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总结分析史记的思想内容

总结分析史记的思想内容《史记》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纪传体史书,作者是司马迁,是一部反映中国古代历史的百科全书。
它由纪传体的历史记载、太史公自己的评述与时文杂录组成,共分为十二本。
其思想内容非常丰富,围绕着历史、传统、政治、道德和人性等方面展开,以下将对其主要的思想内容进行总结分析。
1.历史观:《史记》的历史观可以概括为“兼并史观”和“强权史观”。
其中,“兼并史观”强调中央政权的统一和稳定,追求一个和谐的社会秩序。
而“强权史观”强调君王的权力和国家的强盛,强调君权至上,认为一个国家的兴衰取决于君主的能力。
2.立国之道:《史记》认为一个国家的兴衰和治理的关键在于君主的才能和德行。
司马迁将商鞅变法、兵法和历史上伟大君主的经验都用来论证这一点。
他认为强大的君主应当崇尚法治和法制建设,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3.人性观:《史记》则剖析了人性的深层次,认为人性的本质即利益、权力和欲望。
司马迁认为权力的集中和欲望的膨胀是导致社会混乱和战乱的主要原因。
4.政治哲学:《史记》对政治哲学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权力的运行和管理上。
司马迁关注的是君主如何得到权力、维护权力、运用权力和剥夺权力等问题。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权转移应该通过合法的方式进行,否则就会导致社会的动荡和动乱。
5.历史节奏和变迁:《史记》通过对历史的记述,展示了历史的循环和变迁。
作者认为历史会重复,国家的兴衰也会按照一定的规律发生。
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上到下的,是由君主的才能和品德决定的。
司马迁希望通过记载历史和启示后世,使得人们能够认清历史的规律,以避免重蹈覆辙。
6.道德观:《史记》对道德问题的关注主要体现在对古代君主的评价上,司马迁对儒家的正统道德观持支持态度,认为君主应当遵循仁义和礼仪的原则来管理国家和处理民众的关系。
他通过论述古代君主的崇德行善和仁政,力图推崇一种正义的道德标准。
综上所述,《史记》的思想内容主要包括历史观、立国之道、人性观、政治哲学、历史节奏和变迁以及道德观等方面。
中国古代文学史—史记讲义课件

580万字,是原书的10倍。是目前材料最详尽,
最便于阅读的《史记》注本。
16
(四)司马迁的其它作品
今存《悲士不遇赋》是晚年的作品, 是一
篇骚体赋, 抒发作者受腐刑的悲愤的心情。另有
散文《报任安书》, 是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信, 司
马迁主要在信中叙述了自己不幸的遭遇, 抒发心
中的痛苦, 以及受辱而坚韧不屈的顽强意志, 司马
司马迁和《史记》
1
壹 司马迁的生平 贰 《史记》的思想内容 叁 《史记》的艺术成就 肆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2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著述
一、司马迁的生平 司马迁(前145~约 前87),字子长, 左冯翊夏阳(今陕 西韩城。汉代京畿 地区分为三部分: 京兆尹、左冯翊、 右扶风,各相当于 一个郡)人。
14
(二)、《史记》的名称及其流传 史记,司马迁原名为《太史公书》——后变为《太史公 记》——再变为《太史记》——《史记》,时为魏晋之间。 史记在司马迁生前并未公布于世。到汉武帝,昭帝、宣帝 他的外孙杨恽公布此书,才得以流传,但流传不久,就缺了十 篇,(景帝纪、武帝纪等)。后来褚少孙补足其中的四篇,都
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原为
单行本,北宋时会编在一起。
2、清梁玉绳《史记志疑》对史记的考察、校
订,花二十年时间而成,或云可为《史记》第
四家注。
3、日本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资料
丰富,是《史记》三家注后最好《史记》注释。
4.韩兆琦《史记笺证》。韩先生批阅十三年
撰成此书。吸收了许多最新的研究成果,全书
不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封了海西侯。) 汉武帝给司马迁治罪其它原因: “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之过, 帝怒削而去之,后坐李陵降匈奴,下迁蚕室。有怨言(可能指的是《报任安书》), 下狱死。”(引自卫宏《汉书旧仪注》。司马迁的死,两千年来一直是个谜。刘向、
总结论述史记的思想内容

总结论述史记的思想内容《史记》是中国古代文献与历史研究中最重要的一部巨著,它的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
《史记》的思想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史记》强调正统王朝的合法性和延续性。
司马迁在《史记》中将中国历史分为三纪六序,强调了历史的持续性和衍变。
他把秦朝视为天命所归,而西汉则是延续了这一天命的正统王朝。
司马迁对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进行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天意所归,符合天人合一的道理。
其次,《史记》强调治国理政的重要性。
司马迁对历代王朝的政治制度以及君主的执政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述评。
