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

合集下载

材料科学研究与应用发展趋势分析

材料科学研究与应用发展趋势分析

材料科学研究与应用发展趋势分析材料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也是各种领域的基础工具和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

在当今社会,材料科学的研究与应用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材料科学研究的现状、问题、发展趋势、应用前景四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材料科学研究的现状材料科学的研究范围极广,包括无机材料、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多个领域,其中无机材料和高分子材料是材料科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领域。

无机材料包括陶瓷材料、玻璃材料、功能材料等,而高分子材料则包括塑料、橡胶、纤维素等。

目前,材料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材料的制备、性能、结构以及表界面特性等方面。

同时,随着显微学、计算机、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发展,材料科学中很多关键问题已经得到了突破。

比如,在能源领域,氢氧化镁、氢氧化钠等非常规储氢材料的研究已经进展到实验室级别;在新材料领域,碳纳米管、量子点等新型材料的合成和性能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虽然目前材料科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二、材料科学研究存在的问题1、新材料研发周期长新材料的发明和应用需要长时间的研究和开发过程。

目前,许多新材料的研发周期都需要数年至数十年,这不仅增加了研究经费的投入,也影响了新材料的应用速度。

2、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污染一些原材料的采集量有限,其中一些还存在环境污染问题。

另外,某些仿生材料和生物降解材料需要高昂的制备成本和环保要求,使得研究更加困难。

3、材料性能研究不充分材料的性能不仅决定着它的应用范围和使用寿命,而且也决定了它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但是,目前材料性能研究还不够充分,尤其是复杂材料的性能研究难度更大。

需要开展更多的材料性能研究,充分发挥材料的潜力。

三、材料科学研究发展趋势1、材料设计趋势基于材料的性能需求,材料设计将逐渐走向“从材料需求出发,通过材料基因工程研究、评价和优化,最终实现材料设计”的方式。

2、多材料复合和功能性材料研究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多材料复合和功能性材料将会发掘更广泛的应用价值。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
近代的两次工业革命都与材料的发展密切相关。第一次工 业革命是由于钢铁材料的大规模发展,人们制造了纺织机和蒸
汽机,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使钢铁 工业迅速增长。钢铁材料的大量使用,对其性能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从而带动了金属材料学科(即金相学)的迅速发展。第 二次工业革命是以能源(石油)的开发和应用为突破口的,使 汽车、飞机及其他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新材料的开发和应 用,如高性能合金钢和高性能铝合金等,是这次工业革命的基 础。制造工业,尤其是汽车工业的发展,使合金钢的优异性能 完美地展现出来;航空工业的发展,促进了铝合金、钛合金、 镍基高温合金以及耐高温结构陶瓷的研究与开发。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
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一、引言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一门主要涉及物理学、化学、计算
科学、工程学和材料学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它涵盖了金属材料 工程、冶金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工程、材 料物理和材料化学等二级学科专业,它是研究材料的组成与结 构、合成与制备、性质及使用性能、测试与表征等四个基本要 素及其相互关系与制约规律的一门科学。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中 基本要素的认识和理解应具有动态的观念,基本要素的相互关 系与制约规律应在不同的结构层次、不同的设计和应用阶段进 行阐述和控制。材料的组成与结构着重于研究原子的类型及所 观察尺度范围内原子的相互作用及排列组合规律;材料的合成 与制备则是利用原子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创造一定的外部条 件,使原子(原子团)分子按特定的排列组合形成所需性质与 使用性能的材料的过程;对材料性能的测试和对其结构表征的 计算,并最终实现按照预定性能设计材料和制备材料,构成了 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有着丰富的内涵,不仅包括金属、无 机非金属和高分子等传统的结构材料,而且包含了具有众多特 殊性能和用途的功能材料。20世纪60年代以来,材料科学与工 程技术的迅猛发展,推进了高技术产品的智能化与微型化,从 而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现代生活、社会结构与文化价值。反过 来,社会的发展与需求,又极大地推动着材料学科的发展。整 体看来,材料学科正朝着大材料的方向和与信息、能源、生物 医学、交通、航空航天、建筑等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向发展。

中国先进材料2035发展战略书

中国先进材料2035发展战略书

我国先进材料2035发展战略书一、介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也在不断创新和突破。

