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先生传教学设计 沪教版教案

合集下载

差不多先生传 教案教学设计

差不多先生传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差不多先生传》教学设计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教学对象:八年级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运用“差不多先生”这一概念,认识到其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负面影响。

2. 能够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 能够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理解“差不多先生”的象征意义,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差不多先生”现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准备教材:《差不多先生传》原文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差不多先生传》的作者胡适及其主要思想,引导学生关注本文的主题。

2. 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差不多先生传》原文,理解文章大意,标记生字词及不懂的地方。

3. 合作探究(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差不多先生”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对这一现象的态度。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课堂讲解,深入剖析“差不多先生”的内涵,以及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差不多先生”现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 实践拓展(5分钟)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避免成为“差不多先生”,并提出改进措施。

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6.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差不多先生”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负面影响,提醒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提高自己。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差不多先生传》原文,巩固所学内容。

2.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差不多先生”现象的认识及如何避免成为“差不多先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内容拓展1. 对比阅读:教师推荐与《差不多先生传》风格相近或主题相关的文章,如鲁迅的《阿Q正传》、钱钟书的《围城》等,让学生课后阅读,拓展视野。

基于胡适作品的《差不多先生传》教案

基于胡适作品的《差不多先生传》教案

《差不多先生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差不多先生传》的内容。

分析并掌握胡适的语言风格及文章寓意。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主题及人物性格。

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胡适与其他作家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的热爱。

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性格。

学习胡适的写作风格。

2.教学难点文章中一些生僻字的识读与理解。

深入挖掘文章寓意。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胡适及其作品《差不多先生传》。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题目,思考“差不多”的含义。

二、文本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注意理解生僻字词。

2.教师对文章进行简要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小组讨论文章的主题及人物性格。

2.每组选代表进行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文章,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手法。

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小组讨论文章中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讽刺等。

2.每组选代表进行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三、比较阅读1.教师提供一篇胡适的其他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2.学生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探讨胡适的写作风格。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差不多先生传》的读后感。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寓意。

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小组讨论文章的寓意,思考“差不多”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2.每组选代表进行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三、写作训练1.教师提供一篇关于“差不多”的作文题,让学生进行写作。

2.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文,教师进行点评。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根据课堂讨论,修改并完善作文。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三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沪教版九上《差不多先生传》word教案

沪教版九上《差不多先生传》word教案

《差不多先生传》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概述五件事例2.深入研读文本,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研读文章内容,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美国作家奈斯比也说过类似的话,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举世闻名,可是中国人的因循怠惰,也同样远近驰名,胡适先生也说过“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认真的做事,严肃的做人。

”为了革除国人这种根深蒂固的不良习性,胡适先生杜撰了“差不多先生”这个带有寓言色彩的人物形象并为他立了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传记,一起认识一下这位差不多先生。

(二)作者简介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他兴趣广泛,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进行研究。

著有《尝试集》《胡适文存》。

白话文,以现代汉语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胡适先生是第一个提倡白话文写作的文学大师,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推动具有巨大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胡适先生笔下的《差不多先生传》。

(三)预习检查为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划线词语。

精明:机灵聪明。

德行:道德和品行。

精细:精密、细致。

圆通:(为人做事)灵活变通,不固执己见。

名誉.(yù)从从容容:不慌不忙;镇静、沉着。

直隶.(lì)一命呜呼:指死。

这种说法通常带有幽默或讽刺意味。

撇.(piě)(四)阅读课文并分析。

1. 阅读课文,说说差不多先生是什么样子的。

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眼睛:看得不是很清楚耳朵:听得不很分明鼻子和嘴: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记性:不很精明思想:不很精密2.本文用哪些事例刻画了差不多先生可笑又可悲的形象?请小组讨论后简要概括。

(请按顺序简单概括,例如什么时间他做了什么。

)小时候买红糖上学时山西和陕西分辨不清差不多先生工作后算帐时不精细一生坐车时误时错过火车得病时让兽医给自己治病3.文章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的,请举例说明。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差不多先生传》教案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差不多先生传》教案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差不多先生传》教案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差不多先生传》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差不多先生传》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的:初步理解通过写人记事阐明道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差不多”这种处世态度的危害。

教学难点:“事迹”与“影响”“危害”的关系。

教学课型:新授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读读议议,说说写写内容与步骤:一、引入新课教师:同学们知道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吗?学生发言。

