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新加坡工业园发展模式演变(第一至四代)

合集下载

产业新城:新加坡裕廊工业园案例分析

产业新城:新加坡裕廊工业园案例分析
政 府背景支持 嘚嘚
• 在整个开发过程中,园区的资金筹集、土地运用、招商引资等 均采用一级政府统一支持
集团化的管理模式,扁平化的分工模式
• 扁平化、专业化分工模式,实现高效集约化管理 • 集团旗下有三大专业公司负责不同分工项目
4










腾飞 园区开发与招商
裕廊国际 咨询规划与建设服务
裕廊港 港口与物流运作
裕廊集团隶属新加坡贸工部,获得新加坡政 府土地资源、财 嘚嘚
政和税收等多种优惠支持
• 裕廊集团隶属新加坡贸工部,参与国家长远工 业用地需求
土地安排
• 先由政 府通过贷款或提供税收补贴支付,满足 嘚嘚 先期基础设施项目所需资金
•设立科技园和国际商务区
•配套服务提高园区竞争力
•从服务基地向创新型基地 转型
工业转型推动 区域城市化
区域 配套完善
成熟阶段
1
新加坡裕廊工业园 | 产业升级
裕廊产业发展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起初依托自身港口优势以物流及传统制造加工业启动,中期石化 重工产业驱动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后期带动高科技研发和服务业发展
新加坡裕廊工业园 | 概况
新加坡最大的现代化工业基地,集科技工业、居住、办公、商业为一体的综合化产业新城
中心区(居住、 商业、办公)
新兴工业和 无污染工业区
轻工业和一般 工业区
港口和重工业 区自由贸易区
石化区
【发展历程】
起步阶段 1961-1968
•基础设施建设 •兴建标准厂房
区域初步发展
居住区 市中心
• 而后再实施资金揉入主题多元化政策,包括银
行贷 款、发放债 券等

园区的发展历史

园区的发展历史

园区的发展历史可以归纳为四个阶段:
•第一代产业园。

以蛇口工业区为代表,基本是政府主导建设,多是工业园区,产业起点低,以"三来一补"的形式承接外来加工业务为主。

•第二代产业园。

开始重视技术消化、技术革新,不再停留在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生产层面。

•第三代产业园。

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性的战略新兴产业成为众多园区的主导产业,很多园区也有意识地打造产业链,力争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第四代产业园。

建设规模普遍较大,占地1000多亩,建筑面积100多万平方米,产业新城。

注重产业生态,构建具有自我特色的一两个核心产业链并形成产业集群。

新加坡的发展模式和创新政策

新加坡的发展模式和创新政策

新加坡的发展模式和创新政策来源:北京技术市场网站发布时间:2007-04-23 访问次数:【字体:大中小】新加坡于1959年成立自治政府,1963年并入马来西亚联邦,1965年被迫独立建国,经过短短40年的发展,从贫穷落后发展到和谐繁荣,这一切都与其所走过的发展道路、采用的经济模式,以及所制定的政策密切相关。

一、模式历程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总是与政府的影响和介入分不开,这是因为其具有独特的背景渊源。

新加坡独立时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困难重重,主要表现在:――落后的经济基础;――有限的国内市场;――教育不普及;――高失业率;――种族冲突;――无社会和居住保障;――面对外来威胁。

贫穷落后的现实迫使新加坡把吸引外资作为发展经济的核心策略。

吸引富国投资,不仅是出于尽快摆脱生存的危机的考虑,更是出于其自身安全的考虑。

如何吸引外资是新加坡当时面临的最大挑战。

新加坡的做法是:政府以补贴的方式鼓励外资落户。

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是奏效的。

但用于补贴的资金从何处来呢?在这个问题上,新加坡有其独到的做出:通过强制推行个人储蓄中央公积金来解决国家资本的来源和积累问题。

中央公积金不仅为吸引外资提供了补贴来源,同时也为兴建政府组屋(相当于我国的经济适用房)提供了资金支持。

在初创的1965~1973年之间,新加坡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以补贴的方式加大了对外资的吸引力度,重点发展转口贸易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外来直接投资的不断增长,推动了经济发展,创造了就业机会;大力兴建政府组屋,不仅实现了"居者有其屋",而且有力地拉动了国内消费市场,既使人民安居乐业又有助于国家资本――中央公积金的扩大积累,形成了特有的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

