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养殖技术
海蜇养殖技术与肥水

海蜇养殖技术与肥水1. 引言海蜇是珍稀的水生生物,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和对海产品的需求增加,海蜇养殖业蓬勃发展。
本文将介绍海蜇养殖的基本技术和如何利用适当的肥水来提高海蜇的产量和质量。
2. 海蜇养殖技术海蜇养殖主要分为选种、培育、养殖和收割等四个阶段。
2.1 选种选择合适的品种是海蜇养殖成功的关键。
常见的海蜇品种有圆盘海蜇、豆豉海蜇等。
选种时应选择体型健壮、抗病性强、生长快的海蜇。
2.2 培育海蜇的培育一般采用水育法。
首先将海蜇的叶片切碎,用清水浸泡几天,待叶片发芽后,将其移植到培养箱中。
在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及时更换适宜的水质,并保持适宜的温度和光照。
2.3 养殖养殖过程中,要注意海蜇的饲养管理。
首先,确保养殖池的水质清洁,合适的水温和充足的氧气。
其次,掌握合适的饲料投喂量和频率。
最后,定期观察海蜇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疾病。
2.4 收割海蜇的收割时机一般为海蜇个体生长到一定大小,并且触手已经完全生长。
收割时,可以用剪刀将海蜇的触手剪断,并将其放入容器中。
3. 肥水的重要性肥水是海蜇养殖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适当的肥水能够提高海蜇的产量和质量,促进海蜇的生长和发育。
3.1 肥水的种类常见的肥水包括有机肥水、化肥水、微生物肥水等。
有机肥水对于提高海蜇的饲养效果最好,因为它富含丰富的养分,可以增加海蜇的产量和改善其口感。
3.2 肥水的投放方法肥水的投放方法有浇灌、喷雾、滴灌等。
在海蜇养殖中,一般采用滴灌的方式给海蜇提供肥水,这样能够精确控制肥水的用量,避免过度施肥造成的水质污染。
4. 如何使用肥水在海蜇养殖中使用肥水要注意以下几点:4.1 适度施肥施肥要适度,不可过度施肥,否则会导致水质污染和海蜇的生长不良。
适量的肥水可以促进海蜇的生长和发育,但过多的肥水则可能对海蜇造成伤害。
4.2 定期监测定期监测水质,以确保肥水的合理使用和水质的稳定。
测量水质中的氨氮、硝氮等指标,确保在合理范围内。
海蜇室内养殖及繁育技术

2024.3海蜇(Rhopilemaesculenta )隶属根口水母科、海蜇属。
海蜇属有4种,其中海蜇、黄斑海蜇和棒状海蜇在我国均有分布。
海蜇的个体最大,是渔业生产和加工食用的主要种类,也是目前人工养殖的主要品种。
海蜇在海洋中营浮游生活,栖息于近岸水域河口附近,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沿岸及俄罗斯远东海域。
海蜇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还含有钙、碘等微量元素,营养价值较高,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
现将海蜇的人工养殖及秋季繁育技术总结如下。
一、养殖设施养殖车间顶部设置遮阳设施,调节车间内光照在2000~2400勒克斯。
养殖池面积为40~50米2,池深1.2~1.5米,配备成套卤虫孵化装置、鼓风机、海水沉淀池、沙滤池、高位水塔等设施。
二、人工养殖养殖开始时间为6月中旬,养殖品种选择红海蜇,其养殖品质较好。
1.海蜇苗入池养殖池布气石0.5个/米2,提前加满水,使水温、水质等与育苗池接近,气石充氧量调至水面微冒气泡。
挑选伞径3~5厘米、伞部光滑无残缺、活力强、胃部饱满的健康幼蜇放入养殖池。
2.饵料投喂海蜇人工养殖,无论是幼蜇、水母体还是螅状体,主要以丰年虫为饵料。
春季也可添加投喂轮虫,轮虫可以从市场购买也可以自己培育。
购买的轮虫必须暂养12小时并经消毒后投喂。
投喂安排具体为白天投喂6次,每2小时1次;夜间投喂2次,分别为20:00、24:00。
海蜇水母体阶段生长迅速、摄食量大,根据其生长情况调整投饵量。
卤虫孵化装置要配套齐全,要保证孵化缸的充氧量,严格控制孵化水温和孵化密度。
丰年虫最佳孵化温度为26℃左右。
孵化温度越高,孵化时间越短,但孵化的丰年虫活力差。
活力差的丰年虫容易沉至池底,海蜇不易摄食,造成饵料浪费,一旦腐烂变质还会污染水体。
