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概论1、2讲

合集下载

1健康心理学概论

1健康心理学概论

(三)教学内容 健康概念: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道德 健康 ; 影响健康的因素:生物学因素扩展到心理学因素和 社会学因素 ; 健康维护途径:从强调疾病的事后治疗干预—强调 积极预防和治疗干预相结合、并以预防为主; 研究主题日益广泛:应激;生活方式、适应策略、 社会支持系统;疾病与求治、慢性病的应对、疼痛 的应对 (四)教学时数 54课时,3小节/周课时,每周一次课程。
第一章健康心理学概论 第二节 健康行为的结构 一、健康行为涉及的领域 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NHIS)于20世纪90年代列举了健康 行为所涉及的领域,以及人们在这些方面的表现
1 一般健康习惯: 饮食、睡眠、 2 体重 3 女性保护体检 4 汽车安全带 5 儿童安全 6 家庭安全 7 高血压 8 心脏病 9 紧张(焦虑) 10 锻炼 11 吸烟 12 饮酒 13 牙齿护理
2形成独立性
3 拥有责任感:
4 形成社会技能:交往技能、合作、在人际中扮演 不同的角色的技能,助人
5 发展亲密关系: (1)三种亲密关系类型 安全性依恋: 回避型依恋: 焦虑—矛盾型: (2)建立亲密关系时应注意的问题 无条件接纳,并非无条件给予
第二节 健康行为的结构 二、哈恩的五维健康行为观点 这五项健康行为中,成年人最重要的任务是:形成 成人统一性,在不断的放弃、选择,改变和修订 的过程中,完善个体的统一性,并在此过程中获 得成熟。 老年人主要形成的行为主要包括三方面: (1)承认衰老; (2)保持高水平的生理功能; (3)形成统一感。
引言 “健康心理学”乃近年新兴的一门学科, 以前称为“心理卫生”,泛指运用心理学 的知识,经由教育性历程,以保持并增进 个人心理健康的一切措施,使人人享受幸 福美满的人生。 其基本理念为:有健康的心理,就会有健 康的身体,心理健康是可以自主的,由心 理影响身体,比较容易达到身心健康的教育经历:1978年出生,家境优越,1996年考入上 海交大,并在交大英语角认识他的男友光头,后结 为夫妻; 2000年,本科毕业,如挪威攻读博士,到复旦攻读 博士,硕博学位在三年半内同时获得。 2008年,有了儿子“土豆”;2009年,从挪威回国, 在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当了一名教师, 工作稳定后,在闵行区买下住房,从此,他开始安 稳幸福的生活。。。。 2009年12月被确诊患上了乳腺癌,2010年1月2日于 娟被进一步确诊乳腺癌晚期。 2011年4月19日凌晨三时许,于娟辞世。

心理学概论

心理学概论

– 视觉 • 暗适应 • 颜色视觉:明度、饱和度、色调 • 视敏度 • 视量后效:正、负 – 听觉 • 音高:高音、低音 • 响音:对声音强度的反映 • 强度:客观的物理量
– 其它感觉 • 嗅觉:气味的融合 • 味觉:味蕾 • 温度感觉:冷点、热点 • 痛觉: – 感觉的性质 • 适应性 • 感觉的补偿
– 心理学的研究也为其它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 了理论上的假设和实验上的依据 记忆的研究:记忆的信息加工理论指导了 生理学关于记忆问题研究的探索
2、科学体系中的心理学
– 科学早期的一元系统性是由于科学本身不发 达造成的,随着科学的发展,逐步产生了分 化 – 心理学是从自然科学和被称为认识论的理论 那一哲学分支两者的结合发展起来的
– 注意的种类
• 无意注意:指人的主义没有预定的目的, 布需要刻意努力 • 随意注意: • 有意识注意 • 注意的轨道
– 注意的特征
• 广度: 范围(同一时间关注的数量) • 稳定性:保持时间的长短 • 紧张性:使注意中心高度的保持在某 一事物上 • 分配: 一心能否二用 • 转移: 根据需要有目的的把注意转向
法国的实验生理学
• 冯特:系统的提出心理学是什么,其研 究方法如何,他认为,心理学对 象是来自直接经验;其研究方法 是自我观察法或内省法
• 铁钦纳:在美国开始推行构造主义,其
作品有《心理学入门》《实验
心理学》等。
– 机械心理学及其代表人物
• 心理学探索有机体适应环境的心理或机理 • 心理过程是一种活动能力的几何体,而构 造主义没有揭示心理活动的结果或成就
及文化打交道。运用心理学的社会科学的解
释对心理学的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特别是
在解释人的行为时更为有效
– 心理学常常受到伪科学的干扰——占星术、 相面学等 – 心理学研究受到思想家对人的非科学的、凭 感觉而定的思考的影响——特别是文学作品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第一节人类心理现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一、个体心理系统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

