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课理论-缺氧模型的复制及其影响因素-黄启超

合集下载

缺氧的综合实验实验报告

缺氧的综合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研究不同类型缺氧对机体的影响,包括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和组织中毒性缺氧。

2. 观察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3. 探讨缺氧对血液颜色变化的影响。

4. 分析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缺氧是指组织细胞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无法进行正常的有氧代谢,导致能量产生减少,进而影响细胞功能。

本实验通过复制不同类型的缺氧模型,观察机体对缺氧的反应,以了解缺氧对机体的具体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昆明小白鼠10只,体重20-25克。

2. 实验设备:呼吸机、显微镜、离心机、氧气分析仪、电子天平等。

3. 实验步骤:(1)分组:将10只小白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2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乏氧性缺氧组、血液性缺氧组和组织中毒性缺氧组。

(2)乏氧性缺氧组:将小白鼠放入低氧环境中(氧浓度约10%)24小时,观察其呼吸、中枢神经系统及血液颜色变化。

(3)血液性缺氧组:将小白鼠麻醉后,采用体外循环方法,使血液与低氧环境接触,观察其呼吸、中枢神经系统及血液颜色变化。

(4)组织中毒性缺氧组:将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氰化钠,观察其呼吸、中枢神经系统及血液颜色变化。

(5)正常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组。

4. 数据收集与处理:观察并记录各组小白鼠的呼吸频率、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血液颜色变化等指标。

将数据输入电子表格,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1. 乏氧性缺氧组:呼吸频率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抑制症状,血液颜色变淡。

2. 血液性缺氧组:呼吸频率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抑制症状,血液颜色变淡。

3. 组织中毒性缺氧组:呼吸频率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抑制症状,血液颜色变淡。

4. 正常对照组:呼吸频率正常,中枢神经系统无异常,血液颜色正常。

五、实验讨论1. 缺氧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缺氧时,机体为了增加氧气的摄入,呼吸频率会降低,以保证氧气供应。

2. 缺氧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缺氧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抑制症状,如嗜睡、昏迷等。

动物缺氧模型实验报告

动物缺氧模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复制不同病因导致的动物缺氧模型,了解乏氧性、血液性、组织中毒性缺氧的分类。

2. 观察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以及血液颜色变化。

3. 了解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通过复制不同类型的缺氧模型,观察缺氧对动物机体的影响,从而深入了解缺氧的病理生理机制。

缺氧是指动物组织、细胞因氧供应不足或氧利用障碍而发生的代谢障碍。

根据缺氧的原因和发生机制,缺氧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乏氧性缺氧:指因吸入气氧分压过低或血液携带氧的能力下降而引起的缺氧。

2. 血液性缺氧:指因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性质改变而引起的缺氧。

3. 组织中毒性缺氧:指因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下降而引起的缺氧。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成年小白鼠10只,体重20-25克。

2. 实验仪器:缺氧装置、呼吸记录仪、血氧饱和度仪、显微镜、注射器、剪刀、镊子等。

3.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亚硝酸钠溶液、美兰溶液、氯丙嗪溶液、钠石灰等。

四、实验方法1. 乏氧性缺氧模型复制:(1)将10只小白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只。

(2)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

(3)实验组小鼠置于缺氧装置中,对照组小鼠置于正常环境中。

(4)观察并记录两组小鼠的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血液颜色等指标。

2. 血液性缺氧模型复制:(1)将5只小白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只。

(2)实验组小鼠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溶液0.1ml/10g体重,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3)观察并记录两组小鼠的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血液颜色等指标。

3. 组织中毒性缺氧模型复制:(1)将5只小白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只。

(2)实验组小鼠腹腔注射氯丙嗪溶液0.1ml/10g体重,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3)将实验组小鼠置于冰浴中,对照组小鼠置于正常环境中。

(4)观察并记录两组小鼠的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血液颜色等指标。

五、实验结果1. 乏氧性缺氧组小鼠出现明显的呼吸加快、血氧饱和度下降、血液颜色变紫等症状。

缺氧性缺氧实验报告

缺氧性缺氧实验报告

缺氧是指组织细胞在氧气供应不足或组织细胞利用氧气障碍时,导致细胞代谢异常,进而影响生命活动的病理生理过程。

缺氧可分为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和组织中毒性缺氧。

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缺氧环境,研究缺氧对小鼠生理和行为的影响,并探讨缺氧耐受性的影响因素。

