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学中级考试要点总结

中医、针灸学中级考试要点总结
中医、针灸学中级考试要点总结

(一)

1、外感头痛

选经:督脉,手太阴,足少阳经穴

主穴:百会列缺太阳风池

配穴:

风寒:风门合谷

风热:大椎曲池

风湿:阴陵泉头维

阳明经痛:印堂攒竹合谷内庭阳白

太阳经痛:天柱后顶后溪申脉

少阳经痛:率谷外关太阳悬颅侠溪

厥阴经痛:四神聪太冲内关百会

2、内伤头痛

(1)实证:选经:足阳明经,足少阳经

主穴:百会头维风池

配穴:阳亢:太冲太溪侠溪

痰浊:阴陵泉丰隆中脘

瘀血:阿是穴血海膈俞内关

(2)虚证:选经:督脉,足阳明经,足少阳经主穴:百会风池足三里

配穴:血虚:三阴交气海脾俞

肾虚:肾俞太溪悬钟

其他耳针枕额脑神门

外感用皮肤针太阳印堂

(一侧头痛反复发作)

太阳率谷悬颅头维风池外关太冲足临泣

叉神经痛

选经;足太阳。手足阳明

主穴;下关合谷风池内庭太冲

眼疼;攒竹丝竹空阳白外关

上颌;颧髎迎香四白

下颌;承浆颊车翳风

风寒;列缺风池

风热;曲池尺泽

气血瘀太冲三阴交

肝胃火盛行间

阳陵泉

选经:阿是穴,手太阳,足少阳

主穴:阿是穴外劳宫肩井后溪悬钟

配穴风寒:风池风府

气血瘀滞:内关合谷

肩痛:肩髃外关

背痛:秉风天宗

病在督脉太阳经加大椎天柱肩外俞病在少阳经风池外关

耳针;颈颈椎

神门

选经;手足三阳经

主穴;颈夹脊天柱风池曲池外关阿是穴

外邪内侵:风府列缺合谷

气滞血瘀:阴郄膈腧

肝肾不足:肝俞肾俞气海

上肢疼:曲池合谷

上肢或手指麻木:少海手三里

恶心呕吐:中脘内关

头晕头痛

:百会风池

选经:阿是穴,手三阳经

主穴:阿是穴肩髃肩髎肩贞肩前

条口透承山

配穴:手阳明经证:合谷

手太阳经证:后溪

手少阳经证:外关

手太阴经证;尺泽

外邪:合谷风池

气滞血瘀:内关膈俞

气血两虚:足三里

气海

主穴阿是穴

手阳明肘上方(肱骨外)曲池手三里

手太阳内下方(肱骨内)阳谷小海

手少阳外部(鹰嘴处)

外关天井

选经:阿是穴足太阳

主穴:阿是穴委中大肠俞

配穴:寒湿:腰阳关

瘀血:膈俞次髎

督脉病:后溪

足太阳经:申脉

肾虚肾输命门

腰骶部次髎腰腧

腰眼腰眼

腰椎腰夹脊

耳针;腰骶椎肾

神门

治法足太阳足少阳

主穴;足少阳腰夹脊环跳阳灵泉悬钟丘墟足太阳腰夹脊委中承山昆仑秩边

寒湿命门腰阳关

淤血阿是穴血海

气血不足足三里三阴交

选经:局部穴为主

主穴:阿是穴局部经穴

肩部肩髃肩髎肩贞濡腧

肘部曲池天井尺泽少海小海

腕部阳池外关阳溪腕骨

脊背大椎大抒身柱腰阳关夹脊

髀部环跳居髎秩边髀关

股部伏兔殷门承扶风市阳陵泉

膝部膝眼梁丘血海阳陵泉膝阳关

踝部申脉照海昆仑丘墟

配穴:行痹:膈俞血海

痛痹:肾俞关元

着痹:阴陵泉足三里

热痹:大椎曲池

二、内科病

1、中经络

选经:手厥阴经,督脉,足太阴

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肝阳暴亢;太冲太溪

风痰阻络;丰隆合谷

痰热腑实曲池内庭丰隆

气虚血瘀足三里气海

阴风内动太溪风池

口角歪斜颊车地仓

上肢不遂肩髃手三里合谷

下肢不遂者,加环跳、阳陵泉、悬钟太冲

头晕者,加风池、完骨、天柱

足内翻者,加丘墟透照海

便秘者,加水道、归来、丰隆、支沟

复视者,加风池、天柱、睛明、球后

尿失禁、尿潴留者,加中极、曲骨、关元

2、中脏腑

选经:手厥阴经,督脉

主穴:内关水沟

配穴:闭证:十二井穴太冲合谷

脱证:关元气海神阙

(1)头针法选顶颞前斜线、顶旁l线及顶旁2线,

(2)电针法在患侧上、下肢体各选两个穴位,通电20分钟。

1、实证

选经:足少阳经,手足厥阴经,督脉

主穴:风池百会内关太冲

配穴:肝阳上亢:行间侠溪太溪

痰湿中阻:丰隆中脘阴陵泉

淤血祖窍膈腧阿是穴

2、虚证

选经:足少阳经,背俞穴,督脉

主穴:风池百会肝俞肾俞足三里

配穴:气血虚:气海脾俞

肾精亏虚:太溪悬钟

耳针法选肾上腺、皮质下、额。肝阳上亢者,

加肝、胆;痰湿中阻者,加脾气血两虚者,

加脾、胃;肾精亏虚者,加肾、脑。毫针刺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头针法选顶中线快速捻转,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

选经督脉足少阳足厥阴

主穴百会风池曲池合谷太冲三阴交

配穴肝火亢盛行间

阴虚阳亢肾俞肝俞

痰湿丰隆中脘

气虚血瘀足三里膈腧

阴阳两虚关元肾俞

心悸内关神门

失眠神门心腧

头痛印堂太阳

选经:手足阳明

主穴: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

配穴:风寒:风池

风热:曲池

恢复期:足三里

人中沟歪斜者,加水沟

鼻唇沟浅者,加迎香。

颏唇沟歪承浆

乳头疼翳风

舌麻味觉减退廉泉

目合困难鱼腰申脉(昆仑)

抬眉困难攒竹

流泪太冲

电针法选太阳、阳白、地仓、颊车

刺络拔罐法用三棱针点刺阳白、颧髎、地仓、颊车

皮肤针法用梅花针叩刺阳白、颧髎、地仓、颊车,

治法祛邪通络,濡养筋脉。以手足阳明经穴和夹脊穴

主穴上肢:肩髃曲池合谷颈胸部夹脊穴

下肢:髀关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腰部夹脊肺热伤津者,加尺泽鱼际

湿热浸淫者,加阴陵泉、中级

脾胃虚弱者,加脾腧胃腧

肝肾亏虚者,加肝俞、肾俞

脉络淤阻膈腧血海

皮肤针法背部肺俞、脾俞、胃俞、膈俞和手足阳明经线

(1)发作期

治法醒脑开窍息风豁痰。

以足厥阴、督脉及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水沟百会后溪涌泉合谷太冲丰隆(2)间歇期

治法化痰通络熄风舒筋。

取督脉、任脉和足阳明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筋缩鸠尾间使阳陵泉丰隆太冲痰火扰神者,加曲池、神门、内庭

风痰闭阻者,加合谷、中脘、风池

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

肝肾阴虚者,加肝俞、肾俞、三阴交

瘀阻脑络者,加膈俞、内关百会

夜发照海白发申脉

选经:手足厥阴督脉

主穴:印堂神门膻中丰隆太冲

配穴:肝郁行间肝俞

痰郁中脘阴陵泉

心脾两虚心腧脾腧

哭笑无常间使百会

纳呆足三里中脘

选经手厥阴手少阴督脉

主穴水沟大陵劳宫中冲丰隆

配穴痰火内庭曲池

火盛行间三阴交

气血淤滞膻中血海

选经手足少阳督脉

主穴 1四神聪曲池外关足三里阳陵泉丰隆 2 百会本神风池合谷三阴交太冲

风阳内动大椎风府

髓海不足肾俞太溪

气血亏气海公孙

痰热动风中脘阴陵泉

抖甚后溪三间大椎

僵直大包期门大椎

汗多肺腧脾腧气海

口干舌麻廉泉承浆

选经:八脉交会穴,手少阴经,督脉

主穴:照海申脉神门印堂四神聪安眠配穴:肝火扰心:行间侠溪

痰热内扰:丰隆内庭

心脾两虚:心俞脾俞

心胆气虚:胆腧心俞

心肾不交:心俞肾俞

脾胃不和:公孙足三里

耳针法选皮质下、心、肾、肝、神门、垂前、耳背心

治法调神理气,疏肝解郁。

以督脉、手足厥阴、手少阴经穴

主穴水沟内关神门太冲百会

肝气郁结者,加膻中、期门;

