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亚健康叫“细胞隐性饥饿”

合集下载

隐性饥饿是什么意思

隐性饥饿是什么意思

隐性饥饿的意思
隐性饥饿的意思是指机体由于营养不平衡或者缺乏某种维生素及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同时又存在其他营养成分过度摄入,从而产生隐蔽性营养需求的饥饿症状。

一般认为是一种因为无法保证正常营养成分吸收而导致的饥饿症状,重点在元素不平衡而不是饱腹方面的容积。

扩展资料
70%的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肥胖症、亚健康等都与人体营养元素摄取的不均衡有关,“隐性饥饿”正成为人们健康的致命杀手。

最常见的隐性饥饿包括:缺铁、缺碘、缺锌,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

长期缺乏维生素A,眼睛容易疲倦、干涩;维生素B1摄入不足会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忧郁以及记忆力衰退等;长期缺乏维生素、矿物质还可能引发心脏病及癌症。

最常见的隐性饥饿有以下几种:缺铁、缺碘、缺锌、缺维生素A、D。

缺铁性贫血可使孩子的平均智商低5~8;缺碘可使孩子低平均智商低10~15;缺锌可导致偏食、复发性口腔炎、性发育迟缓、注意力不集中等;缺乏维生素A、D可导致佝偻病,单纯缺维生素A可致反复感冒、腹泻和干眼病。

“潜饥饿”

“潜饥饿”

“潜饥”什么是“潜饥饿”?简单说,就算您每天都吃得挺饱的,没有任何饥饿的感觉,但您体内的细胞、组织、器官所需的微量元素却供应不足,可能处于饥饿状态,这是一种隐性的饥饿,也就是“潜饥饿”。

为什么会发生“潜饥饿”呢?●目前的农产品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及激素促进其快速生长、成熟,粮食中的微量营养元素如钙、铁、锌、硒、铬、钾、镁及维生素却相对缺失。

●目前的粮食加工过分精细,在加工过程中本来就比较稀少的微量元素又随麸皮、稻壳丢失殆尽,精米白面基本上只剩淀粉而已。

这样的主食再加上快速喂养长成的禽畜肉等食品确实是填饱了肚子,但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却远远不够,许许多多的人体细胞处于饥饿状态。

所以专家们一致认为:食物低营养时代已经到来!“潜饥饿”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长期“潜饥饿”状态将导致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脂肪肝、肝硬化、骨质疏松、心衰、肾衰、各种恶性肿瘤等慢性病会随着人体“潜饥饿”的积累而纷纷找上门来!例如糖尿病的形成:胰岛细胞只有在钙、锌、铬、硒等这些微量矿物元素充足的情况下才能正常工作,分泌出正常的胰岛素来调节您的血糖,但现在饮食里这些微量元素是严重不足的,所以导致胰岛细胞处于饥饿状态,与此同时人们每天大鱼大肉,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又超量摄入,使得这些本身就饥饿的胰岛细胞必须经常拼命地超额工作,天长日久其功能逐步衰竭,糖尿病成为必然。

胰岛细胞如此,肝细胞、肾细胞、心肌细胞、脑细胞、骨细胞……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长期以来这些组织细胞在忍饥挨饿的状态下超负荷工作,多种慢性病能不找上门来吗?如何解决“潜饥饿”的问题?“潜饥饿”是因为营养不良导致的,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了巨大的负面作用。

我国每年因此带来的损失已达3000~5000亿元。

卫生部王陇德副部长曾呼吁“中国人需要一场膳食革命!”这场革命如何进行呢?其实很简单,既然100多种常见慢性病的根源主要就是我们的饮食里缺少钙、铁、锌、硒等微量元素及膳食纤维和维生素,而传统服用方法吸收又不理想,那么将这些缺失的营养素按符合中国人标准的科学比例直接添加到饮食里,问题就能简单地加以解决。

重塑食物系统,根除“隐性饥饿”

重塑食物系统,根除“隐性饥饿”

重塑食物系统,根除“隐性饥饿”在当今世界,饥饿问题依然是全球性的挑战。

许多人面临着无法获得足够食物的困境,而与此另一种饥饿问题也在悄然发生——那就是“隐性饥饿”。

这种饥饿并不是因为食物短缺,而是因为食品系统的不公平和不平衡导致了营养不良。

为了根除“隐性饥饿”,我们必须重塑食物系统,为每个人提供平价、营养丰富的食物。

“隐性饥饿”是指人类无法获得所需的营养物质,即使过着充足的食物供应的生活。

这并不仅仅是指饥饿问题,而更多的是指缺乏所需的营养成分。

人们可能摄入了足够的卡路里,但却没有获得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这种情况导致了全球约20亿人面临营养不良的问题,这就是“隐性饥饿”的现实。

