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礼仪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篇1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

在其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礼强烈地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思想言论和行动。

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义已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而穿于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

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著名思想家颜元的“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亡”等都充分反映了礼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相伴而生、相伴而长。

礼之产生,可以溯到远古时代。

首先它是人类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

自然的人伦秩序是礼产生的最原始动力,人们为生存和发展相互依赖,逐步积累和自然约定出一系列“人伦秩序”,这是最初的礼,后又有“圣贤之人”如黄帝、尧、舜、禹等为“止欲制乱”而制礼,身体力行为民众做榜样,从而使礼在“维稳制乱”中发挥了作用,也正因如此,人们更加遵礼尚礼。

其次,礼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祀活动。

远古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低下,无法解释和征服自然现象与自然力,于是人们把关于人的灵魂观念扩大到他们所接触的自然界万物,从而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开始用原始宗教仪式等手段来影响神灵,如祭祀、崇拜、祈祷等,期望以虔诚感化和影响自然神灵,以使其多赐福少降灾,原始的“礼”便产生了。

结合文化和礼之起源,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一)礼之本意为敬神,后引申为表示敬意所应具有的态度,即礼首先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人对己的尊重和敬意时的态度。

(二)礼是一系列动作,是使内在敬意的态度外在表现化的动作。

即通过一定的动作表达自己内心对人对己的尊重和敬意。

(三)礼是一种程式或仪式。

通过多样性的仪式,表现出行礼人对人对己的敬意、爱戴和重视。

中国有哪些传统礼仪

中国有哪些传统礼仪

中国有哪些传统礼仪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那么你们了解过最传统的礼仪知识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有哪些传统礼仪,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中国有哪些传统礼仪一、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二、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三、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

中国古代礼仪大全

中国古代礼仪大全

中国古代礼仪大全中国是一个彬彬有礼之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礼仪大全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中国古代仪表仪态礼仪保持头发清洁,修饰得体,发型与本人自身条件、身份和工作性质相适宜。

男士应每天修面剃须。

女士化妆要简约、清丽、素雅,避免过量使用芳香型化妆品,避免当众化妆或补妆。

表情自然从容,目光专注、稳重、柔和。

手部保持清洁,在正式的场合忌有长指甲。

站姿挺直、舒展,手臂自然下垂。

正式场合不应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不要有下意识的小动作。

女性站立时双腿要基本并拢,脚位应与服装相适应。

穿紧身短裙时,脚跟靠近,脚尖分开呈“V”状或“Y”状;穿礼服或者旗袍时,可双脚微分。

坐姿入座时动作应轻而缓,轻松自然。

不可随意拖拉椅凳,从椅子的左侧入座,沉着安静地坐下。

女士着裙装入座时,应将裙子后片拢一下,并膝或双腿交叉向后,保持上身端正,肩部放松,双手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男士可以微分双腿(一般不要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离座时,应请身份高者先离开。

离座时动作轻级,不发出声响,从座位的左侧离开,站好再走,保持体态轻盈、稳重。

走姿行走时应抬头,身份重心稍前倾,挺胸收腹,上体正直,双肩放松,两臂自然前后摆动,脚步轻而稳,目光自然,不东张西望。

遵守行路规则,行人之间互相礼让。

三人并行,老人、妇幼走在中间。

男女一起走时,男士一般走在外侧。

走路时避免吃东西或抽烟。

遇到熟人应主动打招呼或问候,若需交谈,应靠路边站立,不要防碍交通。

中国古代交谈礼仪态度诚恳,表情自然、大方,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

谈话时不可用手指指人,做手势动作幅度要小。

谈话者应保持一定距离。

在公共场合男女之间不要耳鬓厮磨,与非亲属关系的异性避免长时间攀谈、耳语。

对长辈、师长、上级说话要尊重,对下级、晚辈、学生说话则注意平易近人。

同时与几个人谈话,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两个人身上,要照顾到在场的每一个人,注意听取对方的话。

中国古代敬礼标准姿势

中国古代敬礼标准姿势

中国古代敬礼标准姿势
1、鞠躬:鞠躬是一种常见的古代敬礼方式,通常表示尊敬、感
激或敬意。

鞠躬的角度和幅度可以根据场合和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2、跪拜:跪拜是一种更为正式和隆重的敬礼方式,通常用于宗
教仪式、朝拜帝王或重要人物等场合。

