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的来源于防护(一)

合集下载

辐射防护手册第一分册

辐射防护手册第一分册

辐射防护手册第一分册一、辐射基础知识辐射防护是防止或降低辐射对人类和环境的潜在危险的一系列措施。

了解辐射的基础知识是进行辐射防护的基础。

1.1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电磁辐射在物质中传播时会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多种效应,如电离、热效应等。

1.2放射性衰变放射性衰变是指原子核自发射出某种粒子(如α粒子、β粒子)或射线(如γ射线),而转变成另一种核的过程。

二、辐射的来源和影响2.1天然辐射源天然辐射源包括地球、宇宙射线等。

2.2人造辐射源人造辐射源主要包括医疗设备、科研设备、工业设备等。

2.3辐射的影响长期暴露于高辐射环境下可能导致癌症、遗传性疾病等疾病。

三、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3.1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照射避免不必要的照射,减少对高辐射源的暴露时间。

3.2合理选用防护装备与设施在可能的情况下,使用防护装备和设施以降低辐射暴露。

3.3严格控制放射性物质的贮存与运输放射性物质的贮存与运输应严格遵守相关法规和标准。

四、辐射监测与测量4.1辐射监测仪器常用的辐射监测仪器有剂量计、谱仪、热释光剂量计等。

4.2测量方法与标准应定期进行辐射监测,确保环境和工作场所的辐射水平符合相关标准。

五、辐射防护装备与设施5.1个人防护装备个人防护装备包括防护服、手套、口罩等。

5.2区域防护设施区域防护设施包括围墙、屏蔽室等,用于阻止或减少辐射的外泄。

六、各类辐射源的防护措施6.1医用设备的防护措施医用设备的操作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使用时应注意避免对患者和操作人员的额外照射。

6.2工业设备的防护措施工业设备的操作人员应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避免长时间高强度暴露于辐射环境下。

电磁辐射来源、对人体的危害及其防护措施

电磁辐射来源、对人体的危害及其防护措施

电磁辐射来源、对人体的危害及其防护措施作者:张振鹏来源:《科技视界》 2014年第30期张振鹏(大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辽宁大连 116622)【摘要】凡事都有利有弊,电磁波的普遍应用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污染人类生存的环境和危害人类的健康。

本文介绍了电磁辐射的来源,简述了电磁辐射对人类健康有可能产生的危害,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

【关键词】电磁辐射;来源;危害;防护物理学原理与方法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从认识电磁波,到当前在诸多领域中电磁波的普遍应用,以及在应用的同时,进一步认识和了解电磁波对环境的影响,甚至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如何将电磁辐射危害程度减小到最低,在人类可接受的辐射强度范围内,满足人类健康的防辐射标准,是目前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为有效地认识和了解电磁辐射的来源、对人类的危害及防护措施的相关知识,本文在参考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介绍了电磁辐射的来源,简述了电磁辐射对人类健康有可能产生的危害,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

1 电磁辐射来源电磁辐射是指能量以电磁波形式发射到空间的现象。

电磁辐射包括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是指能使原子和分子发生电离化状态的辐射,这类辐射具有高频率和高能力特征,如X光、α射线、β射线、γ射线、中子射线等;非电离辐射是指不能使物质原子或分子产生电离的辐射,这类辐射具有低频量和低能量特征,如紫外线、红外线、激光、微波都属于非电离辐射。

通常所说的电磁辐射是指能量比较低的非电离辐射。

电磁辐射的来源主要包括天然和人为两种。

天然的电磁辐射是一种自然现象,主要来源于闪电、火山喷发、太阳辐射、宇宙射线、太阳黑子活动产生的磁暴现象、地球的热辐射和静电等。

人为的电磁辐射产生于满足人类需求的各种设备和装置,来源较广,主要有以下几类来源:(1)无线电发射装置:如卫星信号接收站、广播发射塔、电视发射台等。

(2)工业强电系统:如高压输变电线路、变电站等。

辐射防护手册第一分册

辐射防护手册第一分册

辐射防护手册第一分册第一章:辐射概述1.1辐射的种类和来源辐射是指一种能量或粒子以波动或粒子的形式传输并传播的过程。

主要分为电磁辐射和离子辐射两类。

电磁辐射包括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微波等,而离子辐射则包括阿尔法射线、贝塔射线、伽马射线和中子辐射等。

辐射源包括自然辐射和人工辐射。

自然辐射来自太阳、地壳和空气中的气体等,人工辐射则来自医疗设备、工业生产、核能产业等。

1.2辐射的影响与危害适量的辐射对生物体是有益的,例如可产生维生素D、促进生长等。

然而,过量的辐射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辐射能破坏生物体的细胞结构,引起基因突变和遗传变异,还可能导致癌症、皮肤病、生殖问题等。