3.日常管理红海蜇养殖适宜温度为15~28℃,最佳生长水温为20~26℃,盐度为18~30,pH 为7.8~8.6,喜弱光环境。
海蜇对水质要求较高,温度适宜、饵料充足、水质较好时海蜇生长速度较快。
海水养殖海蜇的养护与疾病防控技术研究

海水养殖海蜇的养护与疾病防控技术研究海蜇是一类重要的海洋经济生物资源,其养殖对于提高海洋渔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在海水养殖海蜇的过程中,养护和疾病防控是关键的环节,对于保障养殖效果和提高养殖产量至关重要。
首先,海水养殖海蜇的养护要点是保证养殖环境的稳定和适宜。
海蜇需要一定的水温、盐度和pH值来满足其正常生长的需求。
保持养殖水体的稳定温度可以采取利用太阳能和地热能进行暖季制冷和冷季加热的方式;定期检测和调节养殖水体的盐度和pH值,确保其在适宜范围内。
其次,合理的饲料供给是海蜇养护的关键。
海蜇是肉食性生物,其主要以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为食。
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合理供给蛋白质丰富、营养全面的饲料,以满足其生长和发育的需求。
养殖者可以选择人工配制饲料或者采用天然有机饲料,根据海蜇的发育阶段和需求进行合理的供给和调整,确保其健康生长。
另外,定期观察和清洁养殖设施是海蜇养护的重要措施。
养殖过程中要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清理养殖箱或槽内的残渣、污物以及死体,预防有害物质蓄积和传染疾病的发生。
同时,观察海蜇的生长情况和行为习性,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处理。
海水养殖海蜇的疾病防控是保障养殖效益的重要环节。
在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疾病主要包括外寄生虫、内寄生虫以及细菌感染等。
为了防控和治疗这些疾病,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技术措施:1. 疫苗接种:疾病防控的核心是预防,可以通过疫苗接种来提高海蜇的免疫力,减少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2. 水质管理:良好的水质是疾病防控的基础,合理管理水质可以减少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传播和滋生。
3. 饲料管理:合理供给营养丰富的饲料,增强海蜇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
4. 药物治疗:在出现疾病症状时,可以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但使用药物时需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和浓度,以及使用的方法和时间,避免对海蜇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总之,海水养殖海蜇的养护与疾病防控技术研究对于保障养殖效果和提高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海蜇养殖

海蛰是一种暖水性大型食用水母,生活在北温带海域,海蛰的身体分为上下两部,上部是圆形伞部,样子很像帽子和蘑菇,下部是口腕部,垂挂着许多须状物,称作腕或触手。
伞部是个体的上半部,伞体高过半球形,外伞表面平滑。
隆起呈圆馒头状,伞径一般30—50cm,最大可达l米,胶质较坚硬,通常青蓝色。
外伞平滑,伞缘有14—20个缘瓣。
触手乳白色。
口腕部为伞部以下部分,由内伞中央下垂的圆柱体和口柄组成,口腕八枚,缺裂成许多瓣片。
海蜇广布于我国南北各海中,其中以浙江沿海最多。
海蛰的繁殖期是每年三至四月,五月和七、八月三个月份是海蛰生长旺期,体色变化很大,多为青蓝色,也有呈暗红色或黄褐色。
触指及附属器呈白色。
暖水性,喜生活于河口附近,自泳能力很小,常随潮汐、风向、海流而漂浮。
