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狱中书简节选
初中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教学课件】《狱中书简(节选)》

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的著名领袖,出生
于波兰犹太商人家庭,中学毕业后参加 波兰革命运动。1919年1月 德国柏林
工人起义失败后,由于叛徒告密,卢森
堡惨遭杀害。列宁称她是“世界无产阶 级国际的优秀人物”,“国际社会主义
革命的永垂不朽的领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八年级|下册
检查预习
给黑体字注音:
信笺
战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八年级|下册
回归全文,总结主题
通过本文抒发了作者对生命的赞美和热爱,对自由的渴望之情, 表 现了作者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和毫无畏惧的乐观主义革命精神。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八年级|下册
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 你知道哪些关于英雄慷慨赴义的诗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
踱步 蓦然阴霾
飒飒
鸫鸟
霹雳
万籁俱寂
奄奄一息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八年级|下册
检查预习
成语解释:
万籁俱寂:
指自然界中什么声音都消失了。
奄奄一息: 形容气息非常微弱。 哑然失笑: 禁不住笑了起来。 不可思议: 形容对事物和言论无法想象很难达到。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八年级|下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悟读课文,理解主题
★“它要压倒雷声,唱亮昏暗”是鸟的感觉还是人的感觉?作者失 去人身自由,为什么没有阴郁的感觉?
用拟人的手法表现的是人的感觉。
首先,文章的基调是愉悦和谐的; 其次,作者虽身陷监狱,却能正视失去自由的现实,其愉快情调 更显得其人格的高尚。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八年级|下册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5狱中书简节选练习北师大版

《狱中书简(节选)》同步练习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信笺.( ) 飒.飒( ) 仲.夏( ) 奄.奄一息( ) 战栗.( )鸫.鸟( ) 哑.然失笑( ) 踱.来踱去( ) 绽.裂( ) 晦.暗( ) 阴霾.( ) 均匀.( ) 如痴.如醉( ) 蓦.然( )令人目眩.( ) 万籁.俱寂(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语。
隐约()茂盛()沉醉()嘹亮()神奇()散播()晦暗()烘托()三、解释下列词语。
奄奄一息:哑然失笑:绽裂:目眩:万籁俱寂:阴霾:蓦然:如痴如醉:四、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本文的文体是一封信,是(人物)写给(人物)的信。
猜一猜他们之间是关系。
2.阅读全文后,文章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3.课文主要描写了哪几件事情?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安排?4.课文描述的花、鸟、虫、木得生命现象,尤其是夜莺唱一段,寄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基础知识达标一、略二、隐约(模糊)茂盛(旺盛)沉醉(沉迷)嘹亮(响亮)神奇(奇妙)散播(播撒)晦暗(昏暗)烘托(衬托)三、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
哑然失笑:形容笑声。
绽裂:裂开。
目眩:眼睛昏花。
万籁俱寂:形容各种自然界的声音都消失了。
阴霾: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
蓦然:突然。
如痴如醉:形容情景迷人,使人陶醉。
课后能力提升四、1.本文的文体是一封信,是罗莎(人物)写给宋儒莎(人物)的信。
他们是好朋友。
2.学生可能会说景物描写很好,或作者很有爱心,或暴风雨写得很形象,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作为课堂教学的关注点。
3.拯救蝴蝶行动和情感、飘飞的白杨花絮、雷雨之后难忘的景色。
倒叙手法。
4.表现了一个革命者面对恶劣的环境英勇无畏坚强不屈的坚定信念。
《狱中书简(节选)》

《狱中书简(节选)》说课材料一、教材分析《狱中书简(节选)》出自罗莎.卢森堡之手。
作者选取了一个十分独特的角度,这封书信以清丽精致的笔触,抒发了作者对生命的赞美之情和“生命沉醉”的美好感觉,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乐观积极的高尚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1、本节课生难字词比较多,需识记,作者需要详细的了解。
