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麦主产区的分布

合集下载

粮食主产区划分依据

粮食主产区划分依据

粮食主产区划分依据一、引言粮食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也是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统筹粮食生产,我国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粮食主产区。

本文将从气候因素、土壤条件、种植结构等方面,对我国粮食主产区进行详细的划分依据进行探讨。

二、气候因素气候是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

根据气候特点,可以将粮食主产区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黄淮海地区黄淮海地区位于我国东部,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降水充沛。

这里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之一。

2. 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充足。

这里适宜种植水稻、油菜、小麦等作物,是我国重要的稻作和油料作物生产区。

3. 华南地区华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丰富。

这里适宜种植稻谷、水果、茶叶等作物,是我国重要的稻米和水果产区。

4. 西南地区西南地区地势较高,气候多样,适宜种植高山作物。

这里适宜种植玉米、豆类、薯类等作物,是我国重要的高山农业区。

5. 西北地区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这里适宜种植油菜、小麦、葡萄等作物,是我国重要的油料和小麦生产区。

三、土壤条件土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也是粮食主产区划分的重要依据之一。

根据土壤特点,可以将粮食主产区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地区土壤肥沃,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之一。

2. 辽东半岛地区辽东半岛地区土壤肥沃,适宜种植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之一。

3. 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壤肥沃,适宜种植水稻、油菜、小麦等作物,是我国重要的稻作和油料作物生产区。

4. 黑龙江三江平原地区黑龙江三江平原地区土壤肥沃,适宜种植水稻、大豆、玉米等作物,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之一。

四、种植结构种植结构也是划分粮食主产区的重要依据之一。

根据作物种植结构,可以将粮食主产区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小麦主产区小麦主产区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地区、黄土高原地区、东北地区等地,这些地方适宜种植小麦,产量较高。

山西农作物生长地区及简介

山西农作物生长地区及简介

山西农作物生长地区及简介
山西省位于中国北部,地处黄土高原东部,气候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山西省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高粱、大豆、马铃薯等。

1. 小麦:山西省是中国的主要小麦生产区之一,主要分布在山西中部和南部的盆地和平原地区,如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等。

2. 玉米:山西省的玉米种植面积广泛,主要集中在山西中部和南部的盆地和平原地区,如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等。

3. 高粱:山西省的高粱种植主要集中在山西西部和北部的山区和丘陵地带,如忻州地区、吕梁地区等。

4. 大豆:山西省的大豆种植主要集中在山西中部和南部的盆地和平原地区,如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等。

5. 马铃薯:山西省的马铃薯种植主要集中在山西西部和北部的山区和丘陵地带,如忻州地区、吕梁地区等。

山西省的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农作物种类丰富,是中国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同时,山西省还是中国的苹果主产区之一,特别是运城地区的苹果品质优良,享有很高的声誉。

春小麦和冬小麦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春小麦和冬小麦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春小麦和冬小麦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1.我国以冬小麦为主。

2.在我国一般以长城为界,以北大体为春小麦,以南则为冬小麦。

3.我国小麦三大产区:
(1)北方冬小麦区,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这里冬小麦产量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56%左右。

其中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山西诸省区;(2)南方冬麦区,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

这里是我国水稻主产区,种植冬小麦有利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产量。

其特点是商品率高。

主产区集中在江苏、四川、安徽、湖北各省。

(3)春小麦区,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

该区气温普遍较低,生产季节短,故以一年一熟为主,主产省区有黑龙江、新疆、甘肃和内蒙古。

中国粮食主产区

中国粮食主产区

中国粮食主产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业大国之一,拥有广阔的农田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

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差异,中国的粮食产区分布广泛,但也存在一些主要的粮食主产区。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的粮食主产区,包括南方的水稻主产区、北方的小麦主产区和东北的玉米主产区。

1. 南方水稻主产区中国的南方地区由于独特的气候和水资源条件,适合水稻的种植。

南方水稻主产区主要包括江南地区、福建和广东等省份。

江南地区,如江苏、浙江和安徽,是中国最重要的水稻产区之一。

这些地区拥有充足的雨水和丰富的水资源,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此外,江南地区的温暖气候和湿润的土壤也有助于水稻的生长。

2. 北方小麦主产区中国的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干燥,适合小麦的种植。

北方小麦主产区主要包括河北、山东和河南等省份。

这些地区的冬季非常寒冷,但夏季阳光充足,这种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小麦的生长。

