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的部分进展

合集下载

肠道微生态失衡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肠道微生态失衡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Ab s t r a c t N o n — a l c o h o l i c f a t t y l i v e r d i s e a s e( N A F L D) h a s b e c o me a c o m m o n l i v e r d i s e a s e .R o l e o f i n t e s t i n a l
K u n m i n g M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K u n mi n g( 6 5 0 0 3 1 ) C o r r e s p 0 n d e n c e t o : J U J i a n , E ma i l : j u j i a n 0 7 2 6 @y a h o o . c o n. c n
Di s e a s e W A N G W e i , B I H o n g z h o n g , P A N n , J UJ i a n .D e p a r t me n t o f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o g y , T h e S e c o n d A f il f i a t e d H o s p i t a l f o
Ad v a n c e s i n S t u d y o n Ro l e o f I n t e s t i n a l Mi c r o lo f r a I mb a l a n c e i n t h e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o f No n - lc a o h o l i c F a t t y L i v e r
mi c r o f l o r a i mb a l a n c e i n t h e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o f NAF L D h a s b e c o me a n e w r e s e a r c h h o t s p o t .T h e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f o N AF L D r e p o t r e d i n d o me s t i c a n d a b r o a d l i t e r a t u r e s i n c l u d e s:me t a b o l i s m i n t e r f e r e n c e ,p r o mo t i n g f o i n s u l i n r e s i s t a n c e,p r o d u c t i o n o f t o x i c me t a b o l i t e s ,i n c r e a s e o f i n t e s t i n a l p e r me a b i l i t y,a c t i v a t i o n o f i n t e s t i n l a i mmu n e r e s p o n s e ,a g g r a v a t i n g o f l i v e r l i p i d o x i d a t i o n a n d o x i d a t i v e s t r e s s ,a c t i v a t i o n o f i mmu n o — i n l f a mma t o r y l i v e r d a ma g e a n d l i v e r i f b r o s i s .W h e n NAF L D d e v e l o p s i n t o a c e r t a i n s t a g e ,i t c a n i n t u r n a f f e c t t h e i n t e s t i n a l mi c r o l f o r a ,t h u s f o mi r n g a v i c i o u s c y c l e .T h i s a r t i c l e r e v i e we d t h e a d v a n c e s i n s t u d y o n r o l e o f i n t e s t i n a l mi c r o l f o r a i mb a l a n c e i n t h e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o f NAF L D. Ke y wo r d s I n t e s t i n l a Mi c r o l f o r a; No n — Al c o h o l i c F a t t y L i v e r D i s e a s e; I n s u l i n Re s i s t a n c e ; En d o t o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肪 性 肝 炎 ( s 患 者 发 生 mt NA 缺 失 、 NA H) R 复制 错 误 、 复 障 修 碍 和断 裂 , 造 成 其 呼 吸 链 复 合 物 活 性 降 低 ] NA 对 氧 并 。D 应激很敏感 , 粒体 的 D 线 NA( R mt NA) 氧 化 损 伤 敏 感 性 比 的
子 沿着 呼 吸 链 的 传 递 , 氧 自 由基 形 成 显 著 增 多 , 而 加 重 使 进 线粒体损伤[ 。 6 J
2 肿 瘤 坏 死 因子 ( . TNF a )与 NAF LD
清楚 , 为 其 发 生 与 胰 岛 素 抵 抗 、 应 激 反 应 和 脂 质 过 氧 化 认 氧
胞脂肪变性 、 球样 变 、 散性 肝 小叶 轻度炎 症 和 ( ) 中 气 弥 或 肝
央 静 脉 、 窦 周 围 胶 原 沉 积 等 为 临 床病 理 特 点 的慢 性 肝 脏 疾 肝 病 _ , 包 括 单 纯 性 脂 肪 肝 ( o ac h l ft l e , 】 它 j n n l oi at i r o c y v NAF ) 脂 肪 性 肝 炎 ( o ac hi se th p t i, L 、 n n l l t o e a i s NAS 、 o c a t H) 脂
性的必要元素 , 其在代 谢过 程 中形成 的 中间产 物 R , 但 OS 与
维普资讯
右江医学 20 0 8年 第 3 6卷 第 3期