1.3辐射防护的重要性辐射防护是保护人类和环境免受辐射危害的重要手段。

它依靠一系列防护措施来减少辐射的接触和传播,包括个人防护、环境防护和设备防护等。

第二章:辐射防护基础知识2.1辐射剂量和剂量率辐射剂量是辐射能量沉积在物质中的有效剂量,常用单位为西弗(Sv)。

辐射剂量率则是单位时间内所受到的辐射剂量,单位为西弗/小时(Sv/h)。

2.2辐射防护标准和限值辐射防护标准是用来规定辐射工作场所人员辐射剂量的限制,以确保其不超过国际辐射安全限值,保障人体健康。

常用的限值包括年剂量限值、月剂量限值和日剂量限值等。

2.3辐射防护设备和工具为了降低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可以采取各种设备和工具进行辐射防护。

常见的设备包括防护墙、防护衣、防护眼镜等。

第三章:个人辐射防护3.1个人防护措施个人防护是指个人使用防护装备和工具来降低辐射对自身的影响。

例如,医务人员在接触放射性物质时应佩带防护手套,穿戴防护衣等。

3.2个人辐射剂量监测对于需要长时间接触辐射源的人员,应进行个人辐射剂量监测。

监测方法包括佩戴个人剂量仪和定期检查等。

第四章:环境辐射防护4.1环境辐射监测为了了解环境中的辐射水平,可以进行环境辐射监测。

常见的监测方法包括空气监测、水质监测和土壤监测等。

辐射防护第三章1

辐射防护第三章1
30
表3-9 2004年各国期望寿命(2006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序号 1 国 家 阿富汗 男 42 女 42 序号 44 国 家 古巴 男 75 女 80 序号 115 国 家 莫桑比克 男 44 女 46
2
3 5 9 10 14 20 23 29 31 33 35 36 37
阿尔巴尼亚
安道尔 安哥拉 澳大利亚 奥地利 孟加拉国 不丹 博茨瓦纳 柬埔寨 加拿大 中非 智利 中国 哥伦比亚
24
1.
2.
3.
系辐 中射 的剂 决量 定: 因剂 素量 。- 效 应 关
25
物理因素总结(一)
(1)辐射类型 外照射: 内照射 :
g>b>a (危害程度) a>b>g (危害程度)
(2)剂量率、受照时间间隔 剂量率 生物效应 时间间隔 生物效应
26
物理因素总结辐射效应
植入前期(0—8天)
孕体发育:
主要器官发生时期 (9—60天)
胎儿发育时期(60—270天)
自受精卵至孕龄8周前称为胚胎,
8周以后称 为胎儿。
14
胚胎不同发育阶段,2Gy X射线照射下死胎或畸形的发生率
15
(2) 辐射的敏感性
表3-5 不同生物种系对辐射的敏感性不同
29
北京晨报报导
2006年8月15日,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 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发布报告显示,至2005年年底,北京 市居民的平均寿命已经达到80.09岁,比2001年提高 了4.24岁,其中女性为81.76岁。 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 寿命是71.4岁,2004年的平均预期寿命为71.8岁。平 均每年提高0.1岁,而北京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近年来增 速则是每年1岁,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分析认为,目前日本、 瑞典等国家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在84岁到85常岁之间, 属于世界上的最高水平。北京的平均寿命虽然比这个最 高水平低,但已经接近一般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辐射防护知识普及:辐射来源、防护方法详解

辐射防护知识普及:辐射来源、防护方法详解

辐射防护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健康保护知识,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人们接触到的辐射源越来越多,因此对辐射防护的了解和掌握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辐射的来源以及相关的防护方法,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辐射防护知识。

一、辐射的来源1. 自然辐射:自然界中存在多种辐射源,包括地球本身的辐射、来自太阳的辐射等。

其中,地壳放射性元素的辐射是最主要的自然辐射源之一,如放射性钾、铀和钍等元素的衰变产物会释放出辐射。

2. 人工辐射:人类活动也会产生各种辐射源,例如医疗设备中的X射线、核能设施的辐射、电子设备的电磁辐射等,这些都属于人工辐射。

3. 无线电波辐射:包括手机、微波炉、电视、电台等设备所产生的无线电波辐射,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接触到的辐射源之一。

二、辐射的危害辐射对人体健康可能会造成多种危害,主要包括:1. 细胞损伤:辐射对人体细胞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损伤,长期累积可能导致细胞变异,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2. 生殖系统影响:辐射对生殖细胞的影响可能导致生育能力下降,甚至不孕。

3. 基因突变:辐射可能引起基因突变,导致后代遗传疾病的风险增加。

4. 神经系统影响:长期暴露于辐射中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出现头痛、头晕、失眠等症状。