对光线和海水盐度的反应较为灵敏,一般于风平浪静或早晨和傍晚升至海面,遇风暴和大雨或太阳光过于强烈则下沉。
海蛰的营养十分丰富,含蛋白质12.3%,脂肪0.1%,糖类4%,还含有很多铁、钙、磷和大量维生素,无论在生化结构上, 还是在人体吸收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其伞部可加工成海蜇皮,腕部可加工成海蜇头。
一、适应环境海蜇适应水温为15℃-32℃,适宜水温为18℃-24℃;适应盐度为8-38‰,适宜温度为18-25℃;喜栖息在光强度2400lx以下的弱光环境。
池塘选择养殖池塘距离海边较近,进排水方便(最好小潮也能换水),附近具有淡水水源,面积30亩以上,平均水深1.5m以上,池壁陡峭、池底平坦;底质以泥沙或沙泥为宜,淤泥层较薄,相对较硬。
二、苗种放养及准备工作.1 清塘排干池水,关闸晒池,维修堤坝、闸门,清除池底及四周杂物(包括杂藻),移去过多淤泥,平整池底。
2 除害、消毒池塘清整之后,清除海蜇及其混养品种的敌害生物(野生鱼虾蟹、)、致病生物及携带病原生物的宿主。
用生石灰进行清池除害,将池水排至20cm-30cm后,全池拨洒生石灰,用量100kg/667m2。
海水养殖海蜇苗的无污染养殖技术探究

海水养殖海蜇苗的无污染养殖技术探究引言:海蜇是一种珍贵的海产品,富含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滋补养颜、抗癌养生等多种保健功能。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需求的提高,海蜇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
然而,传统养殖海蜇的方式有时会给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因此探究无污染的海水养殖海蜇苗技术变得相当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无污染的海水养殖海蜇苗技术,包括饲料管理、养殖环境的控制和病害防治等方面。
一、饲料管理饲料是影响海蜇养殖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使用无污染的饲料是实现无污染养殖的基础。
一般来说,海蜇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例如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因此,选择合适的饲料对保持养殖水体的洁净至关重要。
目前,有机饲料逐渐被应用于海蜇养殖中。
有机饲料主要来源于海蜇的原生母体,经过特殊处理得到,并且不使用化学添加剂。
采用有机饲料可以减少对养殖环境的污染,提高海蜇的养殖效率。
二、养殖环境的控制养殖环境对于海蜇的生长和繁殖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无污染的养殖过程中,保持养殖水体的洁净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要控制海蜇养殖池的水质,保持适宜的温度、盐度和酸碱度。
温度适宜可以促进海蜇的生长,而盐度和酸碱度的调节可以保持养殖水体的稳定性。
其次,要定期检测养殖水体的水质,确保水质符合海蜇的生长要求。
同时,要定期清理养殖池的底泥,避免底泥的积聚带来的污染。
三、病害防治病害是影响海蜇养殖效益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无污染的养殖过程中,要加强对海蜇病害的预防和控制。
首先,要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卫生,避免病菌的滋生和扩散。
其次,要注重海蜇的饲养管理,确保合理的饲养量和饲养时间,避免过度饲养导致海蜇养分不均衡。
此外,定期对养殖海蜇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病害,防止疾病传播。
四、精细管理精细管理是实现无污染养殖的重要手段之一。
养殖者需对海蜇进行精准的管理,包括控制肥料、化学物质和药品的使用,减少对养殖环境的污染。
同时,要对养殖过程进行细致的监测,及时调整措施,确保养殖过程的无污染。
海水养殖海蜇苗的方式和技术探究

