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学概论-复习重点

社会管理学概论-复习重点
社会管理学概论-复习重点

社会管理学概论复习(知识点)

1、社会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及由他们组成的系统,社会管理的客体是社会系统。巴纳德提出组织的三个要素;信息交流、做贡献的意愿、共同的目的。

2、社会管理的含义:把社会看作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运用计划、沟通、协调、控制、指导等手段,使社会系统协调有序、良性运行的过程。(或者根据自己的理解)--社会管理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3、社会管理主体(系统)的演化:

社会管理系统从社会系统中分化出来,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人类社会早期,社会系统规模小,也不复杂;相应地,社会管理系统也很不发达,表现为氏族或部落的议事会机构。随着社会系统的扩大,复杂程度也随之提高,社会管理采取了国家形式。社会进入现代化大生产时期以后,社会管理系统不仅包括庞大而复杂的国家体系,而且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出现,这些社会组织发展呈现结构越来越发展、发展越来越迅速、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越来越显著的趋势。

社会管理系统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一方面,它是社会系统“渐进机构化”的结果;另一方面,它本身也开始了新的“渐进机构化”的过程。现代社会管理系统分为五个子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反馈系统、咨询系统。4、社会管理群体(系统)的素质:

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心理结构、职缘结构(学缘结构、人才原则、群体意识)

(1)学缘结构:某个教育单位(多指高等院校中的系、教研室、研究所)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或相近)学历(或学位)的人的比例。

(2)改善学缘结构的方法:一个人在某一学校授予单位获得学位(硕士)后,不得再行报考该单位;人事制度方面,原则上不留用,特殊情况留用应严格控制,人数最多不超过本单位总人数的1/5,多搞公平竞争,少搞“近水楼台”,多搞“五湖四海”,少搞感情投资,结构上杂为好;至于“在职”读学位的问题,应坚持,但要具体分析利弊。

(3)人才原则:人才互补原则;能级能质对应原则。

5、社会预测的特点:既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感,又具有超前性;属于对事物未来状态的概率判断,具有试探性;具有可检验性;具有不精确性。

社会预测的作用:为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提供科学依据事实;是避免决策片面性和决策失误的重要手段;既是计划的前提条件,又是计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管理预见性的一种手段;向前看,面向未来,做好准备,发现问题集中力量解决,一定程度上决定组织成败。

6、序贯决策含义:用于随机性或不确定性动态系统最优化的决策方法,也称多阶段决策方法。

方法:决策树方法和动态规划方法。

步骤:根据具体问题适当划分阶段;确定各阶段的状态变量,寻找各阶段之间的联系;由后到前用逆推归纳法进行决策分析。

7、评价方案的标准:

(1)价值标准,包括经济效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优化标准,至少满足5个条件:决策目标可以量化;所有的可能性方案“必须是”全部找到;每个方案的执行结果全部准确预测出来;存在一个绝对的择优标准;决策不受时间限制。

(3)不确定情况下的选择标准,包括风险性决策和不定型决策。

8、设置社会组织结构的原则:服从任务,职权相称;统一指挥,统一意志;宽度合适,层次适当;以人为本,民主管理。

三个责任制:1、领导责任制--领导是组织责任制的第一承担者,对全面完成组织的任务负责。2、部门责任制--主要内容是明确规定该部门的职责和权限。3、岗位责任制。

9、个人与组织关系的协调: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关系;领导和下属的关系;关心成员与关心工作的关系。

10、辐射式转换与源面控制

对社会受控系统的辐射式转换所施加的源面控制,是社会控制方式之一。这类变化在社会空间中以一点为源,一层层向四周辐射、扩散,可称之为辐射式转换。在对辐射式转换的控制中,包含着对点和面,即对辐射源和辐射面的控制,称之为源面控制。对辐射面的控制,大体上包括:控制好辐射的内容,辐射的半径和辐射的时差。

11、连锁式转换与线路控制

连锁转换的运行过程可以看成若干个节点(即发生转换的元素)所联结成的线路,把这一转换的控制成为线路控制。在线路控制中必须紧紧抓住下列环节:控制线路的起点,选准突破口;控制线路上的主相关链;控制线路节点间的时间差;控制线路中传递的能量流和效应流。

