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方案

合集下载

传染病防治方案例文(4篇)

传染病防治方案例文(4篇)

传染病防治方案例文一、引言____年度传染病防治方案,系积极响应世界卫生组织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之号召,旨在推出一系列高效措施,以保障公众健康与安全。

本方案核心目标在于迅速控制并遏制传染病之蔓延,有效降低疾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并同步提升国家传染病防治之综合能力。

二、背景1. 传染病流行趋势与动态分析2. 国内外传染病防治政策对比及经验借鉴三、目标与原则1. 目标:降低传染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全力保障公众健康2. 原则:a. 科学性:基于科学研究与确凿证据,科学制定防治措施b. 公正性:确保资源公平分配,严防疫情扩散c. 效能性:持续评估措施效果,及时调整优化d. 国际合作:携手国际组织与各国,共筑传染病防线四、策略与措施1. 强化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a. 建立健全传染病监测网络b. 深化传染病病原体研究与监测能力c. 提升传染病预警与应急响应速度2. 加强传染病防控能力建设a. 推进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标准化b. 提升医务人员防控技能与知识水平c. 强化药物与疫苗研发生产,保障充足供应3. 深化公众健康教育与风险沟通a. 提供精准、有力且易懂的健康教育信息b. 增强公众传染病认知与风险意识c. 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发布机制4. 完善应急响应机制a. 制定详尽传染病应急预案与操作指南b. 强化医疗资源调配与协同机制c. 加强紧急物资保障与供应链管理5. 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a. 深化与国际组织及各国之合作与交流b. 积极参与并支持国际传染病防治项目c. 分享中国传染病防治经验与技术五、资源保障与评估1. 资源保障a. 加大传染病防治经费投入与管理力度b. 优化医疗资源布局与配置c.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传染病防治2. 评估a. 构建传染病防治工作评估体系b. 定期评估防治措施效果与科学性c. 依据评估结果调整优化防治方案六、组织领导与责任分工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导方案制定与指导工作2. 各级卫生健康部门负责本地区防治工作组织与协调3. 相关部门协同参与传染病防治4. 社会组织与专家学者积极贡献智慧与力量七、预算安排1. 科学编制传染病防治预算2. 合理分配预算资源,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八、风险管理与应对措施1. 实施风险评估与预防措施2. 加强应急响应与实战演练3. 开展风险溯源与深入调查九、效果评估与经验总结1. 定期评估传染病防治工作成效2. 深入总结防治经验与教训3. 提出改进与优化方案之建议结语本方案旨在构建全面、科学的传染病防治指导框架,以应对____年度传染病防治工作之挑战。

传染病预防方案

传染病预防方案

传染病预防方案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传播给其他人的疾病,如流感、肺结核、登革热等。

为了有效预防传染病的传播,制定一套全面的传染病预防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个传染病预防方案,包括预防措施、宣传教育、应急响应和监测控制等方面。

一、预防措施1.个人卫生: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包括经常洗手、使用纸巾或肘部遮住口鼻咳嗽和打喷嚏、避免接触病原体等。

2.环境卫生:保持室内外环境的清洁和卫生,定期清洁和消毒公共场所、办公室、学校等地方,避免病原体滋生和传播。

3.食品安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确保食品的卫生安全,避免食物污染引发传染病的发生。

4.接种疫苗:根据疫情和疾病特点,及时接种相关疫苗,提高免疫力,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5.个人防护:根据疫情和传染病的特点,佩戴口罩、手套、防护服等个人防护用品,减少病原体的传播和感染。

二、宣传教育1.宣传活动: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如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开展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传染病预防的认识和意识。

2.教育培训: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宣传资料:制作传染病预防宣传资料,如海报、手册、宣传册等,向公众发放,让更多人了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4.社区参与:组织社区居民参与传染病预防活动,加强社区的宣传教育工作,形成社区共同防控的合力。

三、应急响应1.预案制定:建立传染病应急预案,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确保应急响应的高效运行。

2.应急演练:定期组织传染病应急演练,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高应急响应的能力和水平。