5. 免疫系统影响:辐射可能对人体免疫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增加感染和疾病的风险。

三、辐射防护方法详解1. 自然辐射防护(1)居住环境检测:通过专业机构对居住环境中的放射性气体和土壤进行检测,确保室内外辐射水平处于安全范围。

(2)选择适当住所:尽量选择辐射较低的住所,避免长期暴露在高辐射环境中。

2. 人工辐射防护(1)医疗设备使用:医疗机构应合理控制X射线等医疗设备的辐射剂量,同时患者和医护人员在使用这类设备时应佩戴防护服装。

(2)核辐射防护:核能设施应遵守相关安全规定,确保辐射泄漏的风险最小化,并进行定期检测和监控。

3. 无线电波辐射防护(1)手机使用:减少手机通话时间,尽量使用免提设备或蓝牙耳机,远离信号较弱的区域时避免持续通话。

辐射防护培训PPT课件

辐射防护培训PPT课件

选用合适的辐射防护装备
遵循安全标准
根据工作场所的辐射类型和强度,选 用合适的辐射防护装备,如防辐射服、 手套、鞋等。
在选用辐射防护装备时,应遵循国家 和行业安全标准,确保所选装备符合 相关规定。
定期检查和维护
对选用的辐射防护装备进行定期检查 和维护,确保其性能良好,能够有效 地减少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作能力。
在线学习
利用网络平台,提供在 线课程、视频教程等资 源,方便受训者随时随
地学习。
案例分析
通过分析典型案例,提 高受训者对辐射事故的 应对能力和风险意识。
培训效果评估
考核评价
对受训者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考核,评估其掌握程度。
反馈调查
向受训者发放反馈调查问卷,了解他们对培训的满意度和建议。
06 辐射防护培训与教育
培训对象与内容
培训对象
辐射工作人员、科研人员、学生 等对辐射防护有需求的群体。
培训内容
辐射基础知识、辐射防护法律法 规、辐射监测与测量、辐射安全 与防护措施等。
培训形式与方法
理论授课
通过课堂讲解、PPT演 示等形式传授辐射防护
理论知识。
实践操作
组织实地操作、模拟演 练等形式,提高受训者 在辐射环境中的实际操
监测与评估结果的运用
指导防护措施
根据监测和评估结果,制定和调整相应的防护措 施,以降低工作人员和公众受到的辐射风险。
提高防护意识
通过培训和教育,提高工作人员和公众对辐射防 护的认识和意识。
促进科研与发展
监测和评估结果可以为科研提供数据支持,促进 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发展。
05 辐射防护法律法规与标准
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01

辐射防护知识培训

辐射防护知识培训

辐射防护知识培训目录1. 辐射防护基础知识 (2)1.1 辐射的基本概念 (3)1.2 辐射的种类和来源 (4)1.3 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5)2. 辐射防护措施 (6)2.1 个人防护设备 (7)2.1.1 防护服和防护眼镜 (8)2.1.2 放射性物质检测器 (9)2.1.3 个人剂量计 (10)2.2 环境防护措施 (11)2.2.1 放射源屏蔽材料和方法 (13)2.2.2 放射性废物处理和储存 (15)2.3 核应急响应 (16)2.3.1 核事故的定义和分类 (18)2.3.2 核应急响应程序和职责 (18)3. 辐射防护法规与标准 (20)3.1 中国辐射防护法规概述 (21)3.2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辐射防护法规参考 (22)3.3 IAEA等国际组织的辐射防护指南 (23)4. 实践案例分析与讨论 (25)4.1 辐射防护的成功案例分享 (27)4.2 针对特定场景的辐射防护策略讨论 (28)5. 培训与考核 (29)5.1 培训内容和方法介绍 (29)5.2 通过考试获取认证的相关说明 (30)6.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31)6.1 随着科技发展,辐射防护技术的进步和挑战 (32)6.2 对未来辐射防护工作的建议和展望 (33)1. 辐射防护基础知识辐射是一种自然现象,无时不刻不在我们身边发生。

辐射可以是来自自然界(如宇宙射线、太阳辐射等),也可以是来自人工源(如医疗设备的放射线、核能设施等)。

了解辐射的性质和特点,对于预防辐射伤害和合理利用辐射资源至关重要。

辐射防护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防止或减少辐射对人员、财产和环境造成危害。

这包括对辐射源的管理和控制,对人员提供防护措施,以及制定相应的安全标准和法规。

其目的是确保人类活动的安全和健康,同时充分利用辐射的益处。

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辐射类型、剂量、暴露时间以及个体差异等。

不同种类的辐射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不同,小剂量的辐射可能没有明显影响,但大剂量或长期暴露可能导致健康问题,如皮肤损伤、癌症等。

