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模式选择——以青海省为例

合集下载

促进青海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途径探索

促进青海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途径探索

199《商场现代化》2006年9月(下旬刊)总第480期加强技术创新,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深层问题、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抉择。

企业是现代社会的细胞,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而占企业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则是这一主体中最活跃、最富有活力的组成部分。

青海省尽管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中小企业数量却占全省企业总数99.8%以上,技术创新的薄弱是制约青海省中小企业发展,进而影响全省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分析和研究影响青海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不利因素,探索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是加快青海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 青海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1.创新意识和观念落后,技术创新的主体“错位”由于青海省中小企业的绝大部分属于私营、个体等非公有制经济,受计划经济观念影响较大,长期以来对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也包括企业自身)在技术创新方面观念落后,意识淡薄,习惯了走粗放经营的路子,这是影响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

创新意识和观念的落后主要表现在对技术创新的内涵及本质缺少全面深刻的理解。

 从创新理论看,技术创新活动是属于企业的经营活动。

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政府在整个经济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技术创新的主体实质上让位于政府,目前看,青海省计划经济的痕迹依旧明显,长期存在技术创新的主体“错位”现象。

技术创新强调的是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企业是社会生产、经济发展的细胞,是技术创新得以发生、实现的场所,因此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

青海省目前尚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环境,企业未能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2004年,青海省技术三项专利申请124项,而其中只有44项为企业申请(大型企业43项,中小型企业只有1项),从技术专利申请的数量看,明显反映出创新主体的“错位”现象,大多数技术研究和开发活动以及创新成果集中在政府掌握的科研机构与高校,而游离于企业之外。

浅谈青海省中小企业发展策略

浅谈青海省中小企业发展策略

提 高 企 业 营业 ( 销售 ) 入增 加 , 润 增长 , 收 利 资产 贡献 支机 构 设 立 中 小 企 业 信 贷 部 , 远 水 解不 了 近 渴 , 但 关
率 也 有 提 高 。 9 5年 实 现 营 业 ( 售 ) 入 为 8 0 4万 键 是 中介 机 掏应 如 何 为 中小 企 业 提 供信 用 保 证 . 真 19 销 收 66 “ 元 ,9 8年 实 现 营 业 ( 售 ) 入 为 1 1 4 19 销 收 7 5 5万 元 , 年 正 降 低 中 小 企 业 的 融 资 成 本 。 三 增 长 了近 一倍 。19 9 9年 营 业 ( 售 ) 入 为 2 7 9 销 收 5 3 0万 3 中 小 企 业 的 社 会 负 担 愈 来 愈 重 。 些 政 府 的 聪 . 一 元 , 现 利 税 1 5 3万 元 , 产 贡 献 率 为 2 7 ; 0 0 能和 管 理部 门 , 实 32 资 . 2 0 常把 中小 企 业作 为 摊 派各 种 费 用 的 对
策 . 咄一些 幅褴 的毒 滤 据
搏消

畿 齿# 毪 j
r I 点
! i 。 . -需
. 誊 中啦 盘 业基 本情 税 j 一我

在 窭施 西 部盘 地 战 略 酉 r 噼 鼹 到 目前 为j 省市 一 缸 出稿 数 辩 止垒 郅
盎蛳簿墨蹰} 龉 玎: = 卜I
屉中国家, 中小 企业 都庙 垒 嗣 业 总歙 的、 “ 融 自觊



上 啄纳 了金揖 6靳“ 菏曲 和 o 屿 数 辑 : I 础转 证明面检在蓐 述一 目家或在 扭展中届 咖 J程鸯 墅 民妊济和社 台发展 串的地衄和l 用耦鼎士分季囊的; f 乍 i i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海省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海省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海省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3.02•【字号】青政[2012]16号•【施行日期】2012.03.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海省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青政[2012]16号)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青海省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青海省人民政府二〇一二年三月二日青海省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二〇一二年三月)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以下简称“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改善小微企业发展环境,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根据我省实际,制定以下政策措施。

