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三首》高考解析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诗经三首分析(201912)

九年级语文诗经三首分析(201912)

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自私变心)
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
(辛苦蒙辱)
决绝

反是不思 (冷酷无情)
亦已焉哉 ! (毅然坚决)
请思考——
《无衣》一诗表现出战士们怎样的情绪? 请你利用本诗重章反复的特点,解释加横线的字。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请谈谈重章反复在诗歌表达上的作用。
请思考——
《静女》写一对青年男女幽会的情景。你认为哪个地方 的描写最具有生活情趣?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男青年在等待中回忆姑娘曾送给他什么礼物? 为什么男青年喜欢这些礼物?
彤管 荑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请将这首诗中的男青年与《氓》中的“氓”进行对比, 简单概括男青年的性格。
请你利用本诗重章反复的特点,解释加点的字。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仇恨敌人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内衣
一同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兵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 任用
请谈谈重章反复在诗歌表达上的作用。
加强气势,增强诗的节奏感, 层层深入地抒发情怀。
请思考——
《氓》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单概括情节。 《氓》采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氓”和女主人公的性格?
女主人公从自己的遭遇中得到的最痛楚的认识是什么? (请用原诗句回答)
《氓》
情节: 恋爱 章节: 一 二
婚变
三四五
男:氓之蚩蚩 抱布贸丝
人物: (憨厚老实)

诗经高考常考知识点

诗经高考常考知识点

诗经高考常考知识点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瑰宝,也是高考中经常涉及的知识点之一。

它不仅记录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情感,更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智慧。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些诗经在高考中常考的知识点。

首先,诗经的作者是谁?这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诗经的作者并没有明确记载,因此我们一般将其归为“诸子百家”之作,即认为是由许多不同的作者创作而成的。

这一点,在高考中也是常常被问到的。

同时,诗经的作者都是贵族阶层的人物,他们通过吟诵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特点。

其次,诗经中的题材是怎样的?诗经共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其独特的题材和特点。

其中,风是最早的一部分,主要记录了古代人们的生活和风俗习惯。

雅是中期的一部分,主要以歌颂君主和描绘宴会场景为主题。

最后,颂是最后的一部分,主要以祭祀活动和对天地之间关系的思考为题材。

这些题材的变化和分布,令人对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诗经中的韵律和格律也是高考中常考的内容。

诗经采用了古代的韵律和格律,使得诗歌具有特定的节奏和韵律感。

这不仅要求考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对韵律和格律有所了解,还要求能够对诗歌进行鉴赏和分析。

因此,对于高考来说,对诗经的韵律和格律的学习至关重要。

此外,诗经中的意象和修辞也是高考考察的重点。

诗经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考生需要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意图,进而解读诗歌的内涵与外延。

最后,诗经还体现了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

在古代社会中,诗歌被看作是培养忠孝恭顺、尊重亲长的一种手段。

因此,诗经中很多诗歌都涉及到了关于家庭和社会伦理的思考和倡导。

在高考中,考生需要通过阅读诗经,了解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从而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诗经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对于高考来说,诗经是一个常见而且重要的考点。

《诗经二首》语文高考文言知识积累与复习讲解

《诗经二首》语文高考文言知识积累与复习讲解

《诗经》两首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又称《诗三百》。

先秦时称为《诗》,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成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之一,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大类,按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

“雅”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包括《大雅》(74篇)《小雅》(31篇)共105篇。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共40篇。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

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字词汇总字音氓(méng)之蚩蚩愆(qiān)期徂(cú)尔帷裳(cháng)隰(xí)则有泮靡盬(gǔ)骙骙(kuí)古今异义1.至于..顿丘古义:两个词,至,到达,于,介词;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2.三岁..食贫古义:多年;今义:指年龄。

3.彼路斯何?君子..之车古义:将帅;今义:人格高尚的人。

4.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古义:士兵;今义:人格卑鄙的人。

通假字1.匪来贸丝“匪”通“非”2.于嗟鸠兮“于”通“吁”3.犹可说也“说”通“脱”4.隰则有泮“泮”通“畔”5.岁亦莫止“莫”通“暮”重点语句判断句①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②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倒装句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宾语前置)。

《诗经三首》赏析

《诗经三首》赏析

《诗经三首》赏析诗经是一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文学名著,也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全称是《尚书诗经》,统计数据显示,它由三万四千多首诗歌组成,每首歌都表达了诗人关于宇宙及自然界等方面的思考。

它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正式”被记载下来的古籍,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根基,是中国文化的大宗。