随着形势的变化,虽然后来政策有所调整,但基本模式并未改变,而是在原有基础上逐渐完善。

例如,在1974~1985年之间,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并步入快速发展轨道,新加坡在贸易转口占经济主导的基础上,开始发展加工业,出现了国内劳动力资源短缺的问题,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外来雇佣劳动力。

新加坡园区发展经验(裕廊)——下讲解学习

新加坡园区发展经验(裕廊)——下讲解学习
8
工业园区域拓展
越南新加坡工业园 1995 (500公顷)
一个现代化的综合性工业园区。一流的基 础设施,完善的辅助配套,以满足园区内 员工生活,工作,娱乐和休闲的需求
9
工业园区域拓展
国际高技园区, 班加罗尔, 印度 2000 (27公顷)
班加罗尔国际技术园区是印度高新科技 园区的典范。一流的基础设施,完善的 工作,生活和娱乐配套设施,使园区备 受投资商的欢迎
3
未来五年拨款161亿元的分配
• 70%投入能取得经济成果的研发活动,比上个五年的 65%拨款要高。设立“企业结盟基金”(IAF)帮助 由本地公共研究机构பைடு நூலகம்企业的合作项目。如罗氏药剂 与本地研发机构设立转化医学研究中心
• 19%为未来创新活动开创知识资本。提供有競争性资 金给研究机构,以刺激创新和最佳点子以及鼓励研发 组织进行更多合作。并在产业未形成前进行投资,为 未来创新项目的基础研究提供知识资本。
高素质人力 资源
高技能劳动员工 低缺勤率
战略合作伙伴
• 服务型安商亲商环境 • 能快速地启动项目
- 一站式的准证批示 - 税务优惠政策 - 提供出租熟地,标准厂房,宿舍住

13
苏州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的经验
❖ 明确指导性招商的理念
( ) 以市场导向与战略导向型搜索客户,多种销售手法引进外资
❖ 清晰招商策略
提供临港工业区(约78平方 公里)产业定位、概念性总体规 划和基础设施规划及启动区控制 性规划的规划咨询服务。
新加坡园区发展经验(裕廊)—— 下
新加坡生物科技及医药产业:大士生物医药产业园
规划面积:3.7km2 ,第一家企业进驻园区:1998年 开发模式:产业集群组团的发展模式 招商方向:著名大型制药企业、生物制药企业及各类生物医药公司 已进驻企业数量:11个,批租土地面积介于:4-20公顷 2001年进驻的GSK迄今已投资逾15亿新元在新加坡工厂

新加坡园区发展经验裕廊

新加坡园区发展经验裕廊
Central Xchange(汇贤谷):通信及传媒中心
Future Xchanges:预留远景产业发展用地
启奥生物医药研究园
发展目标:
工作
1)亚洲世界级的生物医药科学研发中心
55%
居住
33%
2)专业的生物医药国际会展会议中心
教育 7%
纬壹科技城主要功能元素构成
3)生命科学与生物产业的管理中心
4)生命科学与生物产业的风险投资中心
新生水厂 化工污水处理 化工公共管廊
通讯设施 区域冷却系统 地下公共管道
港口
机场
1414 道路
对策五 精细打造产业空间载体:工业园区
经济有效发展的
空间载体
• 推动经济多元化和 工业化
• 吸引投资 • 增加政府收入 • 降低相关基础设施
建设成本 • 促进就业和提升 技

合理规划有序开发
• 制定整体规划实现 工业发展和环境保 护的有序平衡
* 科技局的研究院和实验室宗旨是打造新加坡成为 “生物医药科学枢纽” -基因研究,生物信息,生物工程与纳米科技
*科技局的研究院和实验室五年内共有740项专利注册 和6800科学研究出版刊物。
鼓励私人企业重视和拓展研发领域
*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活动和加强私人企业研发领
域及提高企业研发支出
*提高企业研发支出占国家GERD的三分之二
园区共享商务平台:多媒体大礼堂、会议室、公共交流 空间、餐厅、咖啡厅
3
启汇信息传媒科技园
启汇城:一期
公寓住宅
私人公寓
4
工业化和园区开发需要注意的问题
• 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前瞻主导 • 产业发展必须以战略规划先行 • 工业园是城市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平台 • 工业园的规划与设计要适应新兴产业的需要 • 工业园的开发需有序按照规划方针执行

