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选读

合集下载

公文选读名词解释汇总

公文选读名词解释汇总

公文选读名词解释汇总名词解释汇总第一编先秦至秦第一章上奏文种1、上书——由先秦“书”文种的上行用途演化成的分支文种,并作为“奏”前身的残留状态在封建社会长期沿用的非正规上奏文种。

2、奏——我国封建社会中,由臣僚上于皇帝陈述庶政的重要公文文种。

3、疏——由奏的别称、各类上奏文种的泛称,逐渐演变为我国封建社会沿用于向皇帝陈述政见的上奏文种。

4、奏状(表状)——在汉代是奏的别称,演化至唐、宋时期,成为向皇帝陈事的上奏公文文种名称。

5、奏本——明、清两朝正式设置,由臣下进于皇帝的上奏文种。

6、题本——明清时期在京衙门及地方官员因奏报政事而使用的主要上奏文种。

7、奏折——清朝中、后期,由高级官员和近臣向皇帝言事的重要机密文书。

8、议——古代臣属向帝王陈述意见或议事说理的上奏文种。

9、表——我国封建社会所设置,由臣下对君主陈情的上奏文种。

10、章——古代臣下向君主表示谢贺的公文文种。

“章”字义同“彰”、“显明”的意思。

即向君主明白表述心中谢忱。

11、启——晋代大臣上于皇帝的公文。

唐代以后逐渐定型为对皇太子、诸王陈言的准上奏文种。

第二章君命文种1、策——我国封建社会中,由皇帝用于重大人事的君命文种。

2、册——古代皇帝用于特别重大人事和祭祀活动的君命文种。

3、制——封建社会中,由皇帝颁布可垂为后世遵守的重大制度性举措时所使用的君命文种。

4、诏——封建社会初期所设置的公文文种。

是皇帝主要用于指挥庶政的君命文种。

密诏——由密使交付重臣的秘密诏书。

往往不采用正常的传递途径,不举行颁给仪式。

亲诏——由皇帝亲自拟稿的诏书。

手诏——由皇帝亲笔书写的诏书,亦称“诏记”、“手记”即“手诏”。

5、玺书——秦始皇以后,皇帝之印称玺。

有皇帝之印的诏书称玺书。

6、批答——唐朝至清初,由皇帝采纳或赞同、赞赏臣下所上章疏的内容,所做出的答复性君命文种。

7、圣旨——元代皇帝颁发政令的君命文种名称。

8、铁券——封建帝王赐给功臣以世代保持优遇及免罪等特权的凭证。

自学考试《公文选读》章节名词解释

自学考试《公文选读》章节名词解释

自学考试《公文选读》章节名词解释2017自学考试《公文选读》章节名词解释在备考《公文选读》科目时,考生们需要掌握各章节的知识考点,以下是店铺搜索整理的关于自学考试《公文选读》章节名词解释,供参考练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店铺!第七章上行文种呈——民国时期沿袭古代公文而设置、为历届政府所采用的最基本的上行文种。

