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真菌感染血清真菌成分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调查

体外角质形成细胞 的培养 基是 K—S M, F 而成 纤维 细胞 的培 养液是 D M( 1% F S 。有研究表 明 : ME 含 0 B ) 血清 可 以促进成 纤维细胞生长 , 同时抑制 表皮角质 细胞生长 【 。在构建人 工 3 1 皮肤模型时需要将两种细胞所建立 的真表皮建立在一共同的
因此 , 在本 实验 中充 分考虑成纤 维细胞 的生存 条件 相对 较低 , 有血清即可 ; 而角质形 成细胞则必 须要特定 的培养基 , 如 K—S M_ 。同时, F 4 J 成纤维 细胞 的倍增时间较短 , 一般 ( 3~ 4 d可传一代 ; ) 而角质形成 细胞增长较慢 , 所需倍 增时间较 长, 一般 ( 7 d天传 一代 J 5~ ) 。根 据两者所需 的不 同生 长环 境 和倍增 时间分别来选择不同的培养基和检测时 间。结果可 见, 使用含 K—S M+1 %F S和 D M+1%F S培养基培 F 0 B ME 0 B 养成纤 维细胞 的生长增殖情况是相 同的 ; 同时 , 加入 K—S M F
5 g m T" 剂 2 , 人 3 % ,% C 和 10 m/ l I M 试 O 放 7 5 O 0 %湿 度下 培
养4 , h 用移液器小心吸除上清液 , 每孔加 入二 甲基 亚砜 ( M— D
s 10 放 于 震 荡 器 上 震荡 1mi , 于 3 o 10 空 气 o)5 5 n后 再 7C,0 %
湿度下放置 1h充分溶解细胞 内的 甲瓒结 晶 ; 2 振荡 1 mn 用 0 i,
酶标仪器( 7 n 5 0 m波长 ) 测每孔的 O D值 。
相同步骤重复 3次 。 13 统计学处理 .
深部真菌病的实验诊断进展

深部真菌病的实验诊断进展深部真菌病指除表皮、毛发、甲床以外,真菌侵犯内脏、皮下组织和黏膜所致的感染,其发生取决于外界致病因素和人体免疫力的相互作用。
常见的病原真菌有念珠菌、曲霉、隐球菌等。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等药物的广泛应用及免疫抑制剂人群的增多,真菌感染不断增多,已成为应用免疫抑制患者及其他危重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据最新统计,每年全球有100万艾滋病患者罹患隐球菌脑膜炎,其中70%在3个月内死亡。
真菌感染的预后有赖于早期治疗,研究显示早期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
日本一所教学医院收集77例怀疑为深部真菌病的病例,62%早期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血清学检查提示疾病有好转,而非早期治疗的患者相关改善率仅为21%。
遗憾的是,深部真菌病早期诊断困难,在缺乏依据的情况下,加用抗真菌药物不仅增加治疗成本和患者负担,也增加了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
因此,深部真菌病的早期检测与鉴定受到临床的重视。
现就目前深部真菌病诊断方法作一综述。
一、直接镜检、培养和组织病理学检查一般取痰液、尿液、胸腹腔积液、脑脊液、活检组织等作标本,直接涂片是真菌学检查最经典的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的特点,且可以根据特征性形态区分念珠菌、隐球菌、结合菌等。
无菌体液、皮下组织和各类活检组织标本中发现真菌成分常可确立深部真菌病的诊断,如脑脊液墨汁涂片中发现带有荚膜的隐球菌孢子、组织标本中发现真菌菌丝及孢子等。
但直接镜检的检出率很低,从而导致漏诊。
正常人痰液内可有真菌定植,故痰液涂片只有找到致病性真菌才可以确定诊断,找到条件致病性真菌不应轻易诊断为真菌感染,还应结合临床其他方面综合考虑,因此直接镜检法对深部真菌病诊断作用有限[?。
培养法灵敏度低,且周期长,不能为临床提供早期诊断的依据。
组织病理学检查因危重患者很难承受侵袭性的取材方法(如肺组织活检),也给临床应用带来一定困难。
二、血清学诊断(一)真菌特异性抗原检测1.(1,3)-b-D葡聚糖测定(G试验):(1,3)-b-D葡聚糖(BG)广泛存在于真菌细胞壁,细菌、病毒、人体细胞及其他病原菌无此成分,故作为真菌抗原有较高的特异性。
常见深部真菌感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 成 Βιβλιοθήκη 培养法 1 ] 次取材直接涂片漏诊率高达 4 %, 3次取材 5 而
直接镜检 的累积阳性 率可达 9 %l 。应用显色培 养法经 3 9 7 j 7 4 观察菌落色泽和形态即可做 出鉴定 , 8h 阳性率 8 .% 。 86
