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肌松监测

合集下载

tof正常范围

tof正常范围

tof正常范围引言概述:神经肌肉接头传导时间(TOF)是一种用于评估肌肉松弛程度的监测方法。

TOF正常范围是指在手术或其他医疗过程中,患者的肌肉松弛状态处于理想水平,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

本文将详细阐述TOF正常范围的含义、影响因素以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

正文内容:1. TOF正常范围的含义1.1 TOF正常范围是指通过观察肌肉收缩的程度来判断肌肉松弛的效果。

正常范围一般为0.9-1.0,表示四个刺激脉冲之间的肌肉收缩程度相似,肌肉松弛效果良好。

1.2 TOF正常范围的判断依据是通过神经肌肉接头传导时间的测量,通常使用肌肉松弛监测仪器来实施。

这种测量可以帮助麻醉师评估肌肉松弛的效果,以便根据需要调整药物剂量。

2. 影响TOF正常范围的因素2.1 药物选择:不同的肌松药物对TOF正常范围有不同的影响。

例如,镁剂和麻醉药物可以增加TOF正常范围,而催眠药物和肌松药物可以减小TOF正常范围。

2.2 药物剂量:药物剂量的大小也会影响TOF正常范围。

通常情况下,药物剂量越大,TOF正常范围越小。

2.3 患者特征:个体差异也会对TOF正常范围产生影响。

例如,年龄、性别、肌肉质量等因素都可能会导致TOF正常范围的变化。

3. TOF正常范围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3.1 安全性评估:通过监测TOF正常范围,麻醉师可以评估患者的肌肉松弛状态是否适当。

如果TOF正常范围过大或过小,可能会导致手术期间的并发症,如呼吸困难或肌肉僵硬。

3.2 药物调整:根据TOF正常范围的监测结果,麻醉师可以及时调整药物剂量,以确保患者的肌肉松弛效果恰到好处,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3.3 个体化管理:TOF正常范围的监测可以帮助麻醉师根据患者的特征和需求进行个体化管理,提高麻醉效果和术后恢复。

总结:TOF正常范围是评估肌肉松弛状态的重要指标,通过监测TOF正常范围,麻醉师可以评估患者的肌肉松弛效果,及时调整药物剂量,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成功。

医学知识一术中肌松监测

医学知识一术中肌松监测
去极化)。 评定术后残余肌松作用
强直刺激用50Hz,持续5秒’’→无衰 减现象
→随意肌张力恢复的指标。
强直刺激后单刺激的肌颤计数 (PTC)
➢ 定义:强直刺激(50Hz,持续5’’)后,间隔3’’ 再给予1Hz单刺激。
非去极化肌松药完全抑制了单刺激和四个成 串刺激引起的肌颤搐时, 可用PTC来进一步估计 阻滞的程度。
肌松药的拮抗
拮抗时机: “金标准”:当T1恢复到25%(SS),或TOF刺激
有至少两次反应(T1, T2 恢复, 可使用拮抗剂)。
新斯的明拮抗剂量:
新斯的明+阿托品2 : 1 • <0.04mg/kg时,剂量增加,恢复速度加快
• >0.04mg/kg时,剂量增加,恢复速度加快不明显
• 极量 0.07 mg/kg
四个成串刺激特点
• TOF比值评定肌松药的残余作用方面比单次刺激更敏感。 T1的价值等同于单次肌颤搐刺激,使用TOF时,可以不设 定参照值
• 可用于清醒病人,20—30mA的电流强度
• TOF可以进行连续肌松监测,每两次的间隔为12—15秒
• TOF比值用来评价肌松残余 非去极化阻滞: T4,T3、T2和Tl依次衰减至消失 去极化阻滞:幅度均降低,T4/T1>0.9或接近1.0, 双相阻滞:T4/Tl逐渐下降,T4/T1<0.7 可疑, T4/T1<0.5时肯定为II相阻滞
应 分析术后自主呼吸不能恢复的原因。 应用于科研,评价新的肌松药。
肌松监测原理
• 用电刺激周围运动神经达到一定刺激强度(阈值)时,肌 肉就会发生收缩产生一定的肌力。如刺激强度超过阈值, 神经支配的所有肌纤维都收缩,肌肉产生最大收缩力。临 床上用大于阈值20%至25%的刺激强度,称为超强刺激, 以保证能引起最大的收缩反应。给予肌松剂后,肌肉反应 性降低的程度与被阻滞肌纤维的数量呈平行关系,保持超 强刺激程度不变,所测得的肌肉收缩力强弱就能表示神经 肌肉阻滞的程度。

