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 第一节 原子结构教案
原子结构的高一化学教案

原子结构的高一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核和电子云。
2.掌握原子核组成、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3.学习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了解能级和轨道的概念。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原子序数与电子排布规律。
2.教学难点:原子轨道的概念,电子排布规律。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原子吗?原子由哪些部分组成?(2)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过的原子结构知识。
2.基本概念(1)讲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核、电子云、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数。
(2)展示原子结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子结构。
3.原子核组成(1)讲解原子核的组成,包括质子和中子。
(2)介绍原子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的关系。
4.电子云与能级(1)讲解电子云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电子在原子核外部的分布。
(2)介绍能级的概念,解释电子在能级上的分布规律。
5.原子轨道(1)讲解原子轨道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电子在轨道上的运动状态。
(2)展示不同能级、不同轨道的电子排布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电子排布规律。
6.电子排布规律(1)讲解电子排布规律,包括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
(2)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如何根据电子排布规律推断元素的性质。
7.实践与探究(1)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电子排布规律推断给定元素的原子序数。
8.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解释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根据电子排布规律,推断给定元素的原子序数。
3.列出常见元素的原子序数和电子排布。
五、教学反思1.加强与学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3.加强课后辅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3.原子核组成(2)教师:同学们,原子序数其实就等于原子核内质子的数量,它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高一化学原子结构教案

科导学案教师: 学生: 年级: 日期: 星期: 时段:学情分析学生在原有初中化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深入学习更深层次得知识课题原子机构认识过程及相对原子质量学习目标与考点分析学习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的模型2 掌握原子结构各微粒之间的关系3.同位素考点分析:原子结构与化合价、元素周期表间关系学习重点原子结构各微粒之间的关系学习方法讲练说相结合学习内容与过程一、原子结构认识的历史从古典原子论到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我国战国时期的惠施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他认为物质是无限可分的。
●战国时期墨子认为物质被分割是有条件的。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古典原子论,认为物质由极小的称为“原子”的微粒构成,物质分割只能到原子为止。
●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论。
其要点为:1)化学元素均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构成,这种微粒称为原子;2)原子在一切化学变化中均保持其不可再分性;3)同一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都不相同;4)不同元素化合时,这些元素的原子按简单整数比结合成化合物。
●●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并提出了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
从X 射线到元素放射性的发现● 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 射线(X 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 )具有巨大的穿透能力。
● 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了铀的放射性。
● 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发现铀能放射出两种不同的辐射。
一种为α辐射(2He+,带正电),另一种是β辐射(电子流,带负电)。
另外还存在一种γ射线,它是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呈电中性)。
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盖革(卢瑟福门下一名得力的助手)用α粒子轰击金箔,发现绝大部分α粒子都直线穿了过去,但有极少数α粒子穿过金箔发生了偏转,有个别α粒子偏转了180︒。
卢瑟福认为:绝大部分α粒子能直线穿过金箔,说明原子一定是中空的;极少数的α粒子能被金箔偏转,有的还被直接弹了回来,说明在原子中存在着很小的带正电荷的核。
高中化学书必修一教案

高中化学书必修一教案
教材:高中化学必修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历史演变。
2. 掌握原子结构中的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的概念。
3. 理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
4. 能够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
难点:掌握原子结构中的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让学生通过问题、图片或实验引入原子结构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知识讲解
1. 讲解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的结构、性质和相互关系。
2. 引导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
三、实验操作
1. 进行原子结构相关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原子结构概念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
1. 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原子结构的掌握程度。
五、课堂讨论
1. 引导学生讨论原子结构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
六、小结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对原子结构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七、课后作业
1.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的掌握。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对原子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验和案例,深化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化学原子电子基础教案高中

化学原子电子基础教案高中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
2.掌握原子中电子的排布规律。
3.了解原子的核子结构及其性质。
4.掌握原子外层电子的排布规律。
二、教学重点:
1.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
2.原子中电子的排布规律。
三、教学难点:
1.原子核子结构及其性质。
2.原子外层电子的排布规律。
四、教学内容:
1.原子的基本组成
2.原子核子结构及其性质
3.原子外层电子的排布规律
五、教学过程:
1.引入: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2.讲解:详细讲解原子的结构和组成,包括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性质。
3.示范:通过实验或模型展示原子结构,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子的组成和排布。
4.练习: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5.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六、教学评价:
1.通过课堂讨论和练习,检查学生对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规律的理解程度。
2.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3.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七、拓展延伸:
1.学生可以在课后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或上网了解更多原子结构和核子性质的知识。
2.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或模型制作,进一步深入了解原子的结构和电子排布规律。
3.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原子的相关研究和探索,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能力。
高中化学必修1教案全套

