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我国有效灌溉面积动态分析

合集下载

农业灌溉技术实施方案

农业灌溉技术实施方案

农业灌溉技术实施方案第1章引言 (3)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3)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4)第2章农业灌溉概况 (4)2.1 农业灌溉现状 (4)2.2 农业灌溉存在的问题 (4)2.3 农业灌溉发展趋势 (5)第3章灌溉水源与取水工程 (5)3.1 灌溉水源分析 (5)3.1.1 水源类型 (5)3.1.2 水源质量 (6)3.1.3 水源供需分析 (6)3.2 取水工程规划与设计 (6)3.2.1 取水方式 (6)3.2.2 取水工程布局 (6)3.2.3 取水工程设计 (6)3.3 水源调配与优化 (6)3.3.1 水源调配策略 (6)3.3.2 水源调度管理 (6)3.3.3 水源优化措施 (7)第4章灌溉制度与灌溉技术 (7)4.1 灌溉制度的确定 (7)4.1.1 灌溉制度概述 (7)4.1.2 灌溉制度的制定原则 (7)4.1.3 灌溉制度的制定方法 (7)4.2 灌溉技术选择 (7)4.2.1 灌溉技术概述 (7)4.2.2 灌溉技术选择原则 (7)4.2.3 常用灌溉技术介绍 (8)4.3 灌溉制度的实施与调整 (8)4.3.1 灌溉制度的实施 (8)4.3.2 灌溉制度的调整 (8)第五章灌溉设施与设备 (8)5.1 灌溉设施选型与配置 (8)5.1.1 灌溉设施选型原则 (8)5.1.2 灌溉设施类型 (8)5.1.3 灌溉设施配置 (9)5.2 灌溉设备安装与调试 (9)5.2.1 设备安装 (9)5.2.2 设备调试 (9)5.3.1 设施维护 (9)5.3.2 设施管理 (9)第6章节水灌溉技术 (10)6.1 节水灌溉原理与方法 (10)6.1.1 节水灌溉原理 (10)6.1.2 节水灌溉方法 (10)6.2 节水灌溉技术应用 (10)6.2.1 喷灌技术 (10)6.2.2 滴灌技术 (10)6.2.3 节水灌溉设备研发与应用 (11)6.3 节水灌溉效益分析 (11)6.3.1 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 (11)6.3.2 农业产量和品质提升 (11)6.3.3 节能减排 (11)6.3.4 农民增收 (11)第7章自动化灌溉系统 (11)7.1 自动化灌溉系统概述 (11)7.2 自动化灌溉系统设计 (12)7.2.1 系统组成 (12)7.2.2 设计原则 (12)7.3 自动化灌溉系统运行与维护 (12)7.3.1 运行管理 (12)7.3.2 维护保养 (12)第8章灌溉管理与优化 (13)8.1 灌溉管理组织与制度 (13)8.1.1 灌溉管理机构设置 (13)8.1.2 灌溉管理制度 (13)8.1.3 人员培训与考核 (13)8.2 灌溉优化方法与应用 (13)8.2.1 灌溉制度优化 (13)8.2.2 灌溉技术优化 (13)8.2.3 灌溉设备优化 (13)8.3 灌溉调度与决策支持 (13)8.3.1 灌溉调度策略 (14)8.3.2 决策支持系统 (14)8.3.3 水资源监测与评估 (14)8.3.4 灌溉信息化建设 (14)第9章灌溉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14)9.1 灌溉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14)9.1.1 土壤结构变化 (14)9.1.2 土壤盐渍化 (14)9.1.3 土壤养分变化 (14)9.2 灌溉对水环境的影响 (14)9.2.2 水资源利用效率 (15)9.2.3 河流、湖泊生态环境影响 (15)9.3 灌溉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15)9.3.1 优化灌溉制度 (15)9.3.2 发展节水灌溉技术 (15)9.3.3 恢复与保护灌溉区域生态环境 (15)9.3.4 生态灌溉模式摸索 (15)第10章实施效果评价与展望 (15)10.1 实施效果评价方法 (15)10.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5)10.1.2 评价方法选择 (15)10.2 实施效果评价与分析 (15)10.2.1 实施效果评价过程 (16)10.2.2 评价结果分析 (16)10.2.3 实施效果对比 (16)10.3 农业灌溉技术发展展望 (16)10.3.1 技术发展趋势 (16)10.3.2 政策与产业支持 (16)10.3.3 创新与挑战 (16)10.3.4 发展建议 (16)第1章引言1.1 研究背景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的挑战,农业灌溉面临着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双重压力。