肌松药作用的监测

肌松药作用的监测

肌松药作用得监测现代全麻包含了全身麻醉药,麻醉性镇痛药与肌肉松弛药。

肌松药得应用,对维持适当麻醉,避免麻醉过深所导致得生理干扰、为手术提供安静术野与良好得操作条件,增加机体对气管插管得耐受具有不可替代得作用,已成为现代全麻得三要素之一。

但就是多年来,临床评价肌松药得标准多以临床征象为主,如睁眼、抬头、举臂、吐舌、潮气量及吸气负压等试验,因影响因素多,且很不精确,英实验结果评价肌松作用有很大局限性,故并不可靠.许多文献报道,可采用神经刺激器等进行肌松药得监测,有些可达左性,有些指标具有左量意义,对临床合理应用肌松药有很强得指导意义。

一、全麻期间肌松监测得意义(1)决左最佳得气管内导管插管时机。

(2)维持适当得肌松,保证对气管内插管得良好耐受.为术者提供松弛,安静得术野,保证手术并阶段顺利进行,尤英精细手术得进行。

(3)避免琥珀胆碱过量,并对其用量过多引起得II相阻滞作出正确诊断。

(4)合理使用药物,可节省肌松药量.(5)决定肌松药逆转得时机及拮抗药得剂量。

(6 )指导肌松药得使用方法与追加肌松药得时间.(7)对术后呼吸功能不全进行原因得鉴別,确诊就是否存在肌松药得残余效应,及决定最佳拔管时机。

二、肌松药作用得监测方法1。

神经刺激器就是临床上常规应用得肌松药作用监测仪,要求操作简单,轻便,安全可靠。

脉冲宽度0、2-0、3ms,单相正弦波,电池使用时间长.理想得神经刺激器应为桓流, 呈线性输出。

输岀电压300-40 0 V,当皮肤阻抗为0-2、5千欧姆时,输出电流25-5 OmA, 最大电流6 0- 8 0m Ao但末梢较冷时•皮肤阻抗增大(>2、5-5千欧姆),则输出电流减少, 对刺激得反应降低,为克服上述缺点,神经刺激器应有电流指示及低电流报警,避免判断错误。

远端电极放在近端腕横纹1cm尺侧屈腕肌梯侧,近端电极置于远端电极近侧2-3 cm处. 对尺神经刺激,产生拇指内收与余四指屈曲,凭视觉与触觉估计肌松程度。

肌松监测

肌松监测

肌松药作用机制

神经肌肉接头
肌松药作用机制

神经-肌肉兴奋传递是通过轴突末端释放乙酰胆 碱,作用于肌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改变其离子通 道,引起膜的电位变化使肌膜去极化,进而触发 了兴奋-收缩耦联,引起肌纤维收缩
肌松药作用机制
作用于接头后膜

竞争性阻滞 非去极化肌松药与去极化肌松药两类肌松药的分子都具有 与乙酰胆碱相似的结构,均可与乙酰胆碱竞争受体上α蛋 白亚基的乙酰胆碱结合部位,所不同的是结合后产生的阻 滞方式不同。非去极化肌松药与受体结合后受体的构型即 不发生改变,离子通道不开放,就不能产生去极化,从而 阻滞了神经肌肉兴奋传递。 去极化肌松药与受体结合后 可使受体构型改变,离子通道开放而去极化,但终板的持 续去极化阻滞了正常的神经肌肉兴奋传递
肌松药作用的影响因素

肌松药的种类、剂量 病人的生理和病理状况 年龄、肥胖、低温、酸碱失衡、电解质失衡、肝肾功不良、 重症肌无力、肌强直综合症、血浆胆碱酯酶异常

合并使用的药物的影响 增强:吸入全麻药、静脉全麻药、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钙 通道阻滞剂 减弱:氨茶碱、苯妥英钠
肌松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肌松监测的常用指标
TOF的作用
1. 2. 3.
T1的价值等同于SS 使用TOF时可以不设定参照值
TOF比值(T4/T1)代表肌松残余程度
TOF=0.7,抬头5s,伸舌,握力好 TOF=0.7-0.9, 仍有吞咽无力,复视,咬肌无力等不适
TOF<0.9,食道上端肌肉未完全恢复
TOF>=0.9,“压舌板试验”良好,可认为基本无肌松 残余
握拳:TOF比值恢复到 65%左右 抬头5s 试验:青壮年-- TOF 比值恢复到 70% 老年人-- TOF比值≥ 90%