同时,北方地区的土壤也较为肥沃,为小麦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由于北方的小麦产量较高,中国被誉为“小麦王国”。

3. 东北玉米主产区中国的东北地区气候温和,适宜玉米的种植。

东北玉米主产区主要包括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省份。

这些地区的土壤肥沃,气候条件适宜,有助于玉米的生长。

此外,东北地区的大面积耕地也为玉米的种植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中国的玉米产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东北地区是中国玉米的主要产区之一。

除了以上提到的三个主要粮食主产区外,中国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粮食产区。

例如,陕西、甘肃和宁夏等地区是中国的主要小麦种植区,这些地区的干旱气候非常适宜小麦的生长。

此外,云南和贵州等地区则是中国的主要稻米种植区,这些地区的高海拔和湿润的气候条件非常利于稻米的生长。

总体来说,中国的粮食主产区分布广泛,每个产区都有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这些主产区为中国的粮食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了中国人民的粮食安全。

在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强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和保护,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以应对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和食品安全挑战。

中国本土作物的原始分布格局是什么,中国本土作物有哪些

中国本土作物的原始分布格局是什么,中国本土作物有哪些

中国本土作物的原始分布格局是什么,中国本土作物有哪些中国本土农作物原始分布格局为南稻北粟。

水稻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南方地区降雨量较多,适合水稻生长),而粟类旱地作物起源于黄河流域(相对南方地区比较干旱),后续栗的地位逐渐被小麦取代。

我国小麦产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平原以及华北平原,其中东北平原种植春小麦,华北平原种植冬小麦。

我国水稻产区主要集中在秦岭-淮河以南的水田区。

一、中国本土作物的原始分布格局是什么1、中国本土农作物原始分布格局为南稻北粟。

2、水稻主要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南方地区降雨量比较多,适合水稻生长),而粟类旱地作物主要起源于黄河流域(相对南方地区比较干旱),后续栗的地位渐渐被小麦取代。

3、我国小麦产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平原以及华北平原,其中东北平原一般是种植春小麦,华北平原种植冬小麦。

4、我国水稻产区主要集中在秦岭-淮河以南的水田区。

5、我国玉米产区分为6个,分别是北方春播玉米区、黄淮平原春夏播玉米区、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区、南方丘陵玉米区、西北内陆玉米区、青藏高原玉米区。

二、中国本土作物有哪些1、水稻我国的南方属于主要的产稻区,其秆呈直立状,高度一般为0.5-1.5m,叶鞘松弛且没有毛,叶舌呈披针形,长度一般为10-25cm,叶片的形状为线状披针形,长度一般约为40cm,宽度一般在1cm,没有毛且较为粗糙。

2、大豆大豆原产于我国,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东北地区是主要的产区,其高度一般为30-90cm,茎粗壮且呈直立状,而且还有长硬毛,颜色为褐色,属于一种植物蛋白质很丰富的作物,一般可以用它来制作各种豆制品,也能够用来榨取豆油。

3、白菜白菜原分布于我国的华北,高度一般为40-60cm,全株稍微有一些白粉且没有毛,而且它还有很多条粗壮的侧脉,叶柄的颜色一般为白色,呈扁平状,长度与宽度分别为5-9cm,2-8cm,属于二年生草本植物。

4、荔枝荔枝产于我国的南方,属于常绿乔木,高度一般不超过10m,不过有时候也能够达到15m,甚至更高,它的果卵通常呈卵圆形至近球形,长度一般为2-3.5cm,在它成熟的时候,颜色一般为暗红色至鲜红色,而在食用时,一般需要剥开外皮,并食用里面的果肉。

我国主要作物的种类及分布

我国主要作物的种类及分布
我国甜菜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三个产区,其中东北种植最多。




棉花
主要纤维作物
我国棉花生产集中分布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我国各棉区中,新疆光热条件是最适宜种植棉花的,棉花品质最好
剑麻
剑麻纤维在海水中的耐腐特别强,因此适宜于制造舰艇和渔船的绳索、缆绳、绳网等
我国剑麻主要分布在生长于雷州半岛及广西部分地区。
玉米
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玉米是一种碳4植物,雌雄同柱。
中国的玉米集中分布在从东北经华北走向西南的斜长形地带内,其种植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85%。
豆类作物
大豆
大豆是喜温作物,夏季宜有高温,适于我国北方温带地区栽培。
中国大豆主产区有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辽宁、安徽、河南省等。