3.信息发布:及时发布传染病的疫情信息,向公众提供准确、及时的防控指导和建议,避免谣言的传播。

4.资源调配:根据疫情的发展和需要,合理调配医疗资源、防护用品等,确保抗击传染病的能力和效果。

四、监测控制1.疫情监测: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系统,及时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情况,为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传染病防控措施和方案

传染病防控措施和方案

传染病防控措施和方案
传染病是指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给人类或动物,从而导致疾病传播的疾病。

为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下面提出了一些有效的防控措施和方案:
1. 个人卫生措施个人卫生措施
- 经常洗手:使用肥皂和流动的水洗手,特别是在接触了公共场所或患病人士后。

- 使用纸巾或肘臂遮挡口鼻:当咳嗽或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或将口鼻遮挡在肘臂内侧,以防止病原体传播。

- 避免触碰面部:尽量避免用手触摸眼睛、鼻子和嘴巴,减少病原体进入体内的机会。

2. 社区干预措施社区干预措施
- 推广足够的空气流通:增加室内空气流通,如开窗、使用空气净化器等。

这有助于降低空气中病原体的浓度。

- 健康教育:向社区居民传达有关传染病预防措施的知识,提高他们的防护意识和行为。

3. 疫苗预防措施疫苗预防措施
- 接种疫苗:根据当地公共卫生部门的指示,及时接种相关疫苗,以提高个体的免疫力。

4. 密切接触者管理密切接触者管理
- 隔离措施:将被感染者隔离,以减少病原体传播给其他人的
可能性。

- 密切接触者追踪:追踪与患者密切接触的人员,并对其进行
观察和管理,以及及时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

5. 早期检测和诊断早期检测和诊断
- 增加检测能力:加强相关实验室的建设与能力提升,以提高
传染病的早期检测和诊断水平。

- 提供免费检测服务:为疫情防控提供免费的病原体检测服务,鼓励有疑似病症的人主动接受检测。

这些传染病防控措施和方案是从经验和科学研究中总结得出的,它们的实施将有助于减少传染病的传播,保护个体和社区的健康。

传染病防控工作方案的实施方案

传染病防控工作方案的实施方案

传染病防控工作方案的实施方案导言: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和人口流动的增加,传染病的防控问题变得越来越紧迫。

为了有效应对传染病的威胁,制定一套科学可行的传染病防控工作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阐述传染病防控工作方案的实施方案,包括预防措施、监测与报告、救治与隔离、宣传与教育等方面。

一、预防措施为了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1. 开展疫苗接种计划:制定针对不同传染病的疫苗接种计划,并确保公众能够充分获取相关疫苗。

此外,加强疫苗研发和配送系统的建设,提高疫苗的供应能力。

2. 提供个人卫生教育: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开展传染病防控知识的普及宣传,提醒公众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使用纸巾遮挡等。

3.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加大对公共场所、农村卫生等领域的环境卫生监管力度,建立定期巡查制度,确保环境的清洁与卫生。

二、监测与报告为了及早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情况,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1. 建立传染病监测机制:完善传染病监测网络,确保及时准确地监测传染病的发病、传播和变异情况。

对急性传染病和慢性传染病进行分类,采取不同频率的监测措施。

2. 强化病例报告制度:建立健全病例报告制度,并提高医疗机构和社会医疗机构的报告意识和报告能力。

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数据共享,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3. 加强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合作,分享传染病监测和报告数据,共同应对全球传染病的威胁。

三、救治与隔离为了确保传染病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并避免传染病的扩散,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1. 建立疑似传染病病例的快速筛查机制:对于有疑似感染传染病的患者,建立快速筛查机制,能够及时发现和隔离病例,避免传播。

2. 增加救治能力:加强医疗机构的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提供必要的医疗设备和药物。

培训医护人员,提高其应对传染病的诊疗能力。

3. 强化隔离措施:对于确诊或疑似患有某种传染病的人员,建立隔离制度,确保患者与其他人员的有效隔绝。

传染病防控工作方案及措施

传染病防控工作方案及措施

传染病防控工作方案及措施一、前言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的流行具有季节性、地域性、群发性等特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社会稳定。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流行,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制定本方案。

