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老年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
循证护理在老年糖尿病病人下肢骨折中的应用

t n d i r v u i a e i sa mp e q a t o c r . o n o l yf Ke r s Ev d n e—b e d ii e; ri g; l e l ib tc F a t r we i y wo d ie c s a d me cn Nu sn E d r d a e i ; r c u e o l r l y f o mb
HE B —h n ( h i t epe8Hoiil f uyn i 。 uyn 4 40 i o g T eFr o l s t ea gcy Y eag 100) sP pao Y t
Abtat O jci :odsustee et iec s c r bete T i s h f c o e dne—bsdn r n ne el da ecp t ns i o e l v c f v ae us go l r i t aet wt w ri rc rsMe os 13e e ydaei i d y bi i hl mbf t e. t d :1 d d i t au h l b c
・
3 ・ O
2 1 年 第 8卷 第 1 01 7
循证护理在老年糖尿病病人 下肢骨折中的应用
何 碧 红
摘 要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老年糖尿病病人合并下肢骨折中的应用。方法 : 13 将 1 例下肢骨折合并糖尿病病人随机分成 两组 , 对照组 5 2例
循证护理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在糖尿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饮食 指导 : 饮 食治疗 的意义 ; 食 物交换份 ; 饮 食 的误 区 糖 尿 病 的定 义 、 临床 表现 ; 各 项检查 的 目的、 意 义、 注 意 事项 、 配合 要点
运动指导 : 运 动 治疗 的 意 义 ; 各 种 强 度 的运 动 方 法; 运 动 的 注 意 事 项 常 用 降糖 药 物 的 名称 、 种类 、 作 用、 用法 ; 胰 岛 素 的 种 类及 作 用 糖 尿 病 的 自我 监 测 方 法 ; 进 行 胰 岛 素 治 疗 者 教
临 床 经 验 并考虑患者 的价值 观及 意愿 , 三 者完 美结 合 , 制 定 1 . 2 . 2பைடு நூலகம் 床 护 理 路 径 的 实 施 科 室 成 立 C N P小 组 , 由科 主 出 相 应 的护 理 决 策 及 措 施 。其 实 践 程 序 包 括 : 循证 问题 ( E v i — 任、 护 士长 、 责任 护 士 、 主管 医生 、 营 养 师 组 成 。C NP小 组 根
2 ] 。两 组 患 者 入 院 后 , 均按照 C N P既 定 整体护理模式 , 使护理程序标准化 , 以患 者 入 院 到 出院 期 间 每 都 有 相 应 的 标 准 计 划 [
天的成效护理作 为标准值 , 其 功 能 是 运 用 图 表 形 式 提 供 有 序 顺 序 进 行 固 定 内容 的健 康 教 育 。 每 日健 康 教 育 内 容 不 同且 不 性 和 时 间性 的 有效 照 顾 。为 探 讨 循 证 护 理 与 临 床 护 理 路 径 整 重 复 。具 体 内容 见 表 2 。 合 后 的教 育 模 式 对 糖 尿 病 患 者 健 康 教 育 的 效 果 , 选 取 我 科
d e n c e t r i g g e r e d ) 、 循证支持 ( E v i d e n c e s u p p o r t e d )循 证 观 察 据 糖 尿 病 的 病 因 、 发病机 制、 治 疗措 施及《 中 国糖 尿 病 护 理 及
循证护理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

循证护理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1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循证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各75例。
比较两组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和遵医行为以及血糖控制情况和生活质量。
结果:循证组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和遵医行为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血糖指标均有明显下降,循证组下降更明显,生活质量得分循证组高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循证护理较常规护理控制血糖水平效果更好,更有利于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标签:循证护理;糖尿病;应用糖尿病是一种难治的慢性终身性疾病,且容易产生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上以综合治疗为主,护理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循证护理作为一种新的护理理念,以其遵循科学证据,可以有效提高护理质量,逐渐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拟探讨探讨循证护理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0年12月糖尿病患者共150例,均符合1999WHO糖尿病诊断标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循证护理组75例,男36例,女39例,年龄最小为39岁,最大为78岁,平均年龄为(47.8±6.5)岁;病程6个月~19年,平均病程为(10.2±1.9)年。
常规护理组75例,男37例,女38例,年龄最小为38岁,最大为75岁,平均年龄为(49.8±6.4)岁;病程7个月~18年,平均病程为(9.9±1.8)年。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循证护理组按循证护理的方法对患者进行观察护理。
首先,收集患者身体、心理等相关资料,确定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文献检索,搜集护理证据并评价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先进性,最后将搜集的证据结合护理实践和患者个体情况制定护理计划;常规护理组用传统方法进行护理。
循证护理在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应用论文

循证护理在中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探讨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中老年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方法:将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于本院进行治疗的50例中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额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
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方法,而实验组则采取循证护理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生存质量评分和患者满意度。
结果:采取循证护理方法的实验组患者的血糖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生存质量评分和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循证护理具有优良的护理效果,对提高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应该在临床中大力推行。