以下是三首诗经的赏析:第一首诗经《何播》,出自《尚书诗经大雅何播》。

它描述的是五帝时期传说中的神话故事,故事发生在山川湖泊之中,流传到当今的伊甸园。

何播的故事里,五帝时期的争斗到了极致,黄帝、蚩尤、何仙姑等都投入到了争霸的战斗中,如同一场大战般。

它告诉我们,虽然我们不能掌握宇宙规律,但是作为人类,我们要不忘初心,勇敢担当,为实现人类共同美好的梦想而奋斗。

第二首诗经《大雅河之畔》,出自《尚书诗经大雅河之畔》。

它描述了汉王刘邦来到河边上,静静欣赏河湖泊之风景,被它的绝美景色所吸引。

他仰望天空,认识到了大自然的伟大,也发现了自己的渺小;他放弃了建立帝国的理想,而改变了自己的统治方式,转而着重于时下的社会和革新。

它告诉我们,一个好的君主应该要学会以前人的眼光来审视事物,努力改善社会状况,为民众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第三首诗经《蒹葭》,出自《尚书诗经小雅蒹葭》。

它描述了一个爱情故事,主人公朱高祖爱上了蒹葭,两人通过一段经历无数艰辛的爱情终于走到了一起。

它告诉我们,即使经历过无数艰难的坎坷,只要有坚定的信心和坚强的意志力,爱情依然可以克服一切困难,最终绽放出它自己的光芒。

从三首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诗经中深刻的教育意义,它们教会我们勇于担当、不怕困难,坚守真诚、奋斗不止。

们也可以从中学到爱和勇气,它们教会我们如何去爱,和如何去坚持最美好的梦想。

诗经中的歌词写尽了古人的梦想、痛苦、感慨,在我们现代的日常生活里,它们也给我们带来无穷的灵感。

诗经的精神很重要,它们告诉我们:不要忘记初心,勇敢担当,坚持自己的梦想,去爱和去经历,它们也让我们从中获得智慧,在未来的道路上走的更远,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九年级语文诗经三首分析

九年级语文诗经三首分析
钟思只得不住的点头表示自己的忠心才得已脱离她的魔爪,她深吸一口气“你这也忒重色轻友了吧,你居然为了一个男生想要灭我的口! ”又 悠悠然的调侃地叹一句“子非良友,不可深交也! ” 白荌苒居然急了起来“好思思,你快帮帮我吧,我可不想在大学的时候让他被别人抢了先去! ” 钟思敛起了佯装的正经冲她笑了笑“知道了、知道了,我能拿你这小女子有什么办法呢! ”
决绝
六 反是不思 (冷酷无情) 亦已焉哉 !
人物:
( 对 比 )
(憨厚老实) 女:秋以为期 载笑载言 (纯真善良)
(毅然坚决)
请思考——
《无衣》一诗表现出战士们怎样的情绪? 请你利用本诗重章反复的特点,解释加横线的字。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请谈谈重章反复在诗歌表达上的作用。
彤管 荑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请将这首诗中的男青年与《氓》中的“氓”进行对比, 简单概括男青年的性格。
; / 聚星娱乐 bgk162utb 钟思当时不免笑着揶揄她“小白白,没想到你居然也会有发奋图强的这一天啊,居然还是为了一个男生! ”
白荌苒赶紧捂紧她的嘴急的直瞪她“你小点声,被你爸妈听到我就完了! ”
再回头想想,上学的时候也不是没有人跟她示好过,但都是被她一本正经的以学业为重的理由给婉拒了。
她难免会跟白荌苒诉苦“你说说、我老爹跟老娘都是怎么想的,真是想一出来一出,上学的时候总是期盼着我年年拿第一,要考一流的大学、 要做上乘的工作,这些我都做到了以后又开始给我出新的难题,简直都不让人消停了。” 白荌苒安慰她“别这样,我集美貌与智慧于一体的思思,就算是去相亲也会是花见花开、人见人爱那一挂的! ” 钟思被她逗笑“你也不带这样酸我的牙”未了又做哀叹“还是你好,高中的时候就知道给自己留一条后路,也不至于如我这般晚景凄凉! ”她 说的甚是哀怨,以至于白荌苒听到这话不禁笑到涕泪横流。 白荌苒抹了一把泪笑的不亦乐乎“我说大才女,你至于这样说自己么? ” 钟思幽幽叹道“我向来甚是有自知自明!” 她终于在年末之际,被父母硬逼上了相亲的桌上,她临行之前还不忘给白荌苒打上一通凄风苦雨的“从此、我将在相亲的路途中一去不复返了, 你且珍重! ”

《〈诗经〉三首》注释商兑5页

《〈诗经〉三首》注释商兑5页

《〈诗经〉三首》注释商兑一、“来即我谋”的“即”(《卫风?氓》)“来即我谋”,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译为“到我这里来就是商量婚事的”,并注“即”为“就”。

