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朱熹其一其二原文

观书有感朱熹其一其二原文【观书有感朱熹其一】半亩方塘①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朱熹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
那(na?)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为:因为。
其二: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 (其一)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 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观书有感》赏析(2篇)其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问渠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问渠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出自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解释: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原文《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清澈的水,总是让人心生向往。
而要得到清澈的水,就得有源头活水来。
这句话不仅是形容清澈的水来自于源头,更是在说人生道路上的清澈与纯洁需要有源头的滋养。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什么是清如许的源头活水,又应该如何去得到它。
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清如许的源头活水。
在人生道路上,源头活水指的是正能量、积极心态和良好习惯。
这些源头活水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品质、思想境界和行为表现。
正能量来自于美好的人际交往、优秀的文字影响、积极的心灵修炼等。
积极心态则是一种理性、乐观、包容、宽容的心态,它会让人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保持镇定和勇敢。
良好习惯则是指日常生活中健康的饮食、规律的作息、良好的文化娱乐等。
这些源头活水,都是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
那么,怎样才能够得到这清如许的源头活水呢?要有正能量的社交。
交往正能量的人,自然会受到他们的积极影响。
要多读一些优秀的书籍,接触优秀的文字。
很多时候,你会受书本中的理念和智慧所感染、所启迪。
有一个美好的心灵修炼。
修炼心灵可以让人更好地排解内心的负面情绪,平复心境,提升情商。
要保持积极心态,这就需要培养一种乐观、包容、宽容的心态。
例如在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不要灰心丧气,要想办法寻找解决办法,看到事情积极的一面。
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人的生活习惯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身体健康。
养成健康的饮食、规律的作息、积极的文化娱乐,会让人精神愉悦,健康向上。
要想得到清如许的源头活水,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要明确自己的需求和目标。
只有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才能有目的地去寻找源头活水。
要坚持信念与信仰。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坚定的信念和信仰,这是精神世界的支撑点。
要保持一颗感恩的心,因为感恩可以让人更加热爱生活,更加善待他人。
要学会自我调节。
人生道路上永远都不会一帆风顺,需要懂得调解内心的负面情绪,让自己心境愉悦。
清如许的源头活水是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它会塑造一个人的性格品质、思想境界和行为表现。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是一首唐代名诗,作者王之涣借用“问”渠这个地名,通过描绘清澈透明的溪流,以表达自己追求真理的信念。
诗句深刻而意味深长,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析“问”渠这首诗:作者背景,诗歌解读,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 作者背景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和文学理论家。
他的诗歌多以咏物,咏景和抒情为主,通篇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他对诗歌的追求也颇有研究,提出“章、节、辞、赋”四大要素的诗歌结构理论,对后世诗歌发展有重大影响。
二. 诗歌解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此处“问渠”借“问”渠地名,意为询问溪流;“由过去到现在”是另一层意思,向过去积淀的智慧和文化追寻出路。
此外,溪流又寓意为生命和精神,作者通过对溪流的形象描写和抒情,表达了他对追求真理,寻找出路的信念和决心。
第二句诗“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对第一句的回应和补充。
这句话的意思是,溪流如此清澈透明,源头的活水是它的根本所在。
不仅要看到现象的美好,更要思考美好背后的本质和原因。
整首诗以“问渠”和“源头”为主题,引出“真理”和“追求”两个关键词,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精神追求的态度和决心,彰显了他对真、善、美的追求。
三. 文化价值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问”渠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溪流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和寓意。
这首诗以溪流为隐喻,表现了作者对追求真理,寻找出路的信念和决心。
它通过自然界中的水流,寓意人生道路的寻找和追求,表现了中国文化中强调的勇毅、自由、求真、创新等人文精神。
四. 现实意义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这首诗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挑战和变化的时代,需要不断地追求、思考和创新才能适应和引领时代变革。
这首诗以溪流为象征,呼吁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要退缩,要像清澈透明的水流一样,勇敢向前,寻找出路。
只有在真理和追求中,才能不断开拓创新、创造美好的未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出自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
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
全诗以
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
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赏析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赏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意思|赏析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赏析作者:佚名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赏析二作者:佚名这是一首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朱熹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宋代: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标签读书、哲理、写景、初中古诗、早教古诗100首、古诗三百首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一道周练三角函数题思考与发散
一:问题与思考
(2021届高二上数学周练(5)) 如图(1),在ABC ∆中,3
3
2=∠ABC sin
,2=AB ,点D 在线段AC 上,且DC AD 2=,3
3
4=
BD 。
(1)求BC 的长; (2)求DBC ∆的面积。
这是我校2018
函数是我们必拿分的知识点,但是从老师讲解的情况来看,第一问 我侧面和几个数学成绩好的同学讨论,普遍反映难以建构等式,且
运算要求很高,推理路径很长,其求解过程绕来绕去,难以把握
方向,最后导致整题失分。
解 (1),ABC cos ,ABC sin
3
1
332=∠∴=∠ 设a a b ,b AC ,a BC 3
4
4932
2
-
+=∴==①,在DBC ,ABC ∆∆由余弦定理,得,b 4b ADB cos 233164316-+
=∠,b a b CDB cos 23
3
83162-+=∠,CDB ADB ∠-=∠π b 4b 233164316-+,b a b 23
3
83162
-+-=② 由①②得,b ,a 13==即3BC = (2)3
2
2223223221=∴=⨯⨯⨯=BC D ABC S ,S ∆∆
上面是编者所给的答案,老师讲解后,仔细分析,确实如此,难怪我们会失分。
但是在叹息失分的同时,能否进行学后反思?
