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鲍菇 论文

合集下载

杏鲍菇液体菌种最佳培养周期的研究毕业论文1 精品

杏鲍菇液体菌种最佳培养周期的研究毕业论文1 精品

河南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杏鲍菇液体菌种最佳培养周期的研究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指导教师填表)填表时间:2013 年 3 月 5 日教研室主任签字: 2013年3月5日杏鲍菇液体菌种最佳培养周期的研究摘要杏鲍菇是近些年国内外迅速发展的食用菌之一,但绝大多数是采用固体菌种,而采用液体菌种相对于采用固体菌种无疑具有很大优势。

液体菌种质量是影响萌发出菇的关键因素之一,评判液体菌种质量可用以下四种指标:菌球直径、菌球密度、培养基pH以及四种胞外酶活性。

试验以黄豆粉液体培养基为基础,在温度25℃﹑振荡速率150转/分钟、装液量100ml、接种量10%的条件下培养,分别在第3、4、5、6、7、8、9天取样,测定液体培养基中的菌球直径、菌球密度、培养基pH以及淀粉酶、羧甲基纤维素酶、多酚氧化酶和漆酶等四种胞外酶活性。

结果显示:菌球直径先变小后增大,第六天达到最小,最小为1.09mm;菌球密度先变大后变小,在第六天达到最大,最大为128个/ml;培养基pH一直变小;淀粉酶活性在前三天内活性很低,第四4天迅速增大,第六天达到最大,最大为0.447,随后逐渐下降;羧甲基纤维素酶在前四天内活性很低,到第五天迅速增大,第六天达到最大,最大为0.594,之后又迅速下降;多酚氧化酶活性在前五天内逐渐上升,第七天达到最大,最大为0.701,而后又下降;漆酶活性在前六天内逐渐增加,第六天达到最大,最大为0.596,而后迅速下降,第七天以后漆酶的活性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综上所述,杏鲍菇液体菌种最佳培养周期为六天。

关键词:杏鲍菇;液体培养;培养时间;液体菌种OPTIMAL CULTURE PERIOD OF LIQUID SPAWN OFPLEUROTUS ERYNGIIABSTRACTPleurotus eryngii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dible fungi, but the vast majority is the use of solid strains, while the us e of liquid bacteria strains relative to the use of solid undoubtedly has a great advantage. Strain the liquid mass is a key factor affecting the germination of fruiting, one can judge the quality of liquid spawn the following four indicators: fungus ball diameter, ball bacterial density, medium pH and four extracellular enzyme activity. Experiment with soy flour based liquid medium, at a temperature of 25 ℃﹑oscillation rate of 150 rev / min, liquid volume 100ml, 10% inoculum culture conditions, respectively, in the first 3,4,5,6,7,8 , 9 days sampling, determination of liquid medium ball diameter bacteria, fungus ball density, pH of the medium as well as a mylase, carboxymethyl cellulase enzyme polyphenol oxidase and paint four kinds of extracellular enzyme activit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ungus ball after the first smaller diameter increases, the sixth day minimum, the minimum is 1.09mm; bacteria density before the ball becomes larger and then smaller, the maximum on the sixth day, a maximum of 128 / ml; medium pH has become smaller; amylase activity is very low in the first three days, four days increases rapidly fourth, sixth day maximum, the maximum is0.447, then decreased gradually; carboxymethyl cellulase activity is the first fourdays low, increases rapidly to the fifth day, the sixth day maximum, the maximum is 0.594, then decreased rapidly; polyphenol oxidase activity gradually increased in the f irst five days, the seventh day maximum, the maximum is 0.701, and later dropped ; laccase activity gradually increased the previous six days, the sixth day maximum, the maximum is 0.596, then decreased rapidly, the seventh day after the laccase activity has been at a low level. In summary, Optimal Pleurotus eryngii liquid bacteria culture period is six days.KEY WORDS: eryngii; liquid culture; training time; liquid spawn目录摘要Abstract1 前言 (1)1.1 杏鲍菇的分类地位 (1)1.2 杏鲍菇的作用和价值 (1)1.2.1 杏鲍菇的营养价值 (1)1.2.2 杏鲍菇的药用价值 (1)1.2.3 杏鲍菇的经济价值 (2)1.3 国内外杏鲍菇液体菌种的研究现状 (2)1.3.1 液体菌种优势 (2)1.3.2 国外杏鲍菇液体菌种研究现状 (3)1.3.3 国内杏鲍菇液体菌种研究现状 (3)1.4 杏鲍菇液体菌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4)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1.1 供试菌种 (5)2.1.2 设备仪器 (5)2.1.3 所需药品 (5)2.1.4 实验用具 (5)2.2 试验试剂及配制 (5)2.3 测定方法 (6)2.3.1 菌球直径的测定 (6)2.3.2 菌球密度的测定 (7)2.3.3 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7)2.3.4 羧甲基纤维素酶(CMC酶)活性的测定 (7)2.3.5 多酚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7)2.3.6 漆酶活性的测定 (8)2.3.7 培养基pH的测定 (8)2.4 数据处理 (8)3 结果与分析 (8)3.1 不同培养时间下的菌球直径变化 (8)3.2 不同培养时间下的菌球密度变化 (9)3.3 不同培养时间下的液体培养基pH变化 (10)3.4 不同培养时间下的四种胞外酶活性变化 (11)3.4.1 淀粉酶活性变化 (11)3.4.2 羧甲基纤维素酶(CMC酶)活性变化 (12)3.4.3 多酚氧化物酶活性变化 (13)3.4.4 漆酶活性变化 (14)4 结论与讨论 (15)4.1 结论 (15)4.2 讨论 (15)参考文献 (18)致谢 (20)1 前言1.1 杏鲍菇的分类地位杏鲍菇(学名:Pleurotus eryngii),又称刺芹菇、刺芹侧耳,是生长于欧洲地中海区域、中东和北非,但也在亚洲部分地区生长的食用性菇类。