作为21世纪的关键技术之一,先进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对于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提升国家综合国力至关重要。

我国先进材料2035发展战略书可以说是针对当前国内外情势所制定的一项重要发展规划,其制定旨在推动我国先进材料领域的创新能力,加速国家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竞争力。

二、综述我国先进材料2035发展战略书对我国未来发展方向和重点进行了明确规划和部署。

在这本战略书中,首先明确提出了未来我国要实现先进材料领域的发展既定目标,随后对应的政策措施、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等内容也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和安排。

这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材料研究、开发和应用三大环节,以及在材料科学、制造工艺、产品应用等方面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三、深入探讨在实现我国先进材料2035发展战略书所规划的发展目标过程中,有几个方面需要我们深入探讨。

首先是在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材料、功能材料和结构材料等的研究已成为当前的热点和难点。

未来我国应加大对这些领域的研发投入,并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前沿科学探索。

其次是在先进制造工艺和装备领域的发展。

在当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提高先进材料的制备工艺和装备水平,推动先进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当务之急。

我国还需构建和完善先进材料产业体系,培育和集聚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材料企业,形成规模效益和辐射带动效应。

四、个人观点我国先进材料2035发展战略书的出台对于我国未来材料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我看来,这一发展战略书的制定是对我国先进材料领域发展潜力和现状的准确分析和科学判断,有利于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加速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

我认为,这也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和国家发展规划提供了一个具有重要战略性意义的创新路径和发展蓝图,成为引领国家科技发展的长期纲领。

中国先进材料2035发展战略书 -回复

中国先进材料2035发展战略书 -回复

中国先进材料2035发展战略书-回复中国先进材料2035发展战略书指导着中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发展方向。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回答这个主题。

第一步:战略的背景和目标中国先进材料2035发展战略书是由中国政府制定的一项重要规划,旨在推动中国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发展。

这项战略的背景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崛起,对于先进材料的需求日益增长。

在新常态下,中国推进产业升级,提高制造业技术水平,因此发展先进材料具有战略意义。

该战略的主要目标是:提升我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从跟随者到创新驱动者的转变。

中国将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力度,培养高水平科研人才,推动创新研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材料科技产业化能力。

第二步:战略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中国先进材料2035发展战略书明确了几个主要的发展领域和关键技术。

首先是智能材料领域,包括智能材料的设计、制备和应用等方面。

其次是高性能材料领域,该领域关注材料的强度、韧性、导电性、超导性等性能的提升。

第三是新能源材料领域,该领域关注能源存储、转换和利用等方面的材料研究。

此外,生物材料、环境材料、纳米材料等领域也是战略的重点关注领域。

第三步:战略的实施路径和政策支持中国先进材料2035发展战略书提出了一系列实施路径和政策支持。

在政策层面上,中国将出台一系列支持材料科学与工程发展的政策,包括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科研项目资助等。

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国将加强高水平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多的科研资金和项目支持,鼓励创新创业。

在推进科技创新方面,中国将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合作,促进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的紧密合作。

此外,中国还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提高国际科技竞争力。

第四步:战略的意义和影响中国先进材料2035发展战略书对中国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首先,实施该战略可以推动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创新驱动的国家转变,并提升国家在全球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地位。

《2024年卓越工程师培养比较研究——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范文

《2024年卓越工程师培养比较研究——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范文

《卓越工程师培养比较研究——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业的快速发展,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满足国家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卓越工程师培养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本文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培养模式下的优势与不足,为提高我国工程师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二、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背景与意义卓越工程师培养是国家战略人才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工程人才。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其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对于推动国家科技进步、促进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三、不同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1. 传统工程教育模式传统工程教育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环节相对较少。

虽然这种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但往往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一种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可以参与到实际工程项目中,提高实践能力。

同时,企业可以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根据企业需求定制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 国际联合培养模式国际联合培养模式是一种跨国合作的培养方式,学生通过在国外知名高校学习,可以接触到国际前沿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的工程技术。

这种模式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其创新能力。

四、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与探索1. 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改革为了提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需要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在课程设置上,应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设置与产业需求紧密相关的课程。