气郁化火者,加行间、侠溪

痰气郁结者,加丰隆、廉泉;

心神惑乱者,加通里、心俞

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

肝肾亏虚者,加肝俞、肾俞。

咽部异物明显者天突照海

癔症失明四白光明

癔症失听听宫耳门

癔症失语廉泉通里

癔症偏瘫上肢曲池合谷

下肢阳陵泉隐白

癔症意识障碍中冲涌泉

耳针法选神门、心、交感、肝、脾

选经督脉足少阳足少阴

主穴印堂百会四神聪神庭风池足三里太溪悬钟

肝肾不足肝肾肾俞

痰浊丰隆中脘

淤血内关膈腧

治法调理心气,安神定悸。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郄门神门厥阴俞巨阙心腧膻中

配穴心胆虚怯者,加胆俞;丘墟

心脾两虚者,加脾俞、足三里、

阴虚火旺者,加肾俞、太溪;

水气凌心者,加膻中、气海;

心脉瘀阻者,加膈俞;

善惊者,加大陵;多汗者,加膏肓;

烦热者,加劳宫;耳鸣者,加中渚、太溪;

浮肿者,加水分、阴陵泉。

耳针法选交感、神门、心、脾、肝、胆、肾

(1)外感咳嗽

治法疏风解表,宣肺止咳。以手太阴、手阳明经穴

主穴列缺合谷肺俞天突中府

配穴风寒者,加风门;风池

风热者,加大椎;曲池

咽喉痛者,加少商放血。

内伤咳嗽

治法肃肺理气,止咳化痰。以手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太渊三阴交肺俞天突

配穴痰湿侵肺者,加丰隆、阴陵泉;

肝火灼肺者,加行间;鱼际

肺阴亏虚者,加膏肓;太溪

咯血者,加孔最

选经:手太阴,手阳明,督脉

主穴:列缺合谷大椎太阳风池

配穴:风寒:风门肺俞

风热:曲池尺泽

头痛印堂头维

鼻塞迎香

体虚足三里

咽喉痛少商

全身酸楚身柱

夹湿阴陵泉

夹署委中

耳针法选肺、内鼻、下屏尖、额

拔罐法选大椎、身柱、大杼、肺俞

刺络拔罐法选大椎、风门、身柱、肺俞

1、实证

选经:手太阴背俞穴

主穴:列缺尺泽膻中肺俞定喘

配穴风寒外袭者,加风门;风湿

风热者,加大椎、曲池;

痰阻肺热者,加丰隆;曲池

喘甚者,加天突。

2、虚证:

选经:手太阴经,足少阴经,背俞穴

主穴:肺俞膏肓肾俞定喘太渊太溪足三里

配穴肺气不足者,加气海;脾腧

肾气不足者,加阴谷、关元。

喘甚者,加天突

耳针法选平喘、下屏尖、肺、神门、皮质下

穴位贴敷法选肺俞、膏肓、膻中、定喘

穴位割治法选膻中穴

选经:足阳明经,手厥阴经,募穴

主穴:足三里内关中脘

配穴:寒证:胃俞神阙

饮停:下脘梁门

肝气犯胃:太冲期门

气滞血瘀:膈俞膻中

脾胃虚寒:气海神阙脾俞

胃阴不足:三阴交内庭胃腧

耳针法用胃、肝、脾、神门、交感、十二指肠

选经:手厥阴经,足阳明经,募穴

主穴:内关足三里中脘胃腧

配穴寒邪客胃者,加上脘、公孙

胃俞;热邪内蕴者,加合谷,并可用金津、玉液点刺出血;

痰饮内阻者,加膻中、丰隆;公孙

肝气犯胃者,加阳陵泉、太冲;

脾胃虚寒者,加脾俞、胃俞。

腹胀者,加气海;肠鸣者,加脾俞、大肠俞;

泛酸干呕者,加公孙。建里

食滞梁门天枢

耳针法用胃、贲门、食道、交感、神门、脾、肝腹痛

选经足阳明足厥阴任脉

主穴下完关元天枢足三里太冲

寒邪神阙公孙

湿热阴陵泉内庭

气滞血瘀膻中血海

脾阳不振脾腧肾俞

选经足少阳足厥阴

主穴期门支沟阳陵泉足三里

肝郁内关太冲

气滞血瘀膈腧太冲

肝胆湿热行间侠溪

肝阴不足肝俞三阴交

选经:足阳明经,足太阴经

主穴:急性: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

寒湿者,加神阙,可配用灸法;

湿热者,加内庭曲池;

食滞者,加中脘梁门

慢性:(任脉)神阙天枢足三里公孙配穴脾虚者,加脾俞、太白;

肝郁者,加太冲;肝俞

肾虚者,加肾俞、命门。

耳针法选大肠、胃、脾、肝、肾、交感

治法清热化湿,通肠导滞。

以手足阳明及任脉经穴为主。

主穴天枢上巨虚关元合谷

配穴湿热痢者,加曲池、内庭;

寒湿痢者,加中脘、气海;

疫毒痢者,加大椎、中冲、十宣;

噤口痢者,加内关、中脘;

休息痢者,加脾俞、肾俞;

久痢脱肛者,加百会、长强。

1)耳针法选大肠、直肠下段、胃、脾、肾、腹

选经:足阳明经,手少阳经

主穴:天枢支沟上巨虚归来大肠俞

配穴:热秘:合谷内庭

气秘:太冲中脘

气虚秘:脾俞气海

血虚:足三里三阴交

阳虚:神阙关元

耳针法选大肠、直肠、交感、皮质下

治法补益肾气。以任脉、足太阴经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主穴关元三阴交肾俞

配穴肾阳不足者,加命门;腰阳关

肾阴亏虚者,加太溪、复溜;

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

惊恐伤肾者,加志室、胆俞;

湿热下注者,加中级、阴陵泉;

失眠或多梦者,加内关、神门、心俞;

食欲不振者,加中脘、足三里;

腰膝酸软者,加志室、阳陵泉。

耳针肾、肝、心、脾、外生殖器、神门、内分泌、皮质下

治法清热利湿,行气活血。以足太阳、足太阴经穴

主穴秩边阴陵泉三阴交中极膀胱俞

配穴湿热内蕴者,加委阳;曲池

肺热壅肺者,加尺泽;肺腧

肝郁气滞者,加太冲、肝俞

瘀血阻滞者,加曲骨、血海。

2)虚证

治法温补脾肾,益气启闭。以足太阳经、任脉

主穴秩边关元脾俞膀胱俞肾俞

配穴中气不足者,加气海、足三里;

肾气亏虚者,加太溪、阴谷;

无尿意或无力排尿者,加气海、曲骨

耳针;;肾膀胱肺肝脾三焦交感神门皮质下、腰骶椎

治法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以相应背俞穴、足少阴、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胰俞肺俞脾俞肾俞太溪三阴交

配穴上消者,加太渊、少府;

中消者,加内庭、地机;

下消者,加复溜、太冲;

烦渴、口干舌燥者,加廉泉、承浆或金津、玉液;多食善饥者,加合谷、上巨虚、丰隆、中脘;

便秘者,加天枢、腹结足三里;

多尿、盗汗者,加复溜、关元;

阴阳两虚者,加关元、命门;

合并视物模糊者,加光明、头维、

头晕者,加上星;百会

上肢疼痛或麻木者,加肩髃、曲池、合谷;

