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的人工养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蜇的人工养殖

海蜇是一种生活在暖水性海洋中的大型可食用水母。水母是古老的腔肠类动物,它的品种有很多,“海蜇”是其中的一种自卫时会蜇人的水母。

海蜇的寿命比较短,一般只有一年左右。在这一年中,它会经历水螅型和水母型两种生存状态,我们通常所说的海蜇,是指它的水母型成体。

和其它的水母一样,海蜇长得象个蘑菇,它的身体包括伞部和口柄两个部分。伞部象个馒头,外表光滑,伞部直径在30-60厘米左右,最大的可以达到1米。伞部中胶层厚,里面有发达的环状肌,可以带动伞部做有节奏的舒缩运动;伞体中央向下伸出一根圆柱形的口柄,口柄能完成捕食、防御、排泄、生殖等多种功能。

海蛰一般生活在5-20米深的近海水域,以摄食小型浮游生物为生;最适合它生长的海水盐度为千分之14至千分之20,水温为18℃-24℃,目前它主要分布在我国沿海地区、日本和朝鲜半岛沿岸,以及俄罗斯的远东海域。

海蜇的运动昼夜不停,但它的游泳能力较弱,在静水中每分钟最多只能游4到5米;它常随潮汐、风向、海流漂浮;对光线、盐度和温度反应敏感,喜欢栖息在光照2400勒克斯以下的弱光环境。

过去,我国天然海蜇资源丰富,食用的海蜇多是自然捕捞;但近年来,由于捕捞过度及海洋环境恶化,天然资源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于是人们开始对海蜇进行人工养殖。

今天这期节目,我们就一同来学习海蜇的人工养殖技术。

要养海蜇,先要有海蜇苗。

获得蜇苗,可以到海上直接采集天然苗,也可以采收海上已怀卵的成熟海蜇,然后,在育苗池人工投放附着基,来获得苗种;如今最常用的方法是选用天然成蜇或人工养殖的成蜇,通过全人工强化培育来获得蛰苗。

苗种的选购

无法自行采捕或繁育苗种的养殖户,需要到专门的育苗厂选购苗种。

选购时,养殖品种一般选用红色海蜇(即棉蛰),养殖品质比较好。

在规格上,应选择中央口已封闭,伞径在1.5-3厘米之间、无残疾、游动有力、活力强的健康幼蛰。

此外,还应尽量选择在和养殖池水质条件接近的育苗池中育出的苗种,这样,苗种成活率更高。

苗种规格偏小,放苗成活率会太低;规格太大,运输途中成活率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运输蛰苗,一般用塑料袋盛装;最好在阴凉的早晨或傍晚运输,短途运输不必充氧;运输时间在5个小时以内的,一般每升水装600-800只。运输时间超过5个小时的,应适当降低运输密度,并应遮光、加冰降温,以提高运输成活率。

养海蜇,要选好蜇苗,还要选好养殖方式。养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室内控温养殖,二是露天池塘养殖。

一、室内控温养殖

室内控温养殖能有效控制养殖水温,相对于露天养殖,因为不受季节影响,所以全年可以多次放养。

海蜇养殖一般两个月就能达到销售规格;所以,如果室内养殖管理得当,一年可以养6茬,能大大降低养殖成本。

室内养殖多利用现有的海水鱼、虾、贝类的育苗设施来进行养殖。

养殖时,应选择有沉淀池、水质调配池、水温增温设备,配套设施完善的大、中型海水育苗室。

放养前,要用浓度为万分之一的高锰酸钾或每立方米用30克左右的漂白粉对养殖池进行认真的消毒,要充分冲刷、清洗干净,以彻底地清除病菌及各种有害生物。

放养时,水温要求在20℃、盐度在17‰左右,水深一般为1.5米。

放养密度

初次放养,伞径3厘米左右的蜇苗,一般每立方米放200-500只。

当它们长到单个体重2.5公斤左右时,每立方米水体放养10只左右;长到5公斤—7.5公斤时,每立方米一般只能放养5-8只。

放养后,要注意做好以下管理工作:

一)水质调节

海蜇对水质的变化很敏感,水质突然变化太大,容易造成大量死亡。所以一定要做好水质调控,保证水温在20℃—24℃之间,并定期测量水质的各项理化指标,注意及时调节盐度、酸碱度,保证水质。

二)光照及通风

海蜇适合在较弱光照下生活,养殖时要避免直射光,可以用遮光布或遮光帘等人工措施来调节照度。

还要注意通风。养海蜇一般不需要充气增氧,但要注意保持良好的通风状态。

三)科学投饵

海蜇是滤食性动物,主要摄食桡足类、枝角类和卤虫的无节幼体等活饵,它食量大,生长快,摄食活动昼夜不断,并且没有明显的高峰期。

室内养殖时,投喂一般分为两个阶段:

1) 幼年阶段(即伞径在3厘米以内时),主要投喂卤虫,约喂10天。

一般1公斤卤虫菌苗孵化成饵料后,可配置20多立方米水体,伞径几毫米的幼小蜇苗,可喂养约40万只;伞径3厘米左右的蜇苗可喂养约1万只。

投饵要少量多次投喂,每次投喂后池水逐渐变清,就表明海蜇觅食正常。

轮虫等活饵,有条件的养殖场可以在育苗室自行培育,收集方便,成本较低;不能自行培育的养殖场,可以向专门的饵料培育厂家购买活饵,进行投喂。

2)生长阶段(即从伞径3厘米左右长到销售规格),主要投喂孵化后的卤虫无节幼体等个体稍大的饵料生物,约喂40多天,投喂量视海蛰生长状况而定,一般以每天略有剩余为好。这期间,如果用面包酵母作为辅助添加饵料进行肥水,能更好地保证海蜇快速生长。一般0.5公斤面包酵母配制15立方米水体,早晚各喂1次,基本可保证海蛰的正常生长。

