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论文
社会实践小剧场心得体会

社会实践小剧场心得体会一、小剧场实践的意义在大学生活中,我们除了课堂学习以外,还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其中小剧场实践是一种极具意义的实践活动。
小剧场实践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表演技能,更能让我们在实践中学习团队合作,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小剧场实践中,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对话剧、话剧等不同形式的表演,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传达给观众,从而达到沟通和交流的目的。
二、小剧场实践的过程在进行小剧场实践之前,我们首先要确定表演的题材和主题,然后进行剧本的编写和排练。
在排练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学习表演技巧,了解舞台表演的特点,掌握舞台语言和动作的技巧,使表演更加生动、立体。
同时,我们还要搭建舞台布景、音响灯光等,保证表演的顺利进行。
在表演结束后,我们还需要进行反思和总结,找出表演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次表演做好准备。
三、小剧场实践的收获通过小剧场实践,我收获了诸多。
首先,在表演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放松自己,在一片欢乐或悲伤的氛围中,如何去展现角色的情绪。
其次,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团队成员合作,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如何克服困难,如何充分享受表演带来的快乐。
另外,通过表演,我还提高了自己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更加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在观众的掌声和欢呼中,我感到非常欣慰和满足,明白了表演的意义和快乐所在。
四、小剧场实践的启示小剧场实践让我意识到了表演的魅力和舞台的独特性。
舞台上的表演让我们忘却了自己的一切烦恼和忧愁,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中,给观众带来快乐与感动。
小剧场实践还让我意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一个完整的表演需要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共同努力,只有和睦相处,相互信任,才能使表演更加出色。
从小剧场实践中,我还学到了坚持不懈的意义,一个成功的表演离不开艰苦的训练和反复的排练,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五、小剧场实践的展望小剧场实践让我意识到了表演的美妙和快乐,我将继续参加小剧场实践,提高自己的表演技巧,认真对待每一次表演,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挑战自己,不断超越自己。
小剧场情景演讲稿范文

尊敬的评委、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为大家带来一个小剧场的情景演讲——《时光邮局》。
在这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剧场里,我们将跟随一位邮递员,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奇妙旅程。
(舞台灯光暗下,一阵轻柔的音乐响起。
)(舞台中央,出现一个古朴的邮筒,邮筒旁边,一位邮递员(扮演者:李明)穿着一身整洁的邮递员制服,手里拿着一封泛黄的旧信。
)李明:(微笑着)尊敬的时光邮局,您好!我是一名来自未来的邮递员,今天,我带着一封特别的信,要送到您的手中。
(舞台灯光亮起,出现一位穿着古代服饰的老人(扮演者:王丽)。
)王丽:(惊讶地)哇,这位小哥,您是从哪里来的呀?怎么会有这样的邮筒?李明:您好,尊敬的时光邮局。
我是来自未来的邮递员,这封旧信,是您年轻时寄给远方的亲人的。
请您收下。
(王丽接过信,激动地打开。
)王丽:(朗读信件)“亲爱的家人,我在这里一切都好,只是很想你们……”(王丽读完信,泪眼盈盈。
)李明:时光如梭,岁月如歌。
这封信,承载着您对家人的思念,也见证了您曾经的青春岁月。
(舞台灯光切换,出现一群年轻的孩子们在玩耍。
)李明:看,这些孩子们,他们无忧无虑,快乐地成长。
时光荏苒,我们都在不断变化,但那些美好的回忆,永远留存在心中。
(舞台灯光暗下,出现一位老人(扮演者:张强)在慢慢行走。
)张强:(自言自语)孩子们,你们要好好珍惜时光,因为时间就像这时光邮局,永远不会为任何人停留。