影响我国粮食增产的主要因素

影响我国粮食增产的主要因素

影响我国粮食增产的主要因素作者:许海燕来源:《地理教育》2009年第01期一、水资源我国水资源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

1hm2耕地平均占有水量28 050m3,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5。

81%的水资源集中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长江以北地区人口和耕地分别占全国的45.3%和64.1%,而水资源却仅占全国的19%,人均占有量为全国的1/5。

降水多集中在夏秋季节,春冬季往往较干旱,即使在南方水资源较丰富的地区,自然降水也难以满足水稻全生育期的需水总量。

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决定了粮食增产对灌溉的依赖。

据有关研究表明,耕地灌溉率与粮食单产有较好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0.8左右。

黄河以南灌溉率每增加1%,粮食单产可增加2.9千克/亩;黄河以北灌溉率每增加1%,粮食单产可增加2.79千克/亩。

我国现有有效灌溉面积约占全国耕地的50%,但却生产全国80%的粮食。

1949—1979年,我国耕地面积基本上未增加,但有效灌溉面积却呈直线增长的趋势,年均增长率约为3.9%,相应的粮食产量也增加近两倍。

然而,对于一个水资源分布在时空上很不均匀的国家来说,不可能持续依靠大量增加灌溉用水来维持粮食的增产。

未来要提高耕地灌溉率,以促进粮食持续增长,必须主要依靠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

二、土地资源1.耕地面积利用变化耕地是土地资源的精华,是粮食生产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

近年来,我国一方面因人口大量增加造成耕地明显减少,另一方面随着各项非农建设的迅速发展,导致耕地净减少十分突出。

1978—1993年,全国耕地面积减少6 432万亩,相当于一个四川省的耕地面积。

由于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导致粮食播种面积的减少。

另外,由于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农用地方面,最突出的是在耕地上盲目扩种果树、挖鱼塘、大量占用耕地,过多地挤掉了良田面积,严重影响粮食生产。

粮食总产量的稳定与增长必须有一定的种植面积作保证。

2024年水利继续教育心得体会(2篇)

2024年水利继续教育心得体会(2篇)

2024年水利继续教育心得体会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2 研究目的和任务1.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第二章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2.1 国内研究现状2.2 国外研究现状2.3 发展趋势分析第三章水利继续教育的需求与问题3.1 水利行业发展的需求3.2 水利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3.3 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方法第四章水利继续教育现状与特点4.1 水利继续教育的类型和形式4.2 水利继续教育的内容和特点4.3 水利继续教育的组织与管理第五章水利继续教育的评价与改进5.1 水利继续教育的评价体系5.2 水利继续教育的改进方向5.3 水利继续教育的前景与展望第六章结论6.1 主要研究结论6.2 研究工作的不足和展望6.3 对水利继续教育的建议和建议参考文献附录以上是一个水利继续教育心得体会的模板,根据你的要求,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2024年水利继续教育心得体会(2)根据____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处关于____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的有关规定,本人在____月____日至____月____日期间,参加了黑大主办的“水资源管理与水利工程建设”课程知识更新培训班。

通过本次培训,使我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得到提高,加深对水行业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的了解,掌握本行业发展动向,进而在实际工作中更新知识,更新理念,提高专业工作水平,扩展实际工作的思路,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水资源管理与水利工程建设课程是研究水文与水资源、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工程管理、农业水利的一门综合课程。

通过“水文与水资源课”的学习,是我掌握了相关的知识,了解了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建设的必要性。

可以看出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必须实行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以求获得较大的综合效益。

通过“农业节水灌溉”的的学习,使我了解灌溉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国用水和缺水现状及____世纪用水预测,了解我国传统灌溉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节水灌溉的必要性,了解国内外农业与生态节水技术领域的发展态势、现代农业与生态节水技术创新的总体目标。