海水养殖海蜇苗的方式和技术探究海蜇养殖是一种具有潜力的养殖产业,海蜇的肉质鲜美,富含蛋白质和多种营养元素。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增加,海蜇养殖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探究海水养殖海蜇苗的方式和技术,旨在帮助养殖户了解如何有效地进行养殖,并获得更好的养殖收益。
海蜇养殖的方式有多种选择,常用的方式包括海蜇苗直接收购、自产苗、育苗场购买等。
养殖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
首先,海蜇苗直接收购是一种常见的方式。
养殖户可以直接从专业的养殖基地或苗场购买到符合要求的海蜇苗,然后进行后续的养殖工作。
这种方式需要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确保所购买的海蜇苗质量良好,并具备良好的生长潜力。
其次,自产苗是另一种常用的方式。
养殖户可以自己培育海蜇苗,这样可以减少中间环节的成本。
自产苗需要一个适合海蜇生长的培育地点,如温度、水质等条件要符合要求。
养殖户可以通过种植母蜇或者购买种苗的方式,自己培育出适合养殖的海蜇苗。
自产苗的方式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经验,但是可以长期稳定地供应养殖耗苗。
此外,养殖户还可以选择在育苗场购买海蜇苗。
育苗场通常拥有专业的苗种培育技术和设施,所供应的海蜇苗质量稳定。
选择育苗场购买海蜇苗可以节省养殖户的时间和精力,但也需要充分考虑价格和供应的可靠性。
无论是哪种方式,选购海蜇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选择品种时应优先选择市场上畅销的品种,以确保销售的畅通无阻。
其次,要选择健康、无病害的海蜇苗,避免引入疾病的风险。
同时,还要注意苗体的大小和均匀度,以保证养殖的一致性和效益。
对于海蜇养殖的技术探究,养殖户需要掌握以下几个关键技术。
首先是养殖环境的搭建和管理。
海蜇需要适宜的水温、水质和水体流动,养殖户需要根据海蜇的生长需求,合理调控养殖水体的温度、盐度、溶氧量等参数。
其次是饲养管理。
海蜇需要充足的养分供应,养殖户需要合理配置饲料,确保海蜇的生长需求得到满足。
同时还需要定期清除污染物和残饵,保持养殖水体的清洁。
海蜇苗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海蜇苗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摘要:海蜇苗是一种适应能力极强且耐寒的生物,其养殖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本文将介绍海蜇苗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海蜇苗的选育、养殖环境的选择、合理的饲料搭配以及病虫害的防治等。
通过正确的养殖方法和细心的管理,可以提高海蜇苗的产量和质量,为海蜇产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正文:一、选育优质的海蜇苗海蜇苗的选育是养殖成功的关键。
首先需选择优质的原始种苗,可通过在线购买或与相关渔业部门联系获得。
海蜇苗品种繁多,如长叶海蜇、马来西亚海蜇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当地水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品种。
二、养殖环境的选择海蜇苗适应能力较强,但对养殖环境仍有一定要求。
水温是影响海蜇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一般要求水温保持在20-27℃之间,过高或过低会对海蜇苗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必须确保养殖水质清洁,并定期检测水质指标。
选择能提供良好水质的养殖池塘或大型水族箱作为养殖场所,适量加入氧气以保证氧供应。
三、合理的饲料搭配合理的饲料搭配是保证海蜇苗健康成长和提高产量的重要保障。
作为肉食性生物,海蜇苗对优质的饲料需求较高。
