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读《定见》,谈创新

合集下载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议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议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议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摘要:写作是思维逻辑的书面呈现,能够体现作者的思想、阅历、知识等各个方面,而阅读就是各个方面的有效补充和延伸。

通过阅读能够学习写作的方式和思路,更能够通过阅读来延伸作者的见识,达到扩展视野、交流思想、辨别真伪的作用和目标,可谓写作的“源头活水”,是写作的基础。

为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则能有效提高写作水平。

基于此,本文从阅读与写作的互动关系出发,探讨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来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阅读兴趣;写作能力;促进作用阅读与写作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对于各学科知识的提升,特别是语文知识的内化,有着独一无二的作用。

目前,初中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阅读兴趣不高,阅读量仅为课本知识,课堂之外的阅读有限,而对于核心素养中的写作要求难以达到,阻碍了中学教育目标的实现。

为此,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得写作成为学生发展的一项重要技能。

一、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意义(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万里之行始于足下,纯熟写作始于阅读。

阅读是写作的敲门砖,是激发写作的动力,在阅读中产生思想碰撞才会有感而发,下笔如有神就是在大量阅读后形成的思想积累,厚积薄发。

写作如同建设一座大楼的地上部分,而日常的阅读则是深埋地下的地基,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地基打不牢顾建筑质量就会堪忧。

(二)阅读是写作的源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写作是要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即个人的思想意识形成文字化的过程。

写作水平高就需要学生具有要写作的素材,也就是看待事物的观点、态度,阅读则能通过与作者交流扩展自我的意识,引发自我思考,进而奠定和夯实写作基础,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同时,阅读也可以让学生学习别人的写作思路、积累素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提高自身写作水平。

二、激发阅读动力提升写作水平的策略(一)发挥课堂内阅读作用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阅读主要在课堂之上,现在的中学教育也主要借助课堂阅读增加学生阅读储备量。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二首》赏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二首》赏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二首》赏析出自南宋诗人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赏析从题目看,这两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

弄不好,很可能写成“语录讲义之押韵者”。

但作者写的却是诗,因为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话。

第一首诗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描绘事物本身感性的形象时,又蕴涵了理性的东西。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

“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

闪耀浮动,情态毕见。

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

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

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

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

“问渠”就是“问它”。

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

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

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

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

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

“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

为有源头活水来——读朱熹《观书有感》

为有源头活水来——读朱熹《观书有感》

为有源头活水来——读朱熹《观书有感》为有源头活水来——读朱熹《观书有感》近读朱熹的一组诗作《观书有感》,其中一首是这样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文字平实,写的是门前那口小小的池塘,好像是读书之余,偶一抬头,见塘水宜人,波荡影摇,怡情洗心,便出此作。

然而再看这组诗的总体,我们便会发觉隐含在诗中的深意。

朱熹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撇开功过不谈,他不失为一个高校问家。

而这首诗,恰是关于如何“治学”的。

在诗中,我们能品尝出的的第一层喻意是:好的书是一个人思想的源头活水。

一个人的思想要丰富、深刻、明晰,必需博览群书。

仿佛面对着一本好书,在惊喜地赞美:这就是我的源头活水呀!脑海中一片开朗,浮想联翩,真所谓“天光云影共徘徊”了。

的确,读一本好书,不仅是人生的最高享受之一,也是一个人进展自己思想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为写作《资本论》,每天到图书馆研读大量著作,最终有了震古烁今的发觉,但这种打破旧思想桎梏的崭新论断,假如没有对前人著述的讨论分析,又怎么能建立起来呢?读书,学习,批判,然后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

试想,一个人假如不读书,怎么可能具有广博的学问,深邃的洞见!越是博览群书——当然要在有自己批判借鉴的基础上——才越能成其学业。

谚语云“厚积薄发”,唯有“积”之深厚,方得“发”之喷薄。

细吟全诗,我们还能发觉的寓意并不止于此。

作为一个著述家,朱熹当然会很留意古人的写作中可取的方法、特长。

“半亩方塘”也可以是指古人的著作;“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以理解为敏捷的思路,进展、更新思想,来源于社会生活这股“活水”。