指令——民国时期上级对下级呈请所作答复的下行文种。

签呈——国民党政府时期行用于本机关、本系统内部,由属官呈于长官的非正规上行公文文种。

韵目代日——按照声调分别排定的韵目序号,在电报中用韵目代表日期的方法。

第八章平行文种质问书——从“书”这一文种分化出来的非规范性文种。

在民国时期历次《公文程式》中,均未见明确规定,尚未凝定为文种名称。

公函——始设于民国时期用于无隶属关系官署相互行文的平行公文文种。

反类尊题——先从与本文基本目的相反的趋势、方面落笔并加以排除,以进一步突出关键所在的写作手法。

第九章下行文种1、饬——袁世凯时期上级对下级有所训示、指挥、差委而用的下行公文。

2、草案——公文稿本的专门术语。

为草拟、修改基本定型,供审议、通过的公文稿本。

交3、片——民国初所设置的中央政府内部使用的特殊下行文种。

4、大总统令——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设置的限于由大总统使用的.下行文种。

包括:大总统策令、申令、告令、批令四个分支文种。

5、封寄——袁世凯政府中期仿照清代“寄信”而设置的由大总统政事堂和陆海军大元帅办事处承发其政谕、军令的特殊下行文种。

6、训令——民国时期设置的由上级官署或长官主动对下级发文时使用的具有指挥性质的下行文种。

批——民国时期仿照古代公文而设置的用于准驳呈请的答复性下行文种。

第十章其他文种1、任命状——民国时期授与被任命官员的证书。

2、通电——面向全国范围公开拍发的电报。

近、现代随着电报这一迅捷的通讯手段的广泛运用,就重大政事,采用向全国公开发布的特殊形式,即称通电。

全国自考《公文选读(课程代码:00525)》历年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全国自考《公文选读(课程代码:00525)》历年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目录2003年4月全国自考《公文选读》真题 (4)2004年4月全国自考《公文选读》真题(含答案) (7)2004年7月全国自考《公文选读》真题 (12)2005年4月全国自考《公文选读》真题(含答案) (15)2005年7月全国自考《公文选读》真题 (20)2006年4月全国自考《公文选读》真题(含答案) (24)2006年7月全国自考《公文选读》真题 (29)2007年4月全国自考《公文选读》真题(含答案) (32)2007年7月全国自考《公文选读》真题 (38)2008年4月全国自考《公文选读》真题(含答案) (41)2008年7月全国自考《公文选读》真题 (46)2009年4月全国自考《公文选读》真题(含答案) (49)2009年7月全国自考《公文选读》真题 (56)2010年4月全国自考《公文选读》真题(含答案) (59)2010年7月全国自考《公文选读》真题 (64)2011年4月全国自考《公文选读》真题(含答案) (68)2011年7月全国自考《公文选读》真题 (75)2012年4月全国自考《公文选读》真题(含答案) (80)2012年7月全国自考《公文选读》真题 (86)2013年4月全国自考《公文选读》真题(含答案) (90)2013年7月全国自考《公文选读》真题 (96)2014年4月全国自考《公文选读》真题(含答案) (99)2014年10月全国自考《公文选读》真题(含答案) (105)2015年4月全国自考《公文选读》真题(含答案) (111)2015年10月全国自考《公文选读》真题(含答案) (117)2016年4月全国自考《公文选读》真题(含答案) (122)2016年10月全国自考《公文选读》真题(含答案) (128)2017年4月全国自考《公文选读》真题(含答案) (135)2018年4月全国自考《公文选读》真题(含答案) (141)2019年4月全国自考《公文选读》真题(含答案) (148)2019年10月全国自考《公文选读》真题(含答案) (154)2020年8月全国自考《公文选读》真题 (160)2003年4月全国自考《公文选读》真题2004年4月全国自考《公文选读》真题(含答案)2004年7月全国自考《公文选读》真题2005年4月全国自考《公文选读》真题(含答案)2005年7月全国自考《公文选读》真题2006年4月全国自考《公文选读》真题(含答案)2006年7月全国自考《公文选读》真题2007年4月全国自考《公文选读》真题(含答案)2007年7月全国自考《公文选读》真题2008年4月全国自考《公文选读》真题(含答案)2008年7月全国自考《公文选读》真题2009年4月全国自考《公文选读》真题(含答案)。

自学考试课程《公文选读》学习方法浅谈

自学考试课程《公文选读》学习方法浅谈

《公文选读》自学方法浅谈《公文选读》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秘书学专业独立本科段的必修专业课,本课程文化底蕴厚重,结构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翔实,要求考生既要注意以点带面,综合掌握本专业知识,又要注重依托大纲,从整体上融会贯通。

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学习的实际体会,谈谈本课程自学的方法和技巧,供大家参考。