他提出了“五德”说,认为君主应当遵循仁、义、礼、智、信等五个德行,以治理国家。
司马迁批评了秦朝暴虐专制的政治制度,提倡了法律文化的重要性,对西汉王朝的仁政充满赞美。
他提出了德治与法治的辩证关系,认为德治是根本,法治是手段,二者相辅相成。
第三,《史记》强调人物对历史的影响和作用。
司马迁在《史记》中着重描写了历史上一系列重要人物的事迹,他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和评价,展示了个人的才能和德行对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影响。
司马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故事,阐述了自己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
他褒贬分明,以表彰那些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人物,同时也批判了那些昏庸无道的君主和奸佞小人。
第四,《史记》强调历史的教训和警示。
司马迁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总结,认识到历史上各种政治制度和统治方式的得失优劣。
他以司马迁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警告后人要慎重对待历史的教训,以避免重蹈覆辙。
司马迁在《史记》中反复强调了君主的聪明才智和亲民度量的重要性,同时亦提醒后人应当时常反省,遵循仁义道德的原则。
最后,《史记》思想内容中还包括它对于文化和学问的重视。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史学宗师”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他强调了文化传承和学问积累的重要性,他亲自完成了整个《史记》的编纂工作,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和思想资源。
总之,《史记》作为中国古代史书中的重要篇章,其思想内容主要包含了正统王朝的合法性和延续性、治国理政的重要性、人物对历史的影响和作用、历史的教训和警示以及对于文化和学问的重视。
简要回答史记的艺术成就

简要回答史记的艺术成就史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史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不仅记录了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还涉及到了艺术、文学、哲学等领域。
在艺术方面,史记也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和成就。
一、史记对于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在中国绘画艺术方面,史记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对于绘画题材和构图提供了启示。
例如《封禅图》中描绘汉武帝祭天时的场景,就为后来许多绘画家提供了珍贵的素材和灵感。
其次,在绘画技法上,史记也为后来的绘画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例如《太公养浩》中描绘太公钓鱼时水草丰茂、鱼儿游动的场景,就启发了许多绘画家在描绘水草和鱼儿时采用更加逼真的手法。
二、史记对于中国音乐艺术的影响在中国音乐艺术方面,史记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它对于音乐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例如《召公子》中描绘了齐国国君召公子被困在墙里,最终靠着一曲高歌得以脱困的故事,就成为了中国音乐剧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篇章。
此外,在音乐创作方面,史记也为后来的音乐家提供了灵感和素材。
例如《平原吟》中描绘秦始皇巡游时民间歌手所唱的歌曲,就启发了许多音乐家在创作时采用更加自然、朴实、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风格。
三、史记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在中国文学艺术方面,史记也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
首先,在文学题材上,史记提供了大量珍贵而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例如《滑稽列传》中描绘了许多滑稽有趣、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成为后来戏曲、小说等文学作品的重要素材。
其次,在文学风格上,史记也为后来的文学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例如《项羽本纪》中描绘了项羽与刘邦争霸天下的故事,采用了生动、激烈、紧凑的叙述手法,成为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经典之作。
四、史记对于中国哲学艺术的影响在中国哲学艺术方面,史记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它对于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例如《太公养浩》中描绘太公钓鱼时所体现出来的“养浩然之气”的思想,就是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记_的史学价值,文学特点[1]