2、让学生掌握描绘的四方面内容以及侧重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应引导学生掌握本文的三种写作手法:“对比”、“烘托”、“借景抒情”.4、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通过教材的学习,培养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质疑的能力,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乐观积极的高尚情感。
三、说教材的重难点以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依据教材的特点,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用“美丽的生命去诠释生命的美丽”。
学习革命烈士热爱生活、充满爱心的高尚情操。
难点确立为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不写自己在狱中生活的艰苦、自己的斗志,而是满怀喜悦的描述自然美景呢?突破难点应采用教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并组织小组合作填表的方式。
难点应结合课后练习,小组合作探究文章写法等环节,得以突破。
四、学法指导方法:自主、合作、实践、探究让学生通过填表,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另外,又指导学生合作讨论、共同解疑以突破重点、难点。
五、教法三单元阅读教学法认知阅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通过概括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
理解阅读:深入学习课文;合作探究,品位语言和构思,深入研讨课文内容。
拓展阅读:让学生畅谈读了这篇课文以后的感想?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乐观积极的高尚情感。
六、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在认知阅读环节中主要训练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归纳能力,并整体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理清文章的结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做适当评价。
在理解阅读环节中,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通过学生对文章的语言、构思、写作方法等方面的赏析,促使课文内容的研讨更加深入。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红色经典 第5课《狱中书简(节选)》备课全方案素材 北师大版(通用)

罗莎·卢森堡《狱中书简》备课全方案新课导入“真正的革命者,委身于他理想中的事业,这事业,是同千百万无权者的福祉联系在一起的。
在革命中,他们往往为自己选择最暴露、最危险、最容易被命中的位置,结果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当黎明还没有到来,他们已经在黑暗中倒下。
在这个倒下的队列里,我们记住了一个人:罗莎·卢森堡。
”这是作家林治贤对罗莎·卢森堡的评价。
罗莎·卢森堡是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她把一生献给了社会主义事业。
在反对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暴风雨中,她始终英勇斗争,不畏强暴,显示了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正如她所说:“要有耐心和勇气,我们还要活下去,我们还要经历惊天动地的事呢……”她还是一个对生命心怀敬畏、感情细腻的人,今天,就让我们去感受这个女革命家的内心世界。
积累整合字词积累1.易读错的字音信笺.(jiān) 鸫.鸟(dōnɡ) 飒.飒(sà) 仲.夏(zhònɡ) 绽.裂 (zhàn) 目眩.(xuàn) 阴霾.(mái) 亭.亭玉立(tínɡ) 万籁俱.寂(jù) 晦.暗(huì) 霹.雳(pī) 花絮.(xù) 小心翼.翼(yì) 战栗.(lì) 肃穆.(mù) 奄.奄一息(yǎn) 哑.然(yǎ) 嘹.亮 (liáo) 拯.救(zhěnɡ) 踱.来踱去(duó) 洒.落(sǎ) 2.多音字 zhēnɡ(挣扎) shènɡ(盛开) jù(根据) zhènɡ(挣命) chénɡ(盛饭) jū(拮据)3.形近字 荑tí(柔荑) 挣 盛 据 粟sù(粟米)栗lì(战栗)胰yí(胰岛素)痍yí(疮痍)4.词语释义奄奄一息:指生命垂危,也比喻事物近于灭亡。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5《狱中书简》课文解析 北师大版

《狱中书简》课文解析宋儒莎,你知道我现在在哪儿.........,我在哪儿给你写这封信吗?在花园里!我把一张小桌子搬到外边来,很隐蔽地坐在绿森森的灌木丛中。
