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临床使用经验
甘精胰岛素的临床应用和观察

甘精胰岛素的临床应用和观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药物被应用到临床中,其中甘精胰岛素就是一种新型的胰岛素制剂。
甘精胰岛素是胰岛素的一种,它的主要成分是胰岛素汀,与其他胰岛素制剂不同的是它含有甘氨酸和丙氨酸,这些氨基酸可提高甘精胰岛素的生物利用率,使血糖控制更加稳定细腻。
本文将通过介绍甘精胰岛素的临床应用和观察,来了解这种新型胰岛素制剂对糖尿病患者的作用和效果。
一、甘精胰岛素的临床应用1.1 甘精胰岛素的适应症甘精胰岛素主要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
不仅能够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还能有效控制餐后血糖。
在临床上,一般用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严重,口服药物控制不佳的情况下,或者用于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
1.2 甘精胰岛素的用法和用量甘精胰岛素可以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注射部位选择腹部、上臂或大腿。
用量根据患者糖尿病类型、身体情况、血糖水平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
在大多数情况下,甘精胰岛素的用量一般从1个单位开始,逐渐增加,直到达到满意的血糖控制为止。
二、甘精胰岛素的观察甘精胰岛素是一种新型的胰岛素制剂,其在临床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效果和副作用需要进行观察和评估。
2.1 血糖控制效果观察甘精胰岛素是一种快速作用的胰岛素制剂,能够快速而有效地降低血糖水平,控制餐后血糖。
因此,在使用甘精胰岛素的过程中需要监测患者的血糖水平,以确保达到合理的血糖控制水平。
2.2 防止低血糖反应的观察与其他快速作用的胰岛素制剂一样,甘精胰岛素也有可能引起低血糖反应,这是使用甘精胰岛素时需要格外注意的问题。
如果患者使用甘精胰岛素的剂量过大,或者餐前胰岛素用药时间过早,会导致低血糖反应的风险增加。
因此,出现低血糖反应的情况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及时处理。
2.3 其他不良反应的观察甘精胰岛素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对人体无明显副作用。
然而,少数患者使用甘精胰岛素后可能会出现便秘、恶心、呕吐、腹泻等轻微不良反应,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并在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
胰岛素的临床使用

;
二、糖尿病的诊断
• 3.诊断 : • ⑶如无糖尿病症状,除上述标准外须 另加一项标准,即 • OGTTI小时血糖≥ 11.1mmol/ L<200mg/d1), • 或另一次OG-TT2小时血糖 ≥11.1mmol/L(200mg/d1), • 或另一次空腹血糖≥7.8mxml/ L(140mgdl)。
;
5. 糖尿病的治疗
• 1.纠正代谢紊乱,消除症状,保障正常生长 发育,维护良好的健康,学习和工作能力, 防止各种急性或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 2.非药物治疗:戒烟、戒酒、减重,防止钠 盐摄入量,优化饮食结构,加强体力活动, 缓解心理压力。 • 3.血糖的调节(空服血糖的调节,餐后血糖 的调节)。
6.胰岛素引起的不良反应
• • • • • • • ①低血糖反应;(补糖) ②水肿(一般可自行缓解,严重用利尿); ③视力模糊; ④胰岛素抗药性; ⑤过敏反应; ⑥脂肪营养不良; ⑦注射部位的萎缩或增生;
• 应用胰岛素三防 :防皮肤受损 、防过敏反 应 、防低血糖反应 。
7. 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
• • • • 1.糖尿病是慢性病,需长期治疗,监测项目。 2.敏感性不同,个体差异不同; 3.合理饮食和口服降糖药联合不能控制血糖; 4.口服降糖药联合失效;对口服降糖药有明显不 良反应者 • 5.男女未分型消瘦患者; • 6.睡前使用中效胰岛素或长效胰岛素1-2iu。个体 化调整,空服血糖达标;胰岛素使用(敏感性高, 消瘦患者调2iu;敏感性差,肥胖患者调4-8iu)
时可发生急性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等。
一、糖尿病的发病率
• 糖尿病患病率与日俱增 • 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发 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型及2型 糖尿病的发病率及患病率逐年升高, 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重大社 会问题,从而引起各国政府、卫生部 门以及大多数医务工作者的关注和重 视!!
