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问题的研究综述及低碳发展路径研究1

合集下载

我国水路运输碳排放现状及减碳路径分析

我国水路运输碳排放现状及减碳路径分析

我国水路运输碳排放现状及减碳路径分析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腾飞,但是与此带来环境破坏也成为了我国需要面临的问题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提出了低碳经济的经济发展策略,有效地保护了我国环境,运输作为一种必要的经济交流手段是中国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水路运输是我国综合运输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港口和航运两部分组成,承担了我国90%以上外贸货物的运输工作,在有力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消耗大量化石能源,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是交通运输业碳排放主要贡献者之一。

基于此,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水路运输碳排放现状及减碳路径。

关键词:我国;水路运输;碳排放现状;减碳路径引言近期,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问题已成为我国的热点问题,并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交通运输业是社会主要碳源之一,备受全社会持续瞩目,发展低碳交通势在必行。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持续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环境问题,交通运输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成为了碳排放的“重灾区”,针对这一现象我国应当加强水路运输质量,降低运输中碳排放量,提高经济效益降低环境污染。

1水路运输1.1水路运输特点水路运输具有环保性,通过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占比来看,水路运输的碳排放量仅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3%左右,这样的碳排放占比微乎其微,不会对环境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并且水路运输还具有较高的经济性,通过与铁路运输成本的比较,水路运输所需要的成本相对较低,并且由于熟路运输不需要架设轨道等硬件设置,使得水路运输成本较低,水路与公路运输相比,其成本也只占公路运输成本的10%左右,并且能够长距离地运输,其运载量也比铁路、公路运输量多,通过分析可以得知水路运输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节约成本,降低碳排放量,实现交通运输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通过水路近些年来的发展来看,水路运输方式完全符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水路运输对于能源的消耗较小,并且排放的废气量较少,具有节能的优点,通过调查分析可以得知,我国普通载货汽车的油耗量远高于水路运输的油耗量,同等距离下按照比例计算,普通载货汽车的油耗量是水路运输的8倍,所以大力发展水路运输能够有效地缓解碳排放给环境带来的问题,切实践行低碳环保经济发展理念[1]。

低碳经济背景下水路运输研究

低碳经济背景下水路运输研究

低碳经济背景下水路运输研究Part 1:论文报告一、低碳经济下的水路运输背景水路运输作为一种经济高效、能耗低、排放小的运输方式,在低碳经济模式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分析低碳经济下水路运输的优势、挑战和发展方向。

二、水路运输的碳排放现状及减排策略以中国为例,水路运输已成为国家战略发展的重点领域,但水路运输的碳排放也成为影响环境的重要因素,本文将探讨当前水路运输的碳排放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减排策略。

三、低碳技术在水路运输中的应用低碳技术是实现水路运输低碳化的关键,本文将分析当前低碳技术的应用趋势,如电动化、智能化、绿色航行等,探讨低碳技术的应用效果和未来发展方向。

四、低碳经济下水路运输市场的前景低碳经济模式下,水路运输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

本文将分析未来水路运输市场的发展趋势、机遇和挑战,以及各类企业在低碳化方面需要关注的问题,以期为水路运输市场的发展提供参考。

五、低碳经济下我国水路运输的发展战略低碳经济模式下,水路运输作为中国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尤其是在新基建、数字化、绿色化等多个方面需求的背景下,本文将从政策层面和技术层面对中国水路运输的发展战略进行探讨。

Part 2:案例分析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海外合作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

同时,中国海运产业也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中国货运船队的数量和规模已居世界第一,成为实现“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推手。

同时,中国政府也加大了对水路运输的支持力度,促进了水路运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应用。

二、“零排放”以及可持续性发展低碳经济背景下,实现“零排放”已成为水路运输行业的追求目标。

比如,电动船是实现“零排放”的关键技术。

目前,国内外都有不少企业在探索电动船的应用。

另外,为了保证可持续性发展,还可以通过节能技术和先进运营管理等方面实现水路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海运碳减排立法趋势与策略