一、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一)设立青海省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

从2012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8000万元资金,优先扶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科技型、创新型小微企业。

重点支持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特色农牧业、新型建材及文化旅游等小微企业增强创新能力,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型、成长型、发展前景好的小微企业。

各州(地、市)在年度预算中安排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本地区小微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整合优化存量资金,提高专项资金的综合使用效益。

整合中小企业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产业调整和振兴、节能技术改造、企业技术创新、外经贸、金融业跨越发展、商贸流通服务业等各类政府专项资金,提高支持小微企业资金的比例,并力争支持规模每年有所增长。

重点支持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开拓市场和产业配套等。

加大对小微企业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各类专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工业集中区、创业园和孵化器服务设施建设。

浅议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路径选择与战略重点——以青海省为例

浅议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路径选择与战略重点——以青海省为例

黄 河沿 岸和 湟水 河沿岸 农业 区呈 带状分 布 ,受 自然 地 科技 通讯 系统 、供 排水 系统以 及污 水处 理系统 、环 境保 护 理 、气候 、人 口、经济和社会 等条件 差异的影响 , 小城镇 的 等。 发展也同经济的发展一样 呈现 出梯次差异 。因而 , 在其发展
2 、提升格尔木市和德令哈市经济竞争力。格尔木市和 和建设过程中既要 以市场推 动为主 ,更需要政府的 引导和 支 德令哈市作为青海大城市的接力棒和资源开发的重心,一方 持 ,同时要以现有城镇 为依托 ,进一步集聚人 口 , 极发展 积 面成为柴达木盆 地资源开发中的发展极 , 动其本区域经济 二 、三产业 ,有选择有 重点地梯次推进 ,逐步培育和 建立起 带
2.万 人 ,城镇 人 口增加 了 3 万 人… 管如此 ,人 口相对 引力的发展模式 。同时,利 用青 藏铁路发展轴线 ,增强与 西 2 9 S 。尽 稠密 区仍然缺乏 中型城市 ,小城镇规模也偏小 ,产业结构层 宁市的联 动发展 ,构建青藏铁路 沿线 城镇 和工矿节点 ,形成 次较低 ,城市体 系出现断层 ,结构优化程度 低 ,导致 城市经 以重点城镇 为节 点的带状布局 。
区域性的外源型大城市 ;另一 方面把格尔木市建成联结藏甘 新川的交通枢纽和青藏高原 资源加 工转换中心 ,把德令哈市
( 一)发展路径——城市群的辐射 带动模式
目前 ,西宁 、海东等东部地 区人 口集聚较高 ,人口城镇 建成高 原绿洲 城 市和 资源加 工基 地 ,形成 以工业 支撑 为优 化 进程 明 显加 快 ,2 一00年 ,东 部 地 区总 人 口增 加 了 势 ,以循 环经济为特点 、以市场推 动为主导 、以优惠政策为 ∞O 2 1
导 为辅 ,有选择 地以特色小城镇 为重点的 中小 城镇 协调和梯 多 ,纯净 原始的生态环境 ,雄 奇独特的 自然景观 ,风格迥 异 (- -)重点任 务