32 G试 验 . - 几 乎 各 种 致 病 性 真 菌 细胞 壁 上 均 有 B1 一 一— D葡 3 聚糖 。在 真 菌入 血 后 , 用 MB8 生 物 快 速 动 态 检 测 系 统 , 应 .O微
感染 最 易 累 及 肺 部 , 要 致 病 菌 有 曲霉 菌 、 曲 霉 菌 、 曲 霉 主 土 烟 菌 、 曲霉 菌 , 中 以烟 曲 霉 菌最 常 见 。 黑 其
3 3 血清学检测 常用抗原检测方法有新生 隐球 菌荚膜抗 原 .
乳胶凝集试验 , 检测 念珠菌和曲霉菌抗原 的酶联 免疫吸附实验 ( HS ) ; E A 等 抗体检测方面有检测 念珠 菌 、 曲霉菌和隐球菌 的单
取 尿 液 或 脑 脊 液等 离 心 去 上 清 , 检 , 般 2 镜 一 0—3 i 可 完 0m n即
条件致病性 真菌主要有念 珠菌 、 隐球菌 、 曲霉菌 、 毛霉 菌 、
放 线 菌 和奴 卡 菌 等 。念 珠 菌 属 在 以 往 的 院 内 感 染 中 占 主 导 地 位 , 年来 , 家 的 9 个 研 究 室 组 的 全 球 监 测 中心 也 证 明 这 一 近 国 9
11 念珠菌属 .
念珠 菌属又称假丝酵母 菌, 广泛存 在于 自然
界 中 , 生 于人 类 的 皮肤 和黏 膜 , 条 件 致 病 菌 , 染 易 发 生 于 寄 属 感 严 重免 疫 缺 陷 患 者或 接 受 肠 道外 营养 患 者 的各 个 部 位 , 白色 以 念珠 菌 致 病 力最 强 。 其 次 是 热 带 念 珠 菌 、 滑 念 珠 菌 、 柔 念 光 克 珠 菌 、 也蒙 念 珠 菌 。但 随 着 预 防 性 药 物 的 应 用 增 多 , 白色 季 非
深部真菌感染的通用实验诊断技术进展

深部真菌感染的通用实验诊断技术进展
张宏
【期刊名称】《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年(卷),期】1999(000)005
【摘要】一、增光剂用于深部真菌病的诊断可作为检查真菌感染时增光剂的物质有Cellufluor、Uvitex和Blankophor,已成功地从皮屑、甲屑、组织、细胞涂片和体液中检出真菌细胞。
1.原理:增光剂Cellufluor、Uvitex和Blankophor均为二苯乙烯类化合物,其化学成分是:Cellufluor为4,4’-bis[Z-di(2-hydroxyethyl)amino-4-phenylamino-1,3,5-triazine-6-ylamino]-stilbene-2,2’-disulphonic acid,sodium salt, Uvitex为4,4’-bis-[z-di(2-hydroxyethyl)amino -4-(3-sulphophenylamino)-1,3,5-triazine-6-ylamino]【总页数】2页(P40-41)
【作者】张宏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56.04
【相关文献】
1.真菌感染实验室诊断技术进展 [J], 李皇;卢平宣;
2.G实验和真菌培养在艾滋病人深部真菌感染中的联合诊断 [J], 张汇征;付晓;万东勇
3.真菌感染实验室诊断技术进展 [J], 李皇;卢平宣
4.真菌感染实验室诊断技术进展 [J], 李皇;卢平宣
5.G实验在早期诊断深部真菌感染中的价值分析 [J], 陈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17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对院内深部真菌感染诊断价值的探讨

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对院内深部真菌感染诊断价值的探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 时兢 缪昨方 荣菊芬 沈波 穆会君,无锡 214002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诊断危重病患者院内深部真菌感染(IMI)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重症监护病房内56例临床资料,并与健康组15例对照。
结果:IMI组较健康对照组血清PCT水平明显升高(P<0.01)。
不同感染部位,以血液真菌感染者PCT水平最高(P<0.01)。
但PCT不能鉴别不同真菌菌株。
结论:PCT可作为危重病患者院内IMI有价值的诊断指标。