(舞台灯光亮起,李明将信交给王丽。
)李明:请您将这封信交给那位老人,告诉他,他的孩子们都很想念他。
(王丽点头,接过信。
)王丽:好的,我会的。
谢谢你们,让我明白了珍惜时光的重要性。
(舞台灯光暗下,李明转身离去。
)李明:再见,时光邮局。
再见,亲爱的朋友们。
愿我们的时光,都如这封信一般,充满温暖和回忆。
(舞台灯光渐渐暗去,音乐缓缓响起。
)谢谢大家!(舞台灯光完全暗下,演讲结束。
)在这个小剧场中,我们通过一封跨越时空的信,感受到了时光的无常和珍贵。
小剧场戏剧的剧场效应【论文精品】

小剧场戏剧的剧场效应免费硕士博士论文论文天下======================================================================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是,我国的小剧场戏剧,新时期以来有很大发展,已成为令人注目的一种戏剧形态,并出现了很多有影响的作品,如《绝对信号》、《留守女士》、《思凡》、《恋爱的犀牛》、《非常麻将》、《切·格瓦拉》、《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等。
然而,在对其所做的理论研究中,剧场效应的问题却很少有人触及。
纵观我国20年来小剧场戏剧发展的历史,一些困惑、问题与弊端的出现,往往与此有很大关系。
一小剧场,作为戏剧审美活动得以展开的具体空间场所,顾名思义,其空间相对大剧场往往要小得很多。
有人做过比较,古希腊的狄俄倪索斯剧场,供表演之用的“圆场”(orchestra,歌舞场)直径达66英尺,看台可容14000-17000名观众。
现代一般大剧场,舞台面积多在150至200平方米左右,观众席位可达1000至1500个。
而现代小剧场可容观众大多不过100来人,有的甚至只有十几个人。
正是小剧场空间的这一自在规定性,对戏剧审美活动的主体产生了诸多影响。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戏剧表现内容的影响。
较小的空间量度,有助于戏剧对人的心灵世界的揭示。
国内外小剧场的探索者们对此都有清醒的认识。
1905年,莱因哈特从他的老师勃拉姆手中接管了“德意志剧院”,同时又经营了一个只能容纳大约200个观众的小剧场。
对此,他的想法是:“我需要两个剧场:一个是小的室内剧场,专门排演隐秘的心理剧和现代剧作家的作品;另一个是大剧场,供演出古典剧目用……”[1]1959年,另一位探索者格鲁托夫斯基在波兰的奥波莱市创办了“十三排剧院”,进行小剧场戏剧的实验。
英国导演彼得·布鲁克在解释这一实验动机时说:“他追求最大限度地在最小的舞台空间凝视人的心灵生活。
于是意识到,观众也应尽可能少一点。
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论

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论1. 本文概述《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论》一文旨在深入剖析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的演变、特点、影响及其在中国戏剧界的重要地位。
小剧场戏剧,作为一种独特的戏剧形式,自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兴起以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影响力和受众群体不断扩大。
本文首先对小剧场戏剧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国的演变过程进行概述,揭示其在中国当代戏剧界的独特地位。
文章接着分析小剧场戏剧的艺术特点,包括其独特的舞台设计、表演形式、观众互动等方面,并探讨这些特点如何使小剧场戏剧在戏剧艺术中独树一帜。
同时,文章还将关注小剧场戏剧在中国当代社会中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影响,分析其在推动中国戏剧艺术发展、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本文还将对小剧场戏剧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探讨其在中国戏剧界的发展趋势和可能面临的挑战。
通过对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的全面分析和深入探讨,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小剧场戏剧的窗口,同时为中国戏剧艺术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2. 小剧场戏剧的历史发展小剧场戏剧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渐兴起并繁荣的。
其历史发展可以大致划分为几个阶段。
起步阶段(1980年代初):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戏剧界开始尝试突破传统大剧场的限制,探索更为灵活、贴近观众的表演形式。