肌松药作用的监测

肌松药作用的监测

肌松药作用的监测肌松药是一类常用于麻醉手术中的药物,通过阻断神经肌肉信号传导,使患者的肌肉松弛,达到手术需要的效果。

但是,肌松药也具有一定的潜在风险,因此需要对其作用进行监测,以保证手术的安全和有效性。

一、神经肌肉传导监测:肌松药的主要作用是阻断神经肌肉接头的神经肌肉传导,使肌肉松弛。

在手术过程中,可以通过监测肌肉的反应来评估肌松药的效果。

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肌电图(EMG)、人工触发肌电传导监测(TOF)等。

这些监测方法可以通过测量肌肉的电活动来判断肌松药的作用程度,从而调整肌松药的剂量。

二、呼吸监测:肌松药能够通过阻断呼吸肌肉的神经肌肉传导,导致呼吸肌肉麻痹,从而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

为了保证患者的呼吸安全,需要进行呼吸监测。

常用的呼吸监测指标包括呼吸频率、氧饱和度(SpO2)等。

通过对呼吸监测指标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呼吸功能异常,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进行辅助通气等。

三、血压、心率监测:肌松药的应用可能会导致循环动力学的变化,如血压的下降、心率的改变等。

为了及时发现和处理这些循环动力学的变化,需要进行血压、心率监测。

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无创血压监测、心电图(ECG)等。

通过对血压、心率的监测,可以判断循环动力学的变化,及时调整药物的使用和剂量,保证患者的循环稳定。

四、肌张力监测:肌松药的应用会导致患者的肌肉松弛,为了评估肌松的程度和调整肌肉松弛药的剂量,需要进行肌张力监测。

目前,常用的肌张力监测方法包括神经肌肉电刺激监测、加权肌张力监测等。

通过对肌张力的监测,可以判断肌松的程度,及时调整肌松药的使用和剂量。

总之,监测肌松药的作用是保证手术的安全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通过监测神经肌肉传导、呼吸、血压心率以及肌张力等指标,可以评估肌松药的作用程度,及时调整药物的使用和剂量,确保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功能的稳定和安全。

在肌松药的应用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监测并及时调整相关参数,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和肌松监测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和肌松监测
选择合适的肌松药物
根据不同手术和患者情况,通过肌松监测结果,医生可以选择更加合适的肌松药 物,提高手术效果。
预测和预防肌松药物的并发症
预测肌松药物过量风险
通过实时监测肌肉松弛程度,医生可以及时发现肌松药物过量的迹象,从而采取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 生。
及肌松药物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如呼吸抑制、心律失 常等。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和肌松 监测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CATALOGUE
目 录
• 引言 •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 • 肌松监测的方法和指标 • 肌松监测的临床意义 • 肌松监测的未来发展
01
CATALOGUE
引言
肌松药的定义和作用
01
肌松药是一种用于抑制神经肌肉 传导的药物,通过阻断神经信号 传递到肌肉,使肌肉松弛。
02
CATALOGUE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
手术麻醉
手术麻醉过程中使用肌松药可以有效地抑制患者的自主呼吸,使手术操作更加顺利 ,减少手术并发症。
肌松药可以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减轻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在全身麻醉过程中,肌松药可以辅助其他麻醉药物,使患者快速进入麻醉状态,缩 短手术时间。
治疗。
在呼吸机治疗过程中,肌松药可 以减轻患者的呼吸肌疲劳和疼痛
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肌松药还可以协助呼吸机治疗过 程中的其他治疗措施,如肺复张
、气道管理等。
神经肌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对于神经肌肉疾病患者,肌松药可用 于诊断和治疗,如重症肌无力、肌无 力综合征等。
在治疗神经肌肉疾病时,肌松药可以 缓解患者的肌肉疼痛和痉挛症状,提 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02
肌松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广泛,主 要用于手术麻醉、重症监护、呼 吸机辅助呼吸等领域。