首先谈谈自学《公文选读》的一些基本方法。

一、通读教材,把握整体一般来讲,一部教材就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要深入学习一门课程,就必须要通读全书,从整体上系统地把握它的知识框架、体系结构,要知道它以何种方式,按怎样的脉络,讲授了什么,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

在初读全书时,可以知之而不求甚解,不需要在一些细节上东求西证,纠缠不清,只要掌握理论框架,理顺知识脉络,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在本课程中,经过通读教材,我们了解到,《公文选读》教材以时间为脉络,分成“先秦至清”、“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编,每编中大致按照“上行、平行、下行、其他”顺序分成若干章,每章中又分别以历代典型公文为范例,按照“范文、注释、导读”的体式详细讲解相关专业知识。

通过通读全书,我们要知悉体例,识记概念,梳理线索,体味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做到这些,就已经大致掌握了本课程的知识体系,已经脑子里有印象,心里头有底气,手头上不慌张了。

二、依照大纲,突出重点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再按照考试大纲的考点要求,精读重点课文。

运用“先通读,再按大纲精读”的学习方法,既能夯实基础,把握全局,又能突出重点,实现“精确打击”。

经过学习,笔者体会到,本课程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每篇课文的“导读”部分。

所以,对于“范文”和“注释”部分,只要能够理解文章大意,掌握中心思想即可,而“导读”部分的“文种”、“格式”、“修辞”等知识点,必须强化记忆,熟烂于心。

同时,重点课文的“篇章结构”、“写作意义”、“写作特色”等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应用,学会对公文进行篇章分析和总结。

公文选读期末考试试题

公文选读期末考试试题

公文选读期末考试试题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 公文的基本属性是:A. 保密性B. 规范性C. 时效性D. 权威性2. 公文的格式要求中,标题一般位于:A. 正文上方B. 正文下方C. 页眉D. 页脚3. 下列哪项不属于公文的分类?A. 通知B. 报告C. 请示D. 论文4. 公文的起草应遵循的原则是:A. 随意性B. 客观性C. 主观性D. 随意性与客观性的结合5. 公文的签发流程中,最后一步是:A. 起草B. 审核C. 签发D. 存档6. 公文的语言风格应该具有以下特点,除了:A. 简练B. 准确C. 严谨D. 随意7. 公文的签发人通常是:A. 起草人B. 审核人C. 单位负责人D. 档案管理员8. 公文的编号规则中,年份和序号之间通常使用:A. 逗号B. 句号C. 破折号D. 空格9. 公文的附件应当:A. 与正文分开B. 附在正文之后C. 附在正文之前D. 随意放置10. 公文的密级分为几个等级:A. 一级B. 二级C. 三级D. 四级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1. 公文的起草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A. 公文的目的B. 公文的受众C. 公文的格式D. 公文的语言风格2. 公文的审核过程中,需要检查的内容包括:A. 公文的格式B. 公文的内容C. 公文的密级D. 公文的签发人3. 公文的签发流程中,可能涉及的步骤包括:A. 起草B. 审核C. 签发D. 存档4. 公文的保密性要求包括:A. 确定密级B. 限制传播范围C. 规定使用期限D. 规定销毁方式5. 公文的存档要求包括:A. 按照编号顺序排列B. 按照时间顺序排列C. 按照密级分类D. 按照内容分类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请简述公文的起草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关键点。

2. 公文的签发流程中,审核环节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3. 公文的保密性要求对公文的起草、签发和存档有何影响?四、案例分析题(25分)某单位需要向其下属部门下发一份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通知。

