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共60页文档
城市规划热点问题

郊区化一、定义(suburbanization)一种都市发展受向心力、离心力旳推进,两种力量互相消长,导致都市发展呈阶段性,郊区化是都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之后旳一种离心分散阶段。
☐郊区都市化:郊区转化为都市地区(用地、职业、经济、生活方式),是都市扩大和农业地区非农活动向郊区集散旳成果。
☐都市郊区化:中心区经济活动和人口迁移到郊区旳成果。
郊区都市化,即郊区转化为都市地区,包括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转化,纯农户向兼农户或非农户转化,农村经济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向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转化.农村生活方式向都市生活方式转化。
显然.它是都市向心增长旳成果,是都市化旳一种体现形式。
都市旳扩大必然引起郊区变成都市,即郊区旳都市化。
郊区都市化重要不是中心区经济活动和人口迁移到郊区旳成果,而是都市扩大和农业地区非农活动向郊区集聚旳成果。
都市郊区化,指人口、就业岗位和工商业等从大都市旳中心区向郊区迁移旳过程。
二、体现相对分散——郊区化征兆绝对分散——郊区化经典标志三、中外郊区化比较1、背景相似:人民富裕、交通改善、土地极差地租推进不一样:西方——始于1920’s,兴于1950’s—1960’s。
中国——始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旳1980’s,经济水平、交通不及西方。
2、动力离少数民族越来越多旳市中心。
较富有阶层积极积极....郊区化。
中国:计划向市场经济转变—→土地有偿使用制度—→3、体现:西方:1)富有阶级、中产阶级外迁2)居住郊区化先于工业郊区化3)郊区阶层分异严重4)远郊居住5)大都市空心化6)多关键模式中国:1)一般市民外迁2)居住郊区化滞后于工业郊区化3)近郊居住(由于交通不便)4)中心区愈加繁华5)仍有单中心构造、郊区设施较弱四、睿智增长(smart growth)⏹西方为处理郊区化出现问题(环境恶化、空心化、公共投资费用上升、阶层分化)而采用旳措施。
⏹强调限制都市外围发展,重视发展既有城区,紧凑模式土地运用、混合土地运用⏹目旳:1)都市发展使人收益;2)经济、环境、社会公平;3)新旧城区均有投资机会,良好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旳必然阶段,借鉴了新都市主义某些基本理性追求⏹特性:保护绿色空间、处理交通拥挤、公众参与、小区协作、增强都市竞争力、紧凑、混合使用土地五、中国郊区化利弊利:1)疏解中心区过密人口,改善人居环境2)分散不适合在都市中心区发展工业企业,缓和环境污染3)有利发挥都市中心区区位优势,获得更高土地运用效率,实现更有效都市中心职能。
简论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对上海近代城市发展与规划的影响

2011.2 现代城市研究 49
规划研究
PLANNING STUDIES
海逐渐步入工业化时代,英美租界的 发展也受到了土地的制约,因此出现了 多次越界筑路,致使租界区范围进一 步扩大,界内道路网系统也逐步完善。 法租界的道路建设主要是在公董 局 的主持下进行的。1862 年 6 月在 公董局会议上提出的 “五条交通干线” 成为法租界的第一次道路规划。1900 年和 1914 年公董局分别进行的道路系 统规划主要采用较为规整的方格网道
上海 是 近代中国最早开放 的通 商口岸,受西方影响最大。它是西方 现代文明包括城市规划思想进入中国 的一个重要窗口和通道;是一个在外 力的推动下实现自身迅速发展的城市。 其近代城市发展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
段:第一阶段为 1843 年上海开埠至 1927 年,城市发展表现为租界内部的 各自发展;第二阶段从 1927 年至 1937 年,是国民政府统治相对稳定的阶段 ; 第三阶段为 1937 年至 1945 年日本侵 华时期,受东京规划影响显著;第四
刘家宅路 (今东湖路)和大坟路 (今汾 阳路)所组成的三岔路口;辣斐德路 (今复兴中路) 、白赛仲路 (今复兴西 路)与宝昌路围合成的三角形花园; 贝当路 (今衡山路) 、宝昌路与肇嘉浜 路交会形成放射状的交通广场等也都 强化了 “巴洛克式”特征 (图 3)( 牟 振宇,2008)。另外,租界内纷纷采用 方格路网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体现 了早期功能主义思想。 此外,当西方列强按照本国意愿 建设租界的同时,其规划管理思想和 制度规范也为日后上海城市规划管理 奠定了基础。租界在机构的设置、章 程的制定等各个环节都体现了当时西 方在管理制度上的完善,这是具有近 现代意义的上海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从 无到有逐步建立的过程,具有一定的 进步意 义。1843 年至 1927 年的租界 发展时期为日后上海城市规划奠定了 一定的基础,但作为西方列强统治工 具,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是在一种不 平等的、殖民的条件下产生的。上海 在租界、华界各自发展的特殊格局中, 各自内部形成了一定的道路系统与管
柯布西耶的城市设计理论及方案