马铃薯
马铃薯是中国五大主食之一,其营养价值高、适应力强、产量大,是全球第三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和玉米。
分布于江西、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云南省文山州为原产地和主产地。
天麻
天麻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是一味常用而较名贵的中药
天麻在中国普遍栽培,分布较广
经济作物 Nhomakorabea天然橡胶
天然橡胶树属热带雨林乔木,种植地域基本分布于南北纬15℃以内
我国天然橡胶产区有海南、云南、广东、广西以及福建等地,主要集中在有海南、云南两省。
纤维型亚麻
亚麻喜凉爽、湿润的气候。
中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和吉林两省。




烟草
茄科一年生或有限多年生草本植物,喜钾
分布于中国南北各省,如云南、海南、山东、广西等

中国农作物分布地点及原因

中国农作物分布地点及原因

中国农作物分布地点及原因我国的粮⾷作物分布⽔稻(1)南⽅稻⾕集中产区秦岭—淮河以南,青藏⾼原以东的⼴⼤地区,⽔稻⾯积占全国的95%左右。

按地区差异,⼜可分为三个区。

①华南双季籼稻区。

包括南岭以南的⼴东、⼴西、福建、海南和台湾等五省区。

该区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湿润区,⽔、热资源丰富,⽣长期长,复种指数⼤,是我国以籼稻为主的双季稻产区。

海南等低纬度地区有三季稻的栽培。

②长江流域单、双季稻区。

包括南岭以北、秦岭—淮河以南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上海等省市和豫南、陕南等地区。

该区地处亚热带,热量⽐较丰富,⼟壤肥沃,降⽔丰沛,河⽹湖泊密布,灌溉⽅便,历年来⽔稻种植⾯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2/3左右,是我国最⼤的⽔稻产区。

该区以长江三⾓洲、⾥下河平原、皖中平原、鄱阳湖平原、赣中丘陵、洞庭湖平原、湘中丘陵、江汉平原以及成都平原等最为集中。

长江以南地区⼤多种植双季稻,长江以北地区⼤多实⾏单季稻与其他农作物轮作。

籼稻和粳稻均有分布。

③云贵⾼原⽔稻区。

本区地形复杂,⽓候垂直变化显著,⽔稻品种也有垂直分布的特点,海拔2000⽶左右地区多种植籼稻,1500⽶左右地区是粳、籼稻交错区,1200⽶以下种植籼稻。

本区以单季为主。

(2)北⽅稻⾕分散区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是属单季粳稻分散区。

稻⾕播种⾯积占全国稻⾕总播种⾯积的5%左右。

具有⼤分散、⼩集中的特点。

主要分布在以下三个⽔源较充⾜的地区:东北地区⽔稻主要集中在吉林的延吉、松花江和辽河沿岸;华北主要集中于河北、⼭东、河南三省及安徽北部的河流两岸及低洼地区;西北主要分布在汾渭平原、河套平原、银川平原和河西⾛廊、新疆的⼀些绿洲地区。

北⽅分散产区的⽔稻以⼀季粳稻为主,稻⽶质量较好。

⼩麦(1)春⼩麦区我国春⼩麦占全国⼩麦总产量的10%以上,主要分布于长城以北,岷⼭、⼤雪⼭以西⽓候寒冷、⽆霜期短的地区,⼩麦只能在春天播种,当年收割,是⼀年⼀熟制作物。

其中⿊龙江、内蒙古、⽢肃和新疆为主要产区。

2024年国内外小麦行业现状专题研究

2024年国内外小麦行业现状专题研究

2024年国内外小麦行业现状专题研究引言2一、中国小麦生产现状 (2)1.1 种植面积与产量 (2)1.2 生产结构 (2)1.3 生产成本与收益 (2)二、中国小麦市场现状 (2)2.1 市场价格 (2)2.2 市场需求 (2)三、全球小麦生产与市场 (3)3.1 主要生产国 (3)3.2 主要进口国 (3)3.3 主要出口国 (3)四、中国小麦政策环境 (3)4.1 产业政策 (3)4.2 技术环境 (3)五、中国小麦消费与结存 (3)5.1 消费情况 (4)5.2 结存状况 (4)六、全球小麦贸易与市场动态 (4)6.1 贸易格局 (4)6.2 价格波动 (4)七、中国小麦进口情况 (4)7.1 进口量与来源 (4)7.2 进口渠道 (4)八、未来展望 (5)8.1 国内小麦市场 (5)8.2 全球小麦市场 (5)结论 (5)引言小麦作为全球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产和消费状况对全球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2024年,国内外小麦行业面临诸多挑战与机遇。