食用菌论文

食用菌论文

食用菌论文论文题目:珍稀食用菌综述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专业班级:经济管理10班学号: 10203012姓名:羊丽佳珍稀食用菌综述摘要:食用菌是可供食用的蕈菌;蕈菌,是指能形成大型的肉质(或胶质)子实体或菌核组织的高等真菌的类总称。

食用菌以其丰富的营养、独特的口味、有很高的食用与药用价值。

我国是最早认识和利用和栽培食用菌的国家。

而对于珍稀食用菌我们已经掌握了他们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有极大的开发推广价值。

关键词:珍稀食用菌;价值;栽培技术;菌种;优势一、珍稀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食用菌列入珍稀食用菌的有18种,分别是:杏鲍菇、阿魏菇、白阿魏菇、盖囊菇、鲍鱼菇、红平菇、虎奶菇、杨树菇、真姬菇、蜜环菌、大球盖菇、姬松茸(巴西蘑菇)、长根菇、鸡腿菇、高大环柄菇、大杯蕈、灰树花、牛舌菌等。

珍稀食用菌与食用菌一样,有菌丝体和子实体组成菌丝体是营养结构,主要存在于基质内(也有少量气生菌丝),其主要功能是分解基质,吸收、运输和贮藏养分。

菌丝一般是多细胞的。

菌丝细胞是由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组成。

子实体是繁殖结构,其主要作用是产生孢子,繁殖后代,也是人们食用的主要成分。

子实体由菌盖、菌柄等组成。

子实体有多种形状,但主要的是伞状。

珍稀食用菌的生活史是指由孢子萌发后,经生长发育又形成孢子的循环过程。

其完整的生活史包括无性和有性的。

整个过程从孢子萌发开始,经初生菌丝体,发展为二次菌丝体,再进一步生长发育成子实体,子实体成熟后产生新一代孢子,从而完成整个生活史。

珍稀食用菌良种选育的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自然选种、诱变育种、杂交育种、遗传工程。

遗传工程包括基因工程、原生质体融合等。

诱变育种发展了一种新的方法叫太空育种。

但目前在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是自然选种和杂交育种。

珍稀食用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吸收营养物质,变加以利用,使其在生长过程中获得生命所需的能量,这是珍稀食用菌的营养过程。