二、实验目的1. 复制缺氧性缺氧动物模型,观察缺氧对小鼠生理和行为的影响。

2. 分析缺氧对小鼠呼吸、心跳、运动轨迹等指标的影响。

3. 探讨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昆明种小白鼠10只,体重20-25g。

2. 实验设备:缺氧箱、生理记录仪、温度计、秒表、呼吸频率计、心跳频率计、运动轨迹记录仪。

3.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5%亚硝酸钠、氰化钾、钠石灰、甲酸、浓硫酸、硝酸钠。

四、实验方法1. 将小白鼠分为5组,每组2只,分别标记为A、B、C、D、E组。

2. A组:正常对照组,置于正常环境中饲养。

3. B组:低氧环境组,置于缺氧箱中,模拟低张性缺氧环境,持续观察小鼠生理和行为变化。

4. C组:血液性缺氧组,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模拟血液性缺氧环境,持续观察小鼠生理和行为变化。

5. D组:组织中毒性缺氧组,腹腔注射氰化钾,模拟组织中毒性缺氧环境,持续观察小鼠生理和行为变化。

6. E组:缺氧耐受性影响因素组,腹腔注射钠石灰,模拟排除CO2干扰,持续观察小鼠生理和行为变化。

7. 每组小鼠分别记录呼吸频率、心跳频率、运动轨迹等指标,持续观察72小时。

1. A组小鼠生理和行为正常,呼吸频率、心跳频率、运动轨迹等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

2. B组小鼠在缺氧环境下,呼吸频率、心跳频率逐渐加快,运动轨迹逐渐变得不稳定,最终死亡。

3. C组小鼠在注射5%亚硝酸钠后,呼吸频率、心跳频率逐渐降低,运动轨迹逐渐变得缓慢,最终死亡。

4. D组小鼠在注射氰化钾后,呼吸频率、心跳频率迅速降低,运动轨迹逐渐消失,最终死亡。

5. E组小鼠在注射钠石灰后,呼吸频率、心跳频率基本稳定,运动轨迹无明显变化,存活时间较长。

实验四几种常见的缺氧类型和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实验四几种常见的缺氧类型和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实验四几种常见的缺氧类型和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实验目的】1.学习复制不同类型缺氧的动物模型,观察不同类型缺氧中呼吸的反应和皮肤、粘膜及内脏的颜色变化,从而掌握缺氧的分类和特点,同时了解不同类型缺氧的解救方法。

2.观察低温及氯丙嗪、普萘洛尔等药物对动物耐缺氧力作用的影响。

【实验原理】因组织供氧不足或利用氧障碍时,机体的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可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缺氧是多种疾病共有的病理过程,许多原因都能使机体发生缺氧,不同类型的缺氧,机体的代偿适应性反应和症状表现有所不同。

根据缺氧的原因和血氧变化的特点可将缺氧分为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性缺氧四种类型。

将动物放置于密闭的容器内,使其吸入气中的氧分压逐步降低以复制低张性缺氧模型。

低张性缺氧主要表现为动脉血氧分压降低,氧含量减少,组织供氧不足。

正常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浓度约为26g/L,低张性缺氧时动、静脉血中的氧合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脱氧血红蛋白浓度增高。

当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浓度达到或超过50g/L时,可使皮肤、黏膜呈青紫色,称为紫绀。

一氧化碳(CO)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高210倍,当吸入气中含有0.1%CO时,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可能有50%为碳氧血红蛋白(HbCO)。

HbCO不能与O2结合,同时还可抑制红细胞的糖酵解,使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生成减少,氧离曲线左移,HbO2中的O2不易释放,从而加重组织缺氧。

当血液中的HbCO增至50%时,动物可迅速出现痉挛、呼吸困难、昏迷,甚至死亡。

此时,动物的动脉血含过多的HbCO,其皮肤、黏膜呈HbCO的樱桃红色。

亚硝酸盐可使血红素中的Fe2+氧化成Fe3+,形成高铁血红蛋白(HbFe3+OH),导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高铁血红蛋白中的Fe3+因与羟基结合牢固而失去结合氧的能力,或者血红蛋白分子中的四个Fe2+中有部分氧化成Fe3+,剩余的Fe2+虽能结合氧,但不易解离,导致氧离曲线左移,使组织缺氧。