青海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新选择

青海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新选择
不利于缩小地方财力的差距 。
( : 文系 20 注 本 0 9年 青 海 大 学 中青 年科 研 基 金 项 目《 海 青 省基 本公 共服 务 均 等化 研 究 》 中期研 究成 果 ,项 目批 准 号 :
居民收 入 , 拉动经济增长 , 推动城镇化和 工业化进程 等方面 着越来重要 的作 用。自 17 9 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 在 革开放政 策的指 引下 , 青海的 中小 企业 从小到大 , 由弱 到强 , 到了较快的发展。最初 , 在农村主要集 中在养殖 、 种植 、 农副产 加工以及 资源型 的矿业开采 等产业 ;在城市 则是集中于商 易、 餐馆 、 长途贩运 以及部f 修理 、 t 、 、 1 / * 手工业等行业 。8 J J o年 中期 , 随着国家各项经济法规 的颁布 , 海城 乡兴起 了创办 哞 青 企业 的热潮 。 97年 9月, 19 中共十五大提出了“ 个体 、 私营等 } 有制经 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 须毫 不 地鼓励 、 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等重要论断 。2 0 02年 家 又颁布实施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 企业促进法》充分肯定 ,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 随着政策 、 经营范围、 市场
20一 一 1。) 0 9 Qs 0 4
【 参考文献】
【】江 杰 、 志 慧 : 方 财 政 能 力差 异 及 转 移 支付 均等 化 效 应 1 李 地 分析— — 基 于 湖 南 的 实证研 究 U. 方 财 政研 究 ,06 3 . 】 地 2 0 () [ 2 】雷振 扬 、 艾 华 、 俊 杰 : 成 李 民族 地 区财政 转 移 支 付 的 均衡 效 应 分 析— — 兼 以广 西 壮 族 自治 区为 倒 U. 族研 究 ,0 8 1 . 1 民 20()

青海省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刍议

青海省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刍议
《 经济师100 2 1 年第 5 期
● 西 部 大 开 发
青 海 省 中 小 企 业 发 展 问 题 刍 议
●帖 征 袁 卫 民
摘 要 :随 着 西 部 大 开 发 战 略 的 实施 、 市 场经济体制的不断 完善 , 中小企业 已成为青海 省 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 并在经济发 展 中起 着举足轻重 的作用。同时, 中小企业发 展 中存 在 的 问题 正 逐 步暴 露 出 来 , 何 突破 制 如 约.形成 良性循环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 问题 。 文章从 多个 角度探 讨 了青 海省 中小 企业发展 中存 在 的 问题 , 提 出解 决 对 策 。 并 关键词 : 青海省 中小企业 发展 问题 中图 分 类 号 : 7 . 63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0 4 4 l (0 0l5  ̄9 0 10 ~ 9 4 2 1 一 - 3 0
自身的吸收能 力有 限 ,又不积 极开展 二次创
各类 中 小工 业 企业 为 2 2 3户 , 45 占全 省 工业 企
业 总 教 的 9 . % : 实 现 工 业 增 加 值 6 .7亿 95 1 9 元, 占全 省 工业 增 加 值 的 5 33 ; 业 人 员 达 1 % 从
缺乏创新 的主动性 。青海 中小企业的技 术创 新 基 本 上 都 是 技 术 、 备 的 i进 和 转 移 。 创 设 l 而 新 则 更 多地 体 现 在 技 术 引进 和 转 移 后 的 消 化 吸收能力上。 由于 自身 开发能力有限 , 中小企 业不得 不借助外 来技 术 , 通过技 术 引进 、 转移 等方式获得技术成果 , 但很 多企业 的设备和人 力 资源不配套 , 术装备和 实验 、 技 检测设备 不 配 套 , 品 和 市场 不 配 套 , 新 引 进 的 设 备 利 产 使 用率普遍 不 高。 导致 产品无特 色 , 升级换代 的 后续 产品 少,且市场认可度低 ,市场化率低。 所 以在 技 术 转 移 过 程 中 面 临更 多的 困难 , 至 甚 于在政府部 门提供一定 支持的情况下 , 仍然不 能有效把握机遇 . 技术还处 于低层次的 简单模