陕西省铜川市水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分析

陕西省铜川市水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分析

陕西省铜川市水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分析发布时间:2021-05-14T07:37:42.133Z 来源:《防护工程》2021年3期作者:蔡琳[导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工农业现代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这对水资源的供需平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是人均用水量偏低,我们需要探寻如何高效使用有限的水资源郑州大学河南省郑州市 450001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工农业现代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这对水资源的供需平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是人均用水量偏低,我们需要探寻如何高效使用有限的水资源。

同样,陕西省铜川市水资源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在对铜川市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水文资料、水系、水资源概况、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为铜川市水资源管理提供有效的管理措施。

关键词:水资源;供需平衡;措施;铜川市Analysis of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in Tongchuan City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the degree of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s also increasing, which requires a higher 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water resources. China is rich in water resources, but the per capita water consumption is low.We need to explore how to use limited water resources effectively. Similarly, the water resources of Tongchuan City in Shaanxi Province are facing the same problem.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level of water resources in Tongchuan City of Shaanxi Province is relatively low. Based on the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ongchuan's physical geography, social economy, hydrological data, water system, water resources overview,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status, this paper finds out the problems and gives its own opinions, so as to provide effective management measures for Tongchuan's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1.陕西省铜川市概况1.1.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铜川是陕西省省辖市。

我国农业现状分析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我国农业现状分析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我国农业现状分析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摘要农业是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

但是由于中国从1950年以来制定的农产品统购统销等政策一直没有变,农民用低价出售农产品,而用高价购买工业产品,形成工农产品“剪刀差”。

在这一框架下,中国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失衡,工业和城市得到迅猛发展,城市居民收入一天天增加,而农业和农村发展却掉队了。

与此同时,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我国在农业方面的基础地位日渐薄弱。

然而,在强劲的GDP增速背后,农民的收入水平却提高不够。

相比较发达国家,我国的农业发展总体水平落后,家庭式的农业生产普遍,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投入产出不协调,总而造成了农村大量劳动力的浪费。

于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日渐提上日程,被人们所关注。

本文试图从农业的概念入手,详细阐述新中国成立之后农业的发展和改革对国民的影响,从我国农业目前面临的新形势与新特点,引出我国发展可持续农业的背景和必要性。

关键字:农业经济失衡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第一章农业概述1.1 农业概念农业为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

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

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

通常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

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的来源,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也是一切非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都要受到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制约。

1.2 农业的生产结构中国农业的生产结构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但数千年来一直以种植业为主。

由于人口多,耕地面积相对较少,粮食生产尤占主要地位。

在传统观念中,种植五谷,几乎就是农业生产的同义语。

阜阳市颍泉区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工程规划探析

阜阳市颍泉区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工程规划探析

阜阳市颍泉区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工程规划探析赫金良(阜阳市颍泉区伍明镇水利站,安徽阜阳236134)摘要本文介绍了阜阳市颍泉区自然和社会经济基本情况,分析了该区农田水利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实施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工程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具体的规划原则与目标任务,以期为颍泉区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遥关键词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现状;问题;必要性;安徽阜阳;颍泉区中图分类号S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21)11-0172-04DOI:10.3969/j.issn.1007-5739.2021.11.075颍泉区是安徽省阜阳市城郊型农业区之一。

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水旱灾害较为频繁。

自“十二五”以来,颍泉区以深化改革为引领,坚持政府主导,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

通过多年的建设,全区农田的防洪、除涝、灌溉能力大大提升,为该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该区农田水利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因而工程体系不完善、整体抗灾能力不高,特别是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1]0为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和加快解决该区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根据安徽省水利厅的部署,颍泉区开展了《颍泉区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本项规划主要针对农田水利灌排“最后一公里”问题,提出了该区农田水利发展的目标、思路与总体布局,确定了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未来5年进行全区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的重要依据。

由于本专项规划是颍泉区未来5年农田水利发展的保障性规划袁也是颍泉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需要全区各涉水部门共同努力来完成。

在规划编制中,依据《颍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目标,确定了本规划的功能定位、规划目标和规划任务。