我的右边是丁香般芬芳的黄醋栗树,左边是一簇矮矮的女贞,在我头顶上,一棵尖叶的枫树和一棵亭亭玉立的小栗树彼此交搭着它们宽大的绿油油的手掌,在我前面是一棵枝叶扶疏的肃穆而慈祥的白杨,它徐缓地摆动着它那白色的叶子,沙沙作响。
淡淡的叶影和一圈圈闪闪的阳光在我正写字的信笺上舞动,从雨水润湿的树叶上时而有水珠滴在我的脸上和手上。
监狱的教堂里人们正在做礼拜;低沉的木管风琴声隐约地传出来,给树木的飒飒声和小鸟的愉快的合唱声盖住了,这些小鸟今天都非常愉快;从远处传来杜鹃的啼声。
这多美,我多么幸福,人们几乎感到有些仲夏的气息了——夏季的丰满茂盛和生命的沉醉;你知道瓦格纳的歌剧《歌唱的能手》里一幕群众场面吗?一大群人不分男女老少都在拍手:仲夏的节日!仲夏的节日!忽然间大家跳起皮特尔梅尔华尔兹舞来了。
在这种日子里人们很容易想起这种情调来。
——我昨天是怎么样过的呀!我一定要把昨天的经历告诉你。
上午我在浴室的窗子上发现一只大孔雀蝶。
它大概在屋子里已经有好几天了,它在坚硬的玻璃上无力地飞扑着,已经奄奄一息了;它的双翼仅仅还有微弱的一丝生机。
我一看见它,不禁焦急得战栗起来.......,赶紧重新穿上衣服,爬到窗上,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在手里——它一点也不挣扎,我想它恐怕已经死了。
我把它放在身边的窗栏上,让它苏醒过来,那时它的生命的火焰跳动还是很微弱,它依然静静地伏着;我于是把几朵盛开的鲜花放在它的触须前面,让它可以有一点东西吃;正在这时一只鸫鸟在窗前响亮而又神气地唱起歌来,唱得嘹亮极了;我不禁大声说:你听,这只小鸟歌唱得多愉快,那么你这小小的生命也必须恢复过来才是!我竟对这半死的孔雀蝶讲起话来,自己也不禁哑然失笑,我想:这话是白说的!可是并不,——半小时后这只小动物缓过来了,它先来回滑行了一下,终于缓缓地飞走了!拯救了这条生命我多么高兴啊!这是我遇到的一件小事。
《狱中书简(节选)》(合集5篇)

《狱中书简(节选)》(合集5篇)第一篇:《狱中书简(节选)》《狱中书简(节选)》说材料一、教材分析出自罗莎卢森堡之手。
作者选取了一个十分独特的角度,这封书信以清丽精致的笔触,抒发了作者对生命的赞美之情和“生命沉醉”的美好感觉,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乐观积极的高尚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本节生难字词比较多,需识记,作者需要详细的了解。
2、让学生掌握描绘的四方面内容以及侧重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应引导学生掌握本文的三种写作手法:“对比”、“烘托”、“借景抒情”4、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教材的学习,培养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质疑的能力,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乐观积极的高尚情感。
三、说教材的重难点以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依据教材的特点,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用“美丽的生命去诠释生命的美丽”。
学习革命烈士热爱生活、充满爱心的高尚情操。
难点确立为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不写自己在狱中生活的艰苦、自己的斗志,而是满怀喜悦的描述自然美景呢?突破难点应采用教师引导学生细读文,并组织小组合作填表的方式。
难点应结合后练习,小组合作探究写法等环节,得以突破。
四、学法指导方法:自主、合作、实践、探究让学生通过填表,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的结构,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另外,又指导学生合作讨论、共同解疑以突破重点、难点。
五、教法三单元阅读教学法认知阅读:初读文,整体感知,通过概括内容,理清的结构。
理解阅读:深入学习文;合作探究,品位语言和构思,深入研讨文内容。
拓展阅读:让学生畅谈读了这篇文以后的感想?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乐观积极的高尚情感。
六、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在认知阅读环节中主要训练学生对文内容的归纳能力,并整体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理清的结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做适当评价。
在理解阅读环节中,进一步熟悉文内容,通过学生对的语言、构思、写作方法等方面的赏析,促使文内容的研讨更加深入。
狱中书简(节选)

课文主要描写了哪几件事情?从文 章找出标志性的语句,用简洁的语 言概括出来。
明确:1.标志性的语句:昨天 的经历告诉你,上午,下午, 六点钟。 2.描写了三件事:讲述拯救孔 雀蝶的故事;描述白杨花絮 飘飞的故事;回忆暴风雨中 夜莺歌唱的画面。
写到失去自由的阴郁,全文是 否给人阴郁的感觉?为什么?
2.作者身处逆境却对生活充满信 心,从文中的哪句话能看出来?
明确:我不禁大声说:你听,这只小 鸟歌唱得多愉快,那么你这小小的生 命也必须恢复过来才是。拯救了这条 生命我多么高兴啊!