很多同学常感到作文时笔头艰涩,无物可言。

其实解决的方法很简洁:文章便是生活,有了生活才能有文章。

什么叫“有了生活”呢?我们每个人不都在“生活”着吗?假如把这里的生活仍理解为日常琐事就错了。

“有了生活”,指的是对生活进行观看、化验、思索,而后有所得。

这“所得”,便是你的生活;这“所得”,再经过你的大脑的加工,就充实了你的文章。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渠水清澈的原因在于有源头的活水源流。

只有源头的活水不断流入,渠水才能保持清澈。

这种情况可以比喻为一个人的内心状态,只有通过不断获取新知识、不断学习和开阔思维,才能使自己保持清醒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要有源头的活水,就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动力。

像渠水一样,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源头,只是无目的地流动的话,渠水很容易变得浑浊不清。

同样,人也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

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自己的生活,不会迷失方向,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要保持渠水清澈不变浊,就要有不断学习和进取的心态。

渠水能够保持清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得到源源不断的流水来冲刷沉淀物,清除积聚的杂质。

同样,人也需要不断学习和进取,不停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保持清醒的思维和积极进取的态度。

要有源头的活水,就要具备持续努力的精神。

渠水能够源源不断地得到活水的补给,是因为它经过了一段长途跋涉的努力。

它通过山谷、田野等等地方,才最终汇聚到渠道中,供人们使用。

同样,人也需要具备持续努力的精神,不畏艰辛,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不断积累经验和智慧,才能使心智保持清醒和开放。

要保持源头的活水来,就要有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

渠水的清澈与否,也与渠水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

如果渠水的周围环境有垃圾和污染,源头的活水过滤不干净,渠水很快会变浊。

同样,如果人们的心态消极和生活习惯不好,也会让源头的活水受到影响,让人的内心变得不清醒和消沉。

所以,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是保持渠水清澈的重要因素之一。

渠水之所以清澈,是因为有源头的活水来。

同样,人的内心之所以保持清醒和积极向上,也要有源源不断的新鲜信息和知识来冲刷,活水源头才能保持源源不断。

而要保持源头的活水来,就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动力,持续学习和进取,不断努力和坚持,并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

只有这样,才能使心智保持清醒和积极向上的状态。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的含义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的含义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的含义“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这诗句就像一把智慧的小钥匙,能打开好多生活里的大门呢。

咱就说学习这事儿吧。

你看那些学习好的人,就像清澈的池塘一样,知识满满当当的。

为啥他们能这样呢?就像那池塘清澈是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来,他们也是不断有新的知识源头。

