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品主要的纹样构图样式

浅析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品主要的纹样构图样式
浅析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品主要的纹样构图样式

浅析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品主要的纹样构图样式

摘要:春秋战国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时期,处于一个战乱频繁的新旧交替时期,开拓创新、求异变新精神充盈于社会,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空前的经济繁荣、百家争鸣、文化艺术发达的局面,人们逐渐摆脱了原始巫术或宗教制度的种种束缚,从超人的神秘力量的桎梏下解脱出来,同时这一时期工艺美术品的装饰纹样已从西周时期的二方连续发展到了更加复杂的四方连续,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纹样构图样式,它统一而不单调,繁复而不凌乱,反映了这一时期的装饰特色,其中以蟠漓纹和蟠卼纹为主要装饰花纹。

关键词: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纹样构图样式;

前言

按照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说法,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一个最为重要、最具时代特点的文明“轴心时代”,这一特殊时期对应于中国的历史便是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既是对商周时期各方面发展的承继,又为以后中国几千年绵延不断的封建王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一承上启下的特殊历史时期的整体文化现实在工艺美术的创作中得以清晰展现,金属工艺、陶瓷工艺、漆器、染织工艺等在这一时期得以较大发展,个别工艺门类和工艺技法逐渐走向成熟,造物工艺的功能性与装饰性也较商周时期得到了较大的统一。

这时期,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官营手工业,也有私营的个体手工业。由于各国的各自独立生产和发展,所以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品的地方性,普遍性和多样性。所谓地方性,就是在各地形成了地方的名产,如齐国的刺绣,楚国的漆器,吴越的刀剑。所谓的普遍性,就是在全国各地都有各自的工艺美术生产,无论是文化发达的先进地区,或是偏远落后的地区。如河北的平山的中山国,湖北随县的曾国,都生产了技艺精美的各类工艺品,反映了当时工艺的高水平。所谓多样性,就是各地的工艺生产品类繁多,丰富多彩,在工艺美术园地中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一、四方连续构图样式简介

四方连续构图样式,是图案画中的一种组织方法。四方连续纹样是指一个单位纹样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反复连续循环排列所产生的纹样。这种纹样节奏均匀,韵律统一,整体感强。设计时要注意单位纹样之间连接后不能出现太大的空隙,以免影响大面积连

续延伸的装饰效果。四方连续的常见排法有梯形连续、菱形连续和四切(方形)连续等。四方连续纹样广泛应用在纺织面料、室内装饰材料、包装纸等上面。在制作无缝贴图、印花布、壁纸等图案时也有广泛应用。

二、影响纹样构图样式变化的因素

1、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转型

诸子学术的兴起,可以说是在夏商周文化总结基础上的一次文化重建,也可以说是春秋战国社会历史转型时期文化的一次巨大转型,诸子百家就是这一转型期的卓越代表。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从夏代的巫觋文化到商代的祭祀文化再到周代的礼乐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从西周到春秋发展起来的理性化思潮,其特点是,这一理性不是体现为注重技术文明或科学知识的用以改造自然世界的理性,而是一种政治的理性,道德的思考,实践的智慧。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工艺美术表现出不同的地域性特色。各地区之间又相互交流,彼此影响,形成统一的文化共同体。具有独立的地域性特色的文化区域主要有:以周和三晋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区,以燕、赵为代表的北方文化区,以齐、鲁为代表的山东文化区,以吴、越为代表的东南文化区,以徐楚为代表的南方文化区,以秦为代表的关中文化区,以及西南方的巴、蜀、滇文化区。战国以后,楚文化和秦文化具有重大影响。所以,

工艺美术突破礼制的局限,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活泼、自由的创作倾向,各种工艺美术都出现一些杰出的代表性作品。

2、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

如果说夏、商、周时期是“神本”社会的话,那么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人本”时代,“以人为本”成为当时社会从政治到经济乃至文化各个领域的重要特征之一。此时出现了包含儒家、道家、法家等先秦的诸子百家及文化思潮,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的言论为中华民族当时以及后期很长一段时间的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儒家对美的取向方面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观点,希望原有礼乐基础上推行仁政,通过修身、齐家方可达到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也就是说,精神层面的和谐是其最根本的人文诉求。

相对于儒家学派,绝对的精神自由是道家追求的理想境界。所以,道家的审美理想虽属虚幻,但归根到底还是一种朴素和谐人文指向。道家师法自然、万物齐一、相辅相

成的思想呈现出一种单纯、宁静的美,包含着人性和物性的辨证统一哲学观点。在以儒家、道家为代表的春秋战国这个学术思潮和人文情愫高扬的年代,人们的审美理念通过各种美的形式或符号传播开来,而带有“吉祥、如意、和谐”之意的云纹的图案和线条则充当了特定文化积淀符号,由此构成了一种情结。

3、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动。春秋以前,生产工具极其笨拙落后,多为木、石制耒耜,只能采取井田制和“千耦其耘”、“十千维耦”的奴隶集体耕作方式。进入春秋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一家一户作为一个生产单位的个体小生产开始成为可能,也使封建小农生产方式的产生成为可能。新的封建生产方式开始萌芽,并迅速成长壮大,引起社会结构产生巨变,促使奴隶制衰落,土地所有制开始从国君、贵族手中失落到卿大夫手中,新兴的地主阶级开始形成、壮大,并逐步取得政权。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思想的空前活跃、人的价值的提高,工艺美术业也开始逐步发展,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表现在青铜、漆器、玉石、琉璃、陶瓷、金银、丝织刺绣等方面。春秋中叶以后手工业制造的中心由周王室转入各诸侯国家,有官府工业和民间手工业两种。礼器、兵器等重要器物的生产控制于官府工业之手。春秋晚期出现总结百工技艺的专著《考工记》,内容包括论述百工的社会地位与分工、工艺思想、城市、宫殿、器物制度、技艺经验等诸多方面。其所记述的当时主要手工业部门分工共有攻木、攻、攻皮、设色、刮摩、博埴6部分30个工种。

从早期的原始部落到春秋战国,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艺术家们用以表现审美情感的艺术载体也相应地有所变化,最早的创作不过是在坚硬的岩石上刻上粗糙的图象,随着手工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在陶器、青铜器等实用器具上装饰各种纹样,造型的精致与美感效果都有很大的提高。

4、春秋战国时期的装饰

春秋战国时期的装饰,改变了商代的中心对称,单独适合纹样的图案组织,也改变了周代的反复连续,成为带状的二方连续的图案组织为主要骨骼,它布满全身,不分主次,而以蟠螭纹、蟠虺纹为其主要装饰花纹。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既是继承了传统而又力图摆脱传统,进行创新,很像商周以来怪兽纹的抽象化和程式化,有传统的因素但又不放在主要的地位。一方面也与装饰的制作技术有关,这时期已采用模印的装饰方法,这种印花的连续延展的运用,形成了上下左右网状连接的装饰效果。

春秋战国时期以蟠螭纹、蟠虺纹为其主要装饰花纹,图案组织为四方连续,变现手法是上下左右连展,模印,金银错,艺术风格,繁缛清新。

春秋战国的蟠螭纹,圆眼大鼻,双线细眉,猫耳,颈粗大且弯曲,腿部的线条变弯曲,脚爪常上翘。身上多为阴线勾勒,尾部呈胶丝状阴刻线,典型的特征是在螭身上常有以细阴刻线装饰的茄形水滴,再配以绞丝状尾巴,使得蟠螭纹的形象更为活泼灵动。