学习文章第二段。1.找出文章中我忧郁的语句。
• 明确:我等待着太阳,我觉得太阳在昨日似乎一 定会,一定会出来。但是它竟没有出来,我变得 忧郁起来了。 • 2.你看到过白杨花飘飞的情景吗?如果让你用笔 描写,你会怎样写?认真体会作者的写法。 • 体会:像雪花似的飞满天空,把泥地和整个院子 都铺满了,漫天飞舞银白色的绒毛,这景象多么 神奇。 • 3.通过作者的描写,你能感受到作者是怀着怎样 的心情描写的? • 明确:发现生活中平凡的美。热爱生命。
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生字:信笺 jiǎn 飒飒 sà 鸫鸟dōng 阴霾mái 2.生词:不可思议:原为佛教用语,指思想言语 不能达到的境界。后形容对事物和言论无法想 象、很难达到。 奄奄一息:指气息微弱。 小心翼翼:谨慎小心,一点也不敢疏忽的样子。 万籁俱寂:自然界发出的种种细微的声响都停 止了。
狱中书简(节选)
罗莎.卢森堡 课件制作:山东曹县南李集中学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罗莎.卢森堡的知识, 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结合时代背景,读懂课文,明确其 主旨 3.学习革命烈士热爱生活、充满爱心 的高尚情操,培育同学们树立远大理 想的精神品质。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红色经典 第5课《狱中书简(节选)》读后感素材1 北师大版(通用)

《狱中书简》读后感第一篇:读完卢森堡的《狱中书简》,最深的感触是:开卷有益。
因为它并不是一本令人有太多期待的书。
拿起并终于决定开始阅读,缘于它引起我的好奇——这里面是一个习惯于狱中生活的人;而且她说:“不论我到哪儿,只要我活着,天空、云彩和生命的美就会与我同在。
”越来越深地体验到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
在我看来,罗莎?卢森堡就是一个强有力的例子。
我无从想象作为国际共运史上著名的女革命家和理论家的她,但是可以从《狱中书简》中窥到作为一个人的她性格中的坚强、乐观,对大自然的美极为敏感和热爱;以及作为一个女人的柔软与悲悯。
这些我最为喜爱的生命品质出现在她的身上令我非常惊奇和感动。
这种感动不是通常意义下的感动,其中掺杂了对造物的敬畏——无从确认何为完整的人性,但人性中的确存在着某些光彩照人的东西。
它们与它们所附着人物的身份地位境遇无关,而是作为单纯的人性共存于不同的人体之内。
它们体现于细节之中,但远远大于和超越了细节。
罗莎·卢森堡1871年生于波兰一个犹太家庭,1889年因为革命活动受沙皇追捕流亡苏黎世,1893年成为波兰社会民主党的创建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1897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898年迁居柏林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工作,1913年出版《资本积累论》,1915年(狱中)撰写《社会民主党的危机》,1918年(狱中)著作《论俄国革命》,1904-1918年期间先后五次被捕、出入六个监狱,1918年因德国革命爆发而获释后,组建斯巴达克同盟和德国共产党,1919年惨遭杀害。
在她短暂而风起云涌的一生中,卢森堡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基本原则,即做一个好人。
在一封狱中书简中,她对此作出了解释:“那意味着坚定,清醒,愉快,不错,愉快面对每件事、任何事——而抱怨事弱者的事。
做个好人,意味着必要时快乐地将自己的生命投入‘死亡的怀抱’,而与此同时,醉心于每一个明亮的日子,每一朵美丽的云彩。
”她的一生怎样遵循和实践这个原则并不是我特别关切和需要了解的,但从她的狱中书简中我能深切地体验到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狱中书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1、过程与方法:结合时代背景,通过初读读内容,精读品语,朗读悟情感三个环节来理解2 主旨,品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与赞美,逆境之中也要坚强与乐观,体会自己3 生活中生命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用“美丽的生命去诠释生命的美丽”。
2、学习革命烈士热爱生活、充满爱心的高尚情操。
教学难点:而是满怀喜悦的描述自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不写自己在狱中生活的艰苦、自己的斗志, 然美景。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教学时间】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今中外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中国古代的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古往今来,二者不可得兼,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所欲也,有的人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汉代的史学家司马迁也说:人贵有一死,舍生而取义也。
的千古名南宋文天祥更是挥笔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得比鸿毛还轻。
句。
俄国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说: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