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一)心理动力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

它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某种内部动力的推动下进行的。

这种推动人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就是人的活动的动机。

正是动机的作用,才使得个体产生行为,促使个体的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并不断调节行为的强度、持续时间和方向,使个体在行为中达到预定的目标。

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需要即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状态的反映。

它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人有生理的需要,也有社会的需要;人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兴趣是一种对事物进行深入认知的需要,是需要的具体体现。

世界观是信念的体系,对人的需要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并决定一个人对客观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态度.(二)心理过程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能动地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事物及其关系.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

知觉。

记忆.思维。

言语等。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开始于感觉与知觉。

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性,而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人们通过感知觉所获得的知识经验能贮存在人们的头脑中,并在需要时能再现出来,这就是记忆.人不公能直接感知个别、具体的事物,认识事物的表面联系和关系,还能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去间接地、概括地认识事物,提示事物的本质联系的内在规律,这就是思维,人们还能利用语言把自己思维活动的结果表明、认识活动的成果与别人进行交流,接受别人的经验,这就是言语活动。

人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会对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引起满意、喜爱、爱慕、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

心理学

心理学
和测验法。这是他们在研究对象上否认意识的必然结论。
华生一方面反对内省,
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利用只有内省才能提供的一些素材。
于是他
把内省从前门赶出去,又以

言语报告

的名义从后门请进来。这样就把言语的两种作用混
淆了。
言语固然和动作一样是对客观刺激的反应,
但也可用来陈述自己的心理,
实在论的观点,并极表赞赏。
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这样就
能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
行为主义者在研究方法上摈弃内省,
主张采用客观观察法、
条件反射法、
言语报告法
1
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
第一节
心理学的概念
一、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

psychology


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理解:
1,
心理学要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
(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在头脑内部
,
对于这种头脑
还只是一百多年的事情。由于心理现象本身的
复杂性
,
心理学在独立后的一百多年中
,
出现了各种心理学流派。
一、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构造主义心理学
冯特于
1879
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
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
由于使心理学丢掉主题而渐被抛弃,
那么方
法论的行为主义则在美国借操作主义的巧辩而延续。

心理学概论

心理学概论

(三)有意后注意
1、概念:有预定目的,但不需意志努力。 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培养有意注意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
三、注意的品质
注意广度:范围 注意稳定性:注意保持时间 注意分配:可以同时指向两种以上的活动 注意转移:快速转移注意力到新的对象上
第四章 认知过程(下)
修正和改变求助者不合理信念的技术
合理情绪疗法实际上就是一种对有情绪障碍的人实施再教育的过程 咨询师训练来访者,使其学会客观、合理的思维。
1、与不合理信念辩论
黄金法则: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
2、认知性家庭作业
事件A:失恋,女友和别人好了 情结C:抑郁,对女友怨恨 信念B:我那么爱她,可她却离开我,做出这样的事,真是太不公平 了,太让我伤心了 驳斥D:…… 新观念E:……
考点: 记忆的概念和种类 遗忘的规律 表象的概念、想象的概念及种类 思维的概念和种类 问题解决的概念 言语的概念及种类
第一节 记忆与遗忘
一、记忆的概念
对过去经历过的事情的反映(再认、重现)
第三节 注 意
一、注意的概念 1、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基本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
一个人在清醒状态下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都在不断的 变化和发展,因此,他在每一瞬间总是将注意指向某一对 象,日常所说的某人“不注意” “没注意”其实是指他没 有注 意他应该注意的事物。
二、注意的种类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一)无意注意
1、概念: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2、引起条件
刺激物本身特点:强度、活动变化、对比性、新异性 主体内部状态:需要和兴趣、情绪和精神状态、 知识经验

心理学概论------第二讲 心理学的理论流派及其对生活的启示

心理学概论------第二讲 心理学的理论流派及其对生活的启示

第二讲 心理学的理论流派及其对生活的启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各学术流派的基本观点2.了解各学术流派的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难点1.心理学流派的基本观点三、教学时数:3学时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讨论、心理电影五、使用教材和主要参考书: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张春兴著《现代心理学》,上海人们出版社,1994年;彭聃聆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董操等主编《新编心理学》,教育学出版社,2000年版。

六、复习思考题:1、比较心理学主要理论派别的主要观点。

七、基本教学内容:心理学是一门具有长远历史但又很年轻的科学。

因为,早在古希腊时就已经有了心理学的萌芽,但心理学被确立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还只是一百多年的事情。

由于心理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心理学在独立后的一百多年中,出现了各种心理学流派。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20世纪初期,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ism)学派盛极一时,从根本上改变了心理学的发展进程。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ohn B.Watson,1878~1958)。