小剧场戏剧应运而生,以其独特的空间感和观众互动性,迅速吸引了戏剧爱好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这一时期,一些前卫的戏剧团体和艺术家开始尝试在小剧场进行实验性的戏剧创作和表演。
发展阶段(1990年代):进入90年代,小剧场戏剧在中国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
随着观众审美需求的多元化和戏剧创作理念的更新,小剧场戏剧开始尝试不同的题材和风格,从实验戏剧到先锋戏剧,再到商业戏剧,形式多种多样。
同时,一些知名的戏剧导演和演员也加入到小剧场戏剧的创作和表演中,进一步提升了其艺术水平和影响力。
成熟阶段(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小剧场戏剧在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戏剧形式。
剧本剧本中的精品小剧场

剧本剧本中的精品小剧场剧本中的精品小剧场导言:在戏剧创作领域中,剧本是作为创作基础的文本手段。
它以脚本的形式将剧情、角色、对话等元素有机地结合,是舞台艺术的灵魂和核心。
而精品小剧场,则是一种以小规模、高品质的形式呈现的戏剧作品。
本文将探讨剧本中的精品小剧场,从创作、演出和观赏的角度展开论述,旨在挖掘其中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一、精品小剧场的创作1. 剧本扎实的基础精品小剧场的创作首先要建立在扎实的剧本基础上。
剧本要具备紧凑的结构、鲜明的主题以及生动的人物形象,以保证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2. 刻画真实的社会问题精品小剧场常常关注当代社会问题,通过剧本创作来反映人们的生活、矛盾和思考。
这些作品往往具备强烈的现实感和社会关怀,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深思。
3. 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创作中,可以运用戏剧的各种元素如音乐、舞蹈、投影等,来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这些元素的有机融合与精心设计,使得精品小剧场作品在舞台上呈现出独特的美感和魅力。
二、精品小剧场的演出1. 精雕细琢的舞台设计精品小剧场在舞台设计上往往力求精雕细琢。
通过独特的舞台布景、灯光烘托和道具搭配,将场景、氛围和角色的情感状态完美地展示给观众,增强观赏的沉浸感和欣赏价值。
2. 演员的精湛表演演员在精品小剧场的演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通过准确的表演技巧、细腻的情感表达,将剧本中的角色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赢得观众的共鸣和赞赏。
3. 紧凑精彩的剧情节奏精品小剧场的演出通常以紧凑精彩的剧情节奏为特点,通过场景的转换、角色的交互以及紧张的冲突展开,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全情投入其中,从而提升戏剧的艺术观赏效果。
三、精品小剧场的观赏1. 艺术鉴赏与思考观赏精品小剧场作品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艺术鉴赏与思考的过程。
观众可以通过对剧本、演出和舞台表现的综合观察和思考,来感悟戏剧作品传递的思想与情感,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
2. 情感共鸣与情绪释放精品小剧场作品常常包含深度的情感表达,观众在观赏过程中可以与角色建立共鸣,感受到共通的情感冲击和心灵震撼。
老舍茶馆论文

老舍茶馆论文引言老舍茶馆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话剧作品,由著名作家老舍创作于1957年。
该剧以北京茶馆为背景,通过茶馆里各色人物的对话和争论,展现了旧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矛盾。
本论文将从剧本的创作背景、主题以及角色塑造等方面,分析老舍茶馆的艺术价值和影响。
一、剧本创作背景老舍茶馆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社会。
当时中国正经历着从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政治和社会变革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老舍以茶馆为小剧场,通过戏剧的形式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和对社会现象的关切。
茶馆成为了老舍描述社会深层问题的象征。
二、主题分析老舍茶馆的主题围绕着社会的变革和人性的困境展开。
通过茶馆里的对话和争论,老舍揭示了旧社会的各种弊病和社会矛盾。