珍稀食用菌的营养物质种类繁多,根据其性质和作用可分为: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

杏鲍菇胞外多糖液体发酵条件优化论文 精品

杏鲍菇胞外多糖液体发酵条件优化论文 精品

杏鲍菇胞外多糖液体发酵条件优化摘要杏鲍菇是一种品质优良的名贵珍稀食用菌,有很高的营养和食用价值,其营养成分丰富,多糖含量在食用菌中位于前列。

相关研究已经证明杏鲍菇多糖具有降血脂等生物功能,因此通过液体发酵获得较高的杏鲍菇胞外多糖产量具有实际意义。

本研究以杏鲍菇菌丝体为实验对象,通过五个单因子实验确定杏鲍菇菌丝体发酵获得胞外多糖产量最高的培养基组分。

实验结果显示最佳碳源、氮源、无机离子、pH值和培养时间,依次分别为半乳糖、蛋白胨、磷酸二氢钾、6.0和9天。

在单因子实验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得到杏鲍菇胞外多糖产率最高的培养基配方应为半乳糖 30 g/L,蛋白胨 5 g/L,磷酸二氢钾 3 g/L且初始pH调节至6.0,按照上述条件可得到的杏鲍菇胞外多糖得率为 5.92±0.84 g/L。

关键词杏鲍菇;胞外多糖;培养基优化Abstract Pleurotus eryngii is a kind of rare and precious fungus which has high nutritional and edible value. Further more, it is rich in polysaccharide content, which has been proved recently to have lipid-lowering power in blood. Therefore, the study of fluid medium optimization of P. eryngii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roduction of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 is full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is study, we treat mycelium as experimental subject, and carry out five single factor experiments to find out the best medium components, which are galactose as the best carbon source, peptone as the best nitrogen source, potassium dihydrogen phosphate as the best inorganic ions, 6.0 as the most suitable pH value and 9 days as the incubation time. Based on the single factor experiments, we proceed to an orthogonal experimental design which has four factors and three levels of each factor, and through this experiment we find out the optimal medium for the largest production of P. eryngii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 which is galactose 30g/L, peptone 5g/L, potassium dihydrogen phosphate 3g/L and the initial pH value should be adjusted to 6.0. Under such conditions, the ratio of production of P. eryngii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 is 5.92±0.84g per liter of fermentation liquor.Keywords Pleurotus eryngii;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fluid medium optimization目录1 引言 (1)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3)2.1.1 生物材料 (3)2.1.2 试剂 (3)2.1.3 培养基 (3)2.2 主要设备 (3)2.3 试验方法 (3)2.3.1 菌种活化 (3)2.3.2 碳源单因子实验 (4)2.3.3 氮源单因子实验 (4)2.3.4 无机离子单因子实验 (4)2.3.5 pH值单因子实验 (4)2.3.6 培养时间单因子实验 (4)2.3.7 液体发酵培养条件正交试验 (4)2.3.8 杏鲍菇菌丝体生物量测定 (4)2.3.9 杏鲍菇胞外多糖的提取及定量 (5)3 结果与讨论 (6)3.1 单因子实验 (6)3.1.1 碳源单因子实验 (6)3.1.2 氮源单因子实验 (7)3.1.3 无机离子单因子实验 (9)3.1.4 pH值单因子实验 (10)3.1.5 培养时间单因子实验 (11)3.2 正交试验 (13)4 结论 (14)致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杏鲍菇出菇实验报告(3篇)

杏鲍菇出菇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是一种营养价值高、口感鲜美的食用菌,近年来在我国栽培面积逐年扩大。

为了提高杏鲍菇的产量和质量,本研究通过优化出菇条件,探讨杏鲍菇的出菇技术,为我国杏鲍菇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杏鲍菇菌种:选用优质杏鲍菇菌种。

- 菌袋:采用棉籽壳、玉米芯等原料制成的菌袋。

- 实验设备:恒温培养箱、湿度计、温度计、光照培养箱等。

2. 实验方法:(1)菌丝培养:将菌种接种于菌袋中,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温度控制在25℃左右,湿度控制在60%左右,培养时间为7天。

(2)出菇诱导:将培养好的菌袋移至出菇房,调节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诱导杏鲍菇出菇。

(3)出菇条件优化:分别设置不同温度(10℃、15℃、20℃)、湿度(85%、90%、95%)和光照(0 Lux、100 Lux、200 Lux)条件,观察杏鲍菇的生长状况。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出菇条件对杏鲍菇生长的影响:(1)温度:在10℃、15℃、20℃三种温度条件下,杏鲍菇的生长状况依次为20℃>15℃>10℃。