造成“隐性饥饿”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食品系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大部分农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贸易和流通中,并没有现金支付或者公平待遇。

一些国家对于农产品的贸易限制导致了一些地区的食品供应不足,而另一些地区却因为过量种植而导致浪费。

这种不平衡的食品系统让一部分地区的居民面临食品短缺,另一部分地区的居民却在食品浪费中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这就是食品系统问题带来的“隐性饥饿”。

为了解决“隐性饥饿”问题,我们必须重塑食品系统。

一个公平和高效的食品系统可以保证每个人都能获得他们所需的营养物质。

我们需要改变食品的生产方式。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会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而新型的农业技术和可持续发展农业模式可以提高食品生产的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从而提高食品的供应。

我们需要改变食品的流通方式。

目前全球的食品贸易并不公平,许多国家对于农产品的贸易限制让一些地区的食品供应不足,而另一些地区却因为过量种植而导致浪费。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公平和开放的食品贸易系统,让每个地区都能获得所需的食品,从而根除“隐性饥饿”。

我们还需要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

过度依赖精加工食品和快餐,而忽视了天然的、富含营养物质的食物,让很多人面临营养不良的问题。

我们需要倡导健康的饮食习惯,鼓励人们多吃天然的、富含营养的食物,从而提高人们的营养摄入。

拿什么喂饱隐性饥饿

拿什么喂饱隐性饥饿

拿什么喂饱隐性饥饿作者:暂无来源:《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15年第9期最近,由联合国三大粮农机构联合发表的《2015年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报告指出,如今7.95亿的世界饥饿人口数量比1990年至1992年期间减少了2.16亿,降幅为21.4%。

虽然抗击饥饿的成果显著,但是,另外一种因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而导致的“隐性饥饿”却正在悄悄地危害人类健康。

在吃得安心、吃得健康、吃得美味的当下,为何许多人遭遇了隐性饥饿的困扰?到底什么是隐形饥饿?如何才能远离?吃饱不等于吃好微量营养素缺乏并不像“饿肚子”一样容易被发现,因而被称为隐性饥饿,也是人们常说的“吃饱不等于吃好”。

过去,为应对贫困线以下人口的温饱问题,农业科学家为提高农作物产量贡献良多,却忽视了作物营养,对人的健康关注还远远不够。

例如,如今,小麦平均铁锌含量为每公斤仅20毫克,与成人每天所需的铁锌量45毫克相差甚远。

全球每年约10万孕妇因缺铁性贫血而死亡,我国维生素A和锌缺乏每年导致大约100万幼童死亡,叶酸缺乏导致约25万新生儿严重残障,因营养不良而导致的劳动力损失将占一个国家GDP的3%到5%……在北京前不久召开的香山科学会议第535次学术研讨会上,会议执行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范云六在提到这些数字时,强调了当前隐性饥饿问题的严峻。

研究表明,隐性饥饿将导致出生缺陷及发育性残疾、增加儿童和孕妇死亡率、危害儿童青少年体格和智力的正常发育,严重地影响了一个国家的人口素质和经济发展。

果蔬营养成分下降我国2004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报告中首次提到“细胞隐性饥饿”,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则在上世纪末就已经提出并关注人体“细胞隐性饥饿”。

英国、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通过分析数十年的食品营养成分,发现果蔬等营养成分下降的问题的确存在。

比如1950至2000年的日本食品营养分析表明,每100克菠菜的维生素A 从8000IU单位降低到700IU单位,微生素C从150毫克降低到35毫克,铁从13毫克降低到2毫克;胡萝卜的维生素A从13500IU单位降低到1500IU单位,维生素C从10毫克下降到4毫克,铁从2毫克降低到0.2毫克。

“隐性饥饿”人达3亿

“隐性饥饿”人达3亿

龙源期刊网
“隐性饥饿”人达3亿
作者:
来源:《中老年健康》2017年第08期
近期,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启动全盘营养主题项目,中疾控营养与健康所专家称,隐性饥饿将增加癌症风险,我国隐性饥饿人口达3亿。