12、社会风险

含义:社会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了管理者不希望出现的结果或社会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表现:实施决策所带来的损失,这表明决策本身是错误的;实施决策的失败;决策执行主体与作用对象的消极或反对;偏离既定目标的可能性;不良因素或偶然因素造成的损失。

影响力:社会不安(社会各阶层、各集团的不满情绪及其相关行为的总和);社会震荡(管理者不希望出现的结果或遭受的损失及其社会影响的总和)

广义的社会风险:政治风险、社会风险和经济风险,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程度的划分:最小限度内风险、合理界限内风险、超荷临界点风险

13、社会承受力

含义:客观依据在于社会系统对于风险的不同承受力,即社会承受风险的不同能力。

提升社会承受力:社会对于震荡与不安的承受力的大小,不仅受到社会震荡与社会不安的程度制约,同时还同社会物质实力,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首先。要正确对待社会心理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准确了解,认真研究社会心理对风险的承受力;主动适应社会心理对风险的承受力;积极提高社会心理对风险的承受力。其次,要适当降低社会心理对社会运行状况的预期值。

社会集团对社会风险的承受力从小到大的排列:领导阶层、知识阶层、工人阶层、农民阶层

社会集团对社会风险的敏感度从弱到强的排列:农民阶层、工人阶层、知识阶层、领导阶层.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 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因素,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促使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能有效的遵从社会规范,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运行目标的目的。 9(社会保障: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劳动与社会保障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劳动与社会保障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 1.社会保障: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发生生活困难的国民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2.社会保险:以国家为责任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力,或有劳动能力却因失去工作而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予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是社会保障的核心部分。 3.社会救助:依据法律规定,政府和社会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原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无收入或低收入的个人或家庭给予补助,满足其生存需要的制度。是保障社会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4.社会救助的对象:(1)无劳动能力、无人赡养、完全没有生活来源的人;(2)有劳动能力,也有收入,但因意外灾害降临,遭受重大财产损失、人身损伤,一时生活困难的人;(3)有收入来源,,但生活水平低于国家法定标准的个人或家庭。 5.社会福利:政府和社会组织通过建设文化、教育、卫生等设施,免费或优惠提供服务,以实物发放、货币补贴等形式,向全体社会成员或特定人群给予帮助,以保证和改善其物质文化生活的制度。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 6.社会福利的内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劳动者。 7.社会保障的功能:人民生活的安全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社会矛盾的调节器、社会政治的稳定剂、对社会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推动作用。 第二章. 1.英国政府于1601年颁布了《伊丽莎白济贫法》(旧《济贫法》),首次以法律形式确定了社会救济的法律地位。 2.英国政府于1834年颁布了新《济贫法》,以国家为责任主体的政府救济,为社会保障制度确立了国家政府承担最终责任的原则。 3.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贝弗里奇报告)1883年,《疾病社会保险法》;1884年,《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法》;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最完整的社会保险体系的建立。 4.社会保障制度模式:投保资助型(德美日)、福利国家型(英国北欧)、国家保险型(前苏联东欧中国)、强制储蓄型(新加坡智利)。 第四章. 1.社会保障基金:国家和社会从已有社会财富中提存、积累并用以援助或补偿社会保障对象的资金,是社会保障制度得以确立并解决特定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 2.按基金运营管理方式分类:财政拨款(救助福利保障)、强制性征缴(保险)、多元组合(福利)。 3.社会保险基金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区别? 答:社会保险基金是指用于保障劳动者在丧失劳动能力或失去劳动机会时的基本需要的基金。主要是应对当前的社会养老、就医、失业等问题,安全第一,保值即可,增值次之。由各地方政府管理,具体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经办,包括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等社会保险基金。这部分资金是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由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分别按缴费基数的一定比例缴纳以及通过其他合法方式筹集的专项资金。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与完整,直接关系广大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因此要严格管理社会保险积累基金,除按规定预留必要的支付费用外,全部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在国家做出新的规定之前,一律不得进行其他投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也称“社会保障战略储备基金”,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管理,是应对将来的社会养老、就医、失业等问题,安全也是第一,但保值增值的任务更重一些。是在社会保险基金和社会救助基金出现财务危机时,充当着补充、调剂基金的作用。其筹集途径是中央财政直接拨款、彩票公益金、上市公司国有股转持、资本市场投资收益等。社会保障储备基金不是用于当前的即期社会保障支出,而是未雨绸缪,为我国将来的人口老龄化做战略准备。 4.社会保障基金给付原则:保障受保障着基本生活、随物价变动调整待遇水平、共享经济增长成果。 5.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原则:安全性、收益性、分散化、流动性。 第五章. 1.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政府直接管理(国务院:人力资源部、民政部、财政部、住房城建部、卫生部)、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共同管理、以私营机构为主的管理。 第六章. 2.社会保障水平:在特定时期一国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高低程度。

