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
读书有感古诗其一其二译文

读书有感古诗其一其二译文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其二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观书有感》的译文如下:
(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事实上,第一首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而第二首诗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
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观书有感·其一》宋代:朱熹半亩见方的池塘开得像一面镜子,清澈见底,天空和云彩都浮在水面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观书有感·其一》译文半亩见方的池塘开得像一面镜子,天空和云彩闪闪发光,漂浮在水面上。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观书有感·其一》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屈: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的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不断更新发展,从而积累。
只有在生活中不断学习、应用、探索,才能让自己永远保持先进和活力,就像水的源头一样。
《观书有感·其一》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观书有感·其一》原文及翻译赏析

《观书有感·其一》原文及翻译赏析《观书有感·其一》原文及翻译赏析1观书有感·其一朝代:宋代作者: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全诗出处作者翻译赏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全诗出处作者翻译赏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及全诗赏析问渠〔渠:它,指水塘。
〕那〔那:同“哪”,怎么。
〕得清如许〔如许:如此,这样。
〕,为〔为:因为。
〕有源头活水来。
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南宋诗人朱熹的《观书有感》观书有感作者:朱熹年代:南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一诗,意指要问那里的水为何如此清澈,正是因为有源头的活水不断注入。
这句诗表达了一个重要的哲理,即事物的优良状态往往得益于其根源的纯净和活力。
这句诗也告诉我们,要想有所作为、有所建树,就必须从源头上保持纯净和活力。
那么,究竟什么是“源头的活水”?在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保持源头的纯净和活力呢?下面,我们将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讨论。
我们来探讨一下什么是“源头的活水”。
源头即水流的发源地,活水则是指源头所涌出的清澈、活力充沛的水。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水是生命之源,水之清澈、活力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存和健康。
保持水源的纯净和活力一直都是人们重视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源头的活水”也有了更广泛的理解。
除了指代实质的水源,还可以指代事物的根本原因、核心价值、灵感来源等,是指那些能够不断为事物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使事物始终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东西。
一个组织的“源头的活水”就是指那些能够为组织不断输送新的理念、激励员工、推动发展的力量和资源。
一个人的“源头的活水”就是指那些能够不断激励自己,为自己注入动力和活力的东西。
一个国家的“源头的活水”就是指那些能够激发国民创造力、凝聚国家力量、引领国家发展的因素。
无论是对于个人、组织还是国家来说,“源头的活水”都是那些能够不断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的因素,使其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那么,如何保持“源头的纯净和活力”呢?就是要坚守初心、守住底线。
正如刘禹锡诗中所写,问渠为什么清澈,正是因为有源头的活水不断注入。
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国家,只有始终坚守初心、守住底线,才能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使自己始终充满生机。
一个人,只有守住初心,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梦想,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不断为自己注入新的活力。
一个组织,只有以客户为中心,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服务水平,才能不断为自己注入新的活力。
【观书有感】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

【观书有感】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观书有感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及注释】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2、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3、渠:他,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4、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理解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话的意思是: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这里用“源头活水”比喻知
识,并以此鼓励人们要不断汲取新知识,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和进步。
这句话也启示人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不断学习新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
在《观书有感》这首诗中,朱熹通过描绘池塘清澈见底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读书有悟、有得的境界的向往。
他认为,读书是一种不断汲取新知识、不断净化心灵的过程,只有不断地汲取新知识,才能保持心灵的澄明和清新。
总之,“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话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
度,鼓励人们不断学习新知识,保持思想的活跃和进步,以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机遇。
小学古诗《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导读:本文小学古诗《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宋代: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
”他还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出什么文字。
”的确如此,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我们应该带领学生深入生活之中,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体验生活,采撷丰富的生活素材,从而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与见闻感受。
一、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我们经常说,很多学生怕写作文,一听到写作文就喊头疼,不是没内容可写,就是不知道该怎样写。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缺乏生活的“活水”而“无米下锅”。
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指导学生亲身去体验感受这些不起眼的细节。
生活中,有许多能令人动情的场面,却往往稍纵即逝。
只要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时时留心,处处留意,做生活的有心人,并注意记录就是很好的习作素材。
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做家务、种植花草、养小动物、春游、秋游、故事比赛、参加社会调查等活动;再如在一些重要的节日:三八妇女节、重阳节、国庆节、母亲节等组织一些活动。
我们引导学生在真实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亲身
经历,获得体验,生成要说要写的内容,产生表达的欲望,做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有作文,只要我们能引导学生找到“水源”,精心浇灌,学生习作的园地一定会绽放出美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