该项目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疾控局、宣传司、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中国记协联合发起。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表示,不全面的营养素摄入导致的隐性饥饿会增加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风险,为此全社会都应注意全面营养的摄入,保持食物多样化的平衡膳食习惯,每天摄入12种、每周25种食物以上。

据悉,隐性饥饿是指机体由于营养不平衡或者缺乏某种维生素及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同时又存在其他营养成分过度摄入,从而产生隐蔽性营养需求的饥饿症状。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资料,全球约有20亿人正遭受“隐性饥饿”的困扰,中国隐性饥饿的人口达到3个亿。

另外,丁钢强表示,肥胖也属营养不良,减肥更需均衡膳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学生营养室主任张倩称,儿童处于不同年龄段,需要注意不同种类营养素的补充,比如说1-6岁儿童应多吃富含维生素A和D的食物;4-10岁儿童处于免疫系统快速成长期,应
该增加富含维生素C及钙、镁、铁、锌等营养素的食物;11-18岁的孩子处在身高体重突增期,在保证鱼、肉、蛋、奶、豆类食物的摄入外,还耍确保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并多运动。

同时,当前我国儿童肥胖问题日趋严重,实际上,肥胖同样也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肥胖儿童的营养不均衡问题也非常严重。

肥胖儿童更需要注意均衡膳食的摄入,减少高热高脂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增加体育运动,以达到健康减肥的目的。

(摘自:《联合早报》)。

警惕“隐形饥饿”引发慢性病

警惕“隐形饥饿”引发慢性病

警惕“隐形饥饿”引发慢性病人们通过食物摄取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不足,叫作“隐性饥饿”。

最新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群中营养失衡、营养不良、微量营养素缺乏状况相当普遍,人体70%的慢性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肝胆疾病、肥胖症等都与人体细胞隐性饥饿有关。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每天吃的食物变少,消化吸收功能变差,所以应该格外注意“隐性饥饿”。

近年来,全球饥饿人口数量逐年下降,但是,另外一种因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而导致的“隐性饥饿”却正在悄悄地危害人类健康。

在吃得安心、吃得健康、吃得美味的当下,为何仍有许多人遭遇“隐性饥饿”的困扰?到底什么是隐形饥饿?如何才能远离?“隐性饥饿”涉及全球1/3人口微量营养素缺乏并不像“饿肚子”一样容易被发现,因而被称为“隐性饥饿”,也是人们常说的“吃饱不等于吃好”。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日前公布的一项年度总结报告用很大篇幅对“隐形饥饿”作出了解释和分析,认为其所属范畴是营养不良的一种形式,其定义为“由不平衡数量或质量的饮食情况所导致的营养状态偏离正常数值的身体状况”。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介绍,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把膳食中的维生素、矿物质的缺乏称为“隐性饥饿”,因为这些营养素缺乏通常很难被发现,而且其所带给身体的不良影响往往不会马上显现,是滞后的。

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有超过20亿人口存在这种隐蔽性饥饿状况,比例约占全球人口的1/3。

在我国,“隐性饥饿”的状况也不容乐观。

最新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受“隐性饥饿”困扰的人数或将超过5亿人,换句话说,每10人中大概就有3~4人存在“隐性饥饿”。

中国人群中营养失衡、营养不良、微量营养素缺乏状况相当普遍,总人口约45%缺乏维生素A,49%存在锌摄入量不足,缺铁性贫血症在5岁以下儿童中的比例高达22%,成年人缺铁性贫血症也占到了11%等。

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2020年我国与膳食营养相关的慢性病占死亡原因的比例将达79%。

警惕“隐性饥饿”引发慢性病

警惕“隐性饥饿”引发慢性病

警惕“隐性饥饿”引发慢性病作者:来源:《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16年第04期近年来,全球饥饿人口数量逐年下降,但是,另外一种因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而导致的“隐性饥饿”却正在悄悄地危害人类健康。

在吃得安心、吃得健康、吃得美味的当下,为何仍有许多人遭遇“隐性饥饿”的困扰?到底什么是隐形饥饿?如何才能远离?“隐性饥饿”涉及全球1/3人口微量营养素缺乏并不像“饿肚子”一样容易被发现,因而被称为“隐性饥饿”,也是人们常说的“吃饱不等于吃好”。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日前公布的一项年度总结报告用很大篇幅对“隐形饥饿”作出了解释和分析,认为其所属范畴是营养不良的一种形式,其定义为“由不平衡数量或质量的饮食情况所导致的营养状态偏离正常数值的身体状况”。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介绍,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把膳食中的维生素、矿物质的缺乏称为“隐性饥饿”,因为这些营养素缺乏通常很难被发现,而且其所带给身体的不良影响往往不会马上显现,是滞后的。