![史记_的史学价值,文学特点[1]](https://img.taocdn.com/s3/m/18c05b4269eae009581becd7.png)
《史记》的艺术成就《史记》不仅是“史家之绝唱”,也是“无韵之《离骚》”,具有高度的文学成就。
其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历史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史记》描写人物多,范围广,形神兼备,大多具有典型性。
《史记》写人上至帝王将相、皇亲国戚、文武大臣,下至学者、商人、妇女、游侠、医生、卜者、方士、倡优等,各行各业都有,比先秦史书更加广泛。
《史记》写及人物四千有余,个性突出与完整者不下百人。
《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成功,首先得力于对历史人物特征的准确捕捉和精心选材。
司马迁笔下的历史人物大都有鲜明的特征,如李斯自私、刘邦隆准、项羽重瞳、李广善射、扁鹊擅医、邓通爱钱、信陵君好客、石奋恭谨、韩信能忍、王温舒残酷等等,他还常常抓住一个人物的几个特征,甚至不避人物特征的缺陷,如周昌口吃、张良瘦弱等。
在诸多人物特征中,他最注重的是性格特征,其他方面的特征及传记选材大都是围绕性格特征精心进行的。
为此,他在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大事刻划人物性格特征的同时,也不排斥小事。
此外,为表现人物性格,他在选材、安排上还十分注意互见法的运用,即把某一人物的部分材料,并不写入他本人的传记里,而写入他人的传记中。
如“鸿门宴”一事,在《项羽本纪》中详写,在《高祖本纪》中略写。
其次,《史记》善于通过矛盾冲突描写和虚实相生手法刻划人物。
前者如“完壁归赵”、“渑池之会”(《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描写,东廷辩论(《魏其武安侯列传》)的描写,都是通过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来表现人物性格的。
后者如《鸿门宴》,作者只实写了项羽、刘邦一席,而对其他人物包括诸侯王及主要将领,并没有形诸笔端,但通过被写实人物的语言行动,读者明显可以感到他们的存在。
此外,《史记》还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对比映衬等来刻划人物,如《魏公子列传》中信陵君迎侯生的经过,便突出地将三者综合在一起来表现人物性格。
2、叙事和场面描写悲壮慷慨,诙谐滑稽。
《史记》塑造的人物多是具有悲壮之美的悲剧人物,与此相应,其叙事与场面描写多具有悲壮色彩。
《史记》的文学成就

《史记》的文学成就1.《史记》的文学成就主要在于它比以前的《左传》《战国策》诸书更注重于人物描写,写出一系列人物传记。
以历史和现实的人物活动为中心,展开历史的纵横面,因而《史记》既是记载重大事件的宏观的历史,也是表现人物的生平际遇,思想品质,性格情感以及行为方式的微观的历史。
个别人物的精神世界,实践行为与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他们一旦被载入史册,他们便成为既包含共性,又富于个性的“单个的”艺术形象。
《史记》之同时具备史学与文学的意义,根本原因便在于此。
2.《史记》于个别人物的纪传而外,又首创合传与类传。
这类纪传集中展现了某一阶段,某一阶层,某一行业,或思想性格,行为方式,身世际遇相似的人物群像,更表明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个性与共性,已有相当自觉地认识。
此外,为弥补纪传体不能以事为纲,统辑人物的不足,司马迁又成功地运用了“互见法”,把历史事件或人物活动分散在数篇之中,令其参差互见,详略不同,彼此补充。
如“鸿门宴”一事,以《项羽本纪》记载最为完整详尽,在高祖,张良,樊哙诸纪传中又予以提及。
互相法的运用,既使《史记》的叙事首尾完整,减少重复,又有助于维护人物形象的完整性,突出作者对人物思想感情的倾向性。
上述因素,使《史记》避免流为见事不见人的概念化的史书,而成为由个性丰满的人物群像与生动活泼的历史事件融汇而成的史学而兼文学的名著。
《史记》的这一成就,素为中外学者所称道。
3.《史记》又善于构造富于戏剧冲突的情节,以表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使人物传记更为生动。
此以《项羽本纪》中鸿门之宴最为典型。
4.《史记》对后世的主要影响在于文章。
司马迁既是史学大师,又是驾驭语言的大师;《史记》的语言艺术也有突出的成就。
对于《史记》的文章,后世学者多所称道。
苏辙说“其文疏荡,颇有奇气”(《上枢密韩太尉书》);朱熹说“司马迁文雄健”“有战国文气象”(《朱子语类》);桐城古文大家刘大櫆则以奇,高,大,远,疏,变,雄,逸,“似赘拙而实古厚可爱”,“意到处言不到,言尽处意不尽”等语概括之。
史记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

史记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史记》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历史著作之一,其人物传记是《史记》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记》人物传记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艺术成就,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有意义的东西。