海运碳减排立法趋势与策略
监管措施实施
加强对海运业碳排放的监测、统计和分析,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行为;对未达 到减排目标的船只、港口等采取限制措施,如限制进港、限制运营等。
04
中国海运碳减排实施路径
推广低碳海运技术
推进清洁能源船舶技术
01
鼓励研发和应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降低船舶碳排放

优化船舶设计
02
推广轻量化、高能效的船舶设计,减少船舶阻力,降低能耗和
03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优化船舶航行和装卸货流程,减少能源消耗和排放。
建立海运碳交易市场
01
02
03
制定碳减排目标
明确海运业的碳减排目标 ,制定实施计划和时间表 。
建立碳交易平台
建立海运碳交易平台,鼓 励企业参与碳交易,通过 市场机制推动碳减排。
完善法规监管
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加 强对海运碳减排的监管和 执法力度,确保企业履行 减排责任。
法律法规制定
建立健全海运碳减排法律法规,明确 海运碳减排的管理体制、政策措施、 监督机制和法律责任,为海运碳减排 提供法制保障。
法律法规执行
加强海运碳减排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 及,提高各方遵守法律的意识和自觉 性,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
强化海运碳减排监管措施
监管机制建设
建立海运碳减排监管机制,明确监管主体、监管对象和监管内容,完善监管流 程和监管标准,提高监管效率和公正性。
主要国家海运碳减排立法现状
欧盟
欧盟已经实施了严格的碳排放限制措 施,包括对船舶碳排放征收高额税费 ,并对不符合规定的船舶采取处罚措 施。
美国
中国
中国政府已经制定了船舶能效标准, 并计划逐步加强碳排放限制措施。
美国正在积极推动国内海运碳减排立 法,包括对船舶碳排放制定标准和税 收政策。

海运温室气体减排全球性问题研究

海运温室气体减排全球性问题研究

海运温室气体减排全球性问题研究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海运业已经成为了全球最主要的贸易方式之一。

与此海运业也成为了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

根据国际海事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船舶温室气体排放约占全球总排放的3%左右,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如何减少海运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海运温室气体减排的全球性问题,分析目前面临的挑战,提出解决方案,并探讨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海运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1.1 温室气体排放状况海运业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自船舶燃烧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

据国际海事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船舶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约为1.12亿吨,而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排放也在不断增加。

这些排放物不仅会加剧全球气候变化,还会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海运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海运业是全球性的行业,船舶在全球范围内运营,因此温室气体排放的管控更加困难。

海运业的船舶多为大型货轮和油轮,燃烧大量燃料,排放的温室气体更为集中和密集。

海上环境的特殊性使得监管和管理变得更加复杂,难以实现温室气体排放的实时监测和管控。

海运业的利润和成本约束使得船东和船企在减排方面缺乏积极性,减排的技术投入和成本过高成为了制约减排行动的主要原因。

2.1技术改进技术改进是减少海运业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已经有许多新技术在船舶设计和动力系统方面得到了应用,例如采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燃料、船舶尾气净化装置的应用、船舶节能技术的推广等。

这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仅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可以提高船舶的运输效率和降低运营成本。

2.2 政策和法规制定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对于减少海运业温室气体排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应当加强监管和管理,制定更为严格的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并建立相应的监测和惩罚机制,促使船东和船企主动采取减排措施。

2.3 国际合作由于海运业是全球性的行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需要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之间的密切合作。

航运业碳排放研究报告

航运业碳排放研究报告

航运业碳排放研究报告随着世界贸易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加速,海运业也随之蓬勃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碳排放问题。

据最新研究,全球海运业的碳排放量在过去十年内增长了50%,并且有望继续上升。

因此,海运企业需要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减少碳排放,以避免对环境造成更加严重的影响。

根据国际海事组织(IMO)发布的报告,航运业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2.2%,居世界各行业第六位,而船舶的运输能力在未来几年内将继续快速增长。