辐射防护基本知识 (1)

辐射防护基本知识 (1)

口 鼻 伤口


内照射的防护方法
环境控制:
(1)隔离污染源,尽量减少污染物的扩散; (2)保持工作场所的通风,降低放射性污染物的浓度; (3)保持工作环境、工作台面的清洁; (4)做好经常性的环境监测,及时处理污染物。
个人防护:
(1)进入工作场所,应穿戴防护用品、用具; (2)离开工作场所,应更衣、洗手、淋浴; (3)禁止在工作场所吸烟、饮水、存放食品; (4)保护好伤口; (5)保持个人良好的卫生习惯。
辐射防护三原则(3)—最优化
在维护正当化原则的前提下,所有辐射照射都必 须保持可以合理达到的、尽可能低的水平。
(1)不是满足剂量限值的要求就可以了,还应该尽可 能的低。
(2)但是,降低剂量应该合理,以维护正当化的原则。
(4)剂量约束和潜在照射危险约束
为了确保剂量限制和潜在照射危 险限制的遵守,应该对任一特定源 的剂量和潜在照射危险进行约束, 使之不大于审管部门对这类源的规 定和认可值。
(1)可能不等于一定; (2)可能性的大小与剂量大小成正比; (3)不存在安全剂量,危险总是存在。
随机效应的危险度与剂量大小的关系

一年内人体接受电离辐射照射单位当量剂量所致的恶性病
的死亡率或严重遗传疾病的发生率。
危险度的估算资料主要来自三类人员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1)职业照射人员;(2)居住在高本底辐射照射地区的居民; (3)长崎、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幸存者。
辐射防护三原则(2)—剂量限值
对职业性照射个人和公众所规定的年剂量限值。
照射人员类别 职业照射个人 公众照射个人
全身均匀照射 20mSv/a 1mSv/a
剂量限值的确定原则
对职业人员:将辐射照射对职业人员所产生的危险度降低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辐射的来源于防护(一)
电磁辐射广泛存在于宇宙空间和地球上。

当一根导线有交流电通过时,导线周围辐射出一种能量,这种能量以电场和磁场形式存在,并以波动形式向四周传播,人们把这种交替变化的,以一定速度在空间传播的电场和磁场,称为电磁辐射或电磁波。

电磁辐射分为射频辐射、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及γ射线等。

各种电磁辐射,由于其频率、波长、量子能量不同,对人体的危害作用也不同。

当量子能量达到12eV以上时,对物体有电离作用,能导致机体的严重损伤,这类辐射称为电离辐射。

量子能量小于12eV的不足以引起生物体电离的电磁辐射,称为非电离辐射,现将在作业场所中可能接触的几种电磁辐射简述如下:
(一)非电离辐射的来源与防护
1.非电离辐射的来源及其危害
(l)射频辐射。

射频辐射称为无线电波,量子能力很小。

按波长和频率,射频辐射可分成高频电磁场、超高频电磁场和微波3个波段。

(2)红外线辐射。

在生产环境中,加热金属、熔融玻璃及强发光体等可成为红外线辐射源。

炼钢工、铸造工、轧钢工、锻钢工、玻璃熔吹工、烧瓷工及焊接工等可受到红外线辐射。

红外线辐射对机体的影响主要是皮肤和眼睛。

(3)紫外线辐射。

生产环境中,物体温度达1200℃以上的辐射电磁波谱中即可出现紫外线。

随着物体温度的升高,辐射的紫外线频率增高,波长变
短,其强度也增大。

常见的辐射源有冶炼炉(高炉、平炉、电炉)、电焊、氧乙快气焊、氢弧焊和等离子焊接等。

强烈的紫外线辐射作用可引起皮炎,表现为弥漫性红斑,有时可出现小水泡和水肿,并有发痒、烧灼感。

在作业场所比较多见的是紫外线对眼睛的损伤,即由电弧光照射所引起的职业病一一电光性眼炎。

此外在雪地作业、航空航海作业时,受到大量太阳光中紫外线照射,可引起类似电光性眼炎的角膜、结膜损伤,称为太阳光眼炎或雪盲症。

(4)激光。

激光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用人工激活某些活性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受激发光。

激光也是电磁波,属于非电离辐射。

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医疗和科研等领域。

在工业生产中主要利用激光辐射能量集中的特点,用于焊接、打孔、切割和热处理等。

在农业中激光可应用于育种、杀虫。

激光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由它的热效应和光化学效应造成的。

激光对皮肤损伤的程度取决于激光强度、频率、肤色深浅、组织水分和角质层厚度等。

激光能烧伤皮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