跪拜时,通常需要双膝跪地,低头俯身,以示敬意。

3、磕头:磕头也是一种较为隆重的敬礼方式,通常用于表达极
度的敬意或感激之情。

磕头时,需要双膝跪地,双手伏地,头轻轻磕在地上。

4、敬酒:敬酒是一种常见的古代社交礼仪,通常用于表达对客
人的欢迎和尊重。

在敬酒时,主人通常会将酒杯举到胸前,表示敬意,然后将酒一饮而尽。

5、献花:献花是一种常见的古代礼仪,通常用于表达对重要人
物或场合的敬意和祝福。

在献花时,通常会选择具有象征意义的花卉,例如玫瑰、康乃馨等。

中国传统礼仪大全

中国传统礼仪大全

中国传统礼仪大全导语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礼仪文化,礼仪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尊老爱幼、尊师重道、谦和有礼是中国传统礼仪的核心观念。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国传统礼仪的基本知识,让我们一起了解和传承这些古老而珍贵的礼仪传统。

1. 尊老爱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一直是十分重要的礼仪准则。

尊敬长辈、关爱年幼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在家庭中,孩子要孝敬父母、长辈,尊重他们的意见,多关心他们的生活需求。

而长辈们也会教育后辈们要守礼仪、尊敬长者,这种亲情、尊重的传承是中国礼仪文化的一大特色。

2. 尊师重道尊师重道是中国传统礼仪的又一重要方面。

在中国古代,师徒关系被视为至高无上的道德关系,学生要尊敬老师,老师要悉心教导学生。

师生之间的尊重和互信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核心。

即使在现代社会,尊师重道的理念仍然体现在教育中,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3. 谦和有礼中国传统礼仪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离不开谦和有礼的待人之道。

在交往中,要懂得谦虚、礼让,不自以为是;待人要有礼貌,尊重别人的感受和看法。

不管是在家庭中还是社交场合,谦和有礼的态度能够增进人际关系,传递正能量。

结语中国传统礼仪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和素养,它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礼仪,让其融入现代生活,成为我们行为准则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和理解中国传统礼仪,我们不仅能够增进个人修养,更能够促进社会和谐,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以上是关于中国传统礼仪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祝愿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继承和传承这些宝贵的礼仪传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和谐!。

中国古代的礼仪与仪式

中国古代的礼仪与仪式

中国古代的礼仪与仪式中国古代的礼仪与仪式是中华民族丰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些礼仪与仪式严谨而庄重,寓意深远,代表着古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礼仪与仪式的特点和意义。

一、宗族礼仪与祭祀仪式在古代中国社会,宗族礼仪与祭祀仪式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宗族礼仪是指家族的活动和庆祝仪式,其中最重要的是祖先祭祀。

祖先祭祀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项重要仪式,用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对家族的纪念。

在祭祀过程中,人们会按照规定的仪式和礼节来进行,例如献祭、祭酒、焚香等。

这些仪式代表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祖先的敬仰和传统的延续。

二、朝贡与宴会仪式朝贡是中国古代和外国政权之间进行的一种外交仪式,表达着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和尊重。

朝贡仪式按照特定的步骤和程序进行,参与者需要按照规定的礼仪进行礼节性的交流和交换。

另外,宴会仪式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礼仪形式。

宴会分为不同等级,规模和程序也有所不同,但无论大小,宴会都必须遵守规定的礼仪和仪式。

在宴会中,人们会以酒宴为主,通过各种形式的交际和表演来表达友好和欢乐。

三、婚礼与葬礼仪式中国古代的婚礼和葬礼仪式是人们生命中两个重要的时刻,也是中国传统社会制度和家庭伦理观念的体现。

在婚礼仪式中,人们按照传统的习俗和仪式进行结婚的庆祝,例如过媒、定亲、聘礼、婚礼等。

婚礼仪式中,新郎、新娘和家族成员都要遵守一定的礼仪和程序,以示对传统习俗的尊重和家族的认同。

葬礼仪式则是对逝者的最后送别和纪念,人们会进行丧葬仪式和后续的祭祀活动,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悼念之情。

四、宫廷礼仪与节日庆典宫廷礼仪是中国古代帝王统治阶级的专属礼仪制度,体现了尊严、权威和权力的象征。

宫廷礼仪包括了帝王的即位仪式、寿宴、册封等重要场合的礼仪。

这些场合的礼仪非常庄重严肃,涉及到的礼仪和细节极为繁复,代表了帝王权威和官员尊卑的关系。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和庆典,例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这些节日庆典中,人们会举行各种形式的活动和仪式,以表达对节日的祝福和纪念。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饮食礼仪、坐立行走礼仪、仪表礼仪、服饰礼仪、见面礼仪、访客礼仪、婚礼礼仪、丧礼礼仪和节庆礼仪等。

这些礼仪制度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促进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一、饮食礼仪饮食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最基本的部分之一。

在古代,人们注重饮食的纯洁性和道德性,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在宴席上,人们注重礼仪和秩序,尊重长辈和地位高的人,先让长辈入座,地位高的人先动筷子。