这意味着,船舶将继续拥有巨大的碳排放量,而这对人类的气候和环境都是不可承受的。

一些海运业领导人呼吁全球航运业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来减少碳排放。

作为国际海事组织(IMO)秘书长 Kitack Lim指出:“气候变化是全球最大的挑战之一,而包括航运业在内的全球贸易产业,正应该负起自己的责任,采取积极措施来降低碳排放,确保可持续发展。

”最新的研究表明,荷兰港口署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创新的举措来减少碳排放。

其中之一是运用天然气作为船舶的燃料,目的是减少港口和船舶的碳排放。

荷兰港口署的行动表明,减少碳排放是可行的,海运企业可以在不影响经济效益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和使用低碳燃料等方法来减少碳排放。

一些专家提醒航运业应当采取可持续性的发展之路,例如使用新颖而易于推广、安全并且低碳排放的替代燃料。

其中包括氢气、生物能源、电池和增程式等动力系统。

此外,改善航行效率以减少燃油消耗,还有调整航行路线,以最小化行程中的油耗和碳排放,也是重要的减排措施。

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能够减少碳排放,还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综上所述,海运业的碳排放问题亟待解决。

只有通过积极创新,采用低碳技术和燃料,提高航行效率等方法,才能够实现航运业的可持续发展。

海运业企业需要认真对待碳排放的问题,积极采取措施,为环保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与减排研究

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与减排研究

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与减排研究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运输系统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与之相伴而生的是排放量不断增加的碳排放问题。

交通运输系统的碳排放与减排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与减排的问题。

首先,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燃烧化石燃料所产生的尾气排放。

汽车、飞机、船舶等交通工具的运行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尤其是成千上万的汽车同时在道路上行驶时,其产生的尾气排放量可想而知。

这些尾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是导致大气中温室效应加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减少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就需要采取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其次,对于汽车尾气排放问题,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案是推广电动汽车的使用。

电动汽车与传统汽车相比,在使用过程中几乎不排放尾气,因为其使用电能而非燃料进行驱动。

然而,电动汽车之所以未能大规模普及,主要是受到充电桩不足、电池续航里程短和成本高昂等问题的制约。

因此,在推广电动汽车的过程中,需加大充电桩设施建设力度,推动电池技术的进一步研发,以及提供补贴政策等,改善电动汽车的使用环境和经济性。

此外,对于大规模交通工具,如飞机和船舶等,减少碳排放的关键是通过技术改进和燃料的替代。

例如,船舶可以采用液化天然气(LNG)等清洁能源作为燃料替代传统的重油。

相比之下,LNG燃料燃烧产生的碳排放量低,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在船舶领域,这一技术已经开始得到应用,并逐渐推动全球船舶的碳排放减少。

类似地,航空公司也在积极寻求新的燃料替代方案,以减少航空业的碳排放。

此外,交通规划和城市规划也可以通过减少通勤需求,从根本上减少交通运输系统的碳排放。

在城市规划中,可以采取将工作地点和居住地点更加接近的策略,促进步行和骑行等非机动交通方式的使用。

此外,鼓励人们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以减少单独驾车带来的尾气排放,也是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案。

政府可以提供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如加强公共交通的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质量等,从而吸引更多人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交通运输 绿色低碳 综述

交通运输 绿色低碳 综述

交通运输绿色低碳综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交通运输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它不仅承载着城市居民的出行需求,还对城市的环境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汽车数量的快速增长,交通运输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碳排放也越来越严重,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如何实现交通运输的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交通运输的绿色低碳发展现状在当前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已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

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交通运输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加快发展公共交通,推广新能源汽车,建设智能交通系统等。

在城市层面,也出台了一些限制车辆通行、鼓励骑行出行的政策举措,以减少碳排放和交通拥堵问题。

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交通运输的绿色低碳发展,但仍存在许多挑战。

绿色低碳交通是指在满足人们出行需求的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碳排放的交通方式。

相比传统交通方式,绿色低碳交通有以下几个优势:1. 减少碳排放:新能源汽车、公共交通工具等绿色交通方式可以有效减少车辆尾气排放的碳量,降低碳排放量。

2. 减少能源消耗:绿色交通方式可以采用更为高效的能源,减少燃料的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 降低交通拥堵:发展公共交通、鼓励骑行等方式可以减少私家车的使用,缓解交通拥堵问题,提高城市交通效率。