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
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它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匈牙利一个进步作家裴多菲也用诗歌表达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你看许许多多革命者前仆后继,为了坚定的革命信仰,为实践他们革命的诺言,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义无返顾。
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这一群可歌可泣的人。
首先,我们学习第一课。
二、资料助读1、文体知识:书信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一般书信和专用书信两种,话题作文常采用一般书信。
一般书信,是在自己有什么事情想和另一地方的亲友、同学、同志联系,或者想把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思想等情况告诉对方,或者要了解对方的什么情况,或者有求于对方时,要用到的一种文体。
一般书信的收信人是各式各样的。
它的应用范围也极其广泛,如政治、学术、文学艺术、家务、时代风习、人情世故等各个方面。
所以书信可以议论,可以叙事,可以描写,可以抒情。
它的针对性强,就是要针对收信人而言。
书信作为与特定对象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可以无拘无束,畅所欲言。
此外,书信还有固定的格式:称呼、问候、正文、结尾语、具名、日期。
一般书信的语言要简洁明快,尽量口语化,还要考虑到收信人的身份、经历、文化水平等方面的特点等。
2、相关背景:这是一本从敌人的监狱中寄给友人的信的集结。
这不是偷偷地传送出来的,而是必须经过敌人检查的信,因而,它不能够谈一些可能被敌人认为是违碍的事情和问题,这一束信札还是闪着耀眼的光但是,即使是这样,零碎的感想和小事。
只能写一些平淡的、.如同一滴海水也还是会反映芒;即使谈的是小事和片感,还是反映出了作者的人格的光辉,阳光一样。
作者在信中谈读书的感想,谈一些往事,谈一些生活中的印象,也谈小鸟,谈动物,谈花草,谈自然的景色。
3、作者简介,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左派领袖之一,德国共产党创始人罗莎·卢森堡(1871-1919)年参加创立波兰社会民主党。
后移居德国,参加之一。
生于波兰犹太资产阶级家庭,189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0五年革命爆发后,回波兰参加反沙俄的斗争。
德国工人运动。
俄国一九在群众中进行反对帝国主间,参加创立德国右派社会民主党人革命组织——斯巴达克联盟,义的宣传,揭露德帝国主义的掠夺政策。
曾多次被捕,在狱中以“尤尼乌斯”的笔名,写出年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后出狱,旋即投身战斗,并从事小册子《社会民主党的危机》。
191815日,与卡尔·李卜克内西等同被杀害。
1919建立德国共产党的工作。
年1月三、整体感知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ì)n ) ǎ战栗( l ) 仲夏( zhòng ) 奄奄一息( yā信笺( jin )飒飒( sāàn )绽裂( zh( yǎ) 踱来踱去(duó) ( d鸫鸟ōng ) 哑然失笑)蓦然( mò如痴如醉(chī) n ) 阴霾晦暗(huì) (mái ) 均匀( yú( xuàn ) 万籁俱寂( lài )令人目眩2、解释词语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哑然失笑:形容笑声绽裂:裂开目眩:眼睛昏花万籁俱寂:形容各种自然界的声音都消失了。
阴霾: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
蓦然:突然。
如痴如醉:形容情景迷人,使人陶醉。
四、课堂研讨1.教师引导小组讨论。
(1)你们看一篇文章,除了看内容之外,有没有注意文章的题目?这个文章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明确:“书简”是书信的意思,说明这是一封信。
“狱中”说明作者是个囚犯,是在监狱中写的信。
(2)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是在“狱中”?明确:第三段第一句话:“六点钟我又跟平常一样给关进去了。
”2.小组讨论。
(1)这是一封信。
明确:是罗莎·卢森堡写给宋儒莎的。
(2)你知道他们是什么关系吗?明确:他们是好朋友。
作者在狱中给好朋友写信,告诉好朋友她在狱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3.小组交流:这封信写了哪些内容?全班交流,相互补充。
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概括。
归纳明确,如下:明确:先写作者在狱中花园里写信;然后回忆昨天发生的事情:拯救大孔雀蝶;白杨花絮飘荡奇妙景象;大雷雨后难忘的景色。
.小组讨论:从全文看,文章按什么顺序来写?4.明确:从全文看,是按照倒叙的写法。
从记叙昨天发生的三件事情上说,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
5.教师引导学生把表示倒叙的方式和时间顺序的标志(句子或词语)找出来。
明确:表示“倒叙的方式”的标志:第一段中“我昨天是怎样过的呀!”表示“时间顺序”的标志:上午……下午……六点钟(但是一会儿天暗了或傍晚)……五、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