肌松残余作用与肌松监测

肌松残余作用与肌松监测
2 2 1.47 1.55
膈肌/拇内收肌
2 2 1.56 1.93
Large doses of NMBA may be needed to suppress diaphragmatic movement and coughing
膈肌 VS 拇内收肌:
起效快:35% Apnea develops before complete
25-50%
中时效肌松药,手术 < 90 min
25-50%
临床判断与肌松监测
潘库溴铵 (n=40) Clinical AMG
麻醉时间
潘库溴铵剂量 TOF ratio 0.7 拔管时间
136 min
8 mg/kg-1 52% 10 min
124 min
8mg/kg-1 5%* 15 min*
Mortensen et al, Acta Anaesth Scand. 1995
Conclusion from our investigation:
TOF Ratio > 0.7 :呼吸力学恢复正常
TOF Ratio > 0.8 :临床试验恢复正常 (老年病人)
肌松药对通气调节功能的影响
正常情况下 二氧化碳刺激引起的通气调节功能并不受 肌松残余作用的影响,能较好地维持通气 量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压力在正常的范围内 Vt与RR变化的关系说明在肌松药的残余阻 滞作用仍然存在的情况下,通气调节功能 可以处于相当高的水平
骸骨舌骨肌 咽肌
非呼吸肌 拇内收肌
呼吸肌 膈肌

肌松作用消退

肌松药对不同肌肉作用效果不同的可能机制
1. 肌纤维构成不同:
肌纤维 作用 肌肉
胫前肌 腓肠肌 膈肌 喉肌 拇内收肌 比目鱼肌

肌松药和肌松监测

肌松药和肌松监测

• 顺式阿曲库铵(Cisatracurium)
商品名:赛机宁(Nimbex) 分子式: C65H82N2O18S2 分子量: 1243.49 阿曲库铵旳十种同分异构体之一(约占15%)
赛机宁® (顺苯磺阿曲库铵) -代谢途径
顺式阿曲库铵 (赛机宁®)
(Hofmann消除)
N-甲基罂粟碱(劳丹素)
临床作用时间 min
55(44-74) 临床作用时间
(min)
28 (21-38)
详见赛机宁®阐明书
赛机宁® (顺苯磺阿曲库铵) -良好旳心血管稳定性
无组胺释放作用
8 x ED95下列剂量无明显组胺释放作用1
血流动力学稳定
剂量到达8 x ED95时,未对平均动脉压 或心率产生剂量有关性影响1 虽然对于CABG患者,心率和平均动脉 压也能保持稳定2
(min)
赛机宁® (顺苯磺阿曲库铵)
-恢复可预测性优于维库溴铵(Ⅱ)
不论在成年 (18-64岁)还是老年 (≥65岁)患者中,赛 机宁®恢复时间旳可 预测性均明显优于 维库溴铵。 (P < 0.001)
恢复时间:定义为从T125%到T4:T1比值≥0.8旳平均时间
Pühringer FK, Heier T, Dodgson M, Erkola O, et al. Double-blind comparison of the variability in spontaneous recovery of cisatracurium- and vecuronium-induced neuromuscular block in adult and elderly patients.Acta Anaesthesiol Scand. 2023, 46:364-37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短强直刺激(DBS)
• DBS是由两串间距750ms的短程50Hz强直刺激所 组成,而每串强直刺激只有3或4个波宽为0.2ms 的矩形波。
正常: DBS两个肌收缩反应相同, 非去极化阻滞: 衰减 且DBS的肌收缩衰减较 TOF 衰减更明显,分辨效果更好。因此,其主要用于 没有监测肌颤搐效应记录设备时,通过手感或目 测来感觉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程度。
1、受多种因素影 响如全麻深浅以及 中枢神经抑制药的 作用 2、要求病人清醒 合作 3、不能精确定量 或定性的评估肌松 药作用
肌松监测在临床应用的目的和意义
个体差异大,有利于作到肌松药剂量个体化; 手术中其它药物的应用影响肌松药的时效; 抬头、握力伸舌等所受影响太多,且不能定量反 应肌松的恢复。 判断插管和术中追加肌松药的时机。 有利于实施深麻醉下拔管,避免了病人的不适反 应 分析术后自主呼吸不能恢复的原因。 应用于科研,评价新的肌松药。
四个成串刺激 TOF
临床应用最广的刺激模式 。其间隔 0.5秒连续发出四个超强刺激,10-12秒重 复一次。四个成串刺激分别引起四个肌颤 搐,记为T1、T2、T3、T4 。观察其收缩强 度以及T1与T4间是否依次出现衰减,根据 衰减情况可以确定肌松剂的阻滞特性、评 定肌松作用 。
四个成串刺激 TOF
四个成串刺激
2.手术期维持外科肌松和肌松恢复期监测
3.术后恢复室肌松消退监测
强直刺 激 后单刺激 2. 预测单刺激和四个成串刺激肌颤搐出现时 颤搐计数
双短强直刺激
间 术后测定肌松消退及在恢复室判断残余肌松
1.肌松无效应期维持深度肌松
术中肌松的维持要求
• 根据外科手术对肌松的要求追加肌松药,维持所需的肌松 深度。在整个手术期间没有必要自始至终保持同样深度的 肌松,例如腹部手术对肌松要求较高,一般要求肌颤搐抑 制95%,即TOF只能保留T1而T2、T3及T4均应被抑制, 而一般外科手术,肌颤搐抑制应达85%,此时4个成串刺 激可以允许出现T1、T2甚至可出现T3,只要抑制T4就能 满足手术要求。但当颅内血管瘤手术处理血管时,此时要 求极深的肌松,达到刺激气道隆突也不致发生呛咳。此时 监测应选用PTC计数PTC保持在0~2
发生肌松残余作用的原因
肌松药的安全系数高,剂量范围大
* 个体差异 * 作用时效不确切性
* 各肌群阻滞不一致性
* 无可靠监测方法
预 • 应用拮抗药物