4. 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绿色低碳交通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并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要实现绿色低碳交通发展,需要在政府、企业和个人多方共同努力下不断探索和创新。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推广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是绿色低碳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可以通过补贴政策和税收优惠来鼓励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应用。

2. 加强公共交通建设:发展公共交通是缓解交通拥堵、减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径,政府可以加大对公共交通建设的投入,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和覆盖范围。

3. 鼓励骑行出行:骑行是一种环保健康的出行方式,政府可以建设更多的自行车道,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市民选择骑行出行。

交通运输领域低碳发展策略研究

交通运输领域低碳发展策略研究

交通运输领域低碳发展策略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运输领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

然而,交通运输领域同时也是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

因此,在当前能源资源日益紧缺、环境保护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主题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交通运输领域的低碳发展,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急需。

一、交通运输领域低碳发展面临的挑战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的加速,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个人出行需求逐年飙升。

据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到3.68亿辆,其中小汽车、电动汽车、摩托车、公交车、出租车等交通工具数量不断增加。

而这些交通工具使用的燃料主要为石油、煤、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对环境的破坏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无论是从国际上还是国内来看都是十分突出的。

二、交通运输领域低碳发展的应对措施在交通运输领域中,为了实现低碳发展,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以下是一些应对措施:1、推广环保型交通工具,逐步淘汰高污染、高碳排放的车辆:环保型交通工具应成为发展的主流,政府应该大力扶持绿色低碳交通工具的生产和推广,出台更加严格的环保政策、标准,倡导绿色出行的理念。

2、研发低碳的车用燃料:当前,LNG、CNG、电池等新型的燃料正在不断研发,这些燃料不仅环保,而且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政府和企业应注重新能源汽车研发,逐步缩小其与传统汽车价格的差距。

3、实施多项政策和措施以促进可持续发展:政府应该推行多项政策和措施,如提供税收、质量和技术方面的支持,鼓励企业发展绿色经济模式,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节能减排水平,促进交通运输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交通运输领域的低碳发展是必要的选择,也是对环境保护和全人类未来的责任担当。

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全面发展的道路,不断探索新的合作模式,积极采取科技化、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来推动交通运输领域的低碳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保护人类世界的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愿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问题的研究综述及低碳发展路径研究一、前言海洋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严重问题,几乎都可以从海洋中找到出路,海洋正成为人类第二生存空间。

海洋交通运输业作为海洋经济的一部分,是国家整个交通运输大动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连续性强、费用低的优点。

作为经济学家的德国铁路之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就曾表明了他的经济观点,他认为海洋交通运输在经济建设中有重要的地位。

海洋交通运输业是国家经济走向世界的“伟大桥梁”。

根据哥本哈根会议的要求,联合国要求世界各国提出自己的减排计划,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当然义不容辞。

海洋经济作为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部门,对未来海洋经济的发展提出减排计划也就成了重中之重,对我国减排计划有着重要影响。

海洋交通运输业既是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同时也是海洋经济产业中碳排放较高的一个产业,对海洋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进行研究成为海洋经济碳排放研究以及相应减排计划的关键。

目前,国内外对海洋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问题并没有直接的研究,因此我们借鉴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研究和较少的海洋运输业碳排放议题的研究,结合海洋运输业自身的特点进行研究。

关于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研究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碳排放核算及预测、碳排放因素分解和减排策略分析。

二、交通运输业与海洋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预测模型的研究在碳排放的预测方面,文献中常用的预测方法是基于IPAT的预测,这种方法是根据因式分解把碳排放分解为人口、经济水平和技术三个因素总和。