缺氧模型复制实验报告(3篇)

缺氧模型复制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缺氧是机体因氧供应不足或组织利用氧障碍而导致的生理和生化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缺氧在多种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如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为了研究缺氧对机体的影响,本实验旨在复制缺氧模型,观察缺氧对小鼠生理指标、生化指标和组织形态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复制不同类型的缺氧模型,包括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和组织中毒性缺氧。

2. 观察缺氧对小鼠生理指标、生化指标和组织形态的影响。

3. 分析不同缺氧类型对小鼠的影响差异。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昆明种小白鼠,体重(20±2)g,雌雄各半。

2. 试剂与仪器:生理盐水、5%亚硝酸钠溶液、10%葡萄糖溶液、0.1%氰化钾溶液、NaOH溶液、乙醇、甲醛、冰醋酸、中性树胶、显微镜、电子天平、移液器、离心机、水浴箱、高压蒸汽灭菌器等。

四、实验方法1. 缺氧模型复制(1)乏氧性缺氧:将小白鼠放入容积为1000ml的广口瓶中,加入NaOH溶液至瓶底,密封瓶口,使瓶内氧气被NaOH吸收,形成乏氧环境。

(2)血液性缺氧:将小白鼠放入含有5%亚硝酸钠溶液的广口瓶中,密封瓶口,使亚硝酸钠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降低血液携氧能力。

(3)组织中毒性缺氧:将小白鼠放入含有0.1%氰化钾溶液的广口瓶中,密封瓶口,使氰化钾抑制细胞内呼吸酶活性,导致组织细胞缺氧。

2. 观察指标(1)生理指标:记录小白鼠的呼吸频率、心率、体温等生理指标。

(2)生化指标:采集小白鼠血液,检测血氧饱和度、血红蛋白含量、乳酸脱氢酶活性等生化指标。

(3)组织形态:取小白鼠肝脏、心脏、肾脏等组织,进行组织切片,观察细胞形态和结构变化。

3. 数据处理与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缺氧类型对小鼠生理指标、生化指标和组织形态的影响差异。

五、实验结果1. 乏氧性缺氧组:小白鼠呼吸频率明显降低,心率减慢,体温下降;血氧饱和度、血红蛋白含量、乳酸脱氢酶活性均明显降低;组织切片观察发现,细胞出现肿胀、变性等病理变化。

复制缺氧动物实验报告

复制缺氧动物实验报告

#### 实验目的1. 复制不同类型的缺氧动物模型,以了解缺氧的分类和机制。

2. 观察缺氧对动物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以及血液颜色变化。

3. 分析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 实验原理缺氧是指组织细胞因氧供应不足或利用障碍而发生的代谢障碍。

根据缺氧的原因和机制,缺氧可分为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和组织中毒性缺氧。

本实验旨在通过复制不同类型的缺氧动物模型,观察动物在缺氧条件下的生理反应,以期为临床治疗缺氧相关疾病提供参考。

#### 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体重20克左右的健康小白鼠8只。

2. 实验仪器:100、500ml广口瓶、测耗氧装置、1、2、10ml注射器、50g/L(5g/dl)亚硝酸钠溶液、10g/L(1g/dl)美兰溶液、2.5g/L(0.25g/dl)氯丙嗪溶液(新鲜配制)、生理盐水、CO气体(甲酸加浓硫酸制取)、冰浴、钠石灰、弹簧夹、剪刀、镊子。