下肢疼痛或麻木者,加风市、阳陵泉、解溪

皮肤瘙痒者,加风池、曲池、血海、

三、妇儿科病

(1)月经先期

治法清热调经。取任脉、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关元三阴交血海

配穴实热证者,配太冲或行间、期门;

虚热证者配太溪;

气虚证者配足三里、脾俞

月经量多者配隐白;

心烦者配神门。

腰骶疼痛肾俞次髎

(2)月经后期

治法温经散寒,和血调经。取任脉、足太阴

主穴气海三阴交

配穴寒实证者,加子宫;天枢地机

虚寒证者,配命门、关元归来

(3)月经先后无定期

治法疏肝益肾,养血调经。取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关元三阴交肝俞

配穴肝郁者,加期门、太冲;

肾虚者,加肾俞、太溪;

胸胁胀痛者,加膻中、内关。

(1)耳针法选皮质下、内生殖器、内分泌、肝、脾、肾

治法滋补肝肾,调理冲任。以任脉、足太阴经穴主穴气海三阴交肝俞脾俞肾俞

配穴脾肾阳虚者,加足三里命门

肝阳上亢者,加百会、风池、太冲;

心肾不交,加心腧神门内关

耳针选内生殖器、内分泌、肝、肾、脾、皮质下、交感、神门

血枯经闭

治法;养血调经任脉足阳明

主穴;关元归来足三里

配穴;肝肾不足肝俞肾俞太冲太溪气血亏虚气海脾腧胃腧

潮热盗汗太溪

心悸内关膻中

纳呆中脘

血滞经闭

治法;活血调经任脉足阳明

主穴;中极合谷三阴交

气滞血瘀太冲血海

痰湿丰隆阴陵泉

寒邪腰阳关命门

胸胁胀满膻中

内关

实证

治法任脉足太阴

主穴关元三阴交隐白

血热血海

湿热阴陵泉

气郁太冲

血瘀地机

虚证

治法;任脉足太阴

主穴气海足三里三阴交

脾虚百会脾腧

肾阳虚腰阳关命门

肾阴虚然谷

太溪

至阴

气血虚足三里三阴交肾俞

气机郁滞肝俞行间足三里

七阴挺

治法督脉任脉足少阳

主穴百会气海维道子宫

配穴脾虚陷足三里气海

肾虚关元肾俞

湿热下注阴陵泉蠡沟

膀胱膨出曲骨横骨

直肠出会阳

承山

治法固摄止脉,清热利湿补肾健脾。

以足少阳经、任脉及足太阴经

主穴带脉中极白环俞三阴交

配穴湿热下注者,加行间、次髎;阴陵泉脾气虚者,加脾腧、足三里

肾虚者,加关元、肾俞、

阴痒者,加蠡沟、太冲;

带下色红者,加血海三阴交

腰部酸痛者,加腰眼、小肠俞;

纳少便溏者,加中脘、天枢。

耳针法选内生殖器、内分泌、膀胱、三焦、脾、肾、肝

三棱针法选十七椎、八髎、血海、委阳、太冲

1、实证

选经:足太阴经,任脉

主穴:三阴交中极次髎

配穴:寒湿:归来地机

气滞:太冲阳陵泉

腹胀:天枢足三里

胁痛:阳陵泉支沟

胸闷膻中内关

2、虚证

选经:足太阴,足阳明经

主穴:三阴交足三里气海

配穴:气血虚:脾俞胃俞

肝肾不足:太溪肝俞肾俞

头晕耳鸣:悬钟百会

耳针法选子宫、皮质下、内分泌、交感、内生殖器、神门、肝、肾

选经:足阳明经,任脉

主穴:乳根膻中少泽

气血不足者,加足三里、脾俞、

肝气郁滞者,加太冲、内关;

食少便溏者,加中脘、足三里

失血过多者,加肝俞、膈俞

胸胁胀满者,加期门

胃脘胀满者,加中脘、内关

耳针法选胸、内分泌、交感、肝、脾

实证

治法足阳明足太阴

主穴肝俞归来子宫丰隆三阴交

肝郁曲泉太冲痰淤阴陵泉膈腧

胸胁胀痛内关膻中穴

经行涩滞血海合谷

白带多次髎水分

纳差中脘足三里

虚证

任脉足阳明

主穴关元气海归来子宫肾俞三阴交肾虚太溪命门

腰膝酸软腰眼阴谷

头晕耳鸣百会然谷

(四)小儿遗尿

选经:任脉,足太阴经,背俞穴

主穴:关元中极膀胱俞三阴交

配穴:脾肺气虚:气海肺俞足三里脾腧肾气不足肾俞命门太溪

心肾不交通里太冲

肝经郁热蠡沟太冲

小便频数列缺合谷

夜梦多:百会神门

耳针法选肾、膀胱、尿道、皮质下二小儿惊风

1急惊风

督脉足厥阴

水沟印堂合谷太冲

外感惊风风池外关曲池

痰热惊风大椎丰隆十宣

惊恐惊风神门四神聪

口禁颊车

痰多丰隆

热盛大椎十宣

2慢惊风

督脉任脉足阳明

印堂筋缩气海肾俞足三里太冲脾肾阳虚神阙脾腧肾俞

肝肾阴虚肾俞肝腧太溪

小儿积滞

阳明经

下脘腹结天枢足三里

乳食内积中脘胃腧

脾胃虚弱脾腧胃腧

腹胀气海太冲

呕吐内关

烦躁不安神门三阴交

小儿脑瘫

足少阳足阳明

百会四神聪合谷足三里悬钟

肝肾不足肝俞肾俞

心脾两虚心腧脾腧

痰瘀阻络脾腧血海丰隆

言语障碍通里廉泉金精玉液

颈软天柱

上肢瘫肩髃曲池

下肢瘫环跳阳陵泉

腰部瘫软腰阳关

五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百会印堂风池太冲太溪神门

阴虚阳亢三阴交侠溪太冲

心脾两虚心腧脾腧足三里

痰热内扰大陵丰隆

烦躁不安照海神庭

食欲不振中脘足三里

记忆力差悬钟

盗汗阴郄复溜

四、皮外骨伤、五官科病

(一)瘾疹

选经:手阳明经,足太阴经

主穴:曲池合谷血海膈俞委中

配穴:风邪:外关风池

胃肠积热:内庭天枢

血虚风燥:足三里三阴交

呼吸困难:天突

恶心呕吐:内关

耳针法选神门、肾上腺、内分泌、肺、耳尖、耳背静脉

(二)蛇串疮

选经:局部穴,夹脊穴

配穴:肝郁火盛:行间侠溪

脾胃湿热:阴陵泉内庭

瘀血阻络血海三阴交

三神经性皮炎

手足阳明

合谷曲池血海风市

风热太渊风池

肝郁化火肝俞太冲

血虚风燥脾腧足三里三阴交

手太阴足少阳百会风池太渊

肝肾不足肝俞肾俞

气滞血瘀太冲血海

血虚风燥足三里血海

三、痄腮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取手少阳、手足阳明经

主穴翳风颊车外关合谷角孙

配穴高热者,加大椎、商阳;

睾丸肿痛者,加太冲、蠡沟;

神昏抽搐者,加人中、十宣、十二井穴。

温毒在表风池少商

温毒内陷劳宫曲泉大敦

热毒蕴结商阳曲池大椎

五乳痈

治法足阳明足厥阴

少泽肩井乳根膻中太冲

胃热蕴滞曲池足三里内庭

肝气郁结期门行间

四、肠痈

治法清泻湿热,通调腑气。以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阑尾天枢上巨虚阿是穴

配穴发热者,加曲池大椎;

呕吐者,加上完内关;

便秘者,加腹结。

腹胀大肠俞次髎

电针法选取右天枢、右阑尾穴

耳针法选取阑尾、神门

痔疮

足太阳督脉

次髎长强承山二白

湿热下注中级阴陵泉

脾虚陷下脾腧百会

便秘支沟大肠俞

(三)扭伤局部腧穴为主

配穴:腰:肾俞腰痛穴委中

踝:申脉解溪丘墟

膝:膝眼膝阳关梁丘

肩:肩髃肩髎肩贞

肘:曲池小海天井

腕:阳溪阳池阳谷

髋:环跳秩连承扶

选经:手阳明经,足厥阴经,足少阳经

主穴:合谷太冲风池睛明太阳

配穴:外感风热:少商上星

肝胆火盛:行间侠溪

1、实证

选经:足少阳经,手少阴经

主穴:听会翳风侠溪中渚

配穴:肝胆风火:太冲丘墟

外感:外关合谷

2、虚证:

选经:足少阴经,手太阳经

主穴:听宫太溪照海耳门

配穴肾精亏虚者,加肾俞、太溪;

脾胃虚弱者,加足三里气海

三、鼻渊

治法清热宣肺,通利鼻窍。

取手太阴、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列缺合谷迎香印堂风池

配穴肺经风热者,加少商;尺泽

湿热阻窍者,加曲池、阴陵泉。

足三阳

太阳攒竹风池历兑

外感风热合谷丝竹空

热毒盛大椎曲池

脾胃湿热内庭阴陵泉

近视

睛明承泣四白太阳风池光明

肝肾亏虚肝俞肾俞

心脾两虚心腧脾腧足三里

选经:手足阳明经

主穴:合谷颊车下关

配穴:风火:外关风池

胃火:内庭二间

肾虚:太溪行间

耳针法

选上颌、下颌、神门、上屏尖、牙痛点

1、实热证

选经:手太阴经,手足阳明经

主穴:少商合谷尺泽内庭关冲

配穴:外感风热:风池外关

肺胃实热:厉兑鱼际

便秘天枢支沟2、虚热

选经:足少阴经

主穴:太溪照海鱼际

配穴:入夜发热:三阴交复溜

声音嘶哑复溜扶突

耳针法选咽喉、心、下屏尖、扁桃体、轮1~6一、晕厥

治法苏厥醒神。取督脉、手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水沟中冲涌泉百会

配穴虚证者,加关元、足三里

实证者,加合谷、太冲。

耳针法选神门、肾上腺、心、皮质下

刺络法

选十二井穴、十宣、大椎

(一)心绞痛

治法通阳行气,活血止痛。

取手厥阴、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阴郄膻中郄门心腧厥阴腧

气滞血瘀血海太冲

寒邪凝滞神阙关元

痰湿痹阻中脘丰隆

阳气虚衰心腧至阳

耳针法选心、小肠、交感、神门、内分泌(二)胆绞痛

1.急性胆囊炎、胆石症

(1)基本治疗

治法疏肝利胆,行气止痛。取足少阳经穴主穴胆囊穴阳陵泉胆俞肝俞日月期门配穴呕吐者,加内关、足三里;

肝胆气滞太冲侠溪

肝胆湿热三阴交阴陵泉

蛔虫妄动百虫窝迎香透四白

高热寒战,加曲池、大椎

黄疸至阳阴陵泉

耳针法选肝、胰胆、交感、神门、耳迷根(三)肾绞痛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止痛。取相应背俞穴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肾俞京门中级膀胱腧三阴交

配穴血尿者,加血海、太冲;

湿热重者,加委阳、合谷。

下焦湿热委阳阴陵泉

肾气不足命门关元

恶心呕吐内关足三里

小便淋漓不畅水分水道

尿中砂石次髎水道

耳针法选肾、输尿管、交感、皮质下、三焦

2虚脱

回阳固脱苏厥救逆任脉督脉手厥阴

素髎水沟神阙关元内关

亡阳气海足三里

亡阴太溪涌泉

神志昏迷中冲涌泉

汗多合谷复溜

汗出肢冷大椎命门三阴交

3高热

清热泻火督脉手阳明

大椎曲池合谷十宣十二井

热在肺卫鱼际外关

气分热盛内庭

热入营血曲泽委中

抽搐太冲阳陵泉

神昏水沟内关

祛湿化痰通经活络手足阳明经足太阴

中脘天枢大横水分曲池丰隆阴陵泉三阴交胃肠热上巨虚内庭

脾胃虚弱脾腧足三里

肾阳亏虚肾俞关元

少气懒言太白气海

心悸神门内关

胸闷膻中内关

便秘支沟

嗜睡照海申脉

戒烟

百会尺泽丰隆神门甜美穴

胸闷气促痰多膻中内关

咽部不适列缺照海

心神不宁内关

精神萎靡脾腧足三里

肌肉抖动阳陵泉太冲

戒酒

百会神门脾腧胃腧足三里

恶心呕吐中脘内关

烦躁不安太冲内关

头混腰膝酸软肝俞肾俞

腹痛腹泻天枢上巨虚戒毒

水沟百会神门内关合谷劳宫

肝风扰动太冲侠溪

脾肾两虚脾腧肾俞

心肾不交心腧肾俞

毒瘾初期太冲

腹痛腹泻天枢上巨虚

烦躁惊厥中冲涌泉

肌肉抽搐阳陵泉

百会心腧脾腧肝俞肾俞关元神门足三里三阴交

肝气郁结膻中太冲

脾气虚弱中脘太白

心肾不交内关太溪

失眠心悸内关申脉照海

注意力不集中四神聪悬钟

实验针灸学考试必过培训资料

实验针灸学考试必过

实验针灸学 1、实验针灸学定义:实验针灸学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学基础,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效应及机制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是针灸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实验针灸学的基本任务: 促进针灸学的发展是实验针灸学的主要任务;培养现代化的针灸人才是实 科研选题的种类:1基础研究:探索性强,自由度大,风险高2应用研究:实用性强,理论和方法比较成熟,风险较小3开发研究:风险低,成功率高,具有投资大,经济效益高的特点 假说的重要性:建立假说是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科研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假定性的解释和说明。科学研究中离不开科学假说,凡是以客观事实和现有的科学理论为基础,能够揭示科学问题的内在特征和规律的学说,就是科学假说。建立假说是选题的核心与灵魂,假说的正确与否从根本上决定科研工作的成败,假说水平的高低决定科研成果水平的高低。 假说的特性:1来源的科学性2说明的推测性3解释的系统性4结论的可验证性 假说建立的步骤:1产生初始意念2形成初步假说3不断完善假说 4、假说的检验(1逻辑分析2实践检验) 经脉现象的定义:经脉现象,亦称经络现象,是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 经脉现象包括哪些内容?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循经神经血管反应,循经感觉障碍 循经感传的定义:循经感传:系指用针刺,艾灸、低频脉冲电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胀,麻等“得气”感,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能通过大脑感知的现象。分显性与隐性感传。 9.循经感传的特征:1) 感传路线四肢部与古典经脉主干循行路线基本一致,躯干部常有偏离,头面部则差异较大。 2)感传感觉大多数以酸胀麻痛为主;少数出现流水感、蚁走感、冷热感等。 3) 感传速度速度缓慢是循经感传的一大特征,一般为 1~10cm/s,但个体差异较大。 4) 感传宽度通常呈带状,其宽度因部位而异,一般为0.5~5.0cm 或更宽。 5) 感传深度因部位而异,肌肉丰厚处感传线较深,似在肌肉中;肌肉浅薄处感传线较浅,似在皮下。6) 感传方向刺激井穴,感传向躯干、头面部传导;刺激头面部或躯干部的穴位,感传向四肢传导;刺激经脉中途的腧穴,则感传一般呈离心性和向心型双向传导。 7) 感传阻滞针刺穴位引起感传时,在感传路线上进行机械压迫、局部降温、局部注射液体、触觉刺激,可以阻滞循经感传。 8) 感传效应当感传沿经脉到达所属络的组织器官时,相应组织器官的机能发生明显的良性或劣性的变化,多数和针刺疗效一致。故有人称此为循经感传的效应性反应。 9) 相对稳定对感传显著型的受试者所做的近、远期追踪观察表明,循经感传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经脉和非经脉有什么不同特点?经脉具有电特性,热学特性,光学特性,声学特性,磁学特性,沿经同位素迁移现象等。 压迫冷冻感传组织后有什么针效,对临床有什么启示?局部冷冻降温感传组织后对循经感传有明显的阻滞作用,它阻滞了循经感传所诱发的肌电反应或脏腑效应,并且阻滞针刺的效应,针效被阻滞的程度与相关部位组织温度降低程度的呈平行关系。 循经感传的形成机理主要有哪几种观点?大致有三种观点:(1)中枢兴奋扩散说;(2)外周动因激发说;(3)中枢外周统一论; ①中枢兴奋扩散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感传的基本过程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进行的,即感传的性质是