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有超过20亿人口存在这种隐蔽性饥饿状况,比例约占全球人口的1/3。

在我国,“隐性饥饿”的状况也不容乐观。

最新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受“隐性饥饿”困扰的人数或将超过5亿人,换句话说,每10人中大概就有3~4人存在“隐性饥饿”。

中国人群中营养失衡、营养不良、微量营养素缺乏状况相当普遍,总人口约45%缺乏维生素A,49%存在锌摄入量不足,缺铁性贫血症在5岁以下儿童中的比例高达22%,成人缺铁性贫血症也占到了11%等。

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2020年我国与膳食营养相关的慢性病占死亡原因的比例将达79%。

这已经成为提高我国居民健康素质的巨大障碍。

那么,为何如此多的人会遭遇“隐性饥饿”的困扰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霍军生将其归纳为3方面的因素:1.食物因素——不容忽视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以先进技术种植的农作物,产量明显提高,生长周期缩短,但是其中所含的微量营养素水平却显著低于传统耕作方式。

「隐性饥饿」与70%的慢病有关,有一种饥饿叫做隐形饥饿

「隐性饥饿」与70%的慢病有关,有一种饥饿叫做隐形饥饿

「隐性饥饿」与70%的慢病有关,有一种饥饿叫做隐形饥饿「隐性饥饿」与70%的慢病有关,天天感觉吃撑的你或许也属于这个群体哦!有一种饥饿叫做隐形饥饿。

隐性饥饿,主要指膳食中缺乏维生素、矿物质。

它们虽然在人体中含量很小,小于0.01g/kg体重,但却是我们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素。

201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全球约有20亿人正遭受隐性饥饿困扰,中国隐性饥饿的人口达到3个亿。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病状况报告(2015)》显示,我国民众钙、铁、维生素A、维生素D等部分营养素的缺乏仍然存在。

而近年来研究逐渐证实,70%的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肥胖症等都与隐性饥饿有关。

但可怕的是,这些微量营养成分缺乏往往不易被我们发现。

我们该如何避免隐性饥饿?我们不仅要让胃吃饱,更应该让身体能够摄取到足够的营养。

推荐以下4点来改善:1. 食物多样化。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就建议每人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

丰富的食物种类互补,就可以避免某种营养素缺乏。

现在大家比较普遍的问题是:① 比起吃肉,果蔬摄入不足,最好每天保证一斤蔬菜半斤水果;② 粮食吃的太精细,很多微量元素和维生素都没有了。

建议主食的三分之一可以换成粗粮、谷物。

2. 注意烹调过程在食物的烹调过程中,很多营养素也会悄悄流失掉。

因此要注意:① 洗菜时,流动水清洗即可,不要久泡,也不要切后再清洗,以免水溶性营养素流失。

② 炒制蔬菜时,最好是旺火快炒,或者稍微焯水后最后放入锅中炒制,避免破坏维生素。

③ 淘米的时候,不要反复搓洗。

简单清洗下即可。

3. 选择营养素强食品加工食品可根据个人需求,选一些营养强化剂食品,比如铁强化酱油、碘盐、营养强化面粉,通过在食物中额外添加需要强化的营养素,来保证机体营养供应更均衡。

4. 服用营养素补充剂根据个人需求,可以购买保健品、药品等来补充缺乏的维生素A、B族、C等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当然最好遵医嘱,微量元素及维生素摄入过量也存在危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一种亚健康叫“细胞隐性饥饿”
前几日,有位朋友父亲因病去世,他说父亲的死因是“饥饿”。

目前的生活状态,很多人都是因“吃撑了”患各种慢性病,怎么还会有人被饿死,何况朋友家境很好。

近日,由中国生命健康促进会和人民日报《健康时报》等单位在北京举行的第九届中华健康管理论坛,主题是“细胞隐性饥饿的宏观调控与微观调理”。

大会旨在让公众关注“细胞凋亡四因”,重视“细胞隐性饥饿”带来的危害,并引导大众科学应对,降低由此带来的危害。

隐性饥饿威胁全球近20亿人
大会一份资料显示,2014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明确指出,全球约有20亿人正遭受“隐性饥饿”的困扰,这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亟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我国2004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报告中首次提到“细胞隐性饥饿”,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则在上世纪末期就已经提出并关注人体“细胞隐性饥饿”。