社会学概论重点归纳整理!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社会学发展史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其主要内容?最基本的内容是什么?(生活技能的社会化) 1、生活技能的社会化:即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是人的社会化的最基本的内容。 2、职业技能的社会化:传授生产技能和科学知识,为青年进入社会从事职业劳动打好基础。 3、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社会规范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之一。 4、生活目标的社会化:社会化的目的和意义,不仅要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二、了解人的社会化的主客观条件 本章要掌握的基本概念:依赖生活期、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同辈群体(一)社会化的主观条件(社会化的生物基础)(P86 )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离开了人的遗传素质,个体的社会化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1、语言能力;2、思维能力;3、学习能力;4、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依赖生活期——所谓依赖生活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这段时期大致经过乳儿期、少年期甚至青年期。 (二)社会化的客观条件——1、家庭;2、学校;3、同辈群体;4、社区; 5、职业场所; 6、大众传播媒介 (三)了解社会化的几种基本类型?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含义以及两者的区别是什么?(P84) 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区别:继续社会化是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不断学习的过程。而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又分为主动在社会化和被动再社会化两种。 再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继续社会化是在原有生活方式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它着眼于人的进一步完善,而再社会化则是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或与过去断绝关系,进入新的方式,它着眼于人的改造;第二,再社会化,主要是指被动再社会化,其社会化的形式比继续社会化要剧烈。(要举例说明) (四)为什么要继续社会化?一是因为个体在基本社会化中的内容较为单一,且生活经历又往往比较贫乏;而一进入成年期,他的生活和社会关系等就变得复杂化了,社会不仅赋予了他新的角色、新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还提出了新的期待和要求,这就会使个体感到不适应。 二是因为在基本社会化中,家庭和学校所受教育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仅教育者本身要受到以前自身社会化效果的制约,而且未来社会的具体变化又难以预测,即不可能预先对青少年的未来生活进行全面指导,因此青少年社会化时期所学的知识、技能和规范就会不断地受到冲击。 三是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促使个体通过继续社会化来不断地提高自己。同时,每一个个体的继续社会化又在改造着社会,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因此,继续社会化无论从个体或从社会方面来看,都是非常必要的。 (五)试述社会化过程中某一外在社会化因素对自身社会化的影响。—如家庭、职业场所。 为什么说职业场所是成年人社会化不可缺少的社会环境条件?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精心整理)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一、社会学的含义: 郑杭生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王思斌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戴维波普诺定义: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老师PPT定义: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 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由最初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转变成为既密切又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 2.社会学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知识基础。 3.社会工作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平台、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丰富社会学理论知识与方法。 三、社会的定义: 1.社会唯实论(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 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结构—功能角度) 2.社会唯名论(韦伯、吉丁斯)

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而不是一个实体,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行为”角度) 3.外在形态:社会是指享有共同地球和共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的人口有机结合而成的人类共同体。 4.内在本质: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或系统。 四、文化的含义: 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五、文化的特点:(老师PPT观点) 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 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六、“文化滞后” 1.英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 2.文化是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的,当文化发生变革时,各部分变革速度不同就会不平衡,从而造成社会问题。 3.一般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革。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社会保障概论复习题模拟样卷