关键词 降钙素原 深部真菌感染 院内感染 危重病中图分类号 R519 文献标识码 ADiagnostic V alue of Serum Procalcitonin for N osocomial Deep Mycotic Infection in C ritically ill P a2tients S HI Jing,M IA O Fang,RON G J uf en,et al.W uxi First People’s Hospital A f f iliated toN anjing Medical U niversity,W uxi214002,China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procalcitonin(PCT)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nosocomial invasive mycotic infection(IMI).Methods:56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IMI in inten2sive care unit were retros 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The PCT levels of patients with IMI were signifi2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P<0.01).The PCT levels of patients with fungemia was thehighest among the different locations of mycotic infection(P<0.01).PCT was unable to differentiatedifferent fungal strains.Conclusion:The measurement of PCT might be used as a valuable index in diag2nosis of nosocomial deep mycotic infectio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K ey w ords Procalcitonin Invasive mycotic infection Nosocomial infection Critical illness 近年来危重病医学进展迅速,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病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升高,除常见的细菌感染外,深部真菌感染(invasive mycotic infection,本文简称IM I,下同)亦呈上升趋势。
真菌感染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qq. tom
乳酸 酚棉 蓝染 色是 比较常用 的一种 染 色方 法 ,
染 色后菌 丝和 孢 子 呈深 蓝 色 。 形态结构清晰, 背 景 干净 , 反差 大 。乳酸 可杀 灭真 菌 , 棉 蓝可 使其 着 色 ,
【 摘 要】 近 年 来 , 随 着抗 生 素 、 免疫抑制剂和激素等的广泛应用 , 真菌感染有不 断上升的趋势 , 真 菌 已成 为 医 院感 染 的 常 见 病 原 菌 之 一 。 由于 不 同病 原 菌 对 抗 真 菌 药 物 的敏 感 性 不 同 , 能 否 准 确 诊 断 病 原 菌 直 接 影 响 药 物 的选 择 。及 时 准确 地 检 测 真 菌 感 染 以及 确 定 菌 种 , 在 临 床 治 疗 中 尤 为 重 要 。该 文 对 真 菌 感 染 检 测 方 法 的 研 究 进 展 作 一 综 述 。 【 关键词】 真菌感染 ; 病原菌 ; 检 测 方 法
技术 的发 展 , 有 越来 越多 的方法 可 以应用 于真 菌 的
检测 和鉴 定 。 1 真 菌 镜 检
菌孢 子与脂 肪滴 有时很 难鉴 别 , 而荧光 染 色法 对脂 肪滴 不产 生标 记 , 使 得特 异 性 大 大 提 高 , 弥 补 了 传
统 的 KOH 涂 片 法 在真 菌 数 量 少 时检 出率 不 高 的 不足 。已有许 多文 献 证 实 荧 光染 色 法 在 真 菌 检 测 中较 传统 的 KOH 湿 片法 具有 敏感 性 强 、 阳性 率 高
胞、 脂滴 、 气泡 均不 着 色 , 对 比鲜 明 , 尤 其 利 于 马 拉
深部真菌病的研究进展1

(二)三种重要的条件致病性 深部真菌感染
念珠菌病
曲霉菌病
马尔菲青霉病
(二)三种重要的条件致病性深部真菌感染
1.念珠菌病
A、致病菌谱变迁 念珠菌是人类最重要的条件致病性
深部真菌。已知可以致病的有: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
近平滑念珠菌、克鲁斯念珠菌、星状念珠菌、季也蒙念珠
菌、光滑念珠菌、克柔氏念珠菌八种。近年来又发现都柏