大楼底下与周围是 城市的四周为隶24属00区m,×遍15布00树m林(3与6草4万平方米)的广场, 场,可作为城市包扩含展着之花用目、公园与林荫道
配备有餐厅、商店、剧院、沙龙等两
三层高的台阶状公共建筑
光明城功能分区图
2.1光明城市功能分区图
路网设计:
东西、南北主要轴线——40米宽的快速单向车道,每 隔800米或1200米即可通过连接坡道至标准道路的水 平面。 十字路口——有效间距为400米(有时进一步细分为 200米) 符合行车速度与行人可接受耐力的条件限制。
理性至上
勒· 柯布西耶的城市设计理论及方案
勒· 柯布西耶简介 Le Corbusier——1887年10月6日-1965年8月27日
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是现代建 筑运动与城市规划的激进分子和主将
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旗手”。他和瓦尔特·格 罗皮乌斯、路德维格·密斯·凡·德·罗以及弗兰克·洛 依德·赖特并称为四大现代建筑大师。
闭合式杜区
闭合式社区基本上沿用了“别墅—公寓”的模 式,将城市架空干道融入社区中,每个社区占地 规模400m×200m,便于道路交叉口的设置。 居住单元的背面朝向主要街道,向内朝向歌 300m×120m的大花园。 属于一种由街道形成的“围台”式城市。
进退式杜区
进退式杜区灵活地运用“别墅—公寓”模式 每个社区构成面积为400m*600m的街区,每 隔200m设置一条次级街道,形成巨大的岛状基 地 以种无围墙的开放城市为前提。
人口密度 305人/h㎡, 绿化率 48% 人口密度 300人/h㎡,绿化率 85%
人口分类: 城市人.生活重心在城市且居住于其中者 郊区人,工作于郊区且居住于郁区花园新城
现代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

田园城市的城区平面图 中央是一个公园,有六条主干
道路从中心向外辐射,把城市 分成六个扇形地区。在其核心 部位布置一些独立的公共建筑。 在城市直径线的外三分之一处 设一条环形的林荫大道,并以 此形成补充性的城市公园,在此 两侧均为居住用地。在居住建筑 地区中,布置了学校和教堂。在 城区的最外围地区建设各类工厂、 仓库和市场,一面对着最外层的环形道路,一面对着环形的铁路支线, 交通非常方便。
布局思想:在这种实质上是反城市的“城市”中,每一户周围都有一英亩 的土地来生产供自己消费的食物和蔬菜。居住区之间以高速公路相连 接,提供方便的汽车交通。沿着这些公路,建设公共设施、加油站等, 并将其自然地分布在为整个地区服务的商业中心之内。
7.2沙里宁的有机城市思想与有机疏散理论
有机疏散——有组织分散:大城市作为统一整体只能发展到一定限度, 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 局结构的理论。他在1942年出版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 来》。
7.极度分散主义与有机疏散理论
7.1自然主义,分散主义规划师莱特及其广亩城市
赖特在1932年出版的《消失中的城市》中写道,未来城市应当是无所不 在又无 所在的,“这将是一种与古代城市或任何现代城市差异如此之 大的城市,以致我们可 能根本不会认识到它作为城市而已来临”。在 随后出版的《宽阔的田地》一书中,他 正式提出了广亩城市的设 想。 广亩城市:在汽车和廉价电力遍布各处的时代里,已经没有将一 切活动都集中于城市中 的需要,而最为需要的是如何从城市中解脱出 来,发展一种完全分散的、低密度的生活居住就业相结合在一起的新 形式。
布局思想:在这种实质上是反城市的“城市”中,每一户周围都有一英亩 的土地来生产供自己消费的食物和蔬菜。居住区之间以高速公路相连 接,提供方便的汽车交通。沿着这些公路,建设公共设施、加油站等, 并将其自然地分布在为整个地区服务的商业中心之内。
国外城镇化发展模式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启示