胰岛素使用指南

胰岛素使用指南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1、胰岛素应用适应症1、1型糖尿病2、2型糖尿病1、不宜使用口服降糖药物的患者2、口服药物原发或继发失效3、处于应激状态时4、糖尿病急性并发症5、糖尿病出现严重慢性并发症或合并症6、老年2型糖尿病,消瘦明显、营养不良或精神抑郁3、糖尿病合并妊娠或妊娠糖尿病4、某些继发糖尿病5、临床类似2型糖尿病但血液ICA或ADA阳性6、临床暂时难以分型的糖尿病患者2、胰岛素使用原则1、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主要控制三餐后的高血糖;中、长效胰岛素主要控制基础和空腹血糖2、三餐前短效胰岛素剂量分配原则:早>晚>午3、开始注射胰岛素宜使用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初始剂量宜小,以免发生低血糖4、全日胰岛素剂量>40U者一般不宜一次注射,应分次注射5、长效胰岛素与短效动物胰岛素混合使用时,短效胰岛素剂量应大于长效胰岛素的剂量6、调整胰岛素用量应参考临床症状与空腹血糖、三餐前、后血糖、睡前血糖,必要时测定凌晨3时血糖及尿糖水平7、调整胰岛素剂量不要三餐前的剂量同时进行,应选择餐后血糖最高的一段先调整,若全日血糖都高者应先增加早、晚餐前短效胰岛素的剂量8、每次增减胰岛素以2---6U为宜,3---5天调整一次9、糖尿病使用胰岛素应个体化10、尽量避免低血糖反应的发生11、当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与短效胰岛素同时使用时,应分别使用注射器抽取药液,并注射在不同的部位3、胰岛素治疗方案(一般需10----20d完成如下过程:1、初始剂量的选择2、餐前剂量分配3、剂量缓慢调整4、最终治疗量)。
正常人每日胰岛素分泌量为24----32U,空腹平均分泌0.5---1U/h,进餐后分泌水平上升为基础值的8----10倍,高达1.5---4U/h,因此将24U作为胰岛素的基础量,餐后作为追加量。
需要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开始必须用普通胰岛素,经反复调整满意后,为减少注射次数需配合NPH或PZI,正规胰岛素与N混合后,各自起作用,与P混合后剂量比例发生变化。
临床医学知识:内科学之胰岛素的使用原则

临床医学知识:内科学之胰岛素的使用原则
内科学是医学事业单位考试的重要考察内容,尤其是胰岛素的使用原则这部分作为重点内容,帮助大家梳理相关内容,以便大家更好地复习和记忆。
下面把相关内容整理如下:
一、胰岛素应用适应症
1.所有1型糖尿病患者
2.2型糖尿病
(1)不宜使用口服降糖药物的患者
(2)口服药物原发或继发失效
(3)处于应激状态时
(4)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5)糖尿病出现严重慢性并发症或合并症
(6)老年2型糖尿病、消瘦明显、营养不良或精神抑郁
3.糖尿病合并妊娠或妊娠糖尿病
4.某些继发糖尿病
5.临床类似2型糖尿病但血液ICA或ADA阳性
6.临床暂时难以分型的糖尿病患者
二、胰岛素使用原则
1.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主要控制三餐后的高血糖;中.长效胰岛素主要控制基础和空腹血糖
2.三餐前短效胰岛素剂量分配原则:早晚午
3.开始注射胰岛素宜使用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初始剂量宜小,以免发生低血糖
4.全日胰岛素剂量40U者一般不宜一次注射,应分次注射
5.长效胰岛素与短效动物胰岛素混合使用时,短效胰岛素剂量应大于长效胰岛
素的剂量
6.调整胰岛素用量应参考临床症状与空腹血糖.三餐前、后血糖、睡前血糖,必要时测定凌晨3时血糖及尿糖水平
7.调整胰岛素剂量不要三餐前的剂量同时进行,应选择餐后血糖
最高的一段先调整,若全日血糖都高者应先增加早.晚餐前短效胰岛素的剂量
8.每次增减胰岛素以2---6U为宜,3---5天调整一次
9.糖尿病使用胰岛素应个体化
10.尽量避免低血糖反应的发生
11.当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与短效胰岛素同时使用时,应分别使用注射器抽取药液,并注射在不同的部位。
临床上应用胰岛素的种类及用法