社会保障概论复习试题 A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险法是() A.《医疗保险法》B.《工伤保险法》 C.《养老保险法》D.《社会保障法》 2.标志中国社会保险制度开始建立的法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3.根据1988年6月国务院出台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女职工的产假为() A.75天B.84天 C.90天D.98天 4.根据1988年6月国务院通过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产假() A.10天B.15天 C.30天D.45天 5.下列属于自愿失业的情形是() A.失业者不接受对家庭产生不利影响的工作 B.失业者不接受劳资纠纷空缺出来的工作 C.失业者不接受工作地点远离居民地的工作 D.失业者不接受信心不足的工作 6.我国劳动力工作的法定最低年龄是() A.14岁B.16岁 C.18岁D.20岁 7.我国失业职工工龄为5年以上者,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 A.21个月B.16个月 C.18个月D.24个月 8.目前,世界各国的工伤保险制度大多遵循() A.有过失补偿原则B.雇主责任补偿原则 C.无过失补偿原则D.雇主过失补偿原则 9.下列人员中属于劳保医疗的人群是() A.高等院校的在校学生B.复员回乡的二等以上的残废军人 C.企业离退休职工D.事业单位职工 10.首创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的国家是() A.德国B.英国 C.美国D.日本 11.下列国家中属于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是() A.德国B.英国 C.瑞典D.新加坡 12.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对失业者一律按同一金额给付失业保险金的制度是() A.工资比例制B.均一制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

1.社会结构:我们生活的社会背景不只是事件或行动的随机分类,而是以各具特色的方式被赋予结构或模式。 社会结构每时每刻都在被个体重新构造。 2.早期理论家----奥古斯特-孔德 创造了“社会学”这一术语 3.早期理论家----埃米尔-涂尔干 (1)社会事实:社会学第一原则:把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用社会方法来研究社会的对象。 社会学家采用社会学方法不是用来研究个体而是用来考察社会事实即社会中塑造个体的行动的诸多方面。 社会事实是外在于个体行事方式、思考方式和感觉方式,有其自身的实在,外在于个体的人的生活和感知。 社会事实对个体施加强制性力量。社会事实难以研究,不能被直接观察。 (2)社会团结和道德团结: 机械团结:分工程度低的传统文化以机械团结为特征。机械团结是基于共识,基于信念的相似性。 有机团结:发达社会中工作的专门化合社会分化的加剧,导致以有机团结的特征的新型秩序。有机团结以人们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以及认识到他人的贡献重要性为基础。4.早期理论家----马克思-韦伯 不相信结构外在于或独立于个体而存在,认为社会中的结构式由行动之间的复杂的相互影响塑造的。 理念型:是用来理解世界的概念模型或分析模型。理念型并不存在于真实世界中,但真实世界中的任何情形都能通过与理念型的对比来完成。理念型并不是值得向往的完美目标,是指一种特定现象的纯粹形式。 理性化:科学、现代技术和科层制的发展被描述为理性化。 理性化是指依据效率原则,以技术性知识为基础来组织社会和经济生活。 韦伯认为支配资本主义的不是阶级冲突,而是科学和大规模组织即科层制的兴起。 现代理论思路功能主义: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协同工作,产生了稳定和团结。 有机体类比:把社会的运行比作一个有机体的运转,社会组成部分像人体的各个部分一样,是为了社会的整体利益而系统工作。 道德共识对于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的重要性。 5.显功能:指特定社会活动类型中参与者知道的并意欲的功能。 潜功能:指参与者未曾意识到的那些活动后果。 功能与反功能:反功能是指对事物既存秩序构成挑战的特征。 6.现代理论思路冲突视角 冲突视角强调社会内部结构的重要性,但拒绝功能主义对于共识的强调,突出社会中分化的重要性。把社会看作是追求各自利益的不同群体组成的。 7.现代理论思路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源自对语言和意义的关注。符号,用来代表另一种东西的某种东西。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432#——社会保障概论