茶馆里的人物代表了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政治立场和不同思想观点,他们的争论和冲突既反映了旧社会的悲剧,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茶馆代表了旧中国社会的封闭和沉寂,而随着社会变革的推进,茶馆里的人物逐渐认识到旧时代的束缚和腐朽。
老舍通过茶馆的变化,展示了人性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
同时,他也透过茶馆的角度,呼吁人们关注社会底层的生活状态和权益。
这一主题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共鸣,也深刻影响了后来中国话剧的发展。
三、角色塑造老舍茶馆中的角色塑造非常鲜明和生动,每个角色都代表了一种社会类型和思想观点。
下面是几个主要人物的简要描写:1.王利发:茶馆老板,代表着旧时代的封建势力,保守而贪婪。
2.铁炮公:退伍军人,身上带有受封建道德束缚的伤痕,但也有着对社会乱象的反抗精神。
3.秦健:懦弱而贫穷的小商人,为了生计不择手段,代表了社会底层人物的无奈和困境。
4.许云山:思想开明的知识分子,代表了改革的力量,有着对社会现象的冷静观察和分析能力。
通过这些角色的对比和互动,老舍成功地展示了旧时代的社会矛盾和思想冲突。
他巧妙地运用了幽默和讽刺的手法,为角色赋予了生动的个性和情感,使得剧情更加引人入胜。
用英语写个小剧场作文

用英语写个小剧场作文当然可以!以下是一篇参考范文,以英语写的小剧场作文,希望你喜欢:Title: A Chance Encounter。
Characters:Emily: A young woman in her mid-twenties, kind-hearted and adventurous.David: A charming man in his late twenties, with a mysterious aura.Narrator: Off-stage voice guiding the audience through the story.Setting: A bustling café in the heart of a vibrant city.[Scene 1](Narrator) In the heart of the city, where the rhythm of life beats strongest, there lies a cozy café, a sanctuary for dreamers and seekers alike. Amidst the aroma of freshly brewed coffee and the soft hum of conversations, our story unfolds.(Emily enters the café, carrying a book and wearing a bright smile on her face. She takes a seat near the window, savoring the warmth of the sunlight streaming in.)。
(Emily) (to herself) Another day, another adventure in the pages of a book.(David enters the café, exuding an air of mystery and confidence. He notices Emily and is drawn to her.)。
中国当代大陆小剧场戏剧发展史论

中国当代大陆小剧场戏剧发展史论一、引言小剧场戏剧是中国当代戏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中国当代大陆小剧场戏剧的发展历程,包括其起源、发展阶段、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二、起源小剧场戏剧在中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当时正值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改革开放的初期。
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追求个体的自由和表达,小剧场戏剧因其低成本、灵活性和实验性而受到关注和推崇。
一些独立剧团和戏剧工作者开始聚集在小型剧场演出,他们通过反映社会现实、揭示人性弱点等形式,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三、发展阶段1. 初探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 - 80年代中)在小剧场戏剧的初探阶段,剧团和戏剧工作者主要依托于大学和文化机构,通过自发组织的形式进行创作和演出。
这一阶段以实验性和探索性为主,剧作内容多涉及社会问题和现实生活。
代表性的剧作家有贾平凹、高行健、李昂等。
2. 兴盛阶段(80年代中 - 90年代末)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小剧场戏剧进入了兴盛期。