2002年河南叶县许灵公墓出土的透空蟠虺纹青铜饰件,该透空饰件的铸作年代当在许国迁叶至许公宁卒年前后(约公元前576年至公元前547年或稍后),属春秋中晚期的偏早时段结构高度复杂,有多种纹样对称组成,器顶由众多透空蟠虺纹构成的纹饰群,是这一器件最复杂也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此器纹饰群由13种共24个纹样对称组成。多数纹样由2或2根铜梗所支撑,部分铜梗是相互交错和穿插的。这固然是为各个纹样连接牢固的需要,同时也大大增强了错综复杂和扑朔迷离的视觉效果。

1963年在陕西出土的错金银云纹铜犀尊则属于后者。该器物通体采用流畅、舒卷的错金银流云纹的装饰手法,为原本古朴、凝重的青铜器显现出富贵华美的一面,实为一件精美、实用的工艺器。

1974年出土现藏于湖北美术馆的战国早期的食器勾连云纹敦亦是采用云纹装点的一件代表作品。器底、盖顶采用涡纹,腹部主题纹饰以波曲状云纹间隔,满饰两周勾连云纹。勾连云纹一般呈现为繁缛、华丽的特征,主要装饰在壶、缶、樽、钫等器物上,是战国早、中期的装饰纹样的重要组成部分。

《管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留存至今的一部重要文献,里面包含了大量的丰富的工艺美学思想。这些工艺美学思想大都是从“利”的角度进行阐发,且不仅从平常百姓的日用方面,也从兴邦安国、辅助君主进行统治方面所作的功利主义的阐述。但是它也有对美的内容的强调,如美的客观性问题、审美方面等,只不过这种美是在与善的妥协中达到的。从《管子》中折射出的工艺美学思想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印证出齐国的工艺美术在百花齐放的战国时期呈现出的一种地方性,区域化特色。

结束语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时期,其造物设计折射出这一特定时期的文化特点,美术工艺除了在金属、陶瓷、漆器等方面应用之外,在染织、玉器、木雕、琉璃、家具设计等造物门类中都有所表达。老子认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墨子则强调“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这些思想观点说明了造物功能性的重要

性。另外,这些造物工艺同时兼顾了视觉上的美观,装饰意味颇浓。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品的主要构图样式——四方连续构图符合《考工艺》所言的“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原则,做到了功能性与装饰性的统一。

四方连续构图样式的伟大成就,至今仍在艺术和学术领域中闪烁着光彩。工艺美术在美学理论方面的发展,出现了多种与工艺有关的学术观点,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工艺制作设计理论,在工艺美学园地里,露出黎明的曙光。千多年以前,这些早期的有关工艺的理论和美学观,使我们感到无比的珍贵,是我们工艺美术理论中一分宝贵的遗产。而直接总结工艺制作原则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工艺专著《考工记》,其中提出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重要观点。这些方面,就现今来说是季节、环境、技术、材料四个方面,所以,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纹样构图样式对于我们美学的研究者有着重要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李斌,浅析春秋战国时期造物工艺的功能性与装饰性,陶艺[J],2011年.

[2]孙征,论从原始社会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造型艺术,南开学报[J],2000年.

[3]吴萍,浅论古代玉器的演变,考古与考查[J],2012年.

[4]王兰珍,浅析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绘画艺术装饰内容,艺术与设计[J],2010年.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纹饰特点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纹饰特点 云雷纹 春秋早期玉器装饰纹样,是一种线条方折的纹饰,以阴刻手法制成。单体云雷纹呈“S”形,在装饰上,每三个雷纹构成一组图案,构图对称,纹饰显得比较细密。这种纹饰是春秋早期特有的一种纹饰,具有断代的意义。是受当时青铜器上所盛行的云雷纹的影响而出项的,但装饰在玉器上却显得比较呆滞,缺乏生气,到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便成为了最富变化的勾连纹。

谷纹 春秋、战国玉器装饰纹样,又称之为谷粒纹,是以剔地浅浮雕的方法,在玉器表面雕琢出许多凸起的弧形圆点,这些圆粒排列有序,抛光后闪闪发亮,十分悦目。谷纹是战国时期最流行的纹饰之一,由于谷纹制作难度很大,所以它所装饰的玉器往往比较精致。 玉镂雕螭龙合璧,战国,直径11cm。清宫旧藏。 此璧为新疆和田青白玉制,局部有色变,圆形,内、外边沿略平。璧两面皆饰凸起的谷纹,作交错的斜线排列,谷粒呈旋状。璧孔内镂雕一螭龙。 蝌蚪纹

春秋战国玉器装饰纹样,是从谷粒纹派生出来的一种纹饰,是在谷粒的边缘琢出一道弧线,形似蝌蚪的尾巴,故得名“蝌蚪纹”。其尾巴方向并不固定,似是随意而为,但装饰效果很好,长饰于玉龙上,增强了龙的动感。 卧蚕纹 春秋战国装饰纹样,有谷纹派生出的一种纹饰,以剔地浅浮雕的方法,在谷粒的边缘上琢出一条弧线,形似卧蚕,故称“卧蚕纹”。卧蚕纹的谷粒和弧线大笑比例匀称,一般分布在云纹和蟠虺纹之间,似为随意而为,与蝌蚪纹较像。;流行于春秋晚期的玉器上,战国中期以后逐渐消失。 青玉蚕纹璜,战国,长11.3cm,宽1.7cm,厚0.5cm。 云纹

春秋战国玉器装饰纹样,状如云头形,以阴刻或浅浮雕方法雕出,每组云纹式有两个单体相对的谷纹或涡纹尾部相连构成。这种纹饰既有玉工有意雕琢的,也有随意而为的。前者往往排列整齐,后者则常与谷纹、涡纹相杂,显得美观富丽。云纹式春秋战国时期常见的一种纹饰,由其派生出的一种变体云纹,纹道长而细,富有飘逸感。 玉云纹剑首,战国,外径5.3cm,厚0.7cm。清宫旧藏。 此剑首玉质青白色,呈薄片状,中心有圆孔,一面花纹较复杂,环孔有一周6瓣柿蒂纹,其外又有两周阴线勾云纹。另一面以双阴线分为内外两区,内区素而无纹,有3个隧孔,外区饰“丁”形勾云纹。 勾连纹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寓意简介

玉佛:佛是和阗玉摆件、把件、挂件常用的传统题材,选取大肚弥勒佛的造型,其实是从一个叫契比的和尚形象塑造出来的。佛,意译觉者、知者,觉悟真理之意。亦具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成就正觉之大圣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弥勒佛在佛教中被称为未来世佛,有着最慈悲的胸怀,最无边的法力,帮助世人渡过苦难。弥勒佛以大肚、大笑为形象,有“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天下可笑之人”之说,代表了人们向往宽容、和善、幸福的愿望! 钟馗:钟馗为捉鬼第一大神。据说,钟馗生得丑恶怕人,但才华出众,秉性耿直忠诚。进京应试,被点为状元。唐德宗以貌取人,偏听谗言,将钟馗赶出龙廷,钟馗当场自刎而死,德宗悔恨,追封钟馗为“驱魔大神”,遍行天下,以斩妖降魔。和阗玉传统作品常以他的画像作为辟邪驱妖的题材。 如意:如意是一种象征吉祥的器物,头呈灵芝或云形,柄微曲,供赏玩。表示做什么事情或要什么东西都能够如愿以偿。童子或仕女手持如意,表示“吉祥如意”。一根如意插在瓶子上,表示“平安如意”。 蟾蜍:蟾蜍寿命很长,可以活到三千年。得金蟾者,无不大富。古代神话传说,月中有蟾蜍,而这只蟾蜍是嫦娥所变。原来,嫦娥的丈夫+后羿是一个射日英雄,他从西王母请回不死药,准备夫妇同吃,嫦娥却偷偷地把药吃掉,奔月而去,谁知她一到月宫就变成了蟾蜍,所以,直到现在还有人称月为蟾、蟾宫等。 佛手:佛手原是一种形状奇特的柑橘果实,果实有裂纹如拳,或张开如手指,通称为“佛手”。“佛”与“福”谐音,佛手就是福手。一般,佛手与桃子、石榴一起被称为“福寿子三多”,即多福多寿多子。 葫芦:葫芦是天地的微缩,里面有一种灵气,可以用来擒妖捉怪。庙宇中描绘好神与恶神作战的图画,葫芦在其中是好神的主要宝贝。葫芦上缠绕着兰花,象征着友谊。