三、抗深部真菌药应用进展
深部真菌感染的患者,大多患有严重的基础病,预后严 重,病死率高。但目前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药物很少,且 大多数仅具抑菌作用,疗程较长,不良反应多。近年来, 研制开发的几种抗深部真菌新药,简介如下:
1.两性霉素B的脂类制剂: a.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体 b.两性霉素B硫酸胆甾醇脂 c.两性霉素B脂质体 三种两性霉素B 的脂类制剂抗真菌作用与两性霉素B常
还有一些机会性真菌对特殊的高危人群造成威胁,如马拉色菌、毛孢子 菌是新近出现的担子酵母,与白念珠菌一样作为机会性病原被频繁报道,一 些丝状菌如镰 菌、尖端塞多孢菌、毛霉菌也变的日益重要。总之,应记住真 菌是免疫缺陷病人死亡的越来越重要的原因,机会性真菌感染异常严重且可 以致命,快速的早期诊断和有效的治疗非常重要。
主要致病曲霉为:烟曲霉、黄曲霉以及黑曲霉土曲霉、构巢曲 霉等,除了引起肺、脑的深部真菌病外,还可引起耳、鼻、眼皮下 组织坏死的曲霉病,甚至引起血液系统及全身播散性曲霉病。
(二)三种重要的条件致病性深部真菌感染
3.马尔菲青霉病
由于马尔菲青霉主要累及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常引起全身广泛播散,病 死率高,是一种重要的深部真菌病。
(三)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
目前真菌学检查的手段包括:
1.直接显微镜检 2.真菌培养(药敏) 3.组织病理学检查 4.血清学检查:主要应用于系统性曲菌病。常用方法:半乳
深部真菌感染早期诊断的现况与策略

深部真菌感染早期诊断的现况与策略桑军军;潘炜华;廖万清【摘要】The incidence of invasive fungal disease has signiifcantly increased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in China. Laboratory test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diagnosis of fungal disease, but the current level of the laboratory diagnosis can not meet the demand for clinical practice.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urrently available laboratory diagnostic techniques, and points out the dififculties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laboratory test. At the same time, we propose some strategies for early diagnosis of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based on existing technologies and clinical examination methods.%我国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实验室检查是诊断真菌感染的重要依据,而目前实验室诊断水平远不能满足临床实际需求。
本文对目前现有的实验室诊断技术进行了回顾,指出了目前我国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的难点及发展趋势,并立足现有实验室检查技术及临床检查手段提出了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策略。
【期刊名称】《上海医药》【年(卷),期】2014(000)009【总页数】4页(P4-7)【关键词】深部真菌感染;早期诊断;血清学诊断;分子生物学诊断【作者】桑军军;潘炜华;廖万清【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上海市医学真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上海200003;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上海市医学真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上海200003;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上海市医学真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上海20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9;R4461 