• 常规监测肌松程度
肌松程度的判断
1、根据临床征象主观判断
2、肌松监测仪的应用
主观观察
1、直接测随意肌 的肌力:抬头、握 力、睁眼、伸舌等 2、测定呼吸运动 如潮气量、肺活量 和吸气产生的最大 负压 3、x线下观察横 膈活动
非去极化肌松药 T4消失:相当于单刺激肌颤抑制 75% T3消失:相当于单刺激肌颤抑制 80% T2消失:相当于单刺激肌颤抑制 90% T1消失:相当于单刺激肌颤抑制 100%
不同刺激种类在围术期的应用
刺激种类 单刺激
围术期应用 1.确定超强刺激(1.0Hz) 2.气管插管时肌松程度监测(0.1Hz) 1.气管插管时肌松程度监测
1. 2. 3. 4. 在使用肌松药以前需要设定参照值 不能区分阻滞的性质 无法评价残余肌松 敏感性差
强直刺激(TS)
鉴别阻滞性质及程度 强直刺激后有无易化及衰减(去极化/非 去极化)。 评定术后残余肌松作用 强直刺激用50Hz,持续5秒’’→无衰 减现象 →随意肌张力恢复的指标。
强直刺激后单刺激的肌颤计数 (PTC)
定义:强直刺激(50Hz,持续5’’)后,间隔3’’ 再给予1Hz单刺激。 非去极化肌松药完全抑制了单刺激和四个成 串刺激引起的肌颤搐时, 可用PTC来进一步估计 阻滞的程度。 PTC=0, 完全抑制了膈肌的活动; PTC=2~3,可避免剧烈咳嗽; PTC=10, TOF已开始恢复(T1出现)
单刺激基本方法:
• 用波宽为0.2或0.3ms的脉冲波刺激神经 • 确定超强刺激:一般50—70mA的电流强度可以产生超强 刺激 • 常用的刺激频率为1Hz和0.1Hz • 待病人意识消失后,在使用肌松药以前需要设定参照值(T0) • 通过观察T/T0来判断肌松药的作用
单次肌颤搐刺激(SS)
SS的作用 1. 2. 3. 测定起效时间,决定插管时机,SS<10% 决定追加肌松药,腹部手术,SS<10% 决定肌松药拮抗时机,SS=25% SS的缺点
• >0.04mg/kg时,剂量增加,恢复速度加快不明显
• 极量 0.07 mg/kg
禁用或慎用新斯的明

