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 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案
原子结构示意图课件

原子结构示意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依据教材第2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展开,详细内容为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包括原子核、电子层、电子云等概念,重点讲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和步骤。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原子核、电子层、电子云之间的关系。
2. 学会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并能正确表示原子内各部分的相对位置。
3. 能够运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解释元素周期律的部分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原子核与电子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重点:原子结构基本概念的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原子结构模型、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组成和结构,激发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15分钟)讲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核、电子层、电子云等,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钠原子为例,演示如何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讲解绘制方法和步骤。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主绘制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原子结构基本概念2. 原子结构示意图绘制方法3. 例题:钠原子结构示意图4. 课堂练习:氧原子结构示意图七、作业设计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掌握情况较好,但部分学生对原子核与电子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不够深入。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附录:碳(C)原子结构示意图:氮(N)原子结构示意图:铝(Al)原子结构示意图:重点和难点解析1. 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2. 原子核与电子层之间的相互作用3.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4. 作业设计的具体题目和答案一、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1. 原子核位于图中心,用一个小圆圈表示,圆圈内写上原子序数(即质子数)。
原子结构教案初中化学

原子结构教案初中化学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2. 掌握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元素性质中的作用。
3. 能够画出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学重点:1. 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2. 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元素性质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 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2. 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示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原子?原子有哪些基本组成?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二、原子结构(15分钟)1. 介绍原子核的组成:质子和中子。
2. 解释电子的作用和位置: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形成电子云。
3. 展示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并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三、原子核外电子排布(10分钟)1. 介绍电子层的概念:电子按照能量的高低分布在不同的层上。
2. 解释电子层排布的规律:电子先填满低能层,再填满高能层。
3. 让学生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并解释元素的化学性质。
四、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10分钟)1. 解释最外层电子数对元素性质的影响: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反应性质。
2. 举例说明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例如,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较少,容易失去电子;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较多,容易获得电子。
五、练习与总结(10分钟)1. 让学生绘制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分析它们的元素性质。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让学生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元素性质中的作用。
通过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原子的组成和元素性质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深入研究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3.2 原子的结构 教案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 原子的构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了解原子核是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以及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验猜想和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资源分析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两部分内容。
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他们并不满足,还想知道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情况如何?等等。
本课题学习原子的构成,就是回答这些问题的。
由于本课题教材的特点是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故教材编排简洁扼要,内容浅显,而且较多地穿插了图、表等资料,既增强了直观性,一目了然,又便于进行类比、分析,启发学生的想像。
★教学策略分析对于“原子的构成”这部分,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教学时尽可能使用模型、多媒体动画片等辅助手段,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教材中穿插了多张图、表,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与交流,既可以初步培养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
原子结构示意图含义。
难点: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
★教学准备1.将教材中P53—P54的图、表复印放大、剪下;利用多媒体展示。
2.原子结构的发现史的资料、原子结构的放大模型、原子内部运动的动画片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以图表信息分析,史料介绍为媒介,通过观察、讨论与交流、领悟等系列群体探究方式来逐步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1. 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1)原子结构示意图①小圆圈和圆圈内的符号及数字表示原子核及核内质子数。
②弧线表示电子层。
③弧线内数字表示该层中的电子数。
(2)离子结构示意图①当主族中的金属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所有电子变为离子时,电子层数减少一层,形成与少一个电子层的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②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得电子形成简单离子时,形成与电子层数相同的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1.下列表示物质结构的化学用语或模型正确的是A.HF的电子式:B.O的核外电子排布:分子的球棍模型:C.S2-离子的结构示意图:D.CH4【答案】B【解析】A、HF为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故A错误;B、O为8号元素,核外有8个电子,其中第一层有2个电子,第二层有6个电子,核外电子排布为故B正确;C、S为16号元素,核内有16个质子,S2-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故C错误;D、为甲烷的比例模型,CH4分子的球棍模型为,故D错误;答案选B。
2、明确几个量的关系(1)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质量数可近似地代替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原子的核外电子总数=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3)阳离子M n+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n;阴离子N n-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n。
2.某物质H2RO3分子中共有x个电子,R原子的质量数为A,则R原子核内含有_______个质子,________个中子。
【答案】x-26 A-x+26【分析】根据分子中各种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的和等于总电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等于其原子核内质子数,原子的质量数等于其质子数与中子数的和计算。
【详解】H原子核外只有1个电子,O原子核外有8个电子,则根据H2RO3分子中共有x个电子,可得该物质分子中R原子核外电子数为(x-1)×2-8×3=x-26;由于原子的质量数等于其质子数与中子数的和,R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等于x-26,则其原子核内质子数也等于x-26,其质量数为A,故该原子核内中子数为A-( x-26)= A-x+26。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3.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可能对化学学科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但原子结构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项化学现象,如铁生锈、酸雨等,尝试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其原理。
3.探究与拓展: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电子排布规律对元素化学性质的影响。
-阅读有关原子结构在科技领域应用的科普文章,了解原子结构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作用。
4.创新与实践:
-结合所学原子结构知识,发挥创意,设计一个与化学相关的产品或实验装置,并用文字和图片描述其原理和功能。
4.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实验、讨论、小组合作等,使学生在互动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5.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情境中。教师应通过举例、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的基本组成,理解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特点。
2.掌握原子序数、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等基本概念。
3.理解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的基本原理。
4.学会使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原子的结构,并能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特布置以下作业: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教案(5)