说明适宜的温度有利于杏鲍菇的生长,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其生长。

(2)湿度:在85%、90%、95%三种湿度条件下,杏鲍菇的生长状况依次为90%>85%>95%。

说明适宜的湿度有利于杏鲍菇的生长,过高或过低的湿度都会影响其生长。

(3)光照:在0 Lux、100 Lux、200 Lux三种光照条件下,杏鲍菇的生长状况依次为200 Lux>100 Lux>0 Lux。

说明适宜的光照有利于杏鲍菇的生长,过暗或过亮的光照都会影响其生长。

2. 杏鲍菇二次出菇技术:杏鲍菇出完头潮菇后,菌袋含水量降低,影响第二次出菇。

为提高二次出菇产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浸泡法:将菌袋浸泡在水中一昼夜,捞出后放入菇房继续出菇。

(2)覆土栽培法:将菌袋埋入土壤中,上面覆土3厘米左右,浇水后一周左右即可出菇。

杏鲍菇研究进展

杏鲍菇研究进展

杏鲍菇研究进展杏鲍菇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杏鲍菇的认知不断提高,关于杏鲍菇的研究也日益增多。

本文将综述杏鲍菇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及未来研究方向。

一、杏鲍菇的研究现状1、形态特征:杏鲍菇菌株外观呈圆柱形或扁球形,大小不等,菌肉肥厚,质地脆嫩。

菌丝体呈白色絮状,分支有时有极细的隔膜。

2、生长发育环境:杏鲍菇生长温度范围为10-30℃,最适生长温度为25℃左右。

湿度方面,菌丝生长阶段湿度要求较低,子实体形成阶段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为90%-95%。

3、营养成分:杏鲍菇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纤维素等,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4、药用价值:杏鲍菇具有清热解毒、提高免疫力、抗肿瘤等药用功效,可有效调节人体免疫功能。

二、杏鲍菇的研究方法1、传统方法:在杏鲍菇的研究过程中,传统方法如菌丝体培养、生理生化鉴定等仍在使用。

这些方法对杏鲍菇的分类和鉴定具有一定的准确性。

2、现代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技术被应用到杏鲍菇的研究中,如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为杏鲍菇的分类、遗传育种及功能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杏鲍菇的研究成果1、分类地位和基因组特点:通过对杏鲍菇基因组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其基因组大小约为476Mb,重复序列占比较高,且具有多个复制区块。

这些特征反映了杏鲍菇的物种复杂性和进化历程。

2、生态环境和分布:研究结果显示,杏鲍菇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且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以及较寒冷的北方地区有广泛的分布。

此外,杏鲍菇在针叶林和阔叶林等不同生态环境中均有生长。

3、食用价值和医学功效:研究表明,杏鲍菇具有增强免疫力、抗癌、降血压、降血脂等多种医学功效。

同时,杏鲍菇还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改善肠道健康和防止便秘。

四、结论通过对杏鲍菇的研究,我们已经对其分类地位、基因组特征、生态环境、分布以及食用价值和医学功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珍稀食用菌杏鲍菇栽培技术的方案设计毕业设计

珍稀食用菌杏鲍菇栽培技术的方案设计毕业设计

杏鲍菇栽培技术的方案设计目录1、生物学特征…………………………………………………………2、主要栽培品种…………………………………………………………3、杏鲍菇栽培技术………………………………………………………4、杏鲍菇的加工工艺………………………………………………………1生物学特性1.1形态特征1.1.1菌丝体菌丝白色,浓密、粗壮,生长快,有锁状联合,具有很强的爬壁现象,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使试管斜面培养基的色泽变为淡黄色,有时会出现子实体扭结的现象。