3 47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非 酒 精 性 脂 肪 性 肝 病 分 子 生 物 学 发 病 机 制 研 究 进 展
农 乐根 李天 资 ,
( 江 民族 医 学 院 附 属 医 院 I 检 验 科 ; . 案 室 , 西 百 色 5 3 0 ) 右 . 2病 广 3 0 0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主要表现为肝脏脂肪堆积和肝细胞损伤,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伴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代谢组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对NAFLD的研究中,为深入探究NAFLD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思路。

代谢组学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高通量技术对生物体内的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和鉴定,建立生物组织代谢物谱图,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对代谢物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代谢组学技术拥有高效、精准、全面的分析能力,可以同步检测大量的代谢产物,更能快速鉴别出代谢物的变化与脂肪肝的相关性。

代谢组学技术在NAFLD研究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代谢组学技术在NAFLD的诊断和预测方面展示出了很好的应用前景。

对于NAFLD的诊断,传统的检测手段主要依靠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这些指标前后误差大,缺乏特异性。

而代谢组学技术可以通过代谢物谱图对NAFLD进行诊断,其诊断精度和可靠性更高,同时对于NAFLD的分型也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另外,代谢组学技术还可以通过机器学习等方法对NAFLD的预测进行研究,为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 代谢组学技术在NAFLD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NAFLD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包括脂质代谢紊乱、氧化应激、肝细胞凋亡等多种机制的交互作用。

代谢组学技术不仅可以鉴别出不同阶段的肝脏代谢物分布与表达模式,而且可分析不同病理状态下的组织代谢特点和代谢途径变化,更有助于深入研究NAFLD的病理生理机制,为治疗方法的研究提供权威数据和理论支持。

3. 代谢组学技术在NAFLD治疗药物筛选及药效评价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目前,NAFLD的治疗主要以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为主,尤其是药物治疗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

代谢组学技术可以同时分析药物与生物体内代谢物的相互作用和代谢途径变化,从而可以快速筛选出有效的治疗药物并评价其药效。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LS IH NM DCN N A E I E IAR S A C 1 O 2 O 1 1HZ E E IIEA DM T RAM DC E E R H2 0V L.1 .0 1 0 0年 1 O期
非 酒 精 性 脂 肪 肝 病 发 病 机 制 的 研 究 进 展
李 秀丽 王 蒙 ,
(. 1赤峰 学 院 ・ 医学 院 , 内蒙 古 赤峰 040 ; 2 上 海 医药高 等专 科学 校 , 200 . 上海 2 11 ) 0 38
摘 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A L ) 目 N FD 是 前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肝病之一, 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均复杂, 胰岛素抵抗( ) I 、 R
或 “ 重 打 击 ” 论 认 为 ,R 导 致 肝 脏 的 脂 肪 沉 积 , 为 死 ) 刺激 肝星状 细胞 ( 维 化 ) 上调 转 化生 长 因子 (rnf — 多 理 I 成 、 纤 和 t sr a o N F D发病 中的 首 次 打 击 ; 在 此 基 础 上 发 生 的 氧 化 应 激 和 脂 mi rwhfc r G AL 而 n go t t F—B) 这些 物 质又 可改 变线粒 体 D A, g aoT , N 也
中图分 类号 : 5 5 R 7
文献标 识码 : B
文章 编号 :0 80 0 ( 0 0 l .6 7( 10 -8 5 2 1 ) 02 4 _1 )
非 酒 精 性 脂 肪 肝 病 ( o — a ooi f t le i ae 当 T nn l hl ay i rds s, c c t v e G的形成超过其输 出以及 V D L L的合成 障碍 时 , 就会影响 T G N F D 是 一 种 无 过 量 饮 酒 史 肝 实 质 细 胞 脂 肪 性 变 和 脂 肪 贮 积 转运 出肝 ,G便蓄积在肝 内’ , AL) T 形成脂肪肝 。脂肪储存过多的肝 为特 征 的 临床 病 理 综 合 症 。病 程 包 括 单 纯 性 脂 肪 肝 、 肪 性 肝 炎 脏 , 脂 血脂代谢紊乱导致细胞膜结构 、 功能异常 , 细胞 表面胰 岛素 肝 从而 使肝 细胞 对胰 岛素 的敏感 和脂 肪 性 肝 纤 维 化 , 后 可 能 演 变 成 肝 硬 化 和 肝 癌 。 随着 社 会 经 受体 数 目减少且 出现受体 缺 陷 , 最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的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疾病谱随病程的进展而表现不一,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1]。