二、工作目标1. 加强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提高防控能力。

2. 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测和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 加强传染病的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

4. 坚决防止传染病的大规模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三、工作措施1. 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控组织体系。

各级政府要成立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控格局。

2. 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测和预警。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建立健全疫情监测网络,定期对重点传染病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3. 做好病例发现、报告、隔离、治疗工作。

各级医疗机构要加强对疑似病例的筛查和诊断,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对确诊患者要立即隔离治疗,严格执行密切接触者追踪和医学观察措施。

4. 加强传染病防治宣传教育。

通过多种渠道宣传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5. 严格执行法律法规。

依法加强对传染病防治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和药品违法行为,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6. 加强疫苗研发和接种工作。

加大疫苗研发投入,提高疫苗质量和供应保障能力,加强疫苗接种宣传,提高疫苗接种率。

7. 强化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

加强对传染病防治科学研究的支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防控效果。

8.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与全球传染病防控工作,加强与国际社会在传染病防治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传染病防控挑战。

四、工作要求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传染病防控工作,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传染病防治措施和工作方案

传染病防治措施和工作方案

传染病防治措施和工作方案目标和背景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全面的传染病防治措施和工作方案,以保护公众免受传染病的威胁。

随着传染病疫情的增加和全球化的发展,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措施和策略1. 预防措施预防措施- 强化卫生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防护意识。

- 促进个人卫生惯的养成,如经常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遮盖口鼻等。

-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消毒公共场所、交通工具及设施设备,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

- 健全传染病监测和报告机制,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2. 控制措施控制措施- 实施隔离和检疫措施,对病患、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和观察。

- 推广疫苗接种,提供免疫保护,减少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有效防止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

- 配备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和设备,确保医务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和防护。

3. 危机管理措施危机管理措施- 建立紧急响应机制,及时应对传染病突发事件。

- 加强医疗资源和设备的储备和调配,保障应急情况下的医疗服务能力。

- 组织专业队伍进行应急培训,提升应对传染病危机的能力。

- 加强合作与协调,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分享信息和经验,共同应对传染病威胁。

工作方案1. 制定详细的传染病防治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责任分工和时间节点。

2. 组织相关部门和机构,根据工作计划开展传染病防治工作。

3. 加强协调与沟通,确保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协作。

4. 定期评估工作进展和成效,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方案。

5. 保持公众对工作进展的透明度,及时发布信息,宣传防治成果和措施效果。

以上为传染病防治措施和工作方案的简要概述,详细的工作方案可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制定和完善。

我们应始终关注最新的科学研究和专业建议,灵活调整和应对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传染病防治方案(三篇)

传染病防治方案(三篇)

传染病防治方案一、疾病概述本疾病是一种具有高传染性的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病原体主要通过空气传播或直接接触传播。

疾病具有潜伏期短、快速传播等特点,对人群安全和公共卫生造成严重影响。

二、疫情防控措施1. 完善疫情监测体系,加强对患者病情的监控和报告。

2. 强化医疗卫生机构感染控制措施,确保患者得到及时诊疗。

3.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疾病防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4. 采取隔离、消毒、人员流动控制等措施,有效阻断病原体传播途径,遏制疫情扩散。

5. 加强国际合作,分享信息和资源,共同应对疫情挑战。

三、个人防护措施1. 戴口罩、勤洗手、避免接触传染源,减少感染风险。

2. 注意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适当锻炼并保持良好的营养。

3. 避免疏忽大意,及时就医,遵循医生建议进行治疗。

4. 如果出现发热等症状,及时就医并配合医疗人员进行筛查和治疗。

四、社区防控工作1. 设立临时观察点,对疑似患者进行隔离观察。

2. 实施居家隔离措施,减少人员流动,降低感染风险。

3. 加强社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对疾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4. 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和消毒物资,确保社区环境卫生和安全。

五、应急响应措施1. 成立应急领导小组,统筹协调防控工作。

2. 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提前做好物资储备和人员培训。

3.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随时向社会发布最新的疫情信息和防控措施。

4.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形成协同作战的态势,全力应对疫情挑战。

六、总结与展望面对传染病的威胁,我们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共同抗击疫情。

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尽快控制疫情蔓延,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希望在医疗卫生体系和公共卫生力量的共同努力下,让我们早日战胜这场传染病的战斗,建设健康中国。