自考《公文选读》练习试题及答案

自考《公文选读》练习试题及答案

自考《公文选读》练习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宋代百官对皇帝当殿陈事时所用的上奏文种称( B )A.上书B.奏札C.表D.题本2.《天祚帝封金主为东怀国皇帝册》一文中,“碧云袤野,固须挺于渠材;皓雪飞霜,畴不推于绝驾”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B )A.排比B.对偶C.夸张D.比喻3.《元代亦集乃路河渠司上总管府具保结呈》一文,从文种规范来看,应为( A )A.呈状B.呈C.呈文D.呈报4.与“咨”属同一用途的同源公文,在先后相连缀的不同时期成为两个文种的是( C )A.关B.移C.刺D.咨呈5.清代从札付文种分化,融汇上级长官行于属下的书札而形成的下行公文文种,称为( D )A.堂札子B.中书札子C.省札D.札6.《唐郭丑告身》一文基本部分的起草机构是( A )A.中书B.门下C.尚书D.秘书7.民国时期的报告公文,大体上可分为( C )A.两个类型B.三个类型C.四个类型(总结,审查,工作,情况)D.五个类型8.《财政部为答参议院刘星楠等质问书上复国务院咨呈》一文的语言特色是( D )A.浮词赘意B.贬辞过烈C.夸张过头D.貌恭词朴9.《教育部公布学生操行成绩考查规程的部令》一文的结构是( A )A.正件和附则B.正件、附件和附则C.正件和附件D.操行和规程10.布告始设于民国时期。

其程式结构上的特点是( A )A.没有收文者B.有收文者C.文句简短D.首尾呼应11.报告类型中,侧重于表述作者对本职范围内工作活动主观努力的文种称为( D )A.综合报告B.专题报告C.情况报告D.工作报告12.下列文种中属于平行文种的有( A )A.咨文B.呈文C.令D.签呈13.下列不属于条例写作特色的是( C )A.表意周严B.条理顺畅C.语气委婉D.简称规范14.下列属于决议文种的是( B )A.布告B.会议纪要C.通知D.公报15.仅限于国家权力机关(或经授权)用于具有国际意义的重要事项或决定事项的宣告文种是( B )A.通告B.公告C.公报D.通报二、多项选择题1.“启”自唐代以来逐渐定型为陈述政事的准上奏文种,其呈送对象主要有( AD )A.皇太子B.皇上C.皇太后D.诸王E.皇后2.“帖’’作为下行文,所使用的年代有( ABC )A.唐代B.宋代C.明代D.元代E.清代3.下列属于官府所发通行关津路证公文的有( ABC )A.传B.过所C.路引D.详E.奏4大总统令的用途包括( ABCDE )A.公布法律B.公布教令C.公布国际条约D.公布预算E.公布官员任免5.公文生效标识包括( ABE )A.发文机关B.印章C.附件标注D.公文标题E.成文日期三、填空题1.清_康熙____时期,奏折已具备正规机密公文的地位。

公文选读名词解释汇总

公文选读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汇总第一编先秦至秦第一章上奏文种1、上书——由先秦“书”文种的上行用途演化成的分支文种,并作为“奏”前身的残留状态在封建社会长期沿用的非正规上奏文种。