在1986年schaffner 和thaler等人考虑到这类疾病的病变谱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建议称之为nafld后被人们广泛接受[2]。

早期研究认为,nafld预后良好,进展缓慢,或不进展。

近来研究显示,约20%的nash患者可进展为肝硬化,其中30%~40%患者死于肝相关疾病,部分发生亚急性肝衰竭和肝细胞肝癌[3]。

dixon等[4]对105例严重肥胖患者行临床生化和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26例(25%患者有nash,其中11例(42%发生严重的肝纤维化。

这些患者的患病危险性与中等量饮酒者相似,说明nafl在严重肥胖患者中很常见,并可进展为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

致病因子通过以下机制诱发nafl[5]:(1游离脂肪酸(ffa输送入肝过多,进而肝细胞对ffa的摄取及用于合成甘油三酯tg相继增多,最终造成肝内脂肪蓄积。

(2肝细胞合成ffa增加或从碳水化合物转化为tg增多,当肝细胞合成tg能力超过其分泌能力时,则诱致nafl。

(3脂肪酸在肝细胞线粒体内氧化利用减少,肝细胞通过加速合成以防细胞内脂肪酸蓄积中毒,诱发nafl。

(4低密度脂蛋白(vldl合成或分泌障碍,引起tg排泄减少,从而导致肝细胞脂肪蓄积形成nafl。

1988年,nafld的“2次打击”假说被提出。

当时“第1次打击”是指脂肪储积;“第2次打击”是指氧应激和异常的细胞因子,导致肝脏的坏死性炎症和纤维化。

而近年来研究发现,随着胰岛素抵抗发病率的增高和胰岛素抵抗药物对肝脏脂肪储积的改善,表明胰岛素抵抗可能才是真正的“第1次打击”[6]。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193 -评价[J].中医杂志,2010,51(6):500-505.[21]李洋,李瑞.李瑞教授针灸治疗情志病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J].上海针灸杂志,2017,36(4):371-373.[22]邵金华,李岩,王垂杰.从情志致病探析脾胃病的防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1):68-70.[23]陈白,曹丽萍,修春英,等.针刺疗法治疗轻中度抑郁症60例[J].亚太传统医药,2020,16(11):123-125.[24]张鹤腾.郁三针为主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25]汉达尔玛,艾丽雅,赵俊,等.蒙医针刺调节抑郁症的机理研究[J].中医药导报,2020,26(14):95-97,101.[26]张灵虎.调神腹部推拿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石家庄:河北中医学院,2019.[27]郭争鸣,王德瑜,李迎红,等.三部推拿治疗抑郁症3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4,20(8):100-102.[28]高丙南,胡浩然.抑郁症的推拿治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8):139-140.[29]谭禧.单纯性推拿手法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J].内江科技,2008,29(10):122.[30]张爱军.《针灸大成》情志病治疗特色探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8,30(9):1600-1602.[31]岳延荣.五脏俞穴位埋线治疗抑郁症46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5):19-20.[32]曹湘萍.穴位埋线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17):76-77.[33]徐若兮.情志相胜法在抑郁障碍治疗中的应用探讨[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9.[34]张浩,吕荣菊,郑智勇,等.情志相胜疗法在抑郁症中应用及其机制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9(8):70-73.[35]景丽俊,王嘉锋,吴惠娟,等.以喜胜悲法在减轻老年患者孤独感方面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12):14-15.[36]徐蕊,孔军辉,杨秋莉,虞雪云.广泛性焦虑障碍“思胜恐”情志治疗思路探讨[J].中医杂志,2017,58(10):836-840.[37]侯志旺,陈家旭.情志致郁音乐疗法浅论[J].吉林中医药,2009,29(1):1-3.[38]艾春启,陈生梅,谢贵文.五行音乐疗法对抑郁症的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1,33(2):15-16.[39]韩扬,石岭,曾波涛.接受式音乐辅助治疗抑郁症病人的效果[J].齐鲁医学杂志,2010,25(1):63-64.[40]徐若兮.情志相胜法在抑郁障碍治疗中的应用探讨[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9.(收稿日期:2021-02-24) (本文编辑:薛琦琪)①内蒙古民族大学临床医学院 内蒙古 通辽 028000②内蒙古民族大学医学院③通辽市医院通信作者:戈宏焱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吴蓝蓝① 戈宏焱①② 梁东亮① 王欢①③【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大量摄入高脂饮食、运动量的减少、肥胖人群不断增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相关肝细胞肝癌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相关肝细胞肝癌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相关肝细胞肝癌研究进展作者:王玉洁覃后继易廷庄黄嘉伟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24年第14期*基金项目: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0GXNSFAA297170);2020年百色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新冠肺炎病毒感染防治专项项目(百科20203215)【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以肝脏脂肪沉积为主的代谢性疾病,可导致肝脏脂肪变性、肝硬化及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发生发展。