古玉器的主要纹饰和特点

古玉器的主要纹饰和特点 古玉器上雕琢的各种纹饰,或朴实无华,或精雕细琢;或简单几刀的简练勾划,或繁缛到无以复加。各种纹饰的雕刻技法、构图、表现的主题一直为鉴赏专家所重视。从历史的角度看,纹饰的种类和演变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古玉器的特征。 总起来说,古玉器的纹饰主要有以下几种:龙纹、蟠螭纹、饕餮纹、谷纹、云雷纹、乳钉纹、圈纹、薄纹、重环纹、涡纹等。下面对各种纹饰给予一个较为详细的绍介。 龙纹 玉器上最早出现的龙纹是“夔龙纹”,简称“夔纹”,始于商、周,为独脚龙的侧面图纹,线条比青铜器上的要柔和一些,并且纹饰大都与人面结合在一起。阴刻线有单、双刻线。 蟠螭纹 蟠则指“盘曲而伏”。古代青铜器上的蟠螭纹,其身体和腿似龙,而面部似兽。此纹起于商、周,是春秋战国和汉代玉器上的主要纹饰。 饕餮纹 饕餮是传说中一种贪食的恶兽。饕餮纹是图案化了的怪兽兽面纹,故又称“兽面纹”。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商周的玉器上皆可见到。 谷纹 其纹饰为成排密集形小乳钉,并呈旋涡状,传说是谷牙之像,故称谷纹。其主要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在清代仿古玉器中也能见

到。 云雷纹 即用连续回旋形线条构成连续图案。圆形的连续构图,称云纹;方形的连续构图,称雷纹。此纹饰盛行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和玉器上。 乳钉纹 玉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之一,常见于战国秦汉时期的玉璧上。纹形为凸起的乳突状圆钉,其排列或纵横或随体变化。 圈纹 流行于春秋战国,常饰在璧、瑗、璜等板状器上。其纹饰为排列成行的小圆圈,分为单圈、同心重和在圈中有一小点等。 蒲纹 战国秦汉玉璧中常见的纹饰。是一种成行排列的六角形的格子,因很像编织的薄席,故名蒲纹。 重环纹 始见于商代,盛行于西周。是由若干个近椭圆形的环组成的纹带。环有一至三重不等,在环的一侧有两个尖锐角。 涡纹 其形状如同水涡旋转的几何图案,故又称旋涡纹、水涡纹。此纹最早使用于玉器上是在西周,到春秋时仍为小件玉器上的纹饰。自战国时起,开始出现在大件的玉器上。 鳞纹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与寓意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与寓意 吉祥图案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美术形式,是中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一支奇葩。它源于商周,始于秦汉。发育于唐宋,成熟于明清。它那丰富的内涵,善美的理想正是中华民间文化的象征。 吉祥图案出于吉祥观念,乃民俗民风。而吉祥观念的产生一直可上溯至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图腾是指一个民族的标志,一般是宗教的祖先和守护神,以祖灵崇拜为主,兼及生殖崇拜。此类吉祥图案有:龙纹(如二龙戏珠)、凤纹(如鸣凤朝阳)、龙凤呈样、句芒(农神)鞭春(春牛图)、虎纹、犬纹、龟纹、蛇纹、鱼纹及葫芦、莲花(两者皆喻生命本源)、石榴、葡萄、桃等,沿用至今。 中国历代的吉祥纹样,代代相承又代代相异。商周的威仪神秘,秦汉的质朴写实。魏晋的矫健刚劲,隋唐的丰满富丽,宋朝的典雅秀丽。.明清的纤细巧密,都令人赞叹。 吉祥图案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出现在陶瓷、漆器、建筑画、雕刻、织锦、刺绣;地毯、年画、剪纸、首饰、服装等工艺美术日用品上,在装饰性和实用性方面为其他美术形式所不能比拟。 吉祥图案着重于寓意吉祥的内涵,因而有别于一般的装饰图案。而吉祥的内涵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辞海》云:“吉祥,亦作吉羊。”《庄子·人世间》日:“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台湾《中文大辞典》:“吉祥止止:谓喜庆好事不断出现。”)成玄英疏曰:“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 此种解释仍是以抽象概念解释抽象概念,而吉祥图案是将抽象的概念物化。睿智的中国人以丰富的想象力与联想力,先将抽象的概念与一具体的实物相联系,再将这种实物美化,并与其他吉祥物组合在一起,最后的效果,就是让人们在画面中读出那一抽象的概念。其主要表现手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谐音法:即以同音或相近的音借喻某一吉祥事物,在民间创造出了不少谐音的装饰图案。 吉祥如意:戟代表吉,祥云图案代表祥,这样就可用戟、祥云与如意组成图案。或用小孩手中拿着橘子和如意骑在大象背上来表示吉(橘)祥(象)如意。 吉庆有余:吉、庆、余三字换成戟、磬、鱼,这样即便不识字也能从图案中读出吉庆有余来。荷花与盒子在一起为“和合”,意为和谐好合。 原形为搔痒杖的如意,加上柿子,一同构成新的图形便能读出“事事如意”。若加百合或柏树则读做“百事如意”。若换成万年青,自然该读“万事如意”了。 四季花卉或月季花安放于花瓶之中即是“四季平安”。 其他类似的如佛手(福)、鹿(禄)、芙蓉桂花(夫荣妻贵)、十钱(全)十梅(美)、獾(欢)天喜(喜鹊)地、枫树或蜜蜂(封)猴(侯)挂印等等。 这种形式与内容巧妙结合的手法,既悦目又悦耳,为中国装饰艺术中——个趣味盎然的特色。 二、借喻法:借助可视的有寓意或象征性的事物来比喻吉祥。 富贵白头:选择象征富贵的牡丹与白头翁组成画面,以一种花和一种鸟来比喻人与人长时间的和谐相处。 佛教的八吉祥图案:寓意消灾灭祸。法螺——妙音吉祥。法轮——圆转不息。宝伞——张弛自如,保护众生。华盖——解脱众生病苦之象征。莲花——圣洁、出污泥而不染,生命之本.灵魂安息处。宝瓶——福智圆满不漏。双鱼——避邪、解脱坏劫。盘长(吉祥结)——

