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陆地与海洋教案(粤教版)

合集下载

粤人版地理七上3.1《陆地和海洋的分布》 教案设计

粤人版地理七上3.1《陆地和海洋的分布》 教案设计

陆地与海洋古蔺县东新中学校吴旭一、教材分析地球表面分为海洋和陆地。

海陆分布大势、海陆分布特点是决定人类生存环境的最基本因素,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地理知识和进一步学习地理的背景性知识。

陆地是目前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而海洋则是人类未来的生存所系,因此,本章节的内容在教材和学生地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都十分重要。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能在地图上识别出大陆、岛屿、半岛、群岛。

(3)在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4)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探索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尝试运用地图、地球仪,通过运用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理解海陆分布的基本情况。

(2)通过读图、绘图、填图、拼图等多种途径,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有关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表象。

(3)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大陆、半岛、海峡等地理概念,对世界地形图其他实例做出判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要求学生学会在地图上确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感情。

(2)通过对“地球”、“水球”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索自然世界奥秘的精神。

(3)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1.全球海陆分布特点及海陆面积比例。

2.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四、教学难点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

五、教学方法通过游戏等活动(观察、对比及感知、体验、动手)来获取关于地球上海陆分布的相关知识,在开放的学习氛围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分组合作、小组竞赛、讨论探究、讲练结合的方法进行本节教学,有利于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请在下图画出七大洲、四大洋的简图。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陆地与海洋的分布》说课稿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陆地与海洋的分布》说课稿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陆地与海洋的分布》说课稿一、教材分析《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是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情况。

该章节内容紧密联系着学生的实际生活,涉及到地理科学的基础知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并深入了解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地球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状况;–掌握地球陆地和海洋分布的基本特点;–了解地球陆地和海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和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家园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地球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探究地球陆地和海洋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球陆地和海洋分布的原因;–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问题引入(5分钟)我们生活在一个广阔而多样的地球上,地球表面有大片的陆地和广泛的海洋,它们是如何分布在地球上的呢?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2. 地球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15分钟)在进行教学内容讲解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地球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陆地的分布特点: - 陆地主要分布在地球的大陆板块上; - 地球陆地分布不均匀,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 - 陆地地形多样,包括高山、平原、丘陵等。

•海洋的分布特点: - 海洋主要分布在地球的洋盆上,面积远大于陆地; - 地球海洋分布相对均匀,大多数位于南半球; - 海洋深度不均,有大洋深处和浅滩。

3. 地球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原因(20分钟)地球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是由许多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地球陆地和海洋分布的原因:•地理位置原因:–陆地主要分布在大陆板块上,而海洋主要分布在洋盆上,这是由地球地壳构造决定的。

最新粤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3第3章 陆地与海洋》精品教案 (1)

最新粤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3第3章 陆地与海洋》精品教案 (1)

第三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一、学习目标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课标解读: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变化。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地图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和范围。

3、在图上记住世界著名山脉和火山—地震带的名称和位置。

4、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成因。

重点:(1)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2)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一些现象。

难点: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学习主题一:沧海桑田传说东汉仙女麻姑,早年在姑余山修行得道,千百年过去了,长得仍如十八九岁的姑娘。

麻姑曾说:“我自从得到天命以来,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为桑田。

这次去仙山蓬莱,见海水比以前浅了许多,大概又快要变成陆地了吧!”后来人们用“沧海桑田”,比喻人世间事物变迁极大,或者变化极快。

其原来的意思是海洋会变为陆地,陆地会变为海洋。

这种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现象。

(一)读以上资料,思考回答:1.“沧海桑田”原意是指变迁,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的变动和海平面的,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此外,人类的活动,例如等,也会引起的变化。

世界上著名的低地国家,有一半以上的土地就是人造陆地。

2.由此可见,“沧海桑田”的变化有自然原因引起的,也有人工改造而形成的。

请分别举出一个例子加以说明:①自然原因形成:②人工改造形成:(二)时光倒流:请猜想下面地理事物的过去是怎样的,并写出变化过程和原因。

1. 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这里过去是。

过程:由变,原因:。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一些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这里过去是。

