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县域经济差异分析
河南省县域经济差异探析

河 南 省 县 域 经 济 差 异 探 析
张 少 辉
[ 州航 空工业 管理 学 院 工商管理 系,河 南 郑州 40 1] 郑 505
摘 要 :对河南县域经济进行综合测度分析 十分必要 ,可先构建一套 3大类 2 6项指 标 的综合测度表 以进行
定性 分析 :然后 选取 l O个优化公 因子代 替 2 6个 变量 ,进行 综合定 量分析 ;最后 .对 全 省 19个县 ( 0 市) 运 用 分层聚类法进行综合发展水 平的测度 分析 。从 分析 可见河 南县 域经 济的发展 应 注重培 育 支柱 产业 ,大力推 进农
B 经济 规模 l
B 2产业结构
县
域 经 济 综
△
B 4社会发展水平
b 人均居 民储蓄存款余额 ( 9 元) b0新增储蓄存款 占G P的比重 ( ) l D % bl l 每万人拥 有的卫生机构床位数 ( ) 张
h 2每万人拥 有的医生人数 ( 1 人)
B 发展速度 5 A 2发展活力 B 6贸易 、外资与投 资
一
、
评 价 指标 体 系 的 构 建
对 现 状 经 济 、潜 在 经 济 水 平 影 响 较 大 的 主 要 因 素 ,构 建 了
一
影 响县域经 济综 合发展 水平 的 因素众多 ,本 文 采用 定 性初选 ,然后 定量 与定 性 相结 合 的 办法 ,遵循 内涵 完 备 、 代表性强 、简明可取 的原则 ,选取 能反 映县域 经 济实 力或
要对这些指标进 行 无量 纲化 处理 ,消 除指标 量 纲 的影 响。 本文采用美国学者 L 3 a e 出的模糊隶 属度函数的方 .A Z dh提 法对各个指标进行无 量纲 化处理 。根 据无 量纲化 结果 ,运 用优化 S S r N O 1 .0进行 因子 分析 。从 因子 分 P Sf D WS 1 o WI
河南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3期(总第105期)J ou r nal of t h e Par t y Scho ol of C PC Z he ngzhou M uni ei叫Com m i t t e e N o.3,2010(Sum,105)市情省情研究河南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冉朝霞(中共郑州市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室,河南郑州450042)摘要: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经济基础。
实现中原崛起,既要靠中心城市的带动,又必须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从而为实现中原崛起构筑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河南县域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经济发展不快,质量、效益也不高。
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体制和政策的制约,二是观念的制约,三是经济环境的制约。
河南县域经济要想发展壮大,就必须下大力气。
坚持标本兼治,强化各项治本措施,同时还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拓宽县域经济发展的视野,努力做到优化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
关键词:河南县城经济;存在问题;解决途径中图分类号:F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701(2010)03—0098—03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经济基础。
实现中原崛起,不仅要靠中心城市的发展和带动,也要靠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充分发挥县域经济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肛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作用,从而为实现中原崛起构筑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河南县域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经济发展不快,质量、效益不高。
为此,有必要查找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河南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1.体制和政策的制约。
第一,财政体制不到位和政策不合理制约了县域经济发展。
一是财权和事权不对称。
财权和事权不对称集中表现为财权层层向卜集中,而事权却不断下放。
二是财政转移支付不规范。
财政转移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随意性很大,特别是县乡财政转移支付不透明,暗箱操作,助长了不正之风。