3. 实验试剂:CO气体、亚硝酸钠溶液、美兰溶液、氯丙嗪溶液、生理盐水。

#### 实验方法1. 低张性缺氧实验1. 将小白鼠分为两组,每组4只。

2. 第一组(实验组):向腹腔内注入0.25%氯丙嗪0.1ml/10g,然后将动物放入冰浴盆中冰浴直至老鼠进入人工冬眠状态。

3. 第二组(对照组):向腹腔内注入生理盐水0.1ml/10g。

4. 将两组动物分别放入装有5g钠石灰的广口瓶内,塞紧瓶塞,连通测耗氧装置。

5. 开始计时,观察并记录动物呼吸频率、心率、血液颜色变化等指标,每3分钟重复观察一次,直至动物死亡。

2. 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实验1. 将小白鼠分为两组,每组4只。

2. 第一组(实验组):向腹腔内注射5%亚硝酸钠0.5ml,随后立即腹腔注射1%美兰0.1ml。

3. 第二组(对照组):向腹腔内注入生理盐水0.5ml。

4. 将两组动物分别放入装有5g钠石灰的广口瓶内,塞紧瓶塞,连通测耗氧装置。

5. 开始计时,观察并记录动物呼吸频率、心率、血液颜色变化等指标,每3分钟重复观察一次,直至动物死亡。

实验课理论-缺氧模型的复制及其影响因素-黄启超

实验课理论-缺氧模型的复制及其影响因素-黄启超
缺氧的原因不同
乏氧性缺氧
血液性缺氧
循环性缺氧
组织中毒性 缺氧
一.乏氧性缺氧
乏氧性缺氧是
血液从肺摄取的
氧减少,以致
PaO2 降低,组织 供氧不足,又称 低张性低氧血症。
乏氧性缺氧原因

吸入气氧分压低(大气性缺氧) 外呼吸功能障碍(溺水、外伤)

二.血液性缺氧

指由于血红蛋白的数量减少和性质改变, 引起血氧容量降低.
肠源性紫绀
治疗:还原剂,美兰。
三.循环性缺氧
由于血流速度减慢或血流量减少,单 位时间内供给组织的氧量减少而引起的缺 氧,又称低血流性缺氧。
循环性缺氧原因
缺血性缺氧
(1)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 1)休克 2)心力衰竭 (2)局部性血液循环障碍 1)血栓形成 2)动脉狭窄
淤血性缺氧
(1)右心衰竭 (2)静脉栓塞或静脉炎
亚硝酸钠+美兰 1%咖啡因
20%乌拉坦 冰 水 热 水
实验小结

实验一 是乏氧性缺氧,外界供氧不足导致动脉 PaO2急剧下降,组织缺氧,动物很快死亡。由于 血液得不到充分氧合,皮肤粘膜表现为发绀 实验二 是 CO 中毒引起的血液性缺氧。 Hb 与 CO 结 合形成不易解离的碳氧血红蛋白,造成组织严重 缺氧。由于碳氧血红蛋白的形成皮肤粘膜表现为 特殊的樱桃红色
CO
O2

O2 Hb
O2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氧化剂作用下,血红蛋白的二价铁被氧 化成三价铁,形成高铁血红蛋白,并与羟基 牢固结合,从而失去携氧能力。
Fe2+
氧化剂、亚硝酸盐HbFe3+OH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食用大量含硝酸盐的腌菜后,经肠道细菌将硝 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吸收后形成高铁血红蛋 白血症,当血液中HbFe3+OH达到15g/L时,皮肤、 粘膜可出现青紫色。

缺氧实验报告实验分析

缺氧实验报告实验分析

一、实验背景缺氧是指生物体或组织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导致生理和生化反应受到抑制,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的过程。

缺氧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理状态,严重时可导致生命危险。

为了研究缺氧对生物体的影响,本实验采用动物模型,通过复制不同类型的缺氧,观察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以及血液颜色变化的影响,并探讨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二、实验目的1. 复制不同病因导致的缺氧模型,了解乏氧性、血液性、组织中毒性缺氧的分类。

2. 观察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以及血液颜色变化。

3. 了解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昆明小白鼠4只,体重20克左右。

2. 实验材料:缺氧瓶(100ml-125ml带塞广口瓶)、一氧化碳发生装置广口瓶、恒温水浴箱、5ml或2ml刻度吸管、1ml注射器、酒精灯、剪刀、镊子、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硝酸钠、0.1%氰化钾、生理盐水。

3. 实验步骤:(1)乏氧性缺氧:将4只小鼠分为甲、乙、丙、丁四组,每组2只。

甲、乙组小鼠放入缺氧瓶中,丙、丁组小鼠放入充满氧气的缺氧瓶中。

观察并记录死亡时间及耗氧量。

(2)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将1只小鼠放入充满一氧化碳的缺氧瓶中,观察并记录死亡时间。