传染病防治方案(二)传染病的防治是社会发展进程中永恒的主题。

随着人口密度增加、环境变化、国际交往的加剧等因素,传染病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以下是一个____字的传染病防治方案。

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方案

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方案

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方案传染病是指由感染源通过不同的传播途径传播给人群,引起疾病的一类疾病。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制定一个完善的工作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一个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方案的示例,详述了预防控制措施和应急响应措施。

一、预防控制措施1.加强传染病监测和报告体系建立健全传染病监测和报告体系,鼓励医疗机构及时上报相关病例和疫情信息,并进行及时分析和研判,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2.加强传染源控制对于已知的传染源,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如隔离患者、消灭病媒、封闭疫点等,以减少传染源的扩散。

3.加强个人防护普及公众个人防护知识和技能,如正确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等,以减少个人感染传染病的风险。

4.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加强对公共场所和食品安全的监管,保持环境的清洁和卫生,定期对公共交通工具、医疗机构等进行消毒和清理。

5.加强疫苗接种推广疫苗接种,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降低感染传染病的风险。

二、应急响应措施1.成立应急响应机制和指挥部建立一个跨部门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和指挥部,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权限,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效率。

2.快速反应和调度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要快速反应和调度,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取控制措施,并配合媒体发布相关信息。

3.加强医疗救治能力提高医疗机构的应急能力,确保足够的医疗设备、药品和专业人员,做好病例的救治工作。

4.加强宣传和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宣传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和应急措施,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防控意识,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5.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共享经验和信息,加强国际传染病监测和预警,形成合力对抗跨国传染病。

三、评估和总结及时评估和总结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总结经验教训,完善预防控制工作方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通过上述预防控制措施和应急响应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常见传染病的传播,保护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破坏机体环境的相对稳定性,且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生理过程,称为传染(infection)。

表现有临床症状者为传染病。

分为四种传播方式。

(1)水与食物传播病原体借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水和食物,易感者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受染。

菌痢、伤寒、霍乱、甲型毒性肝炎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

(2)空气飞沫传播病原体由传染源通过咳嗽、喷嚏、谈话排出的分泌物和飞沫,使易感者吸入受染。

流脑、猩红热、百日咳、流感、麻疹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

(3)虫媒传播病原体在昆虫体繁殖,完成其生活周期,通过不同的侵入方式使病原体进入易感者体。

蚊、蚤、蜱、恙虫、蝇等昆虫为重要传播媒介。

如蚊传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蜱传回归热、虱传斑疹伤寒、蚤传鼠疫,恙虫传恙虫病。

由于病原体在昆虫体的繁殖周期中的某一阶段才能造成传播,故称生物传播。

病原体通过蝇机械携带传播于易感者称机械传播。

如菌痢、伤寒等。

(4)接触传播有直接接触与间接接触两种传播方式。

如皮肤炭疽、狂犬病等均为直接接触而受染,乙型肝炎之注射受染,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为接触疫水传染,均为直接接触传播。

多种肠道传染病通过污染的手传染,谓之间接传播。

易感人群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

新生人口增加、易感者的集中或进入疫区,部队的新兵入伍,易引起传染病流行。

病后获得免疫、人群隐性感染,人工免疫,均使人群易感性降低,不易传染病流行或终止其流行。

传染病如何预防?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以综合性防疫措施为基础,其主要预防措施如下:(一)管理传染源---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与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诊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一)管理传染源---2对病原携带者进行管理与必要的治疗。

特别是对食品制作供销人员,炊事员,保育员作定期带菌检查,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和调换工作。

(一)管理传染源---3对传染病接触者,须进行医学观察、留观、集体检疫,必要时进行免疫法或药物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4对感染动物的管理与处理对动物传染源,有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及家畜,应隔离治疗,必要时宰杀,并加以消毒,无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发动群众予以捕杀。