魏一鸣、刘兰翠等(2008)用STIRPAT模型,对相关产业的碳排放量进行了预测[1]。

陈劭锋,刘扬(2010)基于IPAT 方程发现,在技术进步驱动下,碳排放随着时间的演变依次遵循着三个“倒U 型”曲线规律,即碳排放强度倒U 型曲线、人均碳排放量倒U型曲线和碳排放总量倒U 型曲线规律[2]。

在对海洋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预测研究中,纪建悦、孔胶胶(2012)在借鉴经典碳排放的STIRPAT 模型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核算海洋交通运输业的STIRFDT 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运用中国远洋相关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以我国海洋交通运输业的数据,运用情景模拟,对我国海洋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的数值及峰值进行预测研究[3]。

此外,文献中仍有其他预测方法,如周大地(2003)用LEAP模型对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进行预测等[4],但这些方法因为需要相关的软件,因此并没有发展成为主流方法。

三、交通运输业与海洋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因素分解的研究在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中,国内外常用的是LMDI 模型。

Zha Donglan ,Zhou Dequn ,Zhou Peng 等(2010),使用LMDI 方法进行分解。

其提出的LMDI 模型认为,碳排放受碳排放系数、能源结构、能源强度、收入和人口五种因素影响,通过这五种因素的分析和分解,可以找出影响碳排放的关键因素[5]。

在海洋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因素分解研究中,纪建悦、孔胶胶(2011)构建了一个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基于货运规模、货运距离、能源强度、能源结构、碳排放系数的碳排放恒等式,运用LMDI 分解技术,根据中国远洋集团2004年—2008年能源消耗数据,分析了影响我国海洋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能源结构因素、货运规模因素一直是碳排放量的拉动因素,能源强度因素先是碳排放量的拉动因素,后成为抑制因素,货运距离因素对碳排放量的影响不大[6]。

美国科学家Christopher Yang ,David McCollum ,Ryan McCarthy ,Wayne Leighty 等(2009)使用模型))()()((,2Energy Carbon Transport Energy Person Transport population CO Transport ≡,即C E T P CO Transport ⨯⨯⨯≡,2,对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进行研究,其中P 为人口,T 为个人交通强度,E 为能源强度,C 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将碳排放量分解成这几个因素,从中可以分析出影响碳排放的关键因素[7]此外,目前,有些学者开始探讨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碳排放进行分解。

贾俊松(2010)采用二氧化碳的36个指标,运用经典的偏最小二乘模型进行辨识,结果表明对二氧化碳排放重要的宏观驱动因素是总人口量、城市人口率、GDP 及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强度较大的指标[8]。

四、交通运输业与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减排措施的研究国内外文献中,相关行业的减排对策非常繁多。

Beause Jour(1995)年采用CGE 模型对能源税、CO2减排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能源税在CO2减排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9]。

在对海洋运输业相关的交通运输业减排策略研究中,陆键(2011)提出以公共轨道交通为主的便捷出行模式、大力发展慢行交通系统、限制城市私家车的增长、鼓励新能源技术、合理的土地利用和交通规划模式等的低碳交通发展战略【10】。

王璟珉,聂利彬(2011)实证分析了实现低碳经济的手段:碳税制度的可行性,碳交易,创新性研究,低碳能源的利用,低碳交通的构建。

发现未来在低碳经济方面的研究将更加趋向于微观层面【11】。

五、国际上海洋交通运输业碳减排的措施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方面,日本做的非常出色,设有大规模的实验船。

“超级生态船2030”计划中的邮船装有风帆,整个甲板被太阳能储电膜覆盖,以进行风力及太阳能发电。

该船主要以液化天然气(LNG)为动力,辅以太阳能电池及风帆推动,每标箱公里所释放二氧化碳量,可由目前的195克降低至62克,整体可排二氧化碳量降低69%。

在船舶系统的改进方面,STX欧洲“Eoseas”号环保概念邮轮主要使用可再生能源,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量。