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初步了解原子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规律,并会排前20号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来加深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的可分性,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善于想象、敢于创新的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是原子的结构及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难点是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以。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投影仪、原子的构成模型【教学过程】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原子核原子 中子电子在这些粒子中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那么原子核带不带电?【学生】带电,多少个质子就带多少个正电荷。
板书:质子数=核电荷数【教师】原子是就带电的,这又是为什么?【学生】因为电子带负电荷,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如:钠原子的原子核总共带有11个单位的正电荷。
核外有11个电子绕核作高速运动,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因此,核外电子总共带11个单位的负电荷。
由于钠原子核内的11个单位正电荷与核外11个单位负电荷刚好相等,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板书: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让学生小结:原子是由居于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核外电子围绕着原子核做高速运动,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原子核所带电量与核外电子所带电量相等。
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学生】原子中可能没中子;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或电子数)【过渡】有没有同学想做一个原子的模型,给你们一次机会,请一个同学做下氢原子的模型。
【教师】做的很好,尤其是电子的位置。
你们知道原子核外原子种类 原子核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中子数 氢1 1 碳6 6 6 氧8 8 8 钠11 12 11 硅 14 1414 让学生通过观察、推理、归纳分析原子的各粒子的等量关系,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九年级化学上册 3.2 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原子的结构☆教学目标1、掌握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的画法2、认识离子的概念及离子结构示意图☆教学重点:原子和离子的结构示意图的画法☆难点:离子的形成,阳离子阴离子的区分。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预设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展示目标通过课前的知识回顾,设置问题,引出课堂学习目标。
1、学生独立完成课前的知识回顾2、学生自行对答案3、学生齐读学习目标1、通过知识回顾,让学生既能对之前所学知识巩固,又能较快的进入学习新知识的状态。
2、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教师导学一、自主学习节选元素周期表前三周期元素,让学生回忆周期表所缺元素有哪些,并归纳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学生填写空缺的元素,并区分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通过自我学习,深化理解,让学生更好地在课堂上掌握知识。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原子中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学生学习了解原子的分层排布情况通过让学生思考归纳,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自己总结知识规律。
二、启导精思展示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按步骤教会学生正确地绘画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根据教师的知道绘画原子结构示意图,并尝试画出其他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通过亲自动手绘画,更快更准确地掌握所学知识点。
三、自主提升将前三周期元素进行分类,区分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要求学生观察其最外层电子数的相似与区别,逐步引出离子的概念。
学生按要求归纳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观察最外层电子数得只两者均为不稳定结构。
通过总结,深化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印象,同时,自主观察,将知识点构建更趋完善。
课堂检测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上【自主评价】的题目,并进行评讲。
完成练习册上【自主评价】的题目,并听教师评讲。
及时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作业布置抄写1-20号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一遍并默写一遍;完成【能力训练】练习学生按要求完成作业。
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是常以大题的形式出现在中考题中,所以要求学生对该示意图进行抄写默写以掌握。
【能力训练】中的练习多为本节课的变式练习,能让学生更灵活地使用所学知识。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2节:原子的结构-教案设计

第三课时
学 习 过 程
教学环节
知识能力要点
学习方法指导
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复习导入。
引出本课题
解读学习目标和评价机制
认真观看
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
提高注意力
激发兴趣
明确目标
强化小组竞争意识
二、新知探究
相对原子
质量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56页,并试着完成下面几个问题。
1、什么叫相对原子质量?
想一想:
碳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多少?
动手查一查
从元素周期表中查找下列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保留一位小数)
Cl
O
Na
Fe
CuZnNS Nhomakorabea从元素周期表中查找下列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保留整数)
原子
钠
氧
铝
硫
钙
质子数
11
8
13
16
20
中子数
12
8
14
16
20
相对原子质量
从上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试一试:你能填好下面的表格吗?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典型元素(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
3.掌握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4.以氯化钠为例,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会查阅相对原子质量表。
反复练习加深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
通过独立思考,培养学生问题的能力。
培养动手查表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和归纳总结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