(二)切断传播途径根据传染病的不同传播途径,采取不同防疫措施。

肠道传染病作好床边隔离,吐泻物消毒,加强饮食卫生及个人卫生,作好水源及粪便管理。

呼吸道传染病,应使室开窗通风,空气流、空气消毒,个人戴口罩。

虫媒传染病,应有防虫设备,并采用药物杀虫、防虫、驱虫。

(三)保护易感人群提高人群抵抗力,有重点有计划的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特异性免疫力。

人工自动免疫是有计划的对易感者进行疫苗、菌苗、类毒素的接种,接种后疫力在1--4周出现,持续数月至数年。

人工被动免疫是紧急需要时,注射抗毒血清、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高效免疫球蛋白。

注射后免疫力迅速出现,维持1~2月即失去作用。

常见传染病的防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水痘麻疹肠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并能由粪便排出病原体的传染病,包括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和其他感染性腹泻等。

病人和病原体携带者是最主要的传染源,所有肠道传染病患者的粪便都含有大量病原体。

病原体随病人或携带者排出的粪便污染环境后,经水、食物、手、苍蝇、蟑螂等媒介由口而入引起感染。

发病相应地以气温较高的夏秋两季为多。

预防措施:1、及时发现病人,加以隔离治疗;2、加强“三管一灭”工作;3、开展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4、有特异性预防接种的要进行预防接种,如甲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ing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点为急起高热,全身酸痛、乏力,或伴轻度呼吸道症状。

该病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迅速。

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威胁最大。

由于流感病毒致病力强,易发生变异,易引起暴发流行。

(一)病原体流感病毒属正粘液病毒科,分甲、乙、丙三型。

流感病毒不耐热、酸和乙醚,对甲醛、乙醇与紫外线等均敏感。

(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病人自潜伏期末到发病后5日均可有病毒从鼻涕、口涎、痰液等分泌物排出,传染期约1周,以病初2~3日传染性最强。

2、传播途径:病毒随咳嗽、喷嚏、说话所致飞沫传播为主,通过病毒污染的茶具、食具、毛巾等间接传播也有可能。

传播速度和广度与人口密度有关。

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对同一抗原型可获不同程度的免疫力,型与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性。

4、流行特征:突然发生,迅速蔓延,发病率高和流行过程短是流感的流行特征。

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以冬春季节为多。

大流行主要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当甲型流感病毒出现新亚型时,人群普遍易感而发生大流行。

一般每10~15年可发生一次世界性大流行,每2~3年可有一次小流行。

乙型流感多呈局部流行或散发,亦可大流行。

丙型一般只引起散发。

(二)流行病学(三)临床表现潜伏期1~3日,最短数小时,最长4日。

各型流感病毒所致症状,虽有轻重不同,但基本表现一致。

1、单纯型流感急起高热,全身症状较重,呼吸道症状较轻。

显著头痛、身痛、乏力、咽干及食欲减退等。

部分病人有鼻阻、流涕、干咳等。

发热多于1~2日达高峰,3~4日退热,其他症状随之缓解,但上呼吸道症状常持续1~2周后才逐渐消失,体力恢复亦较慢。

部分轻症者,类似其他病毒性上感,1~2日即愈,易被忽视。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断要点:1、流行病学资料:冬春季节在同一地区,1~2日即有大量上呼吸道感染病人发生,或某地区有流行,均应作为依据。

2、临床表现:起病急骤,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而呼吸道表现较轻。

结合查体及X线照片进行诊断。

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分类正常或相对淋巴细胞增多。

如有显著白细胞增多,常说明继发细菌性感染。

另外,可将起病3日咽部含漱液或棉拭子,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和病毒培养。

鉴别诊断:1、其它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可由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等引起。