明确:你们说的都不是。

中国20世纪第一个写白话诗的人,叫胡适。

他也不是最有名的人。

不过他知道这个最有名的人。

胡适还专门为其写了小传。

介绍了他的一般情况,生平事迹和巨大影响。

胡先生说这个人姓差,叫差不多。

现在请同学们看《精品阅读》106页的《差不多先生传》。

二、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大意1、教师:现在我把文章读一遍。

请一个同学跟我配合一下,凡是差不多现生说的话都由这个同学来读。

2、师生读课文。

3、教师:现在同学们看看文中有哪些生疏的词语,自己查一查字典。

4、学生查字典。

5、教师:我说一个词,并说出两个意思,请同学们选择一下在文中的意思。

凡事:①平凡的事。

②所有的'事。

赔小心:①赔不是。

②道歉。

算账:①计算账目。

②吃亏或失败后不与人争执较量。

圆通:①物体形状外圆内通。

②为人处世灵活变通,不固执己见。

6、教师:请同学们看1-3段,准备说一下差不多先生的一般情况。

包括姓名、住址、名声、相貌等。

1、学生口述,再由其他学生补充。

明确:姓差,名不多,各省县村人,全国人的代表。

2、教师:请同学们看5-9段,从左往右,每排学生叙述差不多先生的一件事。

第6、7、8排的学生分别诉述第1、2、3件事。

有一分钟的准备时间。

3、一分钟后,学生叙述。

10、教师:我们分别用几个字概括出这五件事11、师生讨论、明确:第一件:买错糖;第二件:答错题;第三件:记错帐;第四件:误了车;第五件:寻错医。

2018沪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3课《差不多先生传》教案

2018沪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3课《差不多先生传》教案

1教学目标1. 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内容。

2. 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讽刺艺术。

3.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2学情分析这篇课文从内容上讲,比较浅显,学生很容易理解。

在语言上,作为九年级的学生体会他的讽刺艺术难度也不是很大。

但是,因为作者写作的时代离我们学生生活比较久远,所以在探究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的时候可能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穿插讲解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

让学生明确作者写作的目的。

有的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将理解局限与“差不多先生”的这一种现象。

而胡适先生要告诉我们的是:任性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当时的中国是一个病态的中国。

是希望通过差不多先生现象警醒国人,革除陋习,。

所以在后面的练习中我有意识的设计了《我不行先生传》来达到巩固三维目标和深化文章现实意义的目的。

3重点难点1. 重点: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2. 难点: 品味语言,感知其讽刺意味。

4教学过程4.1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差不多先生传》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话说差不多师发布寻人启事板书课题、作者。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现代作家、学者、思想家胡适先生。

(指名学生寻人提供线索)(看样子,还是很难找,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发生在这个人身上的具体趣事吧!)。

二、导读:感知课文请同学们高声、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文章中写了差不多先生的哪几件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板书:事件(买糖、读书、记帐、乘火车、请人医病)(发生在差不多先生身上的事肯定不只这五件事)发挥想象,为差不多先生补写一件事。

请学生评价学生的补白事件,并了解差不多先生的性格特征。

教师小结:由差不多先生的外貌及个性特征大家能不能帮老师再找找。

有人这样评价胡适:“胡适一生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有极为可观的成就,至今无人企及。

”由此可见他在现代中国的地位。

其实他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寻人,而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差不多先生传 教案教学设计

差不多先生传 教案教学设计

《差不多先生传》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差不多先生传》,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作品概述:《差不多先生传》是现代著名作家胡适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发表于1919年。

作品通过描写差不多先生的生活琐事,展现了当时社会风气的浮躁和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

2. 人物分析:差不多先生,原名马虎,是一个典型的小人物形象。

他对待事物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得名“差不多先生”。

3. 情节梳理:课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描述了差不多先生在学习、工作、婚姻、家庭和社交等方面的表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作品人物形象和情节,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看法。

3. 案例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具体情节,深入剖析作品主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胡适及其作品《差不多先生传》,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作品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3. 课堂讲解:讲解作品背景、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作品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

6.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取一个与差不多先生类似的人物,分析其性格特点和行为表现,下周分享讨论。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问答环节的积极性,评估其对课程的兴趣和主动性。

2. 作业质量:评估学生课后心得的质量,了解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反思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世间百态第23课《差不多先生传》教案1沪教版五四制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世间百态第23课《差不多先生传》教案1沪教版五四制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世间百态第23课《差不多先生传》教案1沪教版五四制1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讽刺艺术。

2.理解作者对国人敷衍塞责、麻木自欺的劣根性的批判和警醒的写作意图。

教学重点:学习传记体文章的叙事方法,深入领会文中夸张、反语等修辞手法的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2新设计3学情分析这篇课文从内容上讲,比较浅显,学生容易理解。

在语言上,作为九年级的学生体会他的讽刺艺术难度也不是很大。

但是,因为作者写作的时代离我们学生生活比较久远,所以在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的时候学生很可能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穿插讲解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