第10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和文艺1

第10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和文艺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社会价值,认识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2.通过对伟大诗人屈原的学习,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春秋战国的科技和文艺成果的学习,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 (三)知识与能力 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文艺和科技成就: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伟大的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离骚》、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中医和编钟。 2.通过《诗经》和《离骚》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诗和历史的关系,培养认识和学习历史的能力;通过讨论分析屈原为什么是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培养学生评价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艺成就。 2.都江堰的修建及其作用。 (二)教学难点 1.文学艺术和春秋战国时期现实社会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提问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黑板、粉笔 课前准备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本课重点难点。 2.准备好音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天府之国”指的是哪里吗? 生:四川成都。 师:正确,那四川成都为什么成为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呢? 生:不知道(知道:土地肥沃)。 师:好了,要想知道它的原由,那我们一起进入第十课春秋战国的科技和文艺。 (板书)第十课春秋战国的科技和文艺 (板书)一、科学技术 1.都江堰:李冰 (讲授新课) 师:说到四川成都,我们一定要知道水利工程中最著名的都江堰。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重视治水,到战国时期可以说掀起了一个治理水患、兴修水利的热潮。都江堰位于今四川省都江堰市,是由战国时期秦国的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发源于松潘高原(海拔三千多米)的岷江,奔腾流泻,进入成都平原。大家看到课本44页的《都江堰示意图》,思考一下都江堰的修建及其作用? 生:排水、灌溉、运输······ 师:没错,李冰所创建的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是巧夺天工、造福当代、惠泽未来的水利工程的杰作,是区域水利网络化的典范。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 师:大家看到45页的插图《二王庙》,后人修建“二王庙”来纪念李冰父子,这是为什么? 生:修建了都江堰。 师:非常正确,李冰父子兴建了都江堰,使川西平原富庶起来,川西平原有“天上人间”之称,所以后人修建“二王庙”来纪念李冰父子。有了水利就离不开我们的土木了,同学们,你们知道鲁班吗? 生:知道。 (板书)2.“土木建筑工匠的祖师”鲁班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大全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大全 群芳祝寿:桃、月季花、灵芝和竹。芳,即花卉,亦比喻美名或美德。多种花卉组在一起曰「群芳」。「群芳祝寿」比喻许多具有美好品德的人为健康长寿者祝寿。此外,以灵芝、水仙、竹和桃或寿石组成图案叫「芝仙祝寿」。

群仙祝寿:寿石、数株水仙及竹。以数株水仙喻「群仙」。寿石取「寿」字、竹与「祝」谐音。《埤雅》:「海上有蟠桃,三千霜乃熟;一千年开花,一千年结子。」相传三月三曰西王母寿辰,设蟠桃会,上、中八洞神仙齐来祝寿,其间白猿献桃,麻姑献酒,欢宴歌舞,共庆王母寿诞。

新韶如意:花瓶、山茶花、松枝、梅枝、灵芝、柿子、百合。韶,寓意美好、梁简文帝《答湘东王书》:「暮春美景,风云韶丽」。韶光、韶哗,美好的时光也,常指春光。韩维《太后阁》诗:「迎得韶哗入中jìn,和风次第遍神州。」范成大《初夏》诗:「晴丝千尺挽韶光,百舌无声燕子忙。」新韶喻新春或新年。「新韶如意」,新的一年开始,平平安安、万事如意

五福捧寿:五只蝙蝠围绕篆书寿字或桃。《书·洪范》云:「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纹命。」攸好德,意思是所好者德;考纹命即指善终不横夭。「五福捧寿」寓意多福多寿。还有以●字和蝙蝠组成图案叫「福寿万代」。

喜得连科:喜鹊、莲、芦。「连科」见「一路连科」题解。「喜得连科」祝贺连连取得应试好成绩。 三阳开泰:三只羊。羊,古同祥字,寓吉祥。三羊喻「三阳」。三阳,卦爻之初九、九二、九三,阳气盛极而阴衰微也。开泰,泰卦名;乾上坤下,天地交而万?物通。开泰即启开的意思,预示要交好运。「三阳开泰」图案,寓意祛尽xié佞,吉祥好运接踵而来。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论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论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背景 (一)总述 (二)政治因素 (三)经济因素 二、主要的文论内容 (一)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论 (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论 (三)《易传》的文学批评理论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背景 总述: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生产力发展,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一)政治因素 在春秋战国时期,周朝王室衰微,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放松了对知识分子的约束。 (二)经济因素 在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最高峰打下了良好物质基础。 启示:文化发展繁荣需要两个大的因素:一是具备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条件;二是需要发达的生产力水平。 二、主要的文论内容

(一)儒家文论 概要: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百家争鸣”的时代,并且成为显学。其标志是以孔子为先师,孟子思想为后继,以“仁”、“乐”为其思想体系。其文学理论是“教”、“用诗”,文化要义是以诗“教化”,对后世的创作影响甚深。 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伟大的思,教,政。主要文论思想是“仁”,其文论主要表现是以“诗教”为中心的文学观及其对《诗经》批评。从以下五个方面来阐述: 1.阐述了文艺与道德修养的关系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说:“修身当先学诗,立身则要学礼,人性完善依靠音乐的陶冶。” 2.涉略了文艺与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孔子说:“熟读《诗》三百篇,叫他去从政做官治理百姓,却不能通达行政;叫他出使四方各国,却不能切当地赋诗应对;这样,就是诗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3.确立了文学批评的标准,提出“思无邪”说。 《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艺和科技》教学设计

第10课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艺和科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文艺和科技成就: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一一《诗经》、伟大的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离骚》、著名的水利工程一一都江堰、中医和编钟。 2、通过《诗经》和《离骚》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诗和历史的关系,培养认识和学 习历史的能力;通过讨论分析屈原为什么是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培养学生评价分析历史人 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分析《诗经一一国风》的作品,归纳诗经的特点。 2、通过分析《离骚》,了解其创作的背景。 3、通过讲述屈原、李冰和扁鹊等人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三位人物爱国忧民的高尚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屈原和《离骚》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历史人物人格魅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文学作品《诗经》和《离骚》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在中外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艺成就;都江堰的修建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文学艺术和春秋战国时期现实社会的关系。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第7课中学习了甲骨文和金文,文字的出现,反映了文明的进步,成为 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我们把文字组合,吟唱出来,以表达思想感情,这就是“诗”。 同学们已经学过许多诗,谁能告诉大家,我国最早的诗是什么?(学生回答:《诗经》)讲授新课: 一、《诗经》和楚辞 1、《诗经》 我国早期的诗都被收集在诗经中,《诗经》汇集了西周到春秋的诗歌,共三百多首,分 《风》、《雅》、《颂》3个部分,《风》是各国的民歌,又称《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诗经》中的诗歌帮助我们了解2500年前漫长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了解了周王朝和各诸侯国的横征暴敛,人民的辛勤劳动。这些反映劳动人民生产和感情的诗歌又是怎样流传下来的呢? 因为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情况,所以统治者希望通过诗来考察民情风俗,

古玉鉴赏—春秋玉器特征

古玉鉴赏—春秋玉器特征 春秋玉器特征 一、主流纹饰 1、新创“春秋龙首”纹。这种由勾连云纹组成的“阴线浅浮雕”龙首,不论是绞丝纹 舌形还是S纹舌形,都是“现首不现尾”。这种龙首纹,是夏、商、西周以来龙纹的一 大突破,直接影响了战国的龙纹造型。 2、新创:“春秋谷”纹。春秋古紋有阴线雕和乳突状两种。乳突状谷纹为浅浮雕,鼓 励圆鼓、体型较大,手感园钝;春秋谷纹部分有阴刻“芽弯”,部分与勾连云纹混合构 图。春秋谷纹大多排列稀松,布局不够规整。 3、新创“斜地子”纹、“虎皮”纹、“矩形鱼鳞”、“内勾卷云”纹。 4、新创螭纹。螭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楚辞.刀歌.河伯》:“驾两龙兮骖螭。 ”螭纹是个巨大的纹饰体系,春秋创制的螭纹,经过战国和两汉的发扬光大,和龙纹一