本文将从生产、市场、消费、政策、国际贸易等方面,对2024年国内外小麦行业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

一、中国小麦生产现状1.1 种植面积与产量根据最新数据,2023年中国小麦种植面积为35440.8万亩,同比增长约0.46%。

尽管种植面积有所增加,但单位面积产量为385.4千克/亩,同比下降约1.28%,总产量为13659万吨,同比减少约0.82%。

这表明尽管种植面积有所扩大,但产量的提升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1.2 生产结构中国小麦生产结构以冬小麦为主,春小麦为辅。

冬小麦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而春小麦则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这种生产结构的形成与各地的气候条件和农业资源密切相关。

1.3 生产成本与收益随着粮食生产成本和劳动力价格的持续上涨,小麦生产成本也在不断增加。

国家通过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来稳定粮食生产,确保价格涨幅与种植成本提升相匹配。

2024年,小麦最低收购价的提高对稳定粮食生产起到关键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小麦主产区的分布中国小麦栽培学》曾将全国小麦划分为北方冬麦区、南方冬麦区和春麦区3个主区和东北春麦、北部春麦、西北春麦、新疆冬春麦、青藏春冬麦、北部冬麦、黄淮冬麦、长江中下游冬麦、西南冬麦、华南冬麦10个亚区。

三个主区:1.春小麦区:长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地区。

处在高寒或干冷地带,冬季严寒;无霜期短促,常在200天以下,栽培制度绝大部分是一年一熟。

2.北方冬小麦区:长城以南,六盘山以东,秦淮以北地区。

是全国最大的小麦集中产区和消费区,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约占全国2/3。

一般实行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仅北部长城沿线两侧地带为冬、春麦混合的过渡地带。

冬小麦是越冬作物,种植冬麦与其他粮食作物矛盾较少,因此能减少冬闲地面积,扩大夏种面积,增加粮食总产量。

3.南方冬小麦区:在秦淮以南、折多山以东,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约占全国30%左右。

由于本区人民多以稻米为主要口粮,因此,小麦的商品率较高,是我国商品小麦重要产区。

十个亚区:1.东北春麦区:包括黑、吉两省全部,辽宁省除南部沿海地区以外的大部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

全区小麦面积及总产量均接近全国的8%左右,约占全国春小麦面积和总产量的47%及50%,故为春小麦主要产区,其中以黑龙江省为主。

本区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土壤以黑钙土为主,土层深厚,土质肥沃。

全区属大陆性气候,气温偏低,热量不足,冬夏温差极大。

本区小麦品种属春性,对光照反应敏感,生育期短,多在90天左右。

病害以根腐病、锈病、赤霉病为主,丛矮病和全蚀病也有发生。

种植制度一年一熟,4月中旬播种,7月20日前后成熟。

全区除对各类病害及时防治外,东部排涝防湿;北部防除杂草;西部兴修水利,采用少深翻,多深松,少耕、免耕等防风固沙和减少蒸发的耕作技术,均为小麦增产的主要措施。

据温度、降水量,又可将本区分为北部高寒、东部湿润和西部干旱3个副区。

2.北部春麦区:本区地处大兴安岭以西,长城以北,西至内蒙古自治区的伊克昭盟和巴彦淖尔盟,北邻蒙古人民共和国。

全区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主,并包括河北、陕西两省长城以北地区及山西省北部。

全区小麦种植面积及总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和1%左右,约为全区粮食作物面积的20%。

小麦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在全国各麦区中为最低,且发展很不平衡;西部河套灌区的伊克昭盟、巴彦淖尔盟等地的产量水平较高,向河北省的张家口、山西省的雁北及陕西省的榆林等地区均为低产区。

全区海拔1000~1400米,土壤以栗钙土为主。

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显着,寒冷少雨,土壤贫瘠,自然条件差。

最冷月平均气温-17~11℃,绝对最低气温-38~27℃。

全年降水量309~496毫米,多数地区为300毫米左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只有94~168毫米。