提升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竞争力路径选择

提升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竞争力路径选择

且 也 是 企 业 参 与 市场 竞 争 的 一 个 主 要 驱 动 力 。 因此 , 何 构 建 如 我 国经 济 欠 发 达 地 区 中 小 企 业 核 心 竞 争 力 . 一 个 有 意 义 的课 是 题 。 文 章试 图从 集群 经济 角度 探 讨 通 过 集 群 这种 组 织 形 式增 强
往 往难 以树立起 自己的品牌。而大量企业形成集群后可以集 中 广告宣传 的力度 , 易于调动企 业投入 的积极 性 , 以改 变单个 可 企 业因广告费用过大 , 不愿 过分投入 的状 态。集中众多 中小企 业 的财力 开展 广告宣传 ,利 用群 体效 应形成集 群体 的区位 品 牌 。区位 品牌 的形成 是集聚效应 的结 果 , 是集 群内企业共享 的 种很珍贵 的无形资产。一个成功 的企业群 , 其形象受到消费 者 的普遍好评 , 品牌就会在 公众 中留下很深 的印 象 , 能产 而 就 生广泛 、 持续 的品牌效应 。同时区位品牌 与单个企业品牌相 比 , 更加形 象和直接 , 多企 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 炼。而且相 是众 对 于企 业集群 , 个企 业 的生命 周期是相 对短 暂的 , 单 品牌效 应 又是难以持续 ,而集群 中的企业遵循优胜劣汰 的竞争规律 , 只 要不是 由于需求 、 技术 、 竞争或 自然 条件等发 生改 变使集群 衰 退或转轨 , 区位品牌的效 应是可 以持久 的。 3 产业集群有利 于增 强企业 网络能力 , 、 促进核 心竞争力的
欠 发 达 地 区 中小 企 业 的核 心竞 争 力 。
般来说 , 业所 面临 的激烈 的竞争环境是推动企 业组织 企
学习的第一要素。在企业集群内由于空 间的接近性和共同的产 业文化 背景 有利 于企业知识信息的传播和共享。企业之间知识 信息的传播与共享 , 有利于促进企业 知识与技术 的创新 。一般 地讲 , 集群对 创新 的影响主要集 中在三个 方面 : 是集群 能够 一

解决青海省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新视角

解决青海省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新视角

Finance金融视线1382014年6月 解决青海省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新视角——融资租赁青海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赵李曼摘 要: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制约着青海省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为解决这一难题,本文从融资租赁的视角出发,分析了融资租赁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的优势以及融资租赁行业在青海省发展的外部环境,并提出了融资租赁在青海省中小微企业中运用的具体策略,以更好地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结合,使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关键词:融资租赁 实体经济 中小微企业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4)06(c)-138-03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在促进城乡就业、扩大内需、推进科技创新、保障民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青海省实体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制约着青海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如何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成为金融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融资租赁作为一种创新型金融工具,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为对象、融资与融物相结合为载体,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结合,积极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1 融资租赁的发展概况1.1 融资租赁在中国的发展现状融资租赁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国出现,并迅速成为我国租赁业的主体。

近年来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的势头良好,目前存在三类租赁公司:中国银监会监管的金融租赁公司;商务部监管的中外合资租赁公司;商务部及各省市商务厅、商务局监管的内资租赁公司。

据中国租赁联盟统计,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在册运营的各类融资租赁公司共560家,这些公司85%以上都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等20个城市中,而全国其他200多家地级以上城市,至今没有一家融资租赁公司,地区发展极不平衡。

从金融、内资、外资三个板块看,发展也很不平衡。

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融资租赁合同余额约为15500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底增加6200亿元,增长幅度为66.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 nterprise E conomy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模式选择———以青海省为例□袁卫民[摘要]青海中小企业起步晚、数量少、基础力量薄弱。

在这个“大企业强省、小企业富民”的时代,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对实现青海“富民强省”战略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本文结合青海省产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依托优势资源的互补战略、依托特色资源的特色战略、依托稀缺资源的专精战略、依托旅游资源的虚拟战略,供青海中小企业发展选择战略模式。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战略模式[中图分类号]F27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12)05-0027-04[作者简介]袁卫民,青海省工程咨询中心高级经济师,工程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青海西宁810001)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SMEs in Qinghai province are laggard,few number and weak basis.In this age when large enterprisesmake province stronger and small enterprises make people well -off,developing SMEs will play a tremendous role in achieving the strategy of enriching the people and strengthening Qinghai province.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tatus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Qinghai,this paper proposed the complementary strategy based on advantageous resources,characteristic strategy based on characteristic resources,special -profound strategy based on scarce resources and virtual strategy based on the tourism resources,which are applied for SMEs to select strategy models.Key words :Less -developed areas ;SMEs ;strategymodel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单元和竞争主体,是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载体。