02
01
贮藏条件
注射胰岛素注意要点
最好注射的地方是腹部或大腿的皮下脂肪层。
1
2
捏起皮肤注射,同时使用短而细的针头。针头越细疼痛感和瘀伤越小,现在使用的针头中32G规格最细的。6mm针头对大多数糖尿病是安全的,无论对儿童还是成人,正常体重还是超重患者,6mm均能满足有效注射的需要。
特充:是预填充型胰岛素注射笔,不用更换笔芯,需要另配针头。
普通注射器
胰岛素注射液装置
动物胰岛素
由于与人的胰岛素仍有差异,可成为抗原,引起过敏反应。
人胰岛素采用基因重组技术合成的。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科研人员利用基因重组技术,通过对“天然人胰岛素”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局部修饰,研发出“人胰岛素类似物”。严格地讲,“人胰岛素类似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胰岛素,但它同样可与胰岛素受体相结合,其降糖效力可与人胰岛素媲美。目前应用于临床的主要有2种:速效效胰岛素和超长效胰岛素。
01
重组赖脯胰岛素-优泌乐:美国礼来公司产品是将胰岛素B链28位上的脯氨酸与29位上的赖氨酸对换,重组成一种新的人胰岛素类似物。目前药房没有这类产品。
01
按作用时间和效应胰岛素可分
短效胰岛素(正规胰岛素Rugular Insulin)
基因重组人胰岛素有国产的人胰岛素有甘舒霖R(通化东宝生产)。现在药房没有此药。
患者对胰岛素制剂的反应有很大差异,个体化用药是十分重要的,胰岛素的常用量为(kg.日)。胰岛素的剂量应按每日尿糖总量或血糖超过正常标准的总量,来调整胰岛素的用量,2-4g糖给予注射1个单位胰岛素,轻型病例,每日给胰岛素20IU以下,重型病例40IU以下,中型病例,在20-40IU之间,对糖尿病昏迷,共用量约100IU与葡萄糖(50-100g)一同静脉注射。
胰岛素的使用方法

胰岛素的使用方法一、胰岛素给药方案1、“胰岛素生理性供给”方案即每天3~4次注射(强化治疗方案):速/短效胰岛素三餐前注射 + 中/长效胰岛素睡前注射,每天共4次注。
速/短效胰岛素三餐前注射,每天注射3次。
早餐前和晚餐前注射速/短效胰岛素+午餐前口服降糖药+睡前注射中/长效胰岛素,每天注射3次。
早餐前注射预混胰岛素+晚餐前注射速/短效胰岛素+睡前注射中/长效胰岛素,每天注射3次。
2、每天1~2次胰岛素注射(非强化治疗方案)BIDO治疗方案:睡前注射中/长效胰岛素+白天口服降糖。
早餐前预混胰岛素+ 晚餐前预混胰岛。
早餐前速/短效胰岛素+ 晚餐前速/短效胰岛。
早餐前速/短效胰岛素+ 睡前中/长效胰岛。
早餐前中效胰岛素+ 睡前中/长效胰岛素胰岛素给药剂量。
二、起始剂量:从小剂量开始,0.25IU/kg.24h,全天约12~20IU。
1型糖尿病:每超过目标血糖2.8mmol/L左右需增加1IU速/ 短效胰岛素。
2型糖尿病:每超过目标血糖1.7mmol/L左右需增加1IU速/ 短效胰岛素。
每隔1~2天调整剂量。
全天24小时6次指血血糖平均值>12 mmol/L,总剂量应增加10%;血糖平均值<6 mmol/L,总剂量宜降低10%。
注射胰岛素2小时后的指血血糖<4 mmol/L者,相应的餐前胰岛素注射量也应减少10% 三、各类糖尿病胰岛素方案的选择:1型糖尿病:首选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强化治疗方案是模拟胰岛素生理分泌的治疗方案,这是最有效、最易控制血糖达标的方案,而且也最容易进行剂量调节。
有超过50%的患者选择预混胰岛素。
预混胰岛素是将不同作用时效的胰岛素按照一定的比例预先混合制成,使用便捷,但由于比例固定,不易进行剂量调节,因而疗效降低,影响血糖达标。
1型糖尿病患者应尽早进行强化治疗并坚持;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型糖尿病:应早期适当应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使用胰岛素治疗可保护β细胞功能的恢复,延长、甚至逆转β细胞功能衰变的过程,从而改善预后。
胰岛素的临床应用

胰岛素的临床应用作者:王武超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09年第10期胰岛素的适应证所有1型糖尿病,是胰岛素的主要适应证。