样,成立我国艺术史上光彩夺目的纹饰标杆。 5、新创螭虺纹。虺是一种毒蛇。《诗.小雅.正月》“哀今之人,胡为虺蜴。”《楚辞. 天问》“雄虺九首。”虺,又是一种将发未震的雷声。《诗.邶风.终风》:“虺虺其雷。 ”春秋虺纹大多为圆首、尖嘴、小圆眼、短蛇形身。 6、春秋脊牙。西周时流行的突齿到春秋时,大多演变成整齐划一的方形脊牙。 脊牙的制作,需要综合勾撤、平凸、隐起等技法,难度远在齿牙之上。 二、主流线条 1、阴刻线技法炉火纯青。细长弧线、密集成束的平行细线、密集盘绕的平行细线、粗细 纹丝线、鱼鳞线、羽毛线等阴刻线大量涌现。阴刻线的徜徉肆志和纵横洒落,是春秋刀法 的一大特色。 2、双沟阴线进一步成熟。比起西周时期的双钩阴线,春秋时期更添三分丰腴和柔畅,密集 中条分缕析,满而不乱。

3、“宽一面坡线”。春秋时期流行的“宽一面坡线”,是西周时期“一面坡线”的变体异化,它利用线间距离的增加和线形宽窄比例的变化,使线条更具有动态的美。 4、“游丝刻”是春秋时期一种新的刻线风格,线条极为细集,线距之密连肉眼都难以分辨 。这种游丝刻线,到战国时期发展成了著名的“游丝描”。 5、“硬刀刻”。春秋时期除了“游丝刻”技法外,还有一种与之对应的刀工--“硬刀刻”。 所谓“硬刀刻”就是下刀如削,精深有力,线痕纵横吞吐,参差利落,却又刀迹尽化的一种 技法。这种技法是公认的“汉八刀”技法的直接源头。战国玉器特征 一、主流纹饰 1、战国组合纹。战国时期,玉璧上首次出现组合纹饰,这种纹饰多数为双身兽面纹和谷纹组 合,两组纹饰之间用绳索纹作文间隔。 2、战国谷纹。战国初期谷纹承袭春秋风格,但形体略小,乳突有扎手感觉,底部有突出“芽 弯”,排列密集均匀。战国中期谷纹乳突矮扁,手感圆滑,排列略显疏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引言 远古的文明,失落的宝藏,神秘莫测的古墓,没有什么比这些元素更吸引观众的眼球,现在世界上正兴起一股古墓经济,美国的商业大片《盗墓迷城》,《夺宝奇兵》无不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而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拥有无比灿烂的文化,今天,让我们走进金戈铁马的春秋战国,体味诸子百家。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春秋时代:老子和他的辩证法思想;孔子的“仁”及其对教育和文化的贡献;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和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诗经》,屈原和《离骚》,孟子和庄子的散文;艺术;天文和物理;名医扁鹊。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使学生全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理解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辩证关系的能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并体现在文化的交互更迭中。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不同学术思想和历史文化名人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思想的海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老子、孔子等许多著名思想家和著作,对我国和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该汲取的传统

文化精髓与核心,及其借鉴之处。“百家争鸣”促进了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也有利于文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总结与交流。 2.文学的宝库: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和屈原创作的楚辞,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先秦诸子的散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宝贵财富。 3.科技的盛世: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天文学、物理学、医学方面的成就,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墨经》中总结和提炼的大量物理学知识,也在我国科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4.艺术的殿堂:长沙楚国遗址出土的帛画、四川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和湖北随州出土的整套编钟和其他乐器,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绘画和音乐艺术已具有很高的水平。 知识结构 要点 一、老子和孔子 1.道家创始人老子和他的辩证法思想 2.儒家创始人孔子①“仁”的学说②对教育的贡献③对保存古代文化典籍的贡献

春秋战国玉器常见纹饰

春秋战国玉器常见纹饰 春秋战国玉器的花纹图案样式繁多,雕刻细密,抽象深奥,给人一种神秘感,从结构来看,纹饰有几何形和动物形两种,其中以几何纹为多. 几何纹中以圆形、弧形和方折形线条为主,对称性强,既可看出单组纹饰,又能一组组连接起来,逐渐扩充为整体纹饰,动感极强,变幻无穷。 最常见的几何形纹有谷纹、涡纹、云纹、雷纹和勾连纹,装饰在壁、环、璜和龙等玉器上。谷纹又称谷粒纹,是以剔地浅浮雕的方法,在玉器表面雕琢出许多突起的弧形圆点,这些圆粒排列有序,经抛光后闪闪发光,十分悦目。谷纹的名称是由它浅浮雕的半圆形凸起似谷粒而得来的,由于谷纹制作难度较大,所以它装饰的玉器往往比较精致,观赏价值很高。由谷粒派生出来的纹饰中,一种称为“蝌蚪纹”,就是在谷粒边缘上琢出一道弧线,形似蝌蚪的尾巴。所琢刻的尾巴方向并不固定,似乎是玉工随意雕刻出来的,但装饰效果较好,它常饰于玉龙上,增强了龙的动感。 涡纹是以阴刻手法雕刻的水旋涡形纹饰,形似蝌蚪纹。这种纹饰最早见于西周时期,但数量较少。春秋时期,涡纹的尾端拖得较长,形似弯钩;战国时期,涡纹成为千篇一律的旋涡状。涡纹简单、美观,战国时被大量华采用。 云纹状如云头形,多阴刻或浅浮雕,每组云纹是由两个单体相对的谷纹或涡纹尾部相连构成。这种纹饰既有玉工有意刻成的,也有随意刻成的。前者往往排列整齐,后者则常与谷纹、涡纹相杂,显得富丽美观。云纹也是战国时期常见的一种纹饰,由它派生出的变体云纹,纹道长而细,富有飘逸感。 雷纹是一种线条方华折的纹饰,以阴刻手法制成。单体雷纹呈S形纹,在装饰上,每三个雷纹构成一组图案,构图对称,较为细密。这是春博物秋早期特有的一种纹饰,具有断代的意义。 勾连纹源于雷纹和云纹,阴刻,是春秋战国时期图案中最为繁杂的一种,由单体雷纹或云纹相互勾连而成,不过线条已由方折变成圆弧。最早的勾连纹玉器见于春秋中晚期,双勾线,婉转流畅,时代特征明显。战国时期的勾连纹集中了雷纹、云物华纹和涡纹的特点,整齐平稳。派生出的图案也很多,颇具特色的是勾连云纹,将几组云纹对称地勾连博在一起。战国晚期和西汉早期,有的器物上出现了通体十分规整和细密的勾连云纹华物,非常华丽。 为什么在几何形纹饰中很少见到直线形图案呢?这可能与古人的审美观有关。 春秋战国玉器大多数作圆形或弧形,特别是装饰品,即使是转物折处也琢成弧角。这样的玉器如果装饰上直线形纹饰,就会影响整体美观的效果,而饰以圆弧形为主体的纹样,则显得和谐统一。商周的圆形玉器璧、环等,几乎看不到纹饰,这是因为当时的琢玉水平还达不到琢制细密对称纹饰的程度,所琢纹饰以直线物或长弧线为主;而到春秋战国时期,琢玉水平空前提高,任何纹中物饰都可以随心所欲的雕琢出中博来了。 动物形纹饰有神兽和写实动物两种,最常见的是兽面纹和螭虎纹。 兽面纹又称饕餮纹,用阴刻或浮雕手法琢出狰狞凶猛的兽首,常装饰于各种小型玉饰、玉璧、玉剑饰之一的玉彘及玉铺首上。兽面纹出现在玉器上最早是春秋时期,战国至汉代很盛行。兽面纹玉器,后世仿造非常多,但都未把握住细部特征。 辨认春秋至汉代的兽面纹,关键在于眉毛与鼻的刻线是粗连的,眼睛一般为菱形,抓住了这个特征,一般很容易识别出仿制品。 螭是龙的一种,因形状似虎而物称为螭虎。 螭虎纹是战国至汉代常见纹饰,常以高浮雕或透雕琢出,作盘曲蜿蜒或攀援匍伏状,装饰玉璧、剑饰和玉印等器物。古人将螭虎作为天空游弋的神兽,因此在塑造螭虎形象时,往往衬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寓意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寓意 玉佛:佛是和阗玉摆件、把件、挂件常用的传统题材,选取大肚弥勒佛的造型,其实是从一个叫契比的和尚形象塑造出来的。佛,意译觉者、知者,觉悟真理之意。亦具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成就正觉之大圣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弥勒佛在佛教中被称为未来世佛,有着最慈悲的胸怀,最无边的法力,帮助世人渡过苦难。弥勒佛以大肚、大笑为形象,有“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天下可笑之人”之说,代表了人们向往宽容、和善、幸福的愿望! 钟馗: 钟馗为捉鬼第一大神。据说,钟馗生得丑恶怕人,但才华出众,秉性耿直忠诚。进京应试,被点为状元。唐德宗以貌取人,偏听谗言,将钟馗赶出龙廷,钟馗当场自刎而死,德宗悔恨,追封钟馗为“驱魔大神”,遍行天下,以斩妖降魔。和阗玉传统作品常以他的画像作为辟邪驱妖的题材。