NAFLD与NAFLD相关HCC有着相似的多元化发病机制:胰岛素抵抗、脂肪代谢、遗传易感性、免疫失调、肠道菌群紊乱、铁沉积等。

近些年随着NAFLD的患病率的增加,NAFLD相关HCC患病率也逐年增加,因此提早监测预防NAFLD 相关HCC发生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综述了NAFLD相关HCC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监测及预防,为认识NAFLD相关的HCC现状及预防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细胞肝癌分子机制疾病进展Research Progress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nd Rel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WANG Yujie, QIN Houji, YI Tingzhuang, HUANG Jiawei.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4, 21(14): -178[Abstract]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is a metabolic disease dominated by fat deposition in the liver, which can lead to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hepatic steatosis,cirrhosis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NAFLD and NAFLD-related HCC share similar diversified pathogenesis, including insulin resistance, fat metabolism, genetic susceptibility,immune dysregulation, intestinal flora disorder, iron deposition, and so on.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prevalence of NAFLD, the prevalence of NAFLD-related HCC has also increased year by year, so early monitoring and prevention of NAFLD-related HCC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epidemiology, pathogenesis, surveillance and prevention of NAFLD-related HCC, which lays a foundation for understand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evention of NAFLD-related HCC.[Key words]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Molecular mechanisms Progression of diseaseFirst-author's address: Graduate School of 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Baise 533000, China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4.14.04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因在全球迅速地增長,变得越来越普遍,全球成年人群中NAFLD患病率占25%~30%[1],NAFLD逐渐成了全世界慢性肝病的最常见病因。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机制尚未完全明确,1998 年Day 等[12]提出“二次打击”学说。 开。同时NAFLD 肝硬化患者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也可有效区
随后Tilg 等[13 -14]提出“多重平行打击”理论,包括遗传因素、 分开(AUC =0. 83)。他们认为此方法可作为区分NAFLD 纤维