不论有无急性和慢性并发症,均需终生胰岛素替代治疗,不可突然终止。
2型糖尿病经饮食及口服降糖药治疗未获得良好控制者,经体力锻炼和饮食治疗效果不佳者,亦可直接加用胰岛素治疗。
初发的2型糖尿病,特别是消瘦型,可考虑加用胰岛素。
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包括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和乳酸性酸中毒等均可使用。
糖尿病患者出现重症感染、创伤、接受手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都是胰岛素治疗的适应证,应激状态过后,可停用并调整为原治疗方案。
糖尿病患者出现慢性并发症,如增殖性视网膜病变、严重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心脏病变、严重的皮肤病变及肝硬化、肝炎等,都应使用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患者,包括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妊娠和分娩时使用胰岛素治疗,以保证胎儿发育。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肺结核、肿瘤等消耗性疾病时,宜使用胰岛素治疗。
营养不良相关糖尿病,各种继发性糖尿病,如胰源性糖尿病、垂体GH瘤、库欣综合征、类固醇糖尿病及胰岛素基因突变性糖尿病等,应使用胰岛素治疗。
临床上类似糖尿病但血液中出现胰岛细胞抗体或者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阳性,如迟发型自身免疫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方案的选择1型糖尿病首选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
强化治疗方案是模拟胰岛素生理分泌的治疗方案,是最有效、最易控制血糖达标的方案,而且也最容易进行剂量调节。
有>50%的患者选择预混胰岛素。
但由于预混胰岛素比例固定,不易进行剂量调节,因而疗效降低,影响血糖达标。
1型糖尿病患者应尽早进行强化治疗并坚持;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美国糖尿病学会、糖尿病控制与合并症试验研究组1993年发表了轰动全球的文章(即Dcor),这是由美国和加拿大29个医学中心对1441例1型病人的前瞻性研究,花费近10年时间,耗资1 亿美元。
胰岛素注射技术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本次实训旨在提高我对于胰岛素注射技术的掌握程度,确保在临床工作中能够准确、规范地为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素注射,从而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二、实训内容1. 胰岛素注射基础知识(1)胰岛素的作用及分类胰岛素是一种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蛋白质激素,主要作用是降低血糖。
根据作用时间长短,胰岛素可分为超短效、短效、中效、长效和预混胰岛素。
(2)胰岛素注射器及针头注射器分为手动注射器和胰岛素笔,针头长度一般为4mm或5mm。
选择注射器及针头时,应根据患者体型、注射部位及个人喜好进行。
2. 胰岛素注射部位(1)常用注射部位腹部、大腿外侧、上臂外侧和臀部外上侧。
(2)注射部位选择原则1)避免注射在同一部位,以免形成脂肪垫或局部皮肤感染;2)注射部位皮肤应无破损、红肿、硬结等;3)注射部位应避开血管、神经分布较多的区域。
3. 胰岛素注射方法(1)注射前准备1)洗净双手,保持注射部位皮肤清洁;2)取出胰岛素和注射器,检查注射器及针头是否完好;3)根据医嘱调整胰岛素剂量。
(2)注射步骤1)选择注射部位,用酒精棉球消毒皮肤;2)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起注射部位皮肤;3)垂直或45°角进针;4)缓慢推药,直至药液注射完毕;5)停留10秒后拔针。