1基本情况1.1自然条件1.1.1自然地理。

阜阳市颍泉区位于安徽省淮北平原的中北部,北靠太和县、西接界首市、南临颍州区、东与颍东区接壤,国土面积643.3km2,耕地3.69万hm2o 颍河、泉河、黑茨河、茨淮新河穿境而过,滩阜铁路、京作者简介赫金良(1968—),男,安徽阜阳人,工程师,从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水利技术推广工作。

《2024年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农业水资源管理的适应对策》范文

《2024年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农业水资源管理的适应对策》范文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农业水资源管理的适应对策》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我国农业水资源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气候变化导致降雨分布不均、极端天气频发,对农业水资源管理和利用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应对这一挑战,本文将分析我国农业水资源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并探讨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如何采取有效的适应对策,以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农业水资源管理现状及问题1. 现状我国农业水资源管理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水资源保护、节水灌溉、水土保持等方面。

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农业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加之气候变化的影响,使得农业水资源管理面临诸多挑战。

2. 问题(1)水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

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而另一方面,农业灌溉用水浪费现象严重。

(2)农业水资源管理机制不完善。

缺乏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机制和政策支持,导致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3)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的影响。

极端天气、降雨分布不均等气候变化现象,对农业水资源管理和利用带来严重影响。

三、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农业水资源管理的适应对策1. 加强水资源保护与节水灌溉(1)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用水利用效率。

如滴灌、微喷等节水灌溉技术,可有效减少农业灌溉用水量。

(2)加强水资源保护,防止水污染和水资源浪费。

建立健全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加大对水污染和水资源浪费的处罚力度。

2. 完善农业水资源管理机制(1)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政策体系。

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政策,明确各级政府和水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2)加强跨区域、跨部门的水资源管理协作。

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水资源管理协作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优化配置。

3. 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1)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

