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三章 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2课《梅岭三章》课件(共31张PPT)

第2课《梅岭三章》课件(共31张PPT)
到 整个人间 层面, 情感越来越博大,层层递进,不断升华。
梅岭三章



8.拓展延伸:
乌江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你能联想到《梅岭三章》中 的哪两句诗?说说理由。
8.拓展延伸:
乌江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此去泉台招旧部 , 旌旗十万》各章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请完成下列填空。 1.从内容看,第一章侧重描写今日面临的危难,第二章侧重回顾
革命经历,第三章侧重 展望未来 ,具有一定的 时间 顺序。 2.从结构看,第一章首句设问,作用是 总领全篇 。第三章末句回
答第一章首句提出的问题, 首尾照应 ,结构严谨。 3.从情感境界看,由 面对个人危难 层面到 国家人民 层面,再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小贴士:
读诗方法:
1.知人知世 2.解读意象 3.品味词语
4.解读意象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 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一柱天南百战身, 将军本色是诗人。
——郭沫若
2.了解背景:
① 一九三六 年冬,②梅山被 围。③余伤病伏 丛莽间二十余日, ④虑不得脱,得 诗三首留衣底。 ⑤旋围解。
批注:
①交代时间。


④ ⑤交代结果:侥幸脱险。由此
可见,小序是后来补写的。
2.了解背景:
① 一九三六 年冬,②梅山被 围。③余伤病伏 丛莽间二十余日, ④虑不得脱,得 诗三首留衣底。 ⑤旋围解。

15 梅岭三章 课件(共47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5 梅岭三章  课件(共47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结合三首诗的具体内容,简要概括“意如何”中“意” 的不同内涵,梳理三首诗的内在联系。
首章之“意”:追怀往昔,创业未成,鼓励自己,继 续战斗。
次章之“意”:着眼当下,叮咛同志,激励战友,坚 定信念。
末章之“意”:展望未来,革命必胜,取义成仁,自 由花开。
课后任务
1. 有感情地朗读《梅岭三章》。 2. 用一个词语概括阅读全诗的感受,并结合具体语句 阐明理由。(50 字左右)
二、结合资料,畅谈收获。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结合小序和补充资料,说说 《梅岭三章》带给你哪些思想启迪。
【补充资料】
1934 年 10 月,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 我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 1935 年春,我们在敌人重兵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 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 击战争,是我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选自《陈毅诗词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7 年版)
1. 诵读全诗。
课后任务
2. 从文中选取一个形象写几行诗,抒写从《梅岭三章》
获得的启示。
15 梅岭三章
第 1 课时
新课导入
在民族存亡之际,在残酷的斗争中,老一辈革命家用 生命书写诗词,表达坚定的信仰、乐观的精神和舍生取义 的决心。大家积累了哪些革命诗词?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
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 ——朱德《赠诸友》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就义诗》
年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才离开。
天将晓,队员醒来早。露侵衣被夏犹寒,树间唧唧鸣 知了。满身沾野草。
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 可数。野菜和水煮。

语文 梅岭三章 课件(共21张PPT)

语文 梅岭三章 课件(共21张PPT)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后来中央苏区失陷,便在赣粤边区开展游击战。1936年10月的一天,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同志在大庾遇险,马上转回梅山,正遇上敌人搜山,就隐蔽在一个山坳里。敌人放火烧山适逢大雨,山火被雨淋灭。他们天黑时佯装撤走,半夜时又如狼似虎地扑了回来,但还是一无所获。 当夜陈毅同志带着伤病,就埋伏在陡坡上丛莽间一块一尺宽、 五尺长的地方。后来敌人从叛徒提供的情报中,得知山上有“大人物”,又兴师动众,日夜搜查,持续了“二十余日”,直到十二月初“西安事变”发生,敌人内部慌乱,才悻悻离去,于是“围解”。《梅岭三章》就是陈毅同志在这种万分危险的情况下写成的。
02
下节课见!
小序有什么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交代了环境、背景。重伤患病被围,是“绝命诗”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这三首诗抒发感情各有侧重,试指出它们的联系和侧重点。
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开,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怀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从眼前写到未来,从个人写到同志,层层深化,层层扩大,寥寥八十四字,就塑造了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形象。
请从炼字的角度鉴赏诗句
(二)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这首诗写了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
用纸钱来祭奠死者是我国的民俗特色,诗人盼望捷报当纸钱,表现诗人豪迈、爽朗的性格,表现了诗人视死如归的壮烈豪情和强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妙语天成,壮而不悲。
第一首
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气势酣畅,淋漓尽致地抒写出了壮烈情怀。
三首诗之间

