民国初年出版的政党报刊,在中国近代史上并没 有起到多少进步作用,反而造成政局的混乱。
4、“复辟帝制”与报纸遭殃 复辟帝制” 袁世凯控制新闻界的手段
•
高价收买以为己用。 办“御用”报充当“喉舌”。 御用”报充当“喉舌”
(傅国涌 《追寻失去的传统 》)
新闻思想 办报是为“主持公理,指斥时弊” 办报是为“主持公理,指斥时弊”。 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全面。
•
•
记者要加强自身修养和基本功训练,做到“四能” 记者要加强自身修养和基本功训练,做到“四能”— 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
•
挥舞大棒强力镇压。 “宋教仁案” 宋教仁案” “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 “癸丑报灾” 癸丑报灾”
•
制定法令严格统治。
《报纸条例》《出版法》 报纸条例》《出版法》 》《出版法 《中华民国约法》 …… 中华民国约法》
“只给一家人看的《顺天时报》” 只给一家人看的《顺天时报》 洪宪皇帝 86天 86天 “他坑了我” 他坑了我”
认为” 认为”报纸第一任务,在报告读者以最新而最有兴 味、最有关系之各种信息” 味、最有关系之各种信息”,“故构成报纸最重要原料 厥非新闻” 厥非新闻”。
•
采访艺术 随时处于角色之中。
•
“其脑筋无时休息,其耳目随处警备,网罗时间 一切事物而待其变” 一切事物而待其变”。
•
交游广阔,不惜小费。 交游广阔,不惜小费。
•
远生通讯” “远生通讯” 我国报纸之有通讯,实以黄远生为始” “我国报纸之有通讯,实以黄远生为始”。 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 1912年 1912年 《申报》 申报》 北京通讯” “北京通讯”
特点
• • • •
题材重大,记载翔实。 针砭时弊,忧国忧民。 细致详尽,幽隐显达。 通俗自然,不拘一格。
2、邵飘萍 “中国有报纸五十二年,足当新闻外交而无愧者, 仅得二人,一为黄远生,一即飘萍。” 仅得二人,一为黄远生,一即飘萍。”
1918年 京报》 1918年 《京报》
社长
《本报因何而出世乎》 本报因何而出世乎》 “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 是即本报之所作为也。” 是即本报之所作为也。”
•
1918年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918年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中国最早的新闻学研究和教育团体 1927年 实际应用新闻学》 1927年 《实际应用新闻学》 中国最早的新闻业务教材 《新闻学总论》 新闻学总论》
《张之洞共俄国钦差说话 》 1903 年 1903年
“今日幸西苑,明日幸颐和,何日再幸圆明园? 四百兆骨髓全枯,只剩一人何有幸? 五十失琉球,六十失台海,七十又失东三省!五 万里版图弥蹙,每逢万寿必无疆!” 万里版图弥蹙,每逢万寿必无疆!” ——林白水 1904年 警钟日报》 ——林白水 1904年 《警钟日报》
•
•
•
小结:报刊由“政论时代” 新闻时代” 小结:报刊由“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演变 表现? 原因?
表现 重视新闻采访与报道;创造了新闻通讯这一新的 报刊文体;开始出现职业记者且一批名记者脱颖而 出;通讯社兴起;商业性报纸实行企业化经营方针。 原因 专制的统治;经济的发展;时局的不安。
民国初年,报刊由“政论时代”向“ 新闻时代”演 民国初年,报刊由“政论时代” 新闻时代” 变,以及随之发生的变化,皆是中国新闻史上的一种 进步;无论这种进步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陆晔、潘忠党 《成名的想象 》 )
1、黄远生 “像彗星一样,显著于报界” 像彗星一样,显著于报界” “报界之奇才”(戈公振) 报界之奇才” “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真正记者” 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真正记者”
( 1885-1915 )
他的政论,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犀利深刻,深 入浅出,京、沪各大报争相载阅;他的通讯,生动活 泼,发人深省,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新闻文体;他的采 访,消息灵通,才思敏捷,笔势纵横,为新闻界所称 颂;他的办报思想,要求资料确凿,判断切实,指斥 时弊。他身后搜集整理的《远生遗著》 时弊。他身后搜集整理的《远生遗著》四卷包括论 说、通讯、时评、杂著等共223篇,其中通讯153篇, 说、通讯、时评、杂著等共223篇,其中通讯153篇, 223篇,其中通讯153 占了2 占了2/3。他的通讯是民初政治风云真实而详尽的记 录,既是新闻,也是信史,对研究民初政治史、财政 史、外交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他的友人在纪念他时 说:“同是记者最翩翩,脱手新闻万口传。” 说:“同是记者最翩翩,脱手新闻万口传。”