1.1.2子实体子实体单生或群生,菌盖直径2~12cm,初期盖缘内卷呈半球形,后渐平展,中央浅凹至漏斗状、圆形或扁形,成热后菌盖平展,但边缘不会上翘。

菌柄长2~8cm,直径0.5~3cm, 偏生,棍棒状或球茎状,表面光滑,近白色至浅黄白色。

菌肉白色,菌褶诞生、密集、乳白色。

孢子近纺锤形,表面光滑,无色。

孢子印白色至浅黄色。

1.2生长发育时期杏鲍菇子实体的生长发育分为菇蕾形成期、菌柄生长期、菌盖生长期、菌褶生长期、子实体成型期和成熟期等6个阶段。

1.2.1菇蕾形成期菌丝体扭结分化,形成许多锥状白色或蓝灰色的小菇蕾,初期豆粒大小,一般多为丛生,少数单生。

1.2.2 菌柄生长期随着小菇蕾的生长发育,球状物逐渐伸长,在菇蕾的根部逐渐分化出菌柄,上面顶一小球,基部较大,菌柄较粗,形状呈棍棒状或保龄球状。

1.2.3菌盖形成期菌柄生长变粗,菌盖逐渐成为半球形。

随着菌盖的生长,表面逐渐伸平,中间部分稍突起。

菌盖与菌柄中生或偏生。

1.2.4 菌褶形成期随着菌盖和菌柄的生长,在菌盖的下方开始形成菌褶,菌褶延生、密集、略宽、乳白色,边缘及两侧平滑。

1.2.5子实体成型期也叫商品期,菌盖即将展开,菌褶初步形成,孢子尚未弹射,菇柄长至保龄球或棍棒状,长13厘米以上。

1.2.6子实体成热期菌褶由白变黄,开始弹射白色孢子。

菌盖的边缘平展。

菇质密度开始降低。

1.3生活条件1.3.1营养杏鲍菇属于木腐性菌类。

食品科学工程毕业论文

食品科学工程毕业论文

食品科学工程毕业论文食品科学工程毕业论文导语:随着社会的发展食科技技术也在不断成熟,下面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食品科学工程毕业论文,欢迎阅读。

食品科学工程毕业论文摘要:本试验以鲜牛乳为主要原料, 添加杏鲍菇菌汁进行乳酸发酵制成保健酸奶, 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出最佳配方, 结果表明菌汁添加量15%、蔗糖用量7%、接种量、发酵时间为4.5小时,产品的风味和组织状态较好, 色泽微黄, 酸甜适中, 口感细腻, 具有杏鲍菇特有的清香味和淡淡的乳香味,同时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

关键词:杏鲍菇;酸奶;保健食品:食品科学工程前言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 (DC.ex.Fr.) Quel]又名刺芹侧耳, 隶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

杏鲍菇的子实体单生或群生,菌盖宽2-12cm,初呈拱圆形,后逐渐平展,成熟时中央浅凹至漏斗形,表面有丝状光泽,平滑、干燥、细纤维状,幼时盖缘内卷,成熟后呈波浪状或深裂,因其子实体具杏仁香味和菌肉肥厚似鲍鱼而得名[1]。

在日本又有西洋侧耳、雪茸等美称, 其菌肉、菌盖和菌柄脆嫩, 味道鲜美, 具有杏仁香味, 风味独特, 故有“ 平菇王”、“ 草原上的美味牛肝菌”之美称, 是近几年深受国际市场欢迎的珍稀食用菌之一。

杏鲍菇自然分布于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德国、摩洛哥、中国新疆和四川西部等地。

杏鲍菇的人工驯化工作最早始于意大利国家,并且获得了成功。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种栽培, 目前福建、浙江、山东、河北、吉林等地已开始小规模生产, 并有大规模发展趋势。

开发杏鲍菇的深加工对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促进杏鲍菇的产业化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杏鲍菇是一种分解木质素、纤维素能力较强的食用菌,需要有丰富的营养,特别是氮源充足,菌丝生长旺盛,产量更高[2]。