社会保障概论 A-3 一、单选题 1.某人因遭遇地震而生活无着时,由国家和社会提供最低生活水平的资金和物资的制度是(A) A.自然灾害救助 B.城乡贫困户救助 C.孤寡病残救助 D.医疗救助 2.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患病就医的,可以按照规定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领取医疗补助金。医疗补助金的支付渠道是(A)A.医疗保险基金 B.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 C.失业保险基金 D.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金 3.由于私人市场提供保险不能区别对待人们的不同风险,只有风险大的人才愿意买保险,体现了私人保险(c) A.存在道德风险 B.提倡效率原则 C.存在逆向选择 D.遵循利润最大化 4.社会保险的经费来源是(d) A.个人 B.企业 C.国家 D.三方负担 5.立法监督与具体业务分开管理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是(A) A.政府直接管理体制 B.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共同管理的体制 C.以私营公司为主的管理体制 D.工会管理的体制 6.具有“福利国家橱窗”的福利国家是(a) A.瑞典 B.英国 C.德国 D.美国 7.我国的社会福利为社会保障的一个方面,其含义属于(b) A.广义社会福利范畴 B.狭义社会福利范畴 C.城市社会福利范畴 D.农村社会福利范畴 8.社会保障理论争论的核心是() A.公民权利 B.自由选择 C.政府责任 D.市场放任

9.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原则首位是(a) A.安全性 B.收益性 C.分散化 D.流动性 10.社会保障制度得以存在和实施的保证是(b) A.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B.国家立法 C.相互协调 D.分配公平 11.社会保障关系的基本内容包括(d) A.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 B.社会保障法的调整主体 C.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客体 D.以上三项 12.目前国际上采用最多的失业保障模式是(a) A.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的失业保险制度 B.非强制性的失业保险制度 C.失业救济制度 D.综合性的失业制度 二、多选题( 1.失业保险基金可用于(abd) A.失业保险金 B.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医疗补助金 C.失业人员的住房公积金 D.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接受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的补贴 2.社会保障法的内容中,社会保障关系覆盖事项包括(BCD)A? A.制度模式 B.资金筹集 C.待遇支付 D.监督管理 3.失业保险基金来源包括(abc) A.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及其职工缴纳的失业保险费 B.失业保险基金的利息 C.财政补贴 D.社会捐款 4.为确定未来养老金的需要总量,需要预测的指标有(abd)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二、填空 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2)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涂尔干(2)韦伯。 3.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塞(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 4.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 5.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 三、简答 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1)科学的分类,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2.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 (1)现实的而不是细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3.导致社会失范出现的原因:(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机构中急剧滋长(2)现代化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个人欲望(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力,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 4.中国社会学被撤销的原因: (1)照搬照套苏联模式(2)自身存在错误认识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分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 3.普查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上而下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9.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因果关系的方法。 10.文献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1.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2.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 1.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 2.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后实证主义、新人文主义、批判诠释理论、后现代主义。 3.问卷调查的内容:个人基本情况、行为和态度。 4.问卷类型:自填式和代填式。 5.文献来源:官方文献、个人文献、大众传播媒介。 6.定性资料的主要来源:实地源、文献源。 三、简答 1.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2)教育功能(3)社会管理功能(4)社会批评功能 2.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1)社会现象的性质 (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建设(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3.实验法的类型: (1)根据试验环境分为: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 (2)根据实验方法分为:标准实验、准实验、控制实验、双盲实验 4.文献法的优缺点: 优点:(1)资料信息恒古不变(2)费用较低(3)可研究历史现象(4)适合做纵横分析