二、职业记者初步出现
职业记者出现是新闻专业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 我国职业记者出现在民国初期。之前虽有一些 著名报人,不过严格说来,他们或是思想家,或是革 命家,或是宣传家,而非新闻记者或新闻人。
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近代中国思想史的起伏 跌宕,无不与报刊密切相关。晚清以降,几乎所有重 要的思想家,都直接介入了报刊的编辑出版。在中国 近现代史上,无论是著名的报刊还是著名的记者,其 社会影响和贡献首先是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思想启 蒙,其次是针砭时弊、自由议政的舆论监督,作为最 基本的新闻职业的功能——报导新闻、传递信息—— 基本的新闻职业的功能——报导新闻、传递信息—— ——报导新闻、传递信息 则在最次。中国第一代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也是 最末一代封建士大夫,和五四时代的启蒙思想家、文 学家和学人,其精神轨迹一脉相传,就是以报刊宣传 新思想、新文化,推动社会进步。
•
散木:《乱世飘萍》 散木:《乱世飘萍》,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6年。 2006年。
•
徐百柯:《民国那些人》 徐百柯:《民国那些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 2007 社,2007年。 社,2007年。
•
三、新闻业务的新变化
•
新闻报道工作加强 新闻通讯事业发展 副刊的主流是消闲 报纸的企业化经营
•
千方百计,随机应变。
•
掌握心理,把握时机。
“飘萍每遇内政外交之大事,感觉最早,而采访 必工。北京大官本恶见新闻记者,飘萍独能使之不得 不见,见且不得不谈,旁敲侧击,数语已得要领。其 有干时忌者,或婉曲披露,或直言攻讦,官僚无如之 何也。” 何也。”
——张季鸾 —— 张季鸾
3、林白水
“无论如何,最后盖棺论定,毕竟还是 为反抗封建军阀、官僚而遭 1962年 杀害的。” 杀害的。” ——邓拓 1962 年
在语言上也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明白如话,通俗 易懂,辛辣尖刻,冷峭凌厉,早在五四运动倡导白话 文之前他就已付诸实施,两办白话报,仅这个功绩就 无人能比。梁启超半文半白的报章体风靡当时的新闻 界,而林白水独树一帜,大胆采用纯白话,纵笔所 至,畅所欲言,文章中不时夹杂着新名词、民间口语 及方言词汇,读来活泼上口,明快畅达,同时带有浓 烈的感情色彩,常用反语,有时尖锐得近乎刻薄。这 一特点在他晚期的政论中表现得特别充分,深受读者 欢迎,也为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这是后话。
(汤尔和 1923 年) 1923年)
(
1886-1926)
“余百无一嗜,惟对新闻事业乃有非常兴趣,愿 终生以之。” 终生以之。” 做记者 办报纸 “报馆可封,记者之笔不可封;主笔可杀,舆论 之力不可斫。” 之力不可斫。”
1915年 1915年 东京通讯社 《申报》 “北京特别通信” 申报》 北京特别通信” 1916年 1916年 新闻编译社
•
新闻思想 新闻事业是 “ 社会公共机关”、“国民舆论代表”。 社会公共机关” 国民舆论代表”
•
新闻业是超然的社会第三种因素,记者是“ 新闻业是超然的社会第三种因素,记者是“布衣之 宰相,无冕之王”,是“社会之公人” 宰相,无冕之王”,是“社会之公人”。
•
•
应建立“基础正当的法律” 应建立“基础正当的法律”以保护新闻自由。
民国暂行报律》风波” “《民国暂行报律》风波”
2、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
•
报刊数量激增
在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 在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 猛 100多家 500多家,总销量数达到4200 增至500多家,总销量数达到4200万份。 增至500多家,总销量数达到4200万份。
1874-1926 1874-1926) (1874-1926
擅写内幕新闻 将白话文运用于报刊 《中国白话报》 《社会日报》 中国白话报》 社会日报》
“张之洞看见俄人占了奉天,也着了忙,就跑到 俄国钦差衙门里面去求见他…… 俄国钦差衙门里面去求见他……俄钦差冷笑道:不行 ……俄钦差冷笑道:不行 也要行了!张之洞还乱嚷道:万万不行,万万不行! 那俄钦差卷着胡子,抬头看着天,拿一条纸烟只管一 上一下地吃,不去睬他……” 上一下地吃,不去睬他……”
•
报界意识增强
四万万众共有之舆论机关” “四万万众共有之舆论机关”。 “报馆与国务院、总统府平等对待,其性质与 参议院同为监督公仆之机关” 参议院同为监督公仆之机关” 。 不冠之皇帝,不开庭之最高法官” “不冠之皇帝,不开庭之最高法官”。 有冠皇帝大限告终,无冠皇帝炙手可热” “有冠皇帝大限告终,无冠皇帝炙手可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