笔者曾让学生阅读注释后回答“来即我谋”中的“即”是什么意思,学生异口同声答“就”。

再问这个“就”又是什么意思,不少学生感到为难,有的说是“就是”,有的通过造句说明这个“就”是副词,还有一些学生则显得很不耐烦:“就”就是“就”,哪还用得着再解释?不知学生的理解是否正是注者的意思。

其实这个“即”应当是“走近,靠近”的意思。

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即”的第一义“走近,靠近”就举到这个例句,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第一义为“就;往就”,商务印书馆《辞源》“即”的第一义为“就,靠近”,也都举了这个例子。

教材注释客观地说没有错,但学生一个个都误解了,这难道仅仅是学生的问题吗?难道还一定要教师再对注释进行说明或讲解吗?教材注释主要是给学生看的。

多数学生看不明白,注释还有何用?让多数学生误解了,还不如不注的好。

二、“以我贿迁”的翻译(《卫风?氓》)“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教材注:“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财物嫁给你。

贿,财物。

”这两句,尤其后一句,教材显然用的是意译。

笔者认为,教材注释中的翻译,能直译尽量直译,尽管是诗句,这对学生掌握文言知识,提高其文言诗文的解读能力大有裨益。

这两句笔者试译为:把你的车(驾)来,把我的嫁妆运走。

“贿”宜补注:“这里指嫁妆。

”三、“岂曰无衣”的“衣”(《秦风?无衣》)“岂曰无衣”,教材注:“怎能说没有衣服?衣,上衣。

”用今义来理解,谁不知道“衣”就是“衣服”?教材注释也正是把“衣”译为“衣服”的,可是又特地加注:“衣,上衣。

”好像这个“衣”很容易被误解为今义“衣服”似的。

“岂曰无衣”的“衣”能解为“上衣”吗?否。

《无衣》运用重章叠唱的手法,全诗三章每章的第一句都是“岂曰无衣”,第二句依次为“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

《诗经三首》赏析

《诗经三首》赏析

《诗经三首》赏析《诗经三首》是儒家经典中的第五篇,是中国上古时代最早的诗篇,收录于先秦时期的《诗经》中。

它们包括《大雅》、《小雅》和《周南》三部分。

《大雅》共33首,是皇室赞美神明和帝王的十三篇歌行;《小雅》也分为十三篇,涉及种种日常生活的场景;而《周南》是七篇歌行,记载了周武王统一六国的故事。

《大雅稷颂》是《诗经》中的第一首诗歌,意为赞颂稷,描述稷是神明和人类之间的桥梁,他在尊敬神明的同时,也关心和照顾人类。

诗歌中提到,稷把百禄和谷物充满处,使人们有充足的食物来度日,五谷丰登,兴昌福,颂扬他在普照神功上的伟大任务。

《大雅无尽》是《诗经》中的第六首诗歌,向神明祝贺王者的无尽权能,也描绘了神灵的威严和无穷的力量。

诗人表达了对帝王的尊敬,谓之“上帝不止,须臾挥洒”,认为帝王是神灵不可撼动的大权,没有人可以像他一样广博,超越凡人。

《小雅齐鲁歌》是《诗经》中的第三十四首诗歌,赞颂了齐、鲁两国的友好合作,也描写了他们维护社会安宁的勇敢。

诗中默默地唱出齐鲁之间的情谊,谓“调中有闻,曳裾有好”,强调齐鲁之间的共同战斗,各做自己的义务,以捍卫社会的安宁。

《诗经三首》体现出古代社会的尊神信仰和政治实务,而自古以来,这三首诗歌以其精辟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描述,令人叹服。

诗经三首无可置疑地是中国文化宝库中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们把古代诗歌艺术以及古人思想精神牢牢地落到脚底。

在古代中国,诗歌被广泛认知为写人写世的文学形式,它不仅是一种写作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

因此,《诗经三首》所传达的思想观念和审美价值,为古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支柱,为现代文化提供了新的洞察和思考。

《诗经三首》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传奇最神圣的文学作品之一。

它们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并将古人智慧和情感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得淋漓尽致。

古人知道,史书虽然可以记录历史,但只有诗歌才能表达最深刻的感情。

通过对《诗经三首》的读取,可以还原古代中国的审美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宏伟的民族精神。

《诗经三首》高考解析

《诗经三首》高考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全国A卷)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的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