高中化学必修1教案全套教学内容:第一章物质的结构
第一节原子结构
1. 原子的结构和性质
2. 原子的核式结构
3. 原子的辐射结构
4. 原子的量子结构
教学目标:
1. 理解原子的组成和结构
2. 掌握原子的核式结构和辐射结构
3. 熟悉原子的量子结构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1. 导入:介绍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2. 学习:讲解原子的核式结构和辐射结构
3. 实验:进行原子结构的实验,验证理论知识
4. 拓展:讨论原子的量子结构及其在化学中的意义
5. 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习成果
教学方法:
1. 讲授结合示范
2. 实验教学结合
3.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思考
4. 练习巩固学习效果
教学工具:
1. 教材
2. 实验仪器
3. 多媒体设备
教学评估:
1.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2. 答题情况
3. 口头回答问题情况
教学反思:
1. 教学内容是否有足够深入
2. 学生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激发
3.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果
编写人:XXX
日期:XXXX年XX月XX日。
高中化学原子的构成教案

高中化学原子的构成教案
课程:高中化学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了解原子的组成部分;
2. 掌握原子结构的实验成果及相关科学家的发现;
3. 能够描述原子结构,并进行简单的原子模型构建。
教学内容:
1. 原子的基本概念;
2. 原子的组成部分;
3. 原子结构的实验成果及相关科学家的发现;
4. 原子模型的构建。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引入原子结构的概念,让学生思考物质的最小单位是什么,引出原子的概念。
二、探究(30分钟)
1. 讲解原子的组成部分:质子、中子、电子;
2. 简要介绍实验成果及相关科学家的发现:汤姆孙的阴极射线实验、鲍尔的原子模型、拉瑟福的金箔散射实验等;
3. 展示原子模型构建的实验,让学生自行尝试组装原子模型,理解原子结构。
三、归纳总结(10分钟)
总结原子的组成部分及相关科学家的实验成果,强调原子模型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根据所学知识,说说自己对原子的构成部分和结构的理解。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关于原子的构成和结构,通过实验成果的介绍和原子模型的构建,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
同时,通过对相关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高一化学教案(最新6篇)