在庞大的企业群体中,最活跃、最富有生命力的则是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中小企业群体。

无论是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走新型工业化路子,还是青海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富民强省、建设小康”的总体目标,都离不开中小企业群体健康快速发展。

目前,青海中小企业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发展的质量上,都远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

因此,中小企业如何依托自身优势,并结合青海省产业发展现状,选择符合自身发展的战略模式是一个重要问题。

一、依托优势资源的互补战略青海依托优势资源,目前已形成电力、石油天然气、盐化工、有色金属工业四大支柱产业。

中小企业虽然无法直接进入上述产业领域,但可以围绕各产业中的大型企业集团进行社会化协作,寻找大企业无法涉足或者不愿涉足的领域进行配套服务,着力于从初级产品到深度加工、下游产品的开发以及提供相关社会化服务的企业生态系统建设。

(一)发展中小企业可以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石油加工可获取5000多种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和产品,如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可以提升产业开发的附加值。

盐湖资源矿产,如钾、钠、镁、锂、锶、硼等都得以开发,并形成各自的产业链条。

但受技术、装备等多方面因素制约,目前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还不够。

盐湖27Enterprise Strategy |企业战略E nterprise E conomy资源的深加工业需要中小企业的大力配套,在现有工业基础上,重点建设钾、钠、镁、锂、锶、硼6个盐湖化工系列产品生产基地;有色金属行业目前多为铝锭、镁锭等初级产品,深加工产品少,产品的技术含量低,缺乏下游产品和延伸产业链的加工工业,应大力发展铝、镁、锌等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和超轻、超薄、超细、超高强度的新一代铝、镁基合金加工新技术和金属合金材料,培育轻金属产业。

因此,这些领域都是中小企业发挥比较优势的重要领域,在中小企业内部学习、效仿和技术外溢条件下,技术的衍生与创新促进社会更精细的分工,这能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二)发展中小企业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创造新的产业,从而形成新的产业网络盐湖综合利用引入天然气是配套产业的关键环节,由此外延衍生化肥产业及有关的化工产品,从而使得资源的利用更趋于合理。

如: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正着力打造的“油气———盐化工”、“煤———焦———盐化工”、“煤化工———盐化工———建材”、“有色金属———天然气———盐化工”和“铁矿———焦炭———钢铁”五大循环产业链,这是在综合利用柴达木地区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盐湖等资源形成的循环型产业网络,成千上万种衍生产品类型,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产业空间。

目前已有青海盐湖集团、中信国安、西部矿业、庆华集团、青海碱业、瀚海集团等为雏形的产业基础,中小企业在为其配套服务中不断成长发展,逐步把柴达木地区变成青海中小企业发展的区域集中地。

[1]二、依托特色资源的特色战略青海省资源富集,发展特色经济具有良好的前提和基础。

青海省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的发展战略。

中小企业依托特色资源,走特色经营道路,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小企业是支撑青海特色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这里根据青海资源的独特属性构筑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供中小企业选择的领域有:(一)特色农畜产品目前,青海省重点建设了牛羊加工、牛羊绒毛加工、马铃薯种植加工、杂交油菜种植加工、蚕豆种植加工、良种奶牛繁育、花卉、蔬菜八个农畜产品基地,成为青海省“富民”战略的重大举措。

青海中小企业一方面要重点加快马铃薯、油菜、蔬菜、花卉等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打造一批高原无公害绿色产品品牌,发展特色农业;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道路上,油菜生产基地、蚕豆生产基地、蔬菜生产基地等特色农业基地正在抓紧建设;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在牦牛、藏系羊等畜牧资源上的优势,同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企业联合进行新的生物、生化产品的研究,开发相关的药物、保健品、食品和纺织品等。