2、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写的这封信的内容,说实在的,这是一封很特别很特别的信。
你们第一次阅读时感觉是什么?学生交流。
老师在此基础上谈自己的体会:第一次看这封信的时候,一点也不相信作者是个囚犯,是在狱中写的信。
二、课文整体研讨:(一)教师引导小组讨论:你们认为这封信特别在哪里呢?原因又是什么?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特别之处。
学生谈发现,谈体会。
教师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狱中花园的环境描写、拯救蝴蝶行动和情感、飘飞的白杨花絮和雷雨之后难忘的景色三、具体学习:(一)狱中花园的环境描写:1.文中哪个地方?请学生找出来。
明确:从文章开头至“在这种日子里人们很容易想起这种情调来”2.这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是监狱,但是在作者看来是:花园。
3.作者围绕花园写了哪些景物?景物的特点是什么?明确:花园里面有:绿森森的灌木丛;黄醋栗树;女贞;枫树;小栗树;白杨;还有木管风琴声;树木的飒飒声;小鸟的合唱声;杜鹃的啼声;景物的特点:作者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个角度来写景,写得有形、有声、有色;突出了景物的生机勃勃、美丽可爱。
4.作者的感受如何?从文章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心理感受的词语。
词语:花园、丁香般芬芳、亭亭玉立、肃穆而慈祥、非常愉快、多美、多么幸福、沉醉等。
作者的感受:愉快、幸福、沉醉。
从中突出了女革命者细腻的情感和热爱生活的情怀。
5.学生自读第一段:从文章开头至“在这种日子里人们很容易想起这种情调来”。
要求学生仔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读好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借物抒情的手法。
卢森堡的情语至少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她的情感相当独特。
在一般人笔下,失去自由,免不了产生沮丧、愤懑,把这样的情感投射到周围的树木花草上去,是轻而易举的事。
但是在卢森堡的笔下,周围的植物,不但没有一点沮丧感,更反倒生气勃勃,充满了生命的安详感:你知道我现在在哪儿,我在哪儿给你写这封信吗?在花园里!我把一张小桌子搬到外边来,左边是一簇矮矮的女贞,我的右边是丁香般芬芳的黄醋栗树,很隐蔽地坐在绿森森的灌木中。
.在我顶上,一棵尖叶的枫树和一棵亭亭玉立的小栗树彼此交搭着它们宽大的绿油油的手掌,在我前面是一棵枝叶扶疏的肃穆而慈祥的白杨,它徐缓地摆动着它那白色的叶子,沙沙作响。
这哪里像在坐监牢?沉溺于监牢的严峻感,就不可能对大自然有这样专注,这样珍惜。
这说明在她内心深处,并不把坐监狱当作什么了不得的事,她相当安详地专注着上下左右的花草树木,一切都很美,很有诗意。
她所凭借的不仅仅是语言的华彩,而且还直接写到她的感觉:淡淡的叶影和一圈圈闪闪的阳光在我正写字的信笺上舞动,从雨水润湿的树叶上时而有水珠滴在我的脸上和手上。
(二)拯救蝴蝶行动和情感:1.文中哪个地方?学生找出来。
明确:文中第一段从“上午我在浴室的窗子上发现一只大孔蝴蝶”到第一段结束。
2.“我”是怎么救助的?你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吗?什么样的感情?明确:从发现它奄奄一息到焦急地战栗小心翼翼地放在手里到拿盛开的鲜花喂食到与它说话等,这些无不体现女革命者对生命的珍惜和细心的呵护3.学生自读课文从“上午我在浴室的窗子上发现一只大孔蝴蝶”到第一段结束。
(三)飘飞的白杨花絮:1.作者抓住什么特征来描写他所见的景象?明确:作者抓住奇妙和神奇的特征来描写,例如:到处飞舞、飞满、铺满和散播、传播等词语,形象地描绘了杨花漫天飞舞神奇景象,2.“在墙缝里,石缝间,到处都有它的幼芽在抽芽。
”字里行间有什么含义?明确:作者赞叹自然界生物的顽强的生命力和传宗接代的神奇力量,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信念。
3.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
(四)雷雨之后难忘的景色:1.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明确:作者描写灰云、雨点、闪电、雷声还有夜莺等景物2.在描写中运用哪些修辞手法?明确: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比喻、拟人和象征。
3.“它要压倒雷声,唱亮昏暗”“像一道灿烂的银光”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这样描写?前者为拟人;在于表现人的感觉,表现革命者蔑视黑暗的高贵精神、压倒黑暗的自豪气概、自由必胜的坚定信念。
后者为比喻和通感;在昏暗背景下,转化为视觉,对比更鲜明,更表现出清脆(见练习三第2小题及第1小题解答。
)亮丽的莺啼,更突出所寄寓的革命者精神气概的灿烂夺目。
4.景象的气氛如何?给人阴郁的感觉?联系全文四处的描写,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文中有四处写到阴郁气氛,但全文并未给人阴郁之感。
一是随后很快被愉快基调淹没。
二是正由此反衬、突出了生命激情、鲜活亮丽的生命力对这阴郁的战胜、压倒;特别是最后一段,荡漾着作者蔑视、压倒、搏击黑暗的自豪无畏壮丽的情感,是理想的光华,是全文的高潮。
(详见练习三第1小题解答,参见第2小题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