一般使用新鲜的鱼虾类作为主要饲料,可适当添加部分藻类等植物性饲料。
饲料应悬浮在水中,方便海蜇苗捕食,而不会对水质产生过多影响。
饲料的种类和比例需要根据具体养殖品种和生长阶段进行合理调配。
四、病虫害的防治海蜇苗的养殖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害,因此需要进行有效的防治措施。
勤换养殖水是预防病虫害传播的一种关键措施,可以减少细菌和寄生虫的滋生。
此外,定期对养殖场所进行卫生消毒,防止病原菌滋生。
如发生病害,可采取合适的药物和生物防治方法,遵循使用说明严格操作。
五、后期管理与收获海蜇苗的后期管理和及时收获都对养殖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根据海蜇苗的实际生长情况,合理进行摸排,随时清除废弃物和死亡个体,保持养殖环境的干净整洁。
当海蜇苗生长到足够大小时,可以进行定期的清理和剪根,增加养殖容量。
在收获时,选择成熟的海蜇苗,并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处理。
海水养殖海蜇苗的灌溉及养护管理技术研究

海水养殖海蜇苗的灌溉及养护管理技术研究海蜇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海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药物研究和生态修复等领域。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海蜇的养殖已成为重要的经济产业。
在海蜇养殖过程中,灌溉和养护管理是保证养殖成功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就海水养殖海蜇苗的灌溉及养护管理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我们来谈谈海蜇苗的灌溉技术。
灌溉是提供养分和水分的关键环节,对于海蜇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在灌溉方面,我们可以采用自然灌溉和人工灌溉两种方式。
自然灌溉主要依靠潮汐和海流,通过合理的布局和选择养殖地点,使海蜇苗能够在潮汐变化中获得充足的水分和养分。
在选择养殖地点时,应优先考虑潮水漫溢或潮汐区域。
此外,需要注意避开污染源,以保证海蜇苗的生长环境。
人工灌溉是在自然灌溉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人为补充水分和养分,以提高生长效果。
首先,要选择适宜的水质。
海蜇对水质要求较高,宜采用无污染的海水进行灌溉。
其次,要合理控制灌溉频率和水量。
灌溉的频率和水量要根据海蜇苗的生长情况、季节变化和养殖区域等因素进行调整。
最后,要注意灌溉方式。
常用的灌溉方式有喷淋灌溉和滴灌。
喷淋灌溉适用于大面积养殖,而滴灌则适用于局部灌溉,可以更精准地提供水分和养分。
除了适当的灌溉技术外,养护管理也是海蜇养殖过程中重要的环节。
养护管理包括疾病防治、水质调控、温度控制、光照管理等方面。
首先,疾病防治是保证养殖成功的关键。
海蜇苗容易受到细菌和病毒的感染,因此要加强疾病防治工作。
可以通过定期检查和观察海蜇苗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此外,要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和卫生,避免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
其次,水质调控是保证海蜇苗健康生长的重要因素。
要定期检测水质,保持适宜的pH值、溶解氧和盐度。
如果发现水质异常,应及时调整或更换水源。
此外,要避免水体富营养化,减少水质污染和有害物质的积累。
温度控制也是重要的管理措施之一。
海蜇苗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窄,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蜇养殖技术
由于养殖海蜇具有投入成本低、生产周期短、病害少、风险小、收益高等特点,吸引众多养殖户进入该项产业。