如耐旱、耐盐碱等抗逆性强的作物品种,提高作物的抗逆能力。

(2)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水资源管理经验。

学习其他国家和地区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地的水资源管理策略。

中国近10年耕地资源变化情况统计分析

中国近10年耕地资源变化情况统计分析
2020 No.1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TERRITORY & NATURAL RESOURCES STUDY
·53·
山湾,该阶段 围填海 以盐 田、渔业 养殖 为主;第 二阶 段 ,填 海 以 盐 田 、养 殖 和 港 口 、工 业 建 设 为 主 ,港 口 建 在 八 叉 沟 ,规 模 逐 渐 扩 大 ,不 断 的 有 养 殖 地 区 被 工 业 所替代,逐渐形成的葫芦山湾工业区以修造船产业 为主,兼顾其 它装备 制造 业的需 求;第 三阶 段,围填 海 以 临 海 重 工 业 及 港 口 开 发 为 主 ,面 积 较 大 ,主 要 在 葫芦山湾和马家浅滩区域,填海区重心向临渤海方 向缓慢转移。
万亩分区合计2010年2011年2012年水田水浇地旱地水田水浇地旱地水田水浇地旱地水田水浇地旱地东北区西北区京津冀鲁青藏区闽粤琼晋豫区苏浙沪西南区湘鄂皖赣106881820101667735116015211657318012494662863211679232728542152212524727502292133983405175991141280853970683191493318820095522925826849931313550034780110237822242962700510114619539748441910944043066512301329分区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水田水浇地旱地水田水浇地旱地水田水浇地旱地水田水浇地旱地东北区西北区京津冀鲁青藏区闽粤琼晋豫区苏浙沪西南区湘鄂皖赣10445253530510126420422741110414115960721813145291427286093142317535326437259223410415003146651261128519349562313012487162861647325324202615056517415657219646014416911569391351002142202812414854136图220102016年全国分地类耕地面积净增减变化情况赵玉领中国近10年耕地资源变化情况统计分析55区湘鄂皖赣区3个片区水田水浇地面积为净减少旱地面积为净增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47 - 0 18 9 49 - 7 37
图2
Fig. 2
我国每年有效灌溉面积新增量和减少量
Annual increase and decrease of effective irrigated area in China
0 04 - 1 59 - 1 31 - 1 16 云南 2 03 - 3 51 - 4 51 - 0 20 西藏 0 08 3 14 0 19 - 0 17 3 51 2 16 0 12 0 12 陕西 1 81 甘肃 0 15 青海
[ 4] [ 3]
减少量占 年初有 效灌溉 面积 的比 例也 不断上 升, 2003 年达到 2 12% ( 表 1) 。有效灌溉面积净减少的 地区也有扩展之势, 2000 年有效灌溉面积净减小的 省区只有北京、 天津、 广 东等 4 个经济 较发达的省 区 , 而到 2003 年发展到 15 个省区。2004 年以后我 国开始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但是有效灌溉 面积净减小的省区仍有 9 个 , 除重庆市外全部在东 部沿海地区 ( 表 2) 。 1986 年以来, 我国有效灌溉面积呈缓慢增长趋 势 , 2000 年以后增长速度明显减慢。就净增量 ( 年 末有效灌溉 面积 - 年 初有效灌 溉面积 ) 而 言, 1989 年以后 , 由于种种原因 , 有效灌溉面积净增量不断扩 4 2 大 , 1997 年净增量达到 110 81 ! 10 hm , 是建国以来 有效灌溉面积净增量最大的年份之一。但 1998 年 国家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经济增长较快, 有效 灌溉净增量开始快速下滑, 到 2003 年仅增加 4 27 ! 10 hm , 相当于 1997 年净增量的 3 9% ( 图 1) 。
1
前言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 耕地资源非常短缺的发
粮食安全的基本国策。但是 , 我国已有灌溉面积减 少的势头没有得到根本控制。根据水利部门统计资 料 , 1986 年~ 2004 年我国年均已有灌溉面积减少量 81 81 ! 10 hm , 相当于每年减 少一个都江堰灌区,
4 2
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 张和农村非农产业的不断发展 , 耕地占用数量不断 增加,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为了扭转耕地面积持续 减少的局面 , 国家制定了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 战略目标和措施 , 对耕地动态变化十分关注
0 31 - 1 01 - 0 16
0 01 - 0 03 - 0 13 湖南 - 0 08 - 0 11 - 0 07 - 0 03
2 38 - 1 58 - 1 34 0 25 10 06 4 21 6 75 5 87 0 30 6 53 1 68 0 03 13 09
4 01 广东 - 0 27 - 0 50 - 3 70 - 1 60 - 2 29 0 09 广西 6 74 海南 2 54 0 04 0 42 4 12 0 50 2 94 2 44 0 00 1 59 0 07 0 91 0 10 0 71 1 78 0 62 1 99 0 00 0 85 0 03 0 94 1 29 1 20 1 89 0 26 - 0 85 0 10 0 00
图1
我国每年有效灌溉面积及其净增量
Fig. 1 Annual effective irrigated area and net increase area in China
我国每年有大量的有效灌溉耕地被占用 , 导致 有效灌溉面积增加缓慢。图 2 为 1986 年以来我国 每年有效灌溉面积新增量和减少量。从图 2 可知, 1986 年~ 1998 年我国 有效灌溉面积新增量仍呈上 升趋势。 1998 年以后, 有 效灌溉面积新增 量下降, 但每年均超过 100 ! 10 hm 。1986 年 ~ 1998 年我国
10
表 3 我国有效灌 溉面积减少的原因
Table 3




28 卷第 2 期
设占地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西部地区的甘
( ! 104 hm 2 )
Reason for decrease of effective irrigated area in C hina
[ 1, 2]
占年均有效灌溉面积的 1 60% , 其中 1990 年灌溉面 积减少量达到年初有效 灌溉面积的 2 61% 。总体 上 , 20 世纪 90 年代减少量保持平稳, 但每年减少量 在 66 ! 10 hm 左右。 2000 年以后减少量逐年增加,
4 2

