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威尼斯双年展 日本国家馆

合集下载

浅谈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浅谈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摘要:得益于世界级大师与事务所和顶尖策展团队在展览中对人与生活根本联系和对问题方案的呈现,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已为全球公认为最权威和盛大的建筑展示平台。

从第一届到第十七届,它通过建筑记录了期间人类聚焦的所有关键性突破和趋势铺垫。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梳理该双年展发展趋势和影响力,同时讨论其与国内建筑的主要关联。

关键词:建筑,材料,空间,设计浅谈威尼斯建筑双年展A Brief Analysis on the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Exhibition of the Venice Biennale罗江玫1 Luo Jiangmei最具权威的建筑展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是由世界级大师和事务所、慕名参观者组成,建筑界最盛大的建筑理念和实践成果前沿动向的展示平台,她所传递信息的专业性被世界公认为建筑发展的风向标。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实时抓住了反映各地区人类状况的积极面,因此她不仅得以和其他艺术一样具有创造精神,能够深刻地表达人与生活的根本联系,还提出了解决思路,这是她为什么可以被世界视为一册具有权威性甚至预测性的地缘政治和材料科学进展的观察指南来对待的原因。

1968年,欧美学生与工人阶层针对根据法西斯政府建立的包含建筑相关的一系列规则进行的声势浩大的讨伐,其中,充斥着浓厚的政治目的性,被纳入到威尼斯双年展的建筑单元,也被放置到结构重建的计划中。

为了将国际艺术展览从陷入到长期官僚化的危机中解脱,主办方认为建筑展需要通过与大众对话而非限于业内交流来实现,1974年,威尼斯双年展增设了建筑部,6年后,第一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以“过去的呈现”为主题,在威尼斯主岛的兵工厂内为公众展示了红极一时的后现代主义建筑。

这次展览意为建筑历史承上启下,由于其特性区别于其他展品,第一届的展品都事先通过资料转化,以剧场的形式打造出沉浸式艺术体验。

这种“建筑相关而非建筑”2,专业圈与大众层的重叠令展览在获得意料外成功的同时也拟定了其后建筑双年展的基本模式。

建筑的艺术——第12届威尼斯建筑艺术双年展

建筑的艺术——第12届威尼斯建筑艺术双年展

其 中的功 部件可以进行更换 日 能 本馆 的 展览 表现7在
术气息。在妹 岛标志性的风格T 屣i现 更加兼容并蓄的格谰 种变化在双年 展的±要展
能做整体 的 观察 和体验 以往则是把 众多的作品塞八扶小的 地 其中最令^瞩 目 惊 叹的是丹麦艺 术豪O a u E s n l r l s 的作品 Y u s I s O d h u e { f a 。 o r p C n o s 分离 fe 的房间中 通过从 而降的几股水流在 中 盘旋蜿蜒 你的第二居室) 这件装置置身干津 光 线也 似乎 *发生7弯曲 跟 l e 利月电影和 n b g 动 的


第1 届威尼斯建筑艺术双 年展 2
e l t An o ! : t cu eL 2 _ h f  ̄ : e tz a m N.
建筑 的艺术
在艺术与建筑主 间 台。在这里
K z y e l 妹岛和世是威尼斯建筑 年 历史上的第一位 日 a u oS j ma 展 裔策展^ 建朱培设计的装置 意园 同样选择了轻盈 自然这一主题
拓展 搿还是概念都使^f迷 在傍晚或者夜间 望条组成
意目。是对中国古典目林的诖释和
论外
使用现代和未来主 的手法展现空间概念 这件装■作 的创意来源于中目书 和绘画
一片云一样的光将使^对地平线的传统 它是自1 0 多 0 根不 目高度的腈纶 3
04 ㈣
目镕
r …