深部真菌感染现状深部真菌感染指真菌侵入内脏、血液、黏膜或表皮角质层以下深部皮肤结构引起的感染,包括局限性的单一器官感染(如肺念珠菌病)和2个及以上器官或组织受侵犯的系统性真菌感染(如播散性念珠菌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部真菌感染血清真菌成分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1病例选择深部真菌感染患者35例,年
真菌在人体中,与细菌之间起着重要的生态平衡作用。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及皮质类固醇激素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器官移植、导管插管普遍开展,深部真菌感染率越来越高。
据统计,近30年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增加了3-5倍,真菌感染为艾滋病的重要死亡原因之一。
引起深部真菌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有白色念珠菌、曲菌和隐球菌等。
传统的检测方法主要为血培养和组织活检,但血培养历时太长,且阳性率较低,而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征象错综复杂,又使得组织活检缺乏曲型改变,影响正确诊断,这些都使得这些方法所起的作用极为有限。
近年来,用于检则真菌的抗原、抗体及代谢产物的血清学检查已用于深部真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测,并已成为这一领域研究的热点。
目前的血清学检查主要针对真菌胞壁或胞内成分——烯醇化酶、beta-葡聚糖、甘露糖和Cand-Tec抗原等。
烯醇化酶
烯醇化酶又称2-磷酸-D甘油盐水解酶,是糖酵解所必需的胞内酶,能催化磷酸甘油盐向磷酸烯醇式丙酮盐转变,同时也在糖异生过程中催化逆向反应。
烯醇化酶广泛存在于真菌细胞中,含量丰富且高度保守。
它也是白色念珠菌中含量最为丰富的蛋白质之一,近年来已被分离纯化。
研究显示只有在深部白色念珠菌感染时才大量释放烯醇化酶,而寄生在浅表部位的白色念珠菌一般不会释放该酶。
Walsh等采用白色念珠菌烯醇化酶单克隆抗体检测血标本中的白色念珠菌烯醇化酶以确定是否有深部真菌感染,并以组织活检和血培养加以对照。
在组织活检或血培养中阳性的24例肿瘤患者中,抗原阳性18例,146例组织活检或血培养阴性的肿瘤患者中中,抗原阳性6例。
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5%和96%。
另外烯醇化酶在体内具有很强的抗原性,导致其在体内清除较快,数量减少,及抗折色念珠菌烯醇化酶抗体与其它念珠菌烯醇化酶有较弱的交叉反应,均可导致烯醇化酶在体内不能检出。
ZÖller等在免疫健全和免疫缺陷的混合人群占以血清中是否含有抗烯醇化酶抗体来诊断深部念珠菌病,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96.4%和81.5%。
我们可通过监测患者血清中抗烯醇化酶抗体及抗体滴度的动态变化来提高烯醇化酶抗体检出率及临床应用价值。
2 Beta-葡聚糖
葡聚糖广泛存在于真菌细胞壁中,占其干燥重量的80%-90%。
其中(1→3)-beta-D-葡聚糖占真菌壁成分50%以上,尤其在酵母样真菌中其含量可更高,其形式以(1→3)-beta-糖苷键连接的葡萄糖残基骨架作为主链,分支状(1→6)-beta-D-葡聚糖残基作为侧链.cf gf (1→3)-beta-葡聚糖在深部真菌感染中的作用,Yoshida M等认为可能与内毒素在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中的作用类似,但目前暂未明了。
由于(1→3)-beta-D-葡聚糖仅广泛存在于真菌的细胞壁中,当真菌进入人体血液或深部组织后,经吞噬细胞的吞噬、消化等处理后,(1→3)-beta-D-葡聚糖可从胞壁中释放出来,从而使血液及其它体液(如尿,脑脊液,腹水,胸水等)中(1→3)-beta-D-葡聚糖含量增高。
当真菌在体内含量减少时,机体免疫可迅速清除(1→3)-beta-D葡聚糖。
而在浅部真菌感染中,(1→3)-beta-D-葡聚糖未被释放出来,故其在体液中的量不增高。
20世纪90年代初发现,(1→3)-beta-D-葡聚糖可特异性激活自鲎变形细胞溶解产物提取的G因子,从而旁路激活鲎试验,此过程称为G试验。