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解析:张籍这首诗,是有名的一首思乡诗,文字浅显而意味深长,“看似寻常”却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试题的主线是考查理解性鉴赏能力,分析出诗中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属于内容(形象)理解,答案是确定的,随心所欲的“分析”是不行的,分析这个细节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又是个大开放度的题目,分析可深可浅,可远可近,可就诗论诗,也可就诗论人,还可就人论诗,为不同层次的考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

《诗经》的地位和影响《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是我国文学发展很早的标志,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诗经》,特别是民歌部分表现出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最大。

《诗经》作品从多方面描写现实生活,表现了不同阶段和阶层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真实地反映了现实。

这种现实主义精神得到后人的高度重视,屈原作品里忧国忧民、反对黑暗势力的精神就是《诗经》中这种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

《诗经》中大量运用比兴手法,也对后代文学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诗经》的民歌在结构上的特点是重章叠句。

重章可以表现事物的进展和顺序,重复歌唱还有加强抒情效果的作用。

至于《诗经》中歌谣本身给予后人的影响,主要还在于它质朴、深厚的思想感情与现实主义精神。

关于“采诗说”以“国风”而言,它是从各地收集而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全国A卷)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的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

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解析:
张籍这首诗,是有名的一首思乡诗,文字浅显而意味深长,“看似寻常”却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试题的主线是考查理解性鉴赏能力,分析出诗中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属于内容(形象)理解,答案是确定的,随心所欲的“分析”是不行的,分析这个细节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又是个大开放度的题目,分析可深可浅,可远可近,可就诗论诗,也可就诗论人,还可就人论诗,为不同层次的考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

《诗经》的地位和影响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是我国文学发展很早的标志,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诗经》,特别是民歌部分表现出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最大。

《诗经》作品从多方面描写现实生活,表现了不同阶段和阶层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真实地反映了现实。

这种现实主义精神得到后人的高度重视,屈原作品里忧国忧民、反对黑暗势力的精神就是《诗经》中这种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

《诗经》中大量运用比兴手法,也对后代文学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诗经》的民歌在结构上的特点是重章叠句。

重章可以表现事物的进展和顺序,重复歌唱还有加强抒情效果的作用。

至于《诗经》中歌谣本身给予后人的影响,主要还在于它质朴、深厚的思想感情与现实主义精神。

关于“采诗说”
以“国风”而言,它是从各地收集而来的。

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各异的情况下,不经过有意识、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像《诗经》这样传统完整、内容丰富的诗歌总集,恐怕是不可能出现的。

因此,《诗经》当是周王朝经过诸侯各国的协助,采集各方诗歌,然后命乐师整理、编纂而成的。

统治阶级采集诗歌的目的,除了用以教育子弟和娱乐外,主要是为了了解人民的反映,考察自己的统治状况,以便进一步巩固统治,所谓“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关于“国风”
一、“国风”的主要内容
《诗经》中的“国风”,保存了不少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它们在最后写定时,虽可能有所润色,有的甚至被篡改,但仍然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

这些诗歌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同时也显示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

它们是《诗经》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晶莹的珠宝。

“国风”的主要内容:
1、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处境,表达了他们对剥削、压迫的不满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如《豳风·七月》在不长的篇幅里反映了当时奴隶充满血泪的生活,是那个时代社会的一个缩影。

2、反映劳动人民在沉重的徭役、兵役负担下所遭受的痛苦和折磨。

如《唐风·鸨羽》。

3、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民歌在“国风”中占有较大的数量。

在阶级社会中,婚姻制度是社会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国风”中这类诗歌对此有强烈的反映,如《卫风·氓》。

4、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如《邶风·新台》。

二、“国风”的艺术特色
1、《诗经》中的“国风”善于以简朴的语言描摹事物,以朴素的生活画面反映社会现实。

如《七月》以素描的手法写农奴们一年紧张的劳动生活,像一幅幅风俗画一样,真实而生动地把他们被压迫被剥削的处境呈现在读者前面。

2、“国风”中的民歌还直抒胸臆,表现抒情主人公的生动形象和不同的性格特征。

如《谷风》和《氓》都是描写妇女被遗弃的诗,两诗的主人公有相似的不幸遭遇,但在主人公的倾诉中却表现了完全不同的性格。

3、以景物来渲染气氛,衬托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以加深抒情意味。

如《君子于役》以家禽、家畜傍晚归来的生动景象衬托了女主人公倚门伫望归人的悲伤心情。

《蒹葭》则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清秋萧瑟的景象,衬托主人公追求意中人而不见的空虚和怅惘。

4、叙事和抒情的有机结合。

尽管“国风”中大都是抒情诗,但它们的作者仍能通过抒情主人公内心的直接倾诉表现他们的欢乐和悲哀。

叙事的过程清晰明了。

5、赋、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诗中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