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工业园区发展模式综合研究

合集下载

工业园区发展及地方政府作用研究

工业园区发展及地方政府作用研究

1引言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地区间的经济竞争日益加剧,兴建各种工业园区被看成是改善区域经济坏境、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被广泛使用。

工业园区是指企业相对聚集,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较高效齐全配套服务体系的制造业生产区域。

一般而言,工业园区是指包含有若干类不同性质的工业企业的相对独立的区域,而这些相对集中的工业企业共同拥有对进入园区的企业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服务、管理等的一个行政主管单位或公司。

工业园区的开发为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国民所得、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并有利于地方产业集聚,增强地方经济活力,均衡、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因此,建设工业园区一向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发展国家和地方经济的重要途径。

世界上较为着名的工业园区有如美国的硅谷、128公路,日本的筑波工业城,新加坡工业园区,台湾的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等。

我国也不乏工业园区的成功案例,如昆山工业园区、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等。

研究的背景工业园区是较具个性特征的经济体,是伴随着经济发展过程的产物。

世界工业园区的普遍发展起始于上世纪中叶,大部分国家在发展工业化的进程中都有过各具特色的园区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后,为促进经济发展,我国各地开始建设各种园区。

上世纪末,在国家实施的一系列积极财政货币政策作用下,我国经济克服了国内外不利环境的影响,开始了新一轮的快速增长。

各级政府在发展经济的驱动下,加大了在改善区位投资环境上的竞争。

在这轮竞争中建设工业园区被作为一个重要手段,因此,也导致了全国工业园区开发混乱、时期内开发数量过多过滥,土地资源不合理使用、配套公共资源浪费的现象发生。

2003年下半年,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大环境下,我国开始了第二次园区整治活动,对一些不符合政策要求,没有合法报批手续的园区予以关停并转,对不合理占用的土地予以返还。

由此我国工业园区建设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今后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工业园区作为工业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也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国内外开发区模式比较及经验典型案例研究

国内外开发区模式比较及经验典型案例研究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专题国内外开发区模式比较及经验:典型案例研究设置开发区是促进区域发展的一种方式,有利于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辐射作用,并带动其他区域的发展。

从国内外开发区的形成和发展来看,一些典型开发区具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市场和政府在开发区中的作用也因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而有所差别。

通过比较研究国内外开发区模式,总结其成功经验,可以为目前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改革提供有益启示。

一、国外开发区模式(一)美国硅谷1、硅谷概况硅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以南,包括圣塔克拉拉郡及其与圣·蒙特尔、阿拉米达、圣塔克鲁兹等郡邻近的部分,总面积约3880平方公里,人口243万(2005年)。

硅谷是世界一流园区的典型代表,是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高技术开发所效仿的对象。

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是硅谷崛起和初步发展时期。

硅谷的发展模式,即“学术-工业综合体”,以及风险资本与创新公司的初步结合基本定型。

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是硅谷的大发展时期。

1971年微处理器的发明使生产微机成为可能。

微处理器使硅谷从而也使整个美国进入了微电子时代。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硅谷由低潮重新走向高潮,软件业的崛起很快使硅谷度过了危机,硅谷的非物质化进程,使硅谷率先进入了“信息社会”。

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在,硅谷大规模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时代又带来了软件业的昌盛。

这是软件业和网络业同时大发展时期,也是硅谷的社会文化和人们的思维领域发生根本变化的时期。

2、硅谷的发展模式硅谷成功的原因得益于大学、政府的作用和风险资本投资、战争政治环境以及创新企业家的革新等,但从发展模式看,主要有以下三种:(1)从机制上讲,硅谷首创了一种科、技、产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其中政府起重要的中介力量。

这种“硅谷现象”是科技发展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也是整个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最大特色。

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是硅谷发展的内在动力,它在硅谷产生了三大划时代的变化:第一,改变了硅谷的生产力结构,使得知识也即高科技迅速成为生产力中的首要因素,即第一位的生产力;同时也改变了生产力中劳动者的结构以及生产工具的性质和功能。

国内外典型产业园区案例分析

国内外典型产业园区案例分析

国内外典型产业园区案例分析在全球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产业园区作为推动产业集聚、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下面将对国内外几个典型的产业园区进行分析,以期从中汲取经验,为未来的产业园区发展提供借鉴。

一、美国硅谷美国硅谷无疑是全球最著名的高科技产业园区之一。

它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湾区南部,从圣克拉拉谷延伸到圣何塞市。

硅谷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其拥有世界一流的科研资源。

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顶尖学府为硅谷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人才和前沿技术。