《史记》人物传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部作品的人物传记所呈现的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面貌,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价值观、人性观、历史观。
《史记》的人物传记总共有一百三十篇,其中包括了王侯将相、文人墨士、谋臣良将等各种类型的人物。
《史记》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是非常显著的。
首先,它所呈现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表现力。
作者司马迁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语言描写、行为举止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人物内心透彻、情感丰富的特点。
其次,作者通过对人物经历、成长环境、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描写,呈现了人物的成长历程和性格特征,为后人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文学素材。
《史记》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形象的塑造、故事的叙述,更在于传记对于人物历史地位的把握。
传记帮助我们了解了这些历史人物的思想、行动和成就,让后世的人从中学到有价值的教训。
例如《史记》中的秦始皇,尽管他是一个伟大的君主,但也有其负面的历史背景。
后人从其故事中领悟到了“仁不君、义不裁”的道理。
为了更好地展示人物的历史地位和特点,传记在史籍中的位置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无一不是在对史籍进行解读和研究。
《史记》人物传记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了那些辉煌的历史人物,也让我们领悟到了历史的深层次含义。
综上所述,《史记》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是非常高的,人物形象生动、故事叙述精彩、历史地位把握准确等等,这些都是它成为中国古代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
阅读《史记》人物传记,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很多人生哲理和卓越的领导能力,这些能够指导我们在各种业务事物上更好地学习与提升自己。
《史记》-PPT课件

【阅读链接】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研究 《史记》的学者应首推韩兆琦先生。推荐阅读 韩兆琦先生的《史记:韩兆琦评注本》。另外 韩兆琦先生还著有《史记通论》、《史记评议 赏析》等专著。
【思考 练习 拓展】
1、名词解释:互见法。 2、简述《史记》一书的体例。 3、以《项羽本纪》为例谈《史记》的人物塑造手法。 4、简述司马迁的家世、生平遭遇与《史记》创作的关系 。 5、论述《史记》的思想内容。
1、《史记》的结构模式独具匠心
《史记》的结构模式分为五种不同的体例,包括十二本纪、 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 千五百余字。
本纪,是按年代顺序记载历代最高统治者的言行和政绩;
世家,是记录先秦诸侯国和辅汉功臣兴衰的内容;
列传,记述历代各阶层代表人物的传记,也记载少数民族和 邻国历史;
四、歌颂了一系列爱国英雄和有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
《屈原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李将军列传》 《卫将军骠骑列传》
五、歌颂了中下层人物的优良品质
《游侠列传》记述了汉代著名侠士朱家、剧孟和郭解的史实。 司马迁充分地肯定了“布衣之侠”、“乡曲之侠”、“闾巷之 侠”,赞扬了他们“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 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 的高贵品德。
3、《史记》的语言运用精粹传神
1)人物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富有个性化,传神的反映 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
2)叙述语言简练精确,往往使用一两句话甚至几个字 就能生动有力地表现人物情态。
3)叙事记言中还常常引用民谣、谚语、俗语。
二、《史记》的影响
1、《史记》的结构模式、叙事方式、语言 艺术尤被后代散文家所推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有感
简叙《史记》思想内容上的特色
贵阳图书馆任瑞羾
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
这部书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总结了我国民族三千年发展的历史。
共一百三十篇:“本纪”十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