高一化学教案(最新6篇)篇一:高一化学教学设计篇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学目标】1、理解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能用以上规则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2、能根据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则和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顺序图完成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排布;【教学重难点】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教师具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引导式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知识回顾】1、原子核外空间由里向外划分为不同的电子层?2、同一电子层的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的轨道上运动?3、比较下列轨道能量的高低(幻灯片展示)【联想质疑】为什么第一层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只能容纳八个电子而不能容纳更多的电子呢?第三、四、五层及其他电子层最多可以容纳多少个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与原子轨道有什么关系?【引入新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电子在原子核外是按能量高低分层排布的,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就好比能层是楼层,能级是楼梯的阶级。
各能层上的能级是不一样的。
原子中的电子在各原子轨道上按能级分层排布,在化学上我们称为构造原理。
下面我们要通过探究知道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的排布。
【板书】一、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交流与讨论】(幻灯片展示)【讲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核外电子在原子轨道上的排布是从能量最低开始的,然后到能量较高的电子层,逐层递增的。
也就是说要遵循能量最低原则的。
比如氢原子的原子轨道有1s、2s、2px、2py、2pz等,其核外的惟一电子在通常情况下只能分布在能量最低的1s原子轨道上,电子排布式为1s1。
也就是说用轨道符号前的数字表示该轨道属于第几电子层,用轨道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该轨道中的电子数(通式为:nlx)。
例如,原子C的电子排布式为1s2s22p2。
基态原子就是所有原子轨道中的电子还没有发生跃迁的原子,此时整个原子能量处于最低。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必修一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必修一
课题:原子结构
教学目标:
1. 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概念;
2. 掌握原子序数、质量数和同位素的含义;
3. 理解原子核的结构,包括核的组成和稳定性。
重点难点:
1. 原子结构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 如何区分原子序数和质量数的含义;
3. 原子核的组成和稳定性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引言和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基本构成和结构,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讲解(15分钟)
1. 原子的基本结构: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概念;
2. 原子序数和质量数的含义及区分;
3. 同位素的概念和意义;
4. 原子核的组成和稳定性。
三、示例分析(10分钟)
教师通过示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原子结构的相关概念和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四、实验操作(2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实验操作,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增强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和认识。
五、讨论交流(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并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拓展
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和理解。
六、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和掌握,并提醒学生及时复习和巩固知识。
七、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原子结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习原子构成的初步知识,使学生懂得质量数和A Z 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2.了解关于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特征和常识。
3.理解电子云的描述和本质。
4.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能画出1~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能力目标:
培养自学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类比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原子的概念,原子的构成,原子为什么显电中性?
[板书]一、原子核
1。
原子结构
质子: 1.6726×10-27kg 原子核
原子中子: 1.6748×10-27kg 电子: 1.6726×10-27kg/1836 注意: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近似原子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决定原子质量的
是: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主要是:,决定原子种类的是:
1.6726×10-27kg
1.66×10-27kg
2.质量数
质子的相对质量= =1.007≈1
1.6748×10-27kg
1.66×10-27kg
中子的相对质量= =1.008≈1
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值整数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A)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N = A – Z
练习:用A Z X表示原子:
(1)求中性原子的中子数:N=
(2)求阳离子的中子数,A X n+共有x个电子,则N=
(3)求阴离子的中子数,A X n-共有x个电子,则N=
(4)求中性分子或原子团的中子数,12C16O2分子中,
N=
(5) A2-原子核内有x个中子,其质量数为m,则n g A2-离子所含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 .
二、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请一位同学讲述宏观物体的运动的特征。
比较电子的运动和宏观物体的运动。
1.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1)带负电荷,质量很小。
(2)运动的空间范围小。
(3)高速运动。
学生阅读课本P91,播放电子云形成的动画。
2.电子云
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一定范围内出现,可以想象为一团带负电荷的云雾笼罩在原子核的周围,所以人们形象地把它叫做“电子云”。
注意:(1)图中的每个小黑点并不代表一个电子,小黑点的疏密表示电子在核外单位体积内出现机会的多少。
(2)“电子云”是核外电子运动的一种形象化表示。
1.已知一种碳原子(质子数、中子数均为6)的一个原子的质量为m kg,若一个铁原子的质量为n kg ,则铁的原子量是
2.以下有关电子云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电子云示意图的小黑点疏密表示电子在核外空间出现机会的多少
B 电子云示意图中的每一个小黑点表示一个电子
C 小黑点表示电子,黑点愈多核附近的电子就愈多
D 小黑点表示电子绕核作圆周运动的轨道
第二课时
[复习]1。
原子的结构。
2.电子云的概念及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对于多电子的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要复杂一些,通常,能量低的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
三、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电子层
层序数
1
2
3
4
5
6
7
电子层符号
K
L
M
N
O
P
Q
离核远近
能量
研究下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电子层排布的情况
核电荷数
元素
名称
元素
符号
各电子层的电子数
K
L
M
N
O
P
2
氦
He
2
10
氖
Ne
2
8
18
氩
Ar
2
8
8
36
氪
Kr
2
8
18
8
54
氙
Xe
2
8
18
18
8
86
氡
Rn
2
8
18
32
18
8 讨论
1.根据上表和在初中学习的部分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知识,讨论核电荷数1~20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情形以及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并将讨论的结果分别填入下表中.
学生填写:
核电
荷数
元素
名称
元素
符号
各电子层的电子数
K
L
M
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结论:
K层为最外层时,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除K层外,共他各层为最外层时,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次外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倒数第3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第n层里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讨论
2.根据第层最多能容纳2n2个电子的规律,请你检验下你所判断的K、L=M层最多能容光焕发纳的电子数据是否符合这一规律。
[练习]某原子共有5个电子层,则其O层可容纳电子个,N层可容纳电子
个。
四、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问]1,举例说明什么是“稳定结构”?
2.指出金属、非金属和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
[说明]元素的化学性与原子结构有密切的关系。
[练习]写出具有10个电子的微粒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