实验针灸学重点

1、实验针灸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一个新的分支;也是研究针灸神经生物学机制的重要基础。 2、针灸的三个作用:针刺镇痛作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作用,对失调的脏腑器官功能的调整作用 3、学位功能的双重含义:感受刺激,反映病症 4、得气:指针刺穴位后产生的经气感应,包括针感和手下感。针感指受针者针下的酸、麻、重、胀等感觉。手下感指施针者手下沉紧的感觉。 5、得气的机制:针刺穴位引起穴区感受装置兴奋后神经冲动传入中枢,最后在大脑皮层形成针感。中枢整合后的信息传出后又作用于效应器形成手下感。 6、手下感的产生机制:针刺信息由外周传入神经通路进入中枢,经中枢整合后,一方面形成针感,另一方面通过脊髓r-传出系统随躯体神经到达相应支配区穴位下的肌梭,引起梭内肌收缩和肌电发放,以及局部肌纤维收缩,后者经针柄传于施针者手下形成沉紧的手下感。 7、循经感传现象:指以针刺、低频脉冲电等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麻重胀等特殊感觉,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经脉循行的路线传导的现象。 8、循经感传现象的基本特征:循经扩布、趋向病所、宽度和深度不均、感觉性质多样、慢速传导、双向循行和回流现象、可以阻滞、影响脏腑功能活动 9、经穴脏腑相关:或称体表-内脏相关,反映了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的一种双向联系,即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通过多种形式反映到体表相应穴位上;刺激体表穴位又可对相应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10、牵涉痛:当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变,患者除感觉患病器官的局部不适或疼痛外,尚可在远离该器官的体表某部皮肤或深部组织发生疼痛感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11、海氏带:痛觉过敏的皮肤部位。 12、穴位功能特异性:穴位与非穴位、穴位与穴位之间在功能上所存在的差异。 13、针灸作用的五个影响因素:穴位特异性,得气状况,针法灸法的刺激参数,个体差异,时间因素 14、艾灸的刺激参数:1)温度幅值:2)温度升降速度:3)温度作用面积:4)壮数:5)每壮的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 15、电针的刺激参数:波形,波宽,脉冲幅度,脉冲的重复频率 16、时间效应:对穴位进行针灸刺激时,针灸效应的发生发展呈现一个渐进的时间过程,分为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和下降期,称为针灸作用的时间效应。 17、时间效应曲线:用直角坐标图表示针效与时间的关系叫时间效应曲线。 18、针麻诱导期:在实施针麻手术之前,对选定的穴位预先进行一段时间针刺刺激,至镇痛效果达到可以手术这段时间 19、针刺耐受:针刺镇痛耐受是指由于长时间针刺或反复多次针刺后,针刺镇痛效应降低的一种现象,或简称针刺耐受 20、针刺后效应:停止针灸后继续存在的针灸效应 21、生物节律:生物体内的各种生命活动按一定的周期和顺序重复发生的变化。超日节律,近似昼夜节律,亚日节律(分为:7d节律,月节律,年节律) 22、疼痛: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它包含痛感觉和痛反应两个成分。痛感觉是指人对疼痛的感觉。痛反应是指伤害性刺激所产生的一系列躯体反应和内脏反应。 23、痛域:痛阈(痛反应阈):从刺激开始到引起疼痛感觉或运动反应的最小刺激量; 24、耐痛域:能耐受疼痛的最大刺激量。

河北中医学院中医系针灸学重点总结

河北中医学院中医系针灸学重点总结针灸学 针灸学是一种以中国以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止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法灸法及针灸治疗。 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第一章经络总论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经为直行的主干,络为侧行的分支。 经气: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包括经脉:经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十五络脉(十四经脉之络、脾之大络)和浮络、孙络等。 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经络的作用: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第二章腧穴总论 *腧穴: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穴”是对穴位的统 称;“输穴”是对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俞穴,专指特定穴中的背俞穴。 *腧穴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 1)十四经穴: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和任脉、督脉的腧穴。(361穴) 2)奇穴: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这类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的疗效。又称为“经外奇穴”。 3)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 腧穴的主治特点: 1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2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病证的作用。*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中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远治作用尤为突出。 3特殊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和相对特异的治疗作用。 主治规律:四肢部经穴以分经主治为主,头身部经穴以分部主治为主。 特定穴意义: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分类: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背俞穴、募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

中医考研《针灸学》最完整考点总结七版教材同步完美打印

研究生入学考试《针灸学》考点精要 2014年研究生入学考试《针灸学》考点精要 经络输穴学总结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到,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1、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别部。 2、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3、十二经脉的命名是由三部分组成:手足、阴阳、脏腑。一阴一阳演化为三阴三阳,以区分阴阳气的盛衰与多少:阴气中太阴最盛,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中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4、十二经脉着,食指;心经与小肠经小指;心包经与三焦经无名指; 胃经与脾经足大趾足小趾; 8、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阳蹻脉、阴阳维脉。 作用为统率联络经络、调节气血盛衰。 9、任脉督脉冲脉同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成为“一源三歧”。 10、十二经别,又称为“别行之正经”。一般从四肢肘膝关节上下的正经分出,分布于胸腹腔和头部其间有“离、合、出、入”的特点——离,即从十二经脉分出;入,即进入胸腹腔;合,即与表里经同行;出,即在头项部出来。手足三阴三阳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组成六对,称为“六合”。 11、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去躯干前的任脉络、躯干后的督脉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十五络脉”。又有孙络、浮络和血络之分。孙络为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浮络是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血络则是细小的血管。 12、十二经筋,是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起分布范围大体与十二经脉一致。 13、十二皮部六经皮部名称太阳——关枢;阳明——害蜚;少阳——枢持;太阴——关蛰;少阴——枢懦;厥阴——害肩。 14、《灵枢·经脉》指出:经络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15、经络的作用:沟通华佗夹脊穴、八邪、八风、十宣,四花是胆俞、膈腧四穴。 21、阿是穴,又称不定穴,天应穴。 22、《灵枢·邪客》: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 23、张介宾《类经》: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膝之间有所结聚,故当于节之会处索而刺之。 24、腧穴的治疗作用有三个特点:临近作用远道作用整体作用。 25、远道作用举例:合谷穴不仅能够治疗上肢病症,而且能治颈部和头面部病症;足三里不仅能治下肢病症,而且能治疗肠胃以及更高部位的疾病。“经络所通,主治所及”。 研究生入学考试《针灸学》考点精要

针灸医籍选 考试重点

1.简述“粗守形,上守神”和“粗守关,上手 机”的内涵。 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覩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粗守形:粗守,技术低劣的医生。形,指针刺一些表面的内容,如腧穴,刺法等。 上守神:上,上工,技术高明的医生。神,精神气血的内在变化,即正气。 粗守关,上守机:关,四肢关节的腧穴。机,经气至的动静时机。粗守关,即守四肢之关节也。上守机,察气至之动静也。 2.简述针灸医生临床操作的基本要求。 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 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 者,刺之无殆。方刺之时,必在悬阳, 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血脉 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本段提示了针刺的正确方法,必须持针 有力,正指直刺,不要左右偏斜。同时, 强调医者在施行针刺时,精神要高度集 中,密切观察病人的血脉虚实,两目、 眉间及面部的神色变化。如此,才能治 之有效而不发生危险。 3.简述五脏受邪发病的内容。 黄帝曰:邪之中人藏奈何?岐伯曰:愁忧恐惧则伤心。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肋下,则伤肝。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 4.简述病之六变的内容。 黄帝曰:病之六变者,刺之奈何?岐伯答曰: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是故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刺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以泻其阳气而去其热。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疾按其痏,无令其出血,以和其脉。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5.试论述针灸治神。 针刺治神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医生治神。医生必须精神专一,“神无营于众物”,医者首先必须常持谨慎之心,关注患者的精神状态,在众多复杂的证候中,抓住主要脉证,审证虚实,施以针刺治疗。诊断后,医者“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治疗前,“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治疗中要密切注意针刺后气至的时机,“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至其当发,间不容瞚。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第二部分为患者治神。针刺过程中,患者必须认真配合医者,放轻松,精神高度专一集中,做到人与针和,针与病人和。 第三部分为安静优雅的环境。 6.叙述热病及偏枯,痱等病的症状的异