种植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个别地区有两年三熟。

本区小麦品种属春性,对光照反应敏感,生育期90~120天。

播种期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成熟在7月上旬前后,最晚可至8月底。

全区病害主要有叶锈病、秆锈病和黄矮病,丛矮病;虫害以麦秆蝇及粘虫为主。

早春干旱,后期高温逼熟及干热风为害以及河套灌区的土壤盐渍化,均属小麦生产中的主要问题。

在增产措施上应实行休闲轮作等种植制度,以培肥地力;灌区提倡沟、畦灌,作好渠系配套,改进灌溉制度,防止土壤盐渍化。

依据全区南、北降水量的不同,可分为北部干旱和南部半干旱两个副区。

3.西北春麦区:本区以甘肃省及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主,还包括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及青海省东部部分地区。

麦田面积约占全国的4%,总产量达5%左右。

单产在全国范围内仅次于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而居各春麦区之首;地区间差异大,其中甘肃省河西走廊灌区及宁银引黄灌区的单产较高。

本区部分地区属干旱荒漠气候。

海拔1100~2240米,土壤主要为棕钙土及灰钙土,结构疏松,易风蚀沙化。

黄土高原地区沟深坡陡,水上流失严重,地力贫瘠。

最冷月平均气温~℃,绝对最低气温-27~23℃。

光能资源丰富,热量条件较好,气温日较差大;晴天多,日照长,辐射强,有利于小麦进行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

但年降水量仅86~335毫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52~18l毫米,为中国降水量最少的地区之一,且蒸发量大。

小麦生长主要靠黄河河水及祁连山雪水灌溉。

后期常有干热风为害,小麦锈病、黑穗病以及吸浆虫均为本区小麦主要病虫害。

全区种植制度为一年一熟。

小麦品种属春性,生育期120~130天。

3月上旬播种,7月中旬至8月上旬前后成熟。

依据地形、降水等情况,全区可分为荒漠干旱、宁银灌区、陇西丘陵以及河西走廊4个副区。

4.新疆冬春麦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小麦种植面积约为全国的%,总产量为全国的%左右。

其中北疆以春麦为主,小麦面积约为全区的57%,单产也高于南疆;南疆则以冬小麦为主,面积为春小麦的3倍以上。

本区为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雨量稀少,但有丰富的冰山雪水资源,且地下水资源也比较丰富。

晴天多,日照长,辐射强。

其中北疆位于天山和阿尔泰山之间,温度低,最冷月平均气温-18~11℃,绝对最低气温为-44~33℃,但由于冬季常有积雪覆盖,故一般年份小麦可赖以安全越冬。

雪量少的年份,冬小麦越冬死苗情况较严重。

全年降水量163~244毫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冬麦为107~190毫米,春麦为83~106毫米。

南疆气温较北疆高,最冷月平均气温~℃,绝对最低气温为~℃;全年降水量仅为13~61毫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冬小麦为8~48毫米,春小麦为7~39毫米,但均有冰山雪水可资灌溉。

北疆土壤以棕钙土及灰棕土为主,南疆则主要为棕色荒漠土。

种植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南疆兼有一年两熟。

冬小麦品种属强冬性,对光照反应敏感。

预防低温冻害、干旱、土壤盐渍化以及生育后期干热风为害等均属本区小麦生产的重要问题。

冬小麦播期为9月中旬左右,翌年7月底或8月初成熟。

北疆春小麦于4月上旬前后播种,8月上旬左右成熟;南疆则2月下旬至3月初播种,7月中旬成熟。

依照天山走向,全区可分为南疆与北疆两个副区。

5.青藏春冬麦区: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大部,甘肃省西南部,四川省西部和云南省西北部。

全区以林牧为主,小麦种植面积及总产量均约为全国的%,其中以春小麦为主,约占全区小麦总面积的%。

70年代中期起,在藏南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冬小麦发展迅速,西藏常年冬麦面积约占麦田总面积的40~80%。

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以及吕都等地区,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灌溉发达,是本区主要小麦产区。

农区一般海拔3300~3800米,气候温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最冷月:平均气温~℃,绝对最低气温为~℃。