《梅岭三章》PPT课文课件

《梅岭三章》PPT课文课件
表达了陈毅同志以天下为己任、轻个人生死的伟大 精神。
(4)这首诗与《梅岭三章》中哪首诗所表达的信念 是一致的?是什么信念?
与第三首一致。坚信革命必胜、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
谢谢!
【解疑释难】
这三首诗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 ?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
这三首诗形式上独立成篇,内容上却紧密呼应,相互 关联,构成一个整体。三首诗各自从过去、现在、未 来着笔,过去是“我”革命的过去,现在是面对死亡 的现在,未来是属于全体革命者的光明未来;而三首 诗整体上又各有侧重,分别寓意必战、必胜、必成, 全面地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屈的战斗意志 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4. 请为下面这则消息拟写标题。 2020年 5月18日,北京市152家博物馆将与学校
对接,让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参加体验式学习。这些 博物馆推出的活动各具特色:首博的“看文物说历 史”;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的“古生物模型制 作”;中国农业博物馆的“种子达人”等。博物馆的 这些举措,旨在推动社会大课堂常态化,使中小学生 在“大课堂”中提升综合素质。
(1)“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中, “招”“斩”两个动词的使用,具有怎样的表达 效果?
“招”这个动词,写出把不同战场、不同时间牺牲的 英魂招集起来的情形,空间广阔,声势浩大,表现了 诗人不屈不挠的革命斗志。“斩”这个动词,写毙敌 干脆利落,表现出巨大的威力,笔力千钧,充分展现 了诗人死后也要奋勇杀敌的决心。
课文梳理
【整体感知】——结构图解
【整体感知】——文章主旨
这三首诗中,诗人追怀往昔,将牺牲视作移师 新战区,豪情满怀;勉励战友,激励后死者努力作战, 以捷报告慰死者;展望未来,革命信念乐观坚定。全 诗表现了诗人献身革命的崇高精神和对革命必胜、共感知】——写作特色

《梅岭三章》PPT优秀课件

《梅岭三章》PPT优秀课件

知识必备 作者简介
陈毅 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
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1972年于北京逝世。
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知识必备 文体知识
组诗
组诗,是指同一诗题、内容互相联系的若干首诗组成的作品
。组诗中的每首诗相对完整和独立,但又有内在的联系 , 每 首 诗
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 第二首:勉励战友——现在 第三首:展望未来——将来
精读:赏析重点词句
1、革命征程是怎样的呢?结合关键词句进行赏析。
泉台 旌旗十万
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旌旗”借指军队,旌旗十万,指战争中牺牲的人 员之多,也显示出正义力量之大。
烽烟 十年 这里指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时间之久。
2、巧用修辞,语言形象精练 诗中巧妙运用设问、借代、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彰显厚重的 文化积淀,增强了表达效果。例如,第一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 三章中多次运用“借代”“比喻”的修辞手法。例如,“旌旗”, 原是旗帜的总称,这里借指军士;“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 警的烟火,这里借来指代战争;“阎罗”即阎罗王,也称“阎王”, 这里比喻凶恶残暴的人;“血雨腥风”借喻反动当局对革命人民的 屠杀和镇压;“取义成仁”引用《论语》《孟子》“舍生而取 义”“杀身以成仁”的典故,表达了愿为信仰献出生命的豪情壮志。
难酬蹈海亦英雄。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我以我血荐轩辕。
人物素材积累
马毛姐,安徽无为人,1954年6月入 党。解放战争时期支前英模的杰出代 表,闻名全国的“渡江英雄”。渡江 战役中,年仅14岁的她参加“渡江 突击队”,在手臂中弹的情况下依然 咬牙坚持,不畏枪林弹雨6次横渡长 江,运送3批解放军成功登岸。