在教学方法上,应采用案例教学、项目驱动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2. 加强校企合作与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是提高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意义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意义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意义摘要:一、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概述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究领域1.材料制备与加工2.材料结构与性能3.材料分析与测试4.材料应用与工程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前景四、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职业规划五、我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成就正文:一、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概述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研究材料及其制备、结构、性能、加工、分析与测试等方面的学科。

它涵盖了从原材料的开发、加工、生产到材料制品的全过程,旨在解决材料的设计、制备、改性、评价和应用等问题。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我国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具有重要地位,为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关键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究领域1.材料制备与加工:研究材料的制备方法、加工工艺及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包括粉体制备、熔融制备、化学气相沉积、物理气相沉积等。

2.材料结构与性能:研究材料的晶格结构、组织结构、相界结构等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涉及金属材料、陶瓷材料、聚合物材料等多种类型材料。

3.材料分析与测试:运用各种现代分析测试手段,如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等,揭示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能关系。

4.材料应用与工程:研究材料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航空航天、能源、环保、电子、汽车等,注重材料与工程技术的结合。

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前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未来将围绕新材料、新技术、绿色环保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为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持。

四、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职业规划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可在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等从事材料研究、开发、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为适应职业发展需求,学生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五、我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成就近年来,我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高温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稀土材料、复合材料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居世界领先水平。

材料科学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其发展方向

材料科学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其发展方向
革 。各种 特殊 类 型材 料 的 持 续发 展 , 要 的 有 非 重 平衡 态 ( 稳 定 ) 料 、 温 超 导 材 料 、 晶 格 材 亚 材 高 超 料 、 度材料 和智 能材料 等 。 梯
加值 产 品 比重 过 大 , 品质 量 不 稳 定 , 产 品种 少 , 档
次低 ;0种有 色金属 矿 山 原 料年 生 产 能力 5 0万 1 5 吨, 而冶 炼能力 达 9 0万 吨 , O 以上 的铜 精 矿 、 0 4% 3 %左 右 的氧化 铝 需 进 口。初 级 加工 能 力 过 剩 , 0 铜铝 加工 能力 的利 用率不 足 5 % ; 业普遍 存 在 0 企
生产 效率低 、 体技 术 水 平 落 后 、 整 能耗 高 、 重 视 不
环保 等 问题 。
收稿 日期 : 0 0 2 6— 1—1 0 3 作者简 介 : 李世普 ( 96 14 一
)男, , 辽宁新 民人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维普资讯
L hp iS iu
(e ah e eoB mli Egei . u蚰Uiry fcn d e nly W h u i3 0 Rsr nrf i arl nn rg W h n ei oSeca c 0g, ua Hb  ̄7) ec c t o ea ien v s i e n T h o t n e4
我 国新材 料 领域 的发 展 特 点 为 : 料 复 合 优 材 化, 由结 构材 料 向非 结 构 材料 的领 域 扩 展 低 维 材
2 我 国 材料 领 域 急 需解 决 的 问题
2 1 传统材料产 业 急待振兴 .
我 国为钢 铁 、 色金 属 冶 金 材 料 产 量 居 于 世 有
文章编 号 :0 8— 2 5 2 0 0 0 0 — 6 10 84 (0 6)3— 0 1 0

材料研究生就业前景

材料研究生就业前景

材料研究生就业前景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一门涉及材料结构、性能、制备和应用的综合性学科,近年来备受关注。

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生,对于自己的就业前景也是非常关注的。

那么,材料研究生的就业前景究竟如何呢?首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从传统的金属材料到新兴的纳米材料、功能材料,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研究领域越来越广泛,这也为材料研究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例如,材料研究生可以在电子、航空航天、能源、环境等领域从事材料研究与开发工作,也可以在材料生产、质量检测、工艺改进等方面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

其次,随着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高端材料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材料研究生在材料设计、材料改性、材料性能测试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可以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同时,随着“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对于高端材料、先进制造技术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这为材料研究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另外,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对于新材料、新工艺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材料研究生在材料设计、材料合成、材料应用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可以为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同时,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推进,高校对于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科研投入也在逐渐增加,这为材料研究生提供了更多的科研机会。

总的来说,材料研究生的就业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高端材料、新材料、功能材料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为材料研究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材料研究生在材料设计、材料合成、材料应用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可以为我国的制造业、科研机构、高校等领域提供技术支持。