IR、氧化应激、脂毒性、慢性炎症、纤维化、免疫和肠道菌群等, 化程度及诊断的无创生物标志物,且可以显著减少对肝活检的
黄酯和13 - cisRA 呈正相关。他们在人类组织中首次检测到 验证;单不饱和TAG 的增加可能是NAFLD 和CHB 患者NASH
atRA 的活性代谢物4 - oxo - atRA,表明这种类维生素A 可能 的特异性标志物。
有助于人体类维生素A 的信号传导。肝脏维生素A 的稳态平 2. 3 代谢组学对NAFLD 药物作用与疗效研究的推动作用
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为代表的系统生物学技术提供了新的技术 展的新学科,代谢组学较为全面的展示了机体的代谢结果,为
与思路。区别于其他组学技术,以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为研究 临床医学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方法。
对象的代谢组学可以很好的揭示机体变化的最终代谢结果。因 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收 基 作DO稿 金 者I:日 项 简10期 目 介. 3:::912上 栾研6709)2海究雨/0j.中婷-is医1s(n1药.1-19大090006学1—;修-附)5回,属2女5日第6,.期七主20:人2要210民.2从00医4事-.院01慢42人7-性才1肝7培病养计的划基(础XX与20临19床- 通信作者:顼志兵,xzb6160@ 163. com
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包括非酒精性单纯 1 代谢组学概述
性肝脂肪变(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硬化和 1. 1 代谢组学含义 代谢组学最初于1999 年由Nicholso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脂凋亡,SFA和不饱和脂肪酸尽管可引起相等数量的细胞 发生脂肪变性,但通过JNK激活所引起的凋亡状况则不一样,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I。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以弥漫 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I临床病理综合征。 NAFI。D包括单纯性脂肪肝及由其演变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
节脂肪细胞和肝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胰岛索靶细胞中
P123K通路是胰岛素信号转导中的主要通路。目前已证明
P123K的表达和活性降低,则胰岛索信号无法通过P123K通
TG合成的基因表达,并可调节肝内糖异生和胰岛素敏感性,
FXR缺失小鼠血浆TG、胆固醇和循环中FFA水平显著升高,
炎(non-alcoholicsteatohepatitis,NASH)和NASH相关性肝纤
维化、肝硬化,是一类与遗传一环境一代谢应激相关的肝脏疾
病谱。
SFA引起的凋亡水平较高,细胞凋亡与线粒体膜的去极化和 细胞色素C释放有关。FFA增加可使脂肪酸口氧化增加凹]。 总之,FFA增多诱导的UCP2高表达和脂凋亡,ATP合成和储t 备下降,加重氧化应激对肝细胞的打击和肝脏的炎症反应。 SCD-1在高脂饮食引起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形成起中枢调节
价值,而NAFLD患者CCL21的血清含量未见明显变化。
10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一丫【PPAR一7l PPAR家族包括PPAR2a、PPAR27和PPAR2d 3种亚型。 PPAR2"r高度表达于脂肪组织,也可见于血管内皮细胞、胰腺 8细胞、肝细胞、肝星状细胞和巨噬细胞。PPAR-y作为一种核 转录因子,PPAR一7对NASH的形成可能起一定作用。能与
展综述如下。 1游离脂肪酸(FFA)增多 NAFLD主要是由于中性脂肪在肝脏中沉积所引起,
种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载体蛋白,具有多种功能,具有调节脂 质代谢的作用,并受脂质的反馈调节,从而抑制肥胖或脂质代 谢障碍时脂质在肝脏沉积,阻止肝细胞脂肪变性,在脂肪肝的 发生过程中起保护作用[3 J。