华生认为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只能研究可观察的行为。

这是因为科学的研究成果必须是能够重复的,而心理带有主观的性质,不能直接观察,也不能重复,这样就不如把心理看作是一个黑箱,我们不必去管里面装了什么和如何活动,只需要知道输入和输出之间的联系就可以了。

在剌激影响有机体的情况下,只有作为反应活动的外部行为是可观察的,因此,心理学应该以行为作为研究对象。

于是,华生的研究路线可以用"刺激一反应"公式(S一R)来表示,他坚持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Ivan Pavlov)的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

华生认为,我们只要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再根据条件反射原理给予适当的强化,使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起牢固的联系,那么就可以预测、控制和改变人的行为总之,华生否认心理、意识,强调行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

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

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一词原于两个希腊词——灵魂的(phyche)、学问的(logos),原意为“灵魂之学”。

公元前5-6世纪人们已经开始了对自己精神活动进行各种探索与论述,不过在很长时间内都仅限于哲学范畴,由哲学家或医学家们运用哲学的思辩方法进行的,并未形成独立的体系。

随着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19世纪物理学和生物学研究的巨大进展,心理学逐渐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至今只有100余年的历史。

(心理学界公认自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成立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作为心理学史的一个新纪元)可以说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正如德国心理学家H·艾宾浩斯所说:“心理学有一个悠久的过去,但只有一段短促的历史。

”(心理其实是意识的一部分,但它是低层次的意识,它是哲学的分支,哲学讲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正确十分重要,心理问题也是如此。

)人的任何活动都有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又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极其复杂的,同时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

为了研究方便,心理学家将人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三大部分。

(一)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指心理现象发生、发展、不断充实与完善的活动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

心理学家把心理过程又分为三个方面,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1.认识过程人们在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总要不断地去认识周围的事物。

这种认识活动最初是要依赖眼看、耳听、鼻闻、手摸、口尝等方法获得对某事物的个别属性的直接认识,这就是感觉。

在感觉的基础上,人们通过对事物上匙属性加以分析、综合,便形成知觉,从而对事物常识了较完整的认识。

感觉、知觉是认识事物的初级阶段,也是人们行为定向的前提。

人们把感知过的事物储存起来,需用时再予以提取,这就是记忆。

记忆是人类一切智慧的基础和仓库,是整个心理活动的重要条件。

第一章 绪论 心理学概论课件

第一章   绪论 心理学概论课件
• 目的:正在研究脑波外形和振幅与情绪认知的 相关关系,这是许多想理解大脑的思维及情绪电 化基础的步骤之一。如果妇女的名字闪过,引起 脑电波的激烈变化,则表明她对这个名字有一些 惊讶。
2020/6/30
• 一位身着白色工作服的工作人虽握住一只怏 怏不乐的实验老鼠的头,同时,—位助手灵巧地 翻开老鼠左眼皮,在里面放上一块不透明的隐形 镜头。
• 5、与两个陌生人在一起
30%
• ······
• 他人在场,责任分散
2020/6/30
3、调查法
就是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系的问题为范 围,预先拟就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 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调查法可采用两种不同 方式进行,一种是问卷法,另一种是访谈法。
盖洛普的民意测验 1936年成功预测罗斯 福的当选,误差不到1%
基本原理 矛盾论 中和论
西方:古希腊的传统,以逻辑和分析思维为主 同一律
基本原理 矛盾律 排中律
2020/6/30
孔子的观察人的道理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 ,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
2020/6/30
二、心理学研究什么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 )
个体心理
2020/6/30
•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 •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心理学基础》,科学教育出版社。 • (3)格里格、津巴多 著,王垒、王苏 等
译:《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 。 • (4)戴维 . 迈尔斯 著,侯玉波等译:《 社会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0/6/30
(二)应用心理学
(6)管理心理学 (7)教育心理学 (8)法律心理学 (9)医学心理学 (10)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11)工程心理学 (12)体育运动心理学 (13)航空航天心理学 (14)政治心理学 (15)经济心理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式: E=1/R
E:绝对感受性,R:绝对感觉阈限。
2020年4月24日星期五
PSYCHOLOGY
6
(二)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 量,叫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 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 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 的关系。
2020年4月24日星期五
2020年4月24日星期五
PSYCHOLOGY
19
(一)视觉的适宜刺激及其机制
适宜刺激:380-780毫微米的光波。 从长到短,依次为红、橙、黄、绿、青、兰、紫。
构成视觉的光 发光体发出的光(太阳、星星、蜡烛)
物体反射出的光(房屋、书本)
2020年4月24日星期五
PSYCHOLOGY
20
视觉的生理机制