针灸学考试资料总结

针灸学考试资料总结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经,路径,为直行的主干。络,网络,为经脉所分出的小支。经络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灵枢海论》记载“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 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 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 胸部:距正中线:肾经;2寸,胃经;4寸,脾经;6寸。 腹部:肾经0、5 寸,胃经,2寸。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距正中督脉线1、5寸,3寸。 1头面部手足三阳皆上头“头为诸阳之会”;手足阳明经前额面部;手足少阳经侧头;手太阳经颊部;足太阳经前额后头。 2躯干部手足三阴经和足阳明经胸腹,从内到外依次为:足少阴肾、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手三阳经肩背;足太阳经腰背;足少阳经侧胸侧腹。

3 上肢部手三阴上肢内侧前肺中包后心;手三阳上肢外侧前大中三后小。 4 下肢部足三阳下肢内侧前胃中胆后膀;足三阴下肢内侧 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相互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相互衔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正经流注次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 正经走向:手阴脏走手;手阳手走头;足阳头走足;足阴足走胸腹一源三歧:任,督,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任脉行于前正中线,督脉起于后正中线,冲脉并行于肾经。任脉,腹胸颏下正中,总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阴脉之海。督脉,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阳脉之海。 任督二脉主治的异同:督脉主治神志病、热病和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任脉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和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两者都可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神志病,而任脉没有督脉治疗巅顶痛的作用 冲脉,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足阳明等有联系,涵蓄十二经气血,十二经之海,血海。 十四经: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腧穴,故与十二经

针灸学 重点穴位,特殊穴位总结

督脉 1. 取穴要点 长强---尾骨端与肛门连线中点 腰阳关---第4腰椎棘突下 命门---第2腰椎棘突下 至阳---第7胸椎棘突下 大椎---第7颈椎棘突下 哑门---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 风府---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 百会---两耳尖直上连线的中点,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水沟---人中沟上1/3与中1/3交点 2. 主治 腰阳关---虚证实证皆可 命门---虚证为主 至阳---治疗黄疸、呃逆等 大椎---与手足三阳经交会穴,清热解表,治疗感冒,头项强痛配哑门、风府哑门---暴喑配廉泉,注意操作方法(平天柱) 风府---注意操作方法(平风池) 百会---治疗中气下陷,头痛配头维、神庭、印堂、风池,失眠配四神聪 水沟---急救要穴 印堂---疏风解表配迎香 3. 督脉的经脉循行路线(包括交会穴) 任脉 1. 重点穴位 中极(治疗实证、膀胱募) 关元(治疗虚证、小肠募)补元气虚(比较:气海补气虚) 神阙 下脘 中脘(胃募、腑会)关注:配足三里;配丰隆;配上脘、鸠尾(胸三针) 膻中(心包募、气会)关注“宗气” 天突(主要作用:降气)关注具体针刺操作方法 廉泉(口舌生疮、咽喉肿痛) 承浆(流口水)

手太阴肺经 1. 经脉循行(见课件) 2. 重点穴位 中府 尺泽(与太渊比较) 孔最 列缺 太渊 少商 3. 特定穴 五输穴: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 原穴:太渊 络穴:列缺 郄穴:孔最 八脉交会穴:列缺(通任脉) 八会穴:太渊(脉会) 募穴:中府(肺) 手阳明大肠经 1. 经脉循行(见课件) 2. 重点穴位 商阳 合谷(与复溜/太冲/风池等配穴使用的病症) 阳溪 手三里 曲池(三种体位的取穴方法,对于血证的治疗,对于热证的治疗)臂臑 肩髃(两种取穴方法) 迎香 3. 特定穴 五输穴: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 原穴:合谷 络穴:偏历 郄穴:温溜

针灸学考试重点

针灸学考试重点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针灸学考试重点 (考试必备) 整理:机密下载《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现存最早的针灸文献。魏晋时代的皇甫谧编撰针灸专着《针灸甲乙经》收录349个腧穴。唐朝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绘制“明堂三人图”,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是对针灸学的第三次总结。北宋王惟一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设计了两具铜人模型。元代滑伯仁着《十四经发挥》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经脉并称为“十四经”。清代李学川 361个腧穴。 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 . 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与六腑相配属的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和交接规律: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 8条,故称~。特点: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表里配合关系。作用: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 ~。 ~。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分类:十四经穴;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 1、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 2、原穴、络穴(原穴为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又称“十二原”;络穴为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个腧穴,又称“十五络穴”) 3、郄穴(指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阳跷和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 4、背俞穴、募穴(背俞穴为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又称“俞穴”;募穴为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腹募穴”) 5、下合穴(为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6、八会穴(为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会聚的八个腧穴) 7、八脉交会穴(为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想通的八个腧穴, 8、交会穴(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 的定位方法,又称“指寸法”。分为三种: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四指相并名曰“一夫”,用横指同身寸量取腧穴又名“一夫法”)。 进针法: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4、提捏进针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针管进针

实验针灸学复习题.doc

复习题 绪论 1、实验针灸学定义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的一个新的分支,也是研究针灸学神经生物学机制的重要基础。 2、实验针灸学研究内容 3、针灸对机体的作用 (1)镇痛作用 (2)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作用 (3)对失调的脏腑器官功能的调整作用 实验证明针灸对机体各个脏腑器官均能发挥多系统、多层次、多水平、多靶点和多途径的调衡作用,从而可以分别获取诸如镇痛、抗休克、抗感染、止痉等不同的效果。 4、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 5、影响针灸效应的基本因素 6、实验针灸学的研究内容 7、实验针灸学的任务 8、实验针灸学的在针灸教学中的作用 9、针灸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条件 两个基础和三个能力 两个基础即传统针灸学和现代科学的基本知识,三种能力即继承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 10、学习实验针灸学的基本方法与观点 (一)基本方法 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要进入积极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状态,并尽可能在解决实际问题(如课题研究)中应用所学的科学思维方法。(二)基本观点 1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 2功能与形态结构结合的观点 3理论联系实际、科学分析问题的观点 3临床实验与动物实验相结合的观点 5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11、实验针灸学的发展史 第一章 1-1 12、穴位的含义 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并散发于体表的部位,是与脏腑经络之气相通并随之活动变化的感受点和反应点。 13、穴位的功能 感受刺激/反应病症 14、感受刺激的特点是什么 1 、穴位可以感受多种形式的刺激 2 穴位对不同形式的刺激有不同的适应性 3 穴位对不同形式刺激的感觉阈不同: 15、穴位病理反应的定义穴位诊断法 穴位病理反应:脏腑器官疾病通过经络的作用,在体表某些穴位出现的各种异常变化。 16、穴位病理反应的分类 穴位病理反应的表现形式 分三大类: 1、感觉异常 1)痛觉过敏:穴位自发性疼痛、穴位压痛 2)知热感度异常: 上升或下降:上升,实证;下降,虚证 知热感度定义:脏腑病变相应经脉之井穴或原穴对热 的敏感发生变化。 2组织形态学改变 色泽、形态改变: 例如: 丘疹、白斑、脱屑、瘀点、局部血管扩张(红线) 凹陷、隆起、条索、硬结: 3 生物物理特性变化 (1)电学特性变化 (2)热学特性变化 皮温↑↓→红外线热度检查↑实证↓虚证 (3)光学特性变化 (4)生物化学特性变化 17、针感感受装置、传入神经、脊髓传导通路等 1、感受装置 (1)针感点基本上分布在深部组织,偶见于皮下结缔组织中。 肌肉浅薄处、关节,针感部位较浅 肌肉丰厚处,针感部位较深; 例:足三里产生针感的部位 最浅0.7cm 最深3.5cm 皮下组织深度0.3-0.5cm (2)针感点可分布于穴区的各层组织中,以深部组织较为多见。 组织包括: 皮下结缔组织、肌肉、肌腱、腱周结缔组织、神经干、血管壁、骨膜等 (3)几乎所有的针感点均有神经、血管分布。 产生针感的神经结构包括: 小神经束、游离神经末梢、神经干(支)、环层小体、肌索和血管壁上的传入神经和某些包囊感受器。 (4)针感的形成原因与上述结构均有关,但与神经关系密切。 (5)小神经束和游离的神经末梢是多数穴位的主要针感感受装置。 (6)针刺可以兴奋深部组织中的各类感受器(牵张感受器和压力感受器) (7)针感形成机制 针刺机械刺激——肥大细胞和其他组织损伤破裂——释放组织胺、5-HT、缓激肽和慢反应物质——刺激神经末梢、小神经束、其他感受器——将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传给躯体感觉神经——传给大脑 2、传入神经