2、奏——我国封建社会中,由臣僚上于皇帝陈述庶政的重要公文文种。

3、疏——由奏的别称、各类上奏文种的泛称,逐渐演变为我国封建社会沿用于向皇帝陈述政见的上奏文种。

4、奏状(表状)——在汉代是奏的别称,演化至唐、宋时期,成为向皇帝陈事的上奏公文文种名称。

5、奏本——明、清两朝正式设置,由臣下进于皇帝的上奏文种。

6、题本——明清时期在京衙门及地方官员因奏报政事而使用的主要上奏文种。

7、奏折——清朝中、后期,由高级官员和近臣向皇帝言事的重要机密文书。

8、议——古代臣属向帝王陈述意见或议事说理的上奏文种。

9、表——我国封建社会所设置,由臣下对君主陈情的上奏文种。

10、章——古代臣下向君主表示谢贺的公文文种。

“章”字义同“彰”、“显明”的意思。

即向君主明白表述心中谢忱。

11、启——晋代大臣上于皇帝的公文。

唐代以后逐渐定型为对皇太子、诸王陈言的准上奏文种。

第二章君命文种1、策——我国封建社会中,由皇帝用于重大人事的君命文种。

2、册——古代皇帝用于特别重大人事和祭祀活动的君命文种。

3、制——封建社会中,由皇帝颁布可垂为后世遵守的重大制度性举措时所使用的君命文种。

4、诏——封建社会初期所设置的公文文种。

是皇帝主要用于指挥庶政的君命文种。

5、密诏——由密使交付重臣的秘密诏书。

往往不采用正常的传递途径,不举行颁给仪式。

6、亲诏——由皇帝亲自拟稿的诏书。

手诏——由皇帝亲笔书写的诏书,亦称“诏记”、“手记”即“手诏”。

6、玺书——秦始皇以后,皇帝之印称玺。

有皇帝之印的诏书称玺书。

7、批答——唐朝至清初,由皇帝采纳或赞同、赞赏臣下所上章疏的内容,所做出的答复性君命文种。

圣旨——元代皇帝颁发政令的君命文种名称。

8、铁券——封建帝王赐给功臣以世代保持优遇及免罪等特权的凭证。

自考公文选读试题及答案

自考公文选读试题及答案

自考公文选读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公文的标题通常由哪几部分组成?A. 发文机关名称、事由、文种B. 发文日期、事由、文种C. 发文机关名称、发文日期、文种D. 发文日期、事由、发文机关名称答案:A2. 下列哪项不属于公文的写作要求?A. 内容真实B. 语言准确C. 格式规范D. 个性化表达答案:D3. 公文中的“附件”是指什么?A. 公文的补充材料B. 公文的封面C. 公文的正文D. 公文的作者答案:A4. 公文的结尾通常包括哪些内容?A. 结束语、发文机关、发文日期B. 结束语、附件、发文日期C. 附件、发文机关、发文日期D. 附件、结束语、发文机关答案:A5. 根据公文的紧急程度,可以将公文分为几个等级?A. 1个B. 2个C. 3个D. 4个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6. 公文的主要作用包括以下哪几项?A. 传达决策B. 指导工作C. 交流信息D. 记录历史答案:A, B, C, D7. 下列哪些属于公文的语言特点?A. 简洁B. 晦涩C. 明确D. 冗长答案:A, C8. 公文的构成要素通常包括以下哪些部分?A. 标题B. 正文C. 附件D. 作者签名答案:A, B, C9. 公文的文种包括哪些类型?A. 通知B. 请示C. 批复D. 会议记录答案:A, B, C, D10. 公文的格式要求包括哪些方面?A. 字体大小B. 行间距C. 页边距D. 语言风格答案:A, B, C, D三、简答题11. 简述公文写作的一般流程。

答:公文写作的一般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明确公文的目的和主题,然后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接着按照公文的结构要求撰写草稿,包括标题、正文、结尾等部分;草稿完成后进行修改和润色,确保内容准确、语言规范;最后按照规定的格式进行排版打印,并进行审核和签发。

12. 公文的语言风格有哪些特点?答:公文的语言风格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复杂的句子结构;二是规范性,使用标准的语法和词汇;三是客观性,避免带有个人情感色彩的表达;四是正式性,符合公文的正式场合要求;五是逻辑性,内容条理清晰,逻辑性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仅就某一名称的公文发展演化阶段辨析,可以分为(五个)时期。