关键词:循证护理;中老年;糖尿病;临床【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449-01中老年糖尿病患者主要指年龄在50周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中老年患者与年轻的糖尿病患者相比较,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和治疗特征,主要体现在心理、治疗依从性以及治疗方案等方面[1]。
对于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治疗,除了有效的药物治疗以外,相应的临床护理措施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对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于本院进行治疗的25例中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了精心的循证护理,取得了不错的护理效果,现将护理报告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将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于本院进行治疗的50例中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额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
其中实验组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为52-70周岁,平均年龄为65.3周岁,病程为3.2-20年,平均病程为13.5年;实验组中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龄为50-69周岁,平均年龄为64.8周岁,病程为3.6-22年,平均病程为13.8年。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较性。
循证护理在老年II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有效应用

循证护理在老年II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有效应用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患上糖尿病的情况也日益严重。
据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中有超过一半患有糖尿病,并且大部分是II型糖尿病。
针对老年II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循证护理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应用方式。
本文将探讨循证护理在老年II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有效应用。
一、循证护理概念循证护理是指通过系统性地收集、评估和应用最新的、最可靠的证据,为患者提供最合适的治疗和护理。
循证护理强调将临床实践与最新的科学证据相结合,以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和治疗效果。
在老年II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循证护理的应用可以帮助护理人员更加科学、有效地管理患者的病情。
1. 个体化治疗方案老年II型糖尿病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生活习惯多种多样,需要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循证护理通过对大量的临床试验和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了一些可行的治疗方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并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改进。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可以更加精准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治疗的效果。
2. 药物治疗的选择在老年II型糖尿病的治疗中,药物的选择尤为重要。
循证护理通过对各种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进行全面评估和比较,为护理人员提供了更加科学、可靠的药物选择依据。
循证护理也提醒护理人员关注老年患者的肾功能和心血管风险,避免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
3. 营养和运动干预除了药物治疗,循证护理也强调对老年II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营养和运动干预。
通过对大量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循证护理得出了一些科学的营养指导和运动方案,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和体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4. 心理支持和教育循证护理也强调提供心理支持和教育对老年II型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性。
通过科学的心理干预和专业的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疾病的知识,增强治疗的信心和合作意愿,进而提高治疗的效果。
5. 随访和评估循证护理强调持续的随访和评估对治疗的重要性。
通过定期的随访和评估,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防止病情恶化和并发症的发生。
循证护理在老年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循证护理在老年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体会作者:边玉霞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12期【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老年人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
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7月——2013年7月入住我科病房治疗的7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和总结患者治疗期间循证护理方法的应用方法及其临床疗效。
结果循证护理应用前后满意率分别为82.9%(63例)和96%(73例)。
护理前后护患沟通率分别为92.1%(70例)和98.7%(75例)。
护理前后健康教育覆盖率分别为85.5%(65例)和97.4%(74例)。
结论循证护理在老年糖尿病护理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沟通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循证护理;老年糖尿病;应用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25-01所谓的循证护理就是依循证据开展的护理,也就是该护理模式是建立在护理人员已经掌握可靠地科学研究结果以及准确了解患者需求的基础上开展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
这种护理模式能够很好的考虑当下的临床环境和护理人员的经验水平,所以能够更加符合患者需求,在老年糖尿病患者护理过程中应用该护理模式能够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1]。
本研究就循证护理在老年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概况进行分析,探讨该方法的应用效果。