∞ h m 帕 0 一E#目 7


0 t^ B
∞ t^

位于日本 馆的装 作 筑师事务所共同设计的 的 计制作 领略它的 奇妙 彩漂浮在展厅内 在 中央
C o d c p 是由德目T n o r I sae u r . a 工程师事务所和日本 e u o , 建 a ̄ Tt oKc o s d 同样向人们提供 了令^震撼的体验 两家公 使用= 手 法进行装置 通过控制建筑内的礅环境 从云端走过 半 再目 地 到 一 人I云 这条蟪蜒

灾后重建

灾后重建



江 堰国家级文物和世界遗产主 体并没 有
遭到破坏 旅游资源优势和价值优势依 然 ,
明显 。 在各方援 建支持下 . 该市旅游和商
贸服务业 在灾后重建阶段 已有了一 个 良
好 的开 端 。 震后将按照 青城 山一 都江 堰 国

际休闲度假旅游区规划定位 打造 道 山


圣水
生态

田园

四大主题 片区和

国 .
新加坡 、
印度 .
南非 、
秘鲁等7 0
多个 国
家的团体会 员和个人会员组成。 该学会是
联合国 联合国人 居署和欧洲理 事会承认 、
的非政府组织 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 .
正 式咨询地位 。 由该学会组织的国际规划
大会是 国际规划界最高级 别的会议。 大会
每年选择不 同 的主题在不 同的国家举行。


1 6 2 0 亩 。 预计重建修复后每年游客量 可达
8 0 0 万 人 次 投资回 收期 为3 ~ ,
5 年。 (第一
财经 日报 )
汶 川地 震 灾后重 建 规划 发布
9 月2 3 日 中国政 府 网发布 了《汶川 地
震灾后恢复重 建总体规 划》全 文 指出 中 .
国将用3 年左右时闻 耗资1 万 亿元 完成
(新华网 )
第1 1 届威尼斯 国际建筑双年展
第1 1 届威尼斯 国际建筑双 年展于 9
月 1 4 日 至 1 1 月2 3 日在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举办

主题 为 那儿
超越房屋 的建筑”


(Ou t t h e r e A r c h it e c t u r e B e y o n d B u i ld in g ) 。

威尼斯双年展研究综述

威尼斯双年展研究综述

威尼斯双年展研究综述作者:赵萌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44期始于1894年的威尼斯双年展是当代艺术领域的重要盛事,对于中国艺术界而言,威尼斯双年展早已不再是上世纪时那样的神秘与遥远,但在众多中国艺术家眼中,它依然是掌控着国际艺术权威和学术标准的重要当代艺术展示舞台。

然而有趣的是,对它的评价有不少争议。

这一切争议都源于1993年。

199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首次出现了中国艺术家的面孔,这份16人的名单中包括王广义、李山、余友涵、张培力、方力钧在内的许多人在20余年后已经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力量。

自1993年王广义、方力钧等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以来,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成了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梦想之一,参展艺术家也会受到国内外艺术市场的青睐。

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家参加1993年威尼斯双年展,国内艺术界的评价褒贬不一。

在积极的评价中,薄小波的《走向世界的中国新艺术》一文颇具代表性。

1993年6月,薄小波在《走向世界的中国新艺术》一文中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家出现在威尼斯双年展上大加赞赏,他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家出现在威尼斯双年展上是“谱写世界美术史的新篇章”,同时,他还兴奋地表示:“中国当代艺术走向世界的前景终于出现,其势之迅可以与腾空的卫星相提并论。

”无论国内艺术界的评价如何,中国当代艺术家参加1993年威尼斯双年展都是一件颇具影响力的重大事件。

在《江苏画刊》所评选的1993年中国美术界十项新闻中,中国当代艺术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成为十大新闻之一。

不过,《江苏画刊》对于这一事件的评价持观望态度,成峰在1994年第4期的《江苏画刊》这样写道:“于1993年6月开展的威尼斯双年展,共有十余位中国青年艺术家参展,其本身意义是划时代的:中国前卫艺术理应在世界艺术版图中占有一席之地。