二:探究与发现
平时老师在评讲试卷时,告诫我们不要就题论题,要注重知识交汇点,才能突破知识上的思维定势,因此要突破知识上的瓶颈,拓展我们的思维能力,就必须在课下对知识进行反思、重组。
于是,在老师讲解这道题目后,我回忆老师讲解的两个问题: 1、余弦定理的向量推导大家是否记得?
2、在ABC ∆中,已知D 是AB 边上一点,若DB AD 2=,如图(2),若μλ+=,则μλ,分别等于_______.
简解:∵2,,=-=-=
∴,3
2
312+=-=-. ∴3
2
31==
μλ, 通过因势利导,我们马上意识到题中DC 2AD =这个条件的合理运用。
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于是就有下列解法。
(向量解法)
DC AD 2=⇒ 3231+=
⇒2229
4
94||||91||+•+= ⇒
29
4
31294949316|BC ||BC |+⨯⨯⨯+=⨯ ⇒03322=-+|BC ||BC |3⇒3
11
3-
==|BC |,|BC |(舍去),下同。
“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
”
纵观历年来各省市的联考题或高考题,很多来源于教材或推陈出新,但有高于教材,因此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论证,做到一题多解,体会每种方法的优点,并对每种方法进行梳理、归纳、提炼,找共性,悟通性,才能轻松应考。
三、反馈与提升
(浙江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15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 在ABC ∆中,
,C tan 3B tan ,A cos c 2A cos b B cos a =⋅=⋅+⋅则
.___________AB
AC
= 解法一:∵A cos c A cos b B cos a ⋅=⋅+⋅2,由正弦定理 2
1=A cos ⇒3A π=。
∵C tan B tan 3=,
∴331412-=--=-+-
=+-=C
tan C
tan C tan B tan C tan B tan )C B tan(A tan
∴03433=--C tan C tan 2
,解得3
613
24±=
C tan ,
∵C tan B tan 3=, ∴C tan B tan >,则C 为锐角, ∴3
613
24+=
C tan ①
∵C tan B tan 3=,∴
C cos C
sin B cos B sin 3=, ∴)C tan (C cos C sin C cos )(C cos )C (
cos C
cos B
cos C sin B sin 2
3213232133233+-=+⋅-⋅=-⋅==π②
把①代入② 中得
2131+-=C sin B sin , 即2
13
1+-=AB AC 解法一比较繁琐,如果借助向量,就有“四两拨千斤”之功效了。
于是有下列解法二。
解法二:A cos c 2A cos b B cos a ⋅=⋅+⋅,由正弦定理 2
1=
A cos ⇒3A π
=。
过A 作,BC AD ⊥交BC 于点D ,如图,由C tan 3B tan =⇒
AD
3BD AD ⋅=⇒BD 3CD =⇒AB AC AD 4
3
41+=
,而AB AC BC -= ⊥ 0=•∴
即
•
+(AB AC 4341(AB AC -=0⇒4
3
212-•+|AB |AC AB |AC |41||||BAC cos ||||⋅=
∠⋅⋅=•2
1
0||3||AC |||22=-⋅+∴
032=-+
∴|
AB |)|
AB |⇒2
13
+-=
1(负值舍去)
四、感悟与反思
通过这道三角函数题目的探究与发散,在一定层次上,拓宽了我们的视野,积累了一些解题经验。
因此,作为学生,我们要准确熟练地学会处理在知识交汇点上命制的数学问题,培养我们知识的迁移能力、发散能力,做到举一反三;同时要防止在学习过程上“滑过现象”的产生,加强对典型问题的探究,让我们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成功喜悦,为我们以后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同时也为摆脱题海,提高数学能力,提供一条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