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12年7月——2013年7月入住我科病房治疗的7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60,女性患者16例;年龄最小65岁,最大88岁;病程1-15年;文化程度:初中以下53例,高中专以上23例。
所有患者均经多项检查确定为2型糖尿病。
1.2 循证护理方法应用1.2.1 进行基本资料调查具体是对患者基本资料,如文化程度、经济状况、身心健康状况以及生活习惯等多方面进行收集和评估。
然后在分析评估结果和患者意愿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
循证护理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

例 , 中、 高 中专 2 5例 , 专 以 上 2 大 0例 。 6 O例 患 者 随 机 分 为 治 疗组与对照组各 3 O例 , 组 一 般 资 料 经 统 计 分 析 , 异 无 统 两 差
1 临床 资 料
治 疗 的 最 主 要 最 基 本 的 治 疗 手 段 , 持 控 制 饮 食 可 以减 轻 胰 坚
岛 B细胞 的 负 担 , 效 控 制 血 糖 。 加 强 对 患 者 的 饮 食 指 导 , 有 要 帮 助 患 者 制 定 均 衡 的饮 食 计 划 , 励 家 属 协 助 患 者 遵 照 饮 鼓 食 计 划 进 食 ; 根 据 患 者 的 标 准 体 重 、 养 状 况 、 动 强 度 及 要 营 劳 病 情 轻 重 等 制 定 总 热 量 。热 量 分 配 可 按 早 餐 1 5 中餐 2 5 /、 /、 晚 餐 2 5合 理 分 配 。食 物 中碳 水 化 合 物 要 占 5 , 白 质 / O 蛋 0 8 1 2 g d 脂 肪 为 0 6 1 0 g d 建 议 糖 尿 病 患 者 . ~ . 9k / , . ~ . 9k / 。 应 每餐 有 足 够 的 全 谷 类 食 品 。“ 佛 大 学 研 究 成 果 显 示 , 尿 哈 糖 病 患 者 适 当 吃 一 些 坚 果 类 食 品 可 补 充 一 些 必 需 脂 肪 酸 , 节 调 血 脂 , 不 能 过 多 ”2。建 议 糖 尿 病 患者 膳 食 中 多 增 加 豆 豉 和 但 [ ] 醋 的 食 谱 。除 了 饮 食 的 指 导 外 , 强 运 动 指 导 也 是 必 须 的 。 加 适 当 的 体 育 锻 炼 对 于 体 重 减 轻 , 血 糖 和 脂 肪 代 谢 紊 乱 的 改 提 善 , 管 疾 病 及 危 险 因 素 的 改 善 等 有 明 显 的 作 用 。运 动 方 式 血 宜选 择 步 行 、 极 拳 、 跑 等 有 氧运 动 。 运 动 要 长 期 坚 持 切 要 太 慢
循证护理在老年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

对肾外伤患者护理 , 要求我们详细的掌握此病的临床特点 ,
要具 有 敏 锐 的 观察 力 、 正 确 的 判断 能 力 及 高度 的 责 任 心, 发 现 病 情 变 化及 时通 知 医 生 , 保 证 患 者 得到 及 时 、 妥善 、 有 效 的 治 疗 及 护理 , 做好 医生 和患 者之 间 的桥 梁 。提 高 该病 的治愈 牢 。 参 考 文献
内蒙古 中 医药
2 . 6 并 发症 的 预 防及 护 理 :① 迟 发性 出血 :通 常 发 生 2在 伤 后 2 — 3 周 内。多 由过早 或 过 度活 动 、 伤 肾 愈合 组织 脆 弱 及 继 发感染 等 原 因有 关 。 为预 防迟 发 性 出血 的 发生 , 患 者 出 院时 应 做好 康 复 保 健 知 识 的 宣教 工 作 : 伤 后 2月 内 注意 静 休 , 限 制活 动 量 , 禁 忌 奔跑 、 跳跃 、 负重 等 剧 烈 的 体力 劳 动 和 活 动 ; 指 导 患 者 学 会 观 察 尿 液 的变 化 , 如 出现 血尿 及 伤 肾侧 肿 胀疼 痛 等 意外 情 况 , 要 及时 回医 院检 查 和 治疗 ; 生 活规 律 , 加 强营 养 , 提 高 自身 免 疫 , 保 持 大便通畅, 避 免 用力 咳嗽 及 大便 等 增 加腹 压 的动 作 ; 出 院后 按 时 吃药 ,续 采 用 卧 床休 息 等 保 守 治疗 。 也 可采 用选 择 性血 管 栓 寒术 ②损 伤 后 高血 : 肾 伤 后 的 患 者 可 出现 高 血 压 , 多 由于 肾 实 质受 压 、 失 活 的 肾组 织 、 肾动 脉 及其 分支 损 伤 和动 一 静 瘘 等 导致 肾脏 缺 血 、 肾素 一 血 管 紧 张素 系 统活 性增 强 引起 。 高 血 压可 引起 出血 等严 莺 后果 , 庇 进 行 积极 的 内科 保守 治 疗 。 2 . 7 保 守 治疗 失 败 的体 会 :本 组 患者 中有 1 例 患 者 于 人 院 后第 十三 天 血 尿 再次 加 重 , 且 患 者 间断 高 热 , 行C T检 查可 见 肾 周低 密度 影 , 保 守 治疗 失 败 , 行 手 术治 疗 。分 析 其 原 因 主要 为 感 染 未 完 全控 制 , 形 成 肾周脓 肿 所致 。因此 , 肾外 伤 患者 的抗 感 染 治疗 对 于保 守 治疗 的成 败 十分 重 要 。 3 体 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循证护理在老年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在老年糖尿病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的具体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共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循证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常规护理组应用常规护理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循证护理组应用循证护理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方式的应用效果。
结果循证护理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要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患者,说明进行循证护理干预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的改善。
而且,循证护理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率为98%。
而常规护理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率为74%。
实施询证护理后,能够显著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老年糖尿病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应用效果,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更高,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标签:循证护理;老年糖尿病患者;护理效果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糖尿病的发病人数不断增加。
糖尿病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以及需终身进行治疗的特点。
在发病后,患者的身体机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是体质较差的老年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较高,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该文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间在该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循证护理对于老年糖尿病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进行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共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循证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各有50例患者,其中常规护理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61~85岁,平均年龄(68.67±5.32)岁;病程2~9年,平均(6.61±2.35)年。