新加坡产业升级情况

新加坡产业升级情况

新加坡产业升级情况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给资源禀赋不同的国家提供机会,使其能够根据国际成本、资源和市场需求变化,结合自身发展阶段推动本国产业的转型和升级,达到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目的。

新加坡上世纪50年代独立以来,坚持实施一以贯之的发展策略,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用一代人的时间将资源贫瘠、基础薄弱的小国打造成为东南亚唯一发达国家、世界上人均最富裕的国家之一,经济竞争力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创造了“新加坡奇迹”。

一、新加坡产业升级的主要阶段(一)进口替代阶段(1959-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英军撤离、印尼和马来西亚的直接竞争给新加坡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稳定等造成巨大压力,人口增长过快、失业率过高、种族冲突、工业纠纷等问题纷纷出现,转口贸易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模式受到严重挑战。

为此,政府制订了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战略,通过工业化带动经济多元化,转变单一的转口贸易经济结构。

政府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并于1961年将原工业促进局改为经济发展局(EDB),制定和实施工业化战略。

一方面,开发裕廊工业园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本地以蚊香、假发、樟脑丸等为主,外资以纺织业、电子消费产品、电子零部件为主。

至1965年,已拥有企业10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5万多个。

(二)出口导向阶段(1966-1978年)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失去了发展腹地。

1966年,为适应当时世界范围的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抓住劳动密集型出口工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机遇,政府实施了第二个五年计划,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基础工业,进一步改变转口贸易机制;面向国际市场,发展出口型工业;大力吸引外资,借助外部力量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拓展多边贸易,建立自由市场。

期间,新加坡GDP年均增速10%,制造业占GDP比重上升到24%,人均收入居亚洲第二位,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法制的完善和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吸引美、欧、日等国相继投资兴建大型企业,石油化工、电子电器和以修造船为主的运输、机械等行业迅速发展。

新加坡的发展战略及启示

新加坡的发展战略及启示

新加坡旳重大发展战略及启示从世界地图上看, 新加坡仅是一种小点, 但这个不具有任何资源禀赋旳弹丸小国仅用四十余年旳时间, 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国富民强旳华丽转身, 成为国际社会赞誉并学习旳楷模。

通过十多天旳学习、观测、感受与体会, 新加坡政府旳战略思维及务实做法给我留下了深刻旳印象。

一、国家绿化战略上世纪60年代新加坡挣脱英国殖民统治后, 面对一穷二白、肮脏落后旳现实, 政府把绿化做为确定国家竞争优势旳首选战略, 开展全国绿化运动, 建设花园都市。

一是选择适合当地生长旳树种。

按照快长高大、枝叶繁茂、不易折枝等原则, 从世界各地引进适合在新加坡生长旳树种, 全国85%旳树种从国外引进, 高大旳雨树成为新加坡都市一道独特、漂亮旳风景线, 让每个到过新加坡旳人念念不忘。

二是美化运用水道。

改造运用新加坡河, 保留河岸原有都市风貌, 克拉码头、游新加坡河成为著名景点, 对新加坡旳原有水系合理整改, 保持原始风貌, 把自然、人文、环境有机结为一体。

三是打造花园中旳都市。

由“花园都市”向“花园中旳都市”前进, 建设280个都市公园、150公里旳环岛绿道, 运用步行通道把各个公园有机串联起来, 全国共种植1100多万株树木, 没有一块裸露土地, 森林覆盖率到达45%。

绿化战略迅速优化了新加坡投资环境, 改善了人们旳生活环境, 并极大振奋了人们旳精神。

二、经济全球化战略从建国开始, 新加坡就清醒地认识到, 只有跟世界旳经济接轨, 才能发展自己。

为此, 新加坡把自身发展同亚洲发展亲密地关联, 以世界旳眼光来谋篇布局, 从而在联结东西方旳世界产业体系中精确定位。

一是大力引进跨国企业。

组建经济发展局, 针对世界500强上门招商, 并在税收等方面对跨国企业出台优惠政策, 使得新加坡成为1965-1993年期间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最多旳国家。