针灸学笔记整理00859

针灸学笔记 第一部分 一、针灸发展简史 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 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 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 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 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 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1、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手三阴经:太厥少。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 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3、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⑴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 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 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 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 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 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大趾外端(大敦) ⑵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①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 ②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 ③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髎) ⑶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 ①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 ②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 ③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 4、奇经八脉: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阳涩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加强表里两经的外部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循行之不足。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沟通腹部经气。 督脉的别络名长强,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沟通背部经气。 脾之大络名大包,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部。沟通全身经气。

实验针灸学重点总结

1、实验针灸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一个新的分支;也是研究针灸神经生物学机制的重要基础。 2、得气:是指针刺穴位后产生的经气感应。 3、循经感传现象:是指以针刺、低频脉冲电等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麻、重、胀等特殊感觉,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经脉循行路线传导。 4、经穴-脏腑相关:反映了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的一种双向关系,即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通过多种形式反映到体表的相应穴位上;刺激体表穴位又可对相应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5、牵涉痛:是指当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变时,患者除感觉患病器官的局部不适或疼痛外,尚可在远离该器官的体表某部皮肤或深部组织发生痛觉过敏。 海氏带:当一些内脏器官患病时,往往在相关部位的皮肤出现痛觉过敏,这种痛觉过敏的皮肤部位即称为海氏带或痛觉过敏带。 6、穴位功能特异性:是指穴位与非穴位、不同穴位之间在主治和功能作用上所存在的差异。 7、针灸作用的时间效应:对穴位进行针灸刺激时,针灸效应的发生、发展呈现一个渐进的时间过程,分为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和下降期。 时效曲线:用直角坐标图表示针效与时间的关系。 8、针麻诱导期:在实施针麻手术之前,对选定的穴位预先进行一段时间针刺刺激,至镇痛效果达到可以手术这段时间。(一般在25~40min左右) 9、针刺耐受:是指由于长时间针刺或反复多次针刺后,针刺镇痛效应降低的一种现象。 10、针刺后效应:停止针刺后继续存在的针刺效应 11、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它包含痛感觉和痛反应两个成分。 痛阈(或痛反应阈):是指从刺激开始到引起疼痛感觉或运动反应的最小刺激量。 耐痛阈:是指能耐受疼痛的最大刺激量 12、针刺麻醉:是指用针刺止痛方法来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生理功能紊乱,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施行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 13、吞噬能力:指100个白细胞中吞噬细菌的白细胞所占的比例。 吞噬指数:指100个白细胞中,能够吞噬细菌的白细胞所吞噬细菌的平均个数。 针灸作用:针灸的镇痛作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作用和对失调的脏腑器官功能的调整作用。 第一章针灸作用的基础研究 第一节: 1、穴位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感受刺激、反应病症 2、穴位感受器的特点:(后面要加具体的内容) 1穴位可以感受多种形式的刺激,2穴位对不同形式的刺激有不同的适应性,3穴位对不同形式刺激的感觉阈不同 3、穴位病理反应的表现形式:感觉异常、组织形态改变、生物物理特性改变 5、得气机制:针感的形成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通路、脑内通路几个环节。 手下感的实质:穴区肌肉轻微的紧张性收缩。 手下感机制:针刺信息由外周传入神经通路进入中枢,经中枢整合调制后,一方面形成针感,另一方面通过脊髓?-传出系统随躯体神经到达相应支配区穴位下的肌梭,引起梭内肌收缩和肌电发放,以及局部肌纤维收缩,后者经针柄传于施针者指下,从而形成沉紧的手下感

针灸学试题及答案1

针灸学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 C ) A.《灵枢》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大成》 E.《足臂十一脉灸经》 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B ) A.皇甫谧 B.孙思邈 C.王惟一 D.王焘 E.杨继洲 3、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 D ) A.孙思邈 B.杨继洲 C.王执中 D.王惟一 E.滑伯仁 4、《针灸甲乙经》发展确定了多少个腧穴( E ) A.345 B.453 C. 354 D. 361 E.349 5、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针灸专著是( C ) A.《医宗金鉴·刺灸心法》 B.《针灸甲乙经》 C.《针灸大成》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6、最早提出总结十四经脉的著作是( A ) A.《十四经发挥》 B.《黄帝内经》 C.《针灸甲乙经》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7、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C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帛书》 D.《灵枢》 E.《甲乙经》: 二、双项选择 1.反映针灸学核心理论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 E ) A.《足臂十一脉灸经》 B.《灵枢》 C.《素问》 D.《难经》 E.《阴阳十一脉灸经》 2.北宋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对针灸学的主要贡献是( B C ) A.首次绘制彩色针灸挂图 B.设计制作两具针灸铜人 C.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D.著《十四经发挥》 E.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 1.手三阳经下合穴是( C) A.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B.委中、足三里、阳陵泉 C.上巨虚、下巨虐、委阳 D.委阳、委中、阳陵泉 E.足三里、上巨虚、阳陵泉 2下列穴位中不属郄穴的是( E) A.会宗 B.温溜 C.梁丘 D.附阳 E.大钟 3.下列穴位中不属募穴的是( E) A.章门 B.日月 C.石门 D.关元 E.俞府 4.足厥阴肝经的五输穴,依序排列应该是( B) A.曲泉、中封、太冲、行间、大教 B.太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

《实验针灸学》试卷及答案

《实验针灸学》试卷及 答案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本科模拟试卷A卷> 一、填空题(共20空,每空1分,共20分。答题说明:请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文字,并使试题所叙述的内容正确无误。) 1.穴位病理反应形式有、、。 2.对灸法的刺激参数和量效应应从和两方面来考虑。 3.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为、、。 4.影响针灸作用的基本因素有腧穴特异性、得气和、、。 5.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内关穴的传入神经元与神经的节段性分布基本相同。 6.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于改善呼吸功能、调节和含量、调节β-肾上腺素能受体、调节免疫功能、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调节轴几个方面。 7.针灸不仅可调节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且可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特别是细胞免疫。针灸对免疫的调节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实现的。 8.针灸治疗阑尾炎的机制可能与促进阑尾运动和促进有关。 9.毫针针刺的刺激参数,主要是与针机械运动相关的位移、时间、和等物理量的变化有关。 10.躯干腹侧、背侧经穴排列有现象。 二、选择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 (一)A1型题(答题说明:以下每题只有一项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字母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 1.循经感传的出现率与以下哪些因素有关() A.性别 B.地区 C.年龄 D.民族E.职业 2.2Hz电针足三里,对疼痛患者腰部脑脊液中肽类物质的影响,哪项正确() A.脑啡肽升高,强啡肽不变 B.脑啡肽不变,强啡肽升高C.脑啡肽升高,强啡肽升高 D.脑啡肽不变,强啡肽不变E.以上都不是 3.许多实验证实,捻转补泻手法的最佳操作时间是每穴施术。() A.数秒-数十秒 B.1-3分钟 C.5分钟 D.10分钟 E.以上都不是 4.循经感传的传导速度为() A.70-120米/秒 B.2-14米/秒 C.数毫米-数厘米/分钟 D.数毫米-数厘米/秒 E.以上都不是 (二)A2型题 5.下列描述不属于经皮穴位电刺激特点的是() A.无痛 B.不易造成感染 C.机体适应很慢 D.可产生较好的镇痛效果 E.易造成极化 (三)B型题(答题说明:以下每题只有一项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字母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个答案可被选1次或多次,或不选用。) A.音乐波 B.间断波 C.疏密波 D.方波 E.三角波 6.在镇痛方面有优势的波形是:() 7.在恢复机体疲劳状态方面较差的波形是:() A.游离神经末梢 B.包囊感受器 C. 肌梭 D.环层小体 E. 腱器官 8.肌肉丰厚处穴位针感点的感受器以为主() 9.肌腱附近穴位针感点的感受器以为主() (四)C型题(答题说明:以下每题只有一项正确答案,请