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本纪”除《秦本纪》外,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一些重要事迹;“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世家”主要是记叙诸候王国和辅汉功臣。
“列传”是一般人物传记。
在这五类中,除“列传”中有许多篇具有很高的传记文学价值外,还有一些“本纪”和“世家”也是杰出的传记文学作品。
《史记》写了三千年的历史,详细记载的却是从战国时代起,特别是汉初的时代。
它所写的社会生活非常广泛。
在《平准书》里,叙述了汉武帝时代的经济和政治的情形。
在《货殖列传》里,描写了当时各地生产和交易的现象。
在《礼书》、《乐书》等篇里,叙述了文化生活的某些方面。
在《大宛列传》和《西南夷列传》等篇里,叙述了邻近各国和民族的历史。
总之,从经济、政治、文化到民族关系等各个方面都有广泛的描绘。
这些作品有的是很生动的富有表现力的散文,能引人入胜。
但是,《史记》的最精彩的部分还不在于这些富有文学意味的论述文字,而在于一些描写得栩栩如生的人物传记。
《史记》里面的人物传记包括了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的各式各样的人物。
它写了许多帝王将相,也写了刺客、游侠、和占卜的人。
它还写了农民起义的领袖,失败的历史人物,等等。
《史记》写这些人物,不是客观主义地描写,而是在几乎每个人物身上表现了作者的爱憎。
作者对这些人物的爱憎态度又是和作者的整个思想联系起来的。
在《史记》里,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这样几个物点:
首先,司马迁从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因素和批判的精神出发,对于封建帝王就持有和当时封建统治者不同的态度。
当时封建统治者大讲阴阳五行之
学,对刘氏的获得统治权一事,加以神秘化。
司马迁在写到汉高祖(刘邦)时,虽然也写了一些神异之处,但基本上却能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还它历史本来面目。
对刘邦这个人物,写出了他坚忍不拔等一些长处,同时又写出刘邦的一些无赖行为和他的奸诈性格,写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
其次,《史记》里面在写到秦朝统治政权的灭亡时,对农民起义领袖陈涉、吴广“首发难”之功作了充分的估价,说“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把陈涉和商、周的开国之君汤、武并提,写了《陈涉世家》。
在这篇作品中,对他们起兵时的情形作了详细的描绘,写他们在被“谪戍”渔阳途中遇雨误期,按法当斩,但他们决计反抗,揭竿而起,终于推翻了秦的统治。
作品里面歌颂了这些事迹,写得有声有色。
末尾对他们的失败以爱抚的笔意寄予了同情。
以一个封建统治阶级出身的历史家对农民起义领袖作出这样公正的评价,这在我国历史上是少见的。
再次,《史记》里面写一些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物,常常热情地歌颂他们身上的一些优良品质。
像《魏公子列传》里写的“夷门监者”侯嬴和“市井鼓刀屠者”朱亥,他们都是接近社会底层的人物,但《史记》里面写他们都具有傲骨。
这部书在《刺客列传》里所写的刺客聂政、荆轲,《游侠列传》里所写的游侠朱家、郭解等,有的是市井细民,有的是小地主,他们在社会上是没有什么地位的,在封建统治阶级看来,不过是“行险侥幸”的“小人”,但司马迁却在笔下酣暢淋漓地叙写他们的事迹。
在《游侠列传》里,他还特意把朱家、郭解等和那些“朋党宗疆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的“暴豪之徒”严格地分开,他的同情是寄托在朱家、郭解等这些人物身上。
《史记》热情洋溢地歌颂侯嬴、朱亥、聂政、荆轲、朱家、郭解等这样一些比较下层的人物,表彰他们的一些优秀品质,而在封建时代那些正统的历史学家看来,却认为是“退处士而进奸雄”。
这里正显示了司马迁思想的高出于那些正统的思想家和学者之处。
这三点是《史记》在思想内容上的明显特色。
作为历史著作来看,以后封建时代两千年的“正史”,绝少敢于大胆地写这样一些内容。
在文学史上,敢于讽刺当朝的开国之君和在位皇帝,敢于正面地歌颂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的作品也不是很多的,歌颂农民起义领袖的作品则一直到宋以后才产生。
《史记》继承了《春秋》的“寓褒贬”的精神,但和《春秋》又有不同。
《春秋》的“褒贬”,是用文字暗示出来的,而《史记》“褒贬”,是通过人物形
象的描绘来表现;《春秋》的“褒贬”,主要是根据统治阶级的伦理纲常观念来写,《史记》的“褒贬”,却包含了人民的观点。
《史记》的批判精神是十分突出的,它不但对历史人物作出了批判和肯定,而且写了当代历史,对当代人物的批判态度尤其鲜明,它所批判的涉及了当代政治、社会、学术思想等各个方面。
在它所肯定和歌颂的一部分人物中,有一些在当时社会里面是地位比较卑微的。
这是也贯穿了司马迁的批判精神,在他看来,这些地位虽然比较卑微的人物,却具有某种优良的品德,他们比那些王候将相还可贵。
司马迁的这种批判精神和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因素有关系。
他能够比较实事求是地观察总是和分析问题,能够具有比较清醒的头脑。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是站在思想的顶峰的。
(550002)贵州省贵阳市青云路282号贵阳图书馆任瑞羾
renruihong@
QQ:2607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