冬季气温较低而稳定,持续时间长,冬小麦返青至拔节及抽穗至成熟均历两月之久;且日照时间长,气温日较差大,光合作用强度大,净光合效率高,产量也较高。

冬小麦播期为9月下旬,春小麦3月下旬至4月上旬,均于8月下旬至9月中旬成熟。

全生育期冬麦长达330天左右,有的直至周年方能成熟;春小麦140~170天。

全区年降水量42~770毫米,平均约450毫米。

其中藏南地区全年降水量280~764毫米,通常500毫米左右。

小麦生育期降水量冬小麦为250~590毫米,春小麦为224~510毫米。

种植制度一年一熟。

青藏高原土壤多高山土壤,土层薄,有效养分少。

雅鲁藏布江流域两岸的主要农业区,土壤多为石灰性冲积土,柴达木盆地则以灰棕色荒漠土为主。

冬小麦品种为强冬性,对光照反应敏感。

兴修水利,平整土地,精种细管,改进灌溉条件以防止土壤盐渍化等为本区关键性增产措施。

全区可分为青海环湖盆地、川藏高原及青南藏北3个副区。

6.北部冬麦区:包括河北省长城以南,山西省中部和东南部,陕西省长城以南的北部地区,辽宁省辽东半岛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甘肃省陇东地区和北京、天津两市。

全区麦田面积和总产量分别为全国的9%及6%左右,约为本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31%。

小麦平均单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本区地处冬麦北界,除河北省境内大部为平原及辽宁省沿海为丘陵区外,海拔750~1260米。

土壤有褐土、黄绵土及盐渍土等。

其中以褐土为主,腐殖质含量低,但质地适中,通透性和耕性良好,有深厚熟化层,保墒、耐旱。

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明显,最冷月平均气温~℃,绝对最低气温-24~℃,正常年份冬麦基本可以安全越冬,但年际间变率大。

低温年份冻害时有发生,冬、春麦区交接边缘地带冬小麦冻害尤重。

年降水量440~660毫米,多集中在夏、秋季,7月至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44%左右。

小麦生育期降水量143~215毫米。

旱害较重,春旱尤甚。

种植制度以两年三熟为主,其中旱地多为一年一熟,一年两熟制在灌溉地区有所发展。

品种类型为冬性或强冬性,对光照反应敏感,生育期260天左右。

病害有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黄矮病等;虫害以地下害虫及红蜘蛛、麦蚜等为主。

旱地9月上中旬播种,灌溉地9月20日左右;成熟期通常在6月中下旬,少数晚至7月上旬。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土保持,兴修水利,增施肥料,选用抗寒、耐旱品种,是本区小麦增产的关键措施。

全区可分为燕(山)太(行)山麓平原、晋冀山地盆地和黄土高原沟壑3个副区。

7.黄淮冬麦区:包括山东省全部,河南省大部(信阳地区除外),河北省中南部,江苏及安徽两省淮北地区,陕西省关中平原地区,山西省西南部以及甘肃省天水地区。

全区小麦面积及总产量分别占全国麦田面积和总产量的45%及48%左右,约为全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44%,是中国小麦主要产区。

全区地势低平,除陇东、关中和山西西南部以及部分丘陵区海拔略高外,主要麦区均不及100米。

土壤类型以石灰性冲积土为主,部分为黄壤与棕壤,质地良好,具有较高生产力。

全区气候温和,雨量比较适宜。

最冷月平均气温~℃,绝对最低气温~℃,小麦越冬条件良好,冬季麦苗通常可保持绿色。

年降水量580~860毫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152~287毫米,多雨年份基本可满足小麦生育需要,但偏北地区常因雨量分布不均或年际间变异而发生旱害。

全区水资源比较丰富,可以发展灌溉。

种植制度灌溉地区以一年两熟为主,旱地及丘陵地区则多行两年三熟,陕西关中、豫西和晋南旱地部分麦田有一年一熟的。

品种类型多为冬性或弱冬性,对光照反应中等至敏感,生育期230天左右。

本区南部以春性品种作晚茬麦种植。

一般病虫害与北部冬麦区大致相同,但全蚀病及土传花叶病在山东省胶东地区为害比较严重。

小麦生育后期的干热风为害普遍而严重。

播种适期一般为10月上旬,但部分地区常由于各种原因不能适期播种,致使晚茬麦面积大,产量低,从而影响全区小麦生产。

故合理安排茬口和播种期,是小麦生产中的关键。

全区小麦成熟在5月下旬至6月初。

依照气候、地形等条件,全区可分为黄淮平原、汾渭河谷和胶东丘陵3个副区。

8.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北抵淮河,西至鄂西山地及湘西丘陵区,东至东海海滨,南至南岭,包括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各省大部,上海市与浙江、江西两省全部以及河南省信阳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