所以杏鲍菇食用价值非常高。

据分析, 杏鲍菇体内含有18种氨基酸, 其中8种是人体必需氨基酸, 且都是L-型, 易被人体吸收利用, 同时含有丰富的粗蛋白质和寡糖。

杏鲍菇栽培技术研究

杏鲍菇栽培技术研究
2 栽培杏鲍菇的经济效益
沈 阳市 杏鲍 菇 市 场零 售 价 格 为 20~30元/kg,价 格一直较稳定 。春 、秋季是杏鲍菇主产季节 ,价格约 20元/kg,而夏季 、春节前后约 30元/kg。从市场供应 量 看 。杏 鲍菇 比金 针菇 略少 ,约 5~10 t/d,主要 集 中在 大 型农 贸市场 和早 市 。随着 人们 对杏鲍 菇 营养价值 认 识加深 ,其销量将迅速提高。
杏鲍 菇一 般可 出 2茬 菇 。其 出菇方 式有墙 式 出菇 和覆土 出菇 2种 。
3.4.1 墙式出菇法
1)码垛 方法 。在 菇房地 面上 直接码 袋 出菇 。两头 出菇 的菌 袋 可一 层 一层 地 重 叠堆 码 垛 ,形 成 一 排菌 墙 ,每垛 6—7层菌袋 。每排菌袋之 间相距 60-70 cm, 两 侧用 砖或 木桩 固定 。一头 出菇 的菌袋 可采 取双 排堆 码 ,即菌袋封 口一端 对顶 排列 。
杏鲍 菇 的营养 成分 十分 丰富 。干菇 中的植 物蛋 白 质含量高达 25.4%;含有 18种人体必需 的氨基酸 ,其 中谷氨酸 、精氨酸含量更高 ;含多种维生素 ,其中 VC 含量 7.6 ms/100 g;含多种 矿 物质 ,其 中铁 34 mg/kg、 钙 16 mg/kg、磷 870 mg/kg;含有大量寡糖 ,其含量是 灰树花 中的 l5倍 、金针菇 中的 3.5倍 ,具有很好 的美 容作用 :富含多糖 ,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及抗癌作用 。
2)催蕾管理。温度在 l0一l8℃条件下均可形成 菇蕾 ;低于 8℃难以形成菇蕾 ;高于 20 cI=则不宜进行 出菇 ,且木霉 、细菌等杂菌会从袋 口浸染 。湿度必须达 到 90%~95%(催 蕾 阶段湿 度管 理最 为重 要 ),早 中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大学课题论文大棚栽培杏鲍菇技术学院:农学院班级:农学112班学号:**********姓名:***指导老师:***目录一、杏鲍菇的介绍 (1)二、菇房与设备 (1)三、杏鲍菇品种 (1)四、杏鲍菇栽培方式 (2)五、杏鲍菇的生物学特性 (2)六、杏鲍菇栽培原料的选择、配方及拌料 (3)七、杏鲍菇的装袋、灭菌、接种、发菌 (3)八、出菇管理 (4)九、杏鲍菇工厂化栽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十、参考文献 (5)十一、参读过的文献 (5)大棚栽培杏鲍菇技术摘要:杏鲍菇是近几年新开发的一种食用菌,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极受消费者的青睐,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名贵珍稀的新型食用菌。

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菌种类型,在适宜的季节采用科学的栽培技术,加强科学的管理,定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abstract :the apricot bao mushroom is a kind of edible fungi newly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 with rich nutrition, unique flavor, very popular with the consumers, is a rare new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rare edible fungus. If according to actual condition choose appropriate strain type, adopt scientific cultivation techniques in appropriate season, strengthen scientific management, to obtain high output and good economic benefit.关键词:杏鲍菇设备品种技术栽培一、杏鲍菇的介绍杏鲍菇(Pleurotus ery,彬i)又名刺芹侧耳,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是深受市场欢迎的珍稀食用菌之一。

杏鲍菇子实体脆嫩可口,香味浓郁,营养价值高,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富含食物纤维、维生素及多种矿质元素的保健食品,同时又具很高的药用价值。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保健意识的增强,杏鲍菇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市场开发前景广阔。

但杏鲍菇作为一种珍稀品种,因对环境条件要求苛刻且人工栽培技术研究不够系统深入,影响了杏鲍菇优质高效生产,特别是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为此,我们在多年来对其品种选育、栽培设施及环境条件优化控制等研究的基础上[1],又重点从培养料配方、处理工艺、装量规格、接种方式及栽培模式等关键环节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现将部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二、菇房与设备1、菇房:分为发菌室,催蕾室和育菇室。

菇房宽3.5M,长9M,高3.5M。

各室的门统一开向走廊,廊宽2M。

墙体喷涂聚乙烯发泡隔热层。

菇架双列向排列,四周及中间留有过道,便于操作和空气循环。

发菌室菇床7层,层距0.35M;催蕾室和充菇室菇床5层,层距0.45M,底层菇床距地面为0.25M。

2、设备:有制冷,通风,喷雾(图3)光照四种主要设备。

各室配备1台5HP的制冷机和1台40M2的吊顶冷风机;或2室配备1台8HP的制冷机组和2台40M2的吊顶冷风机。

催蕾室与育菇室的天花板上及纵向二垛墙各安装2盏40W日光灯。

各室按装1台45W轴流电风扇,新鲜空气经由缓冲室打入菇房,废气从另一排气口经缓冲室隔层排出。

三、杏鲍菇品种杏鲍菇引进时间不长,品种较为单一,目前杏鲍菇大致可分为3 个类型,主要种类及特点如下:1.细长形:菌盖淡灰色、圆整,肉厚稍内卷;菌柄雪白色,组织结实,棍棒状。