将作品送往威尼斯这已意味着中国向世界开放。

国内舆论界传论较多的是中国艺术家及作品在威尼斯受到“冷遇”。

某报用了“铩羽而归”的字样来描述。

也有人对参展作品中“波普”类居多而不以为然。

意园第12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作品

意园第12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作品

LANDSC APE AR CHITECTURE 2010/06054|Pro je cts |意园第12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作品Yi Ga r d e nAn I n s t a lla t io n a t t h e 12t h I n t e r n a t io n a l Ar c h it e c t u r e Ex h ib it io n Ve n ic e 201第12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于2010年8月28日在意大利威尼斯拉开帷幕,这一次展览的总主题是“建筑使人们相遇”,由本次双年展总策展人、普利策奖得主、日本建筑师妹岛和世提出。

此次中国馆的主要参展艺术家为著名建筑师朱锫及他的团队。

中国馆的主装置名为“意园——Y i Gard en ”,坐落在处女花园的主草坪之上。

试图用一种当代、未来的表现方式去寻求中国园林空间的意境表达,整个装置构思的起点是塑造“聚会空间”的诗意化表达。

为了塑造这种境界,整个装置被构思为虚幻的“光的矩阵”——由1300多根透明、半透明的玻璃杆构成。

上部的半透明感和底部的透明感,使得整个装置似白云漂浮于地面之上,虚幻而超现实。

从空中俯瞰,整个矩阵取中国书法用笔之神韵,开合自然、张弛有度;取中国造园叠石之手法,横看成岭、侧看成峰。

夜间,灯光微明,渐变柔和,犹如人的呼吸节奏,赋予装置以生命感。

装置力图捕捉“轻、柔、飘、动”之感,探索中国传统园林之精髓,使人们相遇于未来与自然之间,感受一种无形诗意的艺术境界。

项目面积:367.5m 2装置艺术家/建筑师:朱锫艺术顾问:范迪安、王明贤、朱小地视觉顾问:萧丽河结构顾问:罗里麦高万(Rory M c Gow a n )建造实施顾问:郑建伟设计团队:何帆、刘闻天、柯军、何奥诺军西欧(H e onJ u Se o)、杰弗里休斯(Ge off e ry Huge s)撰文:刘梦零/朱锫建筑事务所(Studi o Pei -zhu)风景园林2010第六期055||作品图01概念一书法Fig.01Conc ept-calligrap hy 图02概念二云Fig.02Conc ept-Clou d 图03-04,06实景照片Fig.03-04and Fig.06Y i Garden 图05立面图Fig.05Elevation图03。

COMMON GROUND2012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观展分享

COMMON GROUND2012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观展分享

COMMON GROUND2012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观展分享【摘要】 2012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观展心得分享【关键词】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共同的基础1 威尼斯双年展历史背景威尼斯双年展与德国卡塞尔文献展、巴西圣保罗双年展并称为世界三大艺术展,它已有上百年历史,并成为世界上最具盛誉的文化机构之一。

起源于1895年,当时第一场国际艺术展诞生,到1930年,音乐、电影、戏剧作为新的参展形式出现,而建筑展则在1980年首次出现,后来更在1999年有了舞蹈主题的展览。

2 2012年建筑双年展主题精神今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主题为common ground,若直接翻译,可以理解为“共同的基础”,本次展览是由双年展在建筑领域的研究足迹中衍生和发展出来的,主策划人是英国建筑师david chipperfield,一个被称为“在建筑实践中抱有强烈的建筑学洞察力”的人。

david chipperfield阐述他选择的这个主题时说,“现今盛行的专业和文化倾向性常常将个体和孤立的行为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我鼓励我的同行去反抗这种倾向性,我鼓励他们去表达共性,和分享那些能形成一个建筑文化基础的想法,而不是费力的去证明影响力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意大利保留了建筑的精神家园,在这里,我们可以充分的理解建筑的重要性不是作为一个个独特的建筑奇观,而是作为集中价值的体现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场所。