因此,作为材料研究生,我们应该保持对于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热爱,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抓住机遇,努力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2006-01-16 16:27:38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根据教育部高教司2003年10月下发的《关于理工科各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课题立项的通知》(教高司函[2003]141号)精神,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及时召开了会议进行认真讨论和布署,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分别对相关高校下发了专业调查报告。

在国内几十所高校、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的支持和配合下,我们积极开展调研,广泛收集资料,经过半年的辛勤劳动,撰写出本专业的发展战略研究。

本课题研究报告是以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中国材料发展现状及迈进新世纪对策》咨询项目总报告、我国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绿色和节能型建材制造技术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为指导,以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工科“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33项)所取得的成果为依据,结合材料科学研究趋势、材料工业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整理而形成。

本课题分五个子课题进行:研究社会经济发展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演变之间的关系;研究社会需求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结构、人才素质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模式的演变规律;研究社会对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相结合的综合性人才的规格要求;提出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专业教育改革建议与创新的措施。

本研究报告是这五个子题研究结果的汇总。

五个子题的研究结果详见子报告。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演变之间的关系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材料的发展水平始终是时代进步和社会文明的标志。

人类和材料的关系不仅广泛密切,而且非常重要。

事实上,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如何更好地利用材料和创造材料的历史。

同时,材料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当代,材料、能源、信息是构成社会文明和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其中材料更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先导。

以下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社会经济发展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1.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材料学科的发展始终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材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传统材料不仅为现代社会大量使用,同时在高新技术的推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下,其性能不断提高,满足了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

近代的两次工业革命,给社会创造出巨大的财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

随着石油天然气的广泛应用,促进了高分子材料产品的石化工业迅速发展,于20世纪30年代形成了高分子学科,高分子材料发展至今,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进入21世纪以后,新时期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对高分子材料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中,高分子学科与金属材料学科、无机非金属学科并列成为材料学科的重要分支。

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时代。

这场始于20世纪中叶的信息革命,是人类科学技术上的一次重大飞跃,它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和信息产业的巨大增长,给材料学科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总之,自从有了人类社会的历史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材料学科的发展始终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对社会进步产生的巨大影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有着丰富的内涵,不仅包括金属、陶瓷等传统的结构材料,而且包含了具有众多特殊性能和用途的功能材料。

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内涵和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具有密切的关系。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材料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材料已经不仅在种类上得到拓展,而且在包括光、声、电、磁、力、超导、高塑,以及超强、超硬、耐高温等机能与性能上获得极大的扩展与深度发掘。

此类新材料的出现,推进了高技术产品的智能化与微型化,从而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现代生活、社会结构与文化价值。

新材料与新能源,以及新材料与新能源中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正在极大地丰富着人类的物质与精神生活。

材料与能源是人类文明的奠基石。

材料是支承工业生产与工业技术的物质基础。

在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中,诸多高新技术产品都是与新材料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新材料技术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工业水平与技术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志。

在现代经济结构中,新材料技术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新技术革命,把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并列为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

子报告中举例说明了材料学科的发展对20世纪文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对20世纪社会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

3. 社会经济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与材料学科发展之间的关系材料是一门实用的直接的科学和技术,所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总是对材料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和牵引作用。

一般来说,材料的基础研究和带有明确目的的开发性研究都各有它们的价值。

它们的效用有长有短,在实际生产上的体现有快有慢,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要不断探索。

材料的应用研究一旦成功,即一种材料诞生之后,它的应用价值和市场开发可以产生较大的辐射作用。

现在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多学科性的,由于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渗透到各行业,许多领域都与材料的制备、性质、应用等密切相关,使得材料成为机械、电子、化工、建筑、能源、生物、冶金、交通运输、信息科技等行业的基础,并与这些相关学科交叉发展。

所以,材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是一个必然趋势,也是材料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是,一方面学科呈现出多科性,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学科发展又呈现出高度综合的趋势,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层出不穷。

学科交叉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国内绝大部分理工科高校一般都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或学院),包含的专业主要为材料类专业。

未来科技的发展将是多学科的交叉和综合。

为了迎接未来的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新趋势,有必要在大学里建立新的结构层次,即跨学科的交叉中心。