NAFLD肝脏病变大鼠血浆FFA水平升高,FFA增加诱发肝
CYP2E1是细胞色素P450的乙醇诱导形式,研究发现, NAFLD中也有CYP2E1高水平表达,并参与NAFLD的形
1957
质和葡萄糖代谢的循环胰岛素水平的传感器,随着胰岛素水平 增高,Foxa2磷酸化过程增强,活性下降。Foxa2具有促进脂
肪酸氧化的作用,其对胰岛索的敏感性明显高于Foxal。实验
的有害自由基,阻断自由基的链式放大反应,从而起到保护细 胞的作用。但是,一旦氧化、抗氧化机制失去平衡,则对机体产 生不利的影响。随着CYP2E1表达的增强,抗氧化剂(SOD)、 GSH、维生素E的含量均显著下降。由于脂质过氧化反应的
抗索(resistin)等。脂肪组织还可以分泌TNF-a、IL.6等细胞 因子,这些脂肪细胞因子均参与肥胖相关的炎症反应(包括
的解耦联蛋白家族共有5种。分别为UCPI、UCPn2、UCP3、 StUCP和AtUCP。其分布与功能各不相同。UCPn2在体内
分布广泛,某些情况如肥胖患者的肝细胞以及内毒素、脂多糖 刺激,均可以诱导肝细胞内UCPn2 mRNA表达。UCPn2是一
机制十分复杂,本文仅对近年来在NAFLD发病机制中部分进
加过氧化氢的生成,直接与线粒体的电子传递链相互作用,降 低ATP的合成和能量储存。高脂饮食使大鼠肝脏SCD-1
(300000).
万方数据
重庆医学2009年8月第38卷第15期 在肝脏表达,参与许多内源性及外源性化合物的代谢。人的 CYP2E1主要分布在成人肝脏,并且富集于肝小叶中心区域。
显示,将突变的Fo】【a2T156A导入糖尿病鼠的肝细胞后,不仅
可以逆转肝脏脂肪变性,减少肝脏三酰甘油的含量,而且可以
成。CYP2E1不仅参与NAFLD的肝细胞脂肪变,还参与肝
炎、肝纤维化的形成过程。 CYP2E1介导的脂质过氧化有重要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
提高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明显降低血胰岛素水平。胰岛素 抵抗所导致胰岛素水平升高,Foxa2被抑制,进而肝脏的脂质 堆积和胰岛素抵抗加剧[5]。 8脂肪细胞因子(adipocytokine) 近年来研究发现,脂肪组织不仅具有内分泌功能,还具有 免疫活性。脂肪组织分泌的有致炎或抗炎作用的蛋白产物称
肪酸、肿瘤坏死因子一2a等导致lR的关键中介分子之一,而肝
脏IR是NAFLD发生的中心环节。P123K属脂类激酶,可特
异性地磷酸化肌醇磷脂3位羟基,P123K由含SH2区的p85 亚基和具有酶活性的p110亚基组成。P123K的p85亚基能与 胰岛素受体底物(IRS)结合,从而接近胰岛素受体(InsR)并被
调节及其他系统疾病对肝脏功能的影响。对其发病机制的研
研究发现,解耦联蛋白及其同类物可使线粒体氧化磷酸化 解耦联,导致线粒体合成ATP效率降低,使机体内的能量以热
的形式释放,提示UCP与线粒体的能量储备有关。目前发现
究,从大体逐渐深入到细胞、分子、信号传导、网络调节等领域.
同时现在又有由微观向宏观回归的趋势,因此NAFLD的发病
NASH)[6.8]。 9
增强而抗氧化能力下降,导致自由基的生成增多。自由基氧化 细胞膜的脂质和蛋白质最终导致肝细胞结构与功能的损害。 NASH患者的血清学和组织学检查均存在MDA(脂质过氧化
产物)的水平升高和SOD的水平降低。(3)CYP2E1的过表达
CC家族趋化因子
与NAFI。D发生、发展可能相关的CC家族趋化因子有
CCL(CC—chemokine
ligand)一2/MCP(monoe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CCLl9和CCI。21[9]。在趋化因子受体(CCR)-2
可造成肝毒性和线粒体的损伤,同时由CYP2E1产生的活性
氧通过扩散作用,激活肝星状细胞形成肝纤维化[4】。