如意: 如意是一种象征吉祥的器物,头呈灵芝或云形,柄微曲,供赏玩。表示做什么事情或要什么东西都能够如愿以偿。童子或仕女手持如意,表示“吉祥如意”。一根如意插在瓶子上,表示“平安如意”。 蟾蜍: 蟾蜍寿命很长,可以活到三千年。得金蟾者,无不大富。古代神话传说,月中有蟾蜍,而这只蟾蜍是嫦娥所变。原来,嫦娥的丈夫+后羿是一个射日英雄,他从西王母请回不死药,准备夫妇同吃,嫦娥却偷偷地把药吃掉,奔月而去,谁知她一到月宫就变成了蟾蜍,所以,直到现在还有人称月为蟾、蟾宫等。 佛手: 佛手原是一种形状奇特的柑橘果实,果实有裂纹如拳,或张开如手指,通称为“佛手”。“佛”与“福”谐音,佛手就是福手。一般,佛手与桃子、石榴一起被称为“福寿子三多”,即多福多寿多子。 葫芦: 葫芦是天地的微缩,里面有一

各个时期玉器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

各个历史时期玉器的时代特色和艺术风格 新石器时代的玉器 此类玉器主要为简单的礼器、象征性武器、工具及装饰品等。多为片状,形制简单,薄厚不匀,造型不很规则,以素面居多。有些有较繁缛的阴线刻纹。动物造型或纹饰多侧重于头部,尤为突出眼目的表现。由于原始制玉工具比较落后,常在器表留下明显的制作残痕;而在穿孔玉器的孔壁上,则由于工具的不断磨损,造成愈至深处孔径愈小的现象。 夏与商代前期玉器 此类玉器主要是象征武器、工具和少数简单装饰品。制艺较粗糙。有些器物两侧已出现锯齿状扉棱,并在刻纹上开创双线勾勒之先河。 商代后期玉器 此时期玉器数量繁多,种类丰富,主要有礼器、礼杖、工具、器皿、装饰品、简单艺术品等多类。人物、动物形玉器大量出现是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片状玉雕绝大部分呈弧扇状,并出现了一定数量造型各异的立体圆雕作品。商代后期常见的纹饰有重环纹、菱形纹、同心圆弦纹、兽面纹等。双线勾勒法普遍,器物的一侧或两侧,起扉棱的现象极为常见。穿孔玉器的孔内亦可常见回旋形的琢痕。阴线刻划刚劲有力,被誉为“折铁线”,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阴线上有许多毛刺,略显粗糙,这些都是由于工具不利所造成的。 西周玉器 西周玉器主要是礼器和装饰品。在造型和纹饰等方面,基本是商代后期的延续。 春秋战国玉器 春秋战国的玉器主要有礼器、装饰艺术品和一些实用器、丧葬用品等,装饰品特别是玉佩饰极为发达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纹饰主要有风鸟纹、云纹、谷纹等,一般均无通体纹饰,饱满和谐,不留空间。伴随着工具的改进,这一时期玉器线条遒劲,钻孔光滑,镂雕镶嵌技艺运用得极为普遍。玉质优良,做工精致。 汉代玉器 汉代玉器是我国古代玉器的一个辉煌的时代。这一时期玉种繁多,造型丰富,主要有礼器、陈设艺术品、装饰艺术品和葬玉等几类。常见的纹饰有云纹、鸟纹、龙纹、螭虎纹、谷纹、蒲纹等。汉玉常运用“跳刀”勾出细如游丝、若断若继的细线,刚劲有力。线条的构图准确,常使用在玉壁、玉人、佩饰、剑饰上,是鉴别汉玉的一个重要依据。此外还有刻划简练,勾勒神韵的“汉八刀”琢玉风络,是极具汉代特色的雕琢技法

历代玉器文化特征

历代玉器文化特征 大汶口文化玉器特征 『大汶口文化玉器』 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玉器多为佩戴的小型玉装饰品-头饰,颈饰和手饰-珠、环、镯、佩、坠、□、指环、束发器等。 龙山文化玉器特征 『龙山文化玉器』 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玉器数量较大汶口多,除装饰用的玦、镯、环、璜、珠等。过去,因缺乏确切的地层关系考察,往往误认为商周文物。 商周玉器特征 『商周玉器』 商周玉器:重视选材,大量使用新疆优质软玉,色淡绿或白中泛绿,玉质细腻,抛光后表层呈柔和的玻璃光泽。 商周玉器多为扁平体造型,大多是先将玉料切割成板块状毛料,再加工切削成圆形玉坯,其中规整成形的进一步加工为壁、瑗、环等,不具备深加工条件的玉坯,则割圆形坯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琢为玦、璜或动物、禽鸟形玉佩。 王礼器壁、璜、玦等,商代有厚薄两种形制。壁多光素平整,边缘轮廓圆润,无棱角。西周大型璧多平素无纹饰,小型璧琢饰精美的龙、凤、鸟纹,龙凤纹身加单环或重环鳞纹。商代玉凤长尾羽内卷,周代凤纹高冠长尾,尾羽向上翻卷披及头顶。玉琮多为光素的单节柱体,以致清代末期释名时,有"杠头"之称。商代早期的玉仪仗,特点是在器物边缘琢出脊的齿牙呈平直或柔和的凹形,连续排列四齿至六齿,有如后世的女儿墙垛,兼有加固和装饰功能,商后期逐渐消失。周代玉仪仗,器形超于细长,小型化。商代后期出现商周玉器中罕见的立体圆雕玉人,玉龙、玉象等,商代玉人面部征为额头高、鼻根及眼内凹、下额上翘的"月牙脸"形,鼻、眼、嘴均宽大,厚嘴唇上翘,周代玉人面部扁平、中分发、戴大耳环,形象夸张变形,装饰趣味浓厚。 商周玉人、动物有禽鸟玉饰都很重视头部眼、嘴、耳的刻划。商代多用双撤阳线琢"臣"字型眼、早期形状线纹方正,晚期线纹圆润眼形细长。西周时"臣"字形眼的眼角或眼梢伸出长线卷勾。在动物鸟纹、鱼纹中,参用菱形或橄榄形眼和双阴线重环纹眼。 春秋战国玉器特征 『春秋战国玉器』 春秋战国制玉重视选料,流传下来的玉器,很少有质次或有疵伤的劣质玉材,常见的玉质为白玉、青玉,器型以佩玉最为发达,出现以璧、珩、璜等成套组合的"组佩";玉具剑饰;玉带钩等佩饰玉和少量的玉玺及葬玉。