4. 胰岛素注射注意事项(1)注射前确保胰岛素和注射器匹配;(2)注射时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感染;(3)注射后观察注射部位有无异常反应;(4)注射后保持注射部位清洁,避免摩擦;(5)定期轮换注射部位,防止局部皮肤损伤。
三、实训总结通过本次胰岛素注射技术实训,我掌握了以下知识:1. 胰岛素的作用及分类;2. 胰岛素注射器及针头的使用;3. 胰岛素注射部位的选择;4. 胰岛素注射方法及注意事项。
在实训过程中,我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注射,确保了注射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同时,我也认识到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四、实训心得1. 胰岛素注射技术是糖尿病患者日常护理的重要环节,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2. 注射前准备、注射部位选择、注射方法及注意事项等方面,都需要严格遵循规范操作;3. 定期轮换注射部位,避免局部皮肤损伤和感染;4. 注射过程中,保持与患者的良好沟通,解答患者的疑问,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胰岛素使用经验第一篇胰岛素分类:胰岛素制剂按照来源不同可分为动物胰岛素(猪胰岛素、牛胰岛素)及人胰岛素。
猪胰岛素是从猪胰脏提取的;牛胰岛素是从牛胰脏提取的;1、动物胰岛素对人来说属于异种蛋白,有较强的免疫原性,易出现过敏反应和注射部位脂肪萎缩,长期应用可能产生抗体,导致疗效降低。
2、人胰岛素并不是从人体内提取的,而是借助先进的人工基因高科技生产技术合成的,其结构、功能与人胰岛素相似。
与动物胰岛素相比,其主要优点在于免疫原性显著下降,生物活性提高,吸收速率增快,注射部位脂肪萎缩发生率减低。
人胰岛素类似物在结构上与人胰岛素存在细小差异,免疫原性低,可模仿正常胰岛素生理作用。
但是价格较高。
胰岛素制剂按照作用时间不同,可分为短效、中效与长效。
超短效(速效)胰岛素:15分钟起效,高峰30-60 分钟,作用持续时间为2-4 小时。
可餐前即刻、餐后注射。
包括:诺和锐(门冬胰岛素),优泌乐(赖脯胰岛素),速秀霖(赖脯胰岛素)短效胰岛素:30 分钟起效,高峰2-4 小时,作用持续时间为6-8 小时。
可餐前半小时注射。
包括:普通胰岛素,诺和灵R,优泌林R,甘舒霖R重和林R 主要用于控制餐后血糖。
若静脉注射会即刻起作用,所以,一般在急性代谢紊乱时应用静滴速效胰岛素。
中效胰岛素(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PH)):1-3 小时起效,高峰6-12 小时,作用持续时间为18-26 小时。
可餐前半小时注射。
主要用于控制空腹血糖及两餐间血糖。
只能皮下注射。
包括:诺和灵N,甘舒霖N,优泌林N,重和林N 预混胰岛素:可餐前半小时注射。
短效胰岛素和中效胰岛素按一定比例制成的预混制剂。
包括:诺和锐30,优泌乐25,诺和灵30R,优泌林70/30,甘舒霖30R,诺和灵50R,甘舒霖50R, 重和林M30 长效胰岛素(鱼精蛋白锌胰岛素(PZI)):3-8 小时起效,高峰14-24 小时, 作用持续时间为28-36 小时。
可餐时注射。
主要用途与中效胰岛素相似。
只能皮下注射。
包括:甘精胰岛素(来得时) ,长秀霖、诺和平(地特胰岛素)动物胰岛素:普通胰岛素400u(10ml)人胰岛素:丹麦诺和系列(诺和灵R笔芯)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诺和灵50R笔芯)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预混50R)(诺和灵30R笔芯)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预混30R)(诺和灵N笔芯)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美国礼来公司的人胰岛素优泌乐优泌乐25 优泌乐50(优泌林70/30)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混合注射液(优泌林N)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德国拜耳公司重和林R 