同时,人们也注重饮食的节制和礼让,不能暴饮暴食,不能贪吃贪喝。

二、坐立行走礼仪坐立行走礼仪也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人们讲究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有走相。

在座位上,人们不能乱坐,不能抢占座位,不能斜倚靠背。

在站立时,人们要保持直立,不能佝偻曲背,不能倚靠墙壁。

在行走时,人们要稳步前行,不能急躁慌张,不能践踏花草。

三、仪表礼仪仪表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古代,人们注重仪表的整洁和端庄,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人们注重洗脸洗手,保持口腔清洁,头发整齐光滑。

同时,人们也注重穿着得体,不能穿得太露太透太奇装异服。

四、服饰礼仪服饰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古代,人们注重服饰的整洁和雅致,讲究“衣贵洁不贵华”。

在服饰上,人们注重色彩搭配的协调性和美感,不能穿得太艳丽刺眼。

同时,人们也注重服装的质地和工艺,不能穿得太粗劣。

五、见面礼仪见面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的基本礼节之一。

在古代,人们见到长辈或地位高的人时,要行拱手礼或打千礼,向他们表示敬意和尊重。

在与平辈或下属见面时,人们则行抱拳礼或作揖礼,以示亲切和友善。

六、访客礼仪访客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重要的社交礼节之一。

在古代,人们去拜访别人时,要先通报姓名和身份,然后等待主人迎接入座。

在交谈时,人们要保持礼貌和谦虚的态度,不能高谈阔论或打断别人的发言。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食礼之国”。

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历史,源远流长,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中国传统礼仪文化1.用膳礼仪尊老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其中很明显的体现在用餐礼仪上。

开始用餐时一定是长辈先动碗筷。

而且吃饭时,要求要端起碗,大拇指扣住碗口。

咀嚼饭菜要闭嘴咀嚼,细嚼慢咽,并且尽量做到食不言。

2.行走之礼古人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

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3.见面之礼古人对见面时所行的礼仪也很重视,有拱手礼,作揖礼,跪拜礼。

拱手礼为最普通的见面礼仪,双手合抱,置于胸前,立而不俯。

作揖也是双手抱拳,拱起按下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跪拜礼为古代下级向上级,平民向官吏所行之礼,较为常见。

现今也只在偏远乡村拜年活动能够见到。

4.入坐之礼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中国传统文化特点1,光宗耀祖的功名思想;2,以和为贵的思想;3,天人合一的思想。

从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可以看到这样一个问题,光宗耀祖的这种思想意识既是合理的,又是必然的。