三是调动县乡财政建设积极性的激励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县乡财政建设缺乏热情和积极性。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一、引言二、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及表现1. 地理条件的不利因素2. 产业结构的差异3. 城乡差距4. 发展模式的差异5. 政策的实施与执行三、如何解决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1. 调整产业结构2. 加强城市规划建设3.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5. 促进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四、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案例分析1. 河南省郑州市与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对比分析2. 河南省新乡市与南阳市的区域经济发展对比分析3. 河南省信阳市与商丘市的区域经济发展对比分析4. 河南省南昌县与开封市的区域经济发展对比分析5. 河南省洛阳市与安阳市的区域经济发展对比分析五、结论一、引言河南省经济总量大,但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围绕这个问题,我将从河南省的地理条件、产业结构、城乡差距、发展模式和政策的实施与执行这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对于如何解决河南省区域经济不平衡的问题提出建议。
接着,我会根据实际的案例分析河南省不同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
二、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及表现1. 地理条件的不利因素河南位于华夏中部,自然条件优越,但由于地理局限,其交通运输网络不发达。
大河南的河南省中部地区,自北向南横跨南北山地,地势起伏落差较大,水网密集,交通不便,影响了中部经济带的发展。
因此,河南省区域经济呈现出南北分化的现象。
2. 产业结构的差异河南省的产业结构主要以轻工业、冶金工业、建筑材料工业、农副产品加工和化学工业为主。
由于各地地理环境和基础条件的不同,以及政策的不同支持度,它们之间的发展水平不同,导致了河南省区域经济结构的差异。
3. 城乡差距河南省区域经济的城乡差距比较大,大城市(如郑州市、开封市)的经济发展相对迅速,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慢,占据了河南省总人口的70%以上,却只贡献了40%左右的GDP。
这种城乡差距的存在,也是导致河南省区域经济不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探讨

统筹城乡发展,关键环节在县城;推进“三化”协调,坚实根基在县城;全面建成小康,重点难点在县城;实现“中原梦”,光荣使命在县城。
县域经济是宏微观经济的结合部位,也是农村、城镇经济的连接,是河南省全面脱贫攻坚的主阵地。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成效,但存在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呈现两极化等问题,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县域经济发展路径迫在眉睫。
一、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一)地域特征。
河南省地处中原,位于黄河中下游,东西长约580公里,南北跨约550公里,总人口达10,906万人,全省土地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处于我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四季分明。
河南省共有18地市,105个县(市),一半以上地处中原地区,其次是丘陵地区,山区数量最少。
地理和自然条件上,处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平原地区面积较广,拥有矿产资源丰富,有利于工农业的发展;交通上,四通八达,兼具陆运和空运;文化上,九州之心、文明之源,是中国重要的省份之一。
(二)产业结构。
通过河南省2019年统计年鉴可知,2018年县域生产总值呈现两极分化现象,差距较大,不平衡、不协调,部分县域经济发展差距有拉大的趋势。
河南省县域生产总值31,920.8亿元,同比增长6.84%。
其中,第一产业37,11.76亿元,增长2.39%;第二产业15,408.84亿元,增长1.84%;第三产业12,500.11亿元,增长12.6%,三次产业结构为11.74颐48.73颐39.53,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工业。
相比2017年,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河南省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增长了2倍,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三)收入状况。
河南省105个县(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在1.3万耀3万元之间,38%的县(市)居民可支配收入高于2万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有所提高。
河南省县(市)平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镇的收入差距为1.39万元,同比增长8.11%,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河南省县域产业结构空间差异分析

Z HENG u h i f e at n fR s u c sa d E v rn n a S in e , n n I si t fF n n ea d E o o c , h n z o , n n Ch n- u D p r me t e o re n n i me tl ce c s He a n t ue o ia c n c n mis Z e g h u He a o o t
郑纯辉 (南 经 院 源 环 科 系河 郑 50 河 财 学 资 与 境 学 ,南 州40 ) 02