可根据临床特点与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初步鉴别。

2、肺炎支原体肺炎:起病较缓。

咯少量粘痰或血丝痰,病情和缓,预后良好。

冷凝集试验及MG型链球菌凝集试验效价升高。

(五)治疗1、一般治疗:按呼吸道隔离病人1周或至主要症状消失。

卧床休息,多饮水,给予流食或半流质饮食,进食后以温盐水或温开水漱口,保持鼻咽口腔清洁卫生。

2、对症治疗:有高热烦躁者可予解热镇静剂,酌情选用APC、安乃近、鲁米那等。

高热显著、呕吐剧烈者应予适当补液。

3、消炎抗病毒治疗:早期用药有一定效果,可抑制病毒增殖,病程缩短。

此外清热解毒的中药治疗,效果明显。

(六)预防1、管理传染源:病人隔离治疗1周,或至退热后2天。

不住院者外出应戴口罩。

单位流行应进行集体检疫,并要健全和加强疫情报告制度。

2、切断传播途径:开窗通风,保持室空气新鲜,可用食醋或过氧乙酸熏蒸消毒。

流行期间暂停集会和集体文体活动。

到公共场所应戴口罩。

不到病人家串门,以减少传播机会。

病人用过的食具、衣物、手帕、玩具等应煮沸消毒或暴晒2小时。

3、健康教育工作:教育学生平时加强身体锻炼,合理饮食和休息,增强自身抗病能力,养成勤洗手,不面对他人咳嗽、大声说话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六)预防4、接种流感疫苗:在疫苗株与病毒株抗原一致的情况下,均有肯定的预防效果。

接种时间:在流感流行高峰前1~2个月接种,推荐接种时间为9至11月份。

接种对象:所有希望减少患流感可能性,没有接种禁忌,年龄在6个月以上者都可以接种流感疫苗。

重点推荐人群(1) 60岁以上人群;(2)慢性病患者及体弱多病者;(3)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特别是一线工作人员;(4)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

禁止接种流感疫苗的人群:(1)对鸡蛋或疫苗中其他成分过敏者;(2)格林巴利综合症患者;(3)怀孕3个月以的孕妇;(4)急性发热性疾病患者;(5)慢性病发作期;(6)严重过敏体质者;(7)12岁以下儿童不能使用全病毒灭活疫苗;(8)医生认为不适合接种的人员。

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

临床特征为发热及腮腺非化脓性肿痛,并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

本病好发儿童,亦可见于成人。

(一)病原学腮腺炎病毒属于副粘液病毒科,该病毒耐寒,对低温有相当的抵抗力。

对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敏感。

强紫外线下仅活半分钟,甲醛溶液、30%来尔、75%乙醇等接触2~5分钟灭活。

该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

自然界中人是唯一的病毒宿主。

(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早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病毒存在于患者唾液中的时间较长,腮肿前6天至腮肿后9天均可自病人唾液中分离出病毒,因此在这两周有高度传染性。

感染腮腺炎病毒后,无腮腺炎表现,而有其它器官如脑或睾丸等症状者,则唾液及尿亦可检出病毒。

在大流行时约30~40%患者仅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亚临床感染,是重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本病毒在唾液过飞沫传播(唾液及污染的衣服亦可传染)其传染力较麻疹、水痘为弱。

孕妇感染本病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而导致胎儿畸形或死亡,流产的发生率也增加。

(二)流行病学3、易感性普遍易感,其易感性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

90%病例发生于1~15岁,尤其5~9岁的儿童。

1岁以婴儿体可有母递免疫力,很少患病。

成人中80%曾患过显性或隐性感染。

儿童患者无性别差异,青春期后发病男多于女。

病后可有持久免疫力。

4、流行特征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为主。

可呈流行或散发。

在儿童集体机构、部队以及卫生条件不良的拥挤人群中易造成暴发流行。

其流行规律是随着传染源的积累,易感者的增加,形成流行的周期性,流行持续时间可波动在2~7个月之间。

在未行疫苗接种地区,有每7~8年周期流行的倾向。

(三)临床表现潜伏期8~30天,平均18天。

起病大多较急,无前驱症状。

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数小时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成人患者一般较严重。

腮腺肿胀最具特征性。

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状如梨形,边缘不清;局部皮肤紧,发亮但不发红,触之坚韧有弹性,有轻触痛;言语、咀嚼(尤其进酸性饮食)时刺激唾液分泌,导致疼痛加剧;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1~4天累及对侧,双侧肿胀者约占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