1.2.与前述文种定义相吻合,是该部分公文的(规范文种)时期。

1.3.在此前的历史阶段,该名称,仅作为发出公文的动作,或指称公文的外形特征,可视为(前文种)时期。

1.4.固定以某一其他文种兼用于该特定用途,如明代的“路引”等是(准文种)时期。

1.5.由于用途发生根本改变,名称虽然依旧,实质已变易为另一文种为(变易文种)时期。

1.6.历史上早已消亡或现行法规已经取消的文种,在实际公务中,仍按传统习惯偶加运用为(文种孑遗)时期。

1.7、(战国)时,由于频繁运用,上于君主这一特定用途的书,渐成分支文种,称为上书。

1.8.改上书为奏,使奏成为大臣上于皇帝的正规公文是在(秦)代。

1.9.奏与并行的其他文种相比较,奏用途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奏以按劾)。

1.10.“某臣某昧死言”其后省略收文对象,这是汉代奏的(首称)格式。

1.11.“臣某昧死以闻”其后省略收文对象,这是汉代奏的(末称)格式。

1.12.《霍光等请皇太后废昌邑王帝位奏》一文,在政治思想上的积极意义是指出了“(宗庙重于君)”的认识。

1.13.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生动而简练地说明问题,可以引出别人的话语或成语、谚语、格言等来为表达个人观点之需要,这种修辞格叫(引用)。

1.14.《奏孝子刘敦儒状》中,“蒸蒸不匮”一语所用之修辞手段是(叠字)。

1.15.奏札的公文程式是,其首称由时间、具奏札人衔名和(文种名)组成。

1.16.奏札的公文程式中,其末称由公文套语和(程式结语)组成。

1.17.奏本的“首称”由前衔、(文种名称)和事由组成。

1.18.奏本的“后书”是由(成文时期)和作者款署组成的。

1.19.奏折的基本特色是“直达御前”,从而带来事机隐秘和(处理迅速)两大优点。

1.20.《出师表》以规范的首称(臣某言)开头。

1.21.《出师表》的结尾(末称)以感恩(呼应前文),以远行归结上表动因。

2.1.策命制度源于周,汉正式确立策为文种。

(魏)以后至清改称册书。

2.2.汉代的制书格式是:首称(制诏某官),末称“某年某月下”。

《除肉刑制》一文首称完整,末称残缺。

2.3.诏书的形式与别名有:密诏、亲诏、手诏、诏版、诏黄与(玺书)。

2.4.诏书的特定用法往往冠以别名,如恩诏、求贤诏、罪己诏、遗诏、哀诏、亲政诏,以及(即位诏)。

2.5.诏书的首称元代用“上天眷命皇帝诏日”。

明太祖认为未体现对上天“尽谦卑奉顺之意”,改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日)。

2.6.《清代敕书两则》反映了台湾自(清)代以来就处于我国中央政府的有效管理之下。

2.7.上谕凡由内阁下达者,称明发谕旨;由军机大臣直接封发者称(寄信谕旨),地方官府则称廷寄。

3.1.《徐州刺史陶谦等上朱俊奏记》一文的首称格式为“(某官某敢言之某官)”。

3.2.西汉至(三国),奏记适用范围广泛。

六朝虽沿用奏记,但适用范围(向上收缩)。

3.3.三国以来至(南北朝)时期,牒多用于民众上于官府进行(诉讼),故又称为“牒状”、“牒诉”。

3.4.唐代多以牒作为凭证性文件之名,例如,政府发给僧、尼的身份凭证,称为“(度牒)”;委任吏员的凭证,称“(黄牒)”。

五代,对参加策试成绩优秀者,发给“(优牒)”,在升迁上可凭此优先。

3.5.《建武三年候长匡写移燧长病书牒》一文的运转过程,体现了汉代“(逐级行文)”方式。

3.6.《建武三年候长匡写移燧长病书牒》一文体现了汉至南北朝公文,以(干支)纪日的制度。

3.7.汉代,以(天干)、(地支)相配,以纪年、月、日。

3.8.干支纪年,是以干支顺序系年,每60年一轮,故60年又通称“(一甲子)”,干支表又称“(甲子)”表。

3.9.状,在唐代,一般意义上,由下级对上级使用者,别而名为.“(状上)”。

这一主流用途有两个分支:其一,“(申状)”;其二,“(呈状)”。

3.10.避讳的方法有三种:(1)(缺笔);(2)换不同音的近意字;(3)空出此字不写,而以“(庙讳)”字样代之。

3.11.状文首称中的作者,又称“(前衔)”。

3.12.唐代,名称带有“状”字的文体较为复杂:大臣对皇帝奏事,用“()奏状”;上于近臣的,用“(状)”;一般的下级对上级陈述事宜的,用“()状上”;举发、参劾贪官污吏的,用“(劾状)”;记载某人生前事迹的,用“(行状)”;百姓相诉于官府的,用“(诉状)”。