2020年4月24日星期五
PSYCHOLOGY
17
一般来讲,视觉和听觉这种感觉通道的乘方 指数低,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变化关系符 合对数定律;
例如,明度和音高的变化
温度觉、压觉、痛觉感觉通道,乘方指数 高,符合乘方定律。
2020年4月24日星期五
PSYCHOLOGY
18
三、视觉现象
(一)视觉的适宜刺激及其机制 (二)视觉的主要现象
12
2 商业银行员工可以接受的公平差别阈限值
2020年4月24日星期五
PSYCHOLOGY
13
3 不同职务之间收入公平差别阈限的范围
2020年4月24日星期五
PSYCHOLOGY
14
公平分配是一个重要的激励因素,当前研究的 一个问题:
寻找中国人能接受的,在不同的行业,不同所 有制企业,在不同分配领域(工资、奖金、承 包者7
如何计算差别阈限?
韦伯定律(Weber Law)
差别阈限和原刺激量之比是一个常数,公式:K =ΔI/I
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ΔI为差别感觉阈限。K为
一个常数称为韦伯分数。 根据韦伯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某种感觉的敏 锐程度。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 韦伯分数有用:
2020年4月24日星期五
PSYCHOLOGY
8
分配中公平差别阈限的研究
什么是公平,怎样才算公平?
人们将自己所作的贡献和所得的报酬进行比较, 如果两者之间的比值相等,双方就会产生公平感 。(亚当斯)
(强调甲乙两个人条件相等情况下的公平)。
在两个人之间条件不相等时,适宜的差距分配才 能使人产生公平感。(过分悬殊和平均分配)
2020年4月24日星期五
2020年4月24日星期五
PSYCHOLOGY
16
2.乘方定律
提出者:斯蒂文斯,20世纪50年代。 观点:心理量并不随刺激量的对数的上升而上升, 而是刺激量的乘方函数(或幂函数)。即知觉到的 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的。
公式:P=KIn
I 刺激的物理量,n 乘方指数,K 常数。
n<1 等同于对数定律(物理量快于心理量) n>1 心理量增长快于物理量增长
PSYCHOLOGY
9
适宜的差距分配才能产生公平感,适宜的差 距的比值就是公平差别阈限(Equity Difference Threshold,EDT)。
公平差别阈限:能使两个条件不相等的人, 刚能产生公平感时的适宜差别的比值。(俞文 钊,2002)
比值是多少? 公平差别阈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政治、经济 、个人的觉悟水平、社会经验、文化素养等。
3
一、 感觉的一般概念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 的认识。 简单:刺激——感官——觉察出刺激的存在— —揭示事物的个别属性——生理的过程。
1 强调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2 个别属性
2020年4月24日星期五
PSYCHOLOGY
4
感觉的分类
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 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机体自身的运动 与状态), -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等。
视网膜分三层,按光线传入的方向依次是,神经 节细胞、双极细胞、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
视觉感受器: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
形状、分布
棒体细胞细长,呈棒状。中央窝周围及视网膜的 边缘。
锥体细胞短粗,呈锥形。分布在网膜中央窝。中 央窝是对光最敏感的区域。
2020年4月24日星期五
PSYCHOLOGY
人眼光路系统:
光线—瞳孔进入,晶状体对远近不一的物 体进行聚焦,把图象投射到视网膜上。
近视、远视及其他 晶体把图象聚焦于视网膜前的玻璃体内; 晶 体把图象聚焦于视网膜之后。 老年人的晶状体失去弹性,所以无法清楚地 聚焦眼前的物体,看东西要离眼睛远一点。
2020年4月24日星期五
PSYCHOLOGY
21
2020年4月24日星期五
PSYCHOLOGY
5
二、刺激强度与感觉强度的关系
首先刺激强度要达到多少,才能引起人的感觉? (一)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 限(absolute sensory threshold〕; 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 性(absolute sensitivity)。 绝对感受性用绝对感觉阈限两者成反比的关系,
心理学概论
主讲:陈宝国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2020年4月24日星期五
PSYCHOLOGY
1
第一讲 心理学研究对象和历 史发展
2020年4月24日星期五
PSYCHOLOGY
2
第二讲 感觉
一、感觉的一般概念 二、刺激强度与感觉强度的关系 三、视觉、听觉现象
2020年4月24日星期五
PSYCHOLOGY
2020年4月24日星期五
PSYCHOLOGY
10
企业分配领域中公平差别阈限的研究( 俞文钊等,2000)。
研究对象:商业银行人员
研究方式:问卷调查。“商业银行分配领域公平差
别阈限问卷”
研究结果:
2020年4月24日星期五
PSYCHOLOGY
11
1 最合理的分配方式:
2020年4月24日星期五
PSYCHOLOGY
2020年4月24日星期五
PSYCHOLOGY
15
(三)、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1.对数定律
提出者:费希纳,1860年,德国物理学家。 观点:感觉的大小是刺激强度的对数函数,即 当刺激强度按照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 按算数级数增加。
公式: P=KlogI
当物理量迅速上升时,感觉量是逐步变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