台湾一项调查显示,高达99%的岛内居民正面临“隐性饥饿”及其可能导致的健康风险。

目前患慢性病的人越来越多,社会老龄化、环境污染严重、饮食不当、不良的生活方式、运动量普遍减少,多方面综合因素造成了中国慢性病致死井喷状态,但目前开始有专家分析提出,导致慢性疾病泛滥的根本问题之一在于营养失衡导致的“隐性饥饿”。

细胞营养匮乏是慢性病根源
到底什么是“细胞隐性饥饿”?它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在今年5月美国举行的第23届国际抗衰老大会上,美国相关抗衰老学科的科学家经过多年研究指出,人体在衰老过程中都会存在人体亚健康状态(疾病隐藏期),在人体亚健康状态下,人体实际上是处于“细胞隐性饥饿”的状态。

原来,“细胞隐性饥饿”是与亚健康密切相关,是指机体细胞由于营养不平衡或者缺乏某种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同时又存在其他营养成分过度摄入,从而产生细胞隐蔽性营养需求的饥饿症状。

意思是有些食物吃多了,有些吃少了,肚子感觉饱了,但细胞还饿着,饿急了就反抗,导致身体出了问题。

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委员马冠生提出,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有40多种,这40多种营养素在我们体内等于是协同作战,共同维护我们的健康。

马冠生说:“营养素对我们来说并不是越多越好,为什么现在慢性病越来越多,其中是有‘多’的成分,说明了
我们的能量和脂肪摄入太多了。

另一方面,这种‘多’不是一个简单的过剩,在多的同时,我们很多微量元素实际是缺乏的。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执行会长孙涛针对细胞营养不足
的现状提出:“原先讲营养不良时是以蛋白质缺乏为主,现在讲营养不良是以维生素缺乏为主,这是在健康方面层次的提升。

我个人认为,当今时代人类的健康有三大主题,一个是慢性、复杂性疾病,一个是老年人的健康,第三个是亚健康。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副局长任德权说,过去的饥饿从学术上讲,属于热量、脂肪的缺乏,现在这个问题解决了,但是带来了热量和脂肪更多的问题。

另一方面,其他营养素却长期缺乏,人需要40多种营养素,某种营养缺乏就会出现亚健康,甚至导致疾病,这就是细胞隐性饥饿的现状。

怎么改善人的健康,让人老而不衰,或者衰得慢一点,慢性病发病少一点,这都得从避免细胞隐性饥饿开始。

酵母可作为细胞营养的基础
美国美糖集团亚太区执行代表朱奕在他的发言中提出,人体“细胞隐性饥饿”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细胞营养相对过剩和相对不足;二是细胞膜生理活性降低或丧失;三是细胞重金属中毒;四是人体自控系统功能紊乱。

研究表明,出现“细胞隐性饥饿”的人,往往同时都具有以上四个问题。

由于这四个方面直接导致的“细胞隐性饥饿”,往往会导致细胞过早老化或死亡,因此专家们称之为“细胞凋亡四因”。

朱奕说:“美国抗衰老医学科学院进行了长期研究发现:酵母可作为细胞营养的基础,尤其是铬酵母和富硒啤酒酵母不但可以增强细胞膜的生理功能,还可以促进人体重金属的排泄,保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为隐性饥饿细胞的恢复提供一个清洁的微环境基础。

另外,铬酵母和富硒啤酒酵母与苦瓜提取物配合遏制和逆转神经细胞的隐性饥饿问题,使人体自控系统得以正常运转,为人体隐性饥饿细胞的恢复提供了基础。


顺其自然才能得到天地滋养
八十多岁的国际医学生物工程科学院院士杨子彬一头银发,精神矍铄,声音洪亮,“疾病是威胁我们健康的主要敌人,保持健康长寿的秘诀就是掌握好生活规律,在把工作搞好的同时,把身体养好。

爱护我们的身体健康,就要从爱护我们身体细胞的健康入手。

细胞的健康是我们健康的基石,任何破坏我们细胞的不良嗜好都要除掉。


杨子彬提出,以《尚书》为例说,“一曰寿,百二十岁也”,意指人活到120岁才算是活到天年。

为什么人类活不到自然寿命?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的“道”指的就是自然规律。

我们只有懂得顺其自然,才能真正开始接近天地。

离天地越近,越能得到天地的滋养,并从中获得无穷无尽的能量,进而达到长寿的目的。

“我们曾经追求丰衣足食,现在追求健康生活。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