过程:由变,原因:。

3.广州市郊七星岗发现海蚀地貌,说明这里过去是。

过程:由变,原因:。

4.日本面积狭小,为了解决争地矛盾,工业大多分布在沿海,日本也成为填海造陆最多的国家。

初中地理广东人民七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 陆地与海洋陆地和海洋(教案)

初中地理广东人民七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 陆地与海洋陆地和海洋(教案)

第三章陆地和海洋第1节大洲和大洋(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3、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二)、能力目标1、能够在地图上准确、规范填写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2、.通过景观图转换成平面图等教学,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迁移能力,以及填图、绘制地图的技能。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七大洲的名称、分布及其分界线。

3、四大洋的分布及与各大洲的相对位置。

三、教学难点1、大陆与大洲的联系、区别。

2、亚欧、亚非及南、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

3、七大洲和四大洋空间概念的建立。

四、教学方法以读图、训练为主进行教学。

五、教具准备1、地球仪、投影仪。

2、自制有关投影片、大陆轮廓图卡。

六、课时安排第1课时地球?水球——海陆分布大势,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第2课时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七、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第一位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吗?(加加林)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在进入太空后,通过拍摄到的照片和观测到的现象说过这么一句话——其实我们人类给地球起错了名字,不应叫“地球”,而应改叫“水球”。

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板书第三章陆地和海洋第1节大洲和大洋[讲授新课]一、地球?水球?1.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本P27图,加入到宇航员和小朋友的讨论之中。

一半学生讨论的观点是:应该继续称我们居住的家园为“地球”。

另一半学生讨论的观点是:应该把地球改为“水球”更准确。

2.学生辩论在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双方展开辩论,让学生说出证明各自观点的理由。

3.印证观点教师对双方的辩论给予评价鼓励后,印证说明双方的观点。

(1)出示地球仪,问答:蓝色表示什么?(海洋)地球仪上大部分是蓝色说明什么?(海洋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2)投影展示“东、西半球图”,问答: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大部分是什么颜色?(蓝色)说明了什么?(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3)投影展示“南、北半球图”,回答: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大?(北半球)在北半球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洋面积大)(4)投影展示“水、陆半球图”,先说明水半球的中心在新西兰以东安蒂波德斯群岛附近。

粤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3.1陆地与海洋的分布 教案

粤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3.1陆地与海洋的分布 教案

第三章第一节陆地与海洋的分布【课标要求】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课标分析】分析课标得知,海洋和陆地的分布关键是要求学生运动相关地图和数据来进行了解和学习,因此教师必须提供相关的大量的地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进行总结,获取知识的同时提升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材分析】课本上从读图入手,使学生对全球海陆面积比例和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特点有较全面的认识。

量算游戏活动,让学生感知海陆面积比例;填绘各大洲分界线及用几何图形描述大洲轮廓,七大洲,四大洋的拼图游戏,这些都是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意在形象地加深学生对七大洲、四大洋的认识。

【设计思路】整个课堂在设计的四个学生活动中完成,一是传地球仪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了解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二是认识七兄弟即七大洲,熟悉四姐妹的活动,通过书上活动设计相关趣味性问题,加深学生对七大洲,四大洋的印象;三是帮助小动物们找家的活动,熟悉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和分布情况;最后一个是环球航行旅游线路设计活动,再次让学生在设计旅游线路过程中熟悉大洲大洋的分布情况和位置关系。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能在地图上识别出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

3、在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轮廓、位置和分布特征。

4、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探索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尝试运用地图、地球仪,通过运用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理解海陆分布的基本情况。

2、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大陆、半岛、海峡等地理概念,对世界地形图其他实例作出判断。