《梅岭三章》ppt课件

《梅岭三章》ppt课件

历史背景
1934年 江西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陈毅因身负重伤,留在江西担 10月 任军事指挥。
1935年 春
在敌人重兵围攻下,他率部突围到江西、广东两省交界的油山和 梅山(梅岭山脉的两座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其后坚持了将近 三个年头。
1936年 冬
陈毅所带领的游击队在梅山被敌人包围。他带着伤病伏在丛生的草木间二十 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服里,作为自己的绝命诗。不 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游击队解围。
以生死绝境发想,追怀 往昔,表达了创业未成、 死而不已的豪情壮志。
面临牺牲的考验, 立下革命到底的誓言。 表现了革命者视死如 归的气概和除恶务尽 的决心。
课文精讲作 者简介
实写/设问
起首设问一,总领全篇。 追怀往昔,表达 断头今日意如何? 了创业未成、死而 创业艰难百战多。 不已的豪情壮志, 此去泉台招旧部, 表现了革命者视死
他把学校当(dànɡ)作自己的家,一辈子扎根乡村教 育。
2.爱国主义精神的种(zhǒnɡ)子遍种(zhònɡ)在 中华大地上。
形近字 作 者 简 介
捷( jié )捷报 睫( jié )睫毛
涯( yá )天涯 崖( yá )山崖
【形旁辨字法】 “捷”,形旁为“扌”,和“手、动作”有关; “睫”,形旁为“目”,和眼睛有关。
思考问题作 者简介
思考问题作 者简介
课文精讲作 者简介
第三章: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 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表现诗人的赤胆忠心、无畏壮烈。
①涯:边际,止境。 ②血雨腥风:这里指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士的血腥 镇压。【借喻】 ③自由花:指幸福花,即人类的解放。【借喻】 ④取义成仁:即“舍生取义”(出自《孟子》),“杀身成仁”(出 自《论语》)。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这里指为了人民的解 放事业而勇于牺牲。取,选取。成,成全、实现。【用典】

《梅岭三章》ppt课件)

《梅岭三章》ppt课件)

课后作业
一、完成课后练习 二、读读作者的其他诗词,感受“元帅诗人”的魅力。
感谢聆听
这些修辞的运用形象贴切,暗含了诗人愿意为了革命做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坚信 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课堂小结
《梅岭三章》以生动的画面再现了诗人的革命斗争经历,充分表现了诗 人为革命不惜献身的坚定决心、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视死如归 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同时诗人又充满激情地鼓励革命战友继续奋斗完成自 己未竟的事业,以革命乐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了自己献身革命的崇高精神和 对革命必胜、共产主义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信念。
写作背景
1936年冬,陈毅在江西梅山被围, 敌人以5个营的兵力日夜不停展开搜索。 因伤病缠身,他埋伏草莽丛中20余日, 有好几次,敌人的脚步近在眼前。陈 毅在布片上写下被称为“绝笔”诗的 《梅岭三章》。
读读写写
(一)生字词
旌旗( jīnɡ ) 阎罗( yán ) 烽烟( fēnɡ )
(二)多音字 捷( jié )捷报 睫( jié )睫毛
命理智向自己提出问题,集中展现了他冷静的神态、清醒的和坚 毅的斗志。 这正是一个革命者视死如归、英勇不屈的光辉形象的写照。后三 句是对首句的回答。
思考探究
三、“此头须向国门悬”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用典的手法,引用了春秋吴将伍子胥“眼悬国门”的典 故,意为死不瞑目,忠诚可鉴。写出诗人即使死后仍然关心革命, 要看到同志们怎样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遭到失败的。表现出 诗人视死如归,为革命英勇殉难的精神。
思考探究
八、《梅岭三章》这三首诗抒发感情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又 有怎样的关系?
第一首,面临牺牲的考验,抒发死后还要继续战斗,至死不渝的强烈感情;
第二首,回忆十年革命征程,抒发死不瞑目,激励战友英勇战斗的强烈感情;