(CCL2/MCP_1的受体)基因缺陷的肥胖型小鼠,脂肪组织中 炎症细胞和巨嘴细胞数量减少,胰岛素敏感性提高.肝纤维化 明显减轻。研究发现,CCL2/MCP-1的血清含量从健康人到
细胞凋亡,造成肝细胞功能障碍和炎症反应。同时,脂肪肝是
能量过剩在肝脏的表现,脂肪沉积的肝脏ATP储存能力下降, 导致肝细胞对氧应激的反应下降,加重FFA对肝细胞的损伤。
硬脂酰CoA去饱和酶(stearoyl-CoA desaturase,SCD)是
类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s)
能量相关的信号分子的异常SREBPs是一个转录胰岛素 抵抗与调节因子家族,参与激活肝脏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的合 成过程。SREBPs有3个同型异构体,多数动物组织包括肝脏 主要表达SREBP—lc,其相对选择性地激活参与FFA合成的基 因转录。SREBP—lc受胰岛素信号通路调节。SREBPs21c是 调节肝脏脂肪合成有关的酶[包括脂肪合成酶(WAS)、ACC和 32磷酸甘油酞基转移酶(GPAT)等]活性和表达的一个关键转 录因子,其过度表达可使FAS、ACC等表达增加.从而导致三 酰甘油在肝脏的合成增加。SREBP21c的升高除了与肝细胞 内胰岛素介导的SREBP21c转录增强所致,也可能与高胰岛索 血症时对SREBP21c前体的剪切加工增强SREBP21c的降解 延迟等有关。SREBP21c的增多可转录活化过氧化物酶体增 殖体激活受体7(PPART),增加脂肪酸合成。
4肝细胞色素P450
脂质代谢和体质量调节的关键控制点。SCD是单不饱和脂肪
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MUFA)生物合成的限速酶,是 瘦素作用目的基因之一。在脂肪酸代谢及能量平衡中起重要调 节作用…。在ob/ob小鼠中,SCD-1功能缺乏可通过增加
AMP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的磷酸化和肉毒碱棕榈酰转移
(NPY)发生作用.抑制SCD-I基因的表达。线粒体是神经酰 胺介导的凋亡的靶器官,在细胞凋亡中起主要的调节作用。线 粒体内膜的神经酰胺可通过抑制呼吸链的复合物I和Ⅲ,或增
CYP450主要存在于生物体的内质网内,属于混合功能氧
化酶系统中的一种。人的CYP450酶主要有CYPIA2、2A6、 2136、2C,2D6、2El和3A,细胞色素P450 11 E1(CYP2EI)主要
单纯性脂肪肝再到NASH患者逐渐增高,提示CCL2/MCP—l 可能在从单纯性脂肪肝向NASH转变时起重要作用.至少部
细胞色素氧化酶(COX)
COX是线粒体内呼吸链电子传递的终末复合物,是电子 传递链的限速酶,在线粒体氧化能力调节中起关键作用。COX
与线粒体功能及细胞能量的产生密切相关,其编码基因的改 变、表达及酶活性的发挥。对细胞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的机能、
为脂肪细胞因子,包括瘦素(1eptin)、脂联素(adiponectin)和抵
方面:(1)肝细胞内蓄积的FFA可诱导CYP2E1活性增加,促
进微粒体氧应激。(2)在正常情况下,细胞内存在着自由基清 除剂即抗氧化剂,如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维生素E等,
它们均是细胞内莺要的自由基清除剂,可以随时清除不断生成
分地促进了白细胞在肝组织内的聚集r1…。有研究发现,
NAFLD患者的血清CCLl9含量增高,对NAFI。D诊断有预警
代谢和形态结构有直接影响。已知COX有6~13个亚基,所 有哺乳动物真核细胞均由13个亚基组成,其中最大的3个亚
基(COX I、Ⅱ和111)来源于线粒体。史洪涛等研究发现, NAFLD大鼠肝细胞COX I表达变化与脂肪肝引起的脂质过 氧化反应以及肝脏损害程度密切相关,肝细胞COX I可能参 与了NAFLD的发生。 6磷脂酰肌醇23激酶(P123K) P123K作为胰岛素信号转导中的关键酶,在胰岛素抵抗
酶(CPT I)mRNA水平和活性,提高B氧化的速率。同时,降 低丝氨酸棕榈酰转移酶(SPT)的mRNA水平及活性,降低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