我国创 造了以 世界 6% 的 可更新水 资源量 和 9% 的耕地养活世界 22% 人口的奇迹 , 这在 很大程 度上归功于有效灌溉耕地。我国在占全国耕地面积 45% 的灌溉面积上 , 生产了占全国总量 75% 的粮食 和 90% 的经济作物 。根据水利部 20 世纪 80 年代 初对全国灌溉农田和非灌溉农田粮食产量的调查 , 一般灌溉农田的粮食产量比非灌溉农田的产量高 1 倍~ 3 倍, 越是干旱的地区增产幅度越大 , 灌溉增产 在总增产中的分摊系数约在 0 4 左右 。由此可见 有效灌溉面积对保障我国粮食生产与安全具有重要 的意义。但是, 有效灌溉面积减少的问题没有引起 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分析近 20 年我国有效 灌溉面积变化情况, 重点分析减少的问题, 希望引起 有关部门的关注 , 更希望水利部门重视此问题并出 台相应政策措施。
2002 2003 2004 3 69 0 50 0 79
2000 全国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64 6903 4 27
2004 35 15 河南
2000 7 65
2001 4 07
3 65 - 1 01 0 88
- 0 02 - 0 56 - 0 77 - 0 96 - 0 86 湖北 0 00 4 61 0 74 0 12
0 22 - 0 36
0 23 - 0 59 - 0 33 - 1 51 - 3 16 宁夏 0 80 1 12 - 3 87 - 3 67 0 60 新疆
0 61 - 0 32 - 0 17 0 99 4 22 0 11
注 : 数据来源引自 1986 年 ~ 2004 年各年水利统计年鉴。
1) 水利部规划计划司编 , 水利统计年鉴。
3
有效灌溉面积变化原因分析
0 75 - 1 19
0 40 - 0 02 - 1 59 2 39 0 05 1 94 0 33 1 69 0 10 1 61 1 93
有效灌溉面积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根据水利 部门长期的调查统计, 主要原因有: 工程设施损坏报 废、 机井报废、 长期无 水、 建设占地、 退耕 ( 还林、 还 草、 还湖等) 及其他原因。但是, 不同时期主要原因 是变化的。2000 年以前, 机井报废是有效灌溉面积 减少的主 要原 因。 2000 年以 后, 工 程设 施损 坏报 废、 建设占地和退耕上升为有效灌溉面积减少的主 要原因 ( 表 3) 。
摘 1 2
献 , 乔建华
1
1
100038;
2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
100083)
要 : 有效灌溉耕地是我国粮食安全 的重要保 障 。 本文 在全面 分析近 20 年有效 灌溉面积 变化情 况及其 原
因的基础上 , 提出保护有效灌 溉面 积的 相关 建议 。 研究 表明 , 1986 年 ~ 2004 年我 国年 均已 有灌 溉面 积减 少量 为 81 81 ! 104 hm2 , 占年均有效灌溉面积的 1 60% 。 2000 年以后有效灌 溉面积减 少的主 要原因 是灌溉 设施损 坏 、 建设 占地 和退耕 。 我国每年因有效灌溉面积减少至少 导致粮 食减产 48 90 ! 108 kg。 建议 水利部 门抓住 2006 年将开 展 的土地利用总 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和第二次全国农业普 查的机 会 , 会同有关 部门开 展调研 , 提出 保护有 效灌溉 面 积的具体对策 。 关键词 : 有效灌溉面积 ; 动态变化 ; 退耕政策 ; 水利设施损坏
28 卷第 2 期
柳长顺等 : 近 20 年我国有效灌溉面积动态分析
9
表 1 1986 年 ~ 2004 年我国有效灌溉面积变化情况
Table 1 Change effective irrigated Land area in China from 1986 to 2004
本年有效灌溉面积 年初面积 ∀ 新增 #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4 793 27 4 787 33 4 796 67 4 791 44 4 833 75 4 838 93 4 895 13 4 946 40 4 983 93 4 993 80 5 041 27 5 116 07 5 226 88 5 501 32 5 551 70 5 585 79 5 590 06 92 82 111 23 87 39 117 34 131 48 127 25 113 90 102 00 89 70 109 56 145 74 172 63 132 50 116 94 125 14 122 61 116 00 减少 ∃ 99 05 101 89 92 61 75 03 126 36 70 38 62 66 64 44 79 86 62 08 70 93 61 80 67 81 66 56 90 12 118 34 80 85 净增 %= # - ∃ - 5 94 9 34 - 5 23 42 31 5 18 56 20 51 27 37 53 9 87 47 47 74 80 110 81 64 73 50 38 34 09 4 27 35 15 ( ! 104 hm2 ) 减少量 ∃ 年初 面积 ∀ ( % ) 2 07 2 13 1 93 1 57 2 61 1 45 1 28 1 30 1 60 1 24 1 41 1 21 1 30 1 21 1 62 2 12 1 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