牛羊肉制品加工着力发展民族特色的食品加工业,发展多品种小包装的牛羊肉制品,这样既可以满足本地群众的生活和消费增长的需求,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档次,开发新品种,还可以扩大出口,造福一方百姓。

中小企业要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引进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膜分离技术、超低温冷冻技术,使农畜产品类型多样化、附加值高、产品档次高,着力培育形成一批依托特色资源产供销一条龙的中小企业群,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中小企业知名品牌。

(二)特色生物资源青海省特色生物资源尤其是中藏药资源比较丰富。

在全省1461种药用植物中,公认的青海省地道植物药有近30种,如冬虫夏草、大黄、贝母、藏茵陈、红景天、秦艽等中藏药材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青海省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药材品种共有188种,在全国普查的363个重点药物品种中,青海省共有151种,其中植物药131种,蕴藏量1.03亿公斤;动物药11种,蕴藏量5.9万公斤;矿物药9种,蕴藏量236亿公斤。

利用各种药材开发的中藏药品种有180多个,涌现出“金诃”、“三普”、“晶珠”、“格拉丹东药业”、“大地药业”等一批中藏药龙头企业,青海将进一步发挥丰富的高原中藏药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肝胆疾病、风湿类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妇科疾病五大类系列药品及各类保健药品。

青海还具有其他一些特色产品,如:蕨麻年产量1500吨,冬虫夏草资源储量80—100吨,深红红景天储量约200吨,野生大黄储量约1.2万吨,而贝母、大黄、雪莲、蕨麻、鹿角菜、发菜、三刺等资源也十分丰富。

这些资源具有类型多样、数量大、分布相对集中的特点。

但是,长期以来受各种条件的制约,高原特色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未能形成真正的产业,目前开发利用率尚不足l%。

中小企业要结合本省在特色生物资源上的优势,围绕冬虫夏草、大黄、藏茵陈、唐古特白刺、沙棘、红景天、罗布麻、亚麻、螺旋藻这九类特色生物资源打造具有高原特色的产业链。

大力开发青海省特色生物资源,为中藏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技术支撑。

从开发新品种、研究新剂型和研究新工艺三个方面加快中藏药等新兴产业的现代化、产业化步伐,使青海省成为全国藏医药研究、开发、生产的主要基地,培育中藏药产业,发展具有高原特色的医药经济。

28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模式选择E nterprise E conomy(三)特色民族工艺青海是个多民族省份,依托其特有民族文化资源结合现代工艺技术,形成了民族工艺品、彩陶艺术品、雕刻作品、艺术美术作品、油塑艺术品等特色民族工艺加工型企业,具有一定的优势。

如:青海藏毯是以西宁大白毛为原料,经艺人植物染色,手工捻线,精心编织而成。

它柔软、耐用、美观、大方,又是在藏族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中国、印度和尼泊尔宗教艺人的技术精华,形成具有自己独特的藏族艺术风格的工艺美术品。

在功能上它有隔潮御寒、保温取暖的重要作用,藏毯生产已从传统的手工作坊形式发展为公司化、专业化生产经营形式,实现了洗毛、纺纱、织毯等工序的专业化分工及产、供、销一体化。

正是因为这些特点,使之更具市场竞争力,在国际藏毯业中崭露头角,“藏毯之都”已见端倪。

中小企业以突出民族特色,体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形成的民族特色工业,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民族纺织业、工艺美术业有积极的意义。

它既满足了国内少数民族的纺织品及服装行业需求,还成为出口创汇的生力军;既能作为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日用品,又能作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和工艺美术品;既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又能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深入,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对民族用品和旅游工艺品商业开发意识增强,民族用品市场已经走向世界,深受群众欢迎,产品供不应求。

提高青海高原特色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水平,形成新兴产业,推动特色经济发展,中小企业的特色化战略是实现青海特色经济的主要力量。

培育形成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群,争创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重要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通过特色农牧业、特色生物资源和特色加工业的发展,带动全省经济腾飞,全面提升国民经济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