为使海蜇养殖得到稳步,健康的发展,笔者依据两年来辽宁省丹东地区生产经验,总结出池塘养殖海蜇技术要点,供大家参考。
一、池塘准备及选择适宜套养品种,提高回捕率。
养殖海蜇应选择在进、排水条件较好,水深1.5m—2.0m,且面积大的池塘为好。
野杂鱼、蟹类是海蜇的主要敌害,放苗前必须将其杀灭,并安装60目—80目的进水网以防止鱼卵进入池内。
排水网要采用围网方式并配有大、小两种网目,供养殖中,后期更换,以防止排水时海蜇随水流失。
池塘四周设置防护网,要在池塘进水前沿池塘四周堤坝边缘处插木桩(高度2.5m),间隔2m—3m,用10目筛绢网围护,网顶端要高出水面30cm.围网作用是防止海蜇因风浪、水流等条件突变而与池壁擦伤或被推至浅水处“搁浅”死亡。
与海蜇套养的品种有对虾、贝类,不会对海蜇构成直接伤害。
一般悄况下,投喂完全依靠池内繁殖的天然饵料,池塘可以自然纳潮(或换水量10%/日—30%/日)至水深1.5m~2.0m,放茁密度可以控制在 100片/亩,养殖海蜇回捕率平均在6%—l 5%(亩产50kg—100kg)。
为了准确把握池内放养数量,建议经中间暂养后计数,按每亩10片—20片放养为宜。
养殖过程中,池水温度应稳定在16℃—18℃,水深保持在0.80m~1.20m之间,并随着海蜇个体的增大,水深逐渐调整至1.5m—2.0m。
二、肥水,培育饵料生物。
与对虾套养海蜇的池塘,应在进水前施发酵后的有机肥作底肥,按300kg/亩~500kg/亩施入池内繁殖基础饵料(主要是桡足类等浮游动物),以供海蜇摄食。
与贝类套养的池塘,不宜大面积施入底肥,可划出专门的区域部分施肥,并采用池内挂袋方式不断补充有机肥。
海蜇主要以水中小型浮游动物为食,且食量很大,如果水质清瘦,海蜇不仅生长缓慢,同时也会降低养殖的成活率。
因此,如何解决好并满足海蜇对饵料的需求是养殖管理中的一项关键技术,需要研究加以解决。
施用有机肥需注意二点:首先,有机肥必须经过彻底发酵后(腐熟后)方可使用,否则会污染水质,二要依据水色、水质变化来确定施肥的时间、方式和数量:三要加强水质监测,掌握好适宜的换水时间和换水量,即要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又可使水体中具有丰富的饵料生物供给海蜇摄食。
在缺乏或不适宜施入有机肥的池塘,可以用无机肥代替,施入尿素lkg/亩~2kg/由、过磷酸钙2kg/亩—4kg/亩,每半月一次。
三、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
随着海蜇生长、发育,其个体不断增大,特别是进人养殖中、后期(放苗一个月后海蜇个体重量达3kg以上),海蜇滤水量加大,对水质要求也会日趋严格,生产中,此时极易出现海蜇大量死亡现象,造成养殖回捕率极低。
在池塘进、排水条件差时会出现前期海蜇生长良好,当体重达到3kg/片—5kg/片时,由于水质不能满足海蜇的生长、生存要求,而生长速度减缓,甚至缺氧死亡。
—般地,在养殖中,后期,当池塘内海蜇存池量达到10片/亩时,日换水量小潮时要保持 10%—20%,大潮时应达到30%,增大换水量是保证提高产量和回捕率的主要技术关键之一。
四、适时收获。
一般条件下,在海蜇放养50天~60天,个体重量达到5kg/片~l0kg/片时,可以考虑收获。
特别是七月上中旬放苗,进入九月中旬,水温会下降至18℃以下,海蜇生长速度减慢(当
水温15℃时基本停食),有些性成熟的海蜇会进行生殖活动,如此时不及时采捕,会影响产量和回捕率,因此,不论个体大小,建议在九月中旬前及时收获。
海蛰池塘高产养殖技术
1池塘状况
选择靠近海边、进排水方便、有淡水水源的池塘,进行整修改造、清淤筑坡,坡比一般在1∶3以上。
池塘面积不限,一般单池在1.2ha以上,或仿自然生态。
养殖后期,池水深度要求达到1.8m以上。
2养殖环境
海蜇对养殖环境要求不严,其生存温度为8—35℃,最适生长温度为15℃-28℃;生存盐度为10‰—32‰,最适生长盐度为15—30‰;pH值要求弱碱性,一般在7.6-8.5之间。
3 放苗前准备工作
3.1清池肥水在放苗前1个月需对池塘进行整修消毒,清除妨碍海蜇生长的天敌和病害因子,一般用生石灰1125~1500kg/ha 或用漂白粉(30-50)×10-6浓度为宜。
肥水的作用是,保证海蜇放苗后水体中繁殖的基础生物饵料,能够满足其摄食需要。
水质太瘦太清,不利海蜇生长。
肥水以发酵过的人畜粪肥或复合肥为主,可用氮磷比为10:1的氮肥和磷肥作补充追肥。