重和林M30 重和林N 人胰岛素类似物诺和锐系列门冬胰岛素(特充)注射液(诺和锐特充)门冬胰岛素30(特充)注射液(诺和锐30 特充)门冬胰岛素(笔芯)注射液(诺和锐笔芯)门冬胰岛素30(笔芯)注射液(诺和锐30 笔芯)(优泌乐)赖脯胰岛素注射液(优泌乐25)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混合注射液优泌乐50甘精胰岛素注射液(来得时新预充)甘精胰岛素注射液(来得时笔芯)重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长秀霖笔芯)常用的胰岛素注射笔及其笔芯诺和笔(诺和灵R 30R、50R、N、门冬胰岛素、门冬胰岛素30)东宝笔(甘舒霖R、甘舒霖30/70、甘舒霖N)优泮笔(优泌乐、优泌乐 25、优泌林 30/70 ) 秀霖笔 胰岛素预充注射笔(一次性) 诺和锐特充 诺和锐 30特充 来得时新预充(甘精胰岛素注射液) 第二篇胰岛素使用指南一、 胰岛素应用适应症 1、 1型糖尿病 2、 2 型糖尿病 二、 胰岛素使用原则1、 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主要控制三餐后的高血糖;中、长效胰岛素主要控 制基础和空腹血糖2、 三餐前短效胰岛素剂量分配原则:早>晚>午3、 开始注射胰岛素宜使用 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 ,初始剂量宜小,以免发生 低血糖4、 全日胰岛素剂量> 40U 者一般不宜一次注射,应分次注射5、 长效胰岛素与短效动物胰岛素混合使用时, 短效胰岛素剂量应大于长效 胰岛素的剂量6、 调整胰岛素用量应参考临床症状与空腹血糖、三餐前、后血糖、睡前血 糖,必要时测定凌晨 3 时血糖及尿糖水平7、 调整胰岛素剂量不要三餐前的剂量同时进行,应选择餐后血糖最高的一 段先调整,若全日血糖都高者应先增加早、晚餐前短效胰岛素的剂量8、 每次增减胰岛素以 2---6U 为宜, 3---5 天调整一次 9、 糖尿病使用胰岛素应个体化 10、 尽量避免低血糖反应的发生 11、 当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与短效胰岛素同时使用时,应分别使用注射器抽取 药液,并注射在不同的部位三、 胰岛素治疗方案(一般需 10 ----------- 20d 完成如下过程: 1、初始剂量的选 择 2、餐前剂量分配 3、剂量缓慢调整 4、最终治疗量) 。
正常人每日胰岛素分泌量为 24----------------------------------------------- 32U ,空腹平均分泌 0.5---1U/h ,进餐后分 泌水平上升为基础值的 8 -------- 10 倍,高达 1.5---4U/h ,因此将24U 作为胰岛素的基础量,餐后作为追加量。
需要胰岛素治疗的患者, 开始必须用普通胰岛素,经反复调整满意后,为减少注射次数需配合NPH 或PZI , 正规胰岛素与N 混合后,各自起作用,与P 混合后剂量比例发生变化。
(早餐前 或夜间高血糖,胰岛素〉50U/d ,应睡前加注少量胰岛素,有酮症者增加液体, 必要时小剂量胰岛素维持静点)1、 按体重:1 型糖尿病:0.5----0.8U/kg.d ,2 型糖尿病:0.4---0.5U/kg.d2、 按生理需要量:24----32U/d (早10、午6、晚8)3、 按尿糖:根据24尿糖量,每2g 给1U4、 按血糖:根据【(血糖(m© — 100)X 公斤体重X 6-2000】公式算得所需 胰岛素的单位数,初始用其1/2----2/3 ,3----5d 据血糖或尿糖调整1、起始剂 量的 估2、补充疗法(口服抗糖尿病药物联合基础胰岛素):起始胰岛素剂量为0.2U/kg.d、10U/d或空腹血糖的mmol/L数,以后根据空腹血糖,3----5 天调整一次用量。
目标值:空腹血糖v 6mmol/L,HbAlc v 7%适应于口服抗糖尿病药物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未达标者3、每日2---3次餐时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起始剂量0.3---0.5U/kg.d ,三餐分配原则:全日量分三等份,午餐减2---4U加到早餐前。