临床上,由于深部真菌感染的严重程度常常与血浆多糖的升高水平一致,故可将G试验应用于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包括念珠菌感染和曲菌感染等)。
为了解G试验在深部真菌感染和真菌性发热中的诊断价值,Oba-yashi等检测了202例病员标本。
(1→3)-beta-D-葡聚糖的血浆浓度20pg/ml为界值,41例确诊病员(以活检和培养阳性为标准)中有37例为阳性,阳性率为90%;59例其他原因所致发全部阴性,阴性率为100%;102例不明原因发热有26例阳性102wgqji明原因发热当作非真菌感染的话,则本试验的阳性率为59%,阴性率为97%,有效率为85%。
若有一个能区别非真菌和真菌感染的更敏感的金标准的话,则可进一步提高本试验的阳性指标率。
(1→3)-beta-D-葡聚糖可用于早期诊断深部真菌感染,其缺点是不能定性,且此法不能检测出隐球菌感染,可能是因为隐球菌具有厚壁胞膜,且在免疫缺体内生长缓慢,导致试验呈假阴性。
Kawayana等检测了92例病员标本以比较深部真菌感染中血清学方法和培养的临床价值,其中17例为深部真菌病确诊病员。
在取自17例确诊病员的52份血标本中,45份血标本G试验阳性,与此同时,仅有10份血标本真菌培养阳性,结果显示,G试验在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
甘露糖
甘露糖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一种抗原,它对热稳定,广泛存在于真菌胞壁中,是真菌胞壁的重要组成成分,它的主要结构为D-甘露糖,由N-连接(90%)和O-连接(10%)的寡糖组成,N-连接的甘露糖以一个外展性α-1,6-寡甘露糖为骨架,α-1,2-和α-1,3-连接的寡甘露糖为侧链。
O-甘露糖由短的、线性α-1,2-和α-1,3-连接的寡甘露糖组成。
甘露糖在不同真菌中的含量和作用不是恒定不变的,常常受周围环境的营养状态和细胞形态的影响。
其在真菌致病过程中参与了免疫调节、防御,且抗甘露糖抗体具有保护性作用。
已有多种血清学方法用于外周循环中甘露的检测,包括Pastorex法、FACE法(免疫荧光碳氢化合物电泳)等。
Kume等使用Pastorex法检测深部念珠菌血症得到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28.6%和91.7%。
但它并不与克柔念珠菌的甘露糖发生反应,故不能应用于克柔念珠菌病的诊断。
由于甘露糖广泛存在于各真菌细胞中,导致此检测方法特异性很低,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
FACE法是一种用于检测寡糖的免疫荧光碳氢化合物电泳方法,由于甘露糖由大量的寡糖组成,Goins等应用FACE法将不同大小的寡糖分离开来,可帮助鉴别不同菌株的念珠菌,包括克柔念珠菌,所以此法是一种易行的、敏感的定量方法,并可用于研究寡糖在真菌致病过种中的作用。
4 Cand-Tec抗原
Cand-Tec抗原是指可用念珠菌属检测系统(Cand-Tec,一种颗粒凝集试验系统)检测的一类念珠菌蛋白抗原,它对稳定,至少包含3种成分。
Tananka等将100例病员根据Cand-Tec 乳胶凝集反应的反应滴度分为两组。
滴度低于1:2的为C1组,高到1:4的为C2组。
结果显示,当滴度高于1:4时,对于不明原因的发热进行预防性抗真菌治疗是有利的。
Iwasaki等检测了12例急性白血病病员在化疗后发生的12次发热,相对于化疗前,化疗后的Cand-Tec 抗原端度有明显增高,而在进行抗真菌治疗后有9次发热抗真菌治疗有效,同时Cand-Tec抗原滴度明显降低或恢复正常;2例抗真菌治疗无效且其Cand-Tec抗原滴度也无降低。
结果提示此种方法是一种可用于早期诊断深部念珠菌病的快速、有效的方法,可用于决定进行抗真菌治疗的时间。
Mitsutake等比较上述四种方法,他们以免疫凝集反应检测烯醇化酶,以Cand-Tec系统检测Cand-Tec抗原,G试验检测beta-葡聚糖,Pastorex法检测甘露糖,39例病中包括10例
浅表念珠菌感染,10例深部真菌感染。
结果分别为:烯醇化酶、Cand-Tec抗原、beta-葡聚糖和甘露糖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100%和71.8%、76.9%和87.5%84.4%和87.5%、25.6%和100%,结果显示,深部真菌感染的血清真菌成分检查快速、有效、当患者经抗真菌治疗病情好转后,血清滴度可逐渐降低,但尚无一种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令人满意,如能结合两种以上方法进行检测,则可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