因为父母者,人子之本源。

人长大以后,报答自己的父母,所以具有合理性。

另外一个方面,它有一定的必然性。

必然性是说在中华大地上,它有一种天然的导向,光宗耀祖就等同于为国尽职。

第一点,国与家的内涵,古代中国几千年来是家国同构,家与国合二为一,如果由现在比较客观的眼光来看,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解读,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但从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来看有一种非常特殊的现象,这个特殊的现象是世界上其他民族所没有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传统礼仪
一、五礼 二、见面礼仪 三、礼器
一、五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吉礼
• 主要是对天神,人鬼,地祗(qí),的祭祀之 礼。
• 用禋(yīn)祀来祭祀昊天上帝,用实柴来 祭祀日、月、星、辰,用槱燎(yǒu liáo) 来祭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
• 用血祭来祭祀社稷、五祀、五岳、用埋沉 来祭祀山林、川泽,用毁折牲体来祭祀四 方和各种小神。
祭天、“孟春”祈谷、“夏至”祭雨的地 方。
• 日坛、月坛均为公元1530年明朝嘉靖皇帝9 年所建。日坛位于北京内城之外的东方, 又叫朝日坛,是明清两朝皇帝在每年“春 分”之日祭祖“太阳神”的地方。月坛又 叫夕月坛,位于北京内城之外的西方,是 明清两朝皇帝于每年“秋分”之日祭祖 “夜明之神”即“月神”和天上诸星宿神 的地方。
2、凶礼
• 丧葬之事为凶礼,五礼之二。 • 指用于吊慰家国忧患方面的礼仪活动。 • 用凶礼哀悼天下各国所遭遇的忧伤,用丧
礼哀悼死亡,用荒礼哀悼饥馑和疫病,用 吊礼哀悼水遭和火灾,用禬礼哀悼被敌国 战败的国家,用恤礼哀悼遭受侵犯或有内 乱的邻国。
“凶事”及相应的“凶礼”
• 丧礼 • 丧礼分为五个阶段:复、殓、殡、葬、服。 • 人死后,活人登上屋顶,面向北方呼唤死
嘉礼---婚礼
• “六礼”按其顺序为: • 1.纳采。2. 问名。3. 纳吉。 • 4. 纳徵。5. 请期。6.亲迎。
婚礼过程中有两个很重要的仪式:拜堂、合 卺。
合卺是指新夫妇在洞房内共 饮合欢酒。 卺是一种苦葫芦被破为两半 而成的瓢,盛酒于内,新郎 新娘各饮一卺,表示要同甘 共苦、和睦相爱。
嘉礼---成人礼
4、军礼
• 军礼是古代军旅操演,征伐之礼。 • 军礼既包括军队作战时的规则,也包括军
队的日常礼仪和纪律。 • 春秋战国以后不再有完整的军礼。 • 后来的军礼也逐渐演变成严密的军纪和严
酷的军法。
5、嘉礼
• 嘉礼是有关人际关系的一种礼仪,它起着 沟通,联络感情的作用。
•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嘉礼亲万民: 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昬、(同 昏hūn)冠之礼,亲成男女;以宾射之礼, 亲故旧朋友;以饗(xiǎng )、燕之礼,亲 四方之宾客;以脤(shèn)、膰(fán)之 礼,亲兄弟之国;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 国。”
• 到了汉武帝时期,“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治国方略确立后,礼仪作为社会道德、行为标 准、精神支拄,其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 高度 。
起源
• 三礼”(《仪礼》、《礼记》、《周礼》) 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
• 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 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 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 尽其能。
• 周代手势: • 两手四指并拢,拇指自然向上,左手在外,
右手在内,两手相贴平叠,掌心朝内;从 胸前举高齐额,向下推出,两臂伸开;同 时弯腰鞠躬,起身时自然垂手或袖手。
揖礼---抱拳
• 抱拳揖礼:源于古代军礼,右手握,左手四指 并拢自然覆裹右拳上,左手拇指扣右手虎囗, 此礼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以此来约束、节制 勇武的意思。汉代以后盛行。
3、宾礼
• 为诸侯朝见天子以及诸侯之间互相朝觐之礼。 • 【 以宾礼亲邦国,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
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时 聘曰问,殷覜曰视。】
• 【夏宗】诸侯夏天朝见天子。 • 【秋觐】古代诸侯秋季朝见天子。 • 【冬遇】谓 周 朝天子于冬季会见诸侯。 • 【时会】古代帝王不定期地朝会四方诸侯。
• 祭天地
• 封禅祭祀是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神地 祗的仪式。按史记载,其仪式包括"封"和"禅" 两部分, 所谓"封",就是在泰山之顶聚土筑圆 台以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归于天;所谓" 禅",就是在泰山之下的小山丘上积土筑方坛 以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报福广恩厚。 帝王 一定是受命于天,且国泰民安才有资格封禅泰 山。
起源
• 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 国的宗法制。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 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 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 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 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起源
• 春秋时期的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年),他把 “礼”推向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他要求所 有的人都要“克己复礼”,教育他的弟子们做 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 食”。总之,为了“礼”的需要,可以舍弃一 切
者,为死者招魂,这叫“复”。 • 为死者穿裹衣衾并把尸体放入棺材叫
“殓”。 • 盛着尸体的棺材叫“柩”,棺材的套棺叫
“椁”。停棺待葬叫“殡”。 • 棺椁埋入地下叫“葬”。 • 为死人守孝服丧叫“服”。
• 丧服制度
• 《仪礼·丧服》所规定的丧服,由重至轻, 有斩衰(cuī)、齐(zī)衰、大功、小功、 缌(sī)麻五个等级,称为五服。五服分别 适用于与死者亲疏远近不等的各种亲属, 每一种服制都有特定的居丧服饰、居丧时 间和行为限制。
• (1)抱拳合臂向前上下移动三次,表示求见 • (2)直身俯额,抱拳向上不动,表示恭迎 • (3)鞠躬合臂向前上下移动三次,表示谦让 • (4)直身合臂向前上下移动三次,表示拜别
• 冠礼---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并命字, 表示已经成年,必须行成人之礼,明确君 臣、父子等的社会责任。
• 笄礼---古代女子十五岁可以盘发插笄的年龄, 即成年。
二、见面礼仪
• 揖礼、跪拜、鞠躬,其他可由此引申和展 开。
1、揖礼
• 揖礼就是作揖。揖礼大约起源于周代以前, 西周建立后,揖礼大行于天下。
条件:统一、盛世、祥瑞
• 南宋以后,“封禅”不再单独进行,而与 在郊外举行的祭天祭祀的“郊祀”合并, “封”与“禅”也一并进行。到了明代, 分别建成天、地、日、月四坛,明清两代 帝王分别在各坛祭祀天、地、日、月。
• 天坛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 一座古代皇家祭天建筑,它位于北京内城 之外的南方,公元1420年明朝永乐18年由 朱棣皇帝下令修建,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 史。天坛是明清两朝皇帝于每年“冬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