一方面,由于改革开放的推进,文化市场逐渐开放,小剧场戏剧得到更多的演出机会和资源支持;另一方面,剧团和戏剧工作者开始尝试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兼收并蓄各种艺术风格,开创了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多样化的发展格局。
3. 衰退与复兴阶段(21世纪初 - 至今)21世纪初,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商业化因素的影响,小剧场戏剧进入了一个衰退期。
剧团和戏剧工作者面临着来自商业剧种的竞争和市场观众的变化。
然而,随着社会对精神需求的提高和文化消费的多元化,小剧场戏剧再度复兴起来。
一些有实力的剧团通过与国外合作、引进优秀作品等方式,提高了戏剧的质量和影响力。
四、现状目前,中国当代大陆小剧场戏剧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
一方面,一些知名剧团和戏剧工作者通过精良的制作和深入的思考,创作出了一批具有独特风格和社会关怀的优秀作品。
另一方面,小剧场戏剧也面临着资源不足、票价较高等问题,市场发展相对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剧场话剧在高校的发展潜力及模式探究
西北大学雷涛毛圣明
指导老师:高字民副教授
【摘要】近十几年来,主流戏剧受到了新媒介时代、信息时代浪潮的严重冲击,然而小剧场话剧却在北京、上海等地如火如荼地展开,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亲和力将观众再次拉回到剧场,此外,校园戏剧也是方兴未艾。
目前二者的发展虽良莠不齐, 但其相互补充、深入发掘的潜力确是巨大的。
【关键词】小剧场话剧;校园戏剧;戏剧教育;剧场文化
一、时代背景与概念界定
中国的现代话剧肇始于校园,是从新文化运动的春柳社开始的,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剧社先后推出了《魔方》、《枣树》等校园戏剧,影响较大,一时间校园戏剧声誉鹊起。
可以这样说,校园尤其是高校在中国话剧的起伏涨落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迄今为止,我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有自己的校园戏剧,而且,随着近几年大学生戏剧节的开展,校园戏剧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
我省已经举办了一届大学生戏剧节,第二届大学生戏剧节也即将展演。
校园戏剧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校园戏剧往往采取的正是小剧场话剧的表演样式,“小剧场”一词不仅仅指的是表演空间的狭小或者观众人数少,它代表的是一种对传统戏剧内容和表演样式的反叛与革新,打破了和打破着固有的表演束缚和创作桎梏,从不同的角度对多种多样的戏剧样式、舞台形态、叙述方法、艺术表现进行广泛的实验,体现着一种新的美学追求。
归根结底,小剧场话剧的内核在于自由,创作的自由、思想的自由、表演形态的自由,有了这种自由,才有了与生活的贴近,是将生活与舞台合二为一,剧场与现实之间打造着一条沟通的管道,随时传递着生活的滋味。
一方面,高校当中,教学资源有限,因而,表演空间是有一定的限制,经费投入也是有限,这就注定了校园戏剧只能采取小空间、小投资的运营模式;另一方面,高校是一个思想高度活跃,创新与建设层出不穷,自由理念旺盛的地方,大学生有着对社会对生活敏锐的洞察力,有着新的视角和自我的独特思考,这与小剧场话剧固有的自由、反叛不谋而合, 相得益彰。
二、小剧场话剧走进高校
小剧场话剧虽说是在北京、上海等地遍地开花,校园戏剧也是在各大高校红红火火的展开,但其却呈现出水准良莠不齐、发展极不平衡的态势。
诸如其他省市地区,剧场文化的氛围始终没有建立起来,校园戏剧也始终处于大学生自娱自乐的作坊式生产,很难将其拿到戏剧创作的高度。
在这两大弊病的前提下,小剧场话剧是否在高校中具有潜力以及以何种模式去运作小剧场话剧,成为本项目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西北大学作为一个百年名校,人文素养和文化气息浓厚而且扎实,以文学院为代表,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文化建设者,这样的氛围有益于文艺活动的开展,例如“黑美人”艺术节,此项活动已经举办了二十二届,是西北大学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并荣获了教育部2007年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
从2008年7月,《小剧场话剧在高校的发展潜力及模式探究》项目立项开始,项目组就利用现已成立的小黑剧社开展了一系列的创新实践。
小黑剧社成立于2007年9月,项目组成员为其主要创办负责人,短短两年,剧社已发展成员一百多人。