摘 要 将 河 南省县 域 第 一 、 、 产 业经 济数 据 和 图形数 据 相 结合 , 用偏 离一 额模 型 , 河 南县 域 产业 结 构进 行 分析 , 二 三 采 份 对 结果 表 明 : 河 南具 有 ̄ 4 P业 结构 的 县 市在 空 间上 更趋 于 集 中 ; 南县 域 经济 增 长 中起 主 要推 动 作 用的 是 第二 产 业 , a- 河 第一 、 产 业 对经 济 增 长 三 起 了阻碍 作 用 ; 南县域 经 济发展 可分 为发展 优 势 区、 河 发展 平衡 区、 展 劣 势区 3 类 型 。 对 不 同的发展 类 型 , 出 了发展 建议 。 发 种 针 提 关键 词 产业 结构 ; 空间差 异 ; 离一 额分 析 ; 偏 份 河南 县域 中 图分类 号 F 9 . 文献标 识 码 A 29 7 2 文章编 号 0 1— 6 1 2 0 )4 0 0 6 0 5 7 6 1 ( 0 8 1— 6 4 — 4
以河南为例谈谈县城的短板弱项

以河南为例谈谈县城的短板弱项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绩,河南县城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
突出表现为:
一、产业发展不均衡
大多数县城特别是中心镇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产业平台配套设施不足,创造的就业岗位有限,而且薪资水平相对较低,难以满足返乡农民工和进城农民就业和生活的需求。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基础设施投入跟不上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市政交通、管网、配送投递等设施建设不完善。
特别是新冠疫情下暴露出城镇应对突发事件的承载能力不足,医疗卫生设施亟待优化。
三、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供给有了更高的要求,原有公共服务供给难以满足返乡创业者和新市民的保障需求,教育设施、养老托育设施、文旅体育设施、社会福利设施和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有待提标扩面。
四、县城治理能力仍然较弱
与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还有很大差距。
县城对经济发展和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的支撑作用还有不足,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还有不小差距。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化的推进 , 这一背景为本文的三个理论命题提供了思路。 命题 1 人 口密度是 影响河南 省县域经 济发展水 平的 : 重要 因素 。 口密度越大 , 人 县域经济 发展 水平愈高 , 反之则
■田
维普资讯
得 出研究结论 和相应的政策含 义 。 二、 县域 经济发展 水平影响 因素 的三个理论命矗 17 年 以来 , 98 河南省 县域经济 飞速发展 的背景是市 场 的形 成和完善 、 域经 济 和市 域经济 的分工 与协 作 、 业 县 工
后 , 是从 2 世 纪 8 年代末期 开始 , 省县域经 济在 特别 0 0 河南 快速 发展 的同时 , 差异也 在迅速拉大 。 9 8 , 18 年 河南省 县域 经济人均 G P的标 准差仅为 2 3元 ,按 18 D 8 9 8年可 比价格 计算 , 2 0 到 0 6年 , 这一指标 已经增长到 了 2 4 。 5 0元 在经 济发展 的同 时 , 域经济 发展水 平拉 大是普 遍现 县 象 。不少 学者对 长三角 地 区、 苏省和河 南省 县域经 济差 江 异研 究得 较 多。樊新 生 等( 0) 析了河 南 省 2 世 纪 8 2 5 0 分 0 0 年代 以来经济 空间结构 的演 化过程 , 出工业 发展 的水平 得
度 。这些文献 为分析河南省 县域经济发展水 平的影 响因素 提供 了有 益思路 。不 过 , 些文 献多采 用 GS 术或单 一 这 I技 截面时序分析 办法。而 近几十年来反 映县域经济发展 水平 的数据是 典型的 面板数 据 , 使用单一 截面 时序分 析方 法会 丢掉许 多有用 的信息 , 对影 响县域经 济发展 水平 的 因 无法 素进行 准确的分析 。面板数据模型 除考虑单截面 时序数据 的信 息外 , 还综合 了截 面 间信 息 , 够改 进计 量 分析 的有 能 效性 。本文将 运用 面板数 据模 型方法 , 收集 18 年~ 06 98 20 年河南 省各县域 经济 发展 的指标 , 该问题 展开分 析 。本 对 文 的研究逻辑 是 : 出河 南省 县域经 济发展 水平影 响 因素 提 的三 个理论命题 ,然 后用面 板数 据模型检 验这 些命题 , 并
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摘要]县城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对于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发展县城经济首先要着力发展工业,工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点,同时县城工业的发展也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河南省县城经济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瓶颈”问题,抓住重点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飞跃。