该船设计有5个巨大船帆,在为船舶提供风能动力的同时,能将收集的空气导入船底产生气泡形成气垫,从而减少船底阻力,提高船舶水动效力。

该邮轮使用液化天然气作为燃料,同时,邮轮上还安装了太阳能储电板,能利用太阳能供电。

该船采用双重外壳板设计,可起到天然空调系统的效果。

该邮轮会循环使用水、回收上层甲板的雨水、以及使用从处理废物时回收的能源。

另外,芬兰的瓦锡兰集团专注于船舶动力和能源市场,近几年瓦锡兰集团开发的新技术:安装海上洗涤器,对海上船只进行废气的清洗,这也符合国际海事组织与欧盟的法规。

这种洗涤器能够有效地减少废气排放、硫氧化物和颗粒状氮氧化物。

淡水洗涤技术既能符合环境的改善要求又能满足商业的需求。

在减排制度方面,欧盟法令规定从2010年起,所有靠泊欧盟港口的船舶必须使用含硫量为0.1%m/m的燃油(靠泊后使用岸电或靠泊时间不超过2小时的船舶除外)。

美国加利福尼亚法令规定,进入距离该州海岸线24英里以内海域的船舶应遵守以下规定:2009年7月1日起,船用燃油硫含量必须小于1.5%m/m;2012年起,船用燃油硫含量必须小于0.1%m/m。

六、海洋交通运输业低碳发展路径研究本文在阐述海洋交通运输业预测模型、因素分解模型、减排措施的基础上,结合国际碳减排的经验,提出海洋交通运输业的低碳发展路径如下:第一,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适当引进新型催化剂,并在船舶上引进辅助设施。

第二,降低单位能耗的碳排放量。

积极引进低碳技术。

在船舶上使用燃料电池,降低排放。

第三,调整现有以重油为主的能源结构,加大轻油与电力的使用。

第四,制定相应的宏观制度。

如缴纳碳税、实行碳交易、通过行政与法律手段,制定相应的法规、设置碳排放奖惩制度等。

七、结语近年来,学者们在各行业碳排放的核算及预测、减排政策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提出了各种测算方法和减排的策略,使得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够有所借鉴。

但对于碳排放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海洋产业的研究仍涉及不多,关于海洋运输业的碳排放研究也刚刚开始。

本文借鉴相关产业的碳排放研究方法,结合国际减排经验,提出了海洋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的政策,以期对海洋经济的低碳发展做出有益贡献。

参考文献:[1]魏一鸣,刘兰翠,范英,吴刚.中国能源报告(2008):碳排放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陈劭锋,刘扬,邹秀萍,苏利阳,汝醒君.二氧化碳排放演变驱动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0(2),43-48.[3]纪建悦,孔胶胶,基于STIRFDT模型的海洋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预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4]周大地.2020中国可持续能源情景[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5]Zha Donglan,Zhou Dequn,Zhou Peng.2010.Driving forces of residential CO2emissions inurbanandrural China: An index decomposition analysis[J].Energy Policy 38 (2010) 3377–3383.[6]纪建悦,孔胶胶,我国海洋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因素研究——基于中国远洋集团的实证分析[J].2011[7]Christopher Yang,David McCollum,Ryan McCarthy,Wayne Leighty.2009.Meeting an80% reduction i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transportation by 2050: A case study in California.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 14 (2009) 147–156[8]贾俊松.基于经典偏最小二乘模型的CO2排放量宏观驱动因素分析[J].研究与探讨,2010.[9]Beause Jour L,Gordon L,Smart M.A CGE approach to modeling carbon dioxideemissions Control in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J].world Economics,1995,18(4):457-488[10]陆键.当代世界城市低碳本位的交通战略[J].Shanghai Urban Management,2011(1).[11]王璟珉,聂利彬.低碳经济研究现状评述[J].山东大学学报,2011(2).[12]沈可挺.CGE模型在全球温室气体减排中国国家战略研究中的应用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13]郑淮,张阿玲,何建坤,李继峰.对我国未来减排温室气体的评价模型及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10).[14]刘伟,鞠美庭.中国能源消耗趋势与节能减排对策[J].环境保护,2008(17).[15]曾静静,曲建升,张志强.国际温室气体减排情景方案比较分析[J].地球科学进展,200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