社会学概论章节重点

《社会学概论》复习要点提示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1、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 2、孔德是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的人,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 3、人类理性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哲学阶段和实证阶段。 4、“秩序”和“进步”成为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 5、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 6、孔德是“社会学综合理论的创始人”。 7、社会调查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学理论的源泉。 8、涂尔干是社会学鉴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特殊的“社会事实”。(《自杀论》)就是他用一种社会事实去解释的范例。 9、三种理想的类型:传统型权威、个人魅力型权威、法理型权威。 10、社会学起源于欧洲,最早把欧洲的社会学引入美国的是耶鲁大字教授萨姆纳,他于1876年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开设社会学课程,给学生们讲授宾塞的《社会学研究》。 11、1892年,斯莫尔应聘进芝加哥大学后,连创了三个世界社会学第一: 《1》1893年创办世界第一个社会学系。 《2》1894年与文森特合著世界第一本社会学教材《社会学研究导论》。 《3》1895年创办世界第一份社会学刊物《美国社会学杂志》。 12、欧洲在战后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1》首先,社会学的研究重心转向现实社会。 《2》其次,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多样化。 《3》再次,社会学的理论研究也趋向多元化。 13、19世纪末20世纪初救国维新,向西方学的背景下,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 14、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传入时期(1891-1911)成长时期(1912 -1927)建设时期(1928-1952)恢复重建时期(1979——) 15、第36届世界社会学大会2004年7月在中国召开,大会主题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变迁”这标志着中国社会学正在走向世界,世界社会学也开始关注中国社会学的发展。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难点集中营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难点集中营 一、名词解释 1. 主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2. 亚文化:亚文化指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3. 反文化: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4. 社会化:它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 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5. 社会群体:(广义上)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 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狭义上)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6. 初级群体:所谓初级群体,又叫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 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7. 次级群体:又叫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 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8. 角色集: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所谓角色集。 9. 角色冲突:所谓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 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10. 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 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11. 社会流动:所谓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 动。 12. 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揩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 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13. 社会控制:(广义上)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 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狭义上)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14. 社会问题:(广义上)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相关的问题(狭义上)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15. 集合行为: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 为。 二、简答题 1. 集合行为的主要类型?恐慌:指人们在面临某种直接威胁时,所出现的紧张心态及违反常 规的行为。谣言:是从不知名的来源、通过非正式的途径而传播的信息。 流行:是指一个时期内在社会上流传很广、盛行一时的外表和行为的风格,是一段 时间内为人们广为崇尚的生活模式。 2. 角色失调的主要表现? 角色冲突 角色不清 角色中断 角色失败

劳动与社会保障概论自考复习资料.doc

《劳动与社会保障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劳动与社会保障概论》复习资料 一、单选题 1、社会保障的核心部份是——社会保险 2、1978年,我国建立了——民政部 3、负责全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管理工作的部门是——民政部 门 4、1982年,我国建立——劳动人事部 5、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下设作为其常设办事机构是——秘书处 6、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不能保持最低限度生活水平的公民,提供满足其最低水平的物质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称为——社会救济 7、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业革命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起始于——社会救济 8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 9、现代社会保障萌芽的标志是——1834年《济贫法》 10、1999年国务院发布——失业保险条例》 11、“无责任补偿”原则的保险制度,首创于——德国 12、《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缴纳的失业保险费为本人工资的——1% 13失业保险的被保险人缴纳失业保险费的标准是以本市上一年职工平均工资的——1% 生育保险费最高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1% 14、职工因发生事故或职业病死亡的,所在单位均应发给因公死亡待遇。供养直系亲属抚恤金,根据供养人口按月发给。供养1人的发给死者生前标准工资的——25% 15、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

——20% 16、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包括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部分,均由再就业服务中心按照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60% 为缴纳基数 17、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职工缴费率一般为本人工资的——2% 18、社会保险的保障对象是——劳动者 19、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经历了——六个阶段 20、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开始时间是——1951年 21、失业人员失业前用人单位和个人累计缴费时?间满5年不足10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限最长为——18个月 22、我国政府规定,从事井下、高温工作的工种要提前退休,必须累计满---- 9年 23、孕期或者哺乳期的女职工,经本人申请,企业给予的假期不超过——2年 24、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偿金,八级伤残的标准为本人工资的——10个月 25、失业人员失业前单位和个人累计缴费时间满10年以上的,领取 失业保险金期限最长为——24个月 26、企业为安置富余职工而兴办的从事第三产业的独立核算企业,自开业之FI起免征企业所得税的时间为——两年 工作人员的工作年限按周年计算后剩余的月数,超过6个月的,按 --- 1年计算 27、职工失业期间达到退休年龄,可以按规定办理退休,必须累计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满——15年 28、职工因工伤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一一12个月 29、社会保障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是——社会化大生产 30、1995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明确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