这些高校不仅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还积极参与企业的研发活动,促进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风险投资在硅谷的发展中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众多的风险投资机构为初创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帮助它们将创新理念转化为实际产品和服务。

同时,硅谷形成了一种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

创业者们敢于尝试新的想法和技术,即使失败也能迅速重新站起来,继续追求梦想。

此外,完善的产业链和配套服务也是硅谷的优势所在。

从芯片设计、软件开发到硬件制造,硅谷拥有完整的高科技产业链。

同时,法律、金融、咨询等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

二、新加坡裕廊工业园新加坡裕廊工业园是亚洲著名的工业园区之一。

它的成功得益于政府的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

新加坡政府在园区建设初期就制定了详细的总体规划,明确了各个区域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

同时,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桥梁、水电供应等,为企业入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招商引资方面,新加坡政府采取了积极主动的策略。

通过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完善的服务和高效的审批流程,吸引了众多国际知名企业入驻。

此外,政府还注重培育本地企业,促进了本土产业的发展。

裕廊工业园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园区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生态因素,建设了大量的绿化和环保设施,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三、中国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

五大工业园区运营模式分析报告

五大工业园区运营模式分析报告

五大工业园区运营模式分析报告
前言
随着我国工业的不断发展,园区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园区经济已成为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同时,五大工业园区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集群的代表,其发展成果也备受瞩目。

园区运营模式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五大工业园区运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政府牵头模式
2. 股份合作模式
3. 运营商模式
4. 企业自建模式
5. 特色开发模式
运营模式比较分析
针对五种园区运营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1. 政府牵头模式:具有政府管理、规划、投资的优势,但决策效率低下,容易出现官僚主义。

2. 股份合作模式:政府和企业之间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但投资效益难以保证,运作难度较大。

3. 运营商模式:具有强大的资源整合和管理能力,能够快速推进园区建设,但存在利益分配不均和运营商利益受损的风险。

4. 企业自建模式:强调了市场因素的作用,但需求预测和配套设施建设难度较大。

5. 特色开发模式:符合地方特色,但需要创新能力和优质资源支持,同时需要避免跟风效应。

结论
从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每种园区运营模式都存在优缺点,没有一种模式是完美的,选择哪种模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

同时,五大工业园区经验的总结和推广,对于我国园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产业园案区例研究

国内外产业园案区例研究

案例三:英国剑桥科技园区
概述
剑桥科技园区位于英国剑桥市, 以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为主
要特色。
成功因素
依托剑桥大学等知名学术机构、 政府的大力支持、高度专业化的 服务体系、强大的产业链和生态
系统。
对我国的启示
发挥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优势、加 强政府引导和支持、完善专业化 的服务体系、构建良好的产业生
态链。
05 产业园区的创新与升级
产业园区创新体系
1 2 3
创新环境建设
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金融环境和人才环境,鼓 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
产学研合作
加强产业园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开 展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提高产业园区整体创新 能力。
知识产权保护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鼓励企业申请专利、注 册商标,保护创新成果,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产业园区特点与优势
产业集聚
产业园区通过集中产业资源, 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提高产业
整体竞争力。
产业链完善
产业园区内部企业之间形成完 整的产业链条,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
政策支持
政府为产业园区的企业提供税 收优惠、资金扶持等政策支持 ,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创新驱动
产业园区注重创新驱动,为企业 提供技术研发、知识产权保护等
02
03
04
交通设施
建设便捷的交通网络,包括公 路、铁路、航空和水路等,提 高产业园区与外部的通达性。
通讯设施
保障稳定的通讯网络,满足企 业日常办公和业务需求,促进
信息交流和业务合作。
生产设施
提供标准化的生产厂房、仓库 和办公场所等硬件设施,满足

国内生态工业园区发展分析

国内生态工业园区发展分析

2014-国内生态工业园区发展分析一、国外生态工业园区发展分析与经验借鉴1、零排放型发展模式零排放型发展模式;此类园区是指集中在同一区域的企业组成生产共同体,最终向自然生态系统排放的生产废弃物为零。

丹麦卡伦堡工业园是此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

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的所在地卡伦堡市是一座靠近峡湾的小城,位于哥本哈根市以西100公里。

此工业园区的循环模式是由于该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不足,为了充分利用地表水以节约当地的资源而形成的,且企业之间的废弃物与副产品交换也只是为了降低成本,并非是为环保而发起。