这些可感知的文脉和历史提醒我们--我们的建筑世界是建筑语言持续演变的证据,同时它对我们理解这个世界非常重要。

这点启发了我策划本次双年展的主题关注于延续性、文脉和记忆,关注于分享影响和期待,同时关注于专业领域和公民社会之间存在着的不足理解。

”公民社会是由个体和机构组成的,但这不足以明确人们对空间组织的要求。

他们常常不能发掘建筑所赋予的潜力,不能看到或考虑新的、不同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看看当今的建筑师世界:他们常常被要求去建造一些与众不同的“哗然之作”,去设计一些使人感到惊讶并吸引注意力的建筑,由此去获得社会知名度。

从前威尼斯双年展不带中国玩,后来中国艺术家扎堆威尼斯双年展

从前威尼斯双年展不带中国玩,后来中国艺术家扎堆威尼斯双年展

从前威尼斯双年展不带中国玩,后来中国艺术家扎堆威尼斯双年展01. 什么是威尼斯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德国卡塞尔文献展、巴西圣保罗双年展并称为世界三大艺术展, 这三大艺术展览里威尼斯双年展在其资质上排行第一, 被称为艺术界和建筑界的嘉年华盛会, 奇数年为艺术展, 偶数年为建筑展。

展览分为国家馆与主题馆两部分, 主要展览当代最前沿的艺术成果, 引领着艺术潮流, 威尼斯电影节也是该展览的一部分, 是一个拥有上百年历史的艺术展览, 在这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 也从有过混乱和丑闻。

02. 威尼斯双年展起源1893年4月19日, 喜剧作家、威尼斯市长里卡尔多·塞尔瓦蒂科为了庆祝意大利国王翁贝托一世与王后玛格丽塔的银婚大典, 除此之外因为从文艺复兴时期以来在艺术领域意大利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然而到了19世纪, 法国艺术的兴起并把意大利远远甩在身后, 巴黎成为"世界艺术中心", 面对如此大的反差, 意大利人的内心是不好受的, 就如同我们中国曾经是曾经是世界最强大的强国到后来被其它国家蹂躏的感觉。

为了寻求突破, 意大利政府希望向全世界艺术学习, 鼓励国内艺术家和其它国家进行交流,于是威尼斯市议会决定策划一个意大利的艺术双年展, 1894年4月22日第一届双年展拉开帷幕, 1895年4月30首届威尼斯双年展开幕, 吸引了20多万名观众, 引起了艺术界的轰动, 也极大的推动了艺术的发展。

03.比利时在1907年建立了自己的国家馆, 是一个拥有自己展馆的国家, 接着在1909年到1914年期间, 匈牙利、德国、英国、法国、荷兰和俄国相继建立了自己的展馆, 而中国馆的建立在2003年才正式建立, 但是那年因为 "非典" 原因, 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未能进入中国馆, 然后就在国内广东展示了, 2005年第51届双年展中国国家馆才正是启用, 这与最先建立自己展馆的一些国家相比, 落后了将近100年。

威尼斯砖头——评《第九届威尼斯国际建筑设计双年展》

威尼斯砖头——评《第九届威尼斯国际建筑设计双年展》
种不 同维 度 。专 业性 和诗性 的标题 交织 在一 起 ,也表 明 了建筑 写 作作 为~种 事实 存 在的 力量 ,它 也是 作为 解析 建筑 和 城市 的有 效 工 具。面 对诸 如 : 建 筑 的内 部与外 部 呈现 :城市 建筑 的 入口 和数 码影像 , 数码 建筑 与计 算化 的诗 论 , 如