3、通过读图、绘图、填图、拼图、环球航线设计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有关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表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要求学生学会在地图上确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感情。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教学设计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教学设计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是本册教材的第三章第一节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了地球上海陆分布的概况。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球表层认识的重要一环,对于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和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让学生了解地球上海陆的分布特点,掌握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比例,以及世界各大洲和国家的地理位置。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的基本认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球上海陆分布的具体数据和特点,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陆地与海洋的分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上海陆分布的概况,掌握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比例,以及世界各大洲和国家的地理位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图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环境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上海陆分布的概况,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比例。

2.难点:世界各大洲和国家的地理位置。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图表,使学生了解地球上海陆分布的概况。

2.分析法:分析世界地图,使学生掌握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比例。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思考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图表和文字的教学课件。

2.世界地图:准备一幅世界地图,用于分析和学习。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准备相关资料供学生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蓝色和绿色部分,引发学生对陆地与海洋分布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通过教学课件,向学生介绍地球上海陆分布的概况,以及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比例。

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大陆和岛屿的分布,以及世界各大洲的地理位置。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观察世界地图,分析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掌握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比例。

粤人版地理七上3.1《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教学案设计

粤人版地理七上3.1《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教学案设计

第三章陆地与海洋第一节陆地与海洋的分布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能在地图上识别出大陆、岛屿、半岛、群岛。

(3)在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4)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探索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尝试运用地图、地球仪,通过运用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理解海陆分布的基本情况。

(2)通过读图、绘图、填图、拼图等多种途径,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有关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表象。

(3)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大陆、半岛、海峡等地理概念,对世界地形图其他实例做出判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要求学生学会在地图上确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感情。

(2)通过对“地球”、“水球”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索自然世界奥秘的精神。

(3)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1.全球海陆分布特点及海陆面积比例。

2.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三、教学难点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

四、教法通过量算游戏、拼图游戏等活动(观察、对比及感知、体验、动手)来获取关于地球上海陆分布的相关知识,在开放的学习氛围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分组合作、小组竞赛、讨论探究、讲练结合的方法进行本节教学,有利于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五、课时:1课时六、教学案例:学习主题一:地球?水球?1、 根据以上的半球图,比较各半球海陆面积的大小:(1)南北半球对比,陆地主要集中在 半球,而 半球的海洋面积比较广阔。

(2)东西半球对比,陆地主要集中在 半球,而 半球的海洋面积比较广阔。

(3)任意半球中,陆地面积 海洋面积。

(填“>”或“<” )(4)但是北极周围却是 ,而南极周围却是 (陆地、海洋)。

2、从地球仪上也能看出,世界海陆分布 (均匀、很不均匀)。

第三章陆地与海洋教案(粤教版)

第三章陆地与海洋教案(粤教版)
2、20°W以东到160°E为半球;、20°W以西到160°E为半球。
一、
三分陆地
七分海洋
1、读“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
A、南北半球对比,陆地主要集中在半球,而半球的海洋面积广阔。
B、东西半球对比,陆地主要集中在 半球,而 半球的海洋面积比较广阔。
C、任意半球中,陆地面积 海洋面积。(>,=,<)
D、但是北极周围却是,而南极周围却是。(陆地,海洋)
二、断海拔和相对高度。
2、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判读及应用。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地中的五种基本形态的特点。
4、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陆地五种基本地形及其特点。
5、能够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
过程与方法
1、在绘图过程中,通过教师指点、小组互动合作等形式,学会搜集、查阅资料并进行整理、加工的方法,建立起地理事物空间方位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培养积极向山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应用。
教学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各种地形。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教材的教学过程,需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并积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绘制等高线,了解等高线的基本原理。
世界最大的半岛是
大洲
和它周围的合起来
最大的洲是。
3、区分洋、海 、海峡

海洋的(中心,边缘)部分,离大陆较(远、近)
例:

海洋的(中心,边缘)部分,离大陆较(远、近)
例:
海峡
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例:
3、认识七大洲的位置和特点
学法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包括各种不同的作用。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能够运用板块理论解释山系、海洋的形成,地震—火山带的分布。
过程与方法
1、注重观察、发现、分析、判断、实例检验这一学习方法的培养。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读图、活动、实验等多种方式获取信息,实现从单一认知方式向多元方式转变。
知道五种基本地形。
七、板书设计
等高线与地形图
海拔等高线地形图
相对高度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反应地势高低起伏
等高线地形剖面图
等深线
九、教学后记
教学反思:
第三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标题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课时
1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包括海陆变化和对地震、火山的认识。教材以阅读材料引出海陆变迁现象和板块运动理论;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板块运动与地球海陆变化及火山、地震分布的关系;最后通过资料的手机、漫画演示及角色表演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地震灾害,掌握正确的防震方法。
2、六大板块在不断运动着
3、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边缘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4、全球有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九、教学后记
教学反思:
第四节人类与海洋
标题
人类与海洋
课时
1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人类与海洋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强烈的海洋权益、保护意识。这种意识光靠教材资料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让他们在过程中逐渐体会海洋是人类未来的希望,知道海洋能给人类提供资源和空间,但人类对海洋的开发不当也会对海洋造成破坏,体会到保护海洋的意识,意识到保护海洋,人人有责。
3、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有哪两种运动方式?
A、第一种是相互碰撞(相对)的板块边界,常形成,
如:喜马拉雅山脉是板块和板块相对运动,相互挤压形成的;
阿尔卑斯山脉是板块和板块相对运动,相互挤压形成的;
科迪勒拉山系是板块、板块、板块相互挤压形成的。
B、第二种事相互张裂(相反)的板块边界,常形成;
如红海是板块和板块相反运动形成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图上判断海拔和相对高度。
2、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判读及应用。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地中的五种基本形态的特点。
4、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陆地五种基本地形及其特点。
5、能够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
过程与方法
1、在绘图过程中,通过教师指点、小组互动合作等形式,学会搜集、查阅资料并进行整理、加工的方法,建立起地理事物空间方位概念。
2、从地球仪上也能看出,世界海陆分布(均匀、很不均匀)。
海洋占%,陆地占%。
通过读图和活动,知道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二、
七大洲、四大洋
1、读图认识大陆、半岛、岛屿、海、海峡、洋等地理事物。
2、区分大洲、大陆、岛屿、半岛
大陆
面积的陆地,面环海
世界最小的大陆是
岛屿
面积的陆地,面环海
世界最大岛屿是
半岛
陆地伸入海洋的凸出部分,面环海
三、四大洋
1、洋、海、海峡
2、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九、教学后记
教学反思:
第二节等高线与地形图
标题
等高线与地形图
课时
1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主要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判别地势的高低起伏及地表形态,内容比较抽象。若能将抽象的事物变成具体事物、实际操作。教材设计了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活动,把抽象变形象,便于学生掌握知识。
2、能在地图上识别大陆、岛屿、半岛、群岛。
3、在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地球仪,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理解海陆分布的基本情况。
2、通过读图、绘图、填图等途径,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有关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感情。
世界最大的半岛是
大洲
和它周围的合起来
最大的洲是。
3、区分洋、海、海峡

海洋的(中心,边缘)部分,离大陆较(远、近)
例:

海洋的(中心,边缘)部分,离大陆较(远、近)
例:
海峡
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例:
3、认识七大洲的位置和特点
学法指导:
1)、记忆七大洲的轮廓,形状;
用最简单多边形把七大洲的形状表现出来。
第一节海洋和陆地的分布
标题
海洋和陆地的分布
课时
1
一、教材内容分析
课本从读图入手,使学生对全球海陆面积比例和七大洲、四大洋分布特点有较全面的认识。
量算活动,让学生感知海陆面积的比例。
填绘各大洲分界线及用几何图形描述大洲轮廓。
这些活动意在形象地加深学生对七大洲、四大洋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海陆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4、请同学们再举出一些海陆变迁的例子
通过实例说明海陆变迁的事实
5、归纳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哪些方面
二、
大陆漂移假说
阅读课本材料
1、大陆漂移假说由谁提出?
2、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有哪些证据?
通过阅读了解大陆漂移假说
三、
板块构造理论
读图思考,完成课本活动
1、有哪六大板块?
2、大洋洲、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位于什么板块?
2)、经违法
在图中标明特殊经线和纬线。
3)、东西半球法
分别就东西半球看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4)、相对位置法
找出各大洲、大洋相邻的大洲、大洋
4、大洲分界线
1)亚洲和欧洲之间的界线是山、河、山、海峡;
2)亚非两州的分界线是运河;
3)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运河;
5、看图并回答以下问题:
1)赤道穿过的大洲有哪些?2)本初子午线穿过的大洲有哪些?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老师提供阅读材料,学生分组讨论,加深认识;
2、让学生收集资料,并进行整理加工,通过这一过程加深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
3、要求学生制作一份“保护海洋环境”为主题的宣传海报活动,提高学生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意识。鼓励学生思考海洋环境的开发与保护问题,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
通过活动,熟悉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学习小结
1、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排列: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洲。
2、四大洲面积从大到小排列:太大印北,四洋贯通,宝藏无限,人类共有。
八、板书设计
一、地球?水球?
1、全球海陆比例。
2、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二、七大洲
1、大洲、大陆、岛屿、半岛
2、七大洲名称及分布
3、洲际分界线
4、(课件展示:珠穆朗玛峰及其海拔示意图)登山者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时,一般先到大本营适应环境,休整准备。大本营海拔高度是6600米,珠峰海拔8844,问它们间的相对高度为多少?(口算:2244米)这就是登山者要攀登的高度。
5、你认为是什么一直吸引着人们勇攀珠峰?(磨练人的意志,培养人的吃苦精神,实现人类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愿望等)
d)向驼峰的中间低地,马鞍状。
e)陡崖:非常陡峻的地形,等高线在此处重叠。
培养观察能力
用图片展示山体的不同部位
六、总结知识
等高线地形图之歌:等高线,海拔出,山峰之处有标注;陡坡缓,缓坡疏,两山之间是鞍部;下弯脊,上弯谷,悬崖就在相交处。
七、分层设色地形图
阅读课本P38页材料和图片,并完成活动。
了解分层设色地形图各种颜色表示的地形;
2、20°W以东到160°E为半球;、20°W以陆地
七分海洋
1、读“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
A、南北半球对比,陆地主要集中在半球,而半球的海洋面积广阔。
B、东西半球对比,陆地主要集中在半球,而半球的海洋面积比较广阔。
C、任意半球中,陆地面积海洋面积。(>,=,<)
D、但是北极周围却是,而南极周围却是。(陆地,海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海陆变迁的实例,树立海陆是不断变化的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
2、利用“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
教学难点: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通过山地的五种基本形态,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学习。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多媒体教学环境
2、准备绘制等高线所需材料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们认识的这些地图,都是在平面上的。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是高低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等高线与地形图”
绘制等高线
1、用模型和实体等形象直观教具,表达难以理解的概念。
2、动手练习,调动学生参与性。
四、估算某个点的高程
在等高线的地形图上,估算两点的高程。
培养目测和估算的能力
五、山地的五种基本形态
课件展示五种基本形态的地形及等高线
a)山顶:等高线值从中心向四周减小。
b)等高线从高处向低处凸出。
c)两侧是高山的中间洼地或低地。等高线从低处向高处凸出。
通过活动,能够运用板块理论解释山脉、海洋的形成。
四、
两大火山、地震带
1、读“世界火山和地震带分布图”,完成课本活动。
2、阅读课本第44页漫画,完成活动,正确掌握防震的相关知识。
知道两大火山地震带,正确掌握一些防震知识
八、板书设计
一、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