针灸学重点总结复习资料

v .. . .. 一.课程学习梳理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手三阴经:太厥少。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 奇经八脉: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阳蹻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十五络脉 十二经筋 主要腧穴 1、手太阴肺经 肺系疾患,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尺泽(合穴):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主治:肺系实热病;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纺上1.5寸主治:肺系病证;头痛、牙痛、项部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主治:肺系疾患;无脉症;腕臂痛。 鱼际(荥穴) 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折肉际处主治:肺系热性病(失音);小儿疳积。 少商(井穴) 拇指桡侧指甲根解旁0.1寸主治:肺系实热证(热病、昏迷);癫狂。 2、手阳明大肠经 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商阳(井穴) 食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主治:齿痛、咽喉肿痛五官疾患;热病、昏迷等热证、急证。 合谷(原穴) 主治:头面五官诸疾;外感;热病;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 手三里 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主治:上肢病证;腹痛、腹泻;齿痛,颊肿。 曲池(合穴) 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上肢病证;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等胃肠病;五官热性病;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臂臑 曲池与肩髃连线,曲池上7寸,三角肌止点处主治:肩臂颈病;瘰疬;目疾 迎香 主治:鼻塞,鼻衄,口眼歪斜;胆道蛔虫症。 3、足阳明胃经 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 地仓

针灸治疗学考试重点(2016年实用)

1.治疗作用: ①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疗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 ②调和气血,扶正祛邪(是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 ③调和阴阳(是针灸的最终目的)。 2.针灸治疗原则: ⑴补虚泻实(①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②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③不盛不虚以经取 ⑵清热温寒: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⑶治病求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 ⑷三因制宜:因时地人。 ⑸治神守气。——附加 辨证论治的要点:(1)明辨疾病性质(2)突出经络辨证(3)注重整体观念(4)分清标本缓急(5)做到三因制宜。 选穴原则: 局部选穴、邻近选穴、远端选穴、辩证选穴、辩症选穴 五输主病: 《灵枢》 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 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难经》 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气逆而泄。 简称“五腧”。 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写出十二经的五输穴及临床应用 十二经的五腧穴按井、荥、输、经、合的规律分别排列: 手太阴肺经: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 手阳明大肠经: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 手厥阴心包经: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 手少阳三焦经:关冲、液门、中渚、支沟、天井; 手少阴心经: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 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 足太阴脾经: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 足阳明胃经;厉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 足厥阴肝经: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 足少阳胆经:足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 足少阴肾经: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 足太阳膀胱经: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

中医、针灸学中级(主治医生)考试要点总结

(一) 1、外感头痛 选经:督脉,手太阴,足少阳经穴 主穴:百会列缺太阳风池 配穴: 风寒:风门合谷 风热:大椎曲池 风湿:阴陵泉头维 阳明经痛:印堂攒竹合谷内庭阳白 太阳经痛:天柱后顶后溪申脉 少阳经痛:率谷外关太阳悬颅侠溪 厥阴经痛:四神聪太冲内关百会 2、内伤头痛 (1)实证:选经:足阳明经,足少阳经 主穴:百会头维风池 配穴:阳亢:太冲太溪侠溪 痰浊:阴陵泉丰隆中脘 瘀血:阿是穴血海膈俞内关 (2)虚证:选经:督脉,足阳明经,足少阳经主穴:百会风池足三里 配穴:血虚:三阴交气海脾俞 肾虚:肾俞太溪悬钟 其他耳针枕额脑神门 外感用皮肤针太阳印堂 (一侧头痛反复发作) 太阳率谷悬颅头维风池外关太冲足临泣 3叉神经痛 选经;足太阳。手足阳明 主穴;下关合谷风池内庭太冲 眼疼;攒竹丝竹空阳白外关 上颌;颧髎迎香四白 下颌;承浆颊车翳风 风寒;列缺风池 风热;曲池尺泽 气血瘀太冲三阴交 肝胃火盛行间 阳陵泉 选经:阿是穴,手太阳,足少阳 主穴:阿是穴外劳宫肩井后溪悬钟 配穴风寒:风池风府 气血瘀滞:内关合谷 肩痛:肩髃外关 背痛:秉风天宗 病在督脉太阳经加大椎天柱肩外俞病在少阳经风池外关 耳针;颈 颈椎神门 选经;手足三阳经 主穴;颈夹脊天柱风池曲池外关阿是穴 外邪内侵:风府列缺合谷 气滞血瘀:阴郄膈腧 肝肾不足:肝俞肾俞气海 上肢疼:曲池合谷 上肢或手指麻木:少海手三里 恶心呕吐:中脘内关 头晕头痛 :百会风池 选经:阿是穴,手三阳经 主穴:阿是穴肩髃肩髎肩贞肩前 条口透承山 配穴:手阳明经证:合谷 手太阳经证:后溪 手少阳经证:外关 手太阴经证;尺泽 外邪:合谷风池 气滞血瘀:内关膈俞 气血两虚:足三里气海 主穴阿是穴 手阳明肘上方(肱骨外)曲池手三里 手太阳内下方(肱骨内)阳谷小海 手少阳外部(鹰嘴处) 外关天井 选经:阿是穴足太阳 主穴:阿是穴委中大肠俞 配穴:寒湿:腰阳关 瘀血:膈俞次髎 督脉病:后溪 足太阳经:申脉 肾虚肾输命门 腰骶部次髎腰腧 腰眼腰眼 腰椎腰夹脊 耳针;腰骶椎 肾神门 治法足太阳足少阳 主穴;足少阳腰夹脊环跳阳灵泉悬钟丘墟足太阳腰夹脊委中承山昆仑秩边

针灸学重要知识点

针灸学重要知识点 1、《针经》是指《灵枢》 2、针灸学发展史上,对针灸进行第一次大总结的著作是《内经》 3、针灸学发展史上,对针灸进行第三次大总结的著作是《针灸甲乙经》 4、针灸学发展史上,对针灸进行第三次大总结的著作是《针灸大成》 5、杨继洲的著作是《针灸大成》 6、王惟一的著作是《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7、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目外眦 8、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足大趾内侧 9、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心中 10、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胸中 11、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的交接部位是足大趾外端 12、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的交接部位是足大趾内端 13、具有调节全身阴经经气作用的是任脉 14、具有调节六阴经经气作用的是阴维脉 15、任脉别络分布是从鸠尾分出散布于腹部 16、督脉别络分布是从长强分出散布于头部 17、手三阴经筋结于贲(胸) 18、手三阳经筋结于角(头) 19、十二经脉的别络从本经分出的部位是肘膝关节以下 20、十二经别从正经别出的部位大多是肘膝关节附近 21、四总穴歌内容: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面口合谷收、头项寻列缺 22、除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外,腧穴主治特点还包括特殊作用 23、足三阴经主治特点是前阴病、妇科病 24、手三阳经主治相同的是咽喉病、热病 25、足三阳经主治相同的是眼病、神志病、热病 26、善于治疗无脉症的腧穴是太渊 27、大肠的募穴所属经脉是胃经 28、循行“入下齿中”的经脉是大肠经 29、经脉循行中,不与目内眦或目外眦发生联系的是手阳明大肠经? 30、常用于治疗瘾疹、瘰疬的是曲池 31、常用于治疗经闭、滞产的穴位是合谷 32、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是合谷 33、手阳明大肠经的经穴是阳溪 34、胃的募穴所属经脉是任脉 35、头维属于足阳明胃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