你要是只守着自己那点老本,就好比一个池塘被堵住了进水口,水很快就臭了,知识也会变得陈旧。

你能想象一个从来不看新的书、不学新东西的人,还能在这个变化快得像一阵风的时代里应对自如吗?肯定不能啊。

学习就应该像那不断注入池塘的活水,今天学个新的文化知识,明天了解点前沿的科学成果,知识多了,脑子就像清澈的湖水一样明晃晃的,遇到啥问题都能有条有理地解决。

再说说人际交往。

那些人缘好的人,就像有活水注入的池塘一样充满生机。

他们不断地接触新的朋友,就像池塘接纳新的水流。

新的朋友带来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故事,就像不同的水源有着不同的养分。

你要是一直只和固定的几个人打交道,圈子就越来越小,想法也越来越局限。

这就好比一个封闭的小水洼,时间长了就干涸了。

你想啊,要是总是拒绝认识新的朋友,你的生活能丰富多彩吗?当然不能。

工作上也是这个理儿。

那些在工作里总是有新点子、新方法的人,就像清澈灵动的水渠。

他们怎么做到的呢?那是因为他们不断地寻找新的信息来源,就像寻找活水源头一样。

他们可能会关注行业的新趋势,学习新的技能。

如果一个人在工作里总是按部就班,从不接受新的东西,那他的工作就会像一潭死水,毫无生气。

这样的工作状态能做出啥创新的成果吗?根本不可能。

再看一个小村子的发展。

有的村子原来穷得叮当响,后来为啥能变得富裕又有活力呢?那是因为他们找到了新的发展源头啊。

可能是引进了新的农业技术,就像给干涸的农田注入了活水;也可能是开发了新的旅游项目,就像给沉闷的村子注入了一股清泉。

如果这个村子一直守着老一套的种地方法,从不尝试新的东西,能有现在的好日子过吗?想都不用想就知道答案。

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

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

阅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作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朱熹《观书有感》中的名句,原只是用来说明“读书穷理”的重要性。

今天有人说可以理解为人读书后心灵纯美,胸怀远大;有人说可理解为作者的创造力来自于对现实营养的汲取;还有人说可理解为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来自于不断吸收新知……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

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分析】在话题作文盛行的时代,二元概念话题作文的命题太多太多,它写作的关键是寻找二元概念的焦点。

二元概念的题目的焦点,如果写议论文则是议论的生发点,如果写记叙文则是情感的触动点。

例如:①情感的亲疏与认知的正误,其焦点应该是客观公正看待事物评价人物;②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其焦点应该是偶然存在于必然之中;③位置与价值,其焦点应该是我们应该有怎样的价值观;④忘记和铭记,其焦点应该是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胸怀,我们应该忘记别人的怨恨,而铭记他人的恩德;⑤走与停,其焦点应该是我们应有什么样的生命观,生命不息,奋斗不止;⑥人与路,其焦点应该是辨证地认识事物的发展趋势,盲目从众,自绝己路灯的等等。

“问渠那得清如许”这道作文题其实质也是一道二元概念的题目,如果我们给这个题目变形,即是“源头活水”与“清如许”的关系.材料中也提示三种情形:一是读书与心灵纯美、胸怀博大的关系,二是对现实营养的吸取与作家创造力的关系,三是不断吸收新知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关系.它们都是因果关系。

写作中,选择任何一种关系写成文章都是合题的。

分析到这个地步我们就可以成文了。

在写作中我们应该做到:(1)寻找较小的切口,不能大而无当。

(2)设置一个明确的中心,不能杂乱无章。

【考场优秀作文】书,心灵美的源头一本书,似一杯清茗,绿绿的茶叶,淡淡的芳香,流淌在你的心头,洗去心灵的浮喧,洗去心灵的杂乱,使心灵湿润而纯美……读不同的书,品不同的味,心灵的美便如三棱镜,折射出多面的光彩。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哲学观点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哲学观点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哲学观点一、引子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古老的问题: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杨万里的《小池》,意味着只有源头的水清澈,才能流出清澈的河流。

那么,这个问题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二、源头的重要性1.1 源头决定一切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是从源头开始的。

比如说,我们学习知识,要从基础概念学起;我们做饭,要从选材开始;我们做人,要从诚信做起。

可以说,源头决定了一切。

如果我们想要做好一件事情,就必须从源头抓起,确保每一个环节都做得扎实。

1.2 源头的力量有时候,我们会觉得某个问题的根源非常难以解决,甚至觉得自己无法改变现状。

但是,只要我们从源头入手,找到问题的根源,就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就像治病一样,如果我们能够找到病根,就能对症下药,治愈疾病。

三、活水的智慧2.1 活水的特点活水有两个特点:一是源源不断,二是清澈透明。

这正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人生态度。

我们要像活水一样,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充实自己;我们还要保持一颗清澈的心,不被世俗的浮华所迷惑。

2.2 活水的作用活水不仅能滋润万物,还能带动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

同样,我们的知识和能力也是如此。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我们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而且,我们还要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让更多的人受益。

四、如何成为源头活水3.1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想成为源头活水,首先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包括每天定时学习、认真听讲、勤奋复习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吸收新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3.2 勇于创新和实践除了学习知识,我们还要勇于创新和实践。