口感极佳,产量较高,对气温适应范围较窄。

2.粗长形:棍棒状:菌盖淡灰色,内卷,中至大朵,菌柄粗大均匀,口感好,产量高。

3.保龄球形:菌盖浅灰近白色,盖小,菌柄肥大鼓锤形或球形,口感欠佳,,适应温度较广[2]。

四、杏鲍菇栽培方式袋栽杏鲍菇当前出菇的方式大体有墙式单垛两头出菇、墙式双垛一头出菇、直立式排袋出菇、覆土出菇4 种。

直立式排袋出菇的菇质密实,品质好,适宜出口需要,但产量低,占地面积大;覆土出菇产量高,但菇质较疏松,品质差。

目前主要推广直立式排袋出菇和墙式双垛一头出菇。

五、杏鲍菇的生物学特性(1)营养:杏鲍菇是一种分解纤维素、木质素能力较强的食用菌,需要丰富的碳源和氮源,氮源充足,菌丝生长越好,产量越高,菌丝利用无机氮源也能很好生长。

辅助材料是促进菌丝蔓延,增加菇蕾发生量所必需的。

各种农副产品的下脚料,如棉籽壳、木屑、蔗渣、玉米芯等都可用做杏鲍菇的培养料。

杏鲍菇对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等碳源的利用率较高,以葡萄糖为最佳,而对甘露醇的利用率较低:对蛋白胨、酵母膏、黄豆粉等有机氮源利用率较高,以黄豆粉最佳,而对硝酸铵、硫酸铵、尿素、硝酸钾等无机氮源的利用率较低,无机盐中以硫酸钙为最佳;培养料的C/N达到60:l以上为佳o””。

麸皮、玉米粉、玉米芯、棉籽壳、木屑、蔗渣等都可用做栽培杏鲍菇的主要原料。

在主料基础上添加豆秆粉、大麦啤酒糟能有效地提高杏鲍菇产量⋯1。

分别以棉籽壳、玉米芯和玉米秸秆为主料进行栽培,发现三种培养料栽培的杏鲍菇,其营养成分组成和含量基本相同。

以麦麸、棉籽饼作为氮源营养,对杏鲍菇的生长和产量效果最佳,菜籽饼则效果较差。

最佳微量元素为CuSO,:最佳维生素为复合VB[6]。

(2)湿度:杏鲍菌丝在6~32℃均能生长,适温20~28。

C,最适为25‘C左右。

4"C以下和36。

C以上均停止生长.原基形成最适温度为12~15’C,在该温度范围内,只需5~8d便可出现原基,原基即分化成子实体,形成子实体的数量多。

低于12℃,原基形成时间延长,需10~15 d,分化成菇蕾的时间也延长。

子实体生长的适温是10~18℃,当温度在lO~15℃时,子实体生长良好,菌盖正常开展,色深灰,菌柄粗长,产量高;温度在16~20℃时,能正常生长的菇蕾数较少,子实体色泽浅,呈浅棕色,菌盖开伞快,柄较短,产量较低:气温超过18。