适应于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或胰岛细胞尚有分泌功能的患者,其基础和空腹血糖接近正常,但餐后血糖高,而夜间和空腹血糖高者均不适宜。
4、每日多次餐时胰岛素与基础胰岛素联合:起始剂量(即基础胰岛素,为晚餐前长效胰岛素或睡前中效胰岛素或任何固定时间的长效胰岛素)0.1U/kg.d或4---8U/次;三餐前的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为0.3---0.5U/kg.d 。
适用于糖尿病病程长,胰岛细胞功能差,全天的基础、空腹、餐后血糖均高。
5、一日2次餐时和基础胰岛素联合:上述方案停用午餐前胰岛素:1、午餐前胰岛素的一半加到早餐前,另一半改为长效胰岛素加到早餐前;2、早或晚加用长效胰岛素8一10U或睡前(10pm加中效胰岛素4一8U ; 3、根据8次血糖使用30R或50F。
适用于经治疗糖毒性消失,胰岛细胞功能有恢复,2注:R:短效胰岛素,P:长效胰岛素,N:中性胰岛素4、胰岛素剂量调整胰岛素用量调整的原则:3---5d调整一次,每次增、减2---4U,一般不超过8U。
调整方法:1、据尿糖:适用于年轻,病程短,肾糖阈正常的患者,可根据第一天三餐前的尿糖调整,一般2、据血糖(见表):1、三餐前血糖正常,三餐后血糖高:可早、晚加餐时胰岛素2----6U ;三餐前、后血糖都高:可早加餐时胰岛素2----6U,晚或睡前加基础胰岛素4----6U 。
2、仅空腹血糖高,可晚或睡前加基础胰岛素4---6U3、餐后2h血糖高而餐前血糖低:可将餐前胰岛素由餐前15---30分钟提前到餐前45----60分钟注射或将餐时的食物的1/3留在两餐之间加餐。
4、由动物胰岛素转向人胰岛素时剂量应减少15----20%甚至40----50%5、空腹血糖控制不理想的原因5.1全日胰岛素用量不足5.2夜晚基础量不足5.3黎明现象(清晨3---5点血糖开始升高,持续到上午9点)5.4Somogyi现象(1、餐后2h血糖正常,次晨高血糖;2、夜间自10点起,每隔2h测血糖一次,如v 5mmol/L有意义,应减晚餐前短效胰岛素)6 餐后血糖咼6.1、饮食、运动不当6.2餐前胰岛素不足6.3胰岛素不敏感,需加增敏剂7、停用胰岛素指征7.1 空腹C— P>0.4nmol/L,餐后2h C—P>0.8nmol/L 7.2、全日胰岛素量v 30U 7.3、胰岛素用量v 0.3U/kg.d 7.4 、应激因素消除7.5、血糖控制理想7.6肥胖者体重下降8、胰岛素副作用8.1、低血糖8.2、过敏* 8.3、体重增加8.4、皮下脂肪萎缩或肥厚8.5、屈光不正8.6、胰岛素性水肿8.7、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与使用不纯胰岛素有关9、血糖控制目标9.1、HBAIc W 6.5% (一般应在半年内完成,如3个月内不达标应联合用药)9.2、空腹/ 餐前血糖:4.4----6.1mmol/L ,最次v 7.89.3、餐后2h 血糖:4.4----8.0mmol/L ,最次v 10.09.4、老年人可使血糖稍高于目标值2.0mmol/L,以免发生低血糖10、胰岛素种类表11、调整胰岛素剂量时应注意:11.1、切忌操之过急11.2、以段尿糖调整剂量时要等尿糖变化呈一定规律时再调整11.3、单独使用短效胰岛素不易使血糖控制理想,当胰岛素》24U/d时应配合N或P或换预混胰岛素或配合口服药11.4、长期高血糖但尚有一定胰岛功能的糖尿病患者,经胰岛素治疗后自身胰岛功能有一定恢复,此时应及时逐步减少胰岛素用量,以免发生低血糖11.5、有两次以上的低血糖发作,但血糖、尿糖高,多见于无症状的自主神经病变患者,应避免单独大剂量使用胰岛素11.6、正常人血浆胰岛素水平为5---20mu/L,餐后50----100mu/L,静滴5---6U 可使血浆胰岛素水平达20mu/L成人胰岛素需要量〉 1.5U/kg.d 或〉100----200U/d ,儿童胰岛素需要量〉2.5U/kg.d能控制血糖,持续48h以上称为胰岛素抵抗,多发生在胰岛素治疗1年以内或停用4周以上又再度使用时,尤其使用牛胰岛素者。
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方法1、改用人胰岛素2、运动3、减肥4、饮食指导5、降低血糖6、降脂7、胰岛素增敏剂&二甲双胍9、降压、降蛋白尿,应用阿司匹林,阿卡波糖,ACE I可能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