• • • •
哮喘 心律失常(尤其是传导阻滞) 心脏术后或心肌缺血 机械性肠梗阻或尿路感染、闭塞. 孕妇
肌松监测存在的主要问题
• 呼吸肌 与非呼吸肌 对肌松药的敏感性不同 , 肌松药在呼吸肌和非呼吸肌的起效时间以 及作用时效有所区别。肌松阻滞深度为咽 喉肌 > 拇内收肌 > 膈肌,肌松起效时间上 膈肌和喉肌明显比拇内收肌短。
肌松监测原理
• 用电刺激周围运动神经达到一定刺激强度(阈值)时,肌 肉就会发生收缩产生一定的肌力。如刺激强度超过阈值, 神经支配的所有肌纤维都收缩,肌肉产生最大收缩力。临 床上用大于阈值20%至25%的刺激强度,称为超强刺激, 以保证能引起最大的收缩反应。给予肌松剂后,肌肉反应 性降低的程度与被阻滞肌纤维的数量呈平行关系,保持超 强刺激程度不变,所测得的肌肉收缩力强弱就能表示神经 肌肉阻滞的程度。 • 超强刺激会产生疼痛,因此应在患者处于镇静状态时使用。
抬头5s 试验:T4 / T1 ≥ 0.75,临床提示:肌张力已充分恢复,可以 气管内拔管。 目前认为:T4 / T1 > 0.9 ,咽肌的正常功能仍未恢复,对缺氧的调节功 能还是不足。
肌松药的拮抗
拮抗时机: “金标准”:当T1恢复到25%(SS),或TOF刺激 有至少两次反应(T1, T2 恢复, 可使用拮抗剂)。 新斯的明拮抗剂量: 新斯的明+阿托品2 : 1 • <0.04mg/kg时,剂量增加,恢复速度加快
T4/T1得到TOF比率,可反映衰减的大小。神 经肌肉兴奋传递功能正常时T4/T1接近1,非去极 化阻滞不完全时出现衰减,T4/T1<1,随着阻滞 程度的增强,比值逐渐变小直至为0。阻滞进一步 加深,由T4到 T1依次消失。而非去极化肌松剂作 用消退时, T1 到T4按顺序出现。
去极化阻滞通常不引起衰减, 长时间应用时 出现衰减,提示发生Ⅱ相阻滞
二、应用肌松药的基本原则
1.肌松药不能代替麻醉药,应有完善的镇痛。 2.应有严密的呼吸管理。 3.选择合适的肌松药和最小有效剂量。 4.避免不恰当的联合用药。 5.合理利用麻醉药与肌松药的协同作用。 6.最好能够对肌松药的作用进行监测。
肌松药残余的危害
• 呼吸肌无力导致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
• 咽喉部肌无力增加误吸和气道梗阻的风险 • 咳嗽无力引起术后肺部并发症 • 缺氧性通气反应受抑制引发低氧血症
不同肌群对肌松药的敏感性不同

对肌松药敏感性
阻滞深度

上呼吸道肌群
骸骨舌骨肌 咽肌
非呼吸肌 拇内收肌
呼吸肌 膈肌

肌松作用消退后ຫໍສະໝຸດ 肌松监测存在的主要问题 因此 ,临床上不能仅以拇内收肌的功能恢复来判断 呼吸肌功能的恢复。而且影响呼吸功能恢复的因素很多, 残余肌松只是其中之一,应结合临床表现加以判断
肌松恢复的临床指标
• 主要包括睁眼、握拳以及抬头 5s 试验等 。其中抬头5s 试验被认为 是能较好地判肌松作用消退的临床指标 • 存在的问题 睁眼、握拳、抬头5s试验需要病人很好的合作 ,有时候病人可能因为 疼痛、烦躁等原因而不能完成
• 对照
睁眼:TOF 比值恢复到 50%左右 握拳:TOF比值恢复到 65%左右
四个成串刺激特点
• TOF比值评定肌松药的残余作用方面比单次刺激更敏感。 T1的价值等同于单次肌颤搐刺激,使用TOF时,可以不设 定参照值 • 可用于清醒病人,20—30mA的电流强度 • TOF可以进行连续肌松监测,每两次的间隔为12—15秒 • TOF比值用来评价肌松残余 非去极化阻滞: T4,T3、T2和Tl依次衰减至消失 去极化阻滞:幅度均降低,T4/T1>0.9或接近1.0, 双相阻滞:T4/Tl逐渐下降,T4/T1<0.7 可疑, T4/T1<0.5时肯定为II相阻滞
术中肌松监测
全身麻醉的三大要素 • 意识消失 • 麻醉镇痛减轻应激 • 肌肉松弛
一、应用肌松药的目的
1.肌松药是全麻的重要辅助用药,用于全麻诱导时气管插管 或维持全麻时肌松,避免深麻醉带来的危害。 2.危重病人机械通气时用肌松药来消除自主呼吸对呼吸机的 拮抗。 3.用于治疗痉挛性疾病。
4.在电休克治疗时用其控制肌张力和减少肌强烈收缩引起的 并发症。
肌松监测常用刺激及监测的位置
1、刺激尺神经(支配拇内收肌)监测拇指收缩
2、刺激面神经监测眼轮匝肌
肌松监测指标
1.单刺激(single twitch stimulation,SS) 2.强直刺激(tetanic stimulation, TS) 3.四个成串刺激(train of four , TOF) 4.强直刺激后单刺激肌颤搐计数(post tetanic count, PTC) 5.双短强直刺激(double-burst stimulation DB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