3.13.晋以后的过所,相当于西汉武帝以前的(传),汉武帝到三国期间的(传)和(过所)之总和。

3.14.过所,是古代官府发给官吏、平民使之得以通过(关津)的凭照,它于(西汉武帝)时开始使用。

3.15.申状,为(宋朝)始设,沿用至(明朝)的上行公文文种。

至清朝,更名为“(申文)”。

3.16.《高昌县为申麴嘉琰请过所由上西州都督府状》一文,是由汉代“(状)”文过渡到宋、元“(申状)”的中间阶段之实例。

3.17.从文种演化看,呈状、呈源出于(状)。

3.18.蒙、准、据,均为表示“(收到)”之意的领引词,分别用于引称(上级)、(平级)、(下级)公文。

3.19.等因、等由、等情,为引文结束之际韵(引结词),分别用于引称上级、平级、下级公文。

3.20.仰,在旧式公文中,常用为上级对下级的(命令词)。

3.21.在《永定河道上直隶总督详》一文中,直隶总督下达的牌文中,指示永定河道,将吏部咨文精神,“移会藩司知照”。

此处的移会藩司,反映了古代公文处理工作中,已有类似于今天“(抄送)”的制度。

3.22.禀,至迟在宋朝:逐渐演化为(书札)的一种;至迟在清乾隆初年,逐渐具备(公文)的性质,成为(上行)文种。

3.23.禀,就用途而论,分为(红禀)、(白禀)。

4.1.两汉时期,移由(泛)指发送公文的动作,逐渐演变为(专)指的公文名称。

4.2.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用于武事的移,实质为“(檄)”文种的衍生名称;用于文事的移书,很多实质上属于“(书)”的范围。