循证护理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61~86岁,平均年龄(68.63±5.44)岁;病程2~9年,平均(6.59±2.41)年。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分析。
1.2 护理方法
1.2.1 常规护理组常规护理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健康宣教等内容。
1.2.2 循证护理组循证护理组患者应用该院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设计的循证护理。
①病情掌握:在患者入院之后,护理人员应主动和患者交流,了解老年患者
的文化程度以及职业等基本信息,并询问患者是否存在其他基础疾病以及糖尿病的并发症。
同时对患者的既往糖尿病药物治疗情况以及各项生化指标进行初步的了解,询问患者是否存在不合规服药情况,如漏服药物、不按药方、医嘱进行服药等[1]。
②健康教育:耐心地向患者讲解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主要临床症状、治疗的方式以及流程,加强患者对于糖尿病的认识,提高其健康意识;讲解关于糖尿病并发症的相关知识以及临床症状表现,使患者可以尽早发现自身存在的并发症,尽早开始治疗;告知患者正确服药的方法,改变其对于服药的错误认知,避免出现漏服、不按医嘱服药的情况[2]。
③用药护理:磺脲类:告知患者此类药物应在餐前30 min左右进行服用;双胍类:告知患者应在餐后服用此类药物,如果出现恶心、厌食、呕吐等不良反应,应减少药物的服用量;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告知患者应在进餐时与第一口食物共同咀嚼服用此药物[3]。
④心理支持:由于疾病所带来的痛苦,糖尿病患者极易产生焦虑、低落等不良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应注重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帮助其排解不良情绪,使患者认识到血糖的控制过程较为缓慢,需要树立信心,长期坚持[4]。
1.3 观察指标
护理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评估的内容包括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5]。
使用《护理满意程度调查问卷》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过程中记录的各种数据资料进行计算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分别用t 和χ2进行檢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活质量
循证护理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要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患者,说明进行循证护理干预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满意程度
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循证护理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率为98%。
而常规护理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率为74%。
实施询证护理后,能够
显著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而言,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几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其年龄较大,往往存在接受能力差、记忆力差、配合度差等问题,导致患者不能按时、按量服药,血糖控制效果不理想,甚至出现抵制治疗的情况[6-7]。
循证护理模式,遵循发现护理问题——证实并解决护理问题——实施改善护理的规律,在了解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的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纠正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最终通过护理干预,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8-9]。
该次研究通过对照试验也证实,在实施询证护理干预之后,循证护理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要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患者,说明进行循证护理干预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的改善。
而且,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循证护理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率为98%。
而常规护理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率为74%。
实施询证护理后,能够显著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老年糖尿病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应用效果,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更高,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薛玉花,张莉,卢长莉. 循证护理在血液高凝状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应用[J]. 血栓与止血学,2017,23(6):1008-1010.
[2] 杜春瑾,张继霞. 循证护理在老年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满意度[J]. 今日健康,2016,15(1):302.
[3] 张艳,梅春丽,杨延军. 循证护理在妊娠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6,33(13):56-58.
[4] 郎华,倪晓琴,刘瑞.探讨循证护理在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6):140-142.
[5] 桂程丽,程彩涛. 循证护理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足部神经功能、自我效能及负性情绪的影响[J]. 川北医学院学报,2017,32(1):137-139.
[6] 卞雅金,高爽,蒙娜,等.循证护理联合临床护理路径对糖尿病患儿血糖控制、住院时间和家属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 海军医学杂志,2017,38(5):466-468.
[7] 张智,葛兆霞,邓小岚.中医循证护理结合个体化护理干预在老年痴呆病人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研究,2017,31(27):3460-3461.
[8] 武茜,罗敏.基于循证护理的沟通技巧对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及自我护理的影响[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6,11(3):326-328.
[9] 刘晓燕,刘继梅,龚跃波,等.循证护理在预防老年住院患者跌倒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24(b12):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