[关键词]县城经济;问题;对策县域经济是一种区域经济,是在县级行政区划(包括县级市)范围内,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腹地、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乡镇企业为重点,城乡一体、工农并进、由各种经济成分和不同产业构成的区域经济。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对于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以2004年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为例,分析其特点1综合实力显着增强。
2004年全省县域经济完成GDP5965.45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占全省总量的67.7%。
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60.54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占全省的37.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656.98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占全省的59.0%;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778.18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占全省的49.5%。
2004年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亿元的县市达65个,比上年增加15个,其中超3亿元的11个,增加8个。
其他一些重要指标也均占全省的较大比重。
县域经济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对全省迈上人均GDPl000美元的战略新起点作出了巨大贡献,2工业经济成为县城经济支柱。
2004年,全省县域工业完成增加值2632.91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在GDP总量中,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已达到44.1%。
工业经济已成为各县(市)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全省绝大多数县(市)已摆脱主要依靠农业来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及农民收入的增长更多得益于非农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往
所辖的县、市)的各指标数据。
6。
进行因子分析,得出抽样适度测定值KMO为0.869,说明因子分析可信度较强.在因子分析过程中,选取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得到特征值大于1的3个公因子,其累积贡献率达79.85%,由此可见这3个公因子足以反映原指标所含的主要信息.
运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对变量进行线性变换,公因子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各公因子得分,并以其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加权求和可得各县域的综合得分.该得分越高,说明该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反之越低.
2.2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
依据全省126个县域经济的综合得分,运用分层聚类法,可将全省县域分为:发达区、较发达区、欠发达区和落后区4种类型(见表1,图2).
图2河南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
Fig.2Thespatialdifferentiationofeconomiclevelincounty—levelinHenanprovince(1)发达区.该区包括除商丘、信阳、驻马店3~一0.145之间.这些欠发达区在濮阳市、南阳市、个地级市市区以外的其它14个地级市市区,省直信阳市、新乡市呈相对小片分布,其余分散于其它管市济源市,除中牟县以外郑州市的其它县级市,地区.
洛阳市的新安县,三门峡市的义马市,共22个县域,占总县域数的17.46%,综合得分在0.452~1.986之问.该区除部分地级城市市区零星分布外,其余集中分布在陇海线以北、京广线以西地区.(2)较发达区.该区包括商丘、信阳和驻马店地级市市区,其余多分布在发达地级市市区周围,有郑州市的中牟县,洛阳市的孟津县、栾川县、伊川县和偃师市,平顶山市的宝丰县、舞钢市、汝州市,安阳市的安阳县、林州市,鹤壁市的淇县,新乡市的新乡县、获嘉县、辉县市,除武陟县外焦作市的郊县,平顶山市的鄢陵县、禹州市、长葛市,漯河市的临颍县,除卢氏县、义马市外的三门峡市的其它郊县,南阳市的西峡县、镇平县,商丘市的永城市,信阳市的新县,共33个县市,占总县域的26.19%,综合得分都在一0.104~0.396之间.
(3)欠发达区.该区所辖市县数为40个,占全省县域单元数的31.75%,其综合得分在一0.358
(4)落后区.该区包括31个县市,占总县域的24.6%,综合得分在一0.599~一0.375之间.主要分布在商丘、周口和驻马店地区,呈相对集中连片分布.
表1河南省县域类型
Tab.1ThekindofecnomiclevelofeouiltiesinHenanprovince
由以上分析可知,河南省的欠发达型和落后型县域占56.35%,构成河南省县域的主体.并且发达区和欠发达区、落后区相差很大,发达型县域的综合得分最高达1.986,而落后型县域的最低分为一0.599,所以说河南省是由少数的发达型县域和
多数的欠发达型、落后型县域构成.在空间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