浅析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品主要的纹样构图样式

浅析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品主要的纹样构图样式 摘要:春秋战国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时期,处于一个战乱频繁的新旧交替时期,开拓创新、求异变新精神充盈于社会,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空前的经济繁荣、百家争鸣、文化艺术发达的局面,人们逐渐摆脱了原始巫术或宗教制度的种种束缚,从超人的神秘力量的桎梏下解脱出来,同时这一时期工艺美术品的装饰纹样已从西周时期的二方连续发展到了更加复杂的四方连续,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纹样构图样式,它统一而不单调,繁复而不凌乱,反映了这一时期的装饰特色,其中以蟠漓纹和蟠卼纹为主要装饰花纹。 关键词: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纹样构图样式; 前言 按照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说法,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一个最为重要、最具时代特点的文明“轴心时代”,这一特殊时期对应于中国的历史便是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既是对商周时期各方面发展的承继,又为以后中国几千年绵延不断的封建王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一承上启下的特殊历史时期的整体文化现实在工艺美术的创作中得以清晰展现,金属工艺、陶瓷工艺、漆器、染织工艺等在这一时期得以较大发展,个别工艺门类和工艺技法逐渐走向成熟,造物工艺的功能性与装饰性也较商周时期得到了较大的统一。 这时期,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官营手工业,也有私营的个体手工业。由于各国的各自独立生产和发展,所以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品的地方性,普遍性和多样性。所谓地方性,就是在各地形成了地方的名产,如齐国的刺绣,楚国的漆器,吴越的刀剑。所谓的普遍性,就是在全国各地都有各自的工艺美术生产,无论是文化发达的先进地区,或是偏远落后的地区。如河北的平山的中山国,湖北随县的曾国,都生产了技艺精美的各类工艺品,反映了当时工艺的高水平。所谓多样性,就是各地的工艺生产品类繁多,丰富多彩,在工艺美术园地中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一、四方连续构图样式简介 四方连续构图样式,是图案画中的一种组织方法。四方连续纹样是指一个单位纹样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反复连续循环排列所产生的纹样。这种纹样节奏均匀,韵律统一,整体感强。设计时要注意单位纹样之间连接后不能出现太大的空隙,以免影响大面积连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寓意简介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寓意简介 玉佛:佛是和阗玉摆件、把件、挂件常用的传统题材,选取大肚弥勒佛的造型,其实是从一个叫契比的和尚形象塑造出来的。佛,意译觉者、知者,觉悟真理之意。亦具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成就正觉之大圣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弥勒佛在佛教中被称为未来世佛,有着最慈悲的胸怀,最无边的法力,帮助世人渡过苦难。弥勒佛以大肚、大笑为形象,有“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天下可笑之人”之说,代表了人们向往宽容、和善、幸福的愿望! 钟馗:钟馗为捉鬼第一大神。据说,钟馗生得丑恶怕人,但才华出众,秉性耿直忠诚。进京应试,被点为状元。唐德宗以貌取人,偏听谗言,将钟馗赶出龙廷,钟馗当场自刎而死,德宗悔恨,追封钟馗为“驱魔大神”,遍行天下,以斩妖降魔。和阗玉传统作品常以他的画像作为辟邪驱妖的题材。 如意:如意是一种象征吉祥的器物,头呈灵芝或云形,柄微曲,供赏玩。表示做什么事情或要什么东西都能够如愿以偿。童子或仕女手持如意,表示“吉祥如意”。一根如意插在瓶子上,表示“平安如意”。 蟾蜍:蟾蜍寿命很长,可以活到三千年。得金蟾者,无不大富。古代神话传说,月中有蟾蜍,而这只蟾蜍是嫦娥所变。原来,嫦娥的丈夫+后羿是一个射日英雄,他从西王母请回不死药,准备夫妇同吃,嫦娥却偷偷地把药吃掉,奔月而去,谁知她一到月宫就变成了蟾蜍,所以,直到现在还有人称月为蟾、蟾宫等。 佛手:佛手原是一种形状奇特的柑橘果实,果实有裂纹如拳,或张开如手指,通称为“佛手”。“佛”与“福”谐音,佛手就是福手。一般,佛手与桃子、石榴一起被称为“福寿子三多”,即多福多寿多子。 葫芦:葫芦是天地的微缩,里面有一种灵气,可以用来擒妖捉怪。庙宇中描绘好神与恶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美术讲义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美术 Chapter three Art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warring-states Dynasty (约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战国时期则以多功能的青铜器闻名于世,青铜器是集雕刻、绘画、书法、工艺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品,融实用、审美于一身,既是沟通人权与神权的信物,又是区别等级名分的标记。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主要体现于列国的都城,如东周王城洛邑、齐国临淄、燕下都、赵国邯郸故城、秦咸阳城、楚郢都、郑韩城等。从建筑成就来说,这一时期的建筑为整个封建时代的建筑奠定了基础。西周已发明了多功能的砖瓦,为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斗拱的发明与使用,奠定了中国古典建筑特有的美感形式,台榭建筑是那时代特有的建筑类型,此外,对建筑的严格的等级限制,也为历代建筑所遵循。 春秋战国时期,大型的具有独立意义的雕刻作品尚未发现,当时的雕刻作品主要是随葬的泥木俑、玉石雕刻品、制成动物形、人形的青铜器和漆器及其他工艺美术品。已经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雕刻品有漆器、青铜、玉石、泥、木等材质的。形象有动物、人物、神怪、禽鸟、龙凤等。手法有圆雕、浮雕、彩绘、镶嵌。对人物的刻画,不仅能区分出尊卑贵贱等级差别,男女老少性别年龄特征,个别的还能刻画出性格特征。中国传统雕刻所具有的装饰性、绘画性、象征性等特点,此时已具雏形,这一传统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战国时期青铜工艺处于巅峰向衰落的过渡期。产生了许多新特点。形制由原来的庄重威严向轻巧实用方向发展,产生了许多新器型,日常生活所用的铜器增多,制作亦日渐精巧。青铜器铭文,除个别例外,大多变短,像西周那样通过铸长篇铭文来显示赫赫家史或宣扬礼制的青铜器基本上不见了。青铜纹饰向两个极端发展,一是带有威严神秘气氛的兽面纹为简练的几何纹;一是描绘现实生活的情景。装饰手法上,纹饰刻镂更浅细,前期之粗花变为工整的细花。新工艺(失蜡法、镶嵌、刻纹)的提高和推广。青铜工艺走向华巧工致的新时期。总的来看,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审美功能被强调突出,实用功能消弱了,神秘礼制气氛几乎没有了。与统治阶级密切相关的礼玉、饰玉也随之发生变化,饰玉种类增多。玉作为显示贵族身分的标志,与佩饰者朝夕相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器的演变,商代多立体玉雕,西周尚留遗痕,春秋始日渐平面化,品种渐少,但制作更为精美。漆器工艺达到一个新水平。使用范围更广了,技术也大有提高,并出现了地方风格。胎骨比较多样,木胎之外,还有夹纻胎,皮胎,竹胎等;使用色彩也更为丰富,有红、黑、白、紫、褐、绿、蓝、黄、金、银等,以黑、红为主调。图案纹饰繁缛而有规律。此外,髹漆与雕刻、绘画相结合,甚至与镶嵌相结合,也是春秋战国漆器的一大特征。织绣工艺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中以楚国故地遗址出土实物最多。 第一节建筑、雕刻、工艺 Section One Architecture, Sculpture and Craft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warring-states Dynasty 一、建筑