比如把材料科学、生物科学、医学工程科学结合在一起,构成交叉学科中心,这样必将大大推动材料学科在新领域的增长点。

二、社会需求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结构、人才素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传统的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到后来的服务社会,现在又提出了教育具有传承文明、创造文明的使命,教育的功能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大学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

从我国材料教育的四个发展阶段可以看出,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正遵循着从宽广到细分,又从细分到综合的科学发展普遍规律,也体现了社会需求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结构、人才素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1. 我国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决定了材料学科专业结构的特点综观不同时期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的特点,不难发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结构、人才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密切。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为适应开发材料资源和满足当时的社会需求,我国材料教育主要是培养矿冶人才;新中国成立以后,工程人才极其缺乏,主要培养毕业后能够立即到国营工业领域担任设计、施工、运行等事业性工作的工科人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的发展,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之间的界线开始模糊,几大材料之间有了更多的内在联系和共性。

于是,国内许多高等学校抓住机会,开拓学科领域,开展交叉、渗透、新型学科的科学研究,逐步打破原专业设置界限,加强二、三级专业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联系,更新教学内容的改革思路;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从拓宽专业口径出发,教育部对中国高等学校材料类本科专业的设置进行了整合,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探索与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材料教育培养模式开创了新的局面。

2. 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对材料类人才素质提出新的要求近年来,我国材料科学领域十分活跃,新概念、新构想、新方法不断出现,新材料在理论和技术上都有长足进展,其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特点:⑴在各类材料多样化基础上的一体化。

⑵合成—结构—性质—加工—实用性能五位一体,成为现代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主要内涵。

⑶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相互融合,两者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增强。

⑷多学科和跨学科的交流和合作是现在材料学科与工程主要发展模式。

⑸材料领域的研究进展速度极快,各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新理论大量涌现,学术活动异常活跃,正进入一个史无前例的“材料时代”。

因此,作为新世纪高新科技的支撑,21世纪材料类专业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必须通晓材料的制备与加工、组成与结构、性能与应用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全面知识。

3. 我国典型材料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建筑业和建筑材料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水泥、建筑玻璃、建筑卫生陶瓷和建筑墙体材料作为我国的四大类建筑材料,产量很大,居世界前列,但产品质量、产品结构及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产量大,但“大而不强”,产品质量档次低;集约化生产规模小,工艺技术装备落后,小、散、乱现象普遍存在;开发能力薄弱。

我国无机非金属材料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为配合研制“二弹一星”创建和发展起来的,初步形成了生产、设计、科研、教育配套的新型产业。

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落后;材料性能低、品种少、批量生产质量不稳定;制备技术及装备落后。

我国高分子工业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很快,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相比,我国高分子材料的品种、产量、制造工艺、技术水平和人均消耗量均存在非常大的差距,研究能力比发达国家落后近10年,产业化能力比发达国家落后近20年。

由此可见,我国材料产业的研究力量和技术水平都还比较落后,急需具有开阔视野,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勇于探索,具有吃苦耐劳精神,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

4. 社会对材料人才的需求现状分析自20世纪60年代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作为一个统一的学科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的材料类专业高等教育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和发展。

在此,以11所院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11所院校高分子类专业、26所院校材料物理、材料化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及研究生招生情况的调查结果作为依据,进行我国社会对材料人才培养及的需求现状分析。

⑴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需求现状我们对武汉理工大学、吉林大学、重庆大学、西南科技大学、武汉化工学院、东华理工学院、福州大学、河北理工学院、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沈阳建筑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11所院校2000—2003年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招生与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连续四年,社会对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于本科毕业生毕业人数,需供比为2左右;对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本科生的需求主要来自于具有工程应用背景的企业,而提供了23%就业岗位的研究院所中也有相当多的是对工程、工艺知识要求高的设计院所;同时,有平均58%的学生在材料领域就业,21%的学生跨行业就业,有1%比例的学生自主创业,四年考取研究生的比例逐年上升,平均比例为19%;“211工程”院校学生就业结构与一般院校有一定区别,考研率、研究院所就业率及跨学科就业率都高于一般院校,用人单位对重点院校提供的岗位数大于一般院校,需供比可达3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