但后来企业经营者与当地居民发现这种方式可以产生很好的环境效益,于是就将原来一对一的交换模式扩大成为多元副产品交换网络。

目前,卡伦堡工业园区作为一个集生产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于一体的“零排放”生态工业园区,被誉为循环经济发展的圣地。

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以垃圾无废物为理念,以零排放为目标,形成了以闭环物质流为特征的多产业关联共生体系,在生产的整个过程中更有效地组织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以四个工厂作为核心,即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并通过贸易的方式,互相利用其他工厂的“工业剩余物”作为生产原料。

该园区的循环中心是发电厂,首先是循环利用水资源。

炼油厂通过管道把经过生物净化处理的废水辅送给电厂,数量每年可达70万立方米。

因此,整个工业园区每年减少25%的需水量。

其次多级使用热能。

例如发电厂在发电过程中产生的蒸汽不仅满足了炼油厂和制药厂生产所需的热能,还通过地下管道的运输向卡伦堡全镇居民供热,关闭了园区内燃烧油渣的炉子,减少了烟尘排放等污染问题。

又如炼油厂产生的火焰气通过管道输送到石膏厂供其干燥石膏板,并将进行酸气脱硫过程中产生的脱硫气和稀盐酸分别供应给电厂燃烧和硫酸厂;最后对副产品和废弃物进行了再利用,如将炼油厂将在除尘脱硫过程中产生的的副产品工业石膏全部供给给石膏板厂作为原料,同时将粉煤灰出售,以供修路和生产水泥之用。

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分析

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分析

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分析工业园区作为一种经济发展的方式,是在一定范围内集中建设并管理的工业企业集群。

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推动产业升级、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就业水平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从工业园区建设的必要性、优势、问题和对策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工业园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企业分散、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浪费等问题越来越突出。

而集中建设工业园区可以将企业集群在一起,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实现产业升级和节约资源的目标。

其次,工业园区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工业园区能够提供便利的交通与基础设施条件,使企业在上下游产业链中更加顺利地开展业务。

其次,工业园区还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企业间的合作交流,提高整体效益。

此外,工业园区还可以吸引外来投资,提高区域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然而,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规划和建设周期较长,园区的建设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政府支持。

其次,由于园区面积较大,管理难度较高,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和组织架构。

另外,一些工业园区存在规模过大、产业结构单一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使得其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推动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

首先,政府可以加大对工业园区的政策扶持,提供资金、税收和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驻和发展。

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强对园区的规划和管理,制定相关的发展规划和标准,引导园区的健康有序发展。

另外,政府还应加强对园区企业的监管,加强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管理,避免环境污染和安全事故的发生。

此外,企业也应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增强竞争力。

综上所述,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推动产业升级、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就业水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此,政府和企业可以共同合作,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推动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国内外工业园区的发展概况

国内外工业园区的发展概况

国外工业园区的发展概况一、国外工业园区发展概况人类自诞生以来,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等不同的发展时期。

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漫长历史中,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与生活活动及自然环境发生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这些活动不断地改变着自然环境,并对全球环境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扰动。

特别是进入18世纪后,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推进,人类逐步建立了庞大的社会经济系统,作为工业集中地的工业园区也逐渐发展起来。

工业园区起源于二战后的西方发达国家。

在战后的经济复兴和城市重建过程中,人们更加注重依靠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理论来指导城市建设,强调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特别是高速公路和先进运输设备的发展,使适度远离城市的工业园区得到了发展。

1、起步阶段(1950年代——l970年代)1950年代末,出口加工区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兴起,工业园区作为一种发展手段被广泛采用。

1959年爱尔兰兴建香农国际机场自由贸易区,贸易区既可进行转口贸易、储存,又可进行加工,区企业享受财政上的优惠政策,这种产业区形式的出现标志着出口加工区的正式诞生。

是亚洲最早兴办出口加工区的,而且在1965年制定了《出口加工区设置管理条例》,高雄、新竹、台中等分别建立了出口加工区,而且均业绩斐然,成为早期工业园区的典。

国、新加坡等国纷纷效仿,广泛通过工业园区(又称工业团地)的形式发展各类制造业。

随着欧美日等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一些劳动密集型和处于成熟期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被逐渐转移到亚太地区的发展中国家,这进一步带动了这些国家的工业园区的建设,从而使一些发展中国家完成了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型,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

2、转型阶段(1970年代——1980年代)到1970年代后期,随着能源危机和全球竞争局势的影响,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迫切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因此,一些经过精心规划、环境优美、区位良好、以充分的绿色空间为特征的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在城市郊区发展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