(3)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将1只小鼠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溶液,观察并记录死亡时间。

(4)血液颜色变化观察:将实验结束后的小鼠血液进行颜色观察,记录血液颜色变化。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乏氧性缺氧:甲、乙组小鼠死亡时间分别为30分钟和45分钟,耗氧量分别为0.25ml/min和0.35ml/min。

丙、丁组小鼠死亡时间分别为60分钟和75分钟,耗氧量分别为0.5ml/min和0.65ml/min。

说明乏氧性缺氧对动物的影响较大,缺氧时间越长,耗氧量越大。

2. 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实验小鼠死亡时间为15分钟,说明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对动物的影响较大。

3. 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实验小鼠死亡时间为20分钟,说明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对动物的影响较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鼠的基本操作
小鼠捉拿
腹腔注射
乏氧性缺氧-实验步骤

取小白鼠一只,称重,将其置入含钠石 灰的缺氧瓶,观察小鼠状态 密闭瓶口,记录起始时间,观察小鼠变 化,直至死亡,记录存活时间 解剖,观察血液和脏器颜色


血液性缺氧-实验步骤
CO中毒性缺氧




取小白鼠一只,观察,尾部取血一滴装入2ml生理盐 水试管备用 用带通气管的塞子密闭瓶口 ,将瓶内空气抽出5ml, 并立即注入CO 5ml,夹闭通气管,记录存活时间,观 察小鼠的呼吸,循环整体状态 待小白鼠倒下时 , 立即打开缺氧瓶 , 取出小白鼠 , 再次取血并比较 动物死亡后解剖, 观察比较与实验1小鼠内脏颜色 的差异
观察影响机体耐受缺氧的因素 -中枢系统机能状态

取体重相近的两只小白鼠,其中一只皮下注射 1% 咖啡因(0.1ml/20g) 另一只腹腔注入 20% 乌拉坦( 0. 06ml /20g),10 分 钟后放入密闭钠石灰瓶


观察、比较两鼠症状出现时间及死亡时间
观察影响机体耐受缺氧的因素
-环境温度

四.组织性缺氧
由于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不足 而引起的缺氧称为组织性缺氧。
组织性缺氧原因
抑制细胞氧化磷酸化

氰化物中毒 CN-迅速与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的Fe3+ 结合形成氰化高铁细胞色素氧化酶,使之不能还 原为还原型细胞色素氧化酶,呼吸链递电子障碍。 砷化物、甲醇、硫化物等中毒 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呼吸链酶复合物等。
肠源性紫绀
治疗:还原剂,美兰。
三.循环性缺氧
由于血流速度减慢或血流量减少,单 位时间内供给组织的氧量减少而引起的缺 氧,又称低血流性缺氧。
循环性缺氧原因
缺血性缺氧
(1)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 1)休克 2)心力衰竭 (2)局部性血液循环障碍 1)血栓形成 2)动脉狭窄
淤血性缺氧
(1)右心衰竭 (2)静脉栓塞或静脉炎
缺氧模型的复制及其影响因素
氧化磷酸化:最主要产能方式
线粒体
线粒体
细胞核
缺氧
供氧不足
用氧障碍
能量代谢 紊乱
机体的功能形
态结构异常
氧的摄取
红细胞:氧气搬运工
红细胞:氧气搬运工

氧在血液循环中的
装载﹑运输与卸载
氧的摄取
空气中氧的供应
血液携带氧
循环系统输送氧
组织细胞利用氧
缺氧的类型


实验三 亚硝酸盐的氧化作用使Hb中的二价铁氧化 成三价,形成高铁血红蛋白而丧失携带氧的能力; 美兰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有效阻止亚硝酸盐的氧化 作用

实验四 幼鼠血液中有较多的血红蛋白,幼鼠血红 蛋白在低氧状态下,氧合能力远远高于成年鼠 Hb , 因此,幼鼠对缺氧的耐受能力较成年鼠高

实验五 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同样影响 机体的代谢水平。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时,机体 耗氧量大增,必然使机体对缺氧的耐受性降低 实验六 环境温度可以直接影响机体的代谢水 平,环境温度高代谢水平高,机体的耗氧量就 高。在低温环境中,机体有较好的缺氧耐受性