最新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材料资料讲解

《社会学概论》(本科)复习范围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的方式。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题类型: 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8分) 3.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4.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5.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三)期末重点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民主在美国》的作者是()。 A.孟德斯鸠B.孔德C.托克维尔D.马克思 2.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的表现。 A.角色失败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 3.从()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A.关系的密切程度 B.关系的规范化程度

C.关系建立的基础 D.关系的协调程度 4.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是根据()的标准。 A.结构特征 B.互动关系 C.归属感 D.从属关系 5.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 A.显功能B.潜功能C.正功能D.反功能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A.城乡融合B.城市贫民化C.逆城市化D.城乡二元结构 7.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之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这种变动称为()。 A.开放性社会结构 B.结构性流动 C.非结构性流动 D.社会变迁 8.()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价值和利益冲突。 A.社会解组论 B.偏差行为理论 C.社会建构论 D.冲突论 9.云南傣族泼水节时,载歌载舞的人群是()。 A.偶合人群B.常规人群C.表意人群D.行动人群 10.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现代性因素极为相像,但在实质上却与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A.错位 B.脱节 C.畸变 D.失衡 11.科塞是()的代表人物。

社会保障概论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 复习重点 范围

社保概论复习 一、名词解释: 1.医疗保险:专指社会医疗保险,它是由国家立法规范并运用了强制手段,向法定范围的劳动者及其社会成员提供必要的疾病医疗服务和经济补偿的一种社会化保险机制。 2、失业:广义上,劳动者与生查资料相分离的状态,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潜能无法发挥。 3.社会保险:以政府为主体,以法律为基础,在权利与义务一致性原则下,通过政府企业劳动这个人的共同筹资,为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提供经济收入补偿,使其能够在年老、疾病、伤残、生育死亡失业等风险造成的社会生活问题面前仍然能够维持基本生活,以保证社会安定与持续发展的社会互助制度。 4、社会保障:是为保障民生以及促进社会进步,由国家和社会以立法为依据出面举办,由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组织实施,对因各种经济和社会风险事故而陷入困境的人群以及有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全体公民提供的、福利性的物质援助和专业服务的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5、社会救济:又称为社会救助,是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那些因自然、经济、社会、个人生理和心理等原因而造成生活困难,以至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6、社会福利:国家以及各种社会团体通过各种公共福利设施、津贴、补助、社会服务,以及举办各种集体福利事业来增进群体福利,以提高社会成员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一种社会保障模式。 7、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权力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使其生活水平达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社会救助制度。 二、简答论述 1、新剑桥学派主张的收入分配调节政策:实行累进的税收制度改变社会各阶层收入分配不均等的状况;实行高额的遗产税和增值税;政府拨款对失业者培训;制定适应经济稳定增长的财政政策;进出口管理;政府用财政预算盈余购买私人公司的股票。 2、社保章法的特征:国家干预法的特征明显;强制性与给付型;具有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统一性;富有广泛的社会性;据有特定的立法技术;保障内容的低保性。 3、国外社保管理体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应结合本国国情;坚持集中统一和分散管理相结合;搞好各向社保基金管理。 4、福利国家面临的困境和危机:社保支出增长过快;巨额社保费用造成财政赤字不断增加;雇主和劳动者的负担不断增加;管理不善、效率低下。 5、社会保险基金功能:稳定社会的减震器——保证劳动力在生产;调节收入差距;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文明发展。 6、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内容:涉及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福利津贴、社会服务、医疗保健等方向。 特征:实施范围的全民性、具体内容的全面性;资金筹集的先收现付制度;政策操作上的劫贫济富与多缴多得相结合;个人账户仅作为能够享受条件的资格条件。 7、香港社保制度的内容:(1)社会救助:公共援助、特殊社保援助、失业津贴与长期服务金(2)社会福利:主要包裹儿童福利、家庭福利、伤残、弱能康复服务、老人服务、青少年服务、妇女服务、罪犯感化、住房服务、医疗卫生服务。(3)公务员保障:公务员津贴制度、公务员福利制度、退休抚恤制度。(4)雇主责任制:香港实行强制性的雇主责任保险、疾病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5)强基金制度:凡是年满十八周岁以上、六十五周岁以下的从业人员,受雇于同一雇主满六十天都必须参加强基金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