国外城镇化发展模式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启示张玉;李蓓蓓【摘要】从世界各国发展来看,城镇化发展在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走城镇化道路已经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该研究在总结国外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经验教训和分析我国的城镇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外城镇化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几点启示,以期对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有所助益.【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3(000)030【总页数】3页(P12178-12180)【关键词】城镇化;发展模式;启示【作者】张玉;李蓓蓓【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经济学院,陕西西安710100;西安财经学院经济学院,陕西西安71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1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十分突出,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而解决这一突出矛盾的根本出路就是城镇化。
城镇化的发展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需要借鉴已经基本完成城镇化建设的国家的成功经验,避免走城镇化弯路。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政治体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程度高低不一,人口数量和土地资源禀赋各具特色,形成了不同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大致可以分为3类:市场主导的城镇化;政府调控和市场主导的城镇化;受自身条件限制的畸形发展的城镇化[1]。
笔者分析了这3种城镇化模式各自的特点,结合我国发展城镇化的实际情况,取长补短,旨在走一条“中国模式”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1 国外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模式1.1 市场主导的放任型城镇化美国是此种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和联邦制,主张以市场调节经济。
这就决定了美国政府基本上不插手城市的管理及规划,而这些繁琐的事务都归由地方完成。
美国自17世纪20~30年代开启城镇化,用将近100年的时间快速完成了其城镇化的发展。
1812~1814年第二次对英战争后,美国近代工业获得真正独立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飞速发展。
工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和制造商在其周围聚集,形成了相互关联的产业带,基础设施建设也不断完善,城市相继建立,所以早期的城市化集中于美国的东北部,随着后来的“西进运动”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其城市化在全美范围内加速进行。
苏联专家对一五时期成都市规划编制工作的技术援助

苏联专家对“一五 ”时期成都市规划编制工作的技术援助李浩城市规划博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邹德慈院士工作室高级规划师,注册规划师。
回望新中国城市规划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反思城市规划工作的内在本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51108427,51378476、51478439)专栏题:规划60年新中国的城市规划事业是在苏联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建立起来的,对苏联专家有关技术援助情况进行历史梳理,不仅是从源头出发,更深入地认识我国城市规划创立和发展基本事实的客观需要,对于反思苏联规划模式对我国的影响,推动规划工作改革及“中国”特色规划理论建设等,也具有重要的解析价值。
“一五”时期国家所确定的西安、太原、包头、兰州、洛阳、武汉、成都和大同等八大重点城市,是当时工业建设及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所在,同时也成为苏联专家对规划工作技术援助的重要对象。
在《苏联专家对新中国城市规划工作的帮助——以西安市首轮总规的专家谈话记录为解析对象》一文(载《城市规划》2015年第7期,以下简称《西安》)中,笔者已就西安市的有关情况加以讨论。
本文继续对成都市规划的相关情况进行解读。
这里所讨论的成都市规划的专家谈话记录,现藏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档案室,隐藏在一份题为“成都市1954~1956年城市规划说明书及专家意见”的科技档案之下。
谈话记录档案共24页,包含4次谈话的记录文件,其中2份为手写稿,2份为打印件(图1、附表)。
根据对各方面信息的解析,4份记录文件,分别记载了1953年5月9日、1953年7月2日、1955年7月27日和1955年11月11日等共4次专家谈话的有关内容。
其中,1953年两次谈话的苏联专家均为穆欣;1955年7月谈话的苏联专家为巴拉金,1955年11月谈话的苏联专家为巴拉金和马霍夫(工程综合设计专家),前者主要就“二汽”的厂址选择问题展开,后者涉及规划修改工作(贯彻“厉行节约”指示)、详细规划、工程综合设计和竖向设计等内容。
后现代(Post-modern)建筑在中国的传播