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出而导致组织 缺氧。
血液性缺氧原因

1、Hb 数量↓
贫血性缺氧 单位容积血液内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减少

2、Hb质量改变
CO中毒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亚硝酸盐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碳氧血红蛋白血症

CO与Hb的亲和力是O2的210倍, 形成HbCO, 失去携氧的能力。 CO与Hb一个血红素结合后,将增 加其余3个血红素对氧的亲和力
血液性缺氧-实验步骤
亚硝酸盐中毒性缺氧

取体重相近的两只小白鼠 , 腹腔注入 2.5% 亚硝 酸盐0.3ml,其中一只注药后立即腹腔注入0.5% 美兰溶液0.3ml抢救,另一只注生理盐水做对照 观察、比较两鼠症状出现时间及死亡时间。 解剖观察、比较。

观察影响机体耐受缺氧的因素
-年龄

取乳鼠一只 , 放入50ml 装有钠石灰的注射器 , 将注射器内乳鼠所占容积减少至 10ml 左右 , 密闭 , 观察并记录其死亡时间,并于之前的 成年鼠对比。

机体对缺氧耐受的影响
机体特点 年龄 机体的代谢和机能状态 个体或种属差异遗传
实验目的
1 2 复制乏氧性缺氧和血液性缺氧,了解缺氧分类
比较各型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3
观察影响机体耐受缺氧的因素
4
了解缺氧过程的因素及药物防治缺氧的意义
实验动物
出生3-5天
20g左右
器 材
器 材


实验动物基本操作
缺氧的原因不同
乏氧性缺氧
血液性缺氧
循环性缺氧
组织中毒性 缺氧
一.乏氧性缺氧
乏氧性缺氧是
血液从肺摄取的
氧减少,以致
PaO2 降低,组织 供氧不足,又称 低张性低氧血症。
乏氧性缺氧原因

吸入气氧分压低(大气性缺氧) 外呼吸功能障碍(溺水、外伤)

二.血液性缺氧

指由于血红蛋白的数量减少和性质改变, 引起血氧容量降低.
亚硝酸钠+美兰 1%咖啡因
20%乌拉坦 冰 水 热 水
实验小结

实验一 是乏氧性缺氧,外界供氧不足导致动脉 PaO2急剧下降,组织缺氧,动物很快死亡。由于 血液得不到充分氧合,皮肤粘膜表现为发绀 实验二 是 CO 中毒引起的血液性缺氧。 Hb 与 CO 结 合形成不易解离的碳氧血红蛋白,造成组织严重 缺氧。由于碳氧血红蛋白的形成皮肤粘膜表现为 特殊的樱桃红色
CO
O2

O2 Hb
O2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氧化剂作用下,血红蛋白的二价铁被氧 化成三价铁,形成高铁血红蛋白,并与羟基 牢固结合,从而失去携氧能力。
Fe2+
氧化剂、亚硝酸盐HbFe3+OH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食用大量含硝酸盐的腌菜后,经肠道细菌将硝 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吸收后形成高铁血红蛋 白血症,当血液中HbFe3+OH达到15g/L时,皮肤、 粘膜可出现青紫色。
取体重相近的小白鼠两只,分别装入同样大小的、 有钠石灰的缺氧瓶 , 密闭瓶口 , 分别将缺氧瓶置 入盛温水和冰水的 2 个大烧杯 , 观察出现缺氧症 状的时间及存活时间。
注意事项

缺氧瓶一定要密闭

注射应稍靠下腹
缺氧实验观察指标
指标 分组
一般状态
粘膜及肝脏颜色 存活时间43;生理盐水

思考题





什么是缺氧?分几种类型?分类依据是什么? 乏氧性缺氧和 CO 性缺氧动物死亡后脏器、血液颜 色有何不同?为什么? 亚硝酸盐中毒后,美兰抢救小鼠和对照小鼠有什么 不同? 为什么? 乳鼠和成年鼠缺氧耐受性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 从本实验看,温度对缺氧耐受性的影响如何?原因 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