目前, 新加坡已引进7000多家外资企业, 其实4000家为区域总部, 新加坡旳GDP中有42%由跨国企业发明。

新加坡工业园发展模式演变(第一至四代)

新加坡工业园发展模式演变(第一至四代)
:商业孵化设施
花园式的郊区商业园 Changi Business Park,樟宜商业园
花园式的郊区商业园 Changi Business Park,樟宜商业园-典型建筑
German Building -新加坡的德国中小企业的孵化中心
主要功能 :高科技、软体产业、研发产品设计与开发、资料 处理 辅助功能 :展览、会议 发展策略 :特定国家的中小企业公司的孵化点,提供相同背 景的公司交流机会。提供现成的现代化办公室,相关机构服 务如税务等。 占地面积 :2公顷 容积率 :1.4 楼层数 :6 层
( 如巴西立晶片园 400单 位的职工宿舍) 巴西力晶片制造园
•兀兰晶片制造园
•巴西力晶片制造园 •淡滨尼晶片制造园
SSMC (Systems on Silicon Manufacturing Company)
淡滨尼晶片制造园
兀兰晶片制造园
产业组团:生物制药园
位置
:大士工业区
面积
:一期183公顷,二期188公顷
花园式的郊区商业园 Changi Business Park,樟宜商业园
产业类型 面积 地块划分 容积率 楼层数 规划特征
设施配套
:高科技公司总部,数据与 软件产业研发部门
:33公顷 :0.5 -4公顷 :1.4 - 2.5 :<15 层 :将城市规划概念融入工业 区规划概念中,介绍花园式、 综合多元化的办公环境,包 括”学、研、玩“等城市主 要元素。
中小型企业(SME)
工业园区规划设计
- 花园式的郊区商业园 新加坡建立了第一个集商业和办公于一体的商业园---国际商业园。在国际商 业园规划中,贸易活动和现代化办公得到有效的结合与发展。园区不仅提供 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还致力于营造居民、公司企业、国家级研究 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之间所组成的社区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加坡工业园发展模式演变
1. 第一代:1960s & 1970s 2. 第二代:1980s 3. 第三代:1990s 4. 第四代:2000s
第一代 1960s & 70s
经济发展背景:
1960s 就业机会的创造 Creating Jobs 1970s 技术训练 Teaching Skills
工业园区规划设计
中小型企业(SME)
工业园区规划设计
- 花园式的郊区商业园 新加坡建立了第一个集商业和办公于一体的商业园---国际商业园。在国际商 业园规划中,贸易活动和现代化办公得到有效的结合与发展。园区不仅提供 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还致力于营造居民、公司企业、国家级研究 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之间所组成的社区精神。
:商业孵化设施
花园式的郊区商业园 Changi Business Park,樟宜商业园
花园式的郊区商业园 Changi Business Park,樟宜商业园-典型建筑
German Building -新加坡的德国中小企业的孵化中心
主要功能 :高科技、软体产业、研发产品设计与开发、资料 处理 辅助功能 :展览、会议 发展策略 :特定国家的中小企业公司的孵化点,提供相同背 景的公司交流机会。提供现成的现代化办公室,相关机构服 务如税务等。 占地面积 :2公顷 容积率 :1.4 楼层数 :6 层
( 如巴西立晶片园 400单 位的职工宿舍) 巴西力晶片制造园
•兀兰晶片制造园
•巴西力晶片制造园 •淡滨尼晶片制造园
SSMC (Systems on Silicon Manufacturing Company)
淡滨尼晶片制造园
兀兰晶片制造园
产业组团:生物制药园
位置
:大士工业区
面积
:一期183公顷,二期188公顷
容积率 : < 1.0 楼层数 :2 层 道路系统:网格状,集装箱车辆一般不能
够直接通行
芽笼东
宏茂桥工业区
第二代 1980s
经济发展背景:
1980s-资本与技术密集产业