C时,子实体容易枯萎死亡,或感染细菌性软腐病旧删。

气温是杏鲍菇栽培成败的关键,温度低于8"C时子实体不会发生,高于21℃时,子实体也难于发生,即使原基出现也容易死亡。

(3)湿度:菌丝在含水量45%~80%的木屑培养基上均可生长。

不同含水量对菌丝生长影响显著。

配制杏鲍菇培养基时,含水量以65%~70%为宜。

子实体发育阶段,要求空间相对湿度在80%~95%,但不同阶段对相对湿度的要求有所不同。

子实体形成阶段,空间相对湿度要求在85%~95%较为适宜,出菇速度快,菇蕾整齐;子实体生长阶段。

相对湿度要求在80%~9096采收前,空气相对湿度可掌握在75%~80%,子实体含水量低,容易保存,货架寿命长。

(4)pH值:杏鲍菇在pH 4.O~8.0的范围内皆可生长,菌丝生长最适pH 6.5~7.5,子实体形成的适合pH 5.5~6.5。

(5)光线:杏鲍菇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线,在黑暗条件下生长良好。

子实体形成和生长却要求一定的散射光,过于明亮,菌丝变黑,过于黑暗,菌盖变白,菌柄更长,在直射光和完全黑暗的环境中均不易形成子实体。

适宜的光照强度是500~10001x。

(6)空气:杏鲍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都需要新鲜的空气。

菌丝生长阶段,二氧化碳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

随着菌丝生长,袋中二氧化碳浓度由正常空气中含量会逐渐上升,能刺激菌丝的生长,所以菌丝生长阶段,对空气要求不甚严格。

予实体形成阶段,代谢旺盛,需要充足的氧气。

如果氧气不足,原基出现的天数推迟,子实体也难以分化。

出菇时cq浓度应控制在500~1000mg/kg。

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仍需新鲜的空气,CO,浓度以小于2000 mg/kg为宜;若通气不良,子实体生长极其缓慢,遇上高温高湿天气,还会引起腐烂,产生异味哺。

[7]六、杏鲍菇栽培原料的选择、配方及拌料㈠原辅材料选择原料必须干收干贮。

干粉、麸皮等要新鲜能溶于水,料要提前暴晒、预湿。

生产中首选棉籽壳原料,其次可选备一些材质软硬适中的木屑材料,如杨,柳等;再次,棉花加工时产生的废棉等,生产中还应加入一些辅料,如麦麸、豆饼、棉籽饼等氮源,氮源最好选麦麸,其次为棉籽饼、玉米粉,菜籽饼用作杏鲍菇辅料效果不佳。

此外还需要过磷酸钙、石膏粉等矿质元素。

㈡栽培袋生产的配方1.棉籽壳77%、麦麸15%、玉米粉5%、糖1%、石灰1%、碳酸钙1%.2.木屑36%、玉米芯36%、麦麸20%、玉米粉5%、糖1%、石膏粉0.5%、石灰粉0.5%、碳酸钙1%.3.玉米芯72%、麦麸20%、玉米粉5%、糖1%、石膏粉0.5%、石灰粉0.5%、碳酸钙1%。

4.木屑54%、玉米芯18%、麦麸20%、玉米粉5%、糖1%、石膏粉0.5%、石灰粉0.5%、碳酸钙1%.[3]㈢拌料拌料力求达到“两均匀一充分”,即主料与辅料拌匀、干湿均匀,料吸水充分。

拌料场应搭盖防雨防晒棚,地面应用水泥硬化,并不积水。

拌料前把主料、辅料分别按配方称准,充分搅拌湿透主料,使含水量达到60%,用手握料手缝有水不下滴为宜,pH 值7.5~8,然后加入辅料搅拌均匀。

七、杏鲍菇的装袋、灭菌、接种、发菌㈠装袋料拌好后随即装袋,袋子规格为20 ㎝×45 ㎝×0.05 ㎝的常压用聚乙烯袋,每袋装干料0.5 kg 左右。

装料要均匀,否则会导致发菌不匀,出菇不齐。

装好的袋子应将袋口附着的料渣擦净,放在铺有编织袋的地面上,以防杂物刺破袋子,造成污染。

㈡灭菌料袋装好后,将装完的袋子立即上灶灭菌,在100℃下保持10 h,一定要做到“猛火攻头、稳火控中、强火守尾”的操作要求。

㈢接种灭菌时间达到后,开锅将袋子搬入冷却室冷却,先打扫干净冷却室及接种场所环境卫生,并用消毒药物处理,然后将菌袋搬入,并放入菌种及接种工具,然后用消毒药物处理24 h 后,待袋温降至28℃以下与室温持平时移入接种室,按无菌操作进行接种。

㈣发菌温度适宜时,接种后两天菌丝开始萌发,三天菌丝开始吃料(接种后1~7天袋内料温一般较气温低1~3℃), 发菌温度应控制在25℃左右; 接种后15 天,一般袋内料温与气温相同,发菌室内温度应控制在23℃左右,每天注意通风;15 天以后随着菌丝生长的加快,袋内料温较室温高2~3℃,此时,每天应加大通风量,保持室内温度在22℃左右。

中间定期翻堆,将菌丝长势正常的和较差的分开堆放,被杂菌污染的袋子及时拣出进行处理,一般30~40 天菌丝即可长满。

[4]八、出菇管理菌丝满袋后即进行出菇管理,技术要点如下:㈠诱导出菇时间当菌丝长满袋1 周后,气温保持在10~18℃,进行诱导出菇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