青铜器常用纹饰及其象征意义

青铜器常用纹饰及其象征意义 青铜器常用纹饰及象征意义大全 编辑:九天草来源:中国吉祥文化网时间:2010-10-21 10:19:47点击:1172分享到: 青铜器在中国历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下边中国吉祥文化网就带领大家详细的了解中国青铜器常用的纹饰以及象征的意义。 中国的青铜器时代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形成,至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十五个世纪。到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冶炼与铸造技术水平达到了巅峰。青铜器艺术所具有的强烈感情因素主要来自那些为商周时代所特有的装饰纹样,从饕餮、夔龙、凤鸟等纹饰可以看出它们与原始社会陶、玉器纹饰的渊源关系。 常用于青铜器的纹样有:饕餮纹、夔龙纹、龙纹(爬行龙纹、卷龙纹、双体龙纹)、蛟龙纹、蛇纹(蟠虺纹、蟠虫离纹)、鸟纹、凤纹、波纹等青铜纹样。 1、饕餮纹名称出自《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主要特征是它的主体部分为正面的兽头形象,两眼非常突出,口裂很大,有角与耳。有的两侧连着爪与尾,也有的两侧作长身卷尾之形,实际上是由两条夔龙纹以鼻梁为中心,侧身相对组成的,夔龙纹也是当时流行的一种纹饰。多用作辅助花纹。饕餮纹的鼻、角、口部变化很多,从角、耳的不同形态可以认出其生活原型多是牛、羊、虎等动物。牛、羊是祭祀活动的主要“牺牲品”。 饕餮纹多施加在器物的主要装饰部位,以柔韧的阴线刻出,或作阳线凸起。构图丰满,主纹两侧以富于变化的云雷纹填充,具有阴阳互补之美。 饕餮纹主要流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到东周以后再度流行,但已失去原先的主导地位和狞厉色彩,而成为华美的装饰。

2、夔龙纹是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夔,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像,都称之为夔或夔龙,这与古籍“夔一足”的记载有关。“夔,神也,如龙一足。”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变化很大。常见的有身作两岐,或身作对角线,两端各有一夔首。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 夔龙纹通常指那种长身弓起,头上有角的侧面龙形图像,有的腹下有鳍形足,有的没有。其变化很多,使用灵活。有时作饕餮纹两旁填充空白的辅助花纹。也可单独构成连续排列的装饰带,夔龙纹与圆涡纹相间排列的二方连续图案,被称为火龙纹。 3、龙纹是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龙是古代神州传说中的动物。一般反映 其正面图象,都是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体躯向两侧延伸。 若以其侧面作图象,则成一长体躯与一爪。龙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为青铜器纹饰,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战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 商代多表现为屈曲的形态;西周多表现为几条龙相互盘绕,或头在中间,分出两尾。传说龙的出现与水有关,《考工记·画缋之事》谓:“水以龙,火以圜。”是用龙的形象来象征水神,因此在青铜水器中,龙的图卷或立体形象有更多出现。 根据龙纹的结构大致可分为爬行龙纹、卷龙纹、蛟龙纹、两头龙纹和双体龙纹几种。 爬行龙纹,通常为龙的侧面形象,作爬行状,龙头张口,上唇向上卷,下唇向下或向上卷向口里,额顶有角,中段为躯干,下有一足、二足或仅有鳍足之状,简单的也有无足的,尾部通常作弯曲上卷。大多作对称排列。盛行于商末和西周时期。

中国玉器概论题库

1、宝石&玉石;宝石:矿物单晶体,透明,高硬度,玉石:半透明不透明硬度较低 2、六瑞&六器; 六瑞: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谷壁、蒲壁。 六器:玉璧、玉琮、玉圭、玉璋、玉琥、玉璜。 3、玉器;凡以玉石、部分宝石雕琢成的具有一定造型的物品。 5、中国古代玉器的玉材分为四个阶段;新石器时代;商代晚期——战国;汉代——明代;清代 6、许慎的玉五德;仁义智勇洁 7、琢玉的技法: 镂雕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双勾浅轧法为(商代)琢玉技法; 引进痕都斯坦工是在(清朝); 单层镂雕工艺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多层镂雕出现于(宋代)。 1、出廓璧出现在(战国)时期; 2、汉代玉璧除了组合纹饰比较流行外,还出现了(吉祥文字); 3、宋代仿古玉璧中螭龙纹的特征?龙螭分叉长尾,叉尾内卷。 4、以下形制玉器称为(璋); 6、根据《周礼》记载,璋分为(赤璋)(大璋)(中璋)(边璋)(牙璋); 7、礼器中起源与手镯有关的礼器有(玉琮)和(玉环); 8、玉璜在(南北朝)时期演变为梳背形或菱形; 9、玉璧、玉环、玉瑗的区别?玉璧:中间有圆孔的圆形板状体,边宽孔小,肉倍好。用于祭天、赠送、佩戴、随葬。玉环:肉好若一,孔边相同。玉瑗:好倍肉,孔边比2:1,用于配饰和绳带枢纽 11、据统计,龙形纹饰在(唐朝)时期出现了爪; 1、我国古代玉器中仪仗器都有(戈)(刀)(戚)(钺)(牙璋); 2、清朝特有的两种佩饰玉饰有(翎管)(朝珠); 3、玉花插和玉山子是(明清)时期流行的陈设玉器; 4、宋辽金时期玉龟不同于以往玉龟,最为流行的题材为(龟游荷叶); 5、玉蝉作为玉唅在(汉代)时期最为流行; 6、明代玉蝉在雕刻上常用的做法(蝉腿部有许多细小的腿毛); 7、玉剑饰由(剑首、剑格、剑璏、剑珌)四部分组成。 8、历史上用过的葬玉主要有(玉衣)、(玉唅)、(玉塞)、(玉握)等几种。 第三讲玉器的纹饰 1、勾连云纹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2、玉器上常见的重要纹饰有(云雷纹)(谷纹)(乳丁纹)(蒲纹)(蟠螭纹)(兽面纹); 3、以下纹饰的名称为:云纹、雷纹、谷纹、乳钉纹 4、被称为四君子的植物为(梅)(兰)(竹)(菊); 5、被称为岁寒三友的植物为(松)(竹)(梅); 6、寓意多子多孙的几种纹饰有(连生贵子)(麒麟送子)(榴开百子)(瓜瓞绵绵); 7、寓意吉祥的玉器纹饰有(八卦图)、(八骏)、(八吉)。 1、旧石器时代代表性文化遗址有(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山西朔县峙峪村)(河南安阳小南海文化遗址); 2、新石器时代代表性遗址有(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大溪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 3、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玉璇玑; 1、代表夏代文化的主要遗址为(二里头)文化遗址; 2、代表商代文化形态的重要遗址为(河南郑州二里岗)和(安阳殷墟); 3、现知我国的文字发明于(商代); 4、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出土的玉器为(西周)时期的玉器的代表; 、小玉大作是(战国)时期的特点之一; 2、战国,尤其是汉代最为流行的动物装饰图案为(螭纹); 3、战国时期出土玉器代表性墓葬为(曾侯乙墓); 4 、汉代玉器的特产是敬老用的(玉杖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