4.3.(汉)代,用于政事的移书,虽未纯化为单独的文种,但已向限定于(平行)范围这一方向转化。

4.4.清代的都察院是国家的(最高监察)机关,大理寺是(刑法)机关,通政使司是(中央的总收发室)。

4.5.清朝,对地方衙署和在京衙门,分设(移文)、(移会)两个分支文种。

4.6.汉代,“关”仅指告知有关情形的一种(行为);南北朝时期,“关”发展为中央官署之间相询庶务的(平行)公文。

4.7.清代,关的文种分支为(关文)、(平关)。

4.8.《苏州清军总捕分府催速运石料关文》中所用的引用方法有:关文引牌文,采用(全引)法;牌文引批文,采用(节叙)法;牌文引咨文,采用(意引)法。

4.9.在行政系统,下级官署长官与间接上级衙署办事机构负责人官阶大致相当,相互行文用(关文);文、武不相隶属官署间,级差不太悬殊者,相互行文使用(平关)。

4.10.刺,周代用作(审讯笔录);汉代拜谒之刺,称为(名刺);到了宋朝,刺作为平行公文文种的作用,为“(咨)”所取代。

4.11.宋代,学士院移文于三省、枢密院,称(咨报);元代,中书省发文行省,称(咨付);明代,六部之间,及六部行都指挥使司,均用(咨文)。

4.12.清,咨用于(平行)或(不相隶属)的司、道以上的高级官署之间。

4.13.“可也”,是呈堂稿的(述结词)。

到民国公文中,演变为(尾助语)。

4.14.清代各部的公文,例由各司司员起草,当面向部长官(称堂官)宣读并解释,供审定,此稿被称为(呈堂稿)。

“(案呈)”一词,即为清代呈堂稿的首称用语。

4.15.清代,咨、关、移均为平行文种。

其分工是:(咨)用于高级衙署之间;(关)用于中、低级衙署之间,(移)用于低级衙署之间。

4.16.元代始以揭帖为(上行)公文,清代则以揭帖为随本章附送的同内容(平行)公文。

4.17.清代揭帖的类型有(随奏本揭帖)、(随题本揭帖)、(随启本揭帖)。

4.18.清初,(在京衙门)的本章(称“京本”)也可以附揭帖;后来仅限于(地方衙署)的本章随附揭帖。

4.19.清初,揭帖随送两份:一交(相关部);一交(六科备考)。

4.20.明朝,照会用于不相隶属的官署之间,行文关系有两种类型:(1)由地位较尊的衙署对地位较低的衙署使用,带有明显的(准下行属性);(2)由同级官署间使用,是纯粹的(平行文)。

4.21.清朝,照会的两个分支类型是:(1)(朱笔照会);(2)(墨笔照会)。

5.1.在奴隶社会,教是宣扬(教化)的一种行为,不是公文名称。

(秦汉),教成为下行公文文种。

5.2.符的起源有二:其一,符为(节)的一种;其二,源于(调发军队)的信物。

5.3.宋代,朝廷六部及各寺、院下发给地方的符文称为“(部符)”;明朝,皇帝调发军队所用的符文,称为“(丹符)”、“(敕符)”。

5.4.由汉至唐,牒是(上行)公文。

两宋时期,(上行)的牒仍是法定公文;(平行)的牒,逐渐定型;(下行)的牒,脱颖而出。

5.5.两宋时期,是牒这一古老文种(分支)、(繁衍)、(解析)的关键。

5.6.元代,(上)、(平)、(下)三种行移方向的牒并用。

5.7.平行的牒,元代称“(平牒)”,明代称“(牒文)”;下行的牒,元代称为“(今故牒)”,明代称为“(故牒)”。

5.8.就文书意义上而言,帖的含义有三:(1)指较小的(文书载体),即所谓“小柬日帖”;(2)是(下行)文种,这是“帖”的特定含义;(3)是把帖这一公文发往下级的(行为),这是“帖”的引申义。

5.9.唐代,政事堂对下指挥事宜用的帖文,称“(堂帖)”;明代,锦衣卫拘收人犯所持的帖文称“(驾帖)”;官府发给牙商(交易中间人)准许执业的帖文称为“(牙帖)”。

5.10.札予,是宋代中央衙署变异“堂札子”而创设的下行文种。

其名称经历了“(堂札子)--(中书札子)--(札子)”的演化,并进而演变为“(札付)”文种。

5.11.牌,起源于(驿传)所用的(符信)凭证。

5.12.宋朝派遣信使、传递文书,依事之速缓程度,给(金字)牌、(青字)牌、(红字)牌。

5.13.明代,官、差通过驿站,使用兵部(勘合),紧急军情,则用“(火牌)”。

5.14.清代有“(腰牌)”,供官员等出入宫禁,或作军中通行证。

又有“(功牌)”,类似后世奖状。

又有“(护牌)”,由地方督、抚、司等衙门发给执行某任务的差官,凭以取得沿途文武官员保护。

5.15.清代中叶以后,随着(札文)的广泛运用,逐渐取代了牌作为主要(下)行公文的地位。

牌文遂限于传达(例行公事)。

5.16.宋朝,以皇帝名义下发的札子,称为“(御札)”;各路帅司所下的札子,称为“(帅札)”。

5.17.清朝,札体公文的三个支种是(札付)、(札)、(答)。

5.18.清朝,谕的分支类型有:(1)(堂谕);(2)(谕帖);(3)(谕单)。

5.19.清代,以长官或官署名义发出的公文,多由(书吏)起草,(师爷(幕友))点窜改定,(长官)画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