工业活动呈现出分散型与专业化特点,除了满足制造业活动需求,加 工处理、测试,以及研发等特殊功能需求业逐渐增加。
工业园区规划设计:
- 产业组团发展概念,如晶片制造园/制药组团/石油化工岛 - 工业区内更多生活配套设施, - 科学园的诞生-新加坡科学园
:108公顷 :BP (Business Park) :1.5 - 4公顷 :1.2-2.0 :4-6 层 :公共设施集中布置
:会议室、诊疗所、托儿所、F&B、 便利店、休闲场所、园区巴士
第三代 – 1990s
经济发展背景:
1990s 转型时期
- 资金密集型知识密集型 - 吸引吸引制造业企业运营总部(Operational Headquarter Office),推动本地
- 与居住区分离的大型工业区、低容积率、低密度的开发模式 - 靠近住宅区的小型轻工业区和多层厂房
案例: 大士工业区 笼东工业区的多层工业厂房 宏茂桥的低密度联体式工业厂房
案例:TUAS工业区
规划特点: 与居住区分离的大型工业区、 低容积率、低密度的开发模式。 产业类型:一般制造业 地块划分: 0.8-1.0 ha 容积率:1.0-1.4 道路系统规划:网格状,考虑集装箱车辆 的通行 配套设施:基本设施如水、电 厂房形态:独立式厂房
位置 :大士工业区 配套设施:中心商业设施、小型
公共设施、高尔夫球场、 俱乐部、游艇俱乐部 - 中心商业设施服务范围为 1.5公里 - 小型公共设施服务范围 400米(10分钟步行距离)
新加坡科学园
产业类型
面积 用地类型 地块划分 容积率 楼层数 规划特征 设施配套
:主要从事生物科技、微电子学、机器人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1984年代开始规划发展,是新加坡第一个科学园,主要提倡研发活动 的发展
花园式的郊区商业园 Changi Business Park,樟宜商业园
产业类型 面积 地块划分 容积率 楼层数 规划特征
设施配套
:高科技公司总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数据与 软件产业研发部门
:33公顷 :0.5 -4公顷 :1.4 - 2.5 :<15 层 :将城市规划概念融入工业 区规划概念中,介绍花园式、 综合多元化的办公环境,包 括”学、研、玩“等城市主 要元素。
地块划分 :9-20 公顷
用地类型 :B2
容积率 :1.0 -1.4
楼层数 :<6 层 设施配套 :第三方服务设施提供者,一个集中多
样设施为一体的build-own-operate concept,提供的服务包括天然气、冷 水、蒸汽的提供与废弃物处理等。
TBP1 TBP2
TBP1 TBP2
工业区内更多生活配套
案例
巴西立/兀兰/淡滨尼晶片制造园 大士医药园和大士工业区 新加坡科学园
产业组团:晶片制造园
面积 用地类型 地块划分 容积率 高度控制
规划特征 设施配套
:48.5 – 60.5 公顷 :B2 :6-20公顷 :1.3 -2.5 :巴西立:26-54米
兀兰35米 – 132米 淡滨尼22-50米 :紧邻居住区 :职工宿舍
:1.6 - 2.5
:4- 8 层 :将城市规划概念融入工业区规划 概念中,创造花园式、综合多元化 的办公环境,包括”学、研、玩 “等城市主要元素。
:知识密集设施,酒店设施,中央 供冷设施 District Cooling System (DCS),提供冷气所需的冷水
花园式的郊区商业园 Changi Business Park,樟宜商业园
- 新型的中高密度工业厂房 (容积率2.0-2.5)
案例
樟宜商业园/国际商业园
卡奇武吉工业区/武吉巴督工业园
花园式的郊区商业园 Changi Business Park,樟宜商业园
面积 用地类型 地块划分 容积率 楼层数 规划特征
设施配套
:66公顷
:BP (Business Park)
:0.5 -1 公顷
大士工业区 一期
案例:芽笼东工业区的多层工业厂房
规划特点:集中的中等规模工业区 产业类型:纺织、家具、印刷、电子加工业 容积率 :1.0 – 1.4 楼层数 :4层 厂房设计:厂房设计有综合客运与货运电梯,
因此适合原料体积较小的产业类型
案例:宏茂桥的低密度联体式工业厂房
规划特点: 布置在居住区周边的 无污染小型工业区(维修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