常用的肥料有尿素、碳铵、氨水、过磷酸钙等,其用量视水色调整,透明度掌握在30-40cm为宜。
3.2设置网带网拦海蜇有随波逐流的特性,遇大风喜向迎风面池边聚集,若池周浅缓,极易被冲上池沿而致死,故应在适度水深处,用网目使蛰苗不易通过的纱网或大眼网绕池设置网带。
网带可用插入池底中的竹竿或木棍,上端穿结塑料绳、下端埋入池底来固定。
竿距一般在1.5m左右,保证网带挺立牢固为宜。
设置网带不可留有死角或网兜,以免海蜇进入使其活动受限而影响生长。
为防止敌害侵入,需在池塘进水闸门周围,用40-60目的筛绢网设置数平方米的网拦。
其网带、网拦应视情及时进行清刷,以免水流不畅造成海蜇附网而死。
3.3 测量理化因子因养殖水体和育苗水体存在理化因子,如水温、pH值、D0等差异问题,故需在确定好购苗场家后、进苗前的这段时间中,按测定出的理化因子指标,将两者差距尽量调整的越小越好,以免由于两者差异过大而影响蛰苗入池过渡成活率,甚至造成全军覆没。
4 运苗放苗
4.1 运苗处理就当前情况看,海蜇人工育苗成功的场家较少。
因此,养殖池塘多距育苗场家较远,故在运输过程中,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运输时间都需掌握在12小时以内。
运输袋要做好充氧、避光、加冰降温处理。
运输袋的充氧量占其体积的60%以上,蛰苗装袋量以100-200片/kg水为宜。
在运输袋和外包装一泡沫箱之间,需加冰袋1~3个,用胶带将箱盖接合处封严,以便控温。
4.2蜇苗选择放养蛰苗的规格,一般伞径1.5cm以上,活力强、游力足、健康无伤,色呈紫红、浅红或金黄色,一旦发现其他异色应予以剔除。
4.3放苗时机山东沿海放苗时间都不早于5月。
为避开午间阳光直射,一般选择在晴天的一早一晚和无风或微风的时间投放。
放苗时,应打开袋口置于池水中过渡10~20分钟后再慢慢放入。
最好是选在深度40cm以上水域进行多点投放,切勿在下风头或池周浅水区放苗,以免因幼苗稚嫩,被冲上池沿致死。
4.4放苗数量视池塘面积,水体深度、水质以及交换情况综合考虑确定。
对条件好、换水方便的池塘可适当多放,否则应少放。
其单养放苗数量一般掌握在7500~15000片/ha,混养放苗量可掌握在1500~6000片/ha。
5养殖管理
5.1水质调节幼苗养殖初期,需保持水质整体的一致性,肥水后一般不要换水,而应采取逐步加水的办法维持基础饵料的平衡。
待加至最大水位后开始少量换水,每次换水量应小于总水量的20%。
进排水条件较好的池塘,可每天进行一次,做到少换勤换,缓慢进行,切忌大排大灌,造成水环境短时间变化过大而伤害幼苗,更不应在天气异常时进行换排水。
进入正常养成期间,水质调节要视海蜇生长活动情况、水质理化因子变化情况、水中浮游生物变化情况等而确定增减。
换水前应对新水和原水进行水温、盐度测量,勿使相差过大。
尤其盐度,其变幅应小于8‰,整个水体盐度需保持在15‰~30‰之间。
加注淡水调节盐度可使海蜇快速生长,但须注意均匀,勿使局部水体盐度过低而造成海蜇死亡。
5.2投饵海蜇主食浮游生物,如桡足类、枝角类、小型甲壳类及部分有机碎屑,尤喜食轮虫和卤虫。
故在养殖前期基础饵料好的情况下,一般不需投饵。
但海蜇具有贪食特性,昼夜摄食,食量极大。
因此,在养殖中期个体达到1kg时,应及时投放卤虫冬卵,进行原塘孵化,以补饵料不足。
到后期个体长至2~3kg时,应收购或采捕自然轮虫、卤虫或枝角类,进行活体投喂。
投饵次数应视池塘蜇体数量、浮游生物数量、海蛰生长状况三个方面相应调整。
5.3日常管理日常管理是保证海蜇养成的有效手段之一,一是应定时巡池,做到“三查三看”,即“三查”为检查生长和摄食情况,检查种群分布和数量,检查拦网和敌害情况;“三看”为看天气,看水色,看生长。
二是应定期进行显微镜检查,以对池塘生物实行科学定量定性,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是应对理化因子定期进行测量,使水温、盐度、pH值等项目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失。
6收获
海蜇生长速度很快,一般经40日龄的池塘养殖,个体即达5~10kg以上。
此时,可分批采捕,捕大留小,陆续上市。
其收获方法很多,可采用刺网或抄网捞取,也可采用浮拖网捕获。
到收获后期,应结合排水进行,在排水闸门附近置一钟形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