小黑剧社充分发挥了西大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科优势,在文学院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已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
2007年12月,小黑剧社将台湾剧作家赖声川的名剧《暗恋桃花源》搬上舞台;
2008年12月小黑剧社接连上演了两部精彩的作品,原创话剧《明天你要嫁给谁》和经典话剧《恋爱的犀牛》;
2009年3月中旬,《恋爱的犀牛》剧组应邀赴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政法大学演出,掀起了小黑高校巡演的热潮。
小黑剧社此次的大学城巡演,是长安区大学城的学生社团首次应邀大规模外出演出活动,加强了高校大学生之间的联系,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刊《当代戏剧》,也对小黑的此次高校巡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2009年3月号刊中发文报道;
2009年6月17日,又一部原创作品《恐!恐!恐!》在西北大学南校区多功能报告厅上演,此剧以游戏为题材,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于生活的态度,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一年多的时间内,项目组成员一方面,进行大量的演出实践,发放调查问卷,展开与各兄弟院校的合作,截止现在,项目组已经开展了七次实践活动,即小剧场话剧演出,观演人数已累计达三千人次,走进院校三所(西北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场场座无虚席;另一方面,演出的同时,我们注意研究观众反馈上来的问题,加之指导老师理论性的辅导,我们在小剧场话剧的创作过程中,一直进行着实验性的探索。
通过这一年多来的演出实践和相应配套的问卷调查分析表明:西北大学并不是一个特例,小剧场话剧这样的演出形式是完全适合于在普通高校发展,并且是具有巨大潜力和良好前景的。
三、目前状况与前景展望
本项目的创新点在于,立足高校,归于话剧,面向学生,将小剧场话剧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联系起来,试图挖掘小剧场话剧在高校的受众潜力,既反映了小剧场话剧的年轻化的主流特点,又对高校的戏剧事业提供了发展的新途径。
推广开来,对于进一步的营造剧场文化的氛围作出努力。
目前,话剧的演出市场除了北京、上海等地一片繁荣,而其它城市可谓一片荒漠,西安也不例外。
究其原因在于:北京、上海等地的繁荣,是因由中戏、上戏等专业院校支持和城
市本身的区位优势,其它地方发展滞后,是因为潜力还尚未挖掘、开发出来。
以北京为例,东城区是北京小剧场话剧的聚居区和繁荣区,而中央戏剧学院正是位于此处,经项目组成员多方考察分析,我们认为正是以中央戏剧学院为代表的高校人才大量进入剧场,进入社会,才继而发展起来了整个区域的剧场文化圈,随之带动起了整个地区的文化上的发展。
我们姑且可以称之为——“以点带面,全面开花”。
这也就是我们这个项目又一创新之处:以校园戏剧蓬勃发展来培养戏剧人才,扩大戏剧影响,继而服务社会,为本地区甚至更大范围内的文化圈的繁荣奉献上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份力量。
我们就是试着回归到“校园是话剧的起源”这一根本上来,探索着话剧从校园到社会再到校园的一个发展模式:
一、把戏剧教育、戏剧文化实践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提高及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相结合。
二、以大学戏剧艺术与文化教学为依托,以国家、省市、院校多层次大学生戏剧节为平台,立足大学生戏剧社团为阵地,以其为核心与基点,最终向大学人文素质提升和校园文化建设辐射,以点带面,把发展与普及、丰富与提高相结合。
三、在相关老师指导和社会、学校等各方面支持下,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研究性学习实践,既弘扬戏剧文化的魅力,又培养观众、扩大影响。
把剧目的演出、交流、比赛和问题的探讨及理论的学习和提高相结合。
西安作为一个文化古都,承载着千年文明,底蕴深厚,高校林立,经济也已日益走上高速发展的轨道,文化、科教和经济的发达使西安已经具备了小剧场话剧蓬勃发展的必要条件。
西安市常住人口现在超过了八百万,其中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年轻知识分子——这些潜在的小剧场话剧观众何止一二百万,然而市场却不景气,原因有很多。
而我们要做的,正是依托西安的经济文化科教区位,对症下药,把小剧场话剧教育引入课堂,一方面去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锻炼大学生的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提高大学生的艺术水平,另一方面为培养人才,扩大影响,以及西安话剧市场的发展乃至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