让学生明确作者写作的目的。

有的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将理解局限于“差不多先生”的这一种现象。

而胡适先生要告诉我们的是:人性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当时的中国是一个病态的中国。

作者是希望通过差不多先生现象警醒国人,革除陋习。

对即将参加中考的初三学生来讲,更应该把“差不多先生”当成一面镜子,好好照一照自已学习和考试中的“差不多现象”。

4重点难点学习传记体文章的叙事方法,深入领会文中夸张、反语等修辞手法的内涵。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5教学过程5.15.1.1新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激趣导入投影出示学生默写错别字,导入新课评述默写中的错别字现象以学生自身学习马虎敷衍造成的错别字现象导入,既贴近学生生活又能与课文紧密相连,说明学习这篇文章现在仍有现实意义。

2.整体感知1.这篇文章塑造了怎样的一个人物?2.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个人物的?3.文章共记叙了差不多先生哪些“差不多”的事?这几件事是如何安排的?4.这些事例表现了差不多先生怎样的特点?学生浅谈对差不多先生的认识。

理清文章结构。

1.全文可分三部分:①(1—4节)总写差不多先生的相貌与特点。

②具体叙述差不多先生的“生平事迹”。

③写差不多先生死后人们称赞效仿他。

差不多先生传 ·教案

差不多先生传 ·教案

二三、差不多先生传
一、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一系列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2、理解作品对国人马虎敷衍的行事态度的讽刺,感受讽刺语言的幽默与犀利。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作品对国人马虎敷衍的行事态度的讽刺,感受讽刺语言的幽默与犀利。

2、难点:理解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三、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
《差不多先生传》是胡适的名篇,文章刻画了一个信奉“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的“差不多先生”的形象,他认为红糖与白糖差不多、山西与陕西差不多、一十与一千也差不多,甚至“活人与死人也差、差、差不多。

”这是一篇用传记形式写成的带有寓言性的讽刺作品,作品借差不多先生一生做事敷衍塞责、不肯认真,结果以悲剧收场的故事,指出这种处世态度正是旧中国衰弱的病根之一,期盼国人警惕觉悟,革除陋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差不多先生传教学设计
沪教版教案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差不多先生传>>教案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内容。

2. 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讽刺艺术。

3.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语言,感知其讽刺意味。

难点: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胡适是一个不简单的人。

他集哲学家.文学家.诗人.新红学的创始人于一身,是一位着名的学者,他还获得三十五个“博士学位”。

今天我们从他写的《差不多先生传》中可以了解他的一些思想,获得一些启示。

2、本文是一篇传记体裁的寓言,写于1924年。

传记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

一般由别人代为记述的,叫做“他传”,也有自述生平的,叫做“自传”。

二.自读课文,感知课文
1.画出生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雅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圈点美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梳理文路,把握结构
(1)分段:
第一部分(1--4)介绍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特点。

第二部分(5--10)记叙了差不多先生的“生平事迹”。

第三部分(11---12)写差不多先生死后,人们都称赞他,仿效他。

二、合作探究,把握内容
1. 齐读第一部分
(1)开头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2)为什么说差不多先生“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其中“中国”与“全国”相连有什么意义
(3)他的个性特点怎样
2、默读第二部分,归纳差不多先生做了哪些“差不多”(苟且马虎)的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些事例,都表现了差不多先生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 小结:
文章中的差不多先生无疑是一个可笑可悲的人,他一身做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最后为此搭上了性命。

他至死不觉醒,临死的时候他还在说:“活人同死人差不多……”愚顽
至极,可是这样一个人,在他死后还有人称赞他,仿效他,简直令人不可思议。

那么文章的寓意是什么呢
三.品析语言和探究写法
1、读下面的句子,品味其语言内涵和手法
(1)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他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他有鼻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袋也不小,但他的记性不很精明。

(2)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3)……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到:“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


2、从文章的语言和选材中可以看出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
笔法是___________,语言是_____________,人物是_____________,讽刺是__________ _。

3、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等可以看出传记有什么写法(归纳)
(1)开头一般都要写人物的姓名.籍贯.家庭状况,以及诞生的年.月等。

(2)一般采用叙述和说明的表达方式。

有时为了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可以适当加以描写.议论和抒情。

(3)以时间为顺序,或按人物的事迹,或依照其行迹,将人物的一生分几个时期来写。

(4)文章的内容要以事实为根据。

补充:《差不多先生传》不是一篇真正的人物传记,因为世上没有这个人。

作者只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成文,达到讽刺国人的目的,引人深思,增强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