方面正不断吸引各国建筑师 ,成为引入注目的建筑现场 ,另一方面 ,中国建筑也正日益具有自己的份量和独特地位 ,并
逐 步融 入到 国际 建筑 的潮 流之 中 。所展 示 的公 共性 建筑 ,大都 具有 让 人惊 叹的独 特性 、标 志性形 体和 叙 事诗 般的 魅力 ,让
人窥见建筑的无尽可能。同样 ,其他一些主题下呈现的建筑 ,也同样五花八门,精彩异常,震撼人心。书中最后的作者和 设计师索引,则让我1 门找到这些建筑以及概念的出处。 应该说 ,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物理的、现实的以及未来的建筑和城市图景,它们和我们的生活如 此密切相关,水乳交融 ,几不可分,并以其清晰的压痕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行为和生活质量, “ 而我们的城市 ,我们的建 筑 ,明天将会走向何处? 有关城市、建筑的种种疑惑,会在这样一种狂欢式的展览中找到一个答案吗?这本 《 第九届威
精 彩又形 式 内容 各异 以及 内容 多样 的展览 。
aI 1 d 7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第二 大 部分 “ 点 ( 筑 、建 筑的 影像 和 沉思, 变/ 术 、建 筑 和科 学 的结构 直 觉与 变形 思 维, 式识别, 码建 焦 建 蜕 艺 模 数
筑与计算化的思论/ 崇高的变形 )则演化为一系列叙事诗般的描述和剖析城市与建筑的缜密的文字 ,这些由不同资历 、教育
背景 的 作者撰 写 的文 字 充分 展示 了作 者对 建筑 和城 市 的深度 思 考 ,及其思 维 可能 达到 的空 间和 高度 市中的存在就像日常事物一样是多么的显而易见 ,它们与建筑一起,构成实体和言说的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威尼斯双年展: 日本国家馆
从左到右: 建筑师乾久美子, 平田晃久, 总策展人伊东丰雄, 建筑师藤本壮介
image © designboom
由伊东丰雄领衔的2012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日本国家馆展出了几位日本青年建筑师,包括乾久美子(kumiko inui),藤本壮介(sou fujimoto),平田晃久(akihisa hirata)和摄影师畠山直哉(naoya hatakeyama)的作品。

日本馆的主题是“archi tecture. possible here? home-for-all”,这个提案旨在为所有在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中失去家园的人们解决居住问题,特别以陆前高田市(rikuzentakata)为例。

为了反映当下的建筑,日本馆以正在经历灾后复兴的场地为研究对象,重新评估了它们的建筑美学和形式定义。

一系列潜在的建筑项目模型在实木块基座上展示。

天然木柱从下方的庭院升起,穿过楼板将展馆托起,与每个住宅方案模型相呼应,这些小模型也被锚固在一系列垂直木柱之间。

灾后城市的全景照片作为展览背景展示。

伊东丰雄阐释日本国家馆策展概念:
“…home-for-all‟有一个显著特点,那些…建造‟建筑设施的人和那些将要…居住‟在这的人会在项目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坐下来一起讨论方案...为什么要建房子,为谁建造——已经被忘记了。

一个经历灾难洗礼,失去全部的城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机会,从头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建筑。


'architecture. possible here? home-for-all' commissioned by toyo ito for the 2012 architecture biennale in venice
模型和视频放在实木块上展示
住宅方案
以三维柱梁网格为基础的住宅设计方案
方案
像圆锥形帐篷的茅草屋顶住宅
住宅方案
住宅方案
“在一个风力较强的地区,我们提出了由围墙堡垒构成的结构概念。

直接建在地表上的原木聚合体可以容纳各种各样的活动和功能。

这些原木遍布室内外,设计意图就是将住宅与这些木头相融合。


中心木柱穿过楼板
组织者: the japan foundation
场地: the japan pavilion at the giardini (designed by takamasa yoshizaka, completed in 1956) 特殊支持: ishibashi foundation
合作: jun sato structural engineers co., ltd., daiko electric co., l
td., eastwest inc., DNP fotolusio co., ltd.
总策展人: toyo ito
参展人: kumiko inui, sou fujimoto, akihisa hirata (architects), naoya hatakeyama (photograph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