这意味着我们要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不断地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和智慧。

3.3 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成为源头活水还需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感。

我们要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负责,对自己的家庭和社会负责。

问渠那得清如许

问渠那得清如许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谈创新阅读的源头
古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由此可见,阅读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而同时由于人的特殊性,又造成了“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有趣现象。

因此,呼唤创新性阅读,就成为一股异常强劲的带雨的春潮。

下面是我对创新阅读的几点不成熟的想法,提出来与大家共商。

一、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想象是人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努力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征。

二、充分利用文本资源,深层挖掘文本内涵。

文本是学生与作者进行交流的桥梁,我们为师者只有鼓励学生深入文本,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无间的交流,才能真正实现阅读教学的初衷。

三、重视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感悟,使创新精神在个性思考中闪耀。

感悟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
多读多悟、吟咏品味、含英咀华,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与熏陶。

在课堂中教师还应努力营造个性化的阅读氛围,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个性思考中闪耀。

语文阅读固然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千头万绪,但我们为师者有责任,也有使命带领学生进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读《定见》,谈创新
水的清冽甘甜,来自于其生命力,而有生命力的水,一定是活水。

尽管时而天上,时而地下,经山川,奔江海,沿途艰难险阻不断,但也正因为这样,水才永葆年轻的生命力,经理困难的同时,也收获了沿途的美景。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生理年龄会逐渐老去,然而思维的清泉却可以保持永远的青春。

读《定见》,收获之一:引入新思路,去掉旧思想。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仅要有一个大储量的水库,更重要的是还要保持水源干净新鲜。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很容易被固有的思维定势、社会的不良习惯污染,如果我们固守原地哀叹,只会发酵出更污染的恶臭来,如果我们还希望获着,或者我们希望我们获得更久,我们确实需要一些勇气,“忍痛”引流掉一些污水,引入一些新鲜水源,让水奔腾起来,流动起来。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丢掉那些阻碍我们前进的陈旧思想,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去研究当代学生的特点,研究如何和他们相处,如何让他们学的开心,学的好上。

我们要改变学习一定是痛苦的错误思想,帮助学生寻找快乐的学习方法,体验愉快的教与学的过程。

读《定见》,收获之二:教育的创新需要分清芝麻和西瓜,捡起西瓜,丢下芝麻。

定见提到一家餐厅因为引入竞争机制而生意红火,其实老板做了一件最简单的事:丢掉芝麻。

他规定餐厅要定期砍掉一道最不受欢迎的菜,引入一个新的菜式。

人的精力和存储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作为教师,想要保持自己课程的魅力,就需要寻找到什么时最不受欢迎的教育方式,这里说的是教育方式,而不是教育内容,那是因为教育内容是没有对错的,如果学生不接受,那一定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教育方式。

对于学生很重要的内容,方式不当,它们便不易接受,方式巧妙,它们却能兴趣盎然。

教育和教学需要有重点,因为我们的精力有限,我们学生的精力有限,在面临知识和能力的艰难抉择中,我们需要帮助学生选择好,兼顾知识和能力,兼顾兴趣和考试。

把那些不重要的“芝麻”丢掉,保留精良的“西瓜”。

读《定见》,收获之三:量力而行,不做信息的奴隶。

随着知识和信息的爆炸,网络的便捷,世界越来越小。

人们选择信心的工作量却越来越大,对于我们教师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

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知识的海洋中,失去方向便容易被知识的海洋淹没而无法靠岸。

所以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先要确立自己的目标,我们要给学生带来什么?我们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我们需要用什么方式和学生相处,我们教育的宗旨是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奴隶还是成为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人?只有清楚了我们的目标,在知识的海洋中,才能把握航向,借风行船,快速靠岸。

也就在你目标清晰的时候,才不容易杯海洋中的水怪蛊惑。

所以为人师,不可三心二意,也不左顾右盼,而要目标清晰,量力而行。

光明中学
2008年9月
类别:教师佳作作者(信息来源):张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