"后现代"这个词如今已经过时了。
"后现代"在中国建筑界的影响时是80年代中期。
建筑界同仁们引进"后现代"概念,⽐⽂学和其他艺术门类中引进它要早⼀些。
中国的建筑理论家在这个问题上赶了⼀个早班车。
我今天不想深⼊讨论"后现代"这个概念本⾝的内涵,也不会介绍关于它在中国传播的详细情况,只是想通过回顾近⼆⼗年中国建筑界的发展过程中对"后现代"选择性使⽤,说明"后现代"这个概念是如何被"误读"、"误⽤"的。
⾸先应该申明,说"误读"、"误⽤",并⾮批评中国建筑界没有把握住"后现代"这个概念的本质,因为其⼀,"后现代"拒斥"本质";其⼆,⽂化传播⼏乎总是⼀个"误解"的过程,我们只须稍为弄明⽩,产⽣于⼀种语境、⼀种历史条件下的概念,在另⼀种语境、另⼀种历史条件下,发⽣了何种变化和影响。
⼀、中国建筑界通过谁认识"后现代"? 代表⼈物和代表著作: 美国建筑师和理论家、耶鲁教授罗伯特。
凡丘⾥的两本书《建筑的⽭盾性和复杂性》、《向拉斯维加斯学习》,它们是六七⼗年代出台的。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
赫克斯苔布尔,《现代建筑向何处去?》(或称《现代建筑在⼗字路⼝》)。
英国建筑理论家查尔斯。
詹克斯的《后现代建筑语⾔》。
尤其是,詹克斯危⾔耸听,在该书第⼀部分即宣告"现代建筑于1972年某⽉某⽇下午死去",因为美国圣路易城⼏座公寓楼房被市政*认为不适合居住、易滋⽣犯罪,因⽽炸毁重建,于是这个炸毁的时刻就被他称作现代建筑死亡的时刻。
其实,那⼏座楼房的标准和样式与深圳的园岭住宅区差不多,在中国尚属于中等档次。
因为在美国属于低收⼊阶层居住区,住宅区的死⾓成为⿊⼈孩⼦⼲坏事的地⽅,治安较差。
中外城市规划思想的相互影响

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相互影响【摘要】:中西方因在文化和传统上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城市规划思想,自成体系。
当代社会高速发展,全球化发展迅速,中西方联系越来越紧密,城市规划思想也在相互影响中向着更加自然和和谐方面发展。
本文主要研究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的互相影响。
【关键词】: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影响现代经济发展的今天,我国主要城市规划思想多受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
城市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及现代工业技术的推波助澜,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是建筑师与社会学家寻找理想的城市形态以医治“城市病”的乌托邦和物质形象等思想。
英国社会改革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是一种城市建设和社会改革理论,倡议建立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田园城市,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
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重要的社会改良学说,田园城市理论的诞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时代背景,深刻地影响着西方现代城市规划学的产生和发展。
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市政改革运动普遍开展,大量吸收西方最新的市政体制和城市规划建设思想,成为这一改革运动的重要理论来源。
田园城市理论引入中国,希冀改善每况愈下的城市生活环境,防止中国的城市建设重蹈西方城市过去因“激进进展”而出现的种种问题的覆辙,打破城市与乡村两者发展相互隔离的状态,实现二者的平衡发展,此外,还可应对新的战争形势下城市防空的需要。
中国提出了详细的田园城市理论的实施计划。
然而,他们的实施计划只是在片断式解读和简单套用霍华德田园城市模式的基础之上,对其物质技术形态和西方其他一些市政改革潮流成果进行拼筹的结果。
有意无意地忽视了霍华德以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社会城市”的社会改革思想。
中国为保证城市发展沿着科学健康的道路进行,强调分散主义原则和对城市进行功能的分区规划,开始注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平衡协调发展,反对城市繁荣发达、乡村破败落后的畸形发展状态,注重城市里公园、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