四)换水

室内养殖海蜇,水质一般比较稳定,但定期换水,注意保持水的定时循环流动仍然十分必要。

投苗后,一般应先稳定5-7天,待幼蛰逐渐适应后再开始定期换水。水要少换勤换,一般每2-3天换1次,每次换水量约为10-20厘米水深(不超过总水体的15%),不要过度换水;每次加换水前要进行水温、盐度测量,以防水质变化过大,为海蛰生长保持一个良好平稳的环境。

五)分池

室内养蛰,随着海蛰个体的长大,要不断分池疏苗。

养殖初期,蜇苗伞径在1-3厘米之间时,投苗密度为200-500只/立方米。

养殖中期,当海蛰长到伞径5厘米左右时,要及时将放养密度调到50-80只/立方米;

养殖中后期,海蛰伞径达7厘米时,放养密度要调到6-10只/立方米;伞径到9厘米时,密度则要减少到3只/立方米左右。

到养殖最后期,海蛰长到伞径12厘米左右时,已基本达到收获规格,这时,一般每立方米水体最多只能放养1只海蛰。

根据以上生长阶段,分池一般每10天左右进行1次,规格相同的海蛰同池饲养,不同规格的分池饲养。

二、露天池塘养殖

露天池塘养殖,可以是土池养殖,也可以是水泥池养殖;可以单独放养,也可以和其他海水养殖品种混养。

为节约成本、充分利用池塘,目前一般多采用土池混养。

海蜇和贝类混养,彼此影响很小;与海水鱼类混养效果不理想,但如果混养时鱼类个体较小,性情又较温和,池塘又大,便也可以混养,例如与河豚鱼混养;但最好不要和梭子蟹、东方虾混养。

不论单养还是混养,海蜇的露天池塘养殖技术大同小异。

一)投苗前的准备

1、 准备好池塘

养蜇池塘,可以人工新建,也可以改造原有的对虾养殖池或盐场的蓄水池。

适宜的池塘,应建在离海边较近,又不易被风浪潮破坏的地方。

临近的海区要求饵料丰富、无污染,附近最好能有淡水资源,以便能及时调节池水的盐度;海区海水要求pH值7.5—8.2左右,盐度在8‰到38‰之间。

池塘所处的地形,进、排水要方便,要有利于海水的自然纳潮,最好小潮时也能换水。

池塘的大小、形状不尽相同,一般依地理环境而定。

池塘的形状、走向应有利于海水的交换和减缓大风,大浪的冲击。所以,池塘最好能建成长方形,东西走向;池塘面积一般在5亩以上,最好在10-30亩之间。

由于海蜇喜阴怕晒,以摄食海水中的浮游生物为生,所以,为确保生长良好,养殖水深要深些,要求在1.5米以上;原则上是越深越好,但为方便捕获,一般以1.5-2米为宜。(水位最低时不能低于1米;有条件的大面积池塘,水深可达2—3米。)

池底要求相对平坦,无水草,软泥底质,池塘的两端要设有进、排水闸。

由于海蜇的游泳能力较差,所以一般要求池壁要陡峭,岸边的坡度越陡越好;如果坡度太缓,则需要在养殖池周围安装保护措施,通常的做法是在岸边水深0.5米左右的地方加围保护网,以防止海蜇因风吹等原因,被吹到浅滩处而抢滩搁浅,受伤死亡。

保护网需要选用窗纱或塑料布等柔软材料。

蓄水前,要将池塘进行翻耕、曝晒,消毒杀菌,并清除杂草和敌害生物。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每立方米用30—50克的漂白粉,对全池进行泼洒消毒。

2、 准备好养殖用水

准备好合适的池塘,就可以注水了。

“养蜇先养水”,海蜇养殖水质是关键。养殖用水必须是无污染、饵料丰富的自然海水;养殖水温以18℃—24℃、盐度以18‰—25‰最为适宜。

进水时,在进水口和排水口,都应设有围网;进水口的围网防止敌害生物进入,排水口围网防止排水时跑苗。

初期围网应细密些,网目为40--60目;随着海蜇苗个体的不断生长,应适时调大网目,以利于增加池中较大的饵料生物。

为使海蜇下池后能有充足的饵料,进水前还应适当肥水。

肥水一般在幼蛰放养前20-30天进行,通常是先注水深至70-80厘米,然后施用鸡粪、豆浆等发酵有机肥作基肥,以后再视水质情况追施化肥,来增加水中浮游生物量,保证池内饵料生物充足。

池塘的进水工作一般应该在放苗前10天结束。

到临放苗前,还应对水质进行最后检测,对池水的盐度、温度、pH值和浮游生物量等一定要测量准确,并在放苗前告诉育苗厂家,与室内育苗池水的水质两相对比,各项指标比较接近才能放苗。

三)苗种的投放

海蜇的生长水温为15℃-33℃,因此,应在水温回暖、海水中浮游生物开始增多的春末夏初进行投苗。

最好能在无风,无阳光直射、天气较好的早晨或傍晚投放苗种。

苗种运到池边后,不要急于将苗放入池内,应先解开袋口,检查苗种的活力情况;海蜇苗活动正常,就将袋子重新扎好,放到池中10-20分钟,待内外水温逐渐一致,蜇苗没有不适应反应时,再放入池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