初中语文精品课件:第2课《梅岭三章》课件(19张PPT)

初中语文精品课件:第2课《梅岭三章》课件(19张PPT)

3、赏析“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诗人告戒同志们,不要哀痛于悼念之中,化悲痛为力量, 努力的多杀敌人,把你们不断的胜利捷报化作我坟头的纸 钱。诗人借用烧纸钱纪念和哀悼死者的民间习俗,生动形 象地说出对于生者对于战友的最大期望,体现诗人革命乐 观主义和视死如归无畏精神。
第二首:勉励战友(写战友) 勉励战友,勉励后死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
梅岭三章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理解三首诗 歌的主要内容。 2、品味诗歌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学习多种修 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3、学习诗人的革命乐观主义态度、献身精神和对 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
写作背景
1936年冬天,由于叛徒的出卖,陈毅同志和所率部 队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 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 袋里。不久,到处搜索一无所获的敌人便悻悻解围而去。
2、怎么理解“此头须向国门悬。”
“头悬国门”典故出自《史记·伍子胥列传》。春秋 时期,吴越争雄。楚人伍子胥认为吴的敌人是越,而不是齐, 多次提醒夫差,要警惕越国报仇。夫差听信谗言,疑伍子胥 谋反,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时,对身边人说:扶吾眼悬东 门之上,以观越寇之灭吴也。后来吴国果然被越国灭掉。
“此头须向国门悬”含义是:陈毅表示自己即使牺牲, 也要头悬国门,眼看国民党反动派的最后灭亡。
2、诗歌运用多种修辞。
本文主要运用了借喻、引用、借代等修辞方法。例 如:“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是设问; “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是借代。诗中 用“旌旗”借指军士,用“烽烟”借指战争。用“血雨 腥风”借喻战争,用“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 放。“取义成仁今日事”引用“杀身以成仁”“舍生而 取义”中的内容,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最近,进驻了一对夫妇——为顾客现场加工蚕丝被。进 出间,惹人停下脚步,细细打量。他们带来了无数蚕茧,以及 一台神奇的机器。把蚕茧倒入机器,合上盖子,一会儿工夫, 囫囵的蚕丝抽出来,白练一般亮眼,湿漉漉的……妻子将一匹 匹的蚕丝挂上衣架,晾在池塘边的绳子上。春天风大,一匹匹 蚕丝徐徐地荡过来荡过去,诗意盎然。
日积月累
课文助读
走近作者
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乐至人, 中国共产党党员。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 事家、诗人。著有诗集《陈毅诗词选集》。
写作背景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陈毅因伤留 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他 在油山和梅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 爆发才离开。这三首诗就写于三年游击战争时期。
阅读提高
(川外附中 中考模拟) 人间四月天 钱红莉
①小区隔三差五会有卖东西的人进驻。经过物业同意,在 南门附近的空地搭一个棚子,白日卖货,夜间关起门来歇息, 长则个把月,短则一周。卖稀奇古怪的牛角梳子、弹弓、痒痒 挠;卖锅碗瓢盆、矿泉水、煤气灶;洗衣机、冰箱以旧换 新……这些跟生活息息相关的日用品,走出家门便可买到,挺 受欢迎。
1.本课的第三首诗从格律来看,是 。
答案 绝句 家、涯、花 解析 根据知识积累直接解答即可。
。诗中押韵的字是
2.依据语段内容,对画线句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大批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和坚强不屈的民族英 雄。他们积极改革、励精图治以顺应历史潮流,他们反抗民族压迫、抵御 外来侵略以捍卫国家主权、民族尊严,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从不同侧 面得以体现,谱写了壮丽的爱国诗篇,铸就了不朽的民族之魂。 A.修改:中华民族不同侧面的爱国主义精神得以体现 B.修改:不同侧面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得以体现 C.修改:从不同侧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D.修改:体现了不同侧面的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答案 A 根据所学所记,理解“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达 的内容,即誓死与反动派做斗争,A项中“死亦为鬼雄”与其意境相同。
3.阅读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理解下列句子的含意。 ①捷报飞来当纸钱。 答: ②血雨腥风应有涯。 答: (2)赏析“人间遍种自由花”一句。 答:
答案 (1)①诗人借用烧纸钱纪念死者的民间习俗,生动形象地道出了他对 生者、对战友寄予的最大期望。②表明诗人从“血雨腥风”的茫茫黑夜 中已看到了黎明的曙光。(2)作者用“自由花”比喻革命胜利的前景, “遍”字充分表现了作者对革命前途的展望,表达了作者胜利的信心。此 句想象丰富,充分表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解析 题(1),根据全诗内容理解“捷报飞来”的含义和“血雨腥风”的比 喻用法。题(2),赏析诗句,要从内容、写作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分 析,重点分析其中生动的字词,说明其精妙的作用。
D.②④③①
能力提升全练
1.第三首诗中有两个成语,请指出并写出其含义。
(1)
:
(2)
:
答案 (1)血雨腥风 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 (2)取义成仁 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这里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 而勇于牺牲。
解析 根据所学所记,理解诗歌内容,直接写出成语,并联系平时积累写出 其大意即可。
2.下列诗句中与“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意境相同的一项是 ( ) A.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B.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D.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
主要内容
在这三首诗里,作者用革命乐观主义的态度表现 了自己献身革命的崇高精神和对革命必胜、共产主义 理想必定实现的坚定信念。全诗表现了诗人视死如归 的气概和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A.诗前小序说明作者在身临绝境时用诗的形式留下了自己 的遗言。 B.诗的小序可有可无。 C.三首诗可看成一个整体,又各表达不同的意思。 D.“血雨腥风应有涯”“人间遍种自由花”“取义成仁今 日事”这三句分别运用了借喻、借代、引用的修辞手法。
答案 (示例)李同学的分析有误。这里的敌人指日本侵略者,而不是国民 党反动派;诗人这样剪裁主要是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强化了诗作的表现 力。 解析 根据诗歌下方[注]中的内容可以明确“狗强盗”指的是日本侵略 者。全诗假设了一段对话,采用的是虚拟的手法,除表达了强烈的情感,也 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③昨日买菜回来,经过他们的棚屋。许是时间尚早,生意 寥落,只有几匹蚕丝挂在屋内,丈夫不知去了哪儿,妻子则闲 闲坐在池塘边的草地上,一棵一棵,耐心地择一堆蒲公英…… 她背后是一排柳树,春风微微地吹,万千垂碧悠来荡去。坐在 草地上的她,像极一幅静物画,脸上流泻着娴雅与安宁。这一 幕,让我的心略动一下,有一份感动,隐隐地来。
3.赵、钱、孙、李四个同学读了下面这首诗后各自发表了看法,请找出其 中错误的言论,并说明理由。 坚 壁[注] 田间 狗强盗, 你要问我么: “枪、弹药, 埋在哪儿?” 来,我告诉你: “枪、弹药, 统埋在我的心里!” 1943年6月作
[注] 诗题“坚壁”是“坚壁清野”的简称。“坚壁清野”是抗战时期 我国军民对付日军“三光”政策的方法之一,指把粮食、枪弹等埋藏起来, 不让敌人得到。 赵:开头直呼“狗强盗”,三个字把“我”烈火般的愤怒和仇恨倾泻无遗。 钱:“你要问我么:‘枪、弹药,埋在哪儿?’”这个问句表示“我”已把敌 人看透了,突出了“我”的自信。 孙:“来,我告诉你”,是“我”面对敌人搜查时的嘲弄、斥责之词,也是全 民抗战的真实写照。 李:全诗采用虚拟手法塑造了“我”的形象,而对敌人却有意冷落,不费笔 墨,表现了诗人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极端蔑视和仇恨。 答:
5.(育才中学 中考模拟)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A )
①你会发现,烦恼正渐渐消散。再次启程,你会一身轻松。
②停下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感受叶的光芒、花的辉煌、
草的力量。
③面对他人的质疑,你是否苦恼过?面对学业的受